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歷史對日本的影響
中國從漢朝就開始影響日本了,從隨唐開始,日本通過大批的遣唐使從中國學習個方面的知識,包括文字,並對其修改發揚,
2. 中國在歷史上和日本的關系是怎麼變化的
唐之前基本無交集,唐朝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大化改新,這是開始。後來日本明治改新後就開始浮了
3. 盤點各國都是怎樣評價中國歷史的:日本還算誠懇,韓國
美國最大特點就是全部採用敘述方式,古籍怎麼記載就怎麼寫,很少加入主觀解讀。而且關注點側重於發明創造對今天的影響。
比如講到針灸時說:這種古老的醫術越來越受到當今美國民眾的認可;講到漢朝時說:強大的中央政權是中國人生活中永恆不變的部分;講到唐宋兩朝時,著重講了印刷術、火葯、瓷器等,還順便提了一句中國是美國馬桶的最大進口國,注重讓學生把歷史和實際相聯系。
2、日本歷史教科書:崇拜古代中國,鄙視近代中國
日本教科書也分很多的版本,但幾乎所有的版本都對古代中國歷史無限推崇,詳細講了中國的萬里長城、漢朝唐朝的強盛、京杭大運河,還有印刷術、造紙術等很多重要發明。而且在講到古代中國的成就時,非常客觀。
比如:講到孔子時,談到儒學對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講到與我國的貿易給日本帶來很多實惠;講到派遣遣唐使學習唐朝各項制度文化時,說「倭曾向唐派遣使者」,對唐朝稱呼他們為倭絲毫不避諱。
講到印刷術、棉花栽培這些科技創造時,也很客觀的承認這就是中國發明的,日本和高麗都是從中國進行了引進學習。
但在講到近代的清朝和民國時,畫風就變了。常常用「混亂、腐敗、軟弱」這些貶義詞來描述。在談到二戰時,日本的教科書常常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之一,並且對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件輕描淡寫,比如他們把「殺害大量無辜中國人」這一史實寫成「殺害許多中國人」。
3、韓國歷史教科書:極度高估自己,部分進行歪曲
韓國歷史教科書也把中國古代史作為重點內容,但與美日不同的是,韓國課本總是把中國古代史納入整個亞洲范疇來講,而不是單純講中國。為什麼這么做呢?因為他們需要在講中國的同時,突出韓國的貢獻。
比如,日本課本說從唐朝學習了先進文化,而韓國則表述成韓國和中國共同創造了先進的東亞文化,並順便說了句:文化傳播到日本,對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講到宋朝的活字印刷術時,承認這是中國的發明。但話鋒一轉,說宋朝以後活字印刷命脈就斷絕了,韓國將其進行了普及,並在世界上首次造出金屬活字。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教科書都對部分史實進行了主觀歪曲解讀。比如把我國的東北地區算成是古朝鮮的固有領土;在講到隋煬帝和唐太宗征伐高句麗時,說「隋朝數次入侵高句麗均以失敗告終。高句麗抵抗隋唐的入侵取得的勝利在我國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
4. 中國正史中關於日本有哪些記載
現存於國內外的中國家(族)譜超過4萬多種〔1〕,上海圖書館的收藏據說在萬種以上,海外的一些機構,如美國猶太譜牒學會的收藏量也十分可觀。近年來,家譜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已經受到有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總的來說,家譜的文獻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別是從已有的成果看,普遍存在著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學者對家譜的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茲擇要論說。
1
家譜與移民史研究
