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7-18世紀,歐洲出現了一股「中國熱」
【答案】B
【解析】17——18世紀時歐洲啟蒙運動時期,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是借鑒了中國儒家思想中有利於資產階級的思想內容,結合德國和法國的歷史,所以選②③。
㈡ 歷史上出現過幾次「中國熱」
18世紀的歐洲,被稱為「理性」的時代,一些偉大的思想家們要用理性的權威代替對上帝的崇拜,他們發揚反神學的精神,反對傳統的舊宗教文化。正在這時,在華傳教士們把中國的儒家學說介紹到了歐洲。利馬竇等人本想依據儒學經典說明中國的孔子學說與基督教教義是一致的;而其反對者龍華民等人嚴厲指責利馬竇等人竟然把儒學中實際是指自然的「天」等同於基督教的「上帝」,並一再論證孔子哲學是無神論。羅馬教會則乾脆把中國的儒學宣布為「異端邪說」。當時正是這種「異端」的儒學受到了歐洲進步人士,如著名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1694―1778)等人的熱烈歡迎,並且成為他們反對神學、攻擊教會的精神武器。
在中國的《孟子》中有關於「人之初,性本善」的論述,這與基督教聲稱人是生來就帶有原罪的,只有信奉基督教才能得以解救的教義大相徑庭。人性本善說傳到歐洲後,很受啟蒙思想家的青睞,因為只有人性本善,世界才能和諧,才能追求美好的理想社會。英國學者李約瑟在1942年一篇題為「中國文明」的演講中曾說:「十七世紀中葉耶穌會教友,群將中國經籍譯成西文,中國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學乃得輸入歐洲。吾人皆知彼啟蒙時期之哲學家,為法國大革命及其後諸種進步運動導其先河者,固皆深有感於孔子之學說,……吾人對於社會進步之理想,唯有依賴人性本善之學說,方有實現之望,而此種信心,吾人固曾自中國獲得也。」
關於中國的宋明理學,在傳教士羅明堅的《天主聖教實錄》和利馬竇的《天主實義》中都是作為唯物主義流毒加以批判的,在龍華民等人的著作中更是將其論證為無神論。羅馬教會當然把宋明理學也視為「異端邪說」。於是,作為「異端」的朱子學說,也如孔子學說那樣,受到了歐洲啟蒙思想家的重視和歡迎,同樣成為宣揚無神論新潮的精神武器。狄德羅在其主編的《網路全書》中,親自撰寫了「中國哲學」條目,是一篇講述從春秋戰國到明朝末年的中國哲學簡史的釋文,其中就有對於宋明理學的介紹。
傳教士們譯介中國經典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可以想像,歐洲的讀者們更是難以讀懂這些譯著,他們分不清楚孔子、孟子和朱子,就把這些學說都一股腦兒稱為「孔子學說」或「中國哲學」。經傳教士們的報道和宣染,在歐洲人眼裡,孔孟之道是一種先進的思想,中國是一個令人想往的「理想國度」,孔子更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思想領袖。在歐洲學者中掀起了「中國熱」和「孔子熱」,以談論中國、談論孔子為時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民為貴,君為輕」等格言在歐洲廣為流傳。一位哲人波維爾在1769年寫道:「只要中華帝國的法律成為各國的法律,中國就可以為世界可能變成什麼樣子提供一幅迷人的景象。到北京去!瞻仰世上最偉大的人,他是上天真正完美的形象。」 在法國的流行歌曲中有過這樣的歌詞:「中國是一塊可愛的地方,它一定會使你喜歡。」
傳教士們還把中國的科舉制度介紹到歐洲,例如,在曾德昭所著的《大中國志》中,就專有一章非常詳細和生動地敘述了中國的考試制度,使歐洲人耳目一新。在歐洲,政府官職一般是世襲的,而中國用每年舉行一次考試的辦法來遴選官員,而且任何平民百姓都可以報考,這樣的先進制度怎能不受到伏爾泰等人的絕口稱贊呢!據說,後來在法國和英國曾模仿中國的科舉制度來挑選文職官員。
在德國的啟蒙運動史中曾發生過著名的沃爾夫事件。沃爾夫原是數學家,非常崇敬萊布尼茨,後來研究哲學,也十分熱衷於中國文化。沃爾夫作過兩次關於中國的著名演講,他對中國和孔子的大力贊揚收到了極為轟動的效果,吸引了成千名學生來聽講。然而他卻遭到了一位神學教授的控告:因為北京政府是無神論者,沃爾夫誇贊北京的哲學,所以沃爾夫就是無神論者。當時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聽說沃爾夫不信神,而且他所宣揚的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學說可能不容許政府處罰逃役者,於是在1723年公然宣布:沃爾夫反對聖經,不準在普魯士繼續教學;並且,必須在四十八小時之內離開國境,否則處以死罪。沃爾夫受到如此嚴重之迫害,引起全歐洲學界的震驚,然而這使他獲得了更多人的愛戴,聲望日益提高,成為德國啟蒙運動中的重要人物。
