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以色列建國

世界歷史以色列建國

發布時間:2021-02-20 22:18:37

A. 以色列的建國歷史

[編輯本段]一、簡介
國名
以色列國 The State of Israel.代碼。以色列(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 希伯來語中意為「與神角力者」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名字來源根據《聖經》 猶太人祖先雅各和天使角力並取勝,上帝給雅各改名為以色列,或者大家會問明明是和天使角力為什麼會被稱為「與神角力者呢?因為古代天使常常與神互用。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
獨立日
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以色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公歷,但是民族節日均採用猶太歷。因此,每年的獨立日不一定是公歷的5月14日。
國慶日
5月14日(1948年)
國旗
以色列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地為白色,上下各有一條藍色寬頻。藍白兩色來自猶太教徒祈禱時用的披肩的顏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個藍色的六角星,這是古以色列國王大衛王之星,象徵國家的權力。
國徽
以色列國徽為長方形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個七杈燭台,據記載此燭台為耶路撒冷聖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台兩旁飾以橄欖枝,象徵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台下方用希伯萊文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
《希望之歌》
國鳥
戴勝
人口
直到2006年,以色列人口統計處列出以下三個大都會地區:特拉維夫(3,040,400人口)、海法(996,000人口)、以及貝爾謝巴(Beersheba,531,600人口)。首都耶路撒冷則有人口719,900人。希伯萊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居民中約75%信奉猶太教,16.2%信奉伊斯蘭教。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
以色列的猶太人占總人口的76%,19%是阿拉伯人,5%是其他民族,由於猶太人的出生率比阿拉伯人低,而且近年來又有猶太人從以色列移民到歐美等國,以色列政府擔心,將來以色列的猶太人不會再占人口的多數
首都
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一直有爭議,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來它所佔領的一切阿拉伯領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東耶路撒冷)。絕大多數同以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仍把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國家政要
總統希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2007年6月當選;現任總理齊皮·利夫尼(Tzipi Livni) ;工黨主席、國防部長埃胡德·巴拉克 (Ehud Barak) ,2007年6月任職;2008年12月辭職,利庫德集團主席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Benjamin Netanyahu) 。
自然地理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位於亞洲西部,是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屬地中海型氣候。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大裂谷、以及內蓋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里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朱代(Judea)山丘地區。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占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王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沙地帶(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帶,不過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歸屬問題目前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范圍之內,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范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范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重要節日
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
猶太新年( 約公歷9月)
贖罪日(約公歷10月)
住棚節(約公歷10月)
逾越節(約公歷4月)
大屠殺紀念日(約公歷5月)
獨立日(約公歷5月)
航空
空運是以色列與外部世界進行聯系的重要交通手段。從1948年起,國家就開辟了空中航線,以色列國家航空公司通航四大洲,並定期有班機通往紐約和歐洲。在耶路撒冷與埃拉特,均建有現代化機場,在利達建有國際機場。1989年,乘包機到達以色列的旅客達54萬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色列空運客流量比50年代初增加100倍以上。
以色列同中國建交後,旅遊業務得以開發。1992年7月,以色列航空公司與中國國際旅行總社達成一項合作開發旅遊市場協議。為了發展旅遊,從9月3日起,以色列航空公司開始從特拉維夫至北京直接通航。特拉維夫直達北京航線,不僅為以色列和歐洲遊客前往中國提供了方便,而且為東南亞遊客訪問地中海東岸國家開辟了最佳航線。
以色列亞細亞航空公司開辦以下定期航線:
1.耶路撒冷往特拉維夫、海法、羅斯佩那(Rlsh Pina)及埃拉特;
2.特拉維夫往耶路撒冷、羅斯佩那、埃拉特及馬撒大(Masada);
3.海法往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埃拉特;
4.埃拉特入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
5.馬撒大往特拉維夫。
公路網路
以色列國幅員不大,從東部的耶路撒冷驅車到西海岸的特拉維夫僅用1個多小時即可到達。這決定了以色列的交通以公路為主。它是在英國對巴勒斯坦實行委任統治時期優質公路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在以色列境內的公路從城市到鄉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網路系統。公路一般都是雙車道,沿著海岸有一條四車道公路,將特拉維夫和海法聯接起來,並通往耶路撒冷和比爾謝巴。據統計,90年代初,以色列全國公路總長度為1.3萬多公里,同50年代初比較,公路長度成倍增長。
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內的一切交通機關,全都停止工作,飯店也悉數關門。這一天,觀光客最好勿搭車前往正統猶太教徒的居住區。否則,那些猶太教徒會怒不可遏地向車上的人投擲石頭。
[編輯本段]二、政治
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的任命並監督政府工作,以及選舉總統和議長。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公民擁有各式各樣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
[編輯本段]三、經濟
5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199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 6萬美元。以色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不足總人口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以色列被視為是中東地區里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
創新科技 讓以色列逆轉勝
2008/05/30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以色列人口700萬,天然資源屈指可數,而且敵國環伺,卻能突破逆境,成為全球經濟重鎮,2003年以來每年經濟成長率5%。
以色列成功的要素,一是近年改走自由市場政策,二是創投企業家精於創辦科技公司,然後不是上市,就是高價出售。這個模式的經濟潛力到達極限後,以色列發揮其善於創新的文化精神,更全面向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行銷其科技,續創經濟新境。
以色列最老牌創投資本公司「耶路撒冷全球創投」的創辦合夥人卡利希說:「以色列的創投家得意全球市場,因為他們沒有國內市場。全球化對我們有利。」
「以色列創投資本研究中心」董事長荷茲曼表示,中國和印度是以色列在高科技領域里的兩大勁敵,目前正在成為以色列高科技出口的肥沃市場。他指出,以色列的利器,在於以色列獨一無二的創新科技。
以色列立國時期的經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數十年內的出口大宗都是農產品,但強敵環伺,使以色列的軍事硬體和軟體都走在世界前端,化為民用並且全球化之後,成為電子監控系統和無人飛機的龍頭。
1990年代,以色列接納一百萬來自蘇聯的猶太移民,其中大多是教育程度甚高、充滿創投精神的高科技人才。在這波科技和人才充電帶動之下,加上2004年以後一系列市場改革,以色列經濟一日千里。
今天,全球頂尖企業,包括英特爾、IBM、微軟、惠普、雅虎、Google、升陽微系統,在以色列都有研發中心。在那斯達克掛牌的以色列企業數目僅次於美國,超過75家,包括全球最大學名葯廠Teva,和以色列最大企業、全球網路保全產品巨擘Check Point軟體科技公司,以及著名的國防承包商Elbit系統。
以色列目前趕上全球綠色潮流,逐漸集中力量,要在乾凈科技領域開出一片天。2006年,股神巴菲特斥資40億美元買下以色列金屬大廠Iscar的80%股份,是巴菲特第一筆美國境外投資。2007年,外資為以色列經濟挹注逾一百億美元。
受美國經濟走軟影響,以色列在亞洲和東歐科技市場加強努力,2008年經濟成長率預估3.2%。以國央行表示,政府如果進一步提升勞動力,配合改善教育,每年成長率至少可保4%。
[編輯本段]四、外交
開展全方位外交。保持與西方國家傳統的友好關系;維護與美戰略盟友地位;積極發展與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國家關系;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力圖實現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拓展與非洲、亞洲各國的關系。
與中國關系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編輯本段]五、歷史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一地區存在了超過一千餘年。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復國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50年代和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丑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干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1967年5月再次緊綳。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議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干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准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國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B. 以色列的建國歷史 以色列建國前,是屬於哪個國家的

