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中國翡翠的歷史文化 翡翠的歷史有多少
對於翡翠是何時進入中國的話題,各個不同國家的文人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們就來淺談中國翡翠的歷史文化,那麼,我們的翡翠歷史有多少年了呢?
牛秉鉞先生在《翡翠史話》中曾寫道「周朝時有翡翠,漢朝時也有翡翠。……但是直到明朝末年還是罕見的寶物,……翡翠製品在我國盛行,是清朝的事了。」通過這位權威史學家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翡翠的歷史有很多年了,翡翠進入中國的時候大約是在清朝中期。
從70年代至今,翡翠的設計更多偏向個性化,精緻化,即融合了傳統文化,還與中外翡翠設計相結合,這時人們對翡翠的了解不是局限於綠色才是好翡翠,更多品種的翡翠也逐步被人們所接受,如老坑種,油清種等等~
⑵ 翡翠的來歷是什麼
我們平常所說的翡翠的主要組成礦物是硬玉。硬玉是一種鈉鋁硅酸鹽版礦物,分子式:NaAl[Si2O6],其晶體結權構屬於單斜晶系的鈉鋁輝石,是輝石家族中十分少見的成員。
翡翠名稱來源有幾種說法,一說來自鳥名,這種鳥羽毛非常鮮艷,雄性的羽毛呈紅色,名翡鳥(又名赤羽鳥),雌性羽毛呈綠色,名翠鳥(又名綠羽鳥),合稱翡翠,所以,行業內有翡為公,翠為母說法。明朝時,緬甸玉傳入中國後,就冠以「翡翠」之名。另一說古代「翠」專指新疆和田出產的綠玉,翡翠傳入中國後,為了與和田田綠玉區分,稱其為「非翠」,後漸演變為「翡翠」。
所以紅、黃顏色的翡翠玉稱為翡色,而綠色稱為翠色,翡翠玉中,以翠為貴。
⑶ 萬珺說翡翠:翡翠到底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中國是不產翡翠的,雖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中有「翡翠產於雲南水昌府」之版說,但是據權考證,翡翠是從緬甸傳入中國的,那翡翠是什麼時候傳於中國的呢?目前尚無得出一致的看法,在18世紀之前,中國人並不知道硬玉這種東西,以後,硬玉才從緬甸產地經雲南輸入中國,到目前為止,就是在明十三陵之一的定陵的出土文物中,也未見得翡翠製品,但是根據上述有關記載,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最晚在宋代,翡翠就已傳入我國,但數量很少,經過明代至清代初期,中緬之間的翡翠文化交流逐漸頻繁,翡翠原石和製品便越來越多的傳入中國。
⑷ 淺談中國翡翠的歷史文化 翡翠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對於翡翠是何時進入中國的話題,各個不同國家的文人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們就來淺談中國翡翠的歷史文化,那麼,我們的翡翠歷史有多少年了呢?
