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史名人一半出自湖南,湖南人為何這么厲害
近代史名人一半出自湖南,與湖南一帶教育問題有很大關系。湖南地處長江黃河中間地帶,是歷朝歷代的寶地。從唐朝開始宋元明清,一直到新中國,它都是一個有著相對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一個地方,這期間他經歷了硝煙戰火,也淬煉了一批又一批的名人名士。
緊接著就是響譽國內的五四運動。這次運動也徹底使湖南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其一因為教育方面的優勢,使得湖南出了很多近代史名人。但是還有一方面是湖南人特有的一種文化氛圍,那就是官風:歷朝歷代,湖南人為官人數眾多。衣錦還鄉是每一個人的夙願,更別提當官人,做了官就要為百姓謀利,這也就是後來人們說的: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些因素使得湖南人在近代史上占著巨大比重。
2. 近現代中國歷史上 湖南人出鏡率為什麼那麼高
北京、江浙、廣東的人也不少啊……湖南一方面是內地學風盛,開風氣之先;再就是出了個曾國藩,影響力加強了
3. 歷史上湖南出了哪些名人
1、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
2、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譜名傳豫,字伯涵,號滌生,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
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襲罔替,謚文正。
3、雷鋒(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興,是一位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今望城區雷鋒街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士及共產主義戰士。他於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復於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於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毛澤東於1963年3月5日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並把3月5日定為「學雷鋒紀念日」。
4、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5、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4. 近代歷史上的湖南人
很多
清代中興名臣 陶澍 曾國藩 胡林翼 左宗棠 郭嵩燾等
革命志士 熊希齡 楊度 譚嗣同內 黃興 蔡鍔 宋教容仁等
民國人物 章士釗 楊昌濟 焦達峰等
共產黨人 毛澤東 蔡和森 彭德懷 劉少奇 粟裕 何叔衡 任弼時 賀龍 左權等等
國民黨人 宋希濂 鄭國洞 陳明仁 廖耀湘等
文化名人 齊白石 黃光裕 沈從文 田漢 等
十九湖湘 連如今台灣領導人馬英九 宋楚瑜 劉兆玄等祖籍都是湖南的 不得不說湖南的確出了人啊。
5. 近代史之湖南名人(2000)字左右
湖南省境內廣植芙蓉(木芙蓉),古詩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故有「芙蓉國」之譽。
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之地,據寧鄉縣、安鄉縣、津市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穀,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漢世宗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衡陽郡和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為荊南五郡;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高祖開皇九年平南陳,而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北宋時,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這時洞庭湖區得到大規模開發,湖南在全國的地位迅速上升。