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了解中國歷史做最聰明的孩子上下冊

了解中國歷史做最聰明的孩子上下冊

發布時間:2021-02-20 19:09:21

❶ 你認識歷史上其他聰明的孩子嗎

孔儒讓梨 司馬光砸缸 曹沖稱象 徐稚救樹 文彥博樹洞取球
傷仲永中的仲永,是中國最有名的天才少年。還有初唐四傑之首駱賓王。另外一位王勃,也是一位少年天才。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小時候也相當聰明。

❷ 5個中國歷史上聰明的孩子以及他們的故事

5個中國歷史上聰明的孩子以及他們的故事是:

1、甘羅:

趙國國君趙悼襄王到郊外迎接甘羅,甘羅問趙悼襄王說:「大王聽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的事嗎?」趙悼襄王回答說:「有所耳聞。」甘羅接著問:「您聽說張唐要到燕國任相嗎?」趙悼襄王回答說:「也有所耳聞。」甘羅分析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來,說明燕國不敢背叛秦國。

張唐到燕國任相,說明秦國不會欺辱燕國。燕秦兩國互不相欺,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趙國來擴大在河間一帶的領地。大王不如先送我五座城邑來擴大秦國在河間的領地,我請求秦王送回燕太子丹,再幫助強大的趙國攻打弱小的燕國。」

趙悼襄王立即親自劃出五座城邑來擴大秦國在河間一帶的領地。秦國送回燕太子丹,趙國有恃無恐地進攻燕國,奪得上谷三十座城邑,讓秦國得到其中的十一座城邑。

2、曹沖:

東吳孫權曾送給曹操一隻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詢問眾部下,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拿出辦法來。

這時曹沖上前說:「把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船體上刻下記號,再稱量物品裝載在船上,那麼比較以後就可以知道了。」曹操十分高興,馬上施行了這個辦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3、李賀:

李賀在六七歲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了出眾的才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十分贊賞他的詩文,便親自到李家去見李賀,並讓他以自己來訪為題,即席寫一首詩。李賀想了想便揮筆疾書起來,不一會兒,就寫成了一篇古體詩《高軒過》。

4、房玄齡:

一般人都認為隋王朝牢不可破,但小小年紀的房玄齡卻認為隋王朝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他對父親說:「隋王朝根本沒有造福人民,只是靠愚弄百姓來維護他們的統治,而且皇室兄弟不和,互相傾軋,將來矛盾定會激化,引發天下大亂,依我看,隋亡國的日子不遠了。」

父親聽了大驚失色,吩咐兒子不要亂說。不久後,房玄齡的話便應驗了。隋文帝被害,楊廣即位,之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隋王朝不堪一擊,於是李淵趁機奪去了天下。而唐王朝建立後,房玄齡官至大唐宰相,建立了卓越的功勛。

5、龍啟瑞:

龍啟瑞6歲時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有一次,老師出一上聯:樹影橫江,魚游枝頭鴉宿浪。龍啟瑞不加思索的脫口而出:山色倒海,龍吟岩畔虎眠灘。結果老師十分高興。

後來老師看到書院里的半塘荷花,池塘上還有幾只鴨子,於是老師隨口出一聯:七鴨浮河,數數數三雙一隻。龍啟瑞看到鯉魚跳了出來,於是快速說到:尺魚躍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老師脫口稱許:「堪稱絕對哪。」之後,龍啟瑞反問老師一上聯:南國北人,此小偷偷偷偷東西。結果,老師啞口無言,無法對出。據說至今也無人對出此聯。而這句對聯出自於一個6歲小孩手裡。

❸ 中國歷史上像王戎這樣的聰明小孩還有哪些他們有哪些故事

《司馬光砸缸》

北宋時,有一個很聰明的小孩,他就是司馬光。這個小孩,生來聰慧,喜歡動腦筋,與同齡的孩子相比,顯得與眾不同。

有一天,司馬光和小朋友在花園里玩,花園里有花有樹還有假山,大家你追我趕,玩得很高興。一個調皮的小女孩爬到了假山上去玩,突然,一不小心掉進了假山邊上的大水缸。水缸裝滿了水,小女孩被嚇到了,在水裡掙扎著,大聲喊:「救命啊,救命啊,快救救我啊」這時,小朋友們才發現,有人掉缸里了。大家驚慌失措,有的膽小的孩子,都嚇得哭起來了。

這時,司馬光說:「大家不要害怕,我們趕緊想辦法,把他救上來。」大家很慌張。聰明的司馬光正在努力地思考著,「我們都比水缸矮,又不能把他撈上來,要是能把水缸里的水倒出來就好了,可是,我們怎麼才能把水倒出來呢?」小小的孩子不慌不忙,苦苦思索著。