萊布尼茨作為一位科學家、「自然神論」者,在許多哲學家們看來,已經接近無神論了。因為「自然神論」雖然肯定上帝是世界的最初原因,但上帝做了「第一推動」之後,世界萬物就按其本身的規律而運動變化,不再受上帝的干預。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自然神論」是在當時條件下擺脫神學而宣揚唯物主義的一種方便途徑,並可把它看作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雖然萊布尼茨竭力主張新教和舊教的聯合,以實現宗教的大統一,但他平時並不重視宗教,從來不進教堂,以至獲得了一個出名的綽號:Lövenix,即什麼都不信的人。既然他什麼都不信,當然也不信神,所以他就是一個不信神的人,而他又一生都在不遺餘力地贊揚中國,萊布尼茨因之列入了歐洲啟蒙思想家的陣營。
根據傳教士們關於儒教無神論和中國狀況的一再宣傳和報道,法國哲學家培爾(1647―1706)說:「不僅僅一個無神論的社會是可能的,而且它已經存在了。這個社會在哪裡呢?當然是在中國,確實無誤。」 傳教士們發現了無神論的中國,同時又是一個美好的國度,意味著基督教並不重要。所以,中國的存在就是對傳統的基督教義的一個致命打擊!
以上這一段歷史,誠如研究西方漢學的我國學者閻宗臨所說:「當一國的知識或思想被介紹到另一個國家時,時常變成一種批判的工具,耶穌會介紹中國文化到歐洲,亦不例外。18世紀的思想家利用他們的方獻反轉來攻擊教會,這是當時耶穌會所想不到的。」
㈢ 為什麼中國發明了火葯,卻是歐洲開啟了「熱兵器時代」
都告訴你說中國最早發明了熱兵器,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告訴你為什麼內中國沒有發展熱兵容器。這就是目前網友的普遍水平。
熱兵器真正成為步兵武器那都是17世紀的事兒了,在這之前熱兵器唯一用途是攻城。1377年奧德雷克之圍火炮首次應用於攻城。原本只是想用於威懾,結果幾下就炸穿了奧德雷克的城牆。自此火炮成為西方軍隊主要進攻武器。
然而為什麼中國人沒有發現火炮那麼牛呢?原罪是朱元璋的高築牆。根據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歐陽泰的理論,西方最高大的城牆是君士坦丁堡的外層2米 內層4米的城牆,法國城牆多為單層厚度不超過2米,英國城牆甚至不到1米。而此時在朱元璋的理念下,中國所有省會及重要城市均有城牆保護,城牆平均厚度在10到20米之間。能夠炸開中國城牆的炮彈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被發明出來,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一度為北京城牆而發愁,然後城門就被反對清政府的人們打開了。
㈣ 解讀18世紀的歐洲中國熱
引領歐洲時尚 18世紀歐洲流行"中國熱"
1700年1月7日,為慶祝新世紀的到來,「太陽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的大廳里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當巴黎上流社會的顯貴命婦們到場後,隨著一陣音樂響起,只見國王竟身著中國式服裝,坐在一頂中國式八抬大轎里出場,全場頓時發出一片驚嘆聲。這場由奧爾良公爵策劃的「中國式」舞會,其實只是當時整個歐洲一種特殊風尚的一個片段。這種特殊的風尚,就是18世紀流行歐洲100年的「中國熱」。
傳教士描繪中國盛世美景,動盪歐洲出現「中國熱」
很久以來,歐洲就一直渴望了解中國。早在羅馬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作為一種奢侈品就曾在上流社會引起轟動。進入16世紀後,大批傳教士紛紛前往中國,而他們帶回的各種報告則直接引起了歐洲對中國的巨大興趣。在眾多傳教士當中,利瑪竇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不但在中國獲得了很大成就,也成為當時向歐洲知識界介紹中國文化的重要人物。16世紀中葉,利瑪竇最早把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譯為西文,他的《利瑪竇日記》第一次向歐洲全面介紹了中國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正是經過他的倡導和努力,來華傳教士們把中國的哲學、宗教、科學、技術、藝術等介紹到歐洲,並在18世紀的歐洲產生巨大影響。
18世紀時,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而歐洲仍在經受著教派紛爭和戰亂之苦。當前往中國的傳教士們將一幅美好的中國圖景呈現在人們面前時,立即引來整個歐洲的無比驚羨。結果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的100年間,在歐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國熱」。在長達100多年的「中國熱」期間,無論是在物質、文化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對中國極為追捧,以至於在1769年曾有歐洲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