在拜占庭時期(公元4世紀),大量的基督徒湧入了巴勒斯坦。那時,巴勒斯坦的人口組成是基督徒、猶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異教徒(paganism),以及羅馬人和原著居民。大約在公元7世紀,穆斯林阿拉伯的軍隊北上佔領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大部分中東地區,從此,穆斯林對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在這漫長的穆斯林統治中,土爾其奧托曼帝國(Ottoman Empire)曾於1517年將巴勒斯坦納入自己的版圖。在這期間,土爾其蘇丹還曾邀請離散的猶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個城市裡定居下來。在18世紀末拿破崙入侵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機起來反抗埃及和土爾其人的統治,致使土爾其帝國進一步開放其邊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時增長了,而且兩個民族的民族意識也隨之提升。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達到了40萬,其中猶太人口是2.4萬左右。這時奧托曼政府開始採取嚴厲的措施限制猶太移民,但是,猶太人卻採取各種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這時在19世紀的歐洲,反猶浪潮和歐洲猶太人解放運動此生彼長,現代民族國家的理念與傳統猶太家園的嚮往交織在一起,在歐洲離散的猶太人心中,燃起了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的烈火。特別是東歐國家的反猶和排猶政策,加速了歐洲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遷徙。也是在此時,歐洲猶太人開始將猶太復國主義思想體系化。猶太祭司奧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紀40年代發表了許多猶太復國思想的希伯來語文章。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猶太律師赫茨爾(Theodore Herzl)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闡釋了猶太復國主義。次年8月,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巴塞爾(Basle)召開了「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大會根據赫茨爾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與會的猶太復國主義者預期將有數百萬歐洲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絕對多數。至於當地的阿拉伯人,沒有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到1914年為止,巴勒斯坦大約有70萬人口,61萬為阿拉伯人,猶太人還不到10萬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巴勒斯坦的統治者奧托曼帝國與德國聯盟。這時巴勒斯坦地區爆發霍亂和傷寒,土爾其軍事首腦決定趕走所有外國人,大批的猶太人再次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在此期間,只有俄國籍的猶太人可以免被逐出,這些剩下來的猶太人,就成為英國的合作者,後來為英軍與土爾其作戰提供了幫助。與此同時,英國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幫助。英國政府就許願給阿拉伯人,只要他們支持同盟國與土爾其人作戰,阿拉伯在戰後便可以獨立。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勞倫斯(T. E. Lawrence)的領導下,真的起來反抗土爾其人的統治。但是戰後,英國卻否認了自己對阿拉伯人的承諾,巴勒斯坦成了英國的「委託統治地」。戰後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約70%是阿拉伯人,30%是猶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時在英國本土,有一批猶太復國主義者游說英國議會,最終促成了英國在 1917年11月簽署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言允諾建立一個猶太家園,同時確保非猶太社區的權利和信仰不受侵害。英國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如果德國向猶太人做出類似的承諾,會把國際上的猶太人拉向德國一邊。英國此舉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堅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並且通過暴動和罷工等手段向英國當局施壓。同時,阿拉伯人還策動美國介入此事,以便影響英國的中東政策。阿拉伯領袖達迦尼(Aref Pasha Dajani)曾對美國派來的代表陳述說:歷史已經證明無法與猶太人居住在一起,所有國家都不歡迎猶太人,因為他們吸所有人的血。在這種情況下,猶太人也意識到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無法避免沖突,後來就任以色列國總理的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曾在1919年發表講話說:沒有人能找到任何解決辦法,我們要這片土地成為我們自己的國家,而阿拉伯人也要做同樣的事情。