當他看到假山邊上一塊塊的石頭時,突然靈光一閃。他高興地想到,「我可以用石頭把水缸砸破啊」,隨即他又想到,「萬一砸到小夥伴怎麼辦呢?」於是他跑過去撿了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對大家喊道:「大家不要著急,我有辦法了。」他舉起石頭朝水缸砸去,水缸破了個窟窿,水嘩嘩地流了出來,小女孩終於得救了。大家高興得手舞足蹈,直誇司馬光聰明機智。

這就是著名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它啟示我們,遇事不能慌張,要敢於突破常規,用創新思維來解決問題。

❹ 古代聰明孩子的故事

曹沖稱象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頂大的秤來稱。」
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的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家說:「你這個辦法呀,真叫笨極啦!為了稱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真叫人為難了。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爸爸,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把辦法說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一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❺ 中國歷史最聰明的十大才子,你知道幾個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漢族,生於公元前1156年,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
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
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
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東周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後代。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之後代。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後人將其著作收編成書,名為《管子》共24卷,85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中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二十餘年。
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
他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6、輔佐二主建立蜀漢霸業——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7、唐太宗的治國媒臣——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里。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
8、建立北宋的第一功臣——趙普
趙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則平,出生於幽州薊縣(今北京),後先後遷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陽(今河南洛陽)。
北宋初期的傑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他15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三度為相,為一代名臣,從政50年,終年71歲。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趙普聲名並非顯赫,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台,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
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繫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

9、輔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謀士——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台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10、兼仕兩朝功勞卓著的謀士——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
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
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

❻ 中國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

李寄 ① 東越閩中有庸嶺 ②,高數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 ③,長七八丈,大十餘圍 ④,土俗常懼 ⑤。東治都尉及屬城長吏 ⑥,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禍。或與人夢,或下諭巫祝 ⑦,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⑧。都尉令長 ⑨,並共患之。然氣厲不息 ⑩。共請求人家生婢子(11),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朝祭(12),送蛇穴口。蛇出,吞嚙之(13)。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爾時預復募索(14),未得其女。將樂縣李誕家(15),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寄曰:"父母無相(16),惟生六女,無有一男,雖有如無。女無緹縈濟父母之功(17),既不能供養,徒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死。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聽去。寄自潛行(18),不可禁止。 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19)。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20)。懷劍(21),將犬(22)。先將數石米糍(23),用蜜□灌之(24),以置穴口。蛇便出,頭大如囷(25),目如二尺鏡。聞糍香氣,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嚙咋;寄從後斫得數創(26)。瘡痛急,蛇因踴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其九女髑髏(27),悉舉出,吒言曰(28):"汝曹怯弱(29),為蛇所食,甚可哀愍(30)。"於是寄女緩步而歸。 越王聞之,聘寄女為後(31),拜其父為將樂令,母及姊皆有賞賜。自是東治無復妖邪之物。其歌謠至今存焉(32)。 注釋 注釋 ①本篇寫少女李寄斬蛇除害的故事。用反襯手法,寫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機智。 ②東越:漢初小國。在今浙江東南及福建一帶。閩中:郡名。庸嶺:山名。在今福建邵武縣。 ③隰(xī息):低濕之地。 ④圍:計量圓周的長度單位,舊說尺寸長短不一。 ⑤土俗:當地風俗。此指當地百姓。 ⑥東治:據《晉書·地理志》"建安郡"下注,"東治"當作"東冶"。東越國都,在今福建福州市。都尉:郡之軍事長官。屬城長吏:所屬縣城的長官。長吏,地位較高的縣吏。《漢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 ⑦下諭:下令,曉諭。巫祝:古代以歌舞娛神、與神交通的人。 ⑧啖(dàn淡):吃。 ⑨令長:皆縣官,萬戶以上的大縣為令,萬戶以下的為長。 ⑩氣厲不息:指大蛇氣焰兇猛,為害不止。(11)家生婢子:即"家生婢",奴婢生的女兒。 (12)朝(zhāo召):初一日。(13)嚙(niè聶):咬。 (14)爾時:這時。預復募索:預先又招募尋找童女。(15)將樂縣:縣名,在今福建西北部。 (16)無相:沒有福相。 (17)緹縈(tíyíng提營):漢初臨淄淳於意幼女。其父因罪當受肉刑,緹縈隨父入長安,上書請為官婢以贖父罪。漢文帝憐而赦其父罪,並除肉刑。事見劉向《列女傳》。濟:救助。 (18)潛行:偷偷逃走。 (19)告請:向官府申請。咋(zé責):咬。 (20)詣:到。 (21)懷劍:懷中藏劍。 (22)將犬:帶著狗。217(23)米糍(cí詞):用米蒸制的食品。 (24)□(chǎo吵):用炒過的麥子磨成的麵粉,俗稱"炒麵"。 (25)囷(jūn君):谷囤。 (26)創:傷口。 (27)髑髏(dúlóu獨樓):死人頭顱。 (28)吒(zhà乍):感嘆。 (29)汝曹:你們。(30)哀愍(mǐn敏):哀嘆、憐憫。 (31)聘:送禮物以迎娶。 (32)歌謠:當指歌頌李寄斬蛇的歌謠。 參考資料:http://share.jxlib.gov.cn:8088/datalib/2003/Literature/SHL-DL/SHL-DL-1262/