牛秉鉞先生在《翡翠史話》中曾寫道「周朝時有翡翠,漢朝時也有翡翠。……但是直到明朝末年還是罕見的寶物,……翡翠製品在我國盛行,是清朝的事了。」通過這位權威史學家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翡翠的歷史有很多年了,翡翠進入中國的時候大約是在清朝中期。
從70年代至今,翡翠的設計更多偏向個性化,精緻化,即融合了傳統文化,還與中外翡翠設計相結合,這時人們對翡翠的了解不是局限於綠色才是好翡翠,更多品種的翡翠也逐步被人們所接受,如老坑種,油清種等等~
⑸ 翡翠玉的歷史有多少年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祖先歷來就愛玉,欣賞玉是一種高尚的嗜好。我們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認識到玉石的堅硬和美麗,玉石不僅可以用來磨製工具、武器,又是美麗的裝飾物件,寄託了人們的藝術情懷和精神追求,而且還作為一種禮器用來祭祀祖先,因此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就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
玉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深刻地反映了中國歷史,更反映了人們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願望。
中國是世界上開采玉石最早的國家,近七千年的用玉歷史成就了以新疆和田玉等為代表的璀璨玉文化,從周代的「三禮玉論」到唐代玉器中的佛教文化,無不表現出玉器與生俱來的細膩與溫潤。到清晚期,晶瑩剔透、翠綠盎然的翡翠後來居上,頃刻間獨領玉石之風騷,成為玉石之王。
乾隆、慈禧都是翡翠「發燒友」
翡翠稱王與當時統治者的喜愛有很大的關系。傳說乾隆就是翡翠最大的「發燒友」,當時皇帝身上的飾物、手玩件、宮廷擺寶閣上的擺設很多都由翡翠雕刻而成,乾隆對翡翠的喜愛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年命令雲南巡撫進俸的物品就是翡翠玉器,尤為鍾愛的就是被後人命名為「乾隆盛世十八寶」的十八件玉器,並成為後來玉器行爭先效仿的玉雕題材。
「還有一個女人對翡翠的影響可謂是巨大的,就是慈禧太後,她對翡翠的喜愛、收藏絕對是頂級的,眾所周知的「翡翠白菜」(現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當時的價值就是500萬兩白銀。令人叫絕的「翡翠西瓜」共四個,兩個白皮黃籽粉瓤,兩個綠皮白籽黃瓤,價值600萬兩白銀。只可惜這些寶貝很多都流失了。」
唐朝就開始收藏新疆和田玉
新疆和田玉的歷史更加久遠,從唐朝宮廷里就開始收藏、使用和田玉了。尤其唐明皇愛玉如痴,常將玉賞賜給有功之臣和愛妃。北海團城國家珍寶館,進門最大玉件就是新疆和田玉雕件—《大禹治水》,足有十幾噸重。據說:當時皇帝下令限期三個月從新疆昆侖山運到北京,由於路途遙遠,交通工具落後,誤了期限領軍大臣被殺頭了。這塊偌大的和田玉雕了幾十個人物、山水、松柏和橋梁,大禹揮旗指揮民工造渠,場面壯觀,雕刻生動,更讓人驚嘆的是,在那個無電、無工具的年代又是怎麼雕出如此巨大的雕件的。解放後,國家有關部門組織中國頂級的玉雕老藝人(號稱五大巨首)研究這件作品是怎樣雕出來的,專家們都望石興嘆,這至今還是個謎。
翡翠的流行
傳說十三世紀初,雲南的一個鹽商偶然的從緬甸馱了一塊石頭回國,那塊晶瑩透亮的綠石頭一下子征服了愛玉的中國人,這塊石頭就是翡翠,因其色澤艷麗、產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澤、質地滋潤、韌性較強、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稱「硬玉」,又稱「玉中之王」。
翡翠產地多屬於未開發山區,雖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見陽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霧露河,滾滾濁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氣,水面上處處泡起,縷縷煙生,煙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攏不散,人坐在船中,伸手不見五指,如入五里霧中。除了蠻煙瘴氣,蚊蟒瘧疾以外,環境惡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資缺乏,玉石的開采,備極艱辛。