英國卻在這時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為了答謝麥加行政長官海珊之子阿卜杜勒曾為英國奮勇征戰,當時的英國殖民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在1921年的「一個星期日的下午」突發奇想,把約旦河以東地區的管理權交給了阿卜杜勒,這片土地是英國所管轄的巴勒斯坦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阿卜杜勒立刻就把這片地區改名為約旦哈西姆王國,並且在1946年得到了國王稱號。在巴勒斯坦的面積急劇縮小的情況下,在美國和英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卻仍在鼓動猶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領土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的日益稠密,造成競爭加劇和經濟蕭條。富有和受過良好教育的猶太人有很強的競爭力,他們大量購買土地,致使阿拉伯的種田人流離失所,大量湧入城市。阿拉伯人開始預感到大量歐洲和美國猶太人的湧入,會逐漸擠走缺乏商業競爭力的阿拉伯人。而且,外來移民炫耀自己與大多數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當地人的嫉恨。在1929、1930和1931年,猶太人定居點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裝襲擊和恐怖威脅。

恰在此時,納粹在德國掌了權,並開始了迫害猶太人的暴行。當猶太人的遭遇開始為人所知時,英國政府不得不放寬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配額。1933至 1935年間,獲准移入的猶太人在13萬以上,而非法移民數以萬計。巴勒斯坦從那時起變成一座充滿暴力和恐怖的活火山。恐怖主義遍布了整個地區,英國當局根本無法維持基本的秩序。1942年,美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紐約集會,通過了比爾特摩綱領,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支猶太人的軍隊。不久,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就進入了全面備戰,雙方大開殺戒,巴勒斯坦變成了燒、殺、搶、掠的戰場。

