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關稅歷史分析

中國關稅歷史分析

發布時間:2021-02-21 02:14:53

① 中國關稅水平與結構演變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論文

按照你的要求給你哦
中國關稅水平與結構演變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

② 中國的 稅史

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
一、先秦時期的賦稅制度先秦賦稅多以「貢賦」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國君進獻的財物稱為「土貢」。西周土貢有皮帛、宗廟之器、綉帛、木材、珍寶、祭服、羽毛等九類,稱作「九貢」。此外,還有軍賦。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新的賦稅制度。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開始按土地面積徵收實物。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徵收軍賦。戰國時,各國賦稅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論。
二、秦漢時期的賦稅制度秦代賦稅分為田租、口賦和雜賦三種。田租是按土地征糧,租率約為十分之一。口賦是按人頭征錢,每人約繳120錢。雜賦一般是臨時性的征調。這種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對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漢代的賦稅主要是人頭稅和田租,此外還有一定的徭役。人頭稅分算賦和口賦兩種。
漢初規定,15至56歲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納賦120錢,叫算賦。7至14歲的小孩,每人每年納賦20錢,叫口賦。田租按產量徵收,一般三十稅一。徭役分為勞役和兵役。成年男子一生要服兩年兵役,每年服一個月勞役。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曹魏時實行租調制,「收田租畝四升,戶生絹兩匹,綿三斤」。課田制和戶調式是西晉的賦稅制度。課田指的是應向國家納稅的田地數量。丁男(16-60)課田50畝,丁女20畝,次丁男(13-15;61-65)25畝,每畝納糧8升。戶調就是戶稅,丁男之戶每年納絹3匹,綿3斤;丁女或次丁為戶者折半交納。與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戶稅增加了二分之一。北魏時規定,一夫一婦出帛1匹,粟2石;15歲以上的未婚丁女4人,從事耕織的奴婢8人,耕牛20頭,租調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
四、隋唐至宋元時期的賦稅制度隋唐之際實行租庸調制。租庸調制規定:丁男每年向國家納粟2石,稱作租。交納絹2丈,綿三兩或布2丈5尺、麻3斤,稱作調。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輸絹3尺或布3尺7寸5分,稱作庸,也叫做「輸庸代役」。所謂「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陸寅公集》卷二二),但官僚貴族享有蠲免租庸調的特權。從唐德宗時期開始實行兩稅法。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楊炎建議推行的兩稅法,實質上是以戶稅和地稅來代替租庸調的新稅制。其主要內容是:(1)取消租庸調及各項雜稅的徵收,保留戶稅和地稅。(2)量出制入,政府先預算開支以確定賦稅總額。實際上以779年(大歷十四年)政府各項稅收所得錢、谷數,作為戶稅、地稅總額分攤於各州;各州則以大歷年間收入錢最多的一年的收入數作為兩稅總額分攤於各地。全國無統一定額。(3)戶稅按戶等高低(分上上至下下九等)征錢,戶等高者出錢多,低者出錢少。劃分戶等,是依據財產的多寡。戶稅在徵收時大部分錢要折算成絹帛、征錢只是很少一部分。(4)地稅按畝徵收穀物。納稅的土地,以大歷十四年的墾田數為准。(5)無論戶稅和地稅都分夏秋兩季徵收。夏稅限六月納畢,秋稅限十一月納畢。因為夏秋兩征,所以新稅制稱為兩稅法。(6)對不定居的商賈征稅三十分之一(後改為十分之一),使與定居的人負擔均等。兩稅法大約實行了八百年,中間略有變更。北宋時從戶稅中分化出商稅和間架稅。戶稅逐漸變成地稅,僅保留夏秋兩征的形式,成為一半收錢,一半收谷的二稅。
五、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明代前期仍然實行兩稅法。張居正改革時開始推行一條鞭法。具體內容是:(1)各項復雜的田賦附征和各種性質的徭役一律合並征銀。(2)徭役中的力差改為以銀代役,由官府僱人充役。(3)徭役銀不用戶丁分派,而由地畝承擔。(4)以縣為一單位,將全部徭役銀分配於一縣的田額上,改變原來按里平攤之法。(5)賦役徵收由地方官吏直接辦理,廢除原來通過糧長、里長辦理征解開役的辦法。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首先,它簡化了賦役的徵收手續,改變了以前賦與役分征的辦法,使二者合而為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其次,徭役征銀的辦法使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馳,為城鎮手工業提供了較多的勞動力。第三,由於賦稅征銀,對貨幣地租的產生和部分農作物的商品化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清政府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規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2,462萬)作為以後徵收丁銀的標准,把丁銀359萬兩固定下來,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在此基礎上一些地方開始改革賦稅。康熙五十五年(1716),廣東省開始將丁銀並入田賦,即所謂「攤丁入畝」。雍正元年至七年(1723-1729)推行於全國(少數地區實行的較晚)。從此,田賦一般稱為地丁錢糧。攤丁入畝(地)與一條鞭法同為使役銀歸於賦銀,將原來的人丁稅並入土地稅。就這點來說,攤丁入地是一條鞭法的繼續推進。但兩者又有不同。

