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薦一本書,要求附有書評.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銅城除過河南人之外,從北方黃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區貧困縣漫流來的鄉民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有了煤炭業,這里就成了中國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來無數尋找生活出路的人。在這個口音五花八門的「聯合國」里,由於河南人最多,因此公眾交際語言一般都用河南話。在銅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幾句河南腔,哼幾句嗯嗯啊啊的豫劇。 這城市四周全是山樑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農業人口遠比不上黃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說和擁擠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為事農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這些山山峁峁竟然長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還有一些樹木梢林,顯得比黃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風光。每當入秋之時,有些山上紅葉如火,花團錦簇般奪人眼目…… 山樑土峁間,由於地層深處挖掘過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時有下陷,令人觸目驚心的大裂縫往往撕破了幾架山樑,甚至大冒頂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圍里氏三級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華里處就是黃河,它帶著成千上萬噸泥沙沉重地喘息著淌向東方…… 城市在這條狹長的山溝里只能擺下一條主街。那商店鋪面,樓房街舍,就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街道,沿著鐵路兩側,沿著那條平時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密集如蜂房蟻巢,由南到北鋪排了足有十華里長。 火車站位於城市中心。一幢長方形的候車室塗成黃色,在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裡顯得富麗堂皇。除過南郊軍民兩用的飛機場,火車站不大的廣場也許是市內最為開闊的地方了。 火車從這里向南,穿越綠色的中部平原,五六個小時就可以抵達省城。而向西,向東,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鄰近幾個省份。這個火車站每天上下午分別和省城對開兩趟快慢客車,其餘就全都是運煤車了。 從隴海鐵路岔出來的這條支線,它的最後一節鐵軌並沒有在這個車站終止。這鋼鐵階梯又在這里岔出兩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東西兩面二十多個礦區。 外地人提起銅城,都知道這是個出煤的地方,因此想像這城市大概到處都堆滿了煤。其實,銅城邊上只有一兩個產量很小的煤礦,其餘的大礦都在東西兩面那些山溝里。 當你沿著鐵路支線拐進這些山溝,便會知道那裡有著多麼龐大的世界。這些相距只有十來里路的煤礦,每個礦區都有上萬名工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幾乎都超過了一個山區縣城的規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聳的井架,隆隆的機聲,喧囂的聲浪,簡直使人難以置信這些小小的山溝山灣,怎麼能承載了如此大的負荷? 2.《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一個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展現了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垂涎。作品清新流暢、質朴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盪氣回腸,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一本風靡全亞洲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曾高居日本文學史上的「超級暢銷書」。 這當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樹的代表作。許多人認識這位日本人就是從這本書開始。全書以回憶為線索,表達了青少年面對青春期的孤獨困惑以及面對成長的無奈、無聊。村上通過年輕人在社會壓力下無法擺脫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強調了他在以後書中不斷反復強調的主題:生命的悲哀與無力感。 這是一部傷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小說主人公渡邊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里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我本人認為,內容錯綜復雜,不仔細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法老號大副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獄友法里亞神甫向他傳授了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本書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彩,章章奇特新穎,引人入勝。 