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隊中國的經濟掠奪,比如當年對日本的掠奪,是不是中國只能束手無策
不是,中國可以與美國進行對抗,但取決因素有很多。比如領導人的不同,團結力量的一致性等等,都會影響
B. 美國歷史上侵佔過中國領土嗎
八國聯軍有美軍,後長期駐扎青島、天津,建國後在台灣駐軍到70年代
只是沒有建立殖民統治
C. 美國如何在世界范圍內掠奪經濟
首先美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軍事能力,所向無敵,哪個國家侵害到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就利用其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對對手進行打壓。
其次就是當初美國利用二戰後對世界的強大影響力,讓美元與石油掛鉤,讓美元成為了世界貨幣,所以美國印多少錢,世界其它國家就要多少,在美國就是白紙,運到別國就是硬通貨,讓美國占盡了好處。
最後是美國目前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利用其強大的經濟能力,只要別國與美國的利益不符美國就揮起制裁大棒,由於很多國家都不能承受美國的制裁,所以對美國也是亦步亦趨,美國就是通過上述來達到其在世界范圍內掠奪經濟。
要想在世界范圍內破除美國的掠奪經濟首先就要讓美元與石油交易脫鉤,讓更多的貨幣在世界流通,讓各國有更多的世界儲蓄貨幣的選擇,所以當初薩達姆由於放棄美元與石油掛鉤,所以招來殺身之禍,歐盟推出歐元與美元抗衡,所以歐洲經濟立馬就哀鴻遍野,中國人民幣世界化的腳步加快,所以美國就搞出了重返亞洲,遏制中國,所以要想解決美國人在世界范圍內掠奪經濟的事情任重道遠,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看到的。
D. 關於美國對中國經濟掠奪的問題
基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每日的美元兌換成多少人民幣都是在人們的視線里的,還有國際貨幣組織,都不是吃閑飯的,何況中國現在有一萬四千多億的美元在手呢,必要的時候拿出來刺激一下經濟效果還是蠻好的!
E. 2008年美國從中國掠奪了多少人民幣
幸好中國不是伊拉克,要不然美國佬早就打過來了,就不是單單的經濟掠奪了。
F. 歷史上,美國有沒有主動侵略過中國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
G. 歷史上的中美關繫到底如何,美國幫助過中國的抗日戰爭么
美國從1845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至今一直是中國的大敵,其間就1941年12月--1945年8月,因美日反目才和中國有了合作。遠的不說,咱們從甲午戰爭說起。 提起甲午戰爭,那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個恥辱,一個永遠的痛! 凡是中國人大概都知道在近代史上發生過一個中日甲午戰爭。但我可以肯定的說99%的中國人並不知道真正的甲午戰爭! 媒體和磚家都告訴我們,甲午戰爭是崛起後的日本發憤圖強打敗了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是落後就要挨打的必然! 然而,事實絕非如此! 筆者認為,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 2、中國內部的階級矛盾達到了極限(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3、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對手絕非是日本一個國家(這是99%的人所不知道的)。 說起甲午戰爭,筆者認為首先要把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講講清楚。 大家都清楚日本的明治維新很順利的成功了,而中國效法日本明治維新的戊戌變法不足百日即告失敗了。 原因何在呢?有人說中國沒有變法的足夠條件。有人說是變法者沒有民眾基礎。有人說是慈禧守舊派實力太過強大。更有甚者說是中國的民族劣根性使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筆者認為: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國是西方列強屠宰的對象,它們不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國】! 日本的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並不是德川幕府守舊派的實力不夠強大,而是美英帝國主義直接主導和參與了日本的維新變法,是美英炮艦和陸戰隊直接參與了推翻德川幕府的戰爭的結果。 難道美英帝國主義希望日本強大起來嗎?是的,事實正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日本明治維新的時期正是西方列強蠶食中國的初期階段。事實上,當時的沙皇俄國由於地理上的便利,在侵華列強中是撈到最大好處的,也是侵華實力最大的。相反,由於英國在世界擁有眾多殖民地,兵員緊缺,在華利益受到了沙皇俄國的脅迫。同樣,由於美國正要重提【門羅主義】,既獨霸美洲的戰略,無法抽調眾兵來華,其在華利益也受到了沙皇俄國的制約。所以,尋求雇傭兵作為美英戰爭代理的事宜便成了它們的迫切需要。 而此時的日本,一無資源可以掠奪,二又靠近中國大陸,便成了美英帝國主義招募僱傭軍的對象。恰巧,此時的德川幕府又犯了一個戰略錯誤,既被所謂【維新派】迫使廢除美英特權。註:【廢除外國特權】是維新派提出的政治口號,以便收買人心。但當德川幕府被迫採納後,維新派卻反而和美英帝國主義勾結在了一起,不再提【廢除外國特權】。由此,美英帝國主義便和維新派的利益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在美英帝國主義的直接軍事參與下,德川幕府被打敗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宣告【成功】。註:史學磚家從來不提及美英帝國主義直接軍事參與明治維新的事情,事實上這才是推翻德川幕府的根本。否則,日本的明治維新即便能夠成功至少也要推遲30年。 