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銅錢歷史

中國銅錢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0 13:23:16

Ⅰ 整個中國錢幣史

錢幣的歷史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閑,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世界上最早的低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實物和鈔版均已遺失。目前國內現已發現年代最早的「金代銅鈔版」已為金泉錢幣博物館收藏。

最早的錢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並六國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漢代——隋代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Ⅱ 中國古代所有朝代銅錢名稱的一覽表!

先秦-秦
名稱形制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貝幣天然貝 10元 使用海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產一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曾亦行使貨幣之功能;銅貝--始鑄於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時期。此當人類史上最早之金屬鑄幣。
貝幣骨貝 25元
貝幣銅貝 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元 春秋早期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按今發現,空首布尚有鉛質,以及銀質者鑄。形狀為平肩平足,附註於此不另載。鏟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冊 18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東周 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盧氏 1050元 春秋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鏟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元
聳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元 春秋至戰國初。晉。青銅。起源於生產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狀,有銎。
聳肩空首布無文 2600元
釿布梁半釿 2600元 戰國早、中期,以魏國為主,另趙,楚諸地亦曾鑄有。青銅,平首,一般為圓檔方足。
釿布梁一釿 2000元
釿布梁二釿 8000元
釿布晉半釿 15000元
釿布晉陽二釿 8000元
釿布晉陽一釿 2500元
釿布安邑一釿 600元
釿布晉陽半釿 6000元
釿布虞一釿 2000元
釿布虞半釿 22000元
釿布氏半釿 22000元
布幣山陽 10000元
布幣分布 3000元
布幣四布當釿 30000元
布幣殊布當釿、十貨 1400元
銳角布公 100元 戰國中、後期,韓,魏等地,青銅,首部兩端呈銳角,平肩方足。
銳角布垂 220元
銳角布涅金 200元
布幣盧氏涅金 6000元 戰國中、後期。三晉地區、燕國,青銅。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種布幣,歷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藺 100元
方足布平陽 35元
方足布安陽 120元
方足布齊備 120元
方足布襄坪背左 80元
方足布同是 150元
方足布高都 180元
方足布奇氏 280元
方足布烏壤 300元
方足布長安 700元
方足布 550元
方足布東周 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元
尖足布邪山 1200元 戰國中、後期,趙、燕等地,青銅。平首、聳肩,尖足。
尖足布茲氏半 150元
尖足布武安 150元
尖足布中陽 400元
尖足布商水 900元
尖足布壽陰 350元
圓足布藺、五 1300元 戰國後期,趙國,青銅,圓首,圓肩,圓檔、圓足。
圓足布離石 3000元
圓足布離石、三十五 2200元
三孔布北九門 50000元 戰國晚期,趙國,青銅,由圓足布演化之別種;首與兩足部各有一小圓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兩」紀重,首開「銖」、「兩」紀重製,對後世影響極大。
三孔布宋子 50000元
三孔布下專 50000元
刀幣針首刀 700元 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燕國一帶,青銅,首部尖狀,面文為記號、符號或單字。
刀幣尖首刀 1200元
刀幣博山博山刀 1500元
刀幣八明刀圓折 70元 戰國中、晚期,燕國,青銅,有圓折和磬折兩種。
刀幣左二明九磬折 40元
刀幣明、齊化齊明刀 8000元 戰國晚期,齊境內,青銅,刀身多輕薄,「明」字為方折,細長。
刀幣甘丹直刀 250元 戰國中晚期,趙、中山國,青銅,圓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帶弧意,形體皆輕薄。
刀幣晉匕直刀 10000元
刀幣即墨之法化齊大五字 2500元
刀幣齊造邦長法化齊六字刀 8000元
刀幣即墨法化齊四字刀 2200元
刀幣齊法化齊三字刀 400元
環錢離石 1500元 戰國中後期,周王畿、魏、秦、趙等地,青銅,圓形圓孔,制古拙,而背無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錢背呈平面狀,背徑大於面徑。背緣上及穿眼肉多能觀察到范線,而錢體外緣亦能找到澆口痕跡。字文大篆,筆劃鋒勁,俊灑不羈。
環錢藺 10000元
環錢共屯赤金 15000元
環錢東周 1500元
環錢西周 1200元
環錢共 1000元
環錢半環 10000元
環錢長垣一釿 2500元
圓錢幣貝益四化 150元 戰國中晚期,秦、齊、燕等地。鉛,銅,圓形方孔,分無郭,有兩種,後世相沿之方孔圓錢定製即源出於此。
圓錢幣貝益六化 180元
圓錢幣貝益化 600元
一化方孔幣 10元
明化方孔幣 10元
兩甾方孔幣 1200元
蟻鼻錢君 800元 戰國,楚,青銅,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錢面鑄陰文。
蟻鼻錢金 200元
蟻鼻錢行 400元
文信方孔幣 5000元
半兩秦鑄(小平) 30元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於中央政權統一鑄幣,至末年,社稷動盪,各地方鑄、私鑄錢出焉,青銅,規范秦半兩製作精好,錢文整,挺拔,一般直徑在3.2厘米上下,重約8克左右。
半兩大型(小平) 50元
半兩秦鑄36mm 200元
兩兩秦鑄小平 600元
半兩秦精鑄傳形 500元 秦並六國統一鑄幣,名曰半兩,方孔圓錢從此成為定製,古以廿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錢文半兩二字高挺,兩中人字偏下,上橫較短,半字下橫較長,據咸陽出土:徑2.3--3.8厘米,重2.8--8.1克,傳世徑3.5厘米以上者少見。

Ⅲ 中國銅錢發展史

品種比較豐富,真品有收藏價值的;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