故事性很強, 很耐讀! 5.《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這是是1969年美國出版的長篇小說,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曾連續70周排名暢銷榜,37年銷量達2000萬冊。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電影,發行世界各國,受到普遍歡迎,據小說改編的三部電影有兩部獲奧斯卡獎。《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種根植於美國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悅因素,使讀者近距離觀察到一個令人震顫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階層,獻給讀者一場凶險生活方式的饗宴。 黑幫故事的經典~! 6《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風靡全球、超級暢銷的哲學奇書 全世界最易讀懂的哲學書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 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994年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與"最優秀作品獎"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7.《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8.《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該年前後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萬曆十五年》由黃仁宇先生於1976年在美國所著,在國內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眾的注意。其實這一年大明王朝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不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這一年發生的許多瑣細小事,卻如青萍之末成為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 元輔張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將戚繼光也在年底歿了,時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了:始建宮室,布教令於部中,禁暴亂,戢盜竊,立法制……然而朝廷卻未予注意;西班牙無敵艦隊即將出征英吉利,揭開世界歷史新的一頁…… 9.《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的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此書於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理印達幾十萬冊。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問世。這篇文章真的很好。
2. 用法律的角度評論一部書
學習中國法律史的必讀書——《中國法學史》書評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中國古代有律學而無法學,如梁治平先生認為:「中國古代雖有過律學的興盛,卻自始便不曾產生何種法學。」[1]張中秋先生也認為:「中國古代只有律學,而無法學。」[2]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於律學的研究大有人在,可以舉出眾多的名家和著作,如晉朝的張斐、杜預及其對晉律的註解;唐時的《唐律疏議》本身就是一部律學研究的結晶;明清之際也有大量律學作品,如沈之奇的《大清律輯注》,王肯堂《讀律箋釋》等。對於律學發展的歷史,大都為人所知,但不可否認,如果從全面的角度去考查中國歷史就會發現中國歷史上是有法學的。既如此,對中國古代法學的發展進行全面的研究,無疑具有極大的開拓性的價值。《中國法學史》就是一部開法學學術史系統研究之先的作品,該書由華東政法學院院長何勤華教授撰寫,已於2000年10月出版。
《中國法學史》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編排體例,整部書的架構恢宏,同時不失於嚴密細致。
作者首先以嚴密的邏輯和大量的資料進行舉證、推理、類比,就「中國古代有無法學」這個論題進行闡述,論證了中國古代法學的存在,為本書的來由和著作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礎。
全書將清朝末年公元1900年以前中國法學史的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為萌芽階段;秦漢時期為誕生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為發展階段;隋唐時期為昌盛階段;宋元時期為成熟階段;明清時期為衰落階段。之所以這樣劃分,與每一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法學發展的程度不同有關。
對於每一個階段法學發展的概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立法的發展。對各朝代立法的狀況進行概括說明,為當時法學研究活動提供時代的背景。
