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一下日本歷史.例如中國的各個朝待
中國有朝代的更迭,但是日本沒有朝代的更迭。但是日本也有分不同的時代。
舊石器時代 前35000–14000
繩文時代 前14000–400 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
彌生時代 前400–250 這個時期被視為代表特徵性的彌生式陶器而來。以種植稻米為中心成立的農耕社會,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島各地快速蔓延開。
古墳時代 250–538
飛鳥時代 538–710 飛鳥時代得名於奈良縣的飛鳥地方(現在的明日香村,當時的都城藤原京)。
奈良時代 710–794 以奈良(平城京)為都的時代。自710年(和銅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歷三年)遷都長岡京,共計74年。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系、文化以及對外關系等方面。
平安時代 794–1185 以平安京(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於794年(延歷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於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歷經400年。
鐮倉時代 1185–1333 鐮倉幕府時期
建武新政 1333–1336
室町時代 1336–1573 南北朝時代 1336–1392 後醍醐天皇消滅了鐮倉幕府後,就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
戰國時代 15世紀後期至16世紀後期間的戰亂時期
安土桃山時代 1568–1603 安土為織田信長的安土城,桃山為豐臣秀吉的桃山城,指的是織田信長即將統一天下到豐臣秀吉成為關白,太閣掌握日本實權的時期。
江戶時代 1603–1868 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到末代將軍德川慶喜。
明治時代 1868–1912 明治天皇在位時期
大正時代 1912–1926 大正天皇在位時期
昭和時代 1926–1989 昭和天皇在位時期,一般分為昭和前期,和1945年後的昭和後期
平成 1989–
㈡ 誰能告訴我與中國歷史對應時間的日本歷史嗎
北宋時日本是處於平安時代末期,南宋時日本則處於鐮倉幕府統治時期
平安時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歷史時代,它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在奈良朝末期,朝廷與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為了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桓武天皇於784年決定從平城京遷都到山城國的長岡(今京都市),在那裡籌建新都,命名為平安京,希望藉此獲得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由於平安京於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為平安朝的開始(有的把784年決定遷都的時間作為平安朝的開始)。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首都的名字。它之前的時代是奈良時代,它之後的時代是鐮倉時代。平安時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頂點,也是日本古代文學發展的頂峰。在平安時代中武士階層得到發展,到這個時代的後期,武士階層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權力,後來建立了幕府。
鐮倉幕府(1192年—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其建立者是武將源賴朝,他於日本平安王朝的末期打敗了貴族階級的實權派平清盛一族,並逼迫在源平之戰中為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兄弟源義經自殺,達到了自己一手遮天的目的。源平之戰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作家信濃前司行長據此寫成歷史小說《平家物語》。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了,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形成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武士道」。13世紀元軍侵日戰爭客觀上使幕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的統治。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
清朝時日本是處於江戸時代和明治天皇統治之下
江戶時代也就是德川幕府統治之下的日本,是日本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氏以江戶為政治根據地,開幕府以統制天下,故亦稱江戶幕府。自公元一六○三年德川家康受任征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開始,至一八六七年第十五代將軍慶喜,將政治大權奉還朝廷(即大政奉還)為止。約二百六十五年,為繼鐮倉,室町幕府之後,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德川幕府時期分為4個時期,分別是:
一、創業期(一六○三~一六五○):歷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將軍。
二、發展期(一六五一~一七一五):歷家綱、綱吉、家宣、家繼四代將軍。
三、興隆期(一七一六~一七八六):歷吉宗、家重、家治三代將軍。
四、極盛期(一七八七~一八五二):歷家齊、家慶二代將軍。
五、衰亡期(一八五三~一八六六):歷家定、家茂、慶喜三代將軍,亦即美國使節來日至大政奉還期間。
由於幕藩至武士財政每況愈下,幕府的威信受到打擊,幕府以農村為基礎,但因不滿封建的壓迫和榨取,常發生暴亂,即所指百姓一揆。此外,又加上外國要求通商,幕府雖力事遷就,但大勢所趨,使整個幕府體制發生動搖,雄藩群起討幕,終於迫使幕府走向衰亡之路。
明治時期