③ 近代中國關稅權的變遷,有誰能談談。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 年),清政府開放海禁[1],次年開始設立粵(廣州)、
閩(廈門或福州)、江(雲台山,今連雲港附近)、浙(寧波)四個海關[2]。鴉片戰爭
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賠款、割香港、開放廣州、福
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協商議定稅則等,從而使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
會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五口通商時期,外國商人憑借他們的優越地位,
無視中國海關主權,在進出口貿易中大量走私逃稅,嚴重影響中國的海關收稅。
但是,西方在華的領事和外交官把這種非法行為,歸咎於中國海關行政人員的貪
污和無能,從而借機侵奪中國海關行政權。咸豐三年(公元1853 年),英、法、
美殖民者利用上海小刀會起義之機,拒不承認上海海關徵收關稅的權利,宣布由
各國領事代征海關稅餉。次年,英、法、美三國迫使上海道台與他們領事會談達
成八項協議,並成立一個由三名領事代表組成的稅務司署,負責管理上海海關收
稅事宜,使中國歷史上出現第一個由外國殖民者執行的中國海關行政權力機構,
也是中國海關管理權喪失的開始。
上海海關稅務司成立後,十年之中,稅務司制擴展到各個通商口岸。稅務司
的權力,也隨之日益擴大。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 年),在各海關稅務司之上,
又設立總稅務司。第一任總稅務司是英國人李泰國[1]。總稅務司在海關范圍以內,
享有絕對的權力。雖然中國海關名為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領導,海關的負責
人應是清政府委派的海關監督,稅務司只是海關監督的從屬人員,但是此時的中
國海關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而由外籍人員進
行管理的畸形的行政機關,中國海關的行政權已經喪失,海關總稅務司實際成了
中國海關的主宰。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 年)起,北愛爾蘭人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
代理李泰國任總稅務司。同治二年十月(公元1863 年11 月),正式接替李泰國,
擔任總稅務司職務[1]。他主持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在海關建立了總稅務司的絕
對統治,並把他的活動伸向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以至科學、文化、教
2
育等各個方面。

④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有關稅意識的

在中國關稅一詞最早的起源於春秋時期,而最早開始徵收關稅的是春秋宋國的商丘之地。根據楊伯竣所著的《春秋左傳注》記載,公元前61年,宋武公根據當時宋國國都睢陽城商業發展情況,頒布法令讓一些守衛城門及管理商業的人員「以門(即現在所稱謂的關)賞而班,使食其征」,後稱之為「關市之徵」。春秋時期諸侯國眾多,來往貿易頻繁。《周禮·天官》載:「關市之賦以待王之膳服」。體現當時周代中央徵收賦稅諸侯國的一種新的手段,來滿足王室的供給,以及對於國家今後治理的物質保障。

最早的海關一詞應該是起源於唐朝時期的市舶司,只是當時海運貿易並不是很發達。僅僅只是有了海關的雛形,並沒有完全發展完善,直到清朝初期才逐漸趨於完善。在康熙二十四年,當時的清朝政府剛剛解除海禁,為加強對外貿易管理,清朝政府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4個貿易口岸設置了4個海關,以管理來往商船,負責徵收賦稅。從此海運開始興盛起來。

最早關稅的出現離不開國家發展

關稅不僅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來源,也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體系發展的重要手段,關稅的健康發展是一個國家貿易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無論古時候還是現代,關稅的作用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最早關稅的發展是根據怎樣的條件發展起來的呢?