第二,對法學教育的考察。在三代就有了系統的教育「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癢。」(《孟子·滕文公上》)秦時奉行法家學說,推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時在中央地方設立多級教育機構,私學興盛,法律教育活躍,出現許多律學世家。如東漢時穎川的郭氏,沛國的陳氏。魏晉南北朝設立律學博士,形成獨立的法律教育機構,法律教育更加專業化。隋唐也在中央設置了專門的法律教育機構。宋元時代將法學教育與科舉制度、官吏選拔制度結合起來,使得法律教育受到人們的重視而發達起來。兩宋時的法學教育具有歷史上的最大規模和最高的水平。(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史》)明清時期由於對文化教育的嚴格控制使得法學教育沒有受到重視,但是明清幕學的發達,使得法律教育在官學之外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第三,法學世界觀的發展。春秋時期的法家法治理論開中國法律思想的先河,秦漢時期先是奉行法家學說,隨後秦的滅亡使法家法學說為漢初統治者所廢棄,而採納以黃老思想為基礎的法學指導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政治形態上的大分裂造成學術思想在相對自由的情況下獲得發展的空間,多種學術思想都在影響著法學思想的內涵,法哲學呈現多元化的局面。隋唐安定的社會局面使法學觀更加成熟、完善,儒學的影響占據主導地位。宋元時理學的發展對法學觀念有不小的影響。明清衰亡之際,思想受到禁錮,法學世界觀基本保持在原來的狀態,同時具有綜合性、集大成的特點。
第四,律學的發展。秦漢時期律學誕生並受到官方的重視,是當時唯一的學術;漢朝時,由於引經注律的廣泛盛行,律學作為經學的附庸也有一定的地位;隋唐《唐律疏議》的出現使得律學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宋代由於出現大量私家法律著述,律學變為私學,開始走向民間;明清的法學研究在唐宋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出現更多的律學著作,內容最為豐富。
第五,重要著作的介紹。全書所選擇的古代文獻典籍主要有:春秋戰國時期《法經》、《尚書》等8部重要文獻中的法學思想;秦漢時期《漢書·刑法志》;魏晉南北朝時的《晉書·刑法志》;隋唐時期《唐律疏議》;宋元時期《宋刑統》、《洗冤集錄》等13部書;明清時《讀律瑣言》、《駁案新編》等19部書。
第六,主要法學人物的生平、著作及法律思想的簡介。這是全書與其他法律史著作不同的一點。該書詳細列出對中國法學史的發展作出貢獻的著名法學人物,為法學史的發展注出源頭所在。春秋戰國時期錄入14人,秦漢時期錄入36人,魏晉南北朝時期錄入32人,隋唐時期錄入37人,宋元時期錄入52人,明清時期錄入56人。從每一個階段法學人物的人數就可以看出,隨著歷史的發展,法學的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中國法學史》一書以豐富的資料、大量的引證充實了它的內容,使其不僅凸顯本身的學術價值,也為後來研究者提供了有用的資料。
第一,大量引用中外法史界已有的法學成果和著作來闡述事實,說明觀點。如在對先秦法家法治的理論進行評價時,從幾個方面加以引證。首先,藉助文獻古籍中的原文,如《淮南子》、《晉書·刑法志》、、《韓非子》、《史記》、《管子》等書中的法家思想。其次,近現代對法家思想的評述,如胡適在《中國哲學大綱》中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法家。莫紀宏在《法家法律思想得失談》中的分析。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對韓非思想的分析,同時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再次,為對比中外法治理論的同異,也引用了西方的原始典籍如柏拉圖的《法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等書。
同時,鑒於日本法史學界對於中國法律史的研究也有相當的成就,作者也本著尊重學術的態度,將日本學者的一些研究成果作為資料加以引用,澄清了法史界的一些看法。如在對唐律進行說明之時,將日本學者利光三津夫在《律令及其令制研究》中的成果引用,增加了說服力和可信度。
第二,該書很大部分由作者自己的論文構成,體現了理論的深度,在全書整體上一氣呵成,前後銜接,具有連貫性。如導語《漢語「法學」一詞的起源及其流變》是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的一篇論文,以此為始,對中國法學史的研究逐漸展開,幾乎每一個論題都是作者的一篇專論。對秦漢時期律學的誕生,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學世界觀的變化,宋時法醫學的發展等都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不像一般的介紹性的書籍只是泛泛而談,只見表面,不見實質。
第三,大量引用古典文獻中的案例、資料,以實證的態度加以考證。如為說明漢代決事比的內容,引用《太平御覽》所引《風俗通》記載的《辭訟比》的三則佚文說明東漢決事比處理疑難案件的方式:「汝南張妙,酒後相戲,逐縛杜士,捶二十下,又懸足指,遂至死。鮑昱決事雲:原其本意無賊心,宜減死;……」(程樹德《九朝律考》)
3. 《中國通史》讀後感1000字
例文
《全球通史》讀後感
讀史可修身知史可養德
