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七年級中國歷史答案

七年級中國歷史答案

發布時間:2021-02-21 04:40:29

A. 初一歷史上冊基訓答案

呵呵 是改漢姓吧
鮮卑族 中國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從回大興安嶺一帶南遷至西刺木倫答河流域。曾歸附東漢。匈奴西遷後盡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萬戶均並入鮮卑,勢力逐漸強盛。西元2世紀中葉首領檀石槐被鮮卑各部推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軍事聯盟,分東、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統領。東漢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鮮卑以游牧為生,善騎射,所制「角端弓」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後鮮卑部落聯盟解體。十六國時期鮮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權。特別是拓跋部於5世紀中建立北魏王朝,統治北部中國達140餘年,並竭力促使鮮卑人漢化。內遷的鮮卑人則逐漸轉向農業並與漢族融合
漢化是生產力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

B. 初中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基礎學習與能力提升的答案

歷史第三單元歸納
秦朝的統一

一:秦王掃六合:戰國末年,秦國的實力遠遠超過東方六國,統一時機成熟。秦王嬴政積極准備,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了 韓,趙,魏,楚,燕,齊。
二: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三:皇帝制度的確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就將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自己稱「始皇帝」
四:秦朝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1: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力,國家重大事務由他決定。大臣官吏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2: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別管理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3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規定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為通行貨幣,,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通用字體。4北擊匈奴,修長城,防禦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
一:秦的暴政表現:1:焚書坑儒, 2:沉重的賦稅,徭役和服兵役。3:極端嚴酷的刑罰。
二:公元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天安徽宿縣)起義,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不久,陳勝自立為王,建立了張楚政權。
三: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項羽強大起來,公元前207 年,項羽率軍在巨鹿之戰中殲滅了秦軍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劉邦逼近咸陽,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五;「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 「焚書」是李斯的建議。
、(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都城在(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前202年-9年),(東漢)都城在(洛陽)(25年-220年)。過幾十年的恢復和發展,(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漢朝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在位(53)年,即(前140年-前87年)。2、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在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理由是(董仲舒認為,上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萬物要一統於上天,國家要一統於皇帝。如果允許各家演說同時存在,必然要攪亂人們的思想,妨礙"大一統"的實現。)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措施: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在都城長安興辦太學,讓博士主持教學,招收"弟子員"。這是漢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採取的措施。 漢武帝在政治上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各候王的勢力,最後也達到了目的。 漢武帝在經濟上(整理財政),他規定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這些措施的作用:大大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 漢武帝在軍事上開疆拓土,設置("河西四郡"),管轄從今(甘肅)(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遼闊地區。重新設置郡縣,加強對(五嶺)以南廣大地區(包括海南島)的管轄。把("西南夷")地區納入漢王朝的直接統治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成為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大帝國。 西漢時的"西南夷"指的是今四川南部和西部、貴州、雲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地區。
第12課 張騫通西域
1、漢朝時,西域指的是(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和(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廣義的西域也包括(蔥嶺)以西更廣闊的地區。2、張騫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原因:(西漢前期,匈奴控制著西域。匈奴貴州殘酷地壓迫和掠奪西域各族人民。匈奴騎兵不時南下,威脅西漢都城長安的安全。)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張騫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失敗的原因:(當時,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經安定下來,日子過得不錯,不願再和遠在東方的匈奴作戰。)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聯絡烏孫),給匈奴以更沉重的打擊。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間是(前138年,前126年回到長安); 長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是(前119年,前115年回到長安)。 3、張騫出使西域的積極作用:張騫通西域,勾通了內地與西域的聯系,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應學習張騫的什麼精神?(張騫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外交家和探險家。我們應學習他敢於冒險的大無畏精神;學習他為了祖國利益不怕犧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們應學習他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精神。)4、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的原因:(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理), 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的時間:(前60年) 西域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內地精美的絲綢和鐵器等產品,先進的鐵器製作和打井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駿馬、瓜果、蔬菜、音樂、舞蹈和魔術等傳入內地。) 西域都護是在什麼情況下設置的?(A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後;B西域和內地人員商旅往來增多;C西漢在西域的政治、軍事活動加強。) 設置西域都護的意義:(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管轄) 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5、漢武帝在加強內地與今天新疆地區聯系方面有什麼成就?(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對西域的了解和溝通。) 從總體上簡要概括評價漢武帝。(漢武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西漢成為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大帝國,漢朝進入鼎盛時期。)
第13課 兩漢時期的對外交流
1、一條以(長安)為起點的一條重要商路,經過區(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在這條高路上,漢朝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叫絲綢之路。西漢時,以(成都)為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實際已經形成。形成的原因:(A地理位置決定的;B經濟政治文化地位決定的;C產業特點決定的。)2、(朝鮮)是中國唇齒相依的近鄰,近數十年間,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漢代文物,其中有(蜀郡)製造的漆器。這些事實都可以證明漢朝的經濟和文化對朝鮮有重要的影響。 (日本)是中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效有悠久歷史。57年,日本列島南部的倭奴國派使臣來到洛陽,與東漢王朝"通好"。東漢政府接待了來使,(漢光武帝)贈給("漢委奴國王")金印一牧。3、(97)年,正在西域的東漢官員(班超)派部屬(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甘英到達(條支海)(今波斯灣)後沒有繼續前行,作用:但(他了解了沿途及歐洲的一些情況,擴大了中國人的視野)。 (166)年,一批大秦人從海路來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4、尋訪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旅遊的黃金線路之一。假如你是"絲綢之路"上的導游,你將如何向遊客描述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之路很早就傳到國外。張騫出使西域以後,中國和外界的陸上貿易往來有了很大發展。以長安為起點的一條重要商路,經過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在這條商路上,中國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叫做"絲綢之路"。)5、簡述兩漢時期中朝兩國的友好交往。(①漢朝時,一些中國人從海上或渡過鴨綠江到朝鮮半島,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在國中去的工匠的幫助下,當地人掌握了鐵器鑄造技術。