清朝海上貿易

1.最早關稅產生是社會發展的歷史時代趨勢

西周建立後,社會的發展趨於安定,大同思想,天下為公。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臨近諸侯國貿易的往來,開始設立專門的人員來負責管理。

史載:「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司貨賄之出入者,掌其治禁與其征廛」 後稱之為「關市之徵」。
無可否認這是一個時代因素影響下的產物,更是一個國家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關稅的發展使得國家可以在最大限度內安定社會的發展需要,促進和諧社會關系的發展。關稅不僅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還是維護貿易秩序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一個時代的進步總是建立在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民族的新的事物取代舊的事物的發展。

2.最早關稅的出現是國家經濟貿易發展的必然產物

「關市之徵」的出現使得經濟貿易的發展趨於更加穩定繁榮。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密切,而那時的人們逐步開始有了關於商品需要交納賦稅的思想。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形成了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墨子曾言「收斂關市山林擇梁之利,充實國庫。」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最早關稅的出現,是一種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體現。推動著物物交換的發展,也使得事物可以做到物盡其用,促進著國家的綜合實力可以得到提升和完善。

⑤ 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化(歷史、現狀、及趨勢)和原因分析

都是自己寫的,可不是粘貼的,要採納哦。

中國貿易對外開放一直到鄭和七下西洋:此時及之前歷代王朝都以大國姿態接受周邊少數民族國家或政權的朝覲、納貢、貿易等。
——明朝末年由於倭寇東南沿海騷亂,明末開始閉關鎖國,一直到鴉片戰爭,這段期間對外貿易一律緊閉,但是中國依然是全世界最富有自給自足的國度,吸引無數外國商人偷渡、走私、買賣,賺取中國的白銀。
鴉片戰爭後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直到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清政府全面對外開放,但是由於關稅沒有自主權,就是關稅實行對外國商人有利,對民族資產階級不利的關稅政策,使得白銀大量外流,中國人民愈發貧困落後,此外還要擔負大量的稅收,用於清政府對外戰爭賠款以及修建鐵路等供外國商人更好地建工廠、榨取中國白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實行,商品經濟基本在大陸消失,也就沒有對外貿易交流的基礎,中國大陸主要貿易對象是蘇聯和東歐,而且貿易總額主要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定製、加工、以及出口,貿易靈活性及供需性彈性很差。此外西歐及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流入幾乎為零。
改革開放後,恢復了商品經濟和大部分市場條件,允許外資企業進駐中國進行投資、生產、銷售、賺取中國大陸白銀,但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經驗、高質量的商品供民族資產者學習、運用和實踐,此外關稅完全自主,由我國政府和人民決定關稅的導向。
加入世貿組織後,和世界市場經濟更加融入一體,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基本條件就是大幅度降低關稅門檻,所以我國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入到世界貿易市場大環境下,不再進行貿易保護,大幅降低關稅,歡迎世界上各個投資商。缺點就是容易受到世界市場變化的影響,使我國市場經濟不穩定,不過還好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從計劃經濟體制繼承來的,對市場的控制能力較大,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

⑥ 自2000年至今中國關稅改革中稅率變化的主要歷程 並找出幾種稅率變化較大的產品,研究其引起的貿易額的變化

根據海關總署2010年第85號公告,經國務院批准《年關稅實施方案》自2011年1月1日起實施。《2011年關稅實施方案》包括進口關稅調整、出口關稅調整、稅則稅目調整三個方面。調整後,2011年的關稅總水平為9.8%,其中農產品平均稅率為15.2%,工業品平均稅率為8.9%。稅目總數由2010年的7923個增至7977個,實施暫定稅率的商品共計637項。

一、稅則稅目調整情況

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貿易結構優化、加強進出口管理及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需要,在符合《協調制度》列目原則的前提下,2011年對稅目作如下調整:

(一)增列本國子目57個,主要有:

1、體現高新技術進步和代表先進製造業發展方向的X、γ射線無損探傷檢測儀、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車載裝備、液晶顯示板用零件、刀庫及自動換刀裝置等產品。