宋代全國四大書院,湖南即得其二。北宋末年,湖南人口達570多萬。元代時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省,會武漢),設湖南宣慰司於衡州(後遷治潭州);明代時屬湖廣布政使司(省會武漢);清康熙三年分湖廣為湖廣左、右布政使司,其中右司下設長寶、岳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4道和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衡州、辰州、沅州、永州、永順九府。清世宗雍正元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遷長沙,湖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單位。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並改變了部分縣的名稱。民,國三年全省下設湘江、衡陽、辰沅、武陵四道。民,國十一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
民,國二十六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九區;1938年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1940年4月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衡陽兩市。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以前,全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近百年來,隨著湖湘人物在歷史舞台上的出色演繹,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湖湘哲學思想以宋代胡安國為開創者,歷胡宏、張栻、王船山、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以至毛澤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湖湘文學藝術具有「文道合一」的明顯特點。以曾國藩為首的「湘鄉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這一特點,在毛,澤,東身上也鮮明地反映出來。湖湘教育大興於宋代,歷時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重視學思並重與知行統一,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嶽麓書院就是此一傳統的見證與代表。
湖湘文化對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態度,南嶽大廟中的佛道儒共處就是典型事例。湖湘是中國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長的歲月里,各個民族由於歷史沿革、居住地域、生產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和民族風情,又互相滲透,彼此影響,匯合而成一種個性鮮明獨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由於對實踐與實用的重視,湖湘科學技術素稱發達。早在商周,青銅冶煉已具相當規模。近代的銻都,更為全國冶煉之冠。馬王堆出土文物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湖湘女性特點:中國傳統上有所謂「湘女多情」之說。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產生了一批飲譽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著名作家、文學理論家,如田漢、歐陽予倩、成仿吾、沈從文、丁玲、周立波、張天翼、蔣牧良、葉紫、康濯、謝冰瑩等。 與文學湘軍一樣,不少藝術、體育界名人成為文化湘軍又一支勁旅。
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畫家黃永玉、現代文藝先驅、國歌歌詞作者田漢,作為文化湘軍的老前輩,不僅在藝術界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為湖南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藝術人才。如著名金石家李立,繼承發展了齊白石的風格,享譽全國乃至東南亞各國。李谷一憑一曲湘味十足的花鼓戲,唱響全國;宋祖英以湘女特有的唱腔使之全國聞名。譚盾這一土生土長的長沙伢子,以他獨特的才華和對音樂特有的感悟,成為世界級音樂大師。還有張也、陳思思、李姿銳、關貴敏、程志、奇志、大兵、瞿穎等使湖湘之都群星燦爛。
