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乾陵的歷史價值
乾陵是唐代「依山為陵」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傑作,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版葬墓。秦漢以後,皇帝權、皇後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聖」合葬墓獨樹一幟。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社會里,武則天一生活動的評價爭論激盪了上千年,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乾陵也是唯一歷經千年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宮遂道編號刻字砌石已被發現,出土有細腰鐵拴板、錫鐵錠等,具有一般陵墓所沒有的獨特價值。
㈡ 乾陵歷史價值及評價
乾陵
位於來西安以西80公里的自乾縣,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陵園,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陵墓,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兩個皇帝的合葬墓。
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座北朝南,由內外兩城組成,佔地頗廣。外城遺跡已消失,內城遺跡至今完善,面積2.4平方公里,四面有門,門外均有石刻。陵前石刻全長575米,寬11米,由3200塊陝西墨玉石砌成526級台階和18座平台。乾陵地面文物主要是石刻,共計114件。石刻多用整塊巨石雕成。陵東南有17座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墓先已發掘復原,並在永泰公主墓園內建有乾陵博物館。
交通:在西安火車站西廣場乘西安至乾陵的專線旅遊車,車程約2小時,票價12元。景區內除有仿古馬車可到各景點外,還可以騎馬游覽
㈢ 唐代乾陵的特點有哪些
唐乾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的合葬墓。秦漢以後,皇帝、皇後多不回合答葬,而乾陵夫妻「二聖」合葬墓獨特一幟。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社會里,女皇武則天一生活動的評價爭論激盪了上千年,對中國文化血脈有著深遠的影響。 唐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其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唐乾陵也是唯一歷經千年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宮遂道編號刻字砌石已被發現,出土有細腰鐵拴板、錫鐵錠等,這是一般陵墓所不具有的獨特價值。
㈣ 乾陵里到底有什麼呢
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幾千年來,盜墓之風屢禁不止,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達官顯貴,只要有陪葬品的,基本都被盜墓賊洗劫一空。但凡事總有例外,中國歷史上,就有這么一座帝王陵墓,令所有盜墓賊無比嚮往,但至今未能盜墓成功,它就是乾陵。
㈤ 關於乾陵的歷史
乾陵
位於西抄安以西80公里的乾縣,襲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陵園,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陵墓,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兩個皇帝的合葬墓。
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座北朝南,由內外兩城組成,佔地頗廣。外城遺跡已消失,內城遺跡至今完善,面積2.4平方公里,四面有門,門外均有石刻。陵前石刻全長575米,寬11米,由3200塊陝西墨玉石砌成526級台階和18座平台。乾陵地面文物主要是石刻,共計114件。石刻多用整塊巨石雕成。陵東南有17座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墓先已發掘復原,並在永泰公主墓園內建有乾陵博物館。
交通:在西安火車站西廣場乘西安至乾陵的專線旅遊車,車程約2小時,票價12元。景區內除有仿古馬車可到各景點外,還可以騎馬游覽
㈥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被盜過的皇陵是
1、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前~前210年)的陵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2、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3公里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與武則天(690年–705年在位)的合葬墓。在唐代都城長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約87公里處。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女皇陵。該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依山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氣勢磅礴的陵園規劃,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截至2013年僅開掘了五個陪葬墓,從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㈦ 中國古代建築史唐乾陵和唐大明宮的區別