2、近年進出口貿易量較大以及國內相關行業重點關注的新型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球扁鋼、鋁塑復合板、鍍鋁紙等產品。

3、細化商品分類,進一步完善稅目結構的穀物播種機等農業種植機械以及注射吹塑機等主要的塑料加工機械。

4、從進一步加強監控、統計、檢驗檢疫等進出口管理出發的含稀土元素鐵合金等稀土類產品、電壓不超過36伏的繼電器等。

(二)因調整貨品名稱和更正中文翻譯,修改稅目名稱9個。

(三)因技術發展,稅目結構調整、不適應進出口管理等原因,刪除紅小豆、CTP版、紅外或氦氖激光膠片等4個本國稅目。

二、進口暫定稅率調整情況

根據國內經濟、產業和技術發展情況以及宏觀調控需要,將繼續對586項商品實施進口暫定稅率。同時考慮到國內需求及技術、價格等變化,對部分暫定稅率商品范圍進行了調整,以及取消了部分暫定稅率商品。具體如下:

1、按照滿足國內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需要,同時不影響相關行業生產的原則,新增了19項實施較低進口暫定稅率的商品。如丙烷、丁烷等資料性商品、鈦帶、光導纖維預制棒等基礎原料、高清攝像頭、液晶投影儀用偏光板、壓電式噴墨頭等先進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等。

2、考慮到技術進步、匯率和價格變化等因素,調整了聚乙烯、紅色或紅外激光膠片、激光印刷機、32英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板等8項暫定稅率商品的范圍。

3、考慮到國內需求增加和國際市場價格變化等因素,下調了碲、硒、掩模基板、取像模塊等13項商品的暫定稅率水平。

4、考慮到國內生產能力擴大,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等情況,適當提高了碳纖維紗線、計算機直接製版機器、自動絡筒機等11項商品的暫定稅率水平。

5、轎車用增壓器、風力發電設備用軸承、傳動部件、液壓動力裝置等8項商品在2011年將不再實施進口暫定稅率。

經過上述調整,2011提實施暫定稅率的商品共計637項,平均稅率約為4.5%,優惠幅度為56%。

三、出口關稅調整情況

2011年出口關稅以保持穩定為原則。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主要對煤炭、原油、化肥、有色金屬等「兩高一資」產品徵收出口暫定關稅。為加強稀土管理,將金屬釹和新增稅目稀土鐵合金的出口關稅分別由15%和20%提高至25%。為保障國內農業生產用肥的需要,繼續對尿素、磷酸銨等化肥徵收季節性出口關稅,但對化肥出口關稅的淡旺季使用時段和淡季關稅基準價格做適當調整。
2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對外經貿大國,但是還算不上一個對外經貿強國。在新的世紀里,我國的目標應當是從一個對外經貿大國發展成為對外經貿強國。但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現時還有許多差距。

我國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較小。1999年排在世界貨物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出口佔世界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2.4%、德國9.6%、日本7.5%、法國5.3%、英國4.8%、加拿大4.2%,而我國僅為3.5%。排在世界服務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服務貿易出口佔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8.8%、英國7.6%、法國5.9%、德國5.7%、義大利4.8%、日本4.5%,而我國僅為2.0%。

從進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結構看,我國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所佔比重偏低。美國的機械設備出口在其全部貨物出口中所佔比重約為52%、德國51%、日本69%、法國43%、英國48%、義大利39%。我國機電產品在出口商品中所佔比重不到4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品。此外,我國的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之比,也比上述國家低得多。

從資本流動情況看,我國外資流入與對外投資均小於居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1999年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2755億美元,美國對外直接投資1509億美元;流入英國外資821億美元,英國對外直接投資1992億美元;流入德國外資268億美元,德國對外直接投資505億美元;流入法國外資391億美元,法國對外直接投資1079億美元;流入荷蘭外資337億美元,荷蘭對外直接投資458億美元。而中國人均利用外資規模同上述國家相比更是相差甚遠。

從貿易體制和企業經營機制看,我國與居於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相比,還缺乏一套較為完善的經濟貿易法律法規體系。在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下,這些國家的關稅稅率都比較低,非關稅措施相對透明和穩定,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本國企業受國家政策保護比較少,存亡成敗主要取決於自身競爭能力。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一套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環境的企業經營機制和治理結構。