同一時期,在日本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僱用工人」制,形成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在商品經濟型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度嚴重製約著他們的發展,於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1863 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隨之發生了美、法軍艦進攻下關,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長州藩尊王攘夷派領袖高杉晉作提出開港討幕的戰略,決定不再提攘夷,轉向武裝倒幕,並與薩摩藩結成秘密軍事同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於1866 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涌,沉重打擊幕府。長州藩聯合倒幕勢力英勇抗擊,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軍。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 )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同時卻在大阪集結精兵,企圖反叛。1868年( 戊辰年 )1月3日,天皇發布《 王政復古大號令 》,廢除幕府 ,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8日及 10日,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復古大號令 」為非法。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 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鳥羽、伏見之戰 ),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戶城,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6月27日攻下幕府殘余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畯廓( 在函館),戊辰戰爭結束。
日本歷史年代表(注假名)
縄文時代 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公元前7000-公元前300
彌生時代 やよいじだい 公元前300-300
大和時代 やまとじだい300-520
飛鳥時代 あすかじじだい
奈良時代 ならじだい 710-784
長岡京時代 ながおかきょうじだい 784-794
平安時代 へいあんじだい 794-1192
鐮倉時代 かまくらじだい 1192-1333
南北朝時代 なんぼくちょうじだい 1333-1392
室町時代 むろまちじだい 1392-1573
戦國時代 せんごくじだい 1477-1573
安土桃山時代 あづちももやまじだい 1573-1603
江戸時代 えどじだい 1603-1868
明治時代 めいじじだい 1868-1912
大正時代 たいしょうじだい 1912-1926
昭和時代 しょうわじだい 1926-1989
平成時代 へいせいじだい 1989-
㈢ 中國與日本近代史大事年表
1、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同治維新、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1861年1月11日,奕欣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
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重用洋務派,洋務派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歷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失敗。
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2、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
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並不徹底,大量的封建殘餘思想得以保留。通過明治維新,日本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並躋身帝國主義列強行列。
日本帝國海軍、帝國大學等大量充滿軍國主義性質和國家榮譽感的社會、文化符號應運而生。日本最終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3、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4、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5、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洋務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治維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辛亥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日甲午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一八事變
㈣ 求近代中日歷史對照大事年表
http://..com/question/14843748.html
日本歷史年代表(注假名)
縄文時代 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公元前7000-公元前300
彌生時代 やよいじだい 公元前300-300
大和時代 やまとじだい300-520
飛鳥時代 あすかじじだい
奈良時代 ならじだい 710-784
長岡京時代 ながおかきょうじだい 784-794
平安時代 へいあんじだい 794-1192
鐮倉時代 かまくらじだい 1192-1333
南北朝時代 なんぼくちょうじだい 1333-1392
室町時代 むろまちじだい 1392-1573
戦國時代 せんごくじだい 1477-1573
安土桃山時代 あづちももやまじだい 1573-1603
江戸時代 えどじだい 1603-1868
明治時代 めいじじだい 1868-1912
大正時代 たいしょうじだい 1912-1926
昭和時代 しょうわじだい 1926-1989
平成時代 へいせいじだい 1989-
1 前660 - 前585 神武天皇
2 前581 - 前549 綏靖天皇
3 前549 - 前511 安寧天皇
4 前510 - 前477 懿德天皇
5 前475 - 前393 孝昭天皇
6 前392 - 前291 孝安天皇
7 前290 - 前215 孝靈天皇
8 前214 - 前158 孝元天皇
9 前158 - 前98 開化天皇
10 前97 - 前30 崇神天皇
11 前29 - 70 垂仁天皇
12 71 - 130 景行天皇
