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人數最多的軍隊

中國歷史上人數最多的軍隊

發布時間:2021-02-20 22:08:39

1. 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十大軍隊

秦軍、漢軍、北府軍、白袍軍、唐軍、岳家軍、蒙古鐵騎、明朝水師、戚家軍、滿州八旗。

1、秦軍

秦軍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以及統一後秦朝的軍隊。秦軍是當時強大的鐵軍,橫掃六國,北擊匈奴,南攻蠻族,一統江山。為中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

秦始皇在十年內掃平六國,一統天下,主要有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軍隊,有一批運籌帷幄、勇冠三軍的善戰之將。

秦帝國建立後,始皇選拔大批將領充任全國各級官吏,建立由邊防軍、京師軍和地方軍構成的軍事體系。他希望依靠強大的武力威鎮天下,以使江山永固,帝位恆傳。

2、漢軍

漢軍是漢王朝的軍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漢高祖劉邦在沛縣帶領3000人起義,這是漢軍的前身,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在諸侯推翻秦朝後,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後,劉邦帶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

漢軍時間為漢朝時間:前202—8年(西漢),25年—220年(東漢)。

漢軍初期由劉邦領導,作戰方式主要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混合兵團。到西漢武帝時期,為適應對匈奴作戰需要,逐漸轉變為大規模騎兵兵團作戰。

漢軍騎兵以重甲格鬥騎兵、弓弩騎兵為主。以長途奔襲、遠程閃擊為主要作戰方式。漢軍的這次變革徹底終結了匈奴人在東亞大陸的霸權,將漢軍戰力推向冷兵器時代的巔峰。

3、北府軍

中國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御北方。

朝廷拜謝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召募勁勇,徐(治京口)、兗(治廣陵)流民帥軍隊紛紛應募入伍。

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4、白袍軍

白袍軍,也稱為陳慶之兵團,是以南朝陳慶之為將帥的軍隊,七千白袍軍,多次以寡勝多,數次大破北魏軍。

5、唐軍

唐軍是中國古代唐朝的軍隊,在唐朝皇權統治及國家軍事力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唐前期,唐軍主體是府兵,而後期是神策六軍、藩鎮兵。

唐前期軍隊由府兵、北衙禁 軍、兵募、邊防軍和團結兵組成,唐後期的神策六軍由太監把持,而藩鎮兵由節度使控制。

6、岳家軍

岳家軍是南宋初年由岳飛領導的抗金軍隊,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幹,後陸續收編楊么等農民軍部眾,吸收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匯成大軍。

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部隊久駐鄂州(治今湖北武昌),世居漢地,南宋末年抗擊金蒙的將士,很多就是岳家軍子孫。

7、蒙古鐵騎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13世紀由成吉思汗創建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騎兵部隊,蒙古騎兵沒有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宏偉的帝國-蒙古帝國。

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斗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

不容忽視的是: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在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

8、明朝水師

明朝水師又稱大明水師,是曾經世界第一的中國海軍, 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兩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師。

在明成祖鼎盛時期的1420年,明王朝擁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以及駐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

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威名遠揚的鄭和船隊實際上只是強大的明帝國海軍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而已。

從元末朱元璋渡江戰役和鄱陽湖水戰開始,到鄭成功收復台灣,明朝立國近三百年,明朝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可惜中國古代軍事向來重陸戰輕水戰,因此明朝水師的光輝也就因此而淹沒了。

事實上明朝水師確實是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鄭和下西洋的輝煌人所共知如,大揚華夏國威。明朝中後期海防空虛,但經過戚繼光整頓,明朝水師重新煥發了戰力。

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東來,本想將澳門納為殖民地,但明朝水師在珠江口海戰中將其重創,使其打消念頭轉與中國通好。

16世紀末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明朝水師在露梁海戰里大敗日本艦隊。即使到了腐敗透頂的明朝末期,明朝水師依然在澎湖之戰與料羅灣海戰中將荷蘭殖民者擊敗,17世紀中葉更是一舉攻佔荷蘭控制下的台灣。

9、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10、滿州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為八旗制度下的軍隊。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制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