陸莉、熊倪、李小鵬、劉璇、龔智超、楊霞、龍清泉在中國奧運史上留下了燦爛星光。
湖南是中國19世紀中葉以來名人輩出的省份,特別是政.治.軍.事方面的人才之多,居全國之冠。而湖南人才又大多數集中在省城長沙。如果沒有湘籍人士,一部中國近代史便無從下筆。以《辭海》為據,近代中國政.治人物中,湖南籍人士44人,居全國之首;次為廣東,38人;再次浙江,22人。現代中國政.治人物,湖南63人;第二位為廣東44人;第三位為四川,40人。
湖南屬於名人眾多的省份。古代籍貫湖南的名人並不多,重要的有蔡倫、黃蓋、蔣琬、楊再興、懷素、周敦頤、李東陽、王夫之等人。但近現代名人數量十分驚人。從清朝的魏源、曾國藩、彭玉麟、左宗棠、劉坤一、譚嗣同等人開始,民國時期的黃興、熊希齡、劉揆一、劉道一、蔡鍔、宋教仁、譚延闓等人,共,和,國成立時的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粟,裕、陶鑄、王震、宋任窮、陳賡、雷鋒等人,一直到當代的湘潭人馬,英,九、瀏陽人劉兆玄、湘潭人宋楚瑜、瀏陽人胡,耀,邦、長沙人朱,鎔,基等人,以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居多,有詩雲「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也有許多著名的文化人士,如衡陽人瓊瑤、湘潭人馮小剛、湘潭人齊白石、鳳凰縣人沈從文、長沙人田漢等。
曾國藩雲: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湖南人對嶽麓書院中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稱賞備至,這里的「惟」和「於」是發語詞。
近代以來,湖湘人才以聯袂而起、結群而強著稱於世。先後涌現六大影響中國政,治進程的人才群體:以陶澍、魏源、賀長齡等為代表的經學主變派;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為代表的理學經世派;以譚嗣同、唐才常、沈藎、楊毓麟、熊希齡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焦達峰等為代表的資,產,階,段,革,命,派;以譚延、楊度、劉人熙、符定一等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派、以及以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為代表的新民學會派。各個人才群體內的成員,在政,治上、學術上觀點比較接近,相互間交往密切。這一茬又一茬的人才群體在中國近代社會舞台上扮演了各自的角色,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清嘉道年間,以長沙嶽麓書院陶澍、魏源為首的經學主變派高揚南宋湖湘學派和清初王夫之的、經世致用」之學,把知識界從漢學訓詁中角脫出來,去探討改革弊政、拯救危機的現實問題。這種學風影響到整個近代的湖湘學子。湖南近代人才輩出,陶澍稱得上是肇始第一人,賀長齡曾是他的下屬,魏源在他幕中達14年之久。張佩綸贊其為、黃河之昆侖,大江之岷山」,意即陶澍是近代湖南人才群的源頭。
曾國藩興辦湘軍,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中興將相什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主角。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
從清道光到民初,長沙籍的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督就有20多人,如譚繼洵、譚鍾麟、勞崇光、張百熙、瞿鴻機、譚延、黃鋮、劉人熙等等。兩江總督是清王朝極為重要的官,位,它管轄著當時的江蘇、安徽等等。兩江總督是清王朝極為重要的官,位,它管轄著當時的江蘇、安徽和江西省,是清王朝財賦的主要來源。近代兩江總督共30任,湖南人就佔去了8位,他們是陶澍、李星沅、曾國藩、劉坤一、彭玉麟、左宗棠、曾國荃、李興銳。除劉坤一是新寧人、彭玉麟是衡陽人外,其他都是長沙人。
清末維新運動,湖南是最開風氣的省份。大批熱血青年聚集省城長沙,在湖南巡撫的支持下,開學會、興學堂、辦報紙、辟輪運、建工廠,轟轟烈烈。
維新志士中救國最堅定、最富犧,牲,精神的是長沙人,譚嗣同、唐才常、沈藎、林圭、秦力山等都為救國圖強而壯,烈,犧,牲。
