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長孫皇後被稱之為中國的三大賢後之首呢
1.長孫皇後對丈夫忠貞不渝,玄武門之變有功勞。
長孫皇後出身名門,13歲嫁給了李世民為秦王妃,李世民在協助父親李淵建立大唐的過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李建成和李元吉羨慕嫉妒恨,視他為眼中釘;長孫皇後韜光養晦,她不動聲色地盡心侍奉公公李淵,在與李淵後宮的嬪妃交往中,巧妙地彌補皇帝與李世民的嫌隙,同時又為李世民留存助力和聲譽;在玄武門之變時,又果敢堅決地站在李世民身邊,親臨軍營發放武器,勉勵將士英勇殺死!
作為一介女流,對丈夫的事業以生死的氣概給予堅決的支持,隨時激勵著丈夫李世民的鬥志!玄武門之變使李世民走向了輝煌,李世民稱帝十三天後,就冊封長孫氏為皇後,從此賢後伴明君,二顆耀眼的明星交相輝映!
4.與丈夫生死相依。
唐太宗登基後生過一場重病,纏綿床榻,長孫皇後衣不解帶,悉心照料,晝夜不離;二人自少年結發,共同進退,在生死攸關之際都互不離棄。因感念丈夫對自己的深情,長孫皇後這個時期曾將毒葯系在腰間,“若有不諱,亦不獨生”。
B. 中國京劇三大賢
三大賢
在二十世紀20-30年代,京劇界的一種習稱。三大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當時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余叔岩、馬連良、高慶奎。另一種更為普遍的說法是指旦行的梅蘭芳、生行的余叔岩、武生行的楊小樓(又稱武生宗師)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中文名
三大賢
名稱出現時間
二十世紀20-30年代
說法一
余叔岩、馬連良、高慶奎
說法二
梅蘭芳、余叔岩、楊小樓
所屬行業
京劇
快速
導航
旦生武三大賢
老生三大賢
余叔岩
余叔岩,男,京劇老生。湖北省羅田縣人,生於北京。譜名第祺,字小雲,官名叔巌,巌與岩通,巌字筆畫太多,所以常用「岩」代替。餘三勝之孫,余紫雲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
共8張
京劇三大賢
馬連良
馬連良,於1901年2月28日(清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十)生於北京,字溫如,是京劇老生,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是扶風社的招牌人物。拿手戲目有《借東風》,《甘露寺》,《青風亭》等。 父馬西園與著名京劇演員譚小培熟識。家庭的熏陶,使馬連良從小熱愛京劇藝術。9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23歲自行組班,發展成為獨樹一幟的「馬派」表演風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
高慶奎
高慶奎(1890—1942),原名振山(鎮山),號子君。著名京劇老生藝術家。原籍山西榆次,生於北京。其父高四保(士傑)為清末京劇丑角演員。
旦生武三大賢
梅蘭芳
梅蘭芳(1894~1961),京劇大師。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代表戲京劇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崑曲有《思凡》、《游園驚夢》等。所著論文編為《梅蘭芳文集》,演出劇目編為《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梅派藝術傳人有李世芳、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另有同名電影《梅蘭芳》。
余叔岩
余叔岩,男,京劇老生。湖北省羅田縣人,生於北京。譜名第祺,字小雲,官名叔巌,巌與岩通,巌字筆畫太多,所以常用「岩」代替。餘三勝之孫,余紫雲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
楊小樓
楊小樓(1878-1938),名三元,京劇武生演員,楊派藝術的創始人。楊月樓之子,安徽懷寧人。
C. 我國三大賢母是誰
中國歷史上,有復三位培養制自己兒子成為棟梁之材的母親。他們是:孔母顏氏,孟母倪氏、岳母姚氏。她們的兒子分別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孟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岳飛,南宋抗金名將,著名民族英雄。
D. 歷史上聞名的三大賢後都有誰
1 朱元璋結發妻子—— 馬皇後
2 光武帝劉秀元配—— 陰麗華
3 唐太宗李世民夫人—— 長孫皇後
E. 古代三大賢人是誰
古代有孔子門下的77賢人,而不是三大賢人,且有三大聖人是: 聖人孔子,亞聖孟子,宗聖曾子。
孔子門下的77賢人如下:
1、顏回,是魯國人,字子淵.比孔子小三十歲.