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十大最強軍隊

2. 我國歷朝歷代中,軍隊最多的是哪個,軍隊有多少

因為之前的朝代由於生產的制約,軍隊都沒超過這以後,當時的資料中的所謂百萬大軍:1是史料的虛假水分較多.2是許多並非正規軍隊,只是提供後勤和臨時參加軍隊的民夫,所以都不值得深信!元朝,對於軍隊數量的控制相對比較嚴格,這和蒙古人以騎兵為主機動力強以及種族分化制度有關,所以這個時期中國軍隊數量又下降到50萬左右, (當時元朝大家常常以為能打到歐洲,一定有許多軍隊,其實當時的蒙古進行了分封制度,許多的領土都賜給個王室,如東歐洲和伊朗這些地區後來都自成一國,在中國控制的蒙古代表--元朝,不代表當時整個蒙古控制的地區,所以軍隊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多)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軍隊數量增長的重要時期,明朝除了龐大的正規軍之外甚至還最早的發明了准軍事組織以及情報特務部門,這樣造成了明朝軍隊數量激增,以至與國家為了這只軍隊需要不停的加稅,間接導致了自己的滅亡,這個時期明朝的軍隊數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突破100萬大關,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關寧鐵騎數量大概在10萬左右,以及左良玉在南方的軍隊以及南京附近的8營(史可法當時就指揮一營兵丁)。 清朝前期,中國軍隊數量又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下降,清朝前期軍隊除了8旗軍以及蒙古的20萬鐵騎之外就是20萬左右的綠營,數量大概在50萬左右。任皇帝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有很大關系,這也導致了中國人口的大規模增長,這為其後中國軍隊數量的飛躍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在清朝中期之後由於政治腐敗已經經濟衰退,國家政局不穩出現了幾次比較嚴重的農民起義,這樣導致中國軍隊數量的激增,在乾隆,嘉慶時期綠營的兵力達到了70萬,這個時期中國軍隊的總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各種軍事以及准軍事力量達到了120萬以上。 中國歷史上軍隊的數量大部分時期是在30到50萬之間徘徊,當發生王朝更迭或者內亂的時候軍隊在短時間內數量會激增,可是不會超過200萬,尤其是常備軍的增長更是緩慢。其原因就是人口不足以及經濟不足以維持一隻數量龐大的常備軍,至於為什麼歷史上經常出現軍隊數量和實際不符,這和古代統計不嚴,大量私人武裝存在以及皇帝好大喜功有關。不過到了16世紀之後,由於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中國軍隊數量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增加。當然最多還是現在的解放軍,1951年10月,解放軍總兵力增至611萬人,是我軍歷史上兵力最多的時期。目前中國現在軍隊有225萬左右

3. 中國古代歷史上使用兵力最多的戰役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的一場大規模野戰。戰役前後耗時3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是役秦軍前後殺死趙國軍人45萬,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自此戰後,其他的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國。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系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上任後,也不願降秦。他率眾獻郡於趙國,意欲利用趙國的力量抗擊強秦,以保全韓國。趙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仍為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5萬趙軍接收上黨。

公元前261年,秦國派軍進攻韓國的緱氏、綸,震懾韓桓惠王;派左庶長王齕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兼並。趙國派廉頗領兵20萬救援上黨。廉頗駐軍長平,以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百里石長城為主防禦陣地,分軍前出32公里於空倉嶺一線據險構築前沿防禦,並派出裨將茄繼續前出搜索迎敵。其時,緱氏、綸、上黨已被秦軍攻陷。馮亭率殘部歸於廉頗軍中。王齕軍與廉頗軍的首次遭遇戰發生在空倉嶺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戰中,秦軍前鋒斬趙裨將茄。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佔領趙軍堅固堡壘。趙軍被迫往長平方向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戰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於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形勢陡峻。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為故關,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布防,以故關為重點防禦地段。居高臨下抵禦秦軍。秦軍進攻受挫,約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戰。在廉頗的統御下,趙軍堅壁以戰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秦軍攻戰年餘毫無進展。由於後勤補給線漫長,秦軍難以為繼。秦昭襄王聽取了大臣的建議,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使其他諸侯國不敢支援趙國;同時應用反間計,使趙孝成王臨陣換將,撤銷了廉頗的統率權,啟用了擅長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為長平前線的最高軍事統率。