二戰結束後,從歐洲各地的集中營里解放出大量的猶太難民。西方各國不願接收這些難民,因此,英國政府對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壓力。美國不斷地要求增加猶太人的移民配額,而這時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雙方都在通過暴力手段對英國當局施壓,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猶太一方則要求放寬移民。阿拉伯人對猶太定居點實施恐怖襲擊,而猶太人炸路斷橋,暗殺英國官員,以阻止英國當局對非法猶太移民的追捕。最終,英國政府決定甩掉巴勒斯坦這個燙手的山芋。1947年4月,英國政府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解決,並宣布一年後結束委託統治,撤回所有駐軍。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大通過了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市由聯合國的特別管理。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絕接受聯合國決議,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強,卻只得到43%的貧瘠土地;而猶太國的人口僅佔1/3,卻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1948年5月15日,猶太臨時政府單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國(而沒有採用「猶太國」做國名),次年2 月立憲會議召開,通過一部臨時憲法,宣布國家為民主共和國。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盟(Arab League)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Transjordan)(後改稱約旦)拒絕承認以色列,並且對以色列宣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了。

C. 以色列的建國歷史是什麼

以色列國TheStateofIsrael.代碼IL。以色列(希伯來語:מְדִינַתיִשְׂרָאֵל希伯來語中意為「與神角力者」阿拉伯語:دَوْلَةْإِسْرَائِيل‎),名字來源根據《聖經》猶太人祖先雅各和天使角力並取勝,上帝給雅各改名為以色列,或者大家會問明明是和天使角力為什麼會被稱為「與神角力者呢?因為古代天使常常與神互用。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
獨立日
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以色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公歷,但是民族節日均採用猶太歷。因此,每年的獨立日不一定是公歷的5月14日。
國慶日
5月14日(1948年)