13 131 - 190 成務天皇
14 192 - 200 仲哀天皇
15 270 - 310 應神天皇
16 313 - 399 仁德天皇
17 400 - 405 履中天皇
18 406 - 410 反正天皇
19 412 - 453 允恭天皇
20 453 - 456 安康天皇
21 456 - 479 雄略天皇
22 480 - 484 清寧天皇
23 485 - 487 顯宗天皇
24 488 - 498 仁賢天皇
25 498 - 506 武烈天皇
26 507 - 531 繼體天皇
27 531 - 535 安閑天皇
28 535 - 539 宣化天皇
29 539 - 571 欽明天皇
30 572 - 585 敏達天皇
31 585 - 587 用明天皇
32 587 - 592 崇峻天皇
33 592 - 628 推古天皇(女)
34 629 - 641 舒明天皇
35 642 - 645 皇極天皇(女)
36 645 - 654 孝德天皇 大化、白雉
37 655 - 661 齊明天皇(女)
38 661 - 671 天智天皇
39 671 - 672 弘文天皇
40 673 - 686 天武天皇 朱鳥
41 686 - 697 持統天皇(女)
42 697 - 707 文武天皇 大寶、慶雲
43 707 - 715 元明天皇(女) 和銅
44 715 - 724 元正天皇(女) 靈龜、養老
45 724 - 749 聖武天皇 神龜、天平
46 749 - 758 孝謙天皇(女) 天平感寶、天平勝寶、天平寶字
47 758 - 764 淳仁天皇
48 764 - 770 稱德天皇(女) 天平神護、神護慶雲
49 770 - 781 光仁天皇 寶龜、天應
50 781 - 806 桓武天皇 延歷
51 806 - 809 平城天皇 大同
52 809 - 823 嵯峨天皇 弘仁
53 823 - 833 淳和天皇 天長
54 833 - 850 仁明天皇 承和、嘉祥
55 850 - 858 文德天皇 仁壽、齊衡、天安
56 858 - 876 清和天皇 貞觀
57 876 - 884 陽成天皇 元慶
58 884 - 887 光孝天皇 仁和
59 887 - 897 宇多天皇 寬平
60 897 - 930 醍醐天皇 昌泰、延喜、延長
61 930 - 946 朱雀天皇 承平、天慶
62 946 - 967 村上天皇 天歷、天德、應和、康保
63 967 - 969 冷泉天皇 安和
64 969 - 984 圓融天皇 天祿、天延、貞元、天元、永觀
65 984 - 986 花山天皇 寬和
66 986 - 1011 一條天皇 永延、永祚、正歷、長德、長保、寬弘
67 1011 - 1016 三條天皇 長和
68 1016 - 1036 後一條天皇 寬仁、治安、萬壽、長元
69 1036 - 1045 後朱雀天皇 長歷、長久、寬德
70 1045 - 1068 後冷泉天皇 永承、天喜、康平、治歷
71 1068 - 1072 後三條天皇 延久
72 1072 - 1086 白河天皇 承保、承歷、永保、應德
73 1086 - 1107 堀河天皇 寬治、嘉保、永長、承德、康和、長治、嘉承
74 1107 - 1123 鳥羽天皇 天仁、天永、永久、元永、保安
75 1123 - 1141 崇德天皇 天治、大治、天承、長承、保延、永治
76 1141 - 1155 近衛天皇 康治、天養、久安、仁平、久壽
77 1155 - 1158 後白河天皇 保元
78 1158 - 1165 二條天皇 賓士、永曆、應保、長寬
79 1165 - 1168 六條天皇 永萬、仁安
80 1168 - 1180 高倉天皇 嘉應、承安、安元、治承
81 1180 - 1185 安德天皇 養和、壽永
82 1185 - 1198 後鳥羽天皇 文治、建久
83 1198 - 1210 土御門天皇 正治、建仁、元久、建永、承元
84 1210 - 1221 順德天皇 建歷、建保、承久
85 1221 仲恭天皇
86 1221 - 1232 後堀河天皇 貞應、元仁、嘉祿、安貞、寬喜、貞永
87 1232 - 1242 四條天皇 天福、文歷、嘉禎、歷仁、延應、仁治
88 1242 - 1246 後嵯峨天皇 寬元
89 1246 - 1259 後深草天皇 寶治、延長、康元、正嘉、正元
90 1259 - 1274 龜山天皇 文應、弘長、文永
91 1274 - 1287 後宇多天皇 建治、弘安
92 1287 - 1298 伏見天皇 正應、永仁
93 1298 - 1301 後伏見天皇 正安
94 1301 - 1308 後二條天皇 乾元、嘉元、德治
95 1308 - 1318 花園天皇 延慶、應長、正和、文保
96 1318 - 1339 後醍醐天皇 元應、元亨、正中、嘉歷、元德、元弘、建武、延元
97 1339 - 1368 後村上天皇 興國、正平
98 1368 - 1383 長慶天皇 建德、文中、天授、弘和
99 1383 - 1392 後龜山天皇 元中
1331 - 1333 (北朝)光嚴天皇 正慶
1336 - 1348 (北朝)光明天皇 歷應、康永、貞和
1348 - 1351 (北朝)崇光天皇 觀應
1352 - 1371 (北朝)後光嚴天皇 文和、延文、康安、貞治、應安
1371 - 1382 (北朝)後圓融天皇 永和、康歷、永德
1382 - 1392 (北朝)後小松天皇 至德、嘉慶、康應、明德
100 1392 - 1412 後小松天皇 應永
101 1412 - 1428 稱光天皇 正長
102 1428 - 1464 後花園天皇 永享、嘉吉、文安、寶德、享德、康正、長祿、寬正
103 1464 - 1500 後土御門天皇 文正、應仁、文明、長享、延德、明應
104 1500 - 1526 後柏原天皇 文龜、永正、大永
105 1526 - 1557 後奈良天皇 享祿、天文、弘治
106 1557 - 1586 正親町天皇 永祿、元龜、天正
107 1586 - 1611 後陽成天皇 文祿、慶長
108 1611 - 1629 後水尾天皇 元和、寬永
109 1629 - 1643 明正天皇(女)
110 1643 - 1654 後光明天皇 正保、慶安、承應
111 1654 - 1663 後西天皇 明歷、萬治、寬文
112 1663 - 1687 靈元天皇 延寶、天和、貞享
113 1687 - 1709 東山天皇 元祿、寶永
114 1709 - 1735 中御門天皇 正德、享保
115 1735 - 1747 櫻町天皇 元文、寬保、延享
116 1747 - 1762 桃園天皇 寬延、寶歷
117 1762 - 1770 後櫻町天皇 明和
118 1770 - 1779 後桃園天皇(女) 安永
119 1779 - 1817 光格天皇 天明、寬政、享和、文化
120 1817 - 1846 仁孝天皇 文政、天保、弘化
121 1846 - 1866 孝明天皇 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元治、慶應
122 1867 - 1912 明治天皇 明治
123 1912 - 1926 大正天皇 大正
124 1926 - 1989 昭和天皇 昭和
125 1989 - (明仁) 平成
日本紀元年表
http://bbs.abroadjapan.com/simple/index.php?t9310.html
日本年代表
http://watercrown.vis.ne.jp/japan/year/index.htm#002
日本歷史大事年表