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盡管《史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但是它也只記載了一國之史。縱觀我國的史學著作超出一國范圍面向世界的無不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這不但體現在思想上而且體現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國史學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錢茂偉所批評的(1)『在《傳統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物。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他們丟棄了史家珍貴的靈魂這靈魂是史家之所以成為史家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它也就丟失了成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寫的並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在回答出版新版本的理由時說到:「(2)新世界需要新史學。」。回答盡管簡單但是把一個史家的責任感完整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二十世紀是一個發展的世紀人們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發展超過了以前的總和。但這也是一個讓人類悲痛的世紀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在發展中也被一些問題所困擾如: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水資源短缺資源枯竭恐怖主義宗教矛盾……這些讓在發展中的人類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戰結束後為指引人們走出迷茫韋爾斯寫成《世界史綱》一樣斯塔夫里阿諾斯為在迷茫中的人們寫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在《致讀者》中寫道「這種多樣性顯示出21世紀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危險。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准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至於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夠實現則取決於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將是有決定意義的。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現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在到了對現存的實踐和機製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性質有效的拋棄那些不合適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著這樣一種精神本書才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於這一在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從上面這段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這段話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並不是簡單偏見的對一國的情感而是對人類發展的深深的憂慮這也是本書所凸現的「全球史觀」的精髓。
4. 我國的第一部歷史評論著作
一、中國第一部歷史評論著作是唐朝劉知幾寫出的《史通》。
二、《史通》的主要內容,是評論史書體例與編撰方法,以及論述史籍源流與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史學理論和史學批評兩大類。《史通》總結出了唐以前史學方面存在的全部問題,因此,在中國乃至世界具有極高的史學地位。
三、《史通》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幾點:一是第一次對編年體史書和紀傳體史書的優缺點進行了總結,第一次對編寫史史書的方法和技巧進行了較多的論述。二是廣泛吸收,它認為對民間流傳的各種「雜史」也要辨別清楚之後有所選擇。三是堅持直書,反對曲筆,提出並堅持了直書歷史的原則。四是第一次提出「三長」觀點,也就是說史學家必須具備史才、史學、史識「三長」的論點,這一論點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五是具有史學的科學精神,比如他反對「歷史的宿命論」,認為朝代興替不是天命,而是人事,比如他反對以成敗論英雄,甚至不主張「內中國而外夷狄」的歷史觀。
四、著名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指出,《史通》「在形式上有近於《淮南子》的『牢籠無地,博極古今』。……在內容和精神上,吸取了揚雄《法言》的傳統,以反對詭說異辭;繼承了王充《論衡》的觀點,以攻擊欺惑抵牾;重視了應劭《風俗通》的方法,以化除拘忌。並吸收了應劭辨識人物兼偏長短,陸景品藻賢愚善惡,劉勰評論古今文章等特點。」,對《史通》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五、《史通》作者劉知幾。劉知幾,(661-721年),唐朝史學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當時,由於權貴控制史館,史官無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監修旨意,劉知幾對此不能苟同,於是以私人的方式撰寫《史通》,從唐代武後長安二年開始編寫,至唐中宗景龍四年成書,花了九年時間才完成。
5. 萬曆十五年的書評
歷史的另一種書寫
--讀《萬曆十五年》