D. 以色列的建國歷程和國家歷史

國歌
《希望之歌》
國鳥
戴勝
人口
直到2006年,以色列人口統計處列出以下三個大都會地區:特拉維夫(3,040,400人口)、海法(996,000人口)、以及貝爾謝巴(Beersheba,531,600人口).首都耶路撒冷則有人口719,900人.希伯萊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居民中約75%信奉猶太教,16.2%信奉伊斯蘭教.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
以色列的猶太人占總人口的76%,19%是阿拉伯人,5%是其他民族,由於猶太人的出生率比阿拉伯人低,而且近年來又有猶太人從以色列移民到歐美等國,以色列政府擔心,將來以色列的猶太人不會再占人口的多數
首都
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一直有爭議,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來它所佔領的一切阿拉伯領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東耶路撒冷).絕大多數同以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仍把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國家政要
總統希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2007年6月當選;現任總理齊皮·利夫尼(Tzipi Livni) ;工黨主席、國防部長埃胡德·巴拉克 (Ehud Barak) ,2007年6月任職;2008年12月辭職,利庫德集團主席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Benjamin Netanyahu) .
自然地理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位於亞洲西部,是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屬地中海型氣候.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大裂谷、以及內蓋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里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朱代(Judea)山丘地區.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占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王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沙地帶(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帶,不過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歸屬問題目前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范圍之內,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范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范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重要節日
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
猶太新年( 約公歷9月)
贖罪日(約公歷10月)
住棚節(約公歷10月)
逾越節(約公歷4月)
大屠殺紀念日(約公歷5月)
獨立日(約公歷5月)
航空
空運是以色列與外部世界進行聯系的重要交通手段.從1948年起,國家就開辟了空中航線,以色列國家航空公司通航四大洲,並定期有班機通往紐約和歐洲.在耶路撒冷與埃拉特,均建有現代化機場,在利達建有國際機場.1989年,乘包機到達以色列的旅客達54萬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色列空運客流量比50年代初增加100倍以上.
以色列同中國建交後,旅遊業務得以開發.1992年7月,以色列航空公司與中國國際旅行總社達成一項合作開發旅遊市場協議.為了發展旅遊,從9月3日起,以色列航空公司開始從特拉維夫至北京直接通航.特拉維夫直達北京航線,不僅為以色列和歐洲遊客前往中國提供了方便,而且為東南亞遊客訪問地中海東岸國家開辟了最佳航線.
以色列亞細亞航空公司開辦以下定期航線:
1.耶路撒冷往特拉維夫、海法、羅斯佩那(Rlsh Pina)及埃拉特;
2.特拉維夫往耶路撒冷、羅斯佩那、埃拉特及馬撒大(Masada);
3.海法往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埃拉特;
4.埃拉特入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
5.馬撒大往特拉維夫.
公路網路
以色列國幅員不大,從東部的耶路撒冷驅車到西海岸的特拉維夫僅用1個多小時即可到達.這決定了以色列的交通以公路為主.它是在英國對巴勒斯坦實行委任統治時期優質公路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在以色列境內的公路從城市到鄉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網路系統.公路一般都是雙車道,沿著海岸有一條四車道公路,將特拉維夫和海法聯接起來,並通往耶路撒冷和比爾謝巴.據統計,90年代初,以色列全國公路總長度為1.3萬多公里,同50年代初比較,公路長度成倍增長.
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內的一切交通機關,全都停止工作,飯店也悉數關門.這一天,觀光客最好勿搭車前往正統猶太教徒的居住區.否則,那些猶太教徒會怒不可遏地向車上的人投擲石頭.
[編輯本段]二、政治
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的任命並監督政府工作,以及選舉總統和議長.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公民擁有各式各樣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
[編輯本段]三、經濟
5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199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 6萬美元.以色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不足總人口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以色列被視為是中東地區里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
創新科技 讓以色列逆轉勝
2008/05/30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以色列人口700萬,天然資源屈指可數,而且敵國環伺,卻能突破逆境,成為全球經濟重鎮,2003年以來每年經濟成長率5%.
以色列成功的要素,一是近年改走自由市場政策,二是創投企業家精於創辦科技公司,然後不是上市,就是高價出售.這個模式的經濟潛力到達極限後,以色列發揮其善於創新的文化精神,更全面向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行銷其科技,續創經濟新境.
以色列最老牌創投資本公司「耶路撒冷全球創投」的創辦合夥人卡利希說:「以色列的創投家得意全球市場,因為他們沒有國內市場.全球化對我們有利.」
「以色列創投資本研究中心」董事長荷茲曼表示,中國和印度是以色列在高科技領域里的兩大勁敵,目前正在成為以色列高科技出口的肥沃市場.他指出,以色列的利器,在於以色列獨一無二的創新科技.
以色列立國時期的經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數十年內的出口大宗都是農產品,但強敵環伺,使以色列的軍事硬體和軟體都走在世界前端,化為民用並且全球化之後,成為電子監控系統和無人飛機的龍頭.
1990年代,以色列接納一百萬來自蘇聯的猶太移民,其中大多是教育程度甚高、充滿創投精神的高科技人才.在這波科技和人才充電帶動之下,加上2004年以後一系列市場改革,以色列經濟一日千里.
今天,全球頂尖企業,包括英特爾、IBM、微軟、惠普、雅虎、Google、升陽微系統,在以色列都有研發中心.在那斯達克掛牌的以色列企業數目僅次於美國,超過75家,包括全球最大學名葯廠Teva,和以色列最大企業、全球網路保全產品巨擘Check Point軟體科技公司,以及著名的國防承包商Elbit系統.
以色列目前趕上全球綠色潮流,逐漸集中力量,要在乾凈科技領域開出一片天.2006年,股神巴菲特斥資40億美元買下以色列金屬大廠Iscar的80%股份,是巴菲特第一筆美國境外投資.2007年,外資為以色列經濟挹注逾一百億美元.
受美國經濟走軟影響,以色列在亞洲和東歐科技市場加強努力,2008年經濟成長率預估3.2%.以國央行表示,政府如果進一步提升勞動力,配合改善教育,每年成長率至少可保4%.
[編輯本段]四、外交
開展全方位外交.保持與西方國家傳統的友好關系;維護與美戰略盟友地位;積極發展與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國家關系;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力圖實現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拓展與非洲、亞洲各國的關系.
與中國關系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編輯本段]五、歷史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一地區存在了超過一千餘年.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復國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50年代和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丑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干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1967年5月再次緊綳.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議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干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准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國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簡介
國名
以色列國 The State of Israel.代碼IL.以色列(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 希伯來語中意為「與神角力者」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名字來源根據《聖經》 猶太人祖先雅各和天使角力並取勝,上帝給雅各改名為以色列,或者大家會問明明是和天使角力為什麼會被稱為「與神角力者呢?因為古代天使常常與神互用.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
獨立日
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以色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公歷,但是民族節日均採用猶太歷.因此,每年的獨立日不一定是公歷的5月14日.
國慶日
5月14日(1948年)
國旗
以色列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地為白色,上下各有一條藍色寬頻.藍白兩色來自猶太教徒祈禱時用的披肩的顏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個藍色的六角星,這是古以色列國王大衛王之星,象徵國家的權力.
國徽
以色列國徽為長方形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個七杈燭台,據記載此燭台為耶路撒冷聖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台兩旁飾以橄欖枝,象徵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台下方用希伯萊文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
《希望之歌》
國鳥
戴勝
人口
直到2006年,以色列人口統計處列出以下三個大都會地區:特拉維夫(3,040,400人口)、海法(996,000人口)、以及貝爾謝巴(Beersheba,531,600人口).首都耶路撒冷則有人口719,900人.希伯萊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居民中約75%信奉猶太教,16.2%信奉伊斯蘭教.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
以色列的猶太人占總人口的76%,19%是阿拉伯人,5%是其他民族,由於猶太人的出生率比阿拉伯人低,而且近年來又有猶太人從以色列移民到歐美等國,以色列政府擔心,將來以色列的猶太人不會再占人口的多數

