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海疆歷史

中國海疆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03:10:25

⑴ 中國南海紛爭的歷史由來

南海,亦稱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東邊是菲律賓群島,西邊是中南半島,南邊為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在這遼闊的海域中,分布著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統稱為南海諸島。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對此我們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國際社會也長期予以承認。

油氣資源引發的領土爭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戰後相當長時期內,並不存在所謂的南海問題。南海周邊的地區也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目前,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在我國政府管轄之下,南沙群島雖然主權屬我,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南、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先後對南沙群島的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並非法佔據了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在南沙群島189個已有命名的島、礁和暗灘、暗沙中,有43個島、礁分別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占據,其中越南占據29個島礁,菲律賓占據9個島礁,馬來西亞占據5個島礁。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些國家開始分別在所佔據的島礁上修建飛機跑道,建漁港、燈塔和旅遊觀光點,並紛紛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開采南沙地區的油氣資源。一些國家自從涉足這一海域後,短短十幾年時間,已從南海獲取了重大經濟利益,有的甚至從貧油國變成了油氣資源出口國。到90年代末期,這些國家已經在南沙海域鑽井1000多口,發現含油氣構造200餘個和油氣田180個(其中油田101個、氣田79個),僅1999年年產石油4043萬噸、天然氣310億立方米,分別是我國1999年整個近海石油年產量和天然氣產量的2.5倍和7倍。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主張的提出

1984年,鄧小平最先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設想。他說:「南沙群島,歷來世界地圖是劃到中國的,屬中國,現在除台灣佔了一個島以外,菲律賓佔了幾個島,越南佔了幾個島,馬來西亞佔了幾個島。將來怎麼辦?一個辦法是我們用武力統統把這些島收回來;一個辦法是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共同開發,這就可以消除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1990年,我國對外正式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海的主張,期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共同開發的方式,與東盟涉及南海爭端的這些國家解決問題。

2002年,中國同東盟國家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表達了有關各方促進和深化中國與東盟戰略夥伴關系和共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意願。

目前,南海的形勢是,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賓基本控制了南沙東北部海域,馬來西亞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度尼西亞和汶萊兩國雖沒有直接占據南沙群島島礁,但印尼單方面宣布的專屬經濟區深入我國傳統海疆線5萬平方公里;汶萊則對我南沙群島的南通礁提出領土要求,企圖劃分我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這些國家通過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制度,將其主張的海域范圍覆蓋了南海大部分海域且彼此重疊,同時也與中國主張的管轄海域范圍形成重疊。因此,南海問題,不光是南沙群島的主權和領土爭端,還有著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海洋管轄區域的劃分問題。