http://www.qiluo.net/bbs/dispbbs.asp?boardid=61&id=3049&star=1&page=1
日本
http://ke..com/view/1554.htm
http://post..com/f?kz=85398276
日本歷史大事年表
http://www.sanada.net.cn/cangjing/biao1.htm
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
1840年
1月29日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水勇夜襲長沙灣運銷鴉片的走私船,燒毀煙船23艘。
2月25日 英軍向虎門發起攻擊,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守衛炮台,與敵人殊死格鬥,身負重傷,後壯烈殉國。
6月22日 英國東方遠征軍總司令喬治?懿律率領兵船16艘,武裝汽船4艘,運輸船28艘,士兵4000餘人,大炮540門,集結於廣東珠江口海面,宣布28日封鎖廣州。戰端遂啟,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7月6日 英軍攻陷浙江舟山島上的定海,後英軍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恫嚇北京清政府,致使清政府答應撤辦林則徐、鄧廷楨。
8月6日 英軍抵達天津大沽口外炫耀武力,並致函清政府,誣稱林則徐在廣東禁煙「凌辱」、「殘害」了英國官員,要求「昭雪」。同時,提出割地、賠款等無理要求。
8月30日 琦善與查理?義津在大沽海灘帳棚會晤。琦善轉述道光帝答復英方的內容,強調林則徐在廣東禁煙「辦理不善」,今後一定「秉公查辦」,為英國「代伸冤抑」。英方得此答復後,決定撤軍南下。
1851年
1月11日 洪秀全領導的拜上帝會群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國。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稱天京。
1852年
11月24日 廈門市1500餘華工,抗議英商合記洋行掠騙華工,在合記洋行門前示威。英海軍向群眾開槍,打死8人,激起廈門人民的憤怒。民眾憤起拆毀英國洋行,迫使其終止掠奪華工的活動。
1853年
4月23日 沙俄尼古拉一世下令侵佔中國庫頁島。
1854年
2月16日 太平天國西征軍攻佔漢口、漢陽,並分兵南下,直逼長沙。曾國藩因損兵折將曾投水尋死被救。後西征軍在湘潭戰敗,退守岳州(今岳陽)。
1856年
2月29日 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廣西省西林縣境內進行間諜活動,該縣知縣張鳴風將馬賴等26名不法教徒逮捕,並將馬神南等3人處死。法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打著「為保衛聖教而戰」的旗號,次年勾結英國向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
10月8日 清朝廣東水師從停泊在廣州黃埔港的商船亞羅號上查出海盜嫌疑犯梁明太等12人,並將其逮捕。該船是中國人蘇亞成的商船,為走私方便,曾向香港英國當局領過一個通航證。廣東水師在船上搜查時,該證件已過期失效,船上不應再懸掛英國國旗。但是,英駐廣州領事巴夏禮故意挑起事端,誣稱中國水師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此即「亞羅號事件」,英國以此為借口,派軍艦進入珠江、炮轟廣州,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0月21日 英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向兩廣總督葉名琛送交最後通牒,要求葉名琛放還因亞羅號船事件逮捕的全部水手,並賠禮道歉。葉名琛被迫答應全部條件,將12名被捕中國走私船水手交還。但巴夏禮借口禮貌不周,拒不接受。後英艦開入珠江,炮轟廣州。此事英侵略者純系尋找侵華借口。
1858年
1月5日 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後,清廷兩廣總督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定」,同廣東政府要員一起被俘,送往印度加爾各答囚禁。後病死於加爾各答。
4月13日 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後,派兵艦抵大沽口,在大沽口外駐兵。英、法、美、俄四國公使亦先後到達大沽口外,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恫嚇和外交訛詐。
5月28日 沙俄用武力脅迫黑龍江將軍奕山與其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中國黑龍江省璦琿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其主要內容有: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讓給沙俄,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等條款。當時,清政府一度拒絕批准該約,至1860年被迫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時才承認該約。
5月20日 英、法聯軍20餘艘軍艦炮擊大沽炮台,清朝駐防軍奮起還擊,激戰2小時,擊傷敵艦3艘,斃、傷敵軍百餘人。後清軍潰散,提督張殿元等不戰而逃,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直逼天津城下。恭親王奕?說:大沽未敗之前可以抵抗,也可以和談;大沽失敗之後,只能求和而不可抵抗了。清政府被迫派使臣求和。
6月12日 沙俄軍隊強占烏蘇里江口的伯力,改名為哈巴羅夫。1893年,又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
6月13日 清政府欽差大臣桂良等與俄國駐華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其主要內容有:允許俄國在上海、廣州、台南、寧波、福州、廈門、瓊州等7處口岸通商與停泊兵船;若別國在中國開設口岸,沙俄享有最惠國待遇;沙俄在通商口岸設領事,實行領事裁判權,沙俄可在中國內地傳教等條款。
6月18日 清政府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美駐華公使列衛廉在天津簽訂《中美和好條約》。其主要內容有:清政府倘允許其它國家公使駐京,應准美國一律照辦;增開潮州、台南為通商口岸;耶穌教教士可在中國自由傳教;確定領事裁判權;擴大片面最惠國待遇等。
6月26日 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其主要內容有:英國派公使駐北京,並在各通商口岸設領事;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鎮江、南京為通商口岸;清廷向英國賠款400萬兩白銀;英國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