公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了長平前線40餘萬趙軍。與此同時,秦國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前線接替王齕指揮秦軍。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了廉頗原有的軍事部屬和防守戰略。趙括收縮了兵力,准備主動進擊秦軍,企圖一戰而殲滅秦軍,收復上黨。白起針對趙軍的動態,以丹河東岸的長平城為依託,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18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東倉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另安排25000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5000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出擊的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系。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紮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著直通長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趙括渾然不知秦軍的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進擊秦軍的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12公里。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25000秦軍這時突然出擊切斷了趙軍的退路。5000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出擊支援。這樣,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趙軍出擊的主力失去了後勤保障;留守的部隊空守著糧草輜重卻無法增援決戰。秦軍抓住有利的態勢,派出部隊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被秦軍壓縮在了一條狹長的地帶。面對險惡的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主陣地前。趙軍被秦軍圍於野外的消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諸侯國。但是,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均看在眼裡,所以都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秦國方面,得到合圍住趙軍主力的消息後,秦昭襄王親自從咸陽趕到臨近前線的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令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征前往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的援軍。於是,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和補給。9月,在被困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傷病餓羸,再無戰力,全體投降了秦軍。秦軍清點俘虜人數,竟有近40萬人。是役秦軍也傷亡過半,對人數眾多的俘虜心有餘悸。白起於是假意許諾說准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留下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人不疑。結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近40萬身體虛弱的趙國俘虜全體遭到秦軍坑殺。唯有240名年紀幼小的趙人被秦軍放歸了趙國。長平之戰以趙軍的慘敗,秦軍的全面勝利結束。

4. 中國歷史上參戰人數最多的戰爭是哪場戰爭

中國古代歷史上參戰人數最多,而且造成傷亡慘重的戰爭應該是當初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這場戰爭歷經2年之久,最終趙軍被坑殺40萬軍隊,可以說是慘烈至極。

長平之戰最終讓秦國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此後再無任何一國可以跟秦抗衡,而趙國在這次戰爭之後也一蹶不振,不久就被秦滅亡,這場戰爭也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規模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爭,也是造成戰國形勢大轉變的一場戰爭,在整個戰國史上意義非凡。

5.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軍隊人數最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隊人數世界之最200多萬, 太平天國時期戰爭人數最大傷亡程度,世界第一,