中國器物引領歐洲時尚,中國宮殿風靡歐洲各國
在「中國熱」流行歐洲期間,人們普遍愛好來自中國的物品,熱衷於模仿中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習俗,以致形成一種被稱為「漢風」(Chinoiserie)的時尚。這種時尚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
17世紀以來,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特產開始大量進入歐洲,成為上流社會顯示財富的奢侈品。據說茶葉最初傳入歐洲時,曾被上流社會當成包治百病的良葯,婦女們常用它來治偏頭痛。在1650年時,英國一戶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費用大約為5英鎊,而1磅(0.45千克)茶葉的價值就高達10英鎊。中國瓷器一直受到歐洲眾多王侯的珍愛,被視為「東方的魔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宮和貴族的客廳里才能看到。
中國的上等絲綢也受到歐洲消費者的極大歡迎。由於當時歐洲生產的絲綢質量還比不上中國,所以他們往往繪上中國式圖案並註明「中國製造」,冒充中國絲綢進行出售。此外,來自中國的漆器、牆紙、扇子乃至轎子等都一度進入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這種需求的日益劇增,使當時從事中歐貿易的商人們大發橫財。到1692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贏利總額已超過1億法鎊。
在追逐各種中國器物的過程中,歐洲社會迅速形成了一種時尚,包括舉行中國式宴會、觀看中國皮影戲、養中國金魚等,都成為高雅品位的象徵。這種時尚最典型地體現在中國式園林與建築在歐洲的盛行。1670年,一向以奢華著稱的路易十四,下令在凡爾賽為自己的一位寵妃建造了一座「中國宮」。這座建築一經落成,馬上引來了歐洲各國的效仿。一時間,歐洲出現了許多中國風格的代表性建築,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普魯士「無憂宮」中的中國茶亭。
由於中國時尚的狂熱流行,當時也出現了很多趣聞。1672年,當傳教士閔明我神父從中國回到歐洲時,馬上就成為了明星式的人物。1698年,巴黎曾出現了一位自稱是中國公主的女人,受到上流社會高規格的接待。然而到後來,人們卻發現她只是一位來自法國鄉下的女騙子。
18世紀的法國油畫《天文學家》,畫中人物均穿著中國服裝。
㈤ 歐洲歷史上"孔子熱"出現於何時
美國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舉為十大思想家之首。據統計,《論語》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譯的語種數量居第二位。著名的漢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推測:「早在公元2世紀,關於儒家的一些傳說似乎已傳入歐洲。」
義大利利瑪竇:穿儒服,戴儒冠,自稱儒者
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所著的《馬可·波羅行記》中盛贊東方之富庶,文明之昌盛,為西方人打開了一扇令人嚮往的東方窗戶。
1582年,利瑪竇來華。據清人張爾岐《蒿庵閑話》記載:瑪竇初至廣,下舶,首袒肩,人以為西僧,引至佛寺,搖首不肯拜,譯言我儒也。遂僦館延師讀儒書,未一二年,四書五經皆通大義,乃入朝京師。
利瑪竇還在中國儒生瞿太素的建議下,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自1594年起,他穿起儒服,戴起儒冠,並自稱儒者,時人黃景說他「儼然大儒風格」。1594年,利瑪竇出版了《四書》的拉丁文譯本,這是儒家經典最早被譯成西方文字。由於利瑪竇在溝通中西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獲得了不少雅號,諸如溝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博學西儒、西方漢學的先驅、歐洲漢學的開山鼻祖等,而最著名的一個雅號則是:基督教的孔夫子。
法國伏爾泰:「東方找到一位智者」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紀的法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對中世紀神學統治下的法國,乃至整個歐洲,都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在18世紀的法國,中國受到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視,人們爭相了解和談論中國、研究中國。