E. 聯合國當年為什麼讓以色列在中東「建國」

首先以色列是希伯來人後裔,希伯來人一直是生活在兩河流域地中海沿岸一代,版後來被羅馬滅國權,以色列人開始世界流浪,有歷史基礎
其次猶太教的聖地耶路撒冷就在那裡
最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希望以色列能在阿拉伯世界紮下一顆釘子

F. (051221032)以色列建國的歷史

猶太人
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以色列國分裂後與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對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徵,其他10個支派於公元前721年亞述滅亡北方王國後四散而同化於其他民族。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各派猶太人都承認由猶太婦女所生者即為猶太人,而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一人是猶太人者即為猶太人。一般地講,從純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猶太人環境中而保留猶太教許多基本教義的社團,作為整體被認為真正猶太人,但作為個人,這種人不能任意同猶太人結婚。
猶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國有580萬,以色列442萬,法國60萬,俄羅斯60萬,烏克蘭44.6萬,加拿大36萬,英國30萬,阿根廷25萬,南非11.4萬,澳大利亞10萬,巴西10萬。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

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G. 以色列是在什麼時間建國的,背景又是什麼

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建國。

背景:

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原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當天為以色列的國慶節。

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7)世界歷史以色列建國擴展閱讀:

以色列國(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 ;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簡稱「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地處地中海東南沿岸,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為埃及。1948年以色列宣布成立。2016年以色列總人口855萬人,其中猶太人口共637.7萬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

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2017年 美國、瓜地馬拉、捷克等國家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並計劃將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根據2000年以巴雙方達成的諒解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願望。

H. 以色列的國家歷史

以色列國:TheStateofIsrael.代碼IL。以色列(希伯來語:מְדִינַתיִשְׂרָאֵל希伯來語中意為「與神角力者」,阿拉伯語:دَوْلَةْإِسْرَائِيل‎)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目前人口已超過700萬,主要來自猶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民主國家。被視為是中東地區里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國家。
中文名稱:
以色列國
英文名稱:
The
State
of
Israel
簡稱:
以色列
所屬洲:
亞洲
主要城市:
海法
國慶日:
5月14日
國歌:
《希望之歌》
國家代碼:
IL
官方語言:
希伯萊語,阿拉伯語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希蒙·佩雷斯
人口數量:
700萬
主要民族:
猶太人,阿拉伯人,德魯茲人
主要宗教:
猶太教,伊斯蘭教
國土面積:
1.49萬平方公里

歷史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來人。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
猶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約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紀)離開埃及遷回到迦南地(現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北方是由十個支派組成的以色列王國和南國猶大王國。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佔耶路撒冷,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公元前一世紀末由希律王加以擴建,又於公元70年和135年毀於羅馬人之手。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流散在歐洲各地,聖殿始終未能恢復。後來,在聖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起圍牆,雖然是伊斯蘭聖地圍牆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珍惜它,這段牆被視為猶太人
耶路撒冷哭牆信仰和團結的象徵。據說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里哭泣。此後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因而名哭牆。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保持民族特徵,北方的以色列王國於公元前721年亡於亞述國之後四散流亡到世界各地,甚至同化於其他民族,連中國開封都可找到以色列人宗教會堂遺跡。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http://ke..com/view/7835.htm#6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以色列建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