明代的歷史,因其撲朔迷離、跌宕起伏而被歷史學家所關注。有關明代的史著可謂洋洋大觀,如黎東方的《細說明朝》、孟森的《明代史》、當然還有吳晗的《朱元璋傳》與《海瑞罷官》都對明代這段長達267年的紛雜歷史作了細盡的載錄。美籍華裔學者、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所著的《萬曆十五年》也是一部明史研究著作,該書從計劃撰寫到定稿,歷時七年,1974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八年之後在中國大陸發行,是一部獨到、嚴謹的史著。
在具體評述這本書之前有必要對書名作一交代。萬曆十五年是明代第十四個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當政的第十五個年頭,既公元1587年。這一年是極為平淡的一年(《萬曆十五年》一書英文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直譯為《無關緊要的1587年》),除了一些難以避免的災患之外,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之上沒有發生任何一件足以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但是作者卻獨獨選擇這一年作為其切入點,以全新的視角,新穎的形式,深刻的思想為我們揭示了明代歷史進程中的一頁,昭示了東方這個古老的帝國衰敗的必然。
全書以人物為主線,分為七個章節,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主角,而這些主角的選擇又涉及到社會不同的階層,構成了明代中晚期社會結構的一個縮影。在這些人物中既有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又有權傾一時的重臣張居正;既寫了當權的保守派官僚海瑞,又寫了身為布衣的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而這些人物之間又暗藏著各種矛盾:有萬曆皇帝同群臣之間的矛盾,有各級官僚之間的矛盾,有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等等。但是所有的矛盾都集中於一個矛盾即個人與體制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的存在導致了所有這些人物都具有一個共同點--最終的命運都具有悲劇色彩。如萬曆皇帝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立儲這個問題上卻一直不能如願,在與群臣爭鬥了數十年之後最終屈服,這種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實際上是在向體制屈服;又如戚繼光為了建立新軍和保衛國家,不得不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游離,這種游離迫使他投機取巧,巴結權貴,最終仍逃脫不了政治中的現實,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在書中,所有的人物,無論地位,無論善惡,統統都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他們或身敗,或名裂,還有的身敗兼名裂,沒有一個功德圓滿者。他們的個人理想、價值在一個大黑暗時代里被社會現實擊得粉碎,而他們的人生軌跡也隨之湮滅了。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民族的悲劇,這個悲劇一直延續到1840年而發揮成了極致。
明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西歐近代史的起點與明代的建立都在十四世紀,在此之前,中國的經濟、軍事、科技都還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到了明代滅亡的十七世紀中葉,古老的中國就明顯落後了。這種衰亡是否已經為兩百多年後鴉片戰爭的失敗和近代史的屈辱埋下了伏筆?這是幾乎每個涉及明史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作者對此也進行了思考,他在《後序》中提到:"萬曆十五年公元為1587年,去鴉片戰爭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權,技術不能展開,財政無法核實,軍備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標准,則前後相同。"那麼造成這種局面的症結在哪裡呢?作者又進一步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症結"。這正是《萬曆十五年》不同於別家史著的關鍵所在。有了如此的思想定位,那些深刻、一語中的地論述不斷地從書中流瀉而出。如作者在談及海瑞時就提出"法律的解釋和執行離不開傳統的倫理,組織上也沒有對付復雜的因素和多元關系的能力"這個當時的弊端;又如在談及官僚階層時,又尖銳地提出"官員們在道德的掩蓋下爭權奪利,導致文官集團的渙散,進而導致整個帝國無法治理"。諸如此類的論述很多,似乎這又是一本以暴露中國傳統弱點為主的著作,但是這種"暴露"的目的是什麼?作者自己這樣評價:"《萬曆十五年》指出道德並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從沒有說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觀點應當遠大。"由此可見作者這種"暴露"並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檢討過去的錯誤,以作為現在乃至將來的借鑒,同時也告訴每一位讀者應該如何保全中國傳統中有價值的東西。