每一種家譜一般都詳細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對於一些自發的、小規模的、分散的移民,有關的家譜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記載來源了。因為普通的一家一姓的遷移,對社會固然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不可能有載諸史籍的價值;但對於該家族的後裔來說,卻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即使對於那些大規模的、官方安置的、集中的移民,正史和其他史料的記載也往往失之粗略,缺乏具體而詳確的敘述,更沒有定量分析。究竟有多少人?從哪裡遷到哪裡?遷移的路線有哪些?多少人定居了?多少人又返回或遷走了?移民的成份有哪些?等等,大多是找不到答案的。盡管一二部、一二十部家譜也不一定找得到完整的答案,但如果能集中若干種有關同一次遷移的家譜,就有可能作出比較具體的分析。在這類資料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再運用科學的計算方法,就會獲得相當可靠的結果。
家譜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一般的家譜都要找出一位煊赫的祖宗,不是帝王、聖賢,就是高官、名人,甚至要追溯到三皇五帝。由於這些上古貴人基本都出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要使本家族特別是不在黃河流域的家族與這些祖先聯系起來,就只能編造出一段遷移的歷史。
一部分家族的確是有過遷移的,但為了把他們祖先的遷移史附會於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大移民,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後的北人南遷,所以具體的遷移時間、地點就不一定正確。由於這些移民都是歷史事實,所以人們往往會對這些家族的來源深信不疑。但因為這些家族的祖先實際上並不是那些移民運動中的遷移對象,所以如果輕信了這些家譜中的記載,就會影響我們對移民歷史的正確復原。例如,不少客家人的家譜中都有本族的始祖是東漢末年或永嘉之亂後從北方遷至今閩南、贛南或粵北的,國內外的客家研究學者大多都以此為根據肯定這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遷移。但如果我們對公元2世紀末至4世紀的北人南遷作一個比較全面的考察,就不難發現當時南遷浪潮所及還離閩南、贛南很遠。即使有一些零星移民遷至這一帶,也不足於形成一個能使自己長期不被周圍土著居民融合的獨立群體。事實是,客家人的南遷並形成一個不同於土著居民的群體並沒有那麼早,客家家族譜中關於始遷祖的記載並沒有可靠的史實依據,而是出於後人的附會。〔2〕
另一些家譜中所載始祖的遷移時間並沒有錯,但地點和原因卻不一定對。這是由於有些家族始遷到某地的祖先當時既沒有社會、經濟地位,更沒有文化,有的甚至還是罪犯的身份被強制遷去的。到了有條件修譜時,一個家族一般都已支派繁衍,人丁興旺,並有了相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有的還成了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子孫們即使對祖先的來歷弄不清楚,也不能在譜上出現空白;或者知道祖先是如何遷來的,卻不願意留下不大光彩的記錄。常用的辦法,一是根據當地最主要的移民來源將本族的祖先當作其中的一員,一是將遷入時的目的或身份改得盡可能地體面。例如,蘇北地區不少家譜都說祖先是明初由蘇州或蘇州閶門遷來的,其中大部分就不一定是事實,有的可以肯定不是來自蘇州,而是遷自江南其他地方。主要原因是當時朱元璋的確曾從蘇州遷過一批富戶到蘇北,這批人雖然被迫遷移,但畢竟有經濟實力,文化水平也較高,自然成為蘇北地區移民中的上層和主流階層。遷自其他地方的零星或貧窮移民,當時既沒有必要也不敢冒稱來自蘇州,但到他們的子孫發達後修家譜時,無論是弄不清祖先從哪裡來,還是故意迴避,寫上祖先由蘇州遷來都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又如一些家譜稱始遷祖是在明初「奉旨分丁」、「奉旨安插」,或者是來某地當官、駐防的,實際上可能朱元璋根本就沒有下過這樣具體的聖旨,這些始遷者也不是什麼官員或將軍,所謂「奉旨」無非是流亡到此開荒定居後得到了官府承認被納入編戶,或者就是被綁著雙手押送來的。這種情況在遷入四川、湖廣(今湖北、湖南)、安徽和華北各地的移民家族所修家譜中都很普遍。〔3〕