我國綜合國際競爭力排位落後世界水平。從國內產業發展、國際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服務、基礎建設狀況、企業管理水平、科學與技術實力、人口素質等指標所反映的綜合競爭力看,目前居於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其排位也都居於世界前列。而我國的綜合競爭力目前僅居於世界第29位,單項排位我國際化程度排第20位、金融服務水平排第42位、基礎建設狀況排第40位、企業管理水平排第30位、科學技術實力排第13位、人口素質排第24位,總的看來都比較落後。

近幾年我國出口增長速度有所放慢,除亞洲金融危機等外部環境影響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迄今為止我國外貿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從當前和今後發展趨勢看,這樣一種粗放型、數量擴張型的增長不可能長久維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是新形勢下外經貿持續、健康發展的歷史性課題。首先,國際間經濟貿易競爭日益激烈,以廉價工業製成品為主的出口增長更多地受到市場規模限制。在過去若干年中,我國許多出口產品成為眾矢之的,遭遇到激烈競爭和反傾銷威脅。因此,只有不斷提升出口商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價值,才有可能保持和擴大我國的出口市場份額。其次,我國沿海地區原有的勞動力和其它要素成本低廉優勢正在遞減,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和資源性商品出口增長的潛力已經有限。只有加快產業技術進步,培植新的競爭優勢,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術、服務含量,才能保持和強化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勢頭。第三,我國外經貿主體結構不夠合理,國有外貿企業競爭乏力,除外商投資企業外的其他非國有企業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只有大力推進外經貿體制改革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軌,才能優化經營主體結構,充分調動各類企業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競爭的積極性。第四,粗放型外貿增長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而且今後將日益受到國際貿易中環保要求的制約。只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更多地「走出去」利用國際資源,才能緩解出口增長與環境、資源等的矛盾,實現外經貿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告別短缺經濟階段,外貿的地位、作用已不僅僅是出口創匯。進出口增長必須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目標相協調,使國民收入實現最大化。因此,這就要求企業經營進出口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外貿宏觀調控和管理必須以保證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為最基本要求,依靠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發揮比較優勢和提高經濟效益,來實現外貿的更大發展。由外經貿大國向外經貿強國轉變,是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在今後5年到10年國民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推動作用的關鍵,也是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爭取更大民族利益的需要。

中國邁向外貿強國應堅持的基本方針:實現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參與多邊貿易體制與加強區域和雙邊經濟合作並舉;發展服務貿易;建立和完善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對外經濟貿易體制。

⑦ 中國往年關稅水平數據從哪獲得

一是《中國財政年鑒》 >>歷年關稅平均水平。
二是海關和財政部官方網站查找。

⑧ 中國近代海關發展史

一、中國近代海關的建立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戰爭爆發。兩年後,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與英國商定。這標志著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南京條約》劃出的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個通商口岸,原本就有海關設置。開埠通商後,雖已失去關稅自主權,但海關行政仍由中國管理。然而,列強們的最終的目的是奪取中國海關的控制權。通過1853年9月的小刀會事件,1858年清政府與英、美、法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後條款》對這一辦法作了修改:「任憑總理大臣邀請英(美)人幫辦稅務,毋庸英(美)官指薦干預」,並「各口劃一辦理」。[1]1859年江海關英籍稅務監督李泰國被委派為總稅務司,負責募用外國人在各口岸任稅務司,從此,外籍稅務司管理中國海關便成為制度了。1861年1月,總理衙門成立後再度任命李泰國為海關總稅務司。1861年4月李泰國返英,是年6月,清政府任命廣州副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署理總稅務司,1863年赫德正式擔任海關總稅務司,開 始了對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的管理。至此,在西方列強的「幫助」下,以外籍總稅務司制度為核心的中國近代海關制度,終於建立起來了。

二、組織結構

在晚清的行政體系中,由外國人擔任行政首長的中國海關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機構。從1861年起,海關開始由新設的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統轄,庚子年以後,清政府將總理衙門改組為外務部,於是海關也就跟著轉變成外務部的下屬機構。1906年清政府為節制海關,設立由外務部、戶部聯署辦公的稅務處,海關總稅務司及各關稅務司均轉隸稅務處。清政府的做法自然受到了英國的強烈抗議,使得原定職權並未實現。辛亥革命後,海關繼續由外交部管理。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此後,海關後改由財政部關務署統轄。