⑵ 中國海軍發展史

你好,海軍發展史如下:
概述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脫胎於虛弱的國民黨海軍。經過60年的成長,中國海軍擁有22.5萬人,由3個艦隊組成: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每個艦隊都由水面作戰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和岸防部隊組成。危機時刻,中國海軍還將得到商船和漁船的支援。中國擁有亞洲最大的潛艇部隊。
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81年,第一艘國產導彈核潛艇下水。第二代的093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和094級戰略核潛艇已經開始進入現役。同時老舊的潛艇也正在被更加新型的國產潛艇和俄制的「基洛」級潛艇所替代。
從1990年起,中國海軍總共接受了6個級別的多艘驅逐艦。大多數中國製造的水面作戰艦艇裝備了自製的「鷹擊-83」反艦巡航導彈。早期服役的艦艇裝備了HHQ-7短程防空導彈系統,而後期服役的艦艇則裝備了性能更強大的中程和遠程防空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模塊。為了加強水面作戰艦艇力量,解放軍海軍還引入了現代化的022型導彈快艇。
自從上世紀90年代早期以來,解放軍海軍的兩棲作戰部隊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建立時期
建立於1949年4月23日。2009年4月23日,中國海軍成立60周年。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海軍已發展成為擁有水面艦艇、潛艇、海軍航空兵、岸防部隊和陸戰隊等諸兵種組成的合成軍種。
對中國海軍力量的發展,英國<今日中國防務>評論指出,傳統上,中國被看作是一個陸上強國。冷戰時期,解放軍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對中國的近海地區進行防禦。自8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尋求建立一支能夠在超越其近岸海域的地區展開行動的海上力量,「藍水海軍」成為中國海上力量的建設目標。美國防務問題專家幫辦彼得·布魯克斯認為,中國海軍的現代化經歷了三步走的戰略:首先,發展一支相對現代化的海軍力量,能夠在第一島鏈范圍內展開行動;其次,發展一支能夠超越第一島鏈、進入第二島鏈的區域性海軍力量;第三,解放軍海軍將在21世紀中葉發展成一支全球海軍力量。
中國的水面艦艇還裝備了「宙斯盾」系統的技術,具備了相當的防空能力;建造航母成為中國的新目標。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⑶ 為什麼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保衛海疆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從國力來衡量,也不能單純地從海權的角度來考慮,它當中有一個戰略思想問題.當然了,這是很深層次的戰略問題了.但我們可以叢冢分析出一點蛛絲馬跡:
舊中國的海防思想比較落後,一直到近代才建立起所謂的"海防",但是在統治者的思想里,海軍只是一個從屬於陸軍的兵種,海權是從屬於陸權的.那麼強大的北洋艦隊在他們的眼裡,只是用來拱衛渤海灣的.就和咱如今的中國足球一樣——始終都是在自己家門口打槍,能不被人家破門嗎?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簡單地推論出:在甲午海戰的時候,如果北洋水師不是一味地龜縮於渤海灣一線防守,而是勇敢地把戰火燒到日本沿岸,那麼戰爭的結果肯定會和現實不一樣!
再看看新中國的海防思想,在建國之初,就確立了「空潛快」的知道思想,這在當時的國力和國際國內形勢下是最適合我們的,(當時中國周邊並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存在:日本已經沒落,美國的重點放在歐洲。)在建國後幾十年的時間內,這一海防思想是比較現實的。
當然,在80年代開始,我們是走了一點彎路,放慢了海軍建設腳步,但在1996被美國訛詐之後、在遭遇多起東南亞的惡棍之後,特別是高層意識到日本這個惡鄰又開始覬覦我們的海疆之後,我們的海防思想已經開始進化,已經堅實地從黃水海軍跨過綠水邁向藍水!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相信我們的海軍會高傲地屹立在太平洋的西部!

⑷ 新中國的海軍發展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脫胎於虛弱的國民黨海軍。經過60年的成長,中國海軍擁有22.5萬人,由3個艦隊組成: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

每個艦隊都由水面作戰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和岸防部隊組成。危機時刻,中國海軍還將得到商船和漁船的支援。中國擁有亞洲最大的潛艇部隊。

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81年,第一艘國產導彈核潛艇下水。第二代的093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和094級戰略核潛艇已經開始進入現役。同時老舊的潛艇也正在被更加新型的國產潛艇和俄制的「基洛」級潛艇所替代。

從1990年起,中國海軍總共接受了6個級別的多艘驅逐艦。大多數中國製造的水面作戰艦艇裝備了自製的「鷹擊-83」反艦巡航導彈。

早期服役的艦艇裝備了HHQ-7短程防空導彈系統,而後期服役的艦艇則裝備了性能更強大的中程和遠程防空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模塊。為了加強水面作戰艦艇力量,解放軍海軍還引入了現代化的022型導彈快艇。

自從上世紀90年代早期以來,解放軍海軍的兩棲作戰部隊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4)中國海疆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艦艇部隊和海軍航空兵為主體,其主要任務是獨立或協同陸軍、空軍防禦敵人從海上的入侵,保衛領海主權,維護海洋權益。

其作戰部隊——除了海軍總部直轄外,分布於北海、東海、南海三支艦隊中。海軍是海上作戰的主力,具有在水面、水下、空中作戰的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新型航空母艦、新型驅逐艦、新型潛艇、新型戰斗機為代表的新一代主戰裝備,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新型導彈、魚雷、艦炮,電子戰裝備等武器系統陸續交付使用。