直到18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翡翠才真正大量進入中國雲南。雖然翡翠從傳入到應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時間,但由於喜愛翡翠的人們賦予其神奇的文化內涵,其短暫而輝煌的歷史足以讓其他玉石羨慕不已,並與其他玉石一並構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玉器文化。明代,我國出現緬甸翡翠;清代,由於王公貴族的喜愛(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後的癖愛),被稱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價百倍,成為玉中極品。翡翠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人們眼中,它不僅是一種美麗的石頭,還帶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與今人都皆愛玉、喜玉、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現業已成為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及韓國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愛玉已成為一種現代時尚。
⑹ 翡翠起源於哪個朝代
翡翠的定義及名稱由來
翡翠是一種以硬玉為主的纖維狀、緻密塊狀的鈉鋁硅酸鹽礦物**體。硬玉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造岩礦物之—輝石中的一種少見品種,屬單斜晶系。晶體形態為短柱狀、纖維狀微晶**體。翡翠的顏色千變萬化,多綠、紅、紫、藍、黃、灰、黑、無色等。根據綠色的色調、亮度利飽和度,翡翠可分為祖母綠色、蘋果綠色、蔥心綠、菠菜綠、油綠、灰綠等人種。玻璃光澤至油脂光澤,半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68,雙折射率0.012—0.020,無多色性。硬度6.5—7,密度3.25-4.3g/韌性極強。翡翠的英文名稱為Jadeite。 意為佩戴在腰部的寶石。翡翠—詞作為硬玉的名稱,行業內外基本達成共識的說法有二:
一是借用。 翡翠一詞最早早出現在漢代,原意是指一種羽毛顏鮮艷的小鳥。「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這是東漢年間許慎《說文解字》對翡翠二字的解釋。後來,古人將這兩個原本形容鳥羽毛的字轉用紅色和綠色的飾物。大概到了宋代,翡翠二字合並,用來描寫碧綠綠色的碧玉,這時的「翡翠」兩個字所說的玉,是硬玉的**體:因主要產於緬甸,故又稱為緬甸玉。
二是音誤。在明末翡翠開始大量進入中國,而當時中國山產的和闐玉被稱為翠玉。當緬甸硬玉流入中國時,由於分辨出這不是中國的和闐玉即翠玉,即將之稱為「非翠」,即「這不是中國的翠玉」之意,久而久之,「非翠」就變成了「翡翠」了
⑺ 翡翠是什麼朝代,由什麼人帶入中國的。
根據明人宋應星所著抄的《天工開物》記載,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明代的中期
大旅行家徐霞客旅行時也見證過當時翡翠貿易的盛況,並將其寫入所著的《徐霞客游記》
可見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明代中間,但正史卻沒有留下具體由何人傳入
只留下一個傳奇的故事:
在明代中期,有一隊在滇緬邊界做生意的馬幫。一次生意途中道路顛簸,將茶葉震掉,馬幫頭子便隨手撿起一些大石頭壓貨。到家後一塊石頭掉在地上,磨破了一點石皮,露出了裡面碧綠的玉肉,馬幫頭子好是喜歡,於是委託首飾行打造了一套首飾送給妻女。
後來這種新出現的玉石名氣越來越大,備受人們喜歡,因顏色似翠鳥羽毛,
顧定名翡翠。
⑻ 翡翠是什麼時代進入中國什麼時代在中國流行
在中國雲南省騰沖地區,曾多次發現用翡翠玉料磨製的很原始的玉器。如1987年,在雲南保山地區龍陵縣出土了三把玉斧,經鑒定,材質為翡翠;再經考古學測試,為遠古時期的文物。目前談論翡翠歷史比較系統、資料較為豐富的文章是楊希林先生所撰寫的《翡翠簡史》一文,楊希林先生經過大量的研究,認為出土的漢唐等時期的翡翠,其原石應為日本所產,經高麗(朝鮮)運人中國,而不是緬甸出產的翡翠。但至少在唐代以前,商品級的硬玉礦物在中國很少見,也還未獲得翡翠的美稱,如1970年在陝西省西安南郊,唐代玢王府舊址地窖發現的出土文物中有翡翠六顆,但其名稱卻與其他玉石一道題記為「頗黎十六」 。顯然,當時人們還未將硬玉礦物定名為翡翠,當時流人中國的翡翠除產自日本外,還有可能來自現在的哈薩克一帶。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 ,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記《滇游日記》中已明確記載有在騰沖、保山兩地加工、經營翡翠(後來才稱為翡翠)的消息,從記載中可以看出,騰沖的翡翠加工業和翡翠商貿活動已經達到了繁榮的程度;清乾隆時期的大學士,紀昀 (1724-1805) 所著《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記載:「記余幼時……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如藍田,乾黃強名之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出真玉上矣.