明治維新成功後,美英帝國主義大力扶植日本的鋼鐵冶煉、機器製造和軍工企業,為日本快速成為一個合格的僱傭軍而積極努力著。 要想抑制沙俄,日本軍隊就必須進入中國東北,要想進入中國東北就必須征服朝鮮。所以,日本從1873年至1894年,便和中國的大清王朝開始了爭奪朝鮮的戰爭,直至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日本取得全面勝利。 表面上看是日本獨資打贏了甲午戰爭,而事實上卻是美英日三國共同打贏了這場戰爭。因為,開打這場戰爭為美英的需要,也是美英日三國共同策劃的。 甲午戰爭期間,美英兩國不但向日本派出了大批的軍事顧問,還利用各種渠道收集大清艦隊及中國軍事情報以供日本作戰使用,甚至英國派出7艘戰艦組成所謂的「戰地觀摩團」在兩軍艦隊旁邊「觀戰」,其意圖,一方面給日軍提供中方艦隊情報,一方面萬一日本艦隊失利好即刻實施援手。 之所以說【是美英日三國共同打贏了這場戰爭】,從日本在戰後所獲「賠」的2億3千1百5十萬兩庫平白銀,一半以上償還了美英的軍事貸款,就可見在這次戰爭中,美英在日本身上是下了大賭注滴,也是得了大便宜滴,所以日本想打敗這次戰爭都不可能,美英不幹啊! 打敗大清只是美英計劃讓日軍登陸中國的開始,對付沙皇俄國才是美英扶植日本的真正目的。日俄戰爭便是美英計劃的核心部分。日俄戰爭中,日本不但得到了美英的大量軍火裝備和貸款,還得到了美英的戰略戰術的援助,其軍事顧問都配置到了日軍的大隊(相當於營級單位)。並且,美英兩國還組成了數個【戰地觀察團】或者【觀摩團】。可見,日俄戰爭也是美英日三國共同上陣對付沙俄,沙俄焉有不敗之理?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評價日本崛起的歷史時曾直言不諱的說: 【山姆大叔和不列顛尼亞是新日本的教父教母。在不到兩代的時間內,除掉悠久的過去外就沒有什麼背景的日本人民,從武士的雙手劍進步到鐵甲艦、來福線大炮、魚雷和馬克沁式機關槍;並且在工業方面發生了類似的革命。日本在英國和美國的指導下從中古到現代的過渡,是迅速而激烈的。中國被超過,而且被擊敗了。世人在1905年看到帝俄不但在海上敗北,而且被運到大陸上去的在滿洲打了幾次大勝仗的卓越的日本軍隊所擊敗,都感到驚愕。日本這時就置身於大強國之列了。】 看到這里,不但筆者認為甲午戰爭是美英日三國狼狽為奸的結果,大家也一定會意識到了大清戰敗的真正原因,就是美英幫助日本的結果了。 事實上,日本每次侵華戰爭的背後,都離不開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挑唆。 已故著名學者美洲問題專家羅榮渠先生,當研究1931一1949年美國在東亞的全球戰略和美國對華政策時發現:三四十年代曲曲折折的中美關系有3個關鍵時刻:在第一個關鍵時刻(1931 年),美國站在錯誤的一邊;在第二個關鍵時刻(1941年),美國站在正確的一邊;在最後一個關鍵時刻(1945年),美國又轉向錯誤的一邊。(羅榮渠先生言) 1931年9月18日,日軍大舉侵入我國東北。 而美國對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是持縱容態度。美國有時在口頭指責下日本,以欺騙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但卻通過供應日本的戰略物資來提供實際支持。美國的對日綏靖計劃,是企圖讓我國東北變為日本進攻蘇聯的前進基地,最終進攻蘇聯,使蘇日兩敗俱傷。另外通過日本佔領東北,限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向東北漫延。 因而,美英兩國在中華民國政府提供給「國聯」的對日譴責案進行了百般阻撓,使其成為了一紙空頭譴責的廢紙。對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的罪惡行徑,美國不但不予以譴責,還與日本密商諒解。美國國務院也表示美無意干涉「日本在滿洲的合法條約權利」。此即史汀生主義,其實質是企圖以犧牲中國東北來維護美在華的權益。 時任美國總統的胡佛以【同情】的態度看待日本在1931年入侵滿州……他宣稱:【日本方面也有些道理。我們與它的友誼是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我們應該友好地考慮日本的處境。】。 事實上,美國、英國早與日本做了利益交換,一方面希望保護自己的在華利益,一方面又希望日本進攻蘇聯。美國、英國甚至宣布支持日本的行動。1931年10月美國總統胡佛公開發表講話支持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日本為保衛日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是不能提出異議的】。英國首相張伯倫也說:【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 從1931年9.18事變到1932年底一年多的時間里,美國向日本貸款供應了1.81億美元的軍火。不要小看這個1.81億美元,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 甚至當日本陸軍在1936年提出表面上是應付未來對蘇,實際是對華戰爭的、耗資巨大的「六年作戰准備計劃」時(1937—1942),美國繼續給予日本巨額貸款、供應戰略物資的形式,來為日本陸軍擴軍備戰提供了巨大支持,實際支持了日本於1937年7月對華發動的全面戰爭。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當日本海軍掌握中日間海域的制誨權時,日本船隻從美國裝載武器和軍用裝備及其它戰略物資能暢通無阻。而掌握制海權的日本海軍對中國沿誨的封鎖,使中國即使在美國買了武器裝備,也不敢用中國船隻運輸,只能租用日本不敢檢查的美國等國船隻。而在戰爭開始後的兩個月,即1937年9月14日,美國就立即宣布禁止用美國船隻裝載武器和軍用裝備出口,因此使中國斷絕了在美國或者西方獲得戰略物資的可能。 1937年11月初,在布魯塞爾舉行【1922年華盛頓條約的締約國】會議,討論遠東已經形成的局勢時,中國代表團要求會議作出關於對日本侵略者實行經濟制裁和給予中國援助的決議。沒有得到法、英、美三國的支持。法國外交部長德耳博在發言中說:【任何強制性的決議都不能從法律上和事實上有效地、園滿地解決中日之間的相互關系】。英國代表團團長和美國代表團團長德維士趕忙附和德耳博的意見。最後,布魯塞爾會議只通過了宣言式的決議,指出日本在中國的行動違反華盛頓九國公約,建議日本停止軍事行動,但是沒有規定出任何制裁侵略者的措施。 