❼ 有沒有適合剛上小學的孩子讀的中國近現代歷史書

去買劍橋大學出的近代中國歷史或者美國哈佛的,比我們的可信,我們被歷史迷住了眼睛,不能再讓子女也被灰塵蒙蔽,孩子要重小培養獨立思想,這樣才不愚鈍。

❽ 中國歷史最聰明的六個人,看看都是誰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兼仕兩朝功勞卓著的謀士——洪承疇

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

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匯輯》及《經略紀要》24卷。

TOP9、輔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謀士——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❾ 有沒有中國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

從中選一段吧

小項橐長得眉清目秀,水洗一般,無師自通,聰明過人。他自小就喜歡觀察事物,遇事好砸破砂鍋問(紋)到底。提出的問題使好多大人難以回答。夏天項橐見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隨之而降,就問父親:「天為啥打閃打雷?」父親說:「是天老爺讓打閃忍娘娘照明,他打雷轟劈壞人和妖怪。」項橐反問:「那壞人和妖怪只有夏天有,冬天沒有嗎?」父親張口結舌說不出道理來。一天,舅舅來走親,晚上在院里乘涼,天空晴朗,繁星滿天,舅舅逗項橐說:「橐兒,你說天上有多少顆星?」項橐說:「跟地上的人一樣多。」接著反問舅舅:「你頭發有多少?」舅舅回答:「跟你的一樣多,不信你數數呀!」項橐說:「行,你把頭發拔下來,我就數。」惹得在座的人哈哈大笑。
一次項橐正在門口玩,忽聽雞群嘎嘎叫,只看見雞亂竄,找埝躲藏。項橐抬頭看,一隻老雕翻上覆下的要抓那隻帶一群小雞正在覓食的老母雞。這時,項橐左手攏住老母雞,右手扳倒一棵臘樹條,一條腿蜷,一條腿跪,昂頭看著有恃無恐的老雕,當老雕再次俯沖下來,項橐右手一松,只聽撲哧一聲,老雕挨了一臘條,返回藍天,再也不敢回來了。
項橐常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媽媽說,是你爸爸打魚,從涼汪里打撈上來,用漁簍背回來的。項橐雖然不信,但對涼汪卻產生了興趣,老想去看看。涼汪在灣溝河上,因水冬暖夏涼而得名,離袁家莊有五六里,發源於聖公山前,袁家莊東西兩條小河便是灣溝河的上游。夏天的一個中午:項橐和幾個小夥伴,順流而下,來到涼汪,正遇著一個怪物張牙裂嘴的要吃老漁翁,那怪物像水牛,長著獨角,兩眼發光,還會說話。看到這種情況,幾個小夥伴都有些打悚,便往後退。項橐想弄個明白,便問:「老大爺,怎麼回事?」老漁翁說:「剛才我在打魚,不想撈出一個小葫蘆,上面系著黃綾符子。我便解開綾,拔出瓶塞,想看看裡面裝的啥東西,不料想鑽出一個小東西,一打滾便長成這個冤家。二話不說,就要吃我。」那怪物陰陽怪氣的說:「我被玉皇大帝關在這里上千年了,沒撈著吃人,現在又餓又渴,不吃你吃誰!」項橐一眨眼高聲對老漁翁說:「你偌大年紀,還騙我們小孩,它這么大個身驅,還能裝進小葫蘆里嗎?」老漁翁急著說:「不信你問它!」小項橐便對那怪物說:「你真能屈能伸,就再鑽進這葫蘆里做個樣子我們看看,如果是真的,不但可以吃這老人,連我們這些小孩也可以吃!」那怪物聽了很高興,便越縮越小,最後變的像條小泥鰍,嘟的鑽進葫蘆里,項橐隨即將塞子擰緊。高喊,快拿黃綾符子來。將黃綾扎在葫蘆細腰上,又把它扔進涼汪,老漁翁這才恍然大悟,非常感激項橐救他的命。項橐告訴大夥,以後不要再碰這個孽種。從此怪物再也沒有出現過。
有一次,一個官差路過這里,他對項橐的聰明才智早有耳聞,就想親自見識一番,便以人馬皆餓為名,來到項橐家說明來意。項父母平時很好客,經常接濟人。這次見是官差,二話沒說便找了草料喂馬,隨後又問差爺想吃什麼,官差便說:「米面飯都行,但要廿樣菜」。這可把項父母難住了,拿什麼拼這廿樣菜呢?這時項橐從外面玩耍回來,見父母面有難色,就問父母是怎麼回事。父母就把經過說了一遍。項橐略加思索,便對母親說:「烙個大餅,用大蒜和醬拌生、熟兩盤韭菜就行了。」母親不解,項橐解釋說:「生韭熟韭,二韭(九)一十八,再加上蒜和醬,正好廿樣。」母親雖然心裡不踏實,但也只好如此照辦了。等到飯菜上桌時,把那個官差驚得目瞪口呆,暗暗佩服項橐的聰明才智。
