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閱讀下列材料,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中國在歷史上產生過九個統一的全國的大朝代,我
(1)政治結構: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轉變(或從貴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轉回變)。經濟格局:答經濟重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選官制度:由察舉制向科舉制轉變。 (2)政治方面:如廢宰相,設內閣、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特務統治等。對外經濟與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學東漸,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等。在西方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中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國社會面臨深重的危機。 |
2. 想要簡要的了解中國歷史...
http://..com/question/22610000.html 這里很清楚
3. 赫迅河畔談中國史讀後感
我喜歡歷史,有幸讀了黃先生寫的歷史,這對我來講本身就是幸福的一種!我相信閱讀是一種幸福的能力,也相信閱讀就是財富,那是構成我們幸福的一部分的基礎! 這本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是我看的黃先生的第三本著述,前兩本是其很有名的 中國大歷史和萬曆十五年,然後還有其自傳 黃河青山 以及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未開卷,現在我剛讀完了這本,也是很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副刊發表的帶有文藝氣質的歷史傳記式小品,很特別,也很有味道,也適合間斷的閱讀,這也是我春節回家時帶上這本書的主因,在汽車上,在火車上...在過年時的老家.... 伴著本書的閱讀,也豐富著自己的歷史觀.有人會說這本書有些散漫,我要說它有著很深的內在的連續性,這是一種大歷史的串聯,帶我們探尋著中國歷史的長期合理性,著重於檢討已經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過分的猜度沒有發生的事情,也沒有不負責任的隨便冠以仁義道德去簡化歷史!這和當今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經常的以人權的名義任意的指責和污衊其他國家包括我們中國的人權,都是非常可恥的!熟不知,人權宣言在誕生之初對人的定義就是狹隘的,是有種族分別的,這也是歷史! 這就是我喜歡讀的歷史!讀史本身即是一種輪回,我們有選擇,要選擇我們喜歡的!
滿意望採納
4.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版預覽:
赫遜河畔談中國權歷史
五代史中的馮道,是一位相當離奇的人物。他歷事四朝,三入中書。不管主子是沙陀人、西夷人或漢人,也不管他們是創業或守成之主,他都能夠怡然作首相,左右如意。他也能出使契丹,與「戎王」論道而使之心折。馮道所作《長樂老自敘》,一篇簡短的自傳,內中列舉他的官銜,倒占滿一面。他被封公爵五次。既為魯國公,也被封為梁國公、燕國公、秦國公和齊國公。可是保全原始史料的人都一致承認馮道並非因諛見寵,而他在朝野生活之中,先已造成了一種賢良的名譽。《舊五代史》說他「在相位二十餘年,以持鎮俗為己任」。《新五代史》也說「道既卒,時人皆共稱之,以謂與孔子同壽,其喜為這稱譽如此」。而且新舊兩史一致認為契丹之沒有夷滅中國人,馮道之力為多。
這故事賦予我們一種印象:傳統歷史家以「褒貶」為己任。也就是認為盈天地的事跡都可以用同一道德的尺度衡量。可是在其窄狹的歷史觀里也終產生例外之情事有如馮道者。今日我們企圖放寬……
5.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怎麼樣