以上兩種情況盡管在具體情節上有出入,該家族是移民後裔倒是事實,所以只要認真分析,再結合其他史料,還是可以大致弄清歷史真相的。但第三種情況就根本不存在遷移的事實,家譜中的記載千萬不可輕信。這主要發生在南方或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中。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和經濟文化的進步,當地一部分少數民族家族也發達起來,但在封建社會民族歧視政策的影響下,要取得與漢族同樣的社會地位還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少數民族家族,就通過修家譜將自己的祖先說成是來自中原的漢族,如謫居的官員、從征的將士、流落的文人等。由於這也滿足了漢族官員和士人的民族優越感,所以很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可。如從唐朝後期起世居貴州的楊保族,到明初就編出了是北宋楊家將之後的譜系;不少廣西的壯族家族都說祖先是宋朝隨狄青征蠻而遷來的;清朝貴州獨山學者莫與儔、莫友芝父子明明是布依族,卻要說是遷自江寧。這一假象如果不識破,我們就會編造出根本不存在的移民史來。〔4〕
2
家譜與歷史人口研究
人口學或人口統計學研究的基礎是人口統計數據,但在現代人口普查或抽樣調查之前,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存在這樣的數據。中國現在的自公元初以來的歷代戶口統計數在大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包括全部人口,只有在少數階段與實際人口比較接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西方國家對歷史人口的研究,主要依靠一些教區的受洗、墓葬登記和一些家族的世系記錄;日本使用收藏於寺廟中的「宗門改帳」(當地居民每年向寺廟登記全部人口,表明沒有改信西洋「邪教」),主要原因是在於這些資料基本上能包括統計區的全部人口。而在中國,舍家譜以外,至今還沒有發現有其他類型的史料。
一部典型的、完整的家譜應該登錄該家族的全部成員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婚姻狀況(婚齡、配偶)、子女(其中男性也同樣應有完整的記載,女性一般登記到出嫁時間及其配偶姓名)等。因此可以據此整理出該家族人口的生命表,計算出這些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出生率、死亡率、性別比、有偶率、初婚年齡、生育率等等現代人口統計學所必須的基本數據。
當然,這樣完整而典型的家譜在總數中的比例大概是很低的,一般的家譜都會缺少一些項目,如女性人口不全、婚姻狀態中不記載初婚年齡或無配偶年齡,只登記子而不登記女,漏載夭折兒童等。但就是這樣一些並不十分完整、典型的家譜也是相當珍貴的,因為與官方的戶口資料相比,它們至少有完整、真實的優點。因為修譜的目的本來就為了顯示本族的興旺發達、源遠流長,以此告慰祖宗,昭示後代,所以對本族人口絕不會故意遺漏,也不可能隨便虛報。個別特殊情況,如因犯了謀反大逆一類罪行或有礙門風而開除出族,對不在本地的族人登記不全等,會產生一些誤差,但一般不至於有什麼大的影響。對生卒、婚配的時間和子女數量等數字,由於大多是根據經常性的記錄或本族、本支的申報,加上有族規、輩份等因素的約束,一般也是確實的。家譜中的數據總的來說都比官方的登記數准確,而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有哪一種史料中會有這樣多、這樣詳細的人口統計數據。
早在1931年,袁貽瑾就利用廣東中山縣李氏家譜,對該家族自1365至1849年間的3748名男性和3752名女性作了分析,計算出這些人在不同時期20歲時的預期壽命〔5〕。 台灣學者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年)一書使用的資料包括50個家族中的147956名男性和113464名女性,重組了42785個核心家庭,是迄今為止利用家譜人口資料一項規模最大的成果。