C. 暑假作業七年級下冊中國歷史答案

一、歷史論文要求
1.題目(1分)
① 題中有指定題目的,一定按指定題目寫
② 題中無指定題目,只是給出主題,自擬題目的,自己想一個讓人眼前一亮,新穎的題目,爭取得到第一個印象分。
2. 正文(3—4分)
① 建議寫三段,第一段第一句先呼應題目亮出自己的觀點,然後結合史實證明自己的觀點。
② 第二段結合史實發表評論,談自己的看法,建議文中出現「我認為」「由此可以看出」「事實證明」「歷史告訴我們」「從中不難發現」等表示評論的語句。一定要有史實,要有評論,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自己個性化的語言。
③ 第三段寫一到兩句即可,回到題目,作總結性闡述,末尾可以用「!」或「„„」加強語氣。
3. 字數(1分)
一定要按指定要求寫夠字數,否則扣分。
4. 字體(1分)
正規字體,不連筆,不歪斜,工工整整,條理清晰,行列清晰,否則扣分。
二、評分標准:
第一層次:沒有答題或完全離題,不得分。
第二層次:有史無論,簡單羅列史實,未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評述;或有論無史,得1---2分;無題目扣1分。
第三層次:有史有論,且史論結合基本准確合理,但在知識和認識上有所偏頗,或條理不夠清晰,邏輯不夠嚴密,得3---4分。
第四層次:史論結合,觀點明確,史實准確,評述合理,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得5---6分。
如語言富有個性魅力,觀點有獨到創新之處,卷面條理、規范、書寫工整,可酌情加分。若答案少於50字一般得分不應超過2分。

D. 初一歷史試卷及答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期中測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 )1、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的封建王朝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 )2、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

A、巴拿馬運河 B、京杭運河 C、隋朝大運河 D、蘇伊士運河

( )3、唐朝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的景象最突出的原因是兩位統治者

A、善於用人,重視納諫 B、具有雄才大略治國安邦

C、善於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 D、順應歷史潮流和人民的意願

( )4、科舉制的殿試開始於

A、武則天時期 B、隋文帝時期 C、隋煬帝時期 D、唐玄宗時期

( )5、我國封建社會歷時最長的朝代是

A、西周 B、唐朝 C、西漢 D、元朝

( )6、下列內容是唐朝與國外友好交往的史實,出現在唐玄宗時期的是

A、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 B、日本第一批遣唐使到中國

C、高僧玄奘西遊天竺取經 D、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

( )7、下列關於「開元盛世」的敘述,錯誤的是

A、出現於唐玄宗統治前期

B、史稱唐玄宗有貞觀遺風

C、這時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D、唐玄宗任用富於改革精神的房玄齡等人為相

( )8、唐朝被稱為「詩仙」、「詩聖」和「畫聖」的是

①李白 ②閻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⑤吳道子 ⑥柳公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 )9、「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作者是