黃仁宇先生以深厚的史學素養和遠見卓識,用大膽、平時的筆觸評說明史,進而評述中國的歷史。他在這本史著中賦予了歷史真實鮮活的面容,不僅使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較量,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遐想的空間和回味的餘地。細心的人們不僅可以從中品味個人人生的酸楚,而且還會發現隱藏於表面背後的歷史積淀。用這種方式撰寫歷史,不僅能喚起人們對往昔的客觀歷史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從深厚的歷史迷霧中走出,進而思索。讀《萬曆十五年》給人現實意義上的啟迪遠在其史料價值之上。
6. 歷史研究的相關評論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歷史書。這是一個歷史學家一不小心做了哲學家該做的工作後得出的奇怪成果。是一個普通歷史學家很難做到,普通哲學家也很難做到,但湯因比做到了的偉大工程。
湯因比寫這本書的視野極其開闊,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視野。有趣的是,湯因比寫這本書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開始呢。在那個時代湯因比就已經具備了這樣宏觀的歷史眼界,我們不得不深表欽佩。寫這本書的湯因比,胸懷天下、眼觀四海。數千年時光加全世界的巨大空間在他的筆下,如積木、拼圖一樣,信手拈來,完全不按歷史的時間順序編排。事實上這根本就不是一本簡單的講歷史的書,這是一本藉助全人類現有歷史作題材思考人類命運的書,是一本思考人類未來的書。
湯因比思考人類歷史和未來命運的一個基本單位是文明。這是一個視角很獨特的著眼點。也是一個最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著眼點。亨廷頓的名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也是以文明為單位來審視歷史並預測未來,不知道是某種不謀而合還是一種有意識的借鑒。這種以文明為單位思考歷史問題的方法論通常被稱為文明形態史觀。
湯因比把世界主要國家按照文明進行了劃分,然後根據每一個文明的起源、成長、衰落、解體過程思考了文明的共性規律。把這個世界上先後存在過的所有人類文明歸結為30餘種文明形態,其中有七種獨立文明和其他從屬於這些獨立文明的衛星文明。並根據這些文明的共同特徵歸納了三個主要模式,分別是希臘模式(文化統一,政治分裂的模式)、中國模式(統一為主夾雜分裂的大一統模式)和猶太模式(有可辨識的統一文化卻沒有政治實體的離散型模式)。其中,湯因比斷言,多數文明的早期歷史比較符合希臘模式,而文明的晚期則比較符合中國模式。猶太模式則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明模式。由此湯因比建立了一個「希臘—中國」式的文明模型。
在思考文明起源這個問題的時候,湯因比首先否定了種族主義的種族決定論觀點,得出一個結論文明的起源與種族無關。接著又下了一個特別結論,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錘煉出文明的火花。這是此前的很多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相反的結論。此前的很多哲學家認為文明應該出現在條件優越的環境下,因為環境優越,才有閑暇時間進行文明的探索。且不論這個結論是否絕對正確,但是至少這個結論比簡單的閑暇產生文明前進了一大步。
湯因比思考文明的主要目的還在於思考文明的衰落,藉以思考未來的人類命運。湯因比看來,文明一旦衰落,通常會有三種出路,大一統帝國、大一統教會和蠻族的英雄時代。大一統帝國是湯因比著力批判的一種形式,他認為大一統帝國是一種很壞的東西,是寒冬來臨前的小陽春,能夠扼殺文明的創造力。但湯因比贊揚了大一統教會,盡管承認宗教存在問題,但湯因比對於產生一個高級宗教頗有信心。他相信隨著文明的不斷衰落,宗教的戰車卻可以不斷挺進,因為宗教是一種精神活動。至於蠻族的英雄時代,湯因比同樣報之以鄙視,他相信蠻族本身是有活力的,但是一旦他們成功的擊敗了更先進的文明,就會馬上腐化變質,道德敗壞。甚至比他們征服的文明退化的還要迅速。
湯因比的歷史觀已經在有意識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盡可能規避國家情感在歷史寫作中的影響,盡管讀者仍然能在其行文中看到一點點西方中心主義的些微影響。作為一個西方歷史學家,在西方文明仍然如日中天的時代里有這樣的意識這是一種相當了不起的進步。
盡管目前主流史學界對湯因比的評價並不高,盡管湯因比在解讀文明的歷史之餘所做的很多預測式的結論未必准確,甚至可能過於一廂情願,但我仍然堅信,這本書所使用的很多屬於方法論的東西是不朽的。這本書連同由這本書所提出的方法論將註定是一個史學界的里程碑,未來的歷史學發展也許會證明這一點。
7.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著,一篇讀後感,八百字左右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共享文檔
2015-10-22 2頁 5.0分
用App查看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中國大歷史》,其實早在三年前,父親就推薦我閱讀這本書,但因當時我的歷史知識還比較匱乏,看問題也比較淺顯,於是一直拖到現在。
《中國大歷史》的作者黃仁宇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之所以把它稱為「中國大歷史」,是因為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他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捨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黃仁宇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為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