辛,亥,革,命又是湖南人打頭陣。同,盟會的創會元老79人,湖南占其1/4,達20人,其中黃興、宋教仁、陳天華是主將。1905年同盟會成立的頭兩年,有會員979人,湖南158人,佔16%,是入會人數最多的省份。在推潘清王朝的斗,爭中和後來的反彭護,國,斗,爭中,許多長沙志士為國損軀,如蔣翊武、劉道一、陳天華、禹之謨、焦達峰、陳作新、黃興、蔡鍔等,他們都長眠在長沙嶽麓山的蒼松翠柏之中。孫,中,山在評論湘籍志士時說:「革命軍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像這樣戰,爭,是非常的戰,爭,不可以常理論。像這樣不可以常理論的事,是湖南人做出來的。」
清末君主立憲派是近代湖南的又一人才群體,但以前許多論述湖南人才群體的文章,好像都在有意迴避這一事實的存在。長沙是20世紀初全國最早發起立憲請願運動的地方,是全國立憲派的重要基地,這與當時長沙聚集著大批嚮往開明憲,政的知識分子不無關系。這個群體中的一些人物,如譚,延,凱、楊度、劉人熙、符定一等,確實是一群「曠代逸才」。他們不僅推進了近代中國反封建的民,主化進程,而且對發展長沙教育事業作出過巨大的貢獻。
到民,國時期,長沙涌現的政,治、軍,事名人就更多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前期,黃,埔,軍,校1—5期共有學員7399人,其中湖南青年2189人,佔1/4強。在國,共,兩,黨長達二十多年的政,權,爭,奪戰中,湖南為雙方輸送了大批出類拔萃的人才。國,民,黨方面,蔣,介,石雖重用浙江籍人士,但湘籍將,領的比例也不小,著名者有程潛、唐生智、陳明仁、陶峙岳、李默庵、宋希濂、黃傑等。在共,產,黨方面,湘籍人才之多,更是其他省難以望其項背。開,國,領,袖毛,澤,東,共,和,國,主,席,劉,少,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黨和國,家,領,導,人,任弼時、李富春、李維漢、李立三,現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都出自長沙。
199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在十大元,帥、十位大,將和57位上將中,湖南籍的元,帥有3人、大將6人、上將19人,其中從長沙走出去的有元帥2人(彭,德,懷、羅,榮,桓),大將5人,上將12人。以「燦若群星,輝映神州」來形容這一人才集中的情況實不為過。
6. 近代史上湖南出了哪些偉人
近代抄主要是曾國藩和毛澤東,襲曾國藩作為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毛澤東作為中國開國元首,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
可以看看這兩位偉人的自傳,會很有好處
下載地址:
7. 寫就半部中國近代史的為什麼會是湖南人
自古以來,中央與地方「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在治亂之際,必有一革新國民之思潮自地方誕生,然而很快便會變成全國性的思想,近世湖南的政治啟蒙即為一突出例子。自清季中葉以來,由於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回鄉組建湘勇以對抗之,其勇武之形象,鄉故之情誼,為湘人所自詡,而明亡之際的湖南哲學家王船山,對湖南一省有志於革新一地民風的有識之士,尤其關鍵。湘人近世之政治革新運動,從湘軍將領帶動的洋務運動、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黃興創建的華興會,到民國初年的湖南自治運動等,都有堅實的軍事實力作為後盾。在中國近代史上,確實較少見到這樣的例子。
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名學者裴士鋒,在《天國之秋》之後的這本《湖南人與現代中國》,試圖梳理近世湖南的政治思潮。在此等論述闕如的美國學界,裴士鋒的論述尤其觸目。可以將本書所描述的近世湖南與傳統論述中的近世廣東,作為近世中國地方文化的不同典範來作對比(可參看魏斐德著作《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
近世湖南與廣東的地方意識就如內陸與海濱的性格特徵,後者深受外國思想和舶來事物影響,這種趨勢在其他口岸開放地區如江浙滬一帶也類似,而位處帝國邊陲的華南地區尤其成為動亂溫床。然而湖南一開始便以傳統捍衛者自居,在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各省傳教興學的時候,湖南是他們無法染指的唯一省份,湖南民間社會對外國人的宗教尤其抵制,湘人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且同鄉情誼深厚,對外來事物一致抗拒,然一旦經同為湘人的官宦名賢推廣,便蔚為一時之新風氣。在湘勇鎮壓太平天國以後,郭嵩燾以王船山(王夫之)思想鼓勵湘人接受洋學不要排外,與後來周漢仇外排洋心態,如出一轍,都是以湘人為本位。