6月27日 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天津簽訂《中法天津條約》。其主要內容有:法國派公使駐北京,並在通商各口岸設領事;增開瓊州、潮州(後改汕頭)、台南、淡水、登州(後改煙台)、南京為通商口岸;天主教教士可在中國內地自由傳教;清廷向法國賠款200萬兩白銀等條款。
1860年
5月23日 江蘇巡撫薛煥與英、美、法等國勾結組織配有洋槍、洋炮的清軍武裝部隊,共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該武裝稱「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流預。1862年,清政府授稱「常勝軍」,由英國軍官戈登統領。1864年,在崑山解散。
8月21日 英法聯軍一萬餘人向大沽炮台發起攻擊,清軍堅守陣地,頑強抵抗,後因炮台火葯庫起火,敵軍趁勢猛攻,炮台失守。
9月18日 隨英國侵華軍全權代表額爾金侵華的翻譯主任巴夏禮,在北京通縣被清軍捕獲,後釋放。巴夏禮竭力支持額爾金焚毀圓明園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
9月22日 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後,咸豐帝等逃往熱河,派恭親王奕沂留京媾和。
10月6日 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面對琳琅滿目的奇珍異寶,聯軍司令部下令官兵自由搶劫3天。園內收藏的所有金銀珠寶、文物古籍、國寶奇珍,被洗劫一空。一些搬不動的古銅器、名瓷器、珊瑚屏風、象牙雕刻等,則以棒擊毀,必至粉碎而後快。18日,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3000餘名英軍手執火把沖入園內,千焰萬火騰空而起,使之變為殘垣斷柱,一片廢墟。
10月24日 清欽差大臣奕?與英國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該條約將《天津條約》中規定的賠款400萬銀兩增加到800萬兩;英國可以在華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將天津開為通商口岸等。
10月25日 清廷欽差大臣奕沂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北京簽訂《中法北京條約》。該條約除確認《中法天津條約》有效外,又擴大了法國的侵華權益:將《天津條約》賠款200萬銀兩增加到800萬兩;賠償過去沒收的天主教產;法國可以在華招募華工出國;將天津開為通商口岸等條款。
11月14日 清廷欽差大臣奕沂與俄國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在北京簽訂《中俄北京條約》。該條約除確認《璦琿條約》有效外,沙俄又獲得如下侵略權益:清廷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讓給沙俄;將喀什噶爾開為陸路商埠,並准許沙俄在喀什噶爾、庫倫等地設領事;沙俄在華享有領事裁判權等。
1871年
7月4日 沙俄出兵強占伊犁,野蠻屠殺當地居民,並宣布永遠佔領伊犁地區。
1872年
4月30日 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的著名日報《申報》,由美國商人安納斯脫·美查在上海創刊。1909年,該報刊被席裕福收買。1913年,轉給史量才接辦。「九·一八」事變後,曾反映民族資產階級的抗日要求和進步傾向,後史量才被國民黨暗殺。抗日戰爭勝利後,被南京國民政府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後,《申報》停刊。該刊歷時78年,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1874年
5月23日 沙俄拒不交還伊犁,清廷命左宗棠率部西進,收復失地。
10月31日 清政府派恭親王奕沂與日本簽訂《中日北京專約》。其內容主要有:規定日本從台灣撤軍,清政府付白銀50萬兩給日本等。由於該條約中載有台灣居民對「日本國屬民」(琉球船民)等「妄為加害」字樣,後日本以清政府承認琉球為日本屬國為依據,以武力吞並琉球。
1875年
2月21日 英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和柏朗未經清政府同意,擅自率193人的武裝「探路隊」從緬甸闖入中國,經過雲南騰越(今騰沖)地區的曼允時,受到當地群眾和清軍阻擋,馬嘉理開槍打死中國居民,致使憤怒的群眾自衛還擊,馬嘉理被打死,英軍被逐回緬甸。此即馬嘉理事件。
5月3日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負責收復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下,清軍先後收復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旋即進軍南疆,霸佔我國新疆十二年的外國侵略者阿古柏販亡。至1878年,清軍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左宗棠西征,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國新疆的陰謀,為保衛祖國領土的完整作出了巨大貢獻。
1876年
9月13日 中、英兩國政府代表李鴻章與威妥瑪在煙台簽訂《中英煙台條約》。其主要內容是:規定增闢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處為通商口岸;凡遇內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財產的案件,英國可派員「觀審」等條款。
1878年
11月14日 德國以2名傳教士在曹州巨野(山東)被殺為由,派軍艦強占膠州灣,攻佔膠州、即墨等地。史稱膠州灣事件,又稱巨野教案。
1881年
2月20日 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收復了伊犁地區。在這之前,沙俄出兵強佔中國新疆伊犁地區,長達11年之久。
1883年
5月19日 劉永福率黑旗軍與法侵略軍在河內城西紙橋一帶展開激戰,大敗法軍,擊斃法軍軍官30餘人,士兵200餘人,法軍司令海軍上校李威利被黑旗軍戰士砍死。後黑旗軍在臨洮又大敗法軍,收復州縣10餘個。
12月11日 法軍突然向駐紅河三角洲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於是爆發了中法戰爭。該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至1884年5目,戰場局限在越南北部和紅河三角洲;第二階段從1884年8月至次年4月簽訂停戰協定,戰爭在越、中兩個戰場進行。
㈤ 中國、世界歷史年代對照表