2、閔損,字子騫,比孔子小十五歲.
3、冉耕,字伯牛.孔子認為他有德行.
4、冉雍,字仲弓.
5、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作李氏家臣之長.
6、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歲.
7、宰予,字子我.他口齒伶俐,擅長辭辯.
8、端木賜,是衛國人,字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
9、言偃,是吳國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歲.
10、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
11、顓孫師,是陳國人,字子張.比孔子小四十八歲.
12、曾參,是南武城人,字了輿,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13、澹臺滅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
14、宓不齊,字子賤.比孔子小三十歲.
15、原憲,字子思.
16、公冶長,是齊國人,字子長.
17、南宮括,字子容.
18、公皙哀,字季次.
19、曾蒧,字皙.
20、顏無繇,字路.顏路,是顏回的父親,父子倆曾先後在孔子門下求學.
21、商瞿,是魯國人.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
22、高柴,字子羔.比孔子小三十歲.
23、漆雕開,字子開.
24、公伯繚,字子周.
25、司馬耕,字子牛.
26、樊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
27、有若,比孔子小四十三歲.
28、公西赤,字子華.比孔子小四十二歲.
29、巫馬施,字子旗,比孔子小三十歲.
30、梁鱣,字叔魚,比孔子小二十九歲.
31、顏幸,字子柳,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32、冉儒,字子魯,比孔子小五十歲.
33、曹,字子循,比孔子小五十歲.
34、伯虔,字子析,比孔子小五十歲.
35、公孫龍,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歲.
36、冉季,字子產.
37、公祖名茲,字子之.
38、秦祖,字子南.
39、漆雕哆,字子斂.
40、顏高,這字驕.
41、漆雕徒父.
42、壤駟赤,字子徒.
43、商澤.
44、石作蜀,字子明.
45、任不齊,字選.
46、公良儒,字子正.
47、後處,字子里.
48、秦冉,字開.
49、公夏首,字乘.
50、奚容箴,字子皙.
51、公肩定,字子中.
52、顏祖,字襄.
53、鄡單,字子家.
54、句井疆.
55、罕父黑,字子索.
56、秦商,字子丕.
57、申黨,字周.
58、顏之仆,字叔.
59、榮旗,字子祈.
60、縣成,字子祺.
61、左人郢,字行.
62、燕伋,字思.
63、鄭國,字子徒.
64、秦非,字子之.
65、施之常,字子恆.
66、顏噲,字子聲.
67、步叔乘,字子車.
68、原亢,字籍.
69、樂欬,字子聲.
70、廉絜,字庸.
71、叔仲會,字子期.
72、顏何,字冉.
73、狄黑,字皙.
74、邦巽,字子斂.
75、孔忠.
76、公西輿如,字子上.