看過《萬曆十五年》的同學應該對作者不會陌生。黃仁宇以其獨特的講史風格使晦澀的歷史變得清晰,但卻並不輕松。在《萬曆十五年》中,黃仁宇從1587,一個無關緊要的年份說起,上下縱橫,將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細數端倪。但黃仁宇所推銷的「大歷史觀」顯然不是一個朝代就可以說清的。於是就有了這本漫談筆記體的《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全書從孔孟講起,縱觀從周至元兩千年歷史,顯示出作者對中國歷史更深入的思考和發現。 黃仁宇在書中認為,中國傳統的官僚主義政治對中國歷史和社會影響深遠,並成為許多王朝由盛轉衰的原因。其特點表現為「間架性設計」(schematic design),即統治者總是以極簡單的口語道出,用理想化的數學公式夾帶著幾何圖案向真人真事籠罩過去,真理總是自上而下,施政者往往以道德的名義,依賴於下級的理解力。從而導致了上級的統治重名義而輕實際,下情往往不能上達。加之中國社會普遍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中層階級居中調節,使得帝國在管理以小自耕農為基乾的中國社會時缺乏必要的技術性,無法進行有效的動員和調配,行政效率低下,結構臃腫。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將中國歷史進行了三大帝國的劃分。秦漢為中國歷史的「第一帝國」,在這一階段里,秦國在農業資源整合後呼喚一個統一國家進行資源調配的情況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是為一種政治上的早熟。但自西漢後期以來,由於間架性結構的影響,中央政權已經無從合理化。漢宣帝放棄了漢武帝「鷹擊而治」的強大控制力,導致了政府機構的疲軟和無力,終被王莽代替。而王莽以原始型的信仰和帶有神秘性的色彩支撐自己的帝業,但卻眼高手低,過於理想化,改制歸於失敗。東漢因襲前代過甚,不能打開一個新的局面。光武帝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是卻無法解決自西漢遺留下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終於使東漢在宦官、女後、外戚、朋黨的先後登場中歸於沉寂。 隋唐宋是中國歷史的「第二帝國」。而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則是一個漫長的過渡期。第一帝國在公元220年後已經無可改組修正,只能另起爐灶。而魏晉南北朝的分裂中,即使最有遠見的軍事領袖,其辦法也不過「出戰入耕」,談不上規復民間經濟。淝水之戰阻擋了前秦統一的道路,但也說明了中國的重新統一必須待人口相次固定、胡漢種族的界限逐漸漠減、巨家大室的力量被遏制才能成為事實。這一任務最終由隋朝完成。中國的重新統一也證明了中國已經產生了一個內在延續的文教體系,足以支撐一個小自耕農為基礎的帝國重新建構。隋唐創建了科舉制、租庸調制等一系列新的體系,但也遇到了統治一個結構繁復的國家巨大的技術上的困難。如科舉制使社會的中層結構更加缺乏,皇帝統帥萬民的獨裁特徵更為明顯。租庸調制由於在數目上缺乏有效的管理,無法起到效果。以至於到了玄宗一朝,在「間架性設計」的影響下設立節度使制度。節度使自治度過高,也愈發不可代替,從而引爆了安史之亂。唐朝末年,黃巢的暴亂暴露了政府機構之間各種事務無法協定的真相,其弱點則是來自於稅收與財政。而政府一旦處置不當,就會造成變亂的淵藪。唐朝的崩潰並非因為社會之退化,反而是由於社會的進化。五代十國不過是五個希望成為正規的朝代。經過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將軍事和財政的管理權下放在地方政府上,使一切更趨緊湊和實際,然後再通過宋朝集中歸並。第二帝國的特徵是競爭性和外向性的體制,集中體現在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對峙中。這種競爭一度在「澶淵之盟」時達到平衡。但在北宋中後期,由於官僚主義的弊端使政府組織與作風嚴重渙散,碩大的人口與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動員。作者將其總結為「一種小自耕農為主體的政治組織缺乏適應性去掌握一種多遠的而經常成長變化的城市經濟。」所以遼、金的漢化受其影響,也紛紛步了後塵。而到南宋時期,面臨著一個龐大而沒有特長的官僚機構無從掌握復雜多變的社會,朱熹等思想家們不去強調技術上的因素,而卻在半神半哲學的領域做文章。理學家的思想長於紀律而短於創造性,不能解決第二帝國的社會問題。 明清是中國歷史的「第三帝國」。作者認為成吉思汗對中原的統一沒有貢獻,不應被看做是元朝的創業之主。而忽必烈則完成了由開放性的第二帝國向收斂性的第三帝國過渡的任務。但忽必烈的一生不斷在蒙古傳統與漢族傳統之間妥協,他留下的傳統也沒有給元朝帶來真實的力量。蒙古人無法領會漢族政權官僚體系的特徵,得不到多數民族的信心與支持,於是終於還是讓位給漢族政權。 全書在「元順帝」這一節戛然而止,而接下來的明朝,則也就是《萬曆十五年》的全部內容。