1、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蘇美爾·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統一、蘇美爾的政治結構神廟、大經濟阿卡德統治、南部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漢謨拉比的統治、亞述帝國亞述國家的產生和演變、亞述帝國的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滅亞述。
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史詩、古代兩河流域的科技、巴比倫的天文學、巴比倫的數學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興起、腓尼基發達的經濟、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興亡、古巴勒斯坦的統一猶太教的產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
四大吠陀婆羅門教的創立、列國時代的印度十六國的建立、摩竭陀國稱霸城市的再度興起、沙門新思潮佛教的產生與釋迦牟尼。
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周公制禮作樂、西周的宗廟祭祀、國人暴動與宣王中興。
三星堆文化、紛亂的東周、平王東遷、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清凈無為」的道家、孔子創立儒學、《考工記》問世、波斯帝國的興衰、波斯帝國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大流士的對外政策、波斯帝國的經濟、波斯帝國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國家的產生和早期王朝時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國時期的經濟社會、古王國的經濟、古王國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時期和人民起義、埃及的再度統一、中王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中王國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
中王國的滅亡、新王國的盛衰強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國的冶金業和紡織業、發達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爭霸、新王國的衰亡、後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後期埃及前期的經濟、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對埃及的統治、埃及人民反抗。
波斯的斗爭後期、埃及滅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圖騰崇拜到自然崇拜、宏偉的雕塑建築和精湛的工藝、藝術、發達的天文歷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農耕社會、努比亞文化、凱爾邁文化、迦太基文明的興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擴張,迦太基的貿易和探險。
歐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邁錫尼的墓葬、特洛伊戰爭、古希臘城邦、國家的出現、城邦的形成、斯巴達城邦、國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國家形成、梭倫改革、希臘城邦的繁榮、希波戰爭戰後、希臘的城邦經濟、奴隸制度的發展
。城邦民主政治的發展、希臘諸城邦的沒落、雅典的海上霸權、伯羅奔尼撒戰爭、戰後諸城邦的危機、後期希臘城邦的爭霸和衰亡、古典時期及以前的希臘文化、希臘的宗教與神話、發達的戲劇、精美的建築和雕刻、史學的繁盛,哲學的興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亞洲人的遷入、奧爾梅克文明、特奧蒂爾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2、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歐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馬其頓的興起、馬其頓王國的興盛、腓力二世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達的社會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朝的專制統治、托勒密王朝的衰敗、塞琉古王國的專制統治、發達的塞琉古商業。
塞琉古的手工業、塞琉古的衰亡、馬其頓時期的文化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歐幾里得與幾何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日趨成熟的雕塑藝術、伊索寓言、古羅馬的王政時代、伊特魯里亞人、羅馬的氏族制度民主軍事制度、圖里烏改革、王政時代的結束。
早期的羅馬共和國、設立平民保民官、李錫尼一塞克斯圖法平民斗爭和新貴族的產生、征服義大利、羅馬共和國早期的社會經濟、羅馬的對外擴張、第一次布匿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侵略西班牙羅馬的行省、統治羅馬
。共和國的沒落、西西里起義、斯巴達克起義、共和時代的文化、羅馬的宗教神話和祭司羅馬的建築藝術、朴實的歷史和哲學、強權獨裁時代的到來、米特里達梯戰爭、蘇拉獨裁龐培興起、前三頭同盟,愷撒獨裁後三頭同盟。
亞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統一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修築、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跡、」西漢劉邦建西漢、漢武帝時代、漢匈和戰、司馬遷著《史記》。
孔雀帝國被佔領的時代、旃陀羅笈多創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森嚴的種姓制度、孔雀王朝後的印度、帝國時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詩《佛本生經》、孔雀帝國時代的建築藝術。
3、封建時期
公元元年~400年
歐洲(公元元年~400年)
羅馬帝國的建立、奧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維對內的政治制度、繁榮的「和平時代」、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盛、從黃金時代到三世紀危機、隸農制的盛行、皇權的進一步加強、羅馬的「黃金時代」、羅馬城市和商業的蕭條。