但家譜中的人口資料也有其局限,特別是時間、空間和人口覆蓋面上的空白。傳世的家譜大多是清代和民國時期修的,明代的已經不多,此前的基本沒有,所以家譜資料一般只能用於研究16世紀以後,少數可上溯到13—14世紀,極個別才能推算得更早。家譜中也會有不少明清以前的內容,有的甚至可以從三皇五帝的世系排起,但這些並不可信,不具有人口史資料的價值。現存的家譜在地域上、民族上也是不平衡的,近代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外來人口較多或宗族觀念較強的地區家譜很多,反之則很少,大多數少數民族沒有家譜。即使是在家譜修得很多又保存得很完整的地區,家譜也不會覆蓋全部人口,因為家譜一般不會包括本族中流亡在外又窮困潦倒的分支,家族過於分散的移民不可能各自修譜,而同家族人口較多的移民也要等到在遷入地站穩腳跟並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後才會修譜。
由於家譜所登錄的是同一家族的人口,所以盡管內部也會有嫡庶、尊卑、貧富、強弱的差別,但總是有比較共同的或相近的經濟基礎、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只能代表當時、當地人口中的某些階層或其中的一部分。僅僅根據某些家族的統計數據就得出普遍性的結論,難免失之偏頗。
3
家譜與社會史研究
家族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族研究當然是社會史研究的基礎,家譜無疑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家譜的資料,如經濟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集體田產數量、分布、收益以及該家族經濟上的盛衰,有時還是具體的數字和契約文書;文化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家庭教育、科舉、人才、技藝以及有關的著作、詩文;制度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組織系統、族規、婚喪禮儀制度、管理方法等;其具體、詳細的程度是其它來源的史料所無法比擬的。近年來的一些社會史、區域史、家族史研究,充分發掘了有關家族中的資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但是,必須看到,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從本質上說都屬於觀念層面、制度層面或家族上層,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更難於代表家族的底層、內部的實際。一般的家譜無不揚善隱惡,誇大溢美,甚至移花接木,假冒附會,如果不了解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一味相信家譜的記載,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例如,很多家譜都有名人所作序跋,但仔細分析,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假託偽造的,有的完全是從其他家譜中抄來的,只是將主語改變了一下。對先人的爵秩功績往往誇大其事,將虛銜寫成實職,把捐納當作功名。所列著作,大多是毫無學術價值又基本沒有流傳到社會的家刻本,甚至只是誰也不能證實的稿本。而且,無論忠奸賢愚、士農工商,一入譜傳,無不尊師重教,文風蔚然,詩禮傳家。有的家族明明是做生意發了財,然後花錢捐了功名,到了一些研究人員的筆下,卻成了富於人文精神的「儒商」,根據就是他們家譜中的資料。連一些靠括地皮致富的貪官,記入家譜的往往也是詩酒風流、樂善好施的嘉言懿行,這類材料要是不加起碼的辨析,能寫出真實的歷史嗎?
近年來,一些人熱衷於收羅某些大家族的家譜中此類資料,宣揚「××第一家」、「×代同堂」的那種雍雍穆穆、長幼有序、族規森嚴,以此證明儒學思想整合中國社會的功能和儒家倫理的作用,卻根本沒有了解這些家族的實際情況,更沒有深入研究其內部的矛盾。試想,要是賈政和高老太爺修家譜,能把《紅樓夢》和《家、春、秋》中的內容寫進去嗎?但如果真正要研究榮國府和高公館的歷史,能只看這些家譜嗎?