人民海軍已經擁有大型區域防空艦、核動力潛艇、AIP潛艇等世界先進武器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現已裝備了轟炸機、巡邏機、電子干擾機、水上飛機、運輸機等勤務飛機。

海防導彈形成系列,不僅有岸對艦導彈、艦對艦導彈,還有艦對空導彈、空對艦導彈、空對空導彈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現役軍人約24萬人,艦船300餘艘,飛機600餘架,現役艦艇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是西太平洋地區最大規模的海上武裝力量。

⑸ 中華民族歷史上各朝代的統治者(或民族)多是內陸民族除明朝外,都是不重視海疆的!對嗎日本百年前就有航空母

你說錯了,中國歷史上無論城市化程度、人民幸福指數、世界經濟文化排名的頂峰,都是在宋朝。
無法超越的一代啊。
宋朝高度重視商貿易,宋太宗親筆寫的諭旨排軍官到東南亞周邊各國招商,海上貿易的稅收佔到財政收入的近四成(具體數據忘了),現在的大部分沿海港口城市幾乎都是在那時發展起來的。對外國移民也沒限制,各種文化在粵閩浙沿海交相輝映。糾其原因是因為草原民族截斷了路上絲綢之路。就跟西方近代航海大發現的動因基本一致,他們是因為土耳其帝國截斷了路上的貿易道路,才被迫尋找海上航道。
但宋朝重視的不是海疆,因為沒幾個強大的鄰國,宋朝水師、民船隨便橫行,根本不需要劃定什麼疆界。
明朝是個農民出身的皇帝建的,及其偏向理想的農業社會,也看不到工商業的巨大作用,所以那時民間海外貿易極其發達,但在法律上來說是走私,卻隨著海禁政策的時松時嚴而時好時壞,最出名的就是王直走私集團了。明朝就是放著個大金山不要,有輕松的關稅、商稅不征,非去搜刮農民,結果一條道走到黑了。
也有人說是因為大部分執政大臣出身江南、東南,代表著工商業者的利益,為了避免朝廷分肥,才表面上維持海禁,暗地裡大肆走私。以劉大夏為代表,在永樂、宣德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結束以後,全面銷毀了航海記錄、禁止私人出版與西洋有關的書籍、極力詆毀下西洋勞民傷財,是僅為了宣示國威,等等。既避免了朝廷合法征稅(因為注冊的船隻很少)、又排擠一切想分肥的其他商人(可以用海禁政策打擊競爭者)。壟斷了海外貿易的超高(邪惡)利潤。

⑹ 海疆,即是主權國家的領海,沿海國家的海洋國境。近代以來,中國海疆和海防歷史的興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

(1)問題:復軍隊腐敗,武器落後;海防制廢弛。
後果: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英侵香港島,迫上海等五口開埠;附件中取得軍艦巡查貿易權;中國海防洞開,領海主權遭破壞。
(2)正確。舉措:創辦北洋艦隊等海軍,修建威海衛等海軍基地。
(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專制統治腐敗。
進一步的破壞:威海衛軍港遭日毀,旅順、大連被日佔,渤海、黃海海防盡失,京畿門戶洞開。
(4)認識:清王朝專制腐敗導致國家衰弱、軍備落後、海防虛弱(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中國不可能實現海軍、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衛海疆)。

⑺ 有關中國海盜、航海和水手的歷史

中國人很早對中國陸海關系有了認識,在早期的典籍《尚書》中,就有記載中國地理環境「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稱為「環九州為四海」;春秋時期,沿海大國齊國為相管仲就提出「官山海」。認識到海洋提供的「鹽漁之利,舟濟之便」。唐朝詩人方干:「西方尚在星辰下,東城已過寅卯時。大海浪中分國界,扶桑樹底是天涯。滿船若有歸風便,到岸猶須隔歲期。」到明中葉提出「海上經略」的戰略思想。

從航海實踐看,夏商時期就出現了國家航海行為,漢朝時期就打通了中國沿海的航路,把分散的海疆統一起來,開辟海上絲綢之路,之後有甘英遠航大秦,法顯、鑒真海上弘揚佛法,鄭和七下西洋等許多輝煌的海洋實踐。