77、公西葳,字子上
F. 中國歷史上三大賢母
中國歷史上,有三位培養自己兒子成為棟梁之材的母親。他們是:孔母顏氏,孟母倪氏、專岳母姚屬氏。她們的兒子分別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孟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岳飛,南宋抗金名將,著名民族英雄。
G. 為什麼長孫皇後被稱之為中國的三大賢後之首
因為長孫皇後非常賢良,她對皇上非常忠誠,而且深明大義,她從不幹涉內政,但很會保護忠良。
H. 中國歷史上三大賢後是誰
1、竇漪,從地位低下的侍女躍為漢文帝皇後,又親歷「文景之治」,身為內漢景帝母和漢武帝祖母容得享高壽,史稱竇太後,為歷史上最幸運的女人之一。2、陰麗華,管仲之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後,劉秀愛陰氏,然聽陰氏之見先立郭氏為後,終於還是廢了同樣患難以共的郭氏,匡扶陰氏為皇後。3、獨孤氏,隋文帝楊堅開國之後,封為文獻皇後,常與文帝討論時政,時稱「二聖」。 4、竇皇後,與唐高祖李淵生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無霸及平陽公主五位子女,皆為大唐天下的奠基者。5、長孫皇後,北魏拓跋氏的後代,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後,史上著名的賢後,生性節儉、深明大義,唐太宗開創李唐江山和「貞觀之治」,與長孫皇後的賢淑是分不開的。6、唐憲宗李純郭貴妃氏。,郭子儀之孫女,唐朝中後期影響最大的賢後。7、孟皇後,孟氏宋哲宗趙煦的皇後孟氏,賢淑溫婉。8、孛兒貼,為鐵木真先後生下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四個兒子,都是剽悍善戰的武士,成為成吉思汗征戰四方的得力助手,自己也為蒙古帝國的興起起到了關鍵作用。9、馬皇後,史稱馬大腳,是明太祖朱元璋患難與共的皇後。10、明成祖朱棣皇後徐氏,徐達之女,先於朱棣葬於長陵,明十三陵之第一陵。
I. 中國歷史上三大賢母是
她們是:孔母顏氏,孟母倪氏、岳母姚氏
J. 中國歷史上三大賢後是誰
家之良妻,猶國之良相。
提起封建時代的後妃,許多人都對她們嗤之以鼻,認為是「紅顏禍水」。確實,歷史上有些後妃憑借自己的特殊身分,結黨營私,擾亂朝綱,禍國殃民。然而,在史冊中,也有被稱為「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足以母儀天下的賢後,她們賢慧有德,深明大義,為政治清明、社會穩定起了積極作用。
夫之良佐——唐長孫皇後
在歷史上的賢後中,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後應當仁不讓地佔第一位。長孫氏當上皇後後,不僅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嚴於律己的美德,她對待自己家族的作為也堪稱千古表率。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哥哥,與李世民是至交,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唐太宗想讓長孫無忌任宰相,長孫皇後卻奏稱:「妾既被立為皇後,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朝的呂後、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鑒。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在長孫皇後的再三推讓下,唐太宗只給長孫無忌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虛銜。長孫皇後的此等品行實在讓人嘆服,比之現今某些官太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行為,真是天壤之別。
長孫皇後所生的長樂公主出嫁時,唐太宗賞賜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兒長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餘。為此,魏徵當面向唐太宗提出異議。長孫皇後得知後,不僅不怪罪魏徵,還對他誇贊有加。在長孫皇後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事情如果只是至此,恐怕還不足以傳頌千載。公元632年,魏徵力阻春狩,觸怒龍顏,李世民大怒,道:「看我殺掉這個莊稼老漢!」長孫皇後問莊稼老漢是誰,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徵,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長孫皇後立即穿上皇後官服,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參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忙問:「何事如此鄭重?」長孫皇後說:「我聽說,領袖英明則部下正直,魏徵之所以正直,正由於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賀!」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後說的甚是在理,於是滿臉陰雲隨之而消,不久之後反倒擢升魏徵當宰相(侍中)。也正因為有魏徵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代明君,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後的一份功勞。
長孫皇後雖然位尊皇後,但生活很儉朴,平日衣物僅夠穿而已。她36歲時染病不起,臨終留下遺囑:依山而葬,不用造墳,也不用棺槨,以木器瓦器儉薄送終。同時規勸太宗納忠容諫,不受讒言,節制游樂打獵和役使百姓。長孫皇後去世時,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從此「失一良佐」!