由於家譜的收藏極其分散,家譜的復本也不多,至今還沒有一份可資查考的、比較完整的目錄。國內的一些收藏單位查閱不便,反不如美國猶太譜牒學會那樣方便。多數家譜無用的成分很大,但由於沒有人做前期整理工作,研究人員不得不一一重頭做起,重復勞動量極大。不少家譜是孤本,有的已損毀殆盡,亟待搶救。如何通力合作,利用高新技術,建立中國家譜信息庫,使這份珍貴遺產和重要史料能充分發揮作用,是學術界同人的一項緊迫任務。
注釋:
〔1〕據武新立《中國的家譜及其學術價值》(《歷史研究》1988年第4期)統計,國內外收藏的中國家譜有42993種,其中部分是重復的。但據我們所知,散在民間又未經著錄或收藏的也還不少,如江西、湖南、福建、山東等省散藏於民間的遠比見於著錄的為多。
〔2〕參見拙著《中國移民史》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復旦學報》1995年第3期,第165—171頁。
〔3〕參見拙文《蘇北的蘇州移民》,載《尋根》1977年第3期;《麻城孝感鄉——中國歷史上的移民發源地之一》,《尋根》1997年第1期。
〔4〕參見譚其驤《播州楊保考》及後記,載《長水集》下冊, 人民出版社,1987年。
〔5〕袁貽瑾《1365—1849年間一個華南家族的生命表》,載《人類生物學》1931年5月號(I.C.Yuan: LifeTableforaSouthernChines Family From 1365 to 1849, Human Biology, May 1931)。
5. 看看日本人怎麼看待中國的歷史變遷 天呀 我的歷史
其實雙方都在美化自己但是日本做的更過火一些甚至完全否認一些事實的發生版早些年日本官方對民眾的宣傳權是稱日本來華幫助中國抵禦歐美列強推翻封建專制統治解放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實現東北亞的共同繁榮因為當時日本也是從殖民地的地位翻身過來的所以日本很多善良的老百姓都被政府誆騙以為事實正是如此當戰後中國政府共同參與審判日本戰犯時大多數日本民眾都感到憤慨以為中國人恩將仇報其實兩國的老百姓都是戰爭無辜的受害者
6. 歷史中日關系中國在歷史上和日本的關系是怎麼變化
中日關系簡單概括如下:
隋唐時期:日本派遣使者,中日政府間開始正式來往。專日本在屬文化、宗教上向隋唐學習。
元朝時期:日本對於蒙元政權要求臣服的國書不予理會,兩國爆發戰爭。
明朝時期:明初兩國間貿易頻繁,隨著明朝頒布禁海令,兩國直接貿易中斷。而後民間主要通過澳門的葡萄牙商人進行中轉貿易;
鴉片戰爭後:鴉片戰爭後日本深受打擊,認為連中國都敗於西方列強,日本只有變革維新否則絕無出路。隨後日本走上了去除中華思想,全盤西化的道路;
甲午戰爭後:日本戰勝後,中日關系首次逆轉,蔑視中國的思想開始蔓延。中國開始向日本學習政治體制、軍事、法律、醫學等西學(因為兩國都用漢字);
二戰時期:全面戰爭狀態,兩國關系決裂;
二戰結束後:由於國共內戰及意識形態等問題,兩國斷交;
1972年後:中日恢復國交,日本提供經濟、技術援助,兩國蜜月期;
1990年代:蘇聯解體、國內領導人換代等因素導致中日關系逐步冷淡;
2000年代:領海糾紛導致中日關系跌入最低谷;
7. 日本怎麼評價古代中國
師傅
8. 歷史上的日本朝代變遷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西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10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西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西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收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改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西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西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3)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的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4)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工藝等一片繁榮。19世紀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戶,小說、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5)近現代(19世紀後期至今) 幕末.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9. 看看日本人怎麼看待中國的歷史變遷 天呀 我的
日本人怎麼看跟我們有關系嗎?
10. 怎樣評價近年來日本的對華政策演變
這得取決於老美的態度!!!
首先,日韓以及東南亞各國都僅僅是美國的棋版子,其作用是牽制權中國和試探中國,從近兩年來看,美國迫切需要從衛星以外的角度來進一步了解中國,這就需要日韓和東南亞各國發揮作用。
菲律賓,越南等通過邊境問題挑起事端,美國妄圖用這幾顆棋子,渲染中國weixielun,以及了解中國的戰略思想...好像跑題啦!
日韓兩國則通過自己的國際地位,不斷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向中國施壓...
綜上所述,日本受雇於老美,不僅能放緩中國的發展,而且還能討好美國,更重要的是利於日本自身利益...
告訴你,中國在某些方面看似有些。。。那是中國在尋找機會,要da,中國就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取得勝利,要da,中國就要yizhan確定自己的地位,要da,中國就要da那個最大的!!!你懂得!!!
希望我的答案能讓您滿意!!!
中國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