在航海科技方面,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我們祖先的航海技術、造船技術和對海洋科學的認識在世界上是獨領風騷的。

明朝海軍曾裝備過的一種戰船,不過通過影子的分析 (個人見解)似乎這是仿造的葡萄牙的一種近海的戰艦。
《殊域周咨錄》卷九「佛郎機」條是這樣記載的:「佛郎機番船用夾板,長十丈,闊三尺,兩旁架櫓四十餘枝,周圍置銃三十四個。船底尖,兩面平,不畏風浪。人立之處,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撐駕,櫓多人眾,雖無風可以疾走。各銃舉發,彈落如雨,所向無敵,號蜈蚣船。其銃用銅鑄造,大者一千餘斤,中者五百餘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銃一管,……銃管以鐵為之。銃彈內用鐵,外用鉛,大者八斤。其火葯製法與中國異。其銃一舉放,遠可去百餘丈,木石犯之皆碎。」其中佛郎機是指當時的葡萄牙。

?明朝海道副使汪鋐通過在葡萄牙船上的中國水手,得到了機銃和蜈蚣船的資料。「有東莞縣白沙巡檢何儒,前因委抽分曾到佛郎機船,見有中國人楊三、戴明等年久住在彼國,備知造船、鑄銃及制火葯之法。鋐令何儒密遣人到彼,以賣酒米為由,潛與楊三等通話,諭令向化,重加賞賚,彼遂樂從。約定其夜,何儒密駕小船,接引到岸,研審是實,遂令如式製造。」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汪鋐就使用在楊三、戴明等指導下仿製的葡式炮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大敗葡萄牙人,驅逐在粵葡萄牙出境,鑿沉葡船,奪得大小火銃二十多管。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葡萄牙殖民者別都盧(Pedro Homen)率船隊入侵新會西草灣,汪鋐又用仿造的葡式炮船大敗入侵者,這一仗活捉別都盧等42人,殺死35人,繳獲大小火炮20多門和戰船2艘。
?《明史》中記載「。蜈蚣船,象形也,能駕佛朗機銃,底尖面闊,兩傍楫數十,行如飛。」

槳船

(或名遊艇)原為平時載運遊客於江面遊玩的小型槳船,但在戰爭發生時被徵調改良為一種小型突擊艦艇。船上不設女牆,船身低矮,船舷上之槳床左右隨艇之大小長短每四尺置一可讓士兵坐著的木床。由於體積小,行動靈活,前進、回轉、後退皆十分方便,兼之速度極快,便於偷襲敵艦,惟甚懼火攻或巨型炮彈的攻擊,平時可做民船或小型貨船之用。此型槳船在南宋孝宗乾道五年(西元1169年)曾由當時的水軍統治官馮湛改良研製成長八丈三尺,具有涉淺、迎敵、破浪等多功能的新式槳船。

古船-走舸

三國時代稱運兵船為走舸,也類似於後漢時代的露橈。《三國志·周瑜傳》提到,黃蓋「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黃蓋放船引火後,就是改乘這些走舸。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史中,《三國志》是第一個用舸這個字,更是唯一提到走舸這名詞的正史。
?公元237年,割據幽州遼東郡將近五十年的公孫氏拒絕曹睿的召見,擊敗毋丘儉,正式叛變,改年號紹漢元年;次年238年,曹睿派大將軍司馬懿率兵馬四萬遠征,包圍遼東郡首府襄平縣。《三國志?公孫淵附傳》提到七月時,「霖雨三十餘日,遼水暴長,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士兵不安,部將打算撤退到高地,司馬懿不準。終於雨停,在投石車部份提到,司馬懿軍發動總攻擊,消滅了公孫氏。《三國志·孫權傳》也提到「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計算起來,這次輕船的運量也與走舸相類似。