萬人慟哭——明朝馬皇後
相比於尊華氣度無以復比的長孫皇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後無疑只能算得上是個平常人。但馬皇後作為一個平凡女子,生在亂世,有膽有識,在艱難逆境中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在大富大貴時,不奢不驕,始終不忘民間疾苦,不改勤儉本色,並用自己的言行來規勸、影響皇帝朱元璋,做出了極不平凡的貢獻。馬皇後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以降乃至命婦(泛稱受有封號的婦女)、民婦皆以其為楷模,爭相仿效。
在朱元璋整個征戰過程中,馬皇後始終堅持帶領婦女為軍士縫衣服、做鞋襪。朱元璋率師親征,為鼓勵士氣,她還將後宮的金銀財寶、綢緞絲帛全拿出來犒勞將士。朱元璋誇贊馬皇後的賢德可與唐太宗的長孫皇後相媲美。
眾所周知,朱元璋不喜歡女人干政,他認為「後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使干政事」,因為「寵之太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因此還特地命人纂述《女誡》,以示警誡。但馬皇後是個例外。
明朝將領攻克了元大都後,把繳獲的金銀珠寶送回南京。朱元璋看到這些寶物喜形於色,馬皇後卻在一邊潑涼水:「元朝有這些財寶卻不能保住國家,我想,大概真正的帝王們另有其他寶物吧?」朱元璋一愣,沉思片刻,說:「我懂了,皇後的意思是人才是寶。」馬皇後接著說:「陛下說得對。我與陛下從貧賤出身而能有今天,我常擔心驕橫縱恣由奢侈而生,國家危亡皆細小之處而起,所以希望廣召人才以共同治理天下。」馬皇後接著又說:「法屢更必弊,法弊則奸生;民數擾必困,民困則亂生。」朱元璋聽後不由得感慨萬千,馬上叫來女史錄入史冊。
直到生命的最後關頭,馬皇後還在規勸丈夫做個好皇帝。1382年,馬皇後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由於知道朱元璋的壞脾氣,害怕治不好而連累醫生,馬皇後竟堅持不肯服葯。彌留之際,朱元璋問她還有什麼話講。她說:「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
朱元璋在她死後痛哭不已,並不再立皇後。據說,馬皇後出殯那天,南京百姓幾乎傾城而出,自發為她送葬。時值盛夏,史載那天忽然電閃雷鳴,下了一場瓢潑大雨,萬千百姓在大雨中慟哭,竟然沒有一個回家躲雨的。這與當今一些官員親屬出殯時,眾多豪華轎車送別,而百姓卻大吐口水的例子相比,真是大相徑庭!
公私分明——東漢馬皇後
與李世民的長孫皇後和朱元璋的馬皇後相比,就知名度而言,東漢明帝的馬皇後似乎要遜色許多。但是,置於東漢那段傾軋穢行、外戚橫行的特殊歷史時空之下,馬皇後的作為完全可稱得上「出淤泥而不染」,也因此成為東漢那段不堪回首的宮闈歷史中不多的閃光點。
公元70年,明帝的同父異母兄弟楚王劉英企圖謀反,事情敗露後自殺身亡。劉英一案,牽連了很多黨羽。大家胡亂攀引,結果冤獄重重,受株連的人不計其數,下獄和判處流放的官員竟多達幾千人。一些耿直的大臣勸諫皇上停手,但明帝根本不聽。馬皇後知道後十分憂慮。一天,明帝回宮,她趁機向明帝進言,請求明帝不要把案件無限擴大,神情悲楚。明帝深為感動,半夜時睡不著覺,反復思念馬皇後的話,過後便放了許多人,而案件也很快就結案了。
盡管馬皇後深為明帝及後來的章帝所敬重,但在家、國之間,她卻從來公私分明,堪稱公而無私的楷模。
明帝去世後,馬太後的三個弟弟自認為是皇親國戚,私闖宮門,非要強行入宮吊喪不可,遭到守宮門的衛士楊仁的拒絕,引得國舅大怒並向章帝告狀。事情傳出後,馬太後不僅沒生氣,反而贊揚說:楊仁執法不阿,不避權貴,這才是國家的忠臣!並要求章帝提拔楊仁。
章帝想按照兩漢的制度封三個舅舅為侯爵,馬太後不允許。一些大臣以為太後是故作謙虛,為了討太後和國舅的歡心,便聯名上書說:天久旱不雨,是由於陛下不封外戚,引起陰陽失調所致。請陛下依照祖宗常法,加封帝舅們為侯。馬太後看到奏章後,非常氣憤,向章帝歷數外戚禍國的例子。章帝見太後如此堅持,只好把封侯的事暫時擱起。
馬後一生勤儉、樸素謙遜、知書識禮,她的所作所為對明帝、章帝兩朝政治都有著積極影響,因此贏得後世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