混亂的政治、統治後期的羅馬帝國、戴電里先統治、君士坦丁大帝獨裁、扶持基督教、繼續衰弱的帝國經濟、帝國的分裂、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基督教的演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馬克西穆斯之亂、四大「蠻族」掌權。
帝國時代的羅馬文化、自然科學的發展、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發達的史學、帝國時代的法學、羅馬的文學、羅馬的建築和雕塑藝術
亞洲(公元元年~400年)
東漢劉秀建東漢、外戚宦官專權、班固著《漢書》、蔡倫改進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三國鼎立時期的中國、亂世梟雄——曹操、建安文學、蜀國的建立、諸葛亮治蜀、孫權建吳、西晉和東晉的建立、「五胡十六國」興起。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兩晉的書畫藝術、陶淵明與田園詩、貴霜帝國的建立、開明的迦膩色伽、統治早期的薩珊、波斯帝國薩珊波斯的興起、薩珊和羅馬的戰爭、馬資達克起義、古代朝鮮箕氏、朝鮮新羅百濟建國、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古代日本繩文式和彌生式文化,邪馬台國大和國家的興起。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正在發展的美洲和非洲、瑪雅文明的興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興起、阿克蘇姆國統治,東非迦納王國的繁榮。
4、中世紀
歐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國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西歐封建關系的萌芽、日耳曼諸王國的建立、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克洛維創建法蘭克王國、矮子丕平篡權、查理曼帝國形成、帝國的分裂、北歐海盜海盜時代的來臨、北歐海盜的擴張。
「無骨者」伊瓦爾和哈拉爾德、北歐海盜的覆滅、發達的航海造船技術、北歐的口頭文學、9~11世紀時期的西歐、加洛林王朝時期的法國農業、羅伯特王朝與加洛林王朝的斗爭、加佩王朝的建立與王權的式微、亨利一世統治下的德國。
俗權和教權之爭、盎格魯一薩克遜人征服英格蘭、十字軍東侵、十字軍東征的起因、克勒芒城宗教會議、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十字軍血洗耶路撒冷、薩拉T反擊十字軍、君士坦丁堡之災、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形成、法國王權的加強、路易九世改革、腓力四世控制教權、巴黎市民起義。
路易十一統一法國、11—15世紀時期的英格蘭、諾曼底征服、亨利二世改革、《自由大憲章》的簽訂、獒國國會的出現、既特·泰勒起義、紅白玫瑰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的爆發、竟雷西戰役、二十年的和平、聖女貞德、酉年戰爭的結束。
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菲特烈一世侵略義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開始、漢薩同盟的建立、媛尼斯和佛羅倫薩共和國、西班牙基督教王國的興起、暴死病黑死病的泛濫、黑死病的傳播路線、黑死病之後的歐洲經濟、黑死病的長期影響急劇下降的人口。
中世紀的基督教和西歐文化、羅馬教會教階制的演變、英諾森三世加強教權、異端運動的發展、大學的出現、哥特式建築的興起、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改革、查士丁尼對外擴張、拜占庭帝國的瓦解、拜占庭的史學、中世紀時期的東南歐。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建立、尼曼亞統治塞爾維亞、阿爾帕德王朝時期的匈牙利、瓦拉幾亞時期的羅馬尼亞、中世紀時期的捷克和波蘭、捷克國家的形成、德國勢力的滲入、蒙古帝國大一統時期、胡司宗教改革、胡司戰爭。
普亞斯特王朝時期的波蘭、金帳汗國統治時期、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基輔羅斯公國、伊凡四世改革,立窩尼亞戰爭。
亞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北周立國、北朝開鑿石窟、南朝劉宋的建、立齊梁陳的更替、祖沖之求圓周率、山水詩勃興、劉勰著《文心雕龍》、隋朝一統、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創設科舉、煬帝開修大運河。
李春建趙州橋隋朝的滅亡中前期的唐朝貞觀之治玄奘西遊與鑒真東渡武周革命開元盛世造紙術西傳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唐朝的衰敗安史之亂、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黃巢大起義與唐朝滅亡、原始火葯的發明、詩歌藝術的頂峰、北宋的興衰、陳橋兵變、王安石變法、北宋和遼、西夏的關系。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宋詞的興盛、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抗金、繁榮的南宋商業、朱熹集理學之大成、宗教大融合和禪宗盛行、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忽必烈稱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郭守敬與《授時歷》、關漢卿與元曲、中前期的明朝。
明朝的建立、明初設內閣、朱元璋加強吏治、鄭和下西洋、大明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晚明景象、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明朝與後金的戰爭、明末農民起義與明朝的滅亡、明朝的科技、長篇小說的繁榮。
中世紀時的伊朗、科斯洛埃斯改革、薩珊帝國、後期的對外擴、張薩珊帝國的滅、亡薩非王朝的建立、中世紀伊朗的史學和文學、發達的建築藝術、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建立、阿拉伯帝國的對外擴張、阿拉伯帝國封建制度的發展。
帝國的分裂和衰敗、大一統的蒙古帝國時期、、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伊兒汗國的衰敗、帖木兒帝國的曇花一現、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奧斯曼滅亡、拜占庭帝國、蘇里曼一世的擴張、土耳其的藝術、從笈多帝國到德里。