6. 中國古代哪朝軍隊人數最多有多少

宋朝. 大宋皇佑元年(1049),總計軍隊數量達一百四十萬人,為宋代的最高數字。宋朝用來養兵的費用,竟達全國財政收入總數的十分之七八。

7.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軍隊數量最多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軍隊,這個問題是比較難以回答的。 我們就直接從下面元朝說起吧,因為之前的朝代由於生產的制約,軍隊都沒超過這以後,當時的資料中的所謂百萬大軍:1是史料的虛假水分較多.2是許多並非正規軍隊,只是提供後勤和臨時參加軍隊的民夫,所以都不值得深信!元朝,對於軍隊數量的控制相對比較嚴格,這和蒙古人以騎兵為主機動力強以及種族分化制度有關,所以這個時期中國軍隊數量又下降到50萬左右, (當時元朝大家常常以為能打到歐洲,一定有許多軍隊,其實當時的蒙古進行了分封制度,許多的領土都賜給個王室,如東歐洲和伊朗這些地區後來都自成一國,在中國控制的蒙古代表--元朝,不代表當時整個蒙古控制的地區,所以軍隊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多)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軍隊數量增長的重要時期,明朝除了龐大的正規軍之外甚至還最早的發明了准軍事組織以及情報特務部門,這樣造成了明朝軍隊數量激增,以至與國家為了這只軍隊需要不停的加稅,間接導致了自己的滅亡,這個時期明朝的軍隊數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突破100萬大關,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關寧鐵騎數量大概在10萬左右,以及左良玉在南方的軍隊以及南京附近的8營(史可法當時就指揮一營兵丁)。 清朝前期,中國軍隊數量又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下降,清朝前期軍隊除了8旗軍以及蒙古的20萬鐵騎之外就是20萬左右的綠營,數量大概在50萬左右。任皇帝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有很大關系,這也導致了中國人口的大規模增長,這為其後中國軍隊數量的飛躍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在清朝中期之後由於政治腐敗已經經濟衰退,國家政局不穩出現了幾次比較嚴重的農民起義,這樣導致中國軍隊數量的激增,在乾隆,嘉慶時期綠營的兵力達到了70萬,這個時期中國軍隊的總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各種軍事以及准軍事力量達到了120萬以上。 中國歷史上軍隊的數量大部分時期是在30到50萬之間徘徊,當發生王朝更迭或者內亂的時候軍隊在短時間內數量會激增,可是不會超過200萬,尤其是常備軍的增長更是緩慢。其原因就是人口不足以及經濟不足以維持一隻數量龐大的常備軍,至於為什麼歷史上經常出現軍隊數量和實際不符,這和古代統計不嚴,大量私人武裝存在以及皇帝好大喜功有關。不過到了16世紀之後,由於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中國軍隊數量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增加。當然最多還是現在的解放軍,1951年10月,解放軍總兵力增至611萬人,是我軍歷史上兵力最多的時期。目前中國現在軍隊有225萬左右.歐洲:之前的羅馬,馬其頓,甚至像阿拉伯等這些歷史上的控制過歐洲的國家現在都沒有或已不是大國,加上當時的生產水平不可能超過中世紀以後,所以就不能算了. 經歷了中世紀漫長的發展,歐洲經濟走上了繁榮。到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建立的時已經發展到很高的程度了。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劇增,隨之而來的應該是兵力的增加,但由於歐洲各國普遍實行徵兵制,擴充軍隊的代價很大,各國兵員雖有增加,但漲幅不甚大。即便如此,歐洲國家的軍隊規模還是進入了中等水平,如作為歐洲頭號軍事強國的法國,總兵力也已達到了40萬。大革命時期,法國資產階級為維護革命果實穩定國內局勢,廢除了徵兵制實行義務兵役制。到拿破輪時期法國控制區域算是當之無愧的兵力最多的國家.但不能忽略的是當時的也是德國的前身 普魯士 當時就體現了軍國主義的色彩,國家人口沒多少,但陸軍卻是歐洲第2.到2戰開始時期法國仍然號稱擁有300萬法軍的「歐洲第一陸軍大國」,所以仍然是最多的.但二戰初期就投降德國,後來德國納粹橫行歐洲,加上控制地區的軍隊,成為了歐洲第一.可就在這之前誕生的新蘇聯社會主義發展迅速,軍力急速上升,當二戰火焰燒到蘇聯時,蘇聯的兵力已經十分龐大了,2戰前期蘇聯損失十分慘重,但卻能迅速從組龐大的軍隊,總兵力超過了300多萬,可見軍力的強大,到了2戰後期,蘇聯的兵力已經當之無愧是歐洲最多的兵力了,甚至與世界大國美國不相上下.到現在歐洲也仍然是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兵力最多,為150萬人!所以從上面的資料充分說明了生產力決定兵力!

8. 中國歷史上幾支最精銳的軍隊是什麼(數量不限)

秦軍
漢軍騎兵
北府兵
玄甲軍
岳家軍
蒙古騎兵
戚家軍

9. 中國歷史上軍人人數最多的是什麽時代。

中國歷史上軍隊最多的時候就是1946年-1950年的中國解放戰爭期間,如果把民兵和准軍事力量加起來可能超過5000萬人。

如果單純從史料上記載來看中國在西周時期軍隊數量應該不會超過20萬,因為當時的軍事體制和統計還是比較准確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軍隊數量的統計,再以前的夏朝和商朝軍隊基本上處於萌芽狀態,難以統計實際的數量,但是有一個傳統卻被保留了下來,那就是在戰爭時期將囚徒和罪犯以及奴隸武裝成為軍隊在這個時期有了記載,主要的例子就是周商的牧野之戰,不過當時雙方參加的軍隊數量到底有多少至今還是歷史工作者討論的問題,但是基本上已經可以否定了當時商朝軍隊70萬的這種說法。因為當時的商朝的人口和經濟根本不足以保持如此強大的常備軍。

中國歷史上西周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王朝,所以其的軍隊數量一直保持在中國歷代大王朝中比較低的水平。但是當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尤其是戰國時期,中國的軍隊數量出現了惡性的膨脹。當時中國的總人口至多不會超過2000萬,可是在戰國末期軍隊數量達到了驚人的500萬,不過這個數量應該有極大的水分。因為中國歷史上職業軍人並不多,主要是以戰爭期間徵兆的民夫以及特權階級的個人武裝為主,當時長平一戰趙國被坑殺40萬,國力大衰就可以看出當時軍隊基本上是國家所有的輕壯年勞動力組成的,所以實際上各個國家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基本上常備軍的數量並不會太多,戰國七雄除了秦是實行的全民武裝能夠在戰爭時期出動百萬軍隊之外,其他國家基本上能夠保持10萬左右常備軍就算是很強的了,這還不包括七雄中相對弱小的燕國和韓國,這從戰國初期齊國與魏國的戰爭就能夠看出來,因為當時七雄之中齊國的勢力是相當強大的,而且齊國也是最早推行常備軍的國家(這點歷史上有記載),所以齊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當時齊國和魏國戰爭時期短時間內能夠出動的常備軍數量也就在10萬人左右。這個時期中國總體上應該能夠保持常備軍數量在50萬到80萬左右。遠遠沒有達到史書上記載的500萬人的記錄,大家可以想想,以春秋戰國中國的農業和經濟怎麼可能養活的起這么龐大的常備軍。