當時陶行知先生鑒於美國軍事物資源源輸往日本的嚴重性,曾經策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成立一個經濟研究會,由那時在美國的經濟學家胡敦源先生主持。研究會搜集美國官方資料以後發現,先天不足的日本,侵華所需軍事原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最多,1937年佔到百分之五十四點四,1938年更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六。這就不難明白在《陶行知日誌》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記載: (1938年5月4日)洛杉磯五千人集會上……在座美國國會議員司克脫先生對大眾說:「請大家記著,日本在中國殺死一百萬人的時候,有五十四萬四千是美國幫凶而殺死的。 美國政府用支持日本侵略,做為對日本反蘇、反共的獎賞。1940 年7月16日,美國政府發言人聲稱,門羅主義也可以適用亞洲。門羅主義可用一句話來表達,美洲是美洲人(實際是美國)的美洲,其他洲的國家不能幹涉美洲事務。門羅主義適用於亞洲,就暗示美國不幹預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此話一出,英國也配合美國做出支持日本侵華的舉動。7月17日,英國政府同意日本要求,將運送商品和物資的滇緬公路和香港港口封鎖三個月。這樣一來滇緬公路被封鎖了很長一段時間,加上香港對中國關閉,極大地加劇了中國的物資困難。 1939年8月,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在哈拉哈河慘遭失敗。9月16日,蘇日兩國簽訂了停火協定。美國對此很不高興,美國參議院外委會主席范登堡曾宣稱,如果日本敢於同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那美國將立刻禁止對日貿易。結果日本迫於美國禁運的壓力,直到1941年4月13日才敢於和蘇聯簽訂了在戰爭中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即【《蘇日中立條約》】。因此也換來了美國於當年6月開始對日施行物資禁運。因為,此時的日本已經完全失去了作為美國在中國武裝代理的實際意義。 事實上,也正是由於美國對日實行物資禁運才迫使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日美正式反目也由此拉開了序幕。所以,哈美右派所謂的【美國幫助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完全是一句屁話!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蘇聯於一個月後的8月21日,與蔣介石國民政府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隨即就對中國進行了貸款援助。從1937年戰爭爆發後,到1941年6月德國納粹入侵蘇聯期間,蘇聯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支援中國抗戰的國家。其間,蘇聯共向中國政府提供低息貸款2.5億美元,以低於市場價格五分之一的價錢向中國提供了飛機1250架、火炮、機槍、坦克、戰車等戰略物資。並派遣了包括軍事顧問、飛行員、機械師、空軍地勤在內的近4000人的援華自願隊。蘇聯空軍在中國4年共擊落日機987架,日軍四大天王飛行員三人被蘇軍擊斃,制空權一度被中方佔有,炸毀日軍艦船100餘艘,其中包括一艘准航母級巡洋艦。蘇聯飛行員也犧牲了221人,其遺體至今仍安放於武漢蘇軍烈士陵園。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自顧不暇,同年10月中斷了對華援助。 事實上,從甲午戰爭開始,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一直是日本歷次侵華戰爭的主謀者和支持者,日本在中國所犯下的每一筆罪行都有美國的罪責。如果沒有美英扶植日本充當自己在華利益的戰爭代理,哪來的日本侵華戰爭?說白了,日本侵華的始作俑者就是美英兩個帝國主義列強。這兩個狗日的國家從來就沒對中國做過一件好事,所做的都是損害中國利益的罪行。 0分享到:
H. 中國被外國侵略的歷史,如鴉片戰爭
1 鴉片戰爭
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由此簽署的《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除賠款外,將香港島永久讓予英國,並使英國得到領事裁判權。
2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條約,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3 中法戰爭
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才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並成功奪回諒山,導致茹費里政權垮台。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4 第一次中日戰爭
清國戰敗,向日本求和,簽下《馬關條約》。這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並由於獲得台灣殖民地取得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改變了東亞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導致1902年的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開戰。
5 庚子事變
八國聯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後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遼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沖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日俄沖突等變化。