A、李白 B、王維 C、杜甫 D、白居易

( )10、下列關於唐朝與少數民族交往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B、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C、吐蕃贊普上書唐皇帝說,吐蕃與唐朝已經「合同為一家」

D、唐玄宗冊封過回紇、南詔和粟末靺鞨的首領

( )11、下列有關唐對外交往的正確敘述是

A、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

B、天竺參照漢字創制了文字,在社會上至今還保留著唐人的某些風尚

C、唐太宗時,鑒真應日本邀請,東渡日本

D、唐玄宗後期,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

( )12、隋唐時期開鑿的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

A、龍門石窟 B、敦煌莫高窟

C、雲岡石窟 D、樂山大佛

( )13、澶淵之盟簽訂雙方是

A、南宋與金 B、北宋與遼

C、南宋與西夏 D、北宋與西夏

( )14、下列各項中,不屬於宋遼之間、宋夏之間「和議」共同點的是

A、緩解了雙方的戰爭狀態

B、宋朝都需交納「歲幣」

C、導致了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觀上有利於雙方和平共處

( )15、北宋、遼、夏、金四個政權從建立的時間排列順序是

A、北宋、遼、夏、金

B、遼、金、北宋、夏

C、北宋、遼、金、夏

D、遼、北宋、夏、金

( )16、下列關於紙幣出現的原因敘述正確的是

A、宋朝的造紙業發達

B、紙幣的製造比鐵錢製造方便

C、由於商業發展很快,攜帶鐵錢不方便

D、對外貿易中,對方不使用鐵錢

( )17、下列關於兩宋時期社會經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南宋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B、兩宋時,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得到推廣

C、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

D、宋朝時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 )18、後來發展為著名瓷都的景德鎮興起於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唐朝

( )19、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為

A、士大夫的提倡 B、達官貴人的需要

C、市民階層不斷壯大 D、農民的需要

( )20、成吉思汗主要功績是

A、滅亡西夏 B、定都大都

C、建立元朝 D、統一蒙古

( )21、下列敘述與回族的形成有關的是

A、回族是漢族與畏兀兒人融合的結果

B、漢族與女真、契丹等民族融合結果

C、蒙古草原的統一

D、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來中國後與漢、蒙、畏兀兒等民族融合的結果

( )22、下列對唐都長安和北宋東京相同點敘述,不對的是

A、有「市」、有「坊」,界限分明

B、城內大街小巷店鋪林立,熱鬧非凡

C、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D、都居住著大量人口

( )23、與北宋和南宋關系類似的政權是

A、西漢與東漢 B、西晉與東晉

C、唐朝與後唐 D、西魏與東魏

( )24、我國歷史曾出現過幾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實現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A、封建統治者採取促進民族融合政策

B、各民族之間的長期交往

C、經濟繁榮,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

D、少數民族大量的內遷

( )25、下列人物屬於古代蒙古族的傑出統治者的是

①完顏阿骨打 ②元昊 ③鐵木真 ④耶律阿保機 ⑤忽必烈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 D、②④

二、仔細推敲,准確填空(共15分)

26、從公元581年 朝建立,到 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 時期。

27、 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誕生;殿試開始於 時期。

28、 時,鑒真應日本邀請,東渡日本。

29、隋朝書法融合 的秀美和 的雄健,為唐代書法創新奠定了基礎。

30、宋朝時期,太湖流域的 、 ,成為重要糧倉。

31、宋朝海外貿易超過前代, 、 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 ,加以管理。

32、元朝時義大利旅行家 ,在元世祖來華,居住十幾年。他的《 》,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三、情境再現,體會回答(本題12分)

33、閱讀下列材料:

唐太宗貞觀23年(649年)有人口19000000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有人口37140000
唐玄宗開元14年(726年)有人口41410000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有人口45310000
唐玄宗天寶14年(755年)有人口52910000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有人口16900000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有人口15760000

請回答:

(1)從649年至726年,唐朝人口呈現什麼趨勢?為什麼?

(2)從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又呈現何種趨勢?為什麼?

(3)從上面材料人口變化中,我們能得到怎樣的認識?