至於秦國的軍隊數量前期相對穩定,大概在30萬到50萬左右。但是到了後期,尤其是農民起義時期,秦國的軍隊數量就出現了非常大的波動,比如章邯一夜之間就武裝了20萬修建秦朝宮室的囚徒以及奴隸,所以這個時期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軍隊數量惡性膨脹的時期。各地方的軍閥大量擴軍導致了經濟以及農業陷入了一篇混亂,這就是為什麼劉邦能夠最終擊敗項羽的原因,因為劉邦的擁有著當時最好的農業基地以及最好的經濟基礎。漢朝初年漢於匈奴的戰爭中雖然史書記載劉邦出動了70萬軍隊,可是如果我們除掉為漢軍提供後勤和臨時參加軍隊的民夫的話漢軍實際應該只有50萬左右(具體數量實在難以估計,希望能找到准確資料的朋友補上)。其後由於漢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所以軍隊數量只可能比這個少,不可能比這個多。再加上漢朝小王國的存在,所以漢朝前期軍隊數量應該在30萬左右。但是當漢朝進入中期,尤其是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的軍隊數量又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增加,這是因為漢朝對匈奴和西域用兵的結果,可是這種時期沒有存在太長時間,因為農耕時代的常備軍實際上是國家最大的經濟包袱,所以之後漢朝軍隊數量出現的下降的趨勢。之後雖然出現了一段時間的內亂時期,軍隊數量出現了小幅增加可是縱觀整個漢朝(西**東漢),中國常備軍數量基本上保持在30萬左右,仍然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

隨後中國歷史進入了第一個混亂時期,三國。這個時期歷史的記載往往存在非常的大的偏差,比如曹操和孫劉聯盟的戰爭雙方參加士兵數量從將近200萬(曹150,孫劉20)到40萬(曹30萬左右,孫劉10萬左右)的記載都有,由此可見。不過我們可以從記載比較詳細的官渡之戰了解到當時擁有中國三分之一人口和領土的袁紹在損失了10萬軍隊之後就一蹶不振可以看出,當時軍隊的數量應該不會超過100萬。這個三國演義以及三國志中動輒百萬的差距是多麼的明顯,不過作為文學作品為了文學而虛構是能夠理解的。

之後中國進入了一個短暫統一的時期,不過隨後卻發生了歷史上五胡亂中華的事情,這個時期中國的常備軍數量更加難以統計,當時動輒50萬的戰爭在中國歷史上又發生過幾次,更何況是在經濟及不發達的社會動盪不安的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這個時候中國常備軍隊數量至多不會超過100萬。當然可能全國軍隊數量會超過以前50萬的記錄。

其後的隋唐時期,由於中央大王朝在相當時期內對與周邊國家擁有著絕對的優勢,所以軍隊的數量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勢頭,這點從中唐爆發的安史之亂就能夠看出來,當時安路山的軍隊也就10萬左右,結果唐朝潼關損失了10萬軍隊就陷入了無兵可用的絕境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所以隋唐時期中國軍隊數量應該沒有超過以前的平均水平,也就是30到50萬常備軍。

五代十國,中國軍隊再次出現了惡性膨脹的勢頭,同時再加上中央面對的周邊敵人勢力增加,中國軍隊數量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最終達到了歷史上最高點接近100萬(北宋不包括遼國30萬軍隊以及西夏15萬到20萬軍隊,以及吐蕃,大理少量軍隊),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太長時間,伴隨金國擊敗北宋,南宋偏安南方,中國軍隊又恢復到80萬左右的局面(金國30萬左右,南宋30萬到40萬,大理,吐蕃,西夏少量),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軍隊數量出現大規模增加的第一個時期。