6.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的內容目錄
01、孔孟
02、秦始皇
03、李悝
04、司馬遷和班固
05、文景之治
06、漢武帝
07、從霍光到王莽
08、何以回改革者又是書獃子
09、西漢與東答漢
10、光武中興
11、宦官,女後,外戚和朋黨
12、魏晉南北朝和浪漫主義
13、長期分裂時的悲劇
14、淝水之戰
15、北魏拓跋氏
16、從分裂到統一
17、隋煬帝
18、貞觀之治
19、武則天
20、漁陽鼙鼓動地來
21、九重城闕煙塵生
22、「藩鎮之禍」的真面目
23、黃巢
24、五代十國
25、宋太祖趙匡胤
26、澶淵之盟
27、王安石變法
28、靖康恥
29、賈似道買公田
30、道學家
31、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32、忽必烈留下的傳統
33、元順帝
7. 提供一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書評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黃仁宇
黃仁宇的讀本以新的視角引導我們回望中國的歷史,對於我們這些深受國家歷史教材影響的人來講,無疑是旱地甘霖。起碼把我們的歷史知識梳理成了「邏輯合理」的格式。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列舉了從春秋戰國到元順帝北撤約2000年歷史中的幾十個重要人物,細致入微的分析了中國歷史進程因果。
黃的這幾本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筆調,盡管分析透徹而新穎,但是通過這文字,我們仍能嗅到一股強烈而熟悉的氣息。仔細品來,不難發現,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唯物史觀的篤信者:「經濟決定論」是貫穿著他的所有這些歷史著作的一根主線。所不同的是,黃沒有把任何農民造反領袖視為歷史進程的推進者,而是把皇帝視為真正的農民領袖,而把皇朝視為農民組織。
那些鼓吹「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推進力量」的人們總是迴避解釋:中國歷史上成功了的農民起義領袖無一例外地都作了皇帝,陳勝、劉邦、黃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如果皇帝張三換成皇帝李四可以視為歷史進步的話,歷史就成了月份牌,今天就是昨天的革命,現在勢必在革剛才的命。
黃的歷史觀中突出地表現了人的作用:重要個人對歷史的直接影響。並很強調這些個人的性格與才能的完美與歷史進程的關系。突出表現在對王安石變法的遺憾,在《萬曆十五年》中,直指王安石「有其心無其才」,是造成改革失敗的原因之一。黃認為王安石變法在當時技術上尚不成熟,實質上,縱觀北宋時代的中國歷史,如果社會能夠繼續穩定100年,王安石的改革將毫無問題地走向成功,而技術問題畢竟是小問題。只是,中國的地理歷史環境容不得這個社會出現過大的波瀾,定居在長江黃河沖擊平原上的農業文明與強悍的高原的游牧文明長期對峙,其勢力平衡稍一打破,立即會引發社會的動亂。白山黑水之間一個新興的游牧民族正虎視中原,此時的北宋王朝恰應是全民皆兵的時代,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當完顏氏的戰馬突出在燕山山口的時候,宋人還在鋪展他們的清明上河圖景。大廈傾覆的時候,王的苦心孤詣也即難免付之一炬了,漢人的最後一線思想靈光至此熄滅。
知識的優美在於邏輯,歷史更是如此,只是由於各種非歷史本身的原因,加之作史者的個人色彩,很多史書都難免前後矛盾,破綻百出;讓人讀著難受。黃仁宇的有關歷史題材的書籍恰恰注重邏輯和分析,強調前因後果,很大限度迴避了個人好惡。
《赫》、《萬》無疑是難得的好書!
8.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第二帝國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