我不知道你怎麼會把這兩個建築放在一起比較的,這兩個一個是帝王陵寢,一個是宮禁帝苑,是兩個從用途,形式都完全不同的建築。
唐乾陵是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
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
唐大明宮是唐代長安城禁苑,位於城東北部的龍首原,是唐帝國的政治中心。建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現今在西安市西北郊。唐帝國近三百年政治中心。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執政。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毀於兵亂。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共11個城門,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牆護衛,牆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唐大明宮是中國古代最為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同時也是世界史上最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
圖為建築考古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俄羅斯國家建築遺產科學院院士楊鴻勛先生根據30多年考古研究成果科學復原出的大明宮總體鳥瞰圖。
㈧ 關於乾陵的各種傳說,越多越好
乾陵形似女人橫卧
1958年在今天的很多人看來很有意思,那一年,春天全民打麻雀,夏天全民煉鋼鐵,都是舉國上下,歡欣鼓舞的事情。這一年的11月27日,在距西安市西北方向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西安到蘭州的西蘭公路正在施工。因為工程需要大量石料,乾縣附近的農民便到梁山上就地取材,放炮炸石。當半空中飛出的石條散落在農民眼前的時候,有些學識的人迅速將此與武則天聯系了起來。於是,歷經風雨的乾陵墓道,在沉寂了千餘年後,第一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腳下,農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裡的人長久以來引以為傲的,就是聽說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正是女皇武則天長眠的陵寢,裡面蘊涵的寶藏,難以計數。千百年來,從唐末五代的溫濤專事盜墓、到黃巢的起義大軍、孫連仲的精銳部隊,對乾陵的盜掘活動從未停止。奇特的是,每每都會在遭遇狂風大作之後,在戰戰兢兢中不得以罷手。1958年,當農民們意外地將乾陵墓道炸出來的時候,考古隊員緊隨其後,趕到了現場。根據以往對秦川大地漢唐陵墓的挖掘經驗,考古隊員迅速展開了勘察。
王魯湘:唐代的這個帝陵和漢代的帝陵最大的一個不同在什麼地方。
張所長:唐代帝陵和漢代的帝陵實際上它是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是兩個大的階段。因為這個唐代帝陵從關中現在保存的18個陵來看,有14個陵是因山為陵。
王魯湘:是在山上。
張所長:是在山上,因山為陵,那麼這個,它最初的一個陵,這個唐高祖李淵的獻陵它基本上是仿照漢陵制度來做的。
王魯湘:還是在平地起墳。
張所長:平地起墳,所以它自己的這個陵園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從昭陵開始它就因山為陵了,那麼昭陵它選擇那個山是一個非常陡峭的一個山,它的陵園這個設計上受到很大的這個限制,那麼實際上這個乾陵應該說是唐代陵園制度成熟的一個標志。
經過仔細的勘查,考古隊員對乾陵陵園遺址進行了初步分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寢位於梁山主峰上,墓道口用石條填充後,用鐵水灌注,固若金湯。主峰四面各闢一門,南部東西二峰對峙聳立,形成天然闕門。中間設有神道,整個陵園氣勢恢宏,在唐代陵園中堪稱奇跡。
王魯湘:我1983年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最震撼的就是遠遠地看到這個乾陵,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一個婦人躺在咸陽原上頭這種感覺,頭,脖子,然後胸部,然後肚子,然後甚至說還有兩條腿是吧。
張所長:對對,我們現在走這部分差不多相當她這個腹部這一塊。
王魯湘:她的肚皮這一塊。
張所長:肚子這一塊,這塊也還是比較高的,它越往南越低,越往南越低。
王魯湘:整個乾陵的園區的建築好像就有點仿長安城的那個感覺是吧。
張所長:對對對,一共三重就是有一個外郭城,有一個這個皇城還有宮城這么三道,三道,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第一道我們已經進來了,最前面那個闕還在南邊,它距這個地方還有一公里呢。
王魯湘:我們等於已經走在外城了。
張所長:已經進入到外城的城圈裡頭了。乾陵它實際上這個陵園制度它形成一種模式了,再往後因山為陵的唐陵基本上是走得這個乾陵模式。
王魯湘:一個什麼樣的模式,哪幾個基本樣的要素和規范呢?
張所長:就是說首先他選擇這個山是相對獨立的一個山,然後把這個懸宮選擇在它山的南面的半山坡來開鑿,環繞著這個山築一圈這個陵園的城牆把它包起來,包起來,然後在它南側有一個非常長的一個神道。
從高宗崩逝,營建陵園,到武則天合葬入寢,乾陵的營造歷經23年。耗費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有人說,每一座皇陵。既是死者的天堂,又是修建者的墳墓。
陵址傳說為唐代風水師李淳風所選
王魯湘:高宗李治的這個乾陵據說是高宗生前並沒有選定,而是死後由武則天派人選定的是這樣的嗎?