隨後出現的元朝,對於軍隊數量的控制相對比較嚴格,這和蒙古人以騎兵為主機動力強以及種族分化制度有關,所以這個時期中國軍隊數量又下降到50萬左右,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軍隊數量增長的重要時期,明朝除了龐大的正規軍之外甚至還最早的發明了准軍事組織以及情報特務部門,這樣造成了明朝軍隊數量激增,以至與國家為了這只軍隊需要不停的加稅,間接導致了自己的滅亡,這個時期明朝的軍隊數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突破100萬大關,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關寧鐵騎數量大概在10萬左右,以及左良玉在南方的軍隊以及南京附近的8營(史可法當時就指揮一營兵丁)。

清朝前期,中國軍隊數量又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下降,清朝前期軍隊除了8旗軍以及蒙古的20萬鐵騎之外就是20萬左右的綠營,數量大概在50萬左右。任皇帝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有很大關系,這也導致了中國人口的大規模增長,這為其後中國軍隊數量的飛躍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在清朝中期之後由於政治腐敗已經經濟衰退,國家政局不穩出現了幾次比較嚴重的農民起義,這樣導致中國軍隊數量的激增,在乾隆,嘉慶時期綠營的兵力達到了70萬,這個時期中國軍隊的總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各種軍事以及准軍事力量達到了120萬以上。

中國歷史上軍隊的數量大部分時期是在30到50萬之間徘徊,當發生王朝更迭或者內亂的時候軍隊在短時間內數量會激增,可是不會超過200萬,尤其是常備軍的增長更是緩慢。其原因就是人口不足以及經濟不足以維持一隻數量龐大的常備軍,至於為什麼歷史上經常出現軍隊數量和實際不符,這和古代統計不嚴,大量私人武裝存在以及皇帝好大喜功有關。不過到了16世紀之後,由於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中國軍隊數量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增加。

據說:中國歷史上軍隊最多的時候就是1946年-1950年中國解放戰爭期間,國共雙方僅投入戰斗的軍隊就超過1300百萬,被共產黨消滅的就有800萬,中國歷史上從沒有過這么多的軍人在中國的大地上廝殺,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七個國家加起來也超不過400萬人,即使是三國時期魏、蜀、吳加起來也沒有超過400萬人。中國軍隊數量實際上是受當時的人口的限制,滿清時的軍隊是最多的曾經達到700多萬,那時中國的人口達到近4億。所以,中國歷史上軍隊最多的時候就是1946年-1950年的中國解放戰爭期間,如果把民兵和准軍事力量加起來可能超過5000萬人。