王船山的思想被湖南人視為顯學,然而湖南有識之士推崇他的原因不斷在變。雖然王船山早年矢志反清,因為失敗才潛心著述,可是最初湘軍將領和郭嵩燾重新發掘王船山思想時,因為政治原因而隱諱當中的排滿思想。起初《船山遺書》得以出版全賴曾國藩治下湘軍之勢力,而王船山的思想亦可以振奮兵力上居劣勢的湘軍,雖曾、左等人與郭嵩燾同樣推崇王船山,但後來郭嵩燾比湘軍將領更洞察到學習西方制度的重要性,而在譚嗣同的眼中,王船山的理想即為激發他那一輩人為實現地方自治和民主而努力。可見人們心中的王船山可以有天壤之別。
郭嵩燾死時雖未受清朝尊崇,但他卻在湖南掀起崇拜王船山的風氣,影響了另一位對近世中國發展舉足輕重的年輕人譚嗣同。譚嗣同在劉人熙和歐陽中鵠的教育下接觸王船山,年輕時雖大量閱讀西方書籍,然最傾心的思想家仍是王船山。與主張與洋人和平共處、接受洋人制度的郭嵩燾相比,譚嗣同所掀起的革命和獨立思潮,對清王朝有著摧枯拉朽的作用。裴士鋒看到,郭嵩燾著眼於王船山的經世致用之學,而譚嗣同則從其《讀通監論》中,找到民主思想的源頭。譚的激進思想來自對湘軍自滿態度的批評,但他比郭的想法更激進,當中還可見赫胥黎《天演論》的薰陶。但譚對湖南最大的貢獻是與唐才常、陳三立辦學校、興實學,甚至吸引梁啟超到這里來講學。至此,王船山思想除了作為湘人文化復興的標志外,還激勵湘人謀求獨立自主,而另一位深受王船山影響的領袖唐才常,與留日湖南學生耳濡目染嘉納治五郎的民族主義觀,則催生了日後自立軍及湖南革命軍對抗帝制和袁世凱政府的傳統。
從曾國藩以降,湖南諸賢莫不推崇王船山,他們自己也成為同省後輩學習的對象,當中師承關系及思想發展軌跡可謂錯綜復雜。裴士鋒的書並不厚,卻能條目分明地描述幾十年間湘人思想及政治活動的變化,可謂難得。他對於王船山在不同著作中闡述的思想,固只能點到即止地講述,但配合當時的局勢,讓讀者窺探湖南諸賢的志向和思想對世局的影響,從中看出湖南思潮的發展脈絡。王船山重視實學,視文韜武略為同等重要,這也影響了湖南人崇尚勇武的民風。作者強調民族主義是這場地區思潮發展的重要主題,作為中國讀者,深知在中國歷史中,地方意識誰都會有,然而正好是儒家思想讓九州臣民承認有一共同語言、文化的華夏文明。在此一文明的哲學思想之中,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成為了大家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故此雖然書中經常提及哲人王船山以人為中心的形而上學,這其實與中國儒學的大方向沒有太大分別。亦因為將人的角色放大到天地齊一,故而「以天下為己任」也成為中國人最終極的價值觀。
作為美國的史學家,裴士鋒或許明白儒家價值是維系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觀念,可是他未必能像中國史家一樣切身感受得到,故在描述湖南民族主義精神的發韌時,對於王船山的湖南人身份和精神傳承似乎多有強調,卻未能道破為何這種地方民族觀一直在領導全國革新與一省獨立自主之間掙扎。
當然,從湘軍鎮壓太平軍開始,湘人已開始走一條與廣東人甚至全國同胞殊異的道路。近世湖南獨立自主的思潮,表現出近世中華帝國秩序土崩瓦解之際,聲稱承繼荊楚文化並處於中國腹地的荊湘,正在摸索自身的文明身份,湘人既不是魏斐德說的潛在地勾結洋人的華南社會,又殊異於周朝以來的中原文化,在地理上固然有其獨特一面。作為中國人的一員,湖南人也有中國人某些矛盾而機巧的性格:在自身弱勢時「主張湖南人負有引領中國其他人步入未來的天命」,在強大時則「主張湖南人該擺脫中國的束縛」,一如中國人既以「恨鐵不成鋼」的心態自怨自艾,希圖脫離這一腐朽的中華帝國主體;但面對外來者的時候又不得不提醒自己的國族身份。再者,傳統中國人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觀念從來就很模糊又很有彈性。這很明顯不是西方民族主義所能解釋的思維,因為這不可能符合西方世界對於民族主義的解釋:西方的「民族國家」源於羅馬衰亡時入侵歐洲的日耳曼斯拉夫諸民族各自裂土建國,但中華帝國各省因為文化的共同遺產而將入侵和定居的民族都同化了。不管怎樣,我們不能不佩服裴士鋒,他從湘軍到新中國領導者的省籍身份,扣問儒家傳統下的地域身份認同,雖未能探索到中國歷史與傳統思想中最核心又最難闡述的觀念,卻又值得中國讀者反復思考。
8.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近代化第一人的湖南人是誰
那就非曾國藩抄不可了襲。
曾國藩建立湘軍,擊敗太平天國,扶起了將將倒塌的清帝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9. 為什麼湖南人近代歷史出了這么多偉人!
湖南當代也出名人:易中天:唯一一個結合了學術和明星雙重身份的人;易烊千璽,唯一一個結合了流量與演技的95後男藝人(雖然他只是0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