中國近代海關的最高機關是總稅務司署,設總稅務司、副總稅務司,下設六個辦事文案。中華民國建立後,總稅務司署組織改為五科三處,隨即又改為九科二處。總稅務司署直轄全國各稅務司署,即各口海關。

三、特點及影響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國情,決定中國近代海必然會關呈現出一些 「中國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海關最高領導由外國人擔任,海關的高級職位也被外國人壟斷。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列強為便於對華進行經濟掠奪,而強迫清政府任用他們的「自己人」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於經歷了幾百年閉關鎖國的中國嚴重缺乏懂得近代海關管理的人才所致。在筆者看來,後一種情況所佔的比例可能更大。因為,這不僅導致了中國自身海關管理的腐敗、混亂,更重要的是,給了外國人干涉中國海關自主權的絕佳介面。事實上,西方列強也正是以此為借口竊取了中國的海關管理權。

第二、海關自成系統,清政府難以駕馭。從一開始,總理衙門就規定了,凡在海關工作的外國人包擴各口海關,均歸總稅務司選拔、統轄,這就為海關總稅務司操縱全國海關行政提供了條件,而清政府所設立的各口海關原本都是有地方督撫管轄的。赫德在時任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碼的幫助下,利用支付《北京條約》賠款的契機,成功的將全國海關的控制權納入自己囊中。此後,海關系統成了一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體系。清政府想要對各口海關發布命令,必須通過總稅務司,否則根本得不到執行。而總稅務司為了強化對海關的控制,將海關中的外籍工作人員從清政府的官僚體系中剝離出來,使其不受中國法律的約束。即便是中國籍工作人員犯了法,也要先通報總稅務司,才能抓人。這一切,使得作為總稅務司,同時也是外國侵華勢力的代理人的赫德,不僅在這個體系內享有「上帝「般的權威,在這個體系之外,也能夠對清政府的內外政策施加較大影響。

此外,中國近代海關除了收稅以外,還承擔著其他一些功能。例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由總稅務司赫德任監察官並實際操縱館務,教習也在總稅務司署編制內;1896年,清廷又發布上諭,令總稅務司兼辦郵政事務,赫德遂兼總郵政司,並設郵政局總辦、副總辦。直至1901年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1911年郵政為郵傳部接管,二者方才脫離海關。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還是人才匱乏所致。京師同文館抓主要教授外文,培養翻譯和外交人才。可在1862年,全國也找不出幾個會外語、懂外交的人,除漢文外其它課程都要尋找由外國人擔任教習,同時中國也缺乏辦理近代教育的人才,這也需要外國人幫助。而在當時,懂外語、近代科學和管理學的外國人基本上都集中在海關總稅務司。這些因素使得京師同文館這個中國第一所近代教育機構從一開始,就被控制在海關總稅務司手裡,郵政事務的情況也大體如此。

中國近代海關的這些特點本身是由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反過來,又對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負面來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海關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和海關稅款保管權的喪失。這兩者的危害無需多言,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十分清楚。然而,有一件事或許出乎人們意料,那就是這個有外國人操縱的機關,居然是清政府唯一沒有貪污腐敗的衙門。在那個「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時代,中國海關卻因廉潔而著稱,甚至被認為是「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跡之一」。雖然這一功勞首先應歸於外國人,但不管怎麼說,也多少起到了一定的正面榜樣作用。

四、近代海關的主權回歸歷程

中國人當然不甘心將自己的海關主權拱手讓給外人,因此,從19世紀70年代起就有一批較早「開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反對協定關稅,主張收回關稅自主權。鄭觀應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他長期活動於東南沿海地區,較早認識到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必要性,認為「其定稅之權操諸本國,雖至大之國不能制小國之輕重,雖至小之國不致受大國之撓阻.」