10. 建國初解放軍人數最多的一個軍

歷史上最多有70個軍,分別是: 1軍:原紅軍團(由紅4、6軍組成,紅4軍又改為紅2軍,),八路軍358旅,晉綏軍區、陝甘寧野戰集團軍、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1949.2.1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1952.6入朝,1958.10回國。 2軍:原紅6軍團。1937.8紅6軍團與紅32軍改編為八路軍359旅。1946.11與呂梁軍區之一部、獨立第4旅組成晉綏軍區第二縱隊。1949.2.1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1953.3,番號撤消。 3軍:1945.8.11由晉綏軍區4個旅組成晉綏野戰軍轄358旅、獨立第1、2、3旅,1946.11.10以晉綏野戰軍司令部之一部及晉綏野戰軍獨立第2、3、5旅組成晉綏軍區軍區第3縱隊.1949.2.1編為第3軍.1952.6撤消。 4軍:原八路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1952.9撤消。 5軍:新疆民族軍,11950.1於伊寧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1954.10撤消番號,現為伊犁軍分區。 6軍: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7軍:原八路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8軍:原八路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1949.5.29與綏蒙軍區合並這綏遠軍區。 9軍:原國民黨整編第42師,起義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軍。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0軍:原八路軍129師部隊,晉冀魯豫軍區冀南縱隊。 11軍:原八路軍129師部隊,晉冀魯豫軍區太行縱隊。10軍。1952撤消。 12軍:太行軍區部隊。1951.3入朝。1954.4回國。 13軍:紅四方面軍31軍。八路軍129師386旅。1949.2與豫西軍區三、六分區一部組成13軍。調一部入朝,1954.5隨第15軍回國。 14軍:太岳軍區。部隊與淮海戰役黃維兵團中起義的廖運周110師合編組成第14軍。 15軍:太岳軍區部隊前方指揮所。1951.3入朝。1953.1於元山擔任海岸防禦任務。1954.5回國。 16軍:中央紅軍紅5團,紅12團。-冀魯豫軍區。1949.2月,縱隊與豫皖蘇軍區一部合編組成第16軍。1951調一部入朝。 17軍:原八路軍129師部隊。晉冀魯豫軍區冀魯豫軍區部隊編成。1949.2與冀魯豫部隊一部合編組成第17軍。1952撤消。 18軍:晉冀魯豫軍區所屬豫皖蘇軍區機關及其獨立旅和各軍分區基幹團、中野1縱第20旅組建成第18軍。1950入藏。 19軍:陝南軍區第12、第17師改編為第19軍。1952改編為陝西軍區。軍、師、團番號撤消。 20軍:新四軍第一縱隊。1951.11入朝。楊根思連在此。 21軍:一部分是新四軍第2、第4師部分部隊發展而來。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紅28軍。1952.3入朝。1958.8回國。 22軍:縱隊由山東軍區所屬魯南軍區和濱海軍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鐵道游擊隊編於此。 23軍:閩浙紅軍一部。新四軍蘇浙軍區第3縱隊。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1師。華野4縱。PLA第23軍。1952.9入朝。1958.3回國。 24軍:新四軍蘇浙軍區第1縱隊。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1946.5與蘇中軍區獨立旅合編組成華中野戰軍第6師。PLA24軍。1952.9入朝1955.10回國。 25軍:紅軍一部。原華野7縱。新四軍第7師。山東野戰軍第7師。PLA第25軍。1952撤消。 26軍:原華野8縱。該縱隊是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屬魯中軍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1950年11月入朝,1952年6月回國。 27軍:1937.12原昆嵛山紅軍游擊隊和天福山抗日武裝組成「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1938與掖縣抗日游擊第3支隊合編為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5支隊,1939年秋黃縣、掖縣地方武裝納編入。解放戰爭為華野許世友、聶鳳智縱隊,1949.2改為PLA第27軍,1950.10入朝,1952.10回國。 28軍:原華野10縱,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屬渤海軍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 29軍:原華野11縱,新四軍蘇中軍區第1、2軍分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1950.11.18軍部改編為軍委鐵道公安司令部。 30軍:原華野12縱。新四軍蘇中軍區第5軍分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1950.10.16軍部調歸海軍。 31軍:1947.8華東軍區所屬膠東軍區前線指揮部及所屬部隊第5.6.7師改編為華野13縱(第5.6.7師依次改為第37.38.39師)。1949.2改為PLAT第31軍。1952年5月歸福建軍區領導。 32軍:1949.2華東軍區所屬膠東軍區前線指揮部及所屬部隊5、6師改編為PLA第32軍。1950.11番號撤消。 33軍:1949.2渤海縱隊和起義的國民黨第59合編而成PLA第33軍。1950.11,第33軍改編為華東公安部隊兼淞滬警備司令部。第97.98.99.100師依次改編為公安第14.15.16.17師,軍番號撤消。 34軍:1949.2華東軍區所屬江淮軍區第34、獨立旅與淮海起義的國民黨77軍132師合編為PLA 第34軍。