網路全書派領袖霍爾巴赫反對法國和歐洲野蠻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認為「在中國,理性對於君主的權力,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建立於真理之永久基礎上的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使中國的征服者,亦為其所征服」。征服者雖可毀壞田園村莊,「可是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抵抗此狂風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蠻征服者對此亦須保持尊敬,而以之為政府施政的目標」。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在《哲學辭典》中,他列舉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後寫道:「東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餘年便教導人們如何幸福地生活。」
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為佳話。他寫道:「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線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德國萊布尼茨:熱烈地贊美儒學
萊布尼茨是第一個承認中國文化對西方作出重大貢獻的西方學者。他研究過中國的《易經》,他發現:如果以陰爻代表0,以陽爻代表1,那麼《易經》圖像從0到64正好為二進制的連續數列,這與他自己1678年發明的二元算術完全一致。據此,萊布尼茨深信中國哲學具有充足的科學根據。所以他熱烈地贊美儒學,甚至公然宣稱在道德和政治方面,中國人優於歐洲人。
他斥責那些在中國傳統思想面前夜郎自大的歐洲學者:「我們這些後來者,剛剛脫離了野蠻狀態就想譴責一種古老的學說,理由只是因為這種學說似乎首先和我們普通的經院哲學的概念不相符,這真是狂妄至極!」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的重視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一位名叫五來欣造的日本學者認為:「儒教不僅使萊布尼茨蒙受了影響,也使德意志蒙受了影響。」
英國李約瑟:「孔子是『無冕皇帝』」
庄士敦,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教師,他認為:「中國政教文化基於孔教……外教無論如何優美,亦不可與孔教並峙於中國。」「四書五經之於中國教育,猶希臘、拉丁文之於英國教育,所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須臾離者也。」
李約瑟認為孔子學說並不局限於人文科學領域,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有巨大成就。他認為:「在歷法領域中,數學在社會上屬於正統的儒家知識的范疇。」他發現:「在歷史上,不定分析被稱為『大衍術』,這是從《易經》中一個難解的陳述句『大衍之數五十』得來的。」儒家思想長期統治中國,李約瑟認為是由於「秦建立了郡縣制,一直延續下來。這許多郡縣的管理工作要求大大發展官僚政治,因而對行政官吏的需要便為儒家從此長期把持中國的社會創造了條件……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孔子才當上了全中國的『無冕皇帝』」。
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美國愛默生:「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
㈥ 歐洲歷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594年 雅典時期
公元前73-27年 羅馬時期(共和到帝國)
公元一世紀(元年) 基督教產生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300~450年 北歐,西歐蠻族滅亡西羅馬,羅馬分裂,黑暗時代開始
(中世紀開始)
507~850年,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蘭克人,等等,形成領主型小國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55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日耳曼民族)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william征服英國 ,成為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英王