34、閱讀下列材料:(本題13分)

材料1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戶) 佔全國戶口數比例 人口(戶) 佔全國戶口數比例
西漢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2 朝廷在故都(東京)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江蘇)中又為東南根抵。語曰「蘇常熟,天下足」。

請回答:

(1)上述能反映什麼問題?

(2)從材料上看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3)南方經濟發展原因是什麼?

四、活學活用,解答疑難(10分)

35、簡述唐太宗的主要政績。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A B A D C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B C D C A B C D
21 22 23 24 25
D A B B C

二、仔細推敲,准確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26、隋 907 繁榮

27、隋煬帝 武則天

28、 唐玄宗

29、南朝 北朝

30、蘇州 湖州

31、廣州 泉州 市舶司

32、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行紀

三、情境再現,體會回答((第33題:12分;第34題:13分,本大題共25分。)

33、(1)人口呈直線上升趨勢。經過貞觀之治,到唐玄宗時,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人口增長迅速。(4分)

(2)從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又呈現下降趨勢。主要由於安史之亂,生產受到破壞。再加上之後的長期戰亂,戰爭不斷,社會動盪不安,不僅人口大量死亡,而且由於中央對地方的失控,使注冊的人數也日益減少。(4分)

(3)從唐朝人口上升與下降趨勢的變化中,我們認識到只要社會安定,生產發展,人口的增長就快。反之,人口增長緩慢或出現減少的趨勢。(4分)

34、(1)從材料看,唐代南方戶口增加,數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數量大大超過北方,農業迅速發展,國家賦稅仰仗南方。(5分)

(2)隨著南方經濟發展,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從北方轉到南方。(3分)

(3)南方社會相對穩定;人口增長,勞動力增加,特別是北方農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有利農業發展。(5分)

四、活學活用,解答疑難

35、唐太宗的主要政績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0分)

①吸收隋亡教訓,勤政愛民;②善於用人,重視納諫,聚集了不少人才;③沿用、完善隋朝的官制,對國家機構做了改革和整頓;④沿用隋朝的科舉制,以進士、明經兩科最為重要;⑤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經濟出現繁榮景象;⑥重視文化教育,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⑦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⑧促進了中外經濟和文化交流。總之,唐太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總結其中五點以上者給滿分,其餘可酌情給分)

E.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練習題答案

(一) 夏朝的建立
1.夏朝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變革。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夏朝。
2.城市、文字和青銅器是文明開始的重要標志.
3.禹時期的統治范圍不斷擴大,直達江淮流域.
4.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定都陽城.禹由部落聯盟首領變成了國王.他所建立的國家稱夏朝.
5.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取代伯益繼承了王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6.夏朝組建了軍隊,制定了刑法,設置了監獄,建立起國家政權機構,並修築了城堡和大型宮殿.
7.大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朝的遺存.
(二)商湯滅夏
1.夏朝最後一個王是桀,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約公元前1600年,諸侯國商的首領湯,聯合其他諸侯打敗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於亳
2.約公元前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商朝的都城從此穩定下來,人們因此稱商朝為殷朝。
3.商朝在王位繼承上,哥哥死後弟弟繼位的兄終弟及制制多被採用.
(三)武王伐紂
1.商朝最後一個王是紂,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荒淫奢侈,殘暴無道.而當時的周朝卻在周文王的領導下,任用賢能的姜太公,大力發展農業,國力逐漸強盛起來。
2.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眾多部落,與商紂王的軍隊在牧野展開大戰.商朝戰敗,紂王自焚。
3.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今天心情好 我歷史系的 幫你寫一下。