1950.11軍部與3野教導第6師改編為華東公安第13師。 35軍:1949.2,魯中南縱隊與濟南起義的國民黨軍第96軍合編為PLA第35軍。1950.1,35軍番號撤消,軍部及所屬炮兵團調歸華東海軍。 36軍:原綏遠守軍起義部隊111軍編成。1951.9入朝修建機場和警戒後方。12月回國。1952、2軍部撤消。 37軍:原綏遠守軍起義部隊新編獨立第7師等部編為PLA第37軍。1951.9入朝修建機場和警戒後方。12月回國。1952、2軍番號撤消。 38軍:原紅1軍團第4師第10師和紅15軍團第75師223團、濱海軍區獨立第3團、東北挺進縱隊等部。1948.11,東野1縱1.2.3師、遼北軍區獨立第10師改編為PLA第38軍。1950.10入朝,1953.7回國。 39軍:紅15軍團部分部隊發展而來。1948.1.1東野2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東北獨立第7師調歸該軍改為152師。1950.10入朝。1952.12.18回國。 40軍:原東野3縱,1950.10入朝,1953.7回國。 41軍:1945.10山東解放軍第6師、第5師一部分及部分獨立團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3縱隊,1946.2又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1948.1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屬東北野戰軍領導。1948.11,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1950.1,所屬第154師調歸廣西軍區建制。 42軍:原東野5縱。遼東軍區獨立第1、2、3師。全軍唯一在解放戰爭中稱為第五縱隊的部隊。1950.10 入朝,1952.11回國。 43軍:原葉挺獨立團發展的部隊與渤海軍區主力部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1948.11為PLA第43軍。 44軍:原東野7縱。1952.10軍番號撤消,軍機關並入中南軍區海軍機關。 45軍:冀熱遼軍區前方指揮所及冀熱遼軍區獨立第13.16.27旅。1952.10與44軍合編為54軍。 46軍:冀東軍區。東野9縱。1952.9入朝。1955.10回國。 47軍:原紅6軍團17師(八路軍359旅)。八路軍359旅南下第2支隊與長春公安總隊及東滿獨立第1師合編東野10縱。1951.2入朝,羅盛教同志為該部隊。1954.9.16回國。 48軍: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2、3師,東野11縱,董存瑞同志於解放隆化戰斗中犧牲。1952.3.15,第48軍軍部改為第21兵團兵團部,軍番號撤消。 49軍:N4A第2、3師和山東軍區調往東北的一部分部隊,進入東北與當地抗日聯軍、縣大隊、保安隊發展而來。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2、4、5師。東野12縱。1950.4軍部與廣西軍區領導機關合並,所屬三個師歸廣西軍區領導,軍部撤消(162師於1949.8調歸湖南軍區)。1951.7.15以第154師師直為基礎又擴編為第49軍軍部,轄第145.146.147師。1952.8,第49軍番號又撤消,軍部改編為空軍第3軍軍部,第145師編入第21兵團,146師調歸廣西軍區,147師改編為公安第12師。 50軍:原國民黨軍長春起義第60軍及營口起義的東北保安暫編第58師。1950年2月全軍達5.8萬餘人。5月又編入川東挺進軍士兵2000餘人,將成都起義的國民黨第20兵團三個軍殘部縮編為第167師。9月下旬開往東北待命,撤消第167師。1950.10.25入朝,1951.3.15回國整補,7月再次入朝,1955.4回國。 51軍:原渡江戰役時起義的國民黨第19兵團編成,1950.9.24軍部改編為中南軍區空軍領導機關,所屬部隊與湖北軍區合並。 52軍:原長沙起義部隊一部,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第一軍。1949.11改編為第21兵團下轄的第52軍。1951.9.2軍部撤消。 53軍:原長沙起義部隊一部,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第二軍、第三軍。1949.11改編為第21兵團下轄的第53軍。1951.9軍部撤消。 54軍:1952.10,44軍部隊和45軍合並而來。1953.1.21,由廣東惠陽北上,2月上旬開始陸續入朝。1958.5-7,分批回國。 55軍:48軍、49軍、第21兵團第215.第219師合並而來。 58軍: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改編的桐柏軍區集中所屬三個旅組成。1949.3上旬河南軍區成立,桐柏軍區撤消。5月,各師分別調歸湖北軍區、河南軍區。1949.9軍部機關與河南軍區機關合並,軍的番號撤消。 60軍: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1948.5改為華北軍區第8縱隊,第23旅為「光榮的臨汾旅」;1949.2改你為PLA第60軍。1951年3月參加抗美援朝,編入181師。 61軍:原華北軍區第13縱隊。1951.3,181師調歸60軍,該軍番號撤消。 62軍:原華北軍區第15縱隊。PLA第62軍。1952.7第62軍軍部改編為西康軍區,第62軍番號撤消。 63軍:1945.9由冀中軍區第7、8、9軍分區各三個團,第6、10軍分區各一個團組成冀中縱隊。1946.3改名為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1951.2.15,63軍入朝。 64軍:華北軍區4縱。1951.2入朝,1953.8回國。 65軍:華北軍區8縱。1951.2.25入朝,193.10回國。 66軍:華北軍區1縱。1950.10入朝,1951.3.15回國。1952.6-11,所屬三個師屬炮兵團,三個戰防炮營,三個高炮營相續入朝,1953.11回國。 67軍:華北軍區2縱。1951.6入朝。1954.9回國。 68軍:華北軍區6縱。1951.6入朝。1955.3回國。「奇襲白虎團」的戰斗英雄楊育才。 69軍:華北軍區7縱。 70軍:華北軍區14縱。1949.11,第70軍番號撤消。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人數最多的軍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