近代
1300年左右 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337年~1453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Hundred Years' War)
1453年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開始(中世紀結束)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新航路開辟,資本原始積累
1487年 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1492年 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達加馬開辟西歐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環航地球
十六世紀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亞、美強占殖民地
1588年 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607年 英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資產階級革命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9年 英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60年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 英國權利法案簽定,英國成為「君主立憲」國家
1775-1783 北美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成立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年9月 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政權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7月 法國熱月反革命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崙發動熱月政變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以上就是經常被提到的歐洲歷史大致體系,
當然,從後來的德國擴張,還有1戰,2戰,以及後來歐洲復興都沒有寫,因為近200年的事情,都可以了解的
希望這些對你有 用
㈦ 十八世紀歐洲掀起「中國熱」,當時的歐洲人有多愛中國
我們都知道在18世紀的歐洲是極為喜歡中國文化的,在當時的歐洲的大街小巷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中國的影子。而且在那個時候,但凡是一些富貴人家,家中就要放著一些中國運來的瓷器以及茶葉。而且歐洲人喜歡喝茶的習慣也是因為喜歡中國的茶葉而養成的。
但是可惜的是,中國當時自以為是天朝上國而不去學習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先進的技術,這就導致中國的國力開始下降,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民族之林,這也就導致了中國熱後來在歐洲漸漸的衰退了。
㈧ 歐洲掀起「中國熱」在什麼時期
18世紀的歐洲,被稱為「理性」的時代,一些偉大的思想家們要用理性的權威代替對上帝的崇拜,他們發揚反神學的精神,反對傳統的舊宗教文化。正在這時,在華傳教士們把中國的儒家學說介紹到了歐洲。利馬竇等人本想依據儒學經典說明中國的孔子學說與基督教教義是一致的;而其反對者龍華民等人嚴厲指責利馬竇等人竟然把儒學中實際是指自然的「天」等同於基督教的「上帝」,並一再論證孔子哲學是無神論。羅馬教會則乾脆把中國的儒學宣布為「異端邪說」。當時正是這種「異端」的儒學受到了歐洲進步人士,如著名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1694―1778)等人的熱烈歡迎,並且成為他們反對神學、攻擊教會的精神武器。
在中國的《孟子》中有關於「人之初,性本善」的論述,這與基督教聲稱人是生來就帶有原罪的,只有信奉基督教才能得以解救的教義大相徑庭。人性本善說傳到歐洲後,很受啟蒙思想家的青睞,因為只有人性本善,世界才能和諧,才能追求美好的理想社會。英國學者李約瑟在1942年一篇題為「中國文明」的演講中曾說:「十七世紀中葉耶穌會教友,群將中國經籍譯成西文,中國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學乃得輸入歐洲。吾人皆知彼啟蒙時期之哲學家,為法國大革命及其後諸種進步運動導其先河者,固皆深有感於孔子之學說,……吾人對於社會進步之理想,唯有依賴人性本善之學說,方有實現之望,而此種信心,吾人固曾自中國獲得也。」