最早採取實質行動的是張之洞。1902年9月7日,張之洞通電軍機處、外務部、劉坤一、盛宣懷,痛陳我國海關主權喪失的危害,並提出收回關稅主權的兩步計劃:第一步,與赫德定明,海關總稅務司等高級職位,應兼用中國人;第二步,選派人員到海關學習,最終以華人取代洋人。張之洞的計劃被清政府採納,1906年,清政府設立稅務處,1908年設立稅務學堂,收回關稅主權的意圖十分明顯。盡管這些動作沒能實現收回關稅主權的願望,但卻導致了海關職權的削弱,從此以後,海關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清政府垮台後,為了維護中國的國際聲譽,保證中國能繼續償還外國戰爭賠款和貸款,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授權當時擔任總稅務司的安格繼續掌管海關。從1911年到1928年間,中國的海關關稅,除去必要的海關運營費用外,全部交給在上海的一個國際銀行業委員會,該委員會代表外國債權人的在華利益。只有在繳納賠款和貸款等費用後的剩餘部份,總稅務司才會交給民國政府。而在支付這些款項前,關稅則被託管在英國的匯豐銀行。

巨額的庚子賠款,連海關收入都難以填滿。民國政府不得不動用部份常關稅。這使得由英國人擔任的海關總稅務司取得了更多的權力,並具有了更多的獨立性。雖然海關中中方雇員不少,但直至1927年,沒有一個中國人做到海關副稅務司的位置上。

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宣告關稅自主,並在財政部下設立關務署,負責接收和管理海關事務。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當時,盡管國民政府控制了大部份省,但海關關余仍控制在北洋政府的海關總稅務司手中。

在時任關務署署長張福運的建議和運作下,海關最終被納入了民國政府管理體系。其採用的辦法是,與海關總稅務司梅樂和協作,對海關進行改革,如停止
招錄外籍人員,中外職員在權利和義務上平等,中外員工同工同酬,任命一名華人為海關總稅務司秘書,派遣中方職員出國深造,廢除總稅務司對海關關余的絕對處置權;關稅不再存進匯豐銀行,而是置於國民政府的中央銀行,政府可充分利用這部份資金;重新修訂關稅,等等。改革的直接效果就是使中國的對外貿易和海關關稅獲得了突飛猛進的增長。

在國民政府關務署成功地取得了對海關的控制權後,張福運又開始醞釀關稅自主的談判。他首先提出海關稅則及進口關稅制度制定的問題,並決定調整關稅稅率。其後,他開始就中國關稅稅率問題與各國談判,並達成了一致。

直至新中國建立,不僅宣告了中國近代史的終結,也宣告了中國近代海關的終結。新中國理所當然的將海關的一切權力收回。至此,中國海關管理權在被外國人操縱了近一個世紀以後,終於回到了中國人自己手中。

⑨ 我國關稅的歷史發展和趨勢 急!急!!急!!!

一、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
對進出口貨物徵收關稅,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個與對外貿易相聯系的稅收問題,其實一國採取什麼樣的關稅政策直接關繫到國與國之間的主權和經濟利益。歷史發展到今天,關稅已成為各國政府維護本國政治、經濟權益,乃至進行國際經濟斗爭的一個重要武器。我國根據平等互利和對等原則,通過關稅復式稅則的運用等方式,爭取國際間的關稅互惠並反對他國對我國進行關稅歧視,促進對外經濟技術交往,擴大對外經濟合作。
二、保護和促進本國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一個國家採取什麼樣的關稅政策,是實行自由貿易,還是採用保護關稅政策,是由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國際貿易收支狀況以及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能力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國際上許多發展經濟學家認為,自由貿易政策不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相反,這些國家為了順利地發展民族經濟,實現工業化,必須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利用關稅保護本國的「幼稚工業」,促進進口替代工業發展,關稅在保護和促進本國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調節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
關稅是國家的重要經濟杠桿,通過稅率的高低和關稅的減免,可以影響進出口規模,調節國民經濟活動。如調節出口產品和出口產品生產企業的利潤水平,有意識地引導各類產品的生產,調節進出口商品數量和結構,可促進國內市場商品的供需平衡,保護國內市場的物價穩定等等。
四、籌集國家財政收入
從世界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稅制結構分析,關稅收入在整個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不大,並呈下降趨勢。但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其中主要是那些國內工業不發達、工商稅源有限、國民經濟主要依賴於某種或某幾種初級資源產品出口,以及國內許多消費品主要依賴於進口的國家,徵收進出口關稅仍然是他們取得財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國關稅收入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關稅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可觀的財政資金。目前,發揮關稅在籌集建設資金方面的作用,仍然是我國關稅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