張所長:文獻里邊沒有明確的記載就是派誰去選定,但是從現在這個陵址我們現在看起來,從它環境的角度,它這個地形的角度,甚至包括中國傳統的風水的角度,都是非常好的一個,一個選址。
王魯湘:顯然是御用風水師做得這個工作。
張所長:對,應該是。
王魯湘:因為他那個時候正好是中國風水在唐代發展到一個頂峰的時候,也可以說中國風水發展到一個頂峰的時候,最有名的李淳風就生活在這一個時期。
李淳風何許人也,對大唐史熟悉的人便知,那可是皇宮里的傳奇人物,大唐御用風水師。他與當時朝野聞名的大術士袁天罡一起,為高宗選擇陵寢寶地。後來二人各自回朝,都說為皇上選到了一處上極之地,就在長安之北的梁山。高宗聽說後,即刻命老臣長孫無忌前去查看,結果,當長孫無忌來到梁山,震驚得半天不能說話。
相傳為高宗選址之時,袁天罡曾以銅錢為記,李淳風以發針為標,各自為證,而當長孫無忌興沖沖地趕到那裡,他驚奇地發現,李淳風的發針竟然不偏不倚,恰好扎在袁天罡銅錢的方孔里,而當他抬頭仰望,赫然發現整個山體宛若女人的時候,他心裡隱隱感到了不安。
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628-683)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624-705)的合葬陵,是陝西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園位於陝西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76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40公里。1961年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乾陵因處於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這里最注目是武則天的「無字碑」因其「無字」而著稱,至於究竟是因武則天遺言「已之功過,留後人評」故不書字,或因武則天「德高望重,無法可書,留後人評」而成無字碑,均無充足的史料佐證。
吃的特產:
鍋 盔:相傳唐代修築乾陵時,工程浩大,士卒甚眾,做飯困難,兵士們有人用頭盔做鍋,燒烤面餅,頗為好吃,這一辦法便於工作在地上傳開來。後以人們改進,發展成今天用平底鐵鍋烙成的「鍋盔」饃,現在的乾州鍋盔,取精細麥面,做成直徑八寸,厚六分的圓餅,用爐火上烘下烤。烤成後外表黃白相間,內瓤起層,聞則幽香,食則甘美,久放不壞,便於攜帶。
掛 面:系用精粉手工製作,細若發絲,潔白光韌。先在開水中煮熟撈出,在涼開水中沖過,再撈成小撮,調成酸湯,以雞蛋洛餅,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做為「漂稍」澆在撈好的面條中,做也叫「澆湯面」,酸香可口,滋味鮮美。相傳修建乾陵時,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幹,當地群眾為使他們能吃上面條,便把擀好切細的面條搭在竹桿曬干切斷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士卒和民工在勞動之餘,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不僅能充公飢還能解乏止渴,被雀為上等慰勞飯食。後來有人將曬面條改進為手工掛面,在酸湯中又加了「漂稍」,就成了如今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酸湯掛面」。
餷 酥:也是乾縣著名小吃,用馬油和面,包以冰糖,青紅絲、綿白糖作餡,入鍋油煎,餅即發起成泡,顏色金黃,香酥可口。據傳餷酥原為宮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時作為供品敬獻,隨之流傳到民間。因馬油難得,故今多以大油代之。
豆腐腦:傳說,修築乾陵時士卒工匠們用黃豆磨成豆漿,沖沸後飲用,後來有人不慎將石膏掉入豆漿中,豆漿即凝結,有人放膽去嘗,很是好吃。此後便有意在作好的豆漿中加適量石膏讓其凝結,一種新的食品就這樣產生了。因見其狀酷似腦髓,故起名豆腐腦。一直流傳至今。
乾縣豆腐腦由於水質特別,製成後顏色雪白,柔嫩光潔,翻而不散,攪而不斷。再加上調料講究,醋用大香、桂皮熬過,辣面用菜油澆開潑稀,咸辣酸香,溫潤適口,香味撲鼻,誘人食慾。
李治並非舊史家所稱的「昏憒無能、怯弱平庸」之輩。即位初年,他「載懷千古,流鑒百王」,立志要做中興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業。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輔佐下,他恭勤國事,禮賢下士,認真執行太宗皇帝的貞觀遺規,墾殖荒田,推行均田制;發展科舉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勢力進入中亞地區。故史書評價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李治中年後,因「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遂委武後處理朝政。武後借機大權獨攬,專擅朝政,「權與人主侔矣」。公元666年正月,李治與武後同登泰山封禪,謁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聖」並尊的局面。宰相上官儀曾上奏後宮權重,被下獄處死。李治亦深感大權旁落,恐李氏江山喪於己手,欲禪位太子李弘(李治與武則天長子),無奈李弘沉痾嬰身暴薨。於是立次子李賢為太子,並使之監國。武後旋以「忤逆」罪廢黜李賢。李治無奈,又立英王李顯為太子。公元682年,李顯生子李重潤(死後追謚懿德太子),李治立其為皇太孫,並破例為太孫開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萬代。弘道元年十二月,李治病逝於東都洛陽之貞觀殿,享年56歲,在位34年。他臨死前說:「天地神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表示願將屍骨埋在故鄉關中。遺詔「陵園制度,務從節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後(武則天)處分。」文明元年(684)五月,武則天遵照高宗遺願,命睿宗護送高宗靈駕西返長安。八月葬於梁山,陵曰乾陵。