F. 初一上冊中國歷史期末試卷有答案

1 初一歷史復習資料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製造 火的使用 觀念 社會組織 生產活動
元謀人 約170萬年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 採集、狩獵
北京人 約70-20萬年 保留猿特徵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採集、狩獵
山頂洞人 一萬八千年 和現代人基本一樣 打制石器 磨光、鑽孔 人工取火 審美 氏族 採集、狩獵、捕魚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製造工具
3、我國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萬年前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時間 生產工具 房子 畜牧 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 長江流域 約七千年 磨製石器 耒耜 干欄式 家畜 紡織 陶器
半坡居民 黃河流域 約五六千年 磨製石器骨箭頭 半地穴式 豬狗 紡織 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於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第三課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 暴君 亡國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紂 紂
西周 周厲王 周幽王
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那時候,農業上以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
2、、於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國古代稻、黍、粟、麥、豆被稱為五穀。
時期 青銅器鑄造情況
原始社會晚期 出現青銅器
夏 朝 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
商 朝 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西 周 青銅器種類更豐富,大量用於祭祀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軍勝。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
1、戰國是我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3、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後,獲得「天府之國」美稱的是成都平原。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後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會開展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是什麼?內容是: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初一歷史復習資料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1)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骨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3、商周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稱「銘文」。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農歷又稱「夏歷」,據說來源於夏朝。
5、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能用針刺、按摩、湯葯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6、屈原代表作《離騷》,離:遭遇 騷:憂愁
7、春秋戰國盛行「鍾鼓之樂」,其中以整套編鍾最為珍貴。
8、《詩經》記載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日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現象。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2)
姓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備注
孔子 春秋晚期 《論語》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墨子 春秋戰國時期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孟子 戰國 「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保護環境
韓非 戰國末期 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孫武 春秋晚期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十課 「秦王掃六合」
1、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創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
3、焚書坑儒
4、北築長城,抵禦匈奴
5、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5、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6、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7、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8、秦統一六國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課 「伐無道,誅暴秦」
秦的1、徭役繁重、 暴政 2、賦稅嚴重 3、刑法殘酷 4、秦二世更加殘暴
導致1、 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大澤鄉引發農民起義,在陳建設政權,陳勝為王。
起義失敗
2、項羽取得巨鹿之戰(前207)勝利
秦滅時,正式接受秦朝統治者投降的農民軍領袖是劉邦。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第十二課 大統一的漢朝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國家富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統治為「文景之治」。
被皇帝譽為「強項令」的東漢敢於執法的廉吏是董宣。
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出現在西漢。
西漢的首都在長安,東漢的首都在洛陽。
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第十三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西漢時比較徹底地治理黃河是在漢武帝時。
王景治理黃河是在漢明帝時。
地方鑄幣權收歸中央始於漢武帝時。
「水排」是一種鼓風冶鐵工具。
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
第十四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1、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3、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嫁呼韓邪單於,促進了漢匈友好。
漢武帝時,開始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第十五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歐洲的古羅馬帝國被中國稱作「大秦」。
第十六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初一歷史復習資料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
3、《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
4、張仲景寫成的《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5、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造紙術未發明以前,古埃及人將字寫在紙草上,古代歐洲人將字寫在羊皮紙上。
東漢華佗最早製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戲》。
第十七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1世紀末)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後,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步傳到中國)。(西漢為前206——公元25)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是張陵(道教徒尊稱他為張天師)。道教尊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代。
《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水平很高,它的傑出代表詩轟動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第十八課 三國鼎立
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0年袁紹十萬大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萬人,曹操火燒袁軍糧草,大敗袁軍。
208年曹操率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南北,孫劉聯軍五萬人馬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和曹軍對峙,周瑜指揮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蜀國丞相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稱「卧龍」。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軍萬餘人,橫渡台灣海峽,到達夷洲。
第十九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位,建晉朝,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
從東漢末年以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西晉。
西晉滅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都城在建康(282年建業改為建鄴,313年又改為建康,今南京)。
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統一黃河流域。
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383年,苻堅以八十多萬兵力,欲滅東晉。東晉軍隊8萬人與秦軍隔淝水對峙。東晉要秦軍稍後退,便於晉軍渡河與之決戰。苻堅欲乘晉軍渡河時擊之,同意後退。誰料秦軍中漢人多,不願為秦賣命,一退潰不成軍。苻堅「草木皆兵」,秦軍「風聲鶴唳」。晉軍乘機進攻,大敗前秦。淝水之戰結束了前秦的統治,東晉在南方暫時穩定,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第二十課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北魏建立以後,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洛陽迅速發展為一座壯觀城市。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一步實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一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並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他生活在北魏和東魏時期,做過東魏太守。他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他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
第二十二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
魏晉南北朝時繪畫藝術有較大發展,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紙、墨、筆、硯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

G. 七年級中國歷史練習部分答案

P18選擇題
D B D D C B A D D B C B
P21選擇題
C C A B B B B D A
P23選擇題
C C C C
P25選擇題
D C A D D A B D A B B D
最好還是自回己做哦答!