關於中國的宋明理學,在傳教士羅明堅的《天主聖教實錄》和利馬竇的《天主實義》中都是作為唯物主義流毒加以批判的,在龍華民等人的著作中更是將其論證為無神論。羅馬教會當然把宋明理學也視為「異端邪說」。於是,作為「異端」的朱子學說,也如孔子學說那樣,受到了歐洲啟蒙思想家的重視和歡迎,同樣成為宣揚無神論新潮的精神武器。狄德羅在其主編的《網路全書》中,親自撰寫了「中國哲學」條目,是一篇講述從春秋戰國到明朝末年的中國哲學簡史的釋文,其中就有對於宋明理學的介紹。
傳教士們譯介中國經典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可以想像,歐洲的讀者們更是難以讀懂這些譯著,他們分不清楚孔子、孟子和朱子,就把這些學說都一股腦兒稱為「孔子學說」或「中國哲學」。經傳教士們的報道和宣染,在歐洲人眼裡,孔孟之道是一種先進的思想,中國是一個令人想往的「理想國度」,孔子更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思想領袖。在歐洲學者中掀起了「中國熱」和「孔子熱」,以談論中國、談論孔子為時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民為貴,君為輕」等格言在歐洲廣為流傳。一位哲人波維爾在1769年寫道:「只要中華帝國的法律成為各國的法律,中國就可以為世界可能變成什麼樣子提供一幅迷人的景象。到北京去!瞻仰世上最偉大的人,他是上天真正完美的形象。」 在法國的流行歌曲中有過這樣的歌詞:「中國是一塊可愛的地方,它一定會使你喜歡。」
傳教士們還把中國的科舉制度介紹到歐洲,例如,在曾德昭所著的《大中國志》中,就專有一章非常詳細和生動地敘述了中國的考試制度,使歐洲人耳目一新。在歐洲,政府官職一般是世襲的,而中國用每年舉行一次考試的辦法來遴選官員,而且任何平民百姓都可以報考,這樣的先進制度怎能不受到伏爾泰等人的絕口稱贊呢!據說,後來在法國和英國曾模仿中國的科舉制度來挑選文職官員。
在德國的啟蒙運動史中曾發生過著名的沃爾夫事件。沃爾夫原是數學家,非常崇敬萊布尼茨,後來研究哲學,也十分熱衷於中國文化。沃爾夫作過兩次關於中國的著名演講,他對中國和孔子的大力贊揚收到了極為轟動的效果,吸引了成千名學生來聽講。然而他卻遭到了一位神學教授的控告:因為北京政府是無神論者,沃爾夫誇贊北京的哲學,所以沃爾夫就是無神論者。當時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聽說沃爾夫不信神,而且他所宣揚的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學說可能不容許政府處罰逃役者,於是在1723年公然宣布:沃爾夫反對聖經,不準在普魯士繼續教學;並且,必須在四十八小時之內離開國境,否則處以死罪。沃爾夫受到如此嚴重之迫害,引起全歐洲學界的震驚,然而這使他獲得了更多人的愛戴,聲望日益提高,成為德國啟蒙運動中的重要人物。
萊布尼茨作為一位科學家、「自然神論」者,在許多哲學家們看來,已經接近無神論了。因為「自然神論」雖然肯定上帝是世界的最初原因,但上帝做了「第一推動」之後,世界萬物就按其本身的規律而運動變化,不再受上帝的干預。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自然神論」是在當時條件下擺脫神學而宣揚唯物主義的一種方便途徑,並可把它看作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雖然萊布尼茨竭力主張新教和舊教的聯合,以實現宗教的大統一,但他平時並不重視宗教,從來不進教堂,以至獲得了一個出名的綽號:Lövenix,即什麼都不信的人。既然他什麼都不信,當然也不信神,所以他就是一個不信神的人,而他又一生都在不遺餘力地贊揚中國,萊布尼茨因之列入了歐洲啟蒙思想家的陣營。
根據傳教士們關於儒教無神論和中國狀況的一再宣傳和報道,法國哲學家培爾(1647―1706)說:「不僅僅一個無神論的社會是可能的,而且它已經存在了。這個社會在哪裡呢?當然是在中國,確實無誤。」 傳教士們發現了無神論的中國,同時又是一個美好的國度,意味著基督教並不重要。所以,中國的存在就是對傳統的基督教義的一個致命打擊!
以上這一段歷史,誠如研究西方漢學的我國學者閻宗臨所說:「當一國的知識或思想被介紹到另一個國家時,時常變成一種批判的工具,耶穌會介紹中國文化到歐洲,亦不例外。18世紀的思想家利用他們的方獻反轉來攻擊教會,這是當時耶穌會所想不到的。」
㈨ 為什麼西方人喜歡寫中國史
歷史學者葛兆光在為《哈佛中國史》中文版撰寫的序言中做了總結:西方學者善於解釋新史料,有機地運用於自己的敘述;它們不同於中國久已習慣的歷史觀念、敘述方式和評價立場,讓那些看慣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讀者感到了驚奇和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