俗話說,「話沒腿走千里」,一個七歲的小孩兒這樣聰明伶俐,很快傳遍了四面八方,也傳到了正在周遊列國的孔老夫子耳朵里。孔子想借東游看海,來會會這位神童。一天中午飯後,父親去鋤地,項橐跟著玩兒。在地頭的路上用小石頭圍了個圈,裡面用薄板石蓋了間小屋。正玩的高興時,忽然從西南驛道上來了輛馬車,上面坐著位長者,頭挽髻,寬袖長袍。後面跟著一些弟子。駕車的便是那個人死冠不免的子路。他頭戴盔,身披甲,手執長鞭,嘴裡不斷的喊,駕,駕!猛然看見一個小孩蹲在路中間玩,就大聲吆喝:「閃開!閃開!」項橐若無其事,照樣玩他的。子路滿臉怒氣,伸手要揍項橐,被孔子禁止。孔子下車問:「你這小孩子怎麼不讓路?」項橐說:「城躲馬?還是馬躲城?」孔子一時語塞,弟子們也啞口無言。只好繞「城」而過。子路氣未消,走到地那頭去麻煩了一會兒項父才走。項橐見他們走後,去問父親,他們說什麼來。父親這般如此的說了一遍,項橐說他們再回來,你就這樣告訴他們。再說孔子向北走了一會兒,看天色已晚,離驛站尚遠。特別聽說神童就在這一帶,未很好交談感到很惋惜。便決定原路返回,在此住宿。回來後,子路果然又去麻煩項父問:「你的鋤一天到底鋤多少下?」項父回答:「你的馬蹄一天抬多少下,我的鋤就鋤多少下。」孔子聽後很愕然,便問:「那會兒你說不知道,這會又這樣講,是誰教你的?」項父是個厚道人,不會說謊,便對孔子說了實話。孔子斷定這個小孩就是他要見的神童。便吩咐弟子們找店住下。打算進一步找項橐交談交談。這地方無論是民宅還是店家,都種秋齊棘子當院牆。孔子進店沒注意,袍子被棘子掛破了。一個弟子很惱火,便對圍觀的人有所指的說:「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長刺,大了更惡,實乃無用之材。」項橐也在其中,一聽便知弦外有音,就問:「先生們,什麼是『有用之材』?」 孔子說:「諸木之中,唯有四季長青的松柏最好。」項橐接著問:「松柏確實是有用之材,你能說出松柏為什麼四季長青嗎?」孔子說:「因為松柏木質硬,無孔、心紅。」項橐接著又問:「那竹子可是心白有孔,為什麼也四季長青?」孔子無言以對。當晚不歡而散,各自休息。第二天一早,孔子便遣弟子去找項橐交談。去的人回來告訴孔子,項橐和幾個小夥伴們到東邊看日出去了。孔子便親自到村東去找。不一會兒便發現了項橐和另一個小孩兒正在池塘邊爭執著什麼。於是孔子便湊了過去,只見兩個小孩兒爭得面紅耳赤。那個小孩兒指著太陽說:「你看!你看!早晨它像車輪子,中午就像個盤盂,這不是早晨離我們近,中午離我們遠嗎?」項橐說:「離我們近必定曬人厲害,可早晨雖大,反而滄滄涼涼,但到了中午卻像火盆烤人,開水燙人呢?」正當二人相持不下,見孔子來到,便請教孔子。孔子哼哼啊啊也沒說出個所以然。這時,有群鵝在池塘哇哇叫著戲水。項橐就問孔子:「鵝的叫聲為什麼這樣大?」孔子說:「因為它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孔子又吱吱嗚嗚了。項橐誠懇地說:「人們都說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倫綱常,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聖人,怎麼這些事不給俺講清楚呢?」孔子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❿ 中國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越少越好)除司馬光砸缸2個!!!!!!!!!!!5分鍾之內

曹沖稱象: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頂大的秤來稱。」
而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的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家說:「你這個辦法呀,真叫笨極啦!為了稱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可真叫人為難呀。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爸爸,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把辦法說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一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閱讀全文

與了解中國歷史做最聰明的孩子上下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