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後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鑒。
《中國大歷史》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沖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它不以一種民族狹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是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或者放在西方觀點下來評價。黃仁宇一直在西方研究中國歷史,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觀點來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書籍的原因所在。
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後,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為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後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相對於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
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黃仁宇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蘊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兌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鑒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回,如果把自己置身於「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獲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為渺小,因此對於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
獲取文檔後可享受
文庫App隨時閱讀 電腦端便捷下載 下載到本地
VIP免券獲取
分享收藏下載
下載文庫客戶端,離線文檔隨時查看
相關推薦文檔
查看
網路文庫熊掌號
網路文庫優質內容精選
8. 歷史書評該怎麼寫
一、對所評的書來的內容源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二、評述①要注意評價的科學性。要以科學的文學理論為指導,實事求是地進行評論,不要以個人的直覺和偏見任意地拔高或貶低。②要注意見解的獨創性。要反復閱讀、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確把握評論對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從而提出自己新穎、深刻、精闢的見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讀,分析不得要領,只是發表一些陳舊、膚淺、庸俗的見解。
三、使用有力度的詞語,盡量簡短地總結你對此書的觀點。
9. 中國古代文學評論著作有哪些
《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是在四卷本基礎上精選編輯而成,共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批評論文(含論詩詩)66種,其中先秦5種,兩漢4種,魏晉南北朝5種,唐8種,宋10種,金1種,元2種,明9種,清11種,近代11種。書中按作者時代編次選錄,入選各篇,其與文學理論無關 部分,採取節錄方式,並有註明。凡入選文字,均兼采各種版本加以校勘,正文以一本為主,於篇末註明版本出處。在每篇正文之後,有注釋與說明文字。全書選目精審得體,注釋重字詞訓釋,淺易明晰;說明既能闡發文本大意,又能明其淵源流變,於初學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者,最為便利。
文心雕龍注 (南朝·梁)劉 勰 著 範文瀾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
劉勰《文心雕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闡述文學理論的專書,全書分上下兩編,各包括25 篇。上編前5篇帶有導論性質,後20篇分述各文體特徵與流變;下篇25篇主要討論文學創作風格與批評的原則、方法,以及文學與時代的關系等,末篇《序志》為全書序言。范注以清人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為底本,參以孫仲容手錄顧千里、黃蕘圃合校本,譚復堂校本,日本鈴木虎雄校勘記和趙萬里校唐人殘寫本,並吸收了黃侃《文心雕龍札記》等研究成果,進行校勘與注釋。范注不限於疏通文句,凡與理解文本有關的文獻,均詳細引錄,故與各種 注本比較,最為詳贍。書前附有鈴木虎雄《黃叔琳文心雕龍校勘記》的「緒言」和「校勘所 用書目」亦便於學者參考。
詩品注 (梁)鍾 嶸 著 陳延傑 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年
鍾嶸《詩品》是一部專論五言詩及其詩人的文學批評著作,作者選擇從漢到齊梁間詩人122人,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評第,並在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鍾嶸提倡「自然」與「真美」的詩歌理論批評風格。陳注參照多種版本,進行整理,並作注釋,清通簡要,便於初學。書後附錄「詩選」,系注者所輯錄鍾嶸《詩品》論及的作品,尤便於讀者檢核、參考。書末綴有注者跋語,對鍾嶸選詩、評第略有論及,亦具啟發意義。