6 日俄戰爭
俄日戰爭最直接的後果是日本對南滿(中國東北南部)的控制及穩固對朝鮮的統治。 關東州租借地(旅順、大連)以及東清鐵路長春以南段(後來的南滿鐵路)均由日本控制,「關東軍」在內滿洲開始駐扎。
俄國的失敗,導致發生了1905年俄國革命,使其停止在遠東的擴張計劃,集中精力在歐洲發展,與法、英等國結盟,最終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至1917年經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被推翻,成立了蘇俄。
7 青島戰役
日英聯軍於這場戰役中獲勝,佔領青島。
8 第二次中日戰爭
抗日戰爭是自1842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第一次全面勝利的戰爭。
中國以2000萬人的犧牲,拖住日本陸軍在亞洲和太平洋的進攻,從而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情況,也減少了美國在太平洋戰區的壓力,從而使美國能大量派兵往歐洲戰場及保證了同盟國在西線的勝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經歷了八年的抗戰後,國共兩黨的軍事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抗日戰爭對於日後國共內戰的結果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深刻影響了中國戰後的發展。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I. 歷史上,中國和美國一共發生過幾次戰爭時間事件
兩次。
1、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2、1950年抗美援朝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
(9)美國對中國掠奪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清帝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便開始對大清帝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大清帝國。
2、抗美援朝
1945年8月8日,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對日宣戰。14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為劃分對日本佔領地區受降范圍,經蘇,美協商,在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
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圍繞朝鮮統一問題,雙方之間的斗爭日益尖銳化,三八線上武裝沖突日增,局勢日趨緊張。
J. 美國侵略過中國嗎
美國侵略過中國。
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大清帝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10)美國對中國掠奪的歷史擴展閱讀
影響
1、中國影響
政治方面: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國家主權。華北大亂之際,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布中立,從此清中央政府權威低落,漢族權臣抬頭,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後來美國向清政府減少了約1千萬兩白銀的賠款。
退款主要用於中國向美國派遣公費留學生,清華大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國的兩次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因此停止對戰敗的德、奧賠款支付;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
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其中英、日、荷三國將庚款余額修改償付辦法。這一方面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另一方面加強了列強對中國的控制。另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部分的庚款余額,蘇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棄 。
《辛丑條約》的簽訂,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還損害了國家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經濟方面: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八國聯軍封鎖街道,逐戶進行搶劫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這樣巨額的賠款是緊接著《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之後,可謂雪上加霜。
中國這時戰爭不斷,內憂外患,早已國庫空虛,國民總產值低落,要付清4.5億的戰爭賠款只有分期償還,並且還向有關各國銀行借債還貸用以支付賠款),被稱為庚子賠款。為了從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條約》規定,以海關稅及鹽稅作為償還賠款之用,但這兩項稅收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項財政收入。控制海關就基本上能夠左右中國財政。