…蓋相去五六十年,物價不同已如此,況隔越百年乎!」從徐霞客在永昌府(今雲南保山、騰沖一帶)加工「翠生石」(翡翠)時(1639) ,至紀昀幼時(1734年左右)的近百年間,翡翠仍未被內地認為是價值較高的「真玉」 ,其消費群體很小,價格也很低。所以,皇室、貴族當然不屑使用價格低的玉石自貶身價。因此不能因十三陵中沒有翡翠,就斷定當時在民間也沒有發現和使用翡翠。 根據史料及考證,從周朝至明朝(公元前11世紀~公元1644年) ,中國民間已有翡翠玉器及飾品,但數量極少,未受到起碼的重視,這一歷史時期是中國軟玉(和闐玉)文化最輝煌的時代。軟玉,尤其是軟玉中的白玉,在使用上佔有主導地位——我們從故宮博物館所藏的玉件珍品中可以看出這一現象,這一時期的玉件多為各種軟玉製作的雕件。即使到了明代,翡翠也未被重視。 清代康熙以後,緬甸國王常將翡翠飾品作為貢品,向中國皇帝進貢,歷史上著名的「翡翠之路」得到了拓展,康熙之後,由於乾隆皇帝對玉有著特殊的愛好,使得大量的翡翠進入皇親國戚階層,翡翠業迅速地興旺了起來,翡翠逐漸流人中國上層社會,為統治階級所注重,尤其在清末,翡翠受到慈禧的特別偏愛,其身價陡然上升。史料記載,曾有一外國進貢者向慈禧獻上一顆大鑽石,她不接受,反而歡迎送給她小件翡翠的人。在慈禧的殉葬品中,有翡翠西瓜兩個,綠皮紅瓤,黑子白絲,估價值白銀500萬兩;翡翠甜瓜4個,形象神似,估價值白銀600萬兩;翡翠荷葉1件,葉上布滿綠筋,估價值白銀285萬兩;翡翠白菜2棵,生動逼真,令人叫絕:菜心上有兩只滿綠的蟈蟈,綠葉旁有兩只黃色的馬蜂,均為一塊玉料製成,估價值白銀1000萬兩。另外還有許多翡翠製品。 1928年慈禧墓為軍閥孫殿英所盜,致使這批翡翠珍寶大量流人外國。從史料中及這些史實可以看出,到了清代特別是清末,翡翠在中國王文化及玉貿易中的地位已超過了白玉和其他玉石。 總之,翡翠製品在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就已流人中國西南邊陲,但數量極少;在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中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600年)
⑼ 翡翠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中國素有「玉石王國」的美稱,玉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是東方文明的象徵。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了玉的蹤跡,至四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龍山文化及良渚文化時期更是涌現出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在古人心目中,「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可見人們對玉石由衷的喜愛之情。深厚的玉文化底蘊,使翡翠在明末清初之際,以其縝密堅韌的質地、天然艷麗的色澤而成為了玉石家族中個重要的後起之秀,頃刻間在玉石界獨領風騷,並且其價值在近二百年的演變中日益升高,遠遠超出了中國傳統的玉石一透閃石、陽起石質軟玉。翡翠凝聚著億萬年天地的造化,承載著五千載華夏文明的精髓,深藏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而最終當之無愧地贏得了「玉石之王」的美譽。翠的美是含蓄典雅的,深深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它具有一種靈韻古典的氣質,這是一種來自文化深處的柔美,是一種歷史的沉澱的美,是一種別有韻味的難忘之美…憑借其朦朧外皮之下所蘊含著的萬千美色與晶瑩別透,翡翠最終以其獨具魅力的種、水、色征服了所有愛玉、惜玉、崇玉、賞玉、藏玉之人,擔當起了「器以載道」、記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任翡翠顏色五彩斑斕,質地晶瑩別透,品性潤若凝脂。它既有青翠欲滴的綠,又有熱情如火的紅;既有雍容華貴的黃,又有典雅莊重的紫:既有聖潔高貴的白,又有凝重犀利的黑……「這些種種自然而又富於變化的色彩,無不是收藏家們傾心嚮往的經典。
⑽ 翡翠是明代傳入中國的嗎
翡翠大概明朝傳入中國,當乾隆時期開始逐漸背人們重視,應該是清朝中後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