滄浪詩話校釋 (宋)嚴 羽 著 郭紹虞 校釋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年
嚴羽《滄浪詩話》是一部以禪喻詩、著重探討詩歌形式和藝術性的著作。郭氏此書以明嘉靖本為底本,參考《詩人玉屑》所引加以校訂,注釋於胡鑒《滄浪詩話注》、胡才甫《滄浪詩話箋注》頗多節取,並兼采陶明《詩說雜記》中有關解釋滄浪的論點。書前有「校釋說明 」 ,於滄浪之版本、觀點作出簡要的梳理與評價。書中依據原著《詩辯》《詩體》《詩法》《詩評》《考證》五部分順序,分作「校」「注」「釋」,校文多為考異,有糾謬之功;注文重在詞語典故的出處,簡要清明;釋文在淵源探究與理論發明,兼具導讀作用。書後附錄嚴羽《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有助讀者對嚴氏詩學觀的了解。該書為目前和研究《滄浪詩話》最為詳明的著述。
原詩 (清)葉燮 著 霍松林 校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年
葉燮《原詩》是一部推究詩歌創作本原、以反對文學復古主義為主要內容的詩歌理論批評著作,分為「內篇」「外篇」,其中關於「正」與「變」、「識」「才」「膽」與「理」「事 」「情」諸端探討,均多真知灼見。霍氏校注,以《清詩話》為底本,用葉燮《已畦集》本校勘,對《原詩》進行校正、分段、標點、箋注。書前冠有「前言」,對《原詩》理論思想 與風格作簡要介紹與評價,書中箋注著重於引語的出處和有參考意義的材料,詞語一般未作解析。
藝 概 (清)劉熙載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劉熙載《藝概》是一部談文論藝的理論批評著作。作者討論文藝涉及范圍極為廣泛,全書包括《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六部分。劉氏在《 敘》中自謂其評論方法是「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即用簡煉的語言,作突出重點的評論,通過「觸類引伸」,來顯示復雜的內容。綜觀全書,尤其是論文、詩、詞、賦的部分,其對作家作品的評定,對文學形式的流變,對藝術特徵的闡發等,時有卓見確論。該版《藝概》,系王國安依據清同治十二年(1873)原刊本整理,加以標點,對原本個別錯字,亦予糾正。書前有王國安所撰「前言」,對原書有條分縷析的介紹。
人間詞話新注 王國維 著 滕咸惠 校注 齊魯書社 1982年
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人間詞話」,下卷為「人間詞話附錄」。上卷系根據王國維《人間詞話》原稿本整理而成;下卷系輯錄《人間詞話》以外的王氏零星論詞言論。全書有「校」「注」兩部分。「校」說明與其它版本(特別是與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徐調孚注、王幼安校訂本作比較)文字重要不同之處,可見作者對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對文獻的精審態度 。「注」是參照舊注加以補充修訂而成。其引文亦能註明出處,使人一目瞭然。書前有周振甫《序》和滕咸惠自撰的論文《略論王國維的美學思想》,其中滕文於《人間詞話》的「境界說」以及所表現的美學思想,論述較詳,可供讀者參考。
10. 歷史書的書評要怎麼寫 方法快
大致如此:首先講講獨立一篇歷史文獻的寫法,我估計你要的是這個:
第一,首先要好好把原著的相關篇章好好讀讀,仔細讀讀.歷史著作是以事件為中心的,所以讀的時候務必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像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必須弄清楚.也就是說書評的第一部分,務必把這六要素簡要地寫清楚.
第二,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事件是沒有意義的,人物才是有意義的.因此,第二步是分析這個歷史事件中反映出來的某一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個人的能力、水平.
第三,歷史的意義在於鑒於昨日而有補於未來.因此,第三部分必須重點分析重要人物在這件事情中的功過得失.有什麼做得好,有什麼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如何做才能更好,才能最好.這也是一篇歷史書評容易出彩的地方.
第四,也是最後,由於歷史文獻是史家所寫,怎麼寫,反映了史家的認識和思想.因此,在全部分析之後,要重點分析這個文獻中隱藏的史家的看法和思想.因為歷來中國是講究春秋筆法的.
以上是單獨的一篇歷史文獻的書評的寫法.要想寫法,最好從單獨一篇來寫.比如說要寫史記,要評論整個一本書,除非是研究了幾十年的大家,不然是寫不出什麼好東西的.因此,要想寫好,可以退其次,單選一篇,比如選刺客列傳,寫這樣的題目:從刺客列傳來看司馬遷的游俠思想.這樣就更加容易出彩些.
當然,如果你是大家,那當然也可以寫一本書的.但即使是大家,也要注意有所重點,比如專寫史記的語言風格,比什麼都寫,要好得多.因為什麼都寫,那肯定是好幾百萬字的著作.
如果寫一本書的一個側面,那寫法與單獨文獻寫法有所不同,不能以事件為中心了.如果你研究語言特點,那必須以語言為中心.必要的話先把能體現語言風格的相關內容都列出來,如果太多,那麼至少一個類型的,必須列一種為代表,然後各個種類,必須全了,這樣才有意義.然後第二部分你詳盡地分析,比如分析語言特點,有什麼特點,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然後第三部分,可以找同時代或相近著作進行對比,對你研究的部分作出中肯的評價.如史記的語言風格,你可以和漢書比,因為內容相同;你也可以和通鑒比,因為歷來的地位相近.
最後的部分,你可以簡要分析作者形成這種語言風格的歷史原因和個人原因,我們應該怎麼借鑒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