賠款共分39年才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國在後來的幾十年中的經濟跌入低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翻不了身,經濟實力極度落後。
《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比較特別,列強要求賠款4億5千萬兩,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用意就是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發生過反帝斗爭的城鎮,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貧困。中國因而徹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文化方面: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搶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國珍貴文物、大量的文史資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樂大典》)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損失無法估計!
其中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綉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
就連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這也是聯軍劫掠北京的鐵證。《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以遭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1900年被八國聯軍大肆損毀丟棄,甚至將《永樂大典》書冊用於修建工事之用;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冊數萬。
翰林院內收藏了許多珍貴圖書、孤本、宋版書籍、文史資料和珍貴書畫,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里還有《永樂大典》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和文史典籍。
生活方面: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北京,當時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次全城禁止隨地大小便。這種全城禁止,純以武力威懾為後盾。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曾見到「另一國人士為了宣揚他們清潔的信條,射殺任何在公眾場所便溺的人。
2、東北亞影響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激烈爭奪和瓜分中國,造成中國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種危機感促成了人們的覺醒,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
戰爭也引起了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佔中國東北全境,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及朝鮮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級,這也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對遠東局勢來說,1900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斗的本質。
3、各國影響
1900年,亞非拉各殖民地政府響應英國召喚,協同八國聯軍北伐中國。在此期間,澳大利亞聯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國之戰不僅是澳大利亞殖民軍的首次亞洲之戰,更是澳大利亞聯邦的首次海外軍事行動。
1899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風起雲涌,迅速占據各國媒體的主要版面。但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六個英屬殖民地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即將水到渠成的聯邦成立。經過多年的政治角力後,1900年3月,澳大利亞各殖民地代表齊聚倫敦,進行聯邦成立前的最後磋商,聯邦憲法草案隨即於7月份提交英國議會審核。
此時,北京形勢迅速惡化,作為列強中的帶頭的老牌帝國,英國此時面臨兩難選擇。遠東局勢糜爛如此,為維護英國利益和權威,其勢不能不出兵,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此時卻無兵可調。因為英軍的主力部隊被牽制在南非,正在那裡與荷蘭人鏖戰,史稱「布爾戰爭」。
布爾戰爭也牽扯了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兩千五百人的常規部隊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
作為英國最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軍隊也已被大英帝國調往世界各地,以填補英軍主力開赴南非後留下的防衛空虛。
此時東亞告急,英國只能轉向其它殖民地(或類殖民地)挖掘軍事潛力,連剛剛組建不久的威海衛「華勇營」,也被徵召前往京津地區參戰,與香港軍團、新加坡軍團及若干印度軍團一道,組成英軍主力,參與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