H. 七年級 新課程歷史答案

歷史
七年級歷史期末模擬卷
姓名___________ 成績____________
考試形式:開卷 試卷共三大題 卷面分數:100分 考試時限:45分鍾
出卷人:潘海燕 2005.6
一、 單選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題2.0分,共50分)
選 擇 題 答 案 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C B C D A C D A D C D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B A B B D C A A B D

1. 隋朝大運河,連接淮河和長江的一段是 D
A.永濟渠 B.江南河 C.通濟渠 D.邗溝
2. 以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而著稱的皇帝是 B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高祖 D.唐玄宗
3. 哪位皇帝的統治被現代史學家郭沬若稱贊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C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4.唐代哪個省下設六部,分管具體政務 B
A.中書省 B.尚書省 C.門下省 D.內史省
5.下列史實能體現唐朝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的是 C
①武則天登基成為皇帝 ②唐三彩的生產
③婦女以穿男裝、戎裝為時尚 ④允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參加科舉考試和做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假如你是唐初的一位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大臣,會經常處理下列哪些少數民族的事務?D①吐蕃 ②回鶻 ③突厥 ④靺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唐朝稱天竺是指 A
A.印度半島各國 B.朝鮮半島各國 C.阿拉伯半島各國 D.馬來半島各國
8.「世上創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是郭沫若稱贊下列哪位詩人的對聯 C
A.王維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9.與宋朝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 D
①遼 ②西夏 ③金 ④海東盛國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10.郾城大戰的交戰雙方是 A
A.金與南宋 B.遼與北宋 C.金與北宋 D.遼與南宋
11.宋朝人的書中記載說;昔汴都(即北宋都城東京)數百萬家, 盡仰(依靠)石炭(古時稱煤為石炭),無一家燃薪(柴)者。該材料與下列內容對應的是: D
A、絲織業 B.制瓷業 C.冶鐵業 D.採煤業
12.在廣州等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的朝代是 C
A.隋 B.唐 C.兩宋 D.元
13.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的是 D

A.李白 B.杜甫 C.寇準 D.文天祥
14.元朝時,開始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是 C

A.畏兀兒 B.蒙古族 C.回族 D.女真族
15.我國四大發明中在北宋時候發明的是 B

A.造紙術和火葯 B.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
C.火葯和指南針 D.指南針和造紙術
16.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是: B

A.司馬遷的《史記》 B.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C.班固的《漢書》 D.孔子的《春秋》
17.「時京官入朝,必與妻子訣,若無事則相慶,以為又多活一日」的記載可能和哪些史實有關 A
①胡藍之獄的株連 ②廷杖制度的嚴酷 ③錦衣衛的無孔不入 ④文字獄的無中生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戚繼光和鄭成功的共同之處是 B

A.抗擊了當時世界上頭號殖民帝國 B.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C.鞏固了明朝的統治秩序 D.台灣回到了祖國懷抱
19.清初,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御駕親征,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皇帝是 B

A.順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20.下列哪些是清朝在民族政策方面的措施 D

①平定準噶爾部、會部貴族叛亂
②規定喇嘛教活佛轉世的人選,必須用中央規定的金本巴瓶抽簽決定
③對少數民族地區一般實行減免賦稅等優惠政策
④通過會盟聯姻等方式加強聯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下面沒有修過長城的一朝是 C
A.秦朝 B. 漢朝 C.元朝 D.明朝
22.16---17世紀入侵中國的西方侵略者有 A

①荷蘭 ②沙俄 ③葡萄牙 ④英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下列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是 A

① 鄭和七次下西洋 ②戚繼光抗倭 ③葡萄牙攫取澳門 ④清軍入關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24.中俄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是 B