⑩ 中國關稅的現狀是如何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國民經濟加快融入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步伐。關稅作為各國調節、控制對外貿易和經濟聯系的一個重要手段,一直是WTO多邊談判的核心。我國「入世」後,既要遵守WTO在關稅方面的各項規定,又要充分利用WTO所賦予的諸如保護國內幼稚產業等權利,以提高國內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力,使國民經濟在較高速度和較好效益的軌道上運行。
一、WTO與關稅制度

世界貿易組織的核心是《WTO協定》,其職能是實施《WTO協定》,組織多邊貿易談判,解決各成員間的貿易爭端,審議各成員的貿易政策。因此,貫穿於WTO的各個協定和協議的基本原則必然是非歧視、透明、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而這些原則體現在關稅制度方面主要有:

1.關稅減讓。(1)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實現關稅減讓。大幅度削減關稅是WTO的基本宗旨之一,並且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以互惠互利協議的形式實現關稅減讓。(2)按照最惠國待遇的基本要求,非歧視性地徵收關稅。世貿組織的關稅減讓是通過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經由各成員方權衡各自的利益,主動承諾,並將其削減關稅的承諾載明在關稅減讓表中,其後運用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原則,適用於所有成員方。但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優惠、對發展中國家實行的關稅優惠則屬例外。(3)直接降低關稅稅率並約束關稅。世貿組織成員方在加入時或通過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關稅減讓,採用約束稅率的形式來表現,載於各成員方的關稅減讓表中。各成員方不能對進口產品徵收高於約束稅率的關稅。減讓表中按產品逐項載明產品談判前的稅率以及經過談判該國或地區同意約束的稅率。任一成員方不得隨意將關稅稅率提高到超過其減讓表所載明的約束稅率的水平。約束稅率是一國承諾開放本國市場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國在世貿組織中可以獲取利益的重要條件。可見,關稅減讓的實質是在遵守互惠互利和最惠國待遇原則的基礎上實現關稅稅率的降低,並採用約束稅率的形式。

2.關稅成為唯一的保護手段。關稅通過調節進口商品價格來間接地達到調節和限制進口的目的,具有間接性。進口關稅稅率一般是根據產品類別而確定的,對於某種進口產品,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和地區,在同一時期內,都適用一個相同的關稅稅率,而且稅率都是公開的,徵收過程也是完全透明的,加上稅率一旦確定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將保持不變,因此關稅具有非歧視性、公開性、透明性和穩定性。所以,WTO要求各成員方一般不要以非關稅壁壘作為保護手段,取消數量限制和其他非關稅壁壘,極力主張其成員將關稅作為唯一的保護國內產業和市場的手段。

3.反傾銷稅、反補貼稅。反傾銷稅是指某一產品的出口價格以傾銷方式,即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輸出到其他國家,使得輸入國的國內產業蒙受損害,輸入國可以徵收不超過傾銷差額的反傾銷稅。反補貼稅是指各國政府為了保障本國經濟發展而針對從其他國家進口的補貼產品徵收的一種稅,其目的是有效約束和規范補貼的使用,防止補貼對競爭的扭曲。反傾銷稅、反補貼稅作為一種特別附加關稅,是WTO協議規定建立的促進世界貿易公平、自由的有力保障手段。

4.實行以成交價格為基礎的海關估價體系。海關估價是指一國或地區的海關出於向進口貨物徵收關稅的目的而對進口商品進行估價,它是海關徵收從價關稅的依據。海關估價的不合理會削弱甚至抵消關稅減讓的成果,所以WTO強調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統一、中性的海關估價制度,實行以成交價格(該貨物出售給進口國的實付或應付價格)為基礎的海關估價體系。此外,根據透明度原則,有關進口國應將其普遍適用的,涉及海關估價方面的法律、規章、司法決定和行政裁決予以公布,以便各成員國政府和貿易經營者了解。

閱讀全文

與中國關稅歷史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