武則天(624—705),自名曌,因其曾稱則天大聖皇後,後人稱為武則天。祖籍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生於唐都長安(一說四川廣元)。其父武士彟原為木材商人,後追隨隋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唐初官至工部尚書、利州都督。其母楊氏是隋宰相楊達之女。據說武則天小時候就有異相。當時名聞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到武家赴宴。席間,武士彟請袁給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楊氏後,說:「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貴子!」看了武氏二子元慶、元爽後,說:「此二子官可至三品,但並不富貴終身!」這時,乳母抱著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則天走了出來。袁天罡上前審視了一會兒,說:「此小郎君神色奧爽,不易知曉,讓他走走看。」於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幾步,袁天罡又讓她抬頭看,大驚道:「此子龍睛鳳頸,伏羲之相,必極顯貴!」袁天罡又從側面將孩子審視了一會兒,又驚奇,又遺憾地說:「可惜是郎君,若是女,當為天下主!」
貞觀十一年(637)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聞其「美容止」,召入後宮,封為才人,賜號「武媚」。初入宮闈的武才人以其特有的嫵媚博得了唐太宗的歡心,但她自揣在佳麗如雲的後宮是難以得到太宗長久寵愛的,這個頗有心計的女人,便以自己的美色誘惑了皇太子。貞觀末,太宗病危,李治侍奉在側,與武氏有染。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駕崩。按照當時的宮廷制度,26歲的武才人及後宮中沒有生養的妃嬪,被送進感業寺削發為尼,為先皇祈福。永徽三年(652)太宗忌日,李治臨寺焚香,與武媚娘相遇,舊情重溫,遂被召回後宮,封為昭儀。
宮中古來多怨火,最是娥眉不讓人。復入宮廷的武昭儀以自己的伶俐和睿智,並不惜以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來嫁禍於王皇後,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後寶座,並開始參與朝政。「素多智計,兼涉文史」的武皇後,很快就顯露出她超人的才華和精明強悍的治國能力,得到高宗皇帝的極大信任與依賴。顯慶五年(660)十月以後,身患多種疾病的李治,便將「百司表奏皆委天後詳決。」武則天藉此機會,籠絡朝臣,利用李義府、許敬宗等人的支持,消滅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重臣,從此專斷朝政。弘道元年高宗死後,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以太後身份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李顯,立李旦為帝,令其不得干預政事。載初三年(690),武則天命僧人法明編造《大雲經》,稱其是彌勒佛降生,應代唐為閻浮提(人世)主。接著又命心腹大臣搞了幾百人「勸進」,結果朝廷上下、京城內外、四夷酋長、僧道等幾萬人都跟著「勸進」。武則天見時機成熟,遂改唐為周,於天授元年九月正式登上皇位,自稱大周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通文史,善權謀,手段殘酷。她稱帝後,廣開仕途,開創「殿試」、「自舉」、「武舉」制度,廣泛吸納人才;獎勵告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打擊士族顯貴,以維護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在她統治的近50年間,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加強和改善了唐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晚年豪奢專斷,宮闈穢亂,侄兒武三思把持朝政,政憲大亂。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十一月,武則天崩逝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囑「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終年82歲。次年五月,中宗護則天靈駕還西京,八月與其夫合葬於乾陵玄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