A.《愛琿條約》 B.《尼布楚條約》 C.《北京條約》 D.《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25.馬克思說:「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這里的「與外界隔絕」是指 D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題,第26小題10 分,第27小題12 分,共 20 分)
26.材料:「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三十餘固,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失海洋洪濤接天,巨濤如山,視諸夷域,回隔於煙霞飄渺之間。而我之雲帆高漲,晝夜星馳,涉仁狂瀾,若履通衙者……
⑴材料反映了哪一樁歷史事件?它的最遠航線到達什麼地方? 4分
鄭和七次下西洋; 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⑵此事件發生在哪個皇帝時期?2分
明成祖朱棣時期
⑶材料反映出一種什麼精神?有何歷史意義? 6分
鄭和精神:鄭和勇於探索、不畏艱難的膽識,忠貞愛國和熱愛和平的精神。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人民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政府間和人民間的友誼;鄭和下西洋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27.材料一:「今之海寇,動計數萬,借託言倭奴,而其實處於日本者不過數千,其餘皆中國之赤字無賴者入而附之耳。」——(明)胡宗憲
材料二:「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盜。」
——謝傑
「濱海細民,以海禁過嚴,生理(活)日促(艱難),轉而從盜。」
——(明)趙文華語
材料三:「明穆宗、神宗時實行較開放靈活的政策,由於海禁開放,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私人海上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所謂的『倭患』就煙消雲散。」
——樊樹志《國史概要》
⑴結合課本與材料一,你所認為所謂的「倭患」由什麼人構成?材料一中認為倭寇中佔主要地位的是什麼人?(4分)
倭寇由一些日本的武士、商人和中國的一些奸商、生活困難的百姓勾結而成。材料中認為倭寇中佔主導地位的是中國沿海的一些商人。

⑵材料二中認為造成倭患嚴重的根源是什麼?(4分)
材料中認為倭患嚴重的根源是明朝實行嚴厲的海禁制度,造成海上貿易受阻,一些商人和百姓失去生財之道。

⑶結合所學的知識和材料三,你認為根除倭患的原因有哪些?(4分)
根除倭患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戚繼光等人的武力清剿,盪平了倭寇的勢力,使倭寇難以繼續作惡;二是明朝後期實行較開發靈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使沿海的商人和百姓從正常的貿易中獲取利益,無須再冒險搶劫。

三、問答題(本大題共2題,第28小題14 分,第29小題12分,共26分)
28.科舉制是選拔官吏的制度,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請回答:
⑴科舉制開始於什麼朝代?(2分)其主要特點是什麼?(2分)
隋朝 ;通過考試,按才能選拔官吏。
⑵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根據門第高低選拔官員的「九品中正制」比,科舉制有何優點?(6分)
擴大了選官范圍,有利於人才的選拔;(2分)有利於提高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2分)為讀書人提供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2分)

⑶為什麼明清以後,科舉制度受到人們的猛烈抨擊?(4分)

明清採取八股文取士制度,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29.明清時期中國軍民在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主權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戚繼光抗倭;⑵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⑶清朝康熙帝時取得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勝利,遏制了沙俄在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 ⑷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

2004-2005學年度第二學期
七年級歷史期末模擬卷答案
一、 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題2.0分,共50分)
選 擇 題 答 案 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C B C D A C D A D C D
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B A B B D C A A B D
二、材料解析題
26.⑴鄭和七次下西洋; 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⑵明成祖朱棣時期
⑶鄭和精神:鄭和勇於探索、不畏艱難的膽識,忠貞愛國和熱愛和平的精神。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人民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政府間和人民間的友誼;鄭和下西洋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27.⑴ 倭寇由一些日本的武士、商人和中國的一些奸商、生活困難的百姓勾結而成。材料中認為倭寇中佔主導地位的是中國沿海的一些商人。
⑵材料中認為倭患嚴重的根源是明朝實行嚴厲的海禁制度,造成海上貿易受阻,一些商人和百姓失去生財之道。
⑶根除倭患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戚繼光等人的武力清剿,盪平了倭寇的勢力,使倭寇難以繼續作惡;二是明朝後期實行較開發靈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使沿海的商人和百姓從正常的貿易中獲取利益,無須再冒險搶劫。

三、問答題
28.⑴隋朝 ;通過考試,按才能選拔官吏。
⑵擴大了選官范圍,有利於人才的選拔;(2分)有利於提高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2分)為讀書人提供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2分)
⑶明清採取八股文取士制度,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29.⑴戚繼光抗倭 ;⑵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⑶清朝康熙帝時取得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勝利,遏制了沙俄在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 ⑷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

I. 知識與能力訓練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上冊 人教版 答案

第一單元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單項選擇題
1-5 A B B A B
6-10 C A A C B
11-14 A C A B
第回2課 原始的農答耕生活
單項選擇題
1-5 A C D B B
6-10 D C C C C
11-15 C A D A D
第3課 華夏之祖
單項選擇題
1-5 A D B A C
6-10 D C A D C
11-13 C D A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中國歷史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