蘇丹時期笈多、帝國的盛衰、戒日帝國的興起、德里蘇丹時期的印度、印度教的出現、先進的數學、天文學、莫卧兒帝國早期、巴布爾創建莫卧兒帝國、阿克巴改革、西方殖民者入侵、印度錫克教的興起、繪畫和建築藝術、新羅和高麗時期的朝鮮。
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的滅亡、後期新羅的土地制度、新羅的衰亡高麗王朝的建立和擴張實行柴田科制度和公田制高麗滅亡李氏朝鮮前期封建專制集權的加強壬辰衛國戰爭中世紀時期朝鮮的文化教育、繁榮的佛教、李朝世宗創制朝鮮字母。
日本的封建化改革、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奈良時代的社會經濟、平安時代的日本武士的興起、幕府統治和日本的統一、鐮倉幕府的創建、內外貿易的發展、,日本的戰國時期及統一。
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紀時期的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帝國的建立、印加文化、瑪雅貿易,瑪雅人的社會結構。
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時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國家的獨、立反抗十字軍的斗爭、阻止蒙古帝國西進、土耳其統治下的埃及、中世紀時期埃及的文化。
北非和東非馬格裡布的獨立、阿爾摩哈德朝的統一、東蘇丹諸國、衣索比亞王國、「桑給帝國」時期、桑給帝國發達的對外貿易、西非和南非迦納王國的興衰、馬里王國的崛起、桑海王國的獨立、桑海王國的衰敗,大辛巴威。
5、資本主義
1300~1600年
歐洲(1300~1500年)
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但丁創作《神曲》、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與《十日談》、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早期文藝復興的史學、義大利後期文藝復興、全才式人物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喬爾喬涅和提香。
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里、空想社會主義者康帕內拉、西歐各國的文藝復興藝術家、丟勒空想社會主義家、莫爾拉伯雷與《巨人傳》、文壇巨匠莎士比亞、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發展中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
哥白尼和天文學革命、科學巨人伽利略、數學的突破、物理學的重大發展、培根與哲學、宗教改革前的德國、發達的工商業、天主教會統治下的德國、處境不佳的騎士階層、城市的階層關系重重壓迫下的德國農民、德國宗教改革、馬丁一路德的早期宗教改革觀點。
(5)中國日本歷史對照擴展閱讀:
1、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落後的軍事力量無力抗擊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清政府統治時期中國和西方列強的戰爭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只有一次例外,即中法戰爭,還迫使法國內閣倒台,但是最終法國「不勝而勝」,取得了對越南的宗主權,還讓中國開放了西南口岸,允許法國在西南地區築路。
2、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布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位於世界中等水平,並逐漸受到資源限制和貧富差距加大的制約。廣東為GDP最高的第一強省,浙江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㈥ 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對照
中學學歷史的時候,是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分開來學的,尤其是學中國歷史,總是關起門來自己跟自己縱向對比,很少做橫向的對比。早就想排一張《中國/世界歷史年代對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國人在世界歷史上究竟牛到什麼程度,中國發生那些偉大事件的時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幹些什麼。
一說到中國歷史,總是說秦漢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習慣明確標出年代,這種說法,一般人很難直觀地在世界歷史坐標上做出對比,弄不清同一時間段里人家在干什麼,同一時代咱到底是個什麼水平,驕傲起來總覺得不那麼理直氣壯。經過全面的對比,該驕傲的就驕傲到明處,很一般的甚至落後的也別妄自尊大。 這張表還很粗略,發在這里有些行怎麼也對不上。以後有時間,再好好分分類,從人、事、物、技、藝五個方面都做一下橫向對比。 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發現,中國明朝的風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並稱吳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壇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生活在同一時代,唐伯虎比米開朗基羅大兩歲,而拉斐爾死後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 元代寫「古道西風瘦馬」的雜劇家馬致遠,和寫《神曲》的義大利詩人但丁死於同一年——1321年。曹雪琴寫《紅樓夢》的同時,伏爾泰正在寫《老實人或樂觀主義》、《天真漢》。 再比如,中國三國演義打的正歡的時候,歐洲也正在打仗,當時羅馬爆發了奴隸大起義,史稱三世紀危機,經濟幾乎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人口銳減,農業停滯,商業凋敝,各路軍閥混戰,帝國權力名存實亡,這不是和同一時期的東漢的情況很相似嗎? 再比如,中國大唐貞觀之治的同時,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日本從此了進入封建社會。 做這樣的對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國人在世界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水平,中國人的人種素質到底怎麼樣。
下面就有你想要的比較的詳細
㈦ 日本朝代對應中國朝代
1樓的純粹搗糨糊
日本戰國處於中國的明朝時期,豐臣秀吉曾經派兵和朝鮮打過,明朝派兵幫助朝鮮打敗了日軍(那是當時的「抗日援朝」,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