漢武帝的「樓船」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前在位)統治時,社會經濟發展,國勢強盛。為了統一沿海地區,發展近海與遠洋的交通貿易,所以加強造船業,建立強大的水師並七次巡海航行。
據書籍和解放後出土的漢代船模研究,漢代已能根據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造成各種類型的船,有客船、戰船、貨船等。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舟扁)、艇、扁舟、輕舟(舟令)舟、舫舟等。戰船中又有弋船、橋船、艨艟、斗艦、樓船等。漢代造船的數量很多。當時所造的船是以長度「丈」來計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一千丈。
從考古發掘中也能知道漢代造船業的發達和造船技術的先進。1973----1974年間在湖北江陵鳳凰山上西漢墓中出土了木質船模,長71厘米,中部最寬處為10.5厘米,頭部較窄,尾部稍寬,底部平坦呈梭形,兩端呈流線型上翹。與船模同時出土的木簡中也有記載舟船的資料。
1951------1952年,在長沙發掘的西漢203號漢墓中發現一隻兩頭小,中間大,船形狹長的船模,有16支劃漿,船模兩側邊沿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規則的釘眼,說明這種船已採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釘接技術了。
1955年,在廣州郊外的東漢墓(木郭)中出土一隻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後三艙,艙上都有蓋頂,船首兩旁有漿架三根,船艙有橫架梁櫓8根,船的兩側設有撐篙用的邊走道,有舵錨。是一隻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內河客貨船。
漢代我國造船技術已經成熟,有船尾舵和高效率的推進工具櫓。最能說明漢代造船技術高超的是樓船。樓船是水軍的代稱,也是對戰船的通稱。如把水兵稱為樓船卒、樓船士、水軍將校稱為樓船將軍、樓船校尉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在長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樓船」。船上能起高樓所以叫樓船。這是漢代重要的戰船船型。「樓船」的出現是漢代造船業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樓船高十餘丈,分三樓層,「樓船」上設備齊全,已使用纖繩、櫓、帆、楫等。樓船的四周還插滿戰旗,威武雄壯。
漢武帝從其強大的水師完成了對東甌(今浙江省東南部)、閩越(福建部分地區)、南越(廣東廣西部分地區)等地方封建割據政權的統一,鞏固了海疆,為東南與南方沿海航路的暢通打下了基礎,從而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漢武帝還曾於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9年,公元前106年,公元前105年,公元前102年,公元前94年,公元前89年七次巡海,不但年距很近,有時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二年69歲高齡時還在巡海。
第一次巡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漢武帝首次東巡海上。至東萊,齊人趁機上言海上故事者不下萬人。他親在東萊督促。他派出了與徐福東渡規模相等的數千人的大船隊甚至要親自率船隊出海赴蓬萊,經群臣苦諫才罷。隨後他便沿渤海巡行到碣石,向東巡行到遼西,後於五月回都城長安。
第二次巡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正月,僅距第一次巡海六個月,武帝再巡東萊,留居數月,四月回長安。秋,派左將軍荀彘從遼西出兵,樓船將軍楊仆率水軍5萬從山東渡渤海水陸夾攻朝鮮。次年由於朝鮮統治集團內部分裂,衛氏朝鮮亡,武帝在衛氏朝鮮統治區設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中朝人民保持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
第三次巡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先南巡江西、湖南長江中下游造船基地,再從尋陽(今湘北黃梅縣)率一支龐大船隊「舳艫千里」順江而下,出長江口,沿海北上至琅邪,三月返至泰山,四月回長安。
第四次巡海: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十月,武帝東巡至海上,查元封元年派遣出海尋仙船之下落,因未見反航,再派第二批船隊出海東渡。
第五次巡海: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春正月,武帝又東巡海上,了解出海船隊情況,仍未見回航,四月還長安。
第六次巡海: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武帝又東巡,至琅邪,然後渡海到成山、芝罘,「渡大海而還」。
第七次巡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武帝最後一次巡海至東萊,欲親自浮海求神山,群臣諫陰不聽,適逢海上大風十餘日,海水沸(氵勇),樓船不能出港,只得返回。

⑻ 中國南海歷史上記載時間

三國時代的萬震在《南州異物志》中說:「句稚,去典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回,東北行,答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同時代的康泰在《扶南土俗傳》中寫道:「漲海中,倒(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這里的「珊瑚洲」是指由珊瑚礁形成的島嶼,洲底的「盤石」指島嶼基底,也就是礁盤,上面生有美麗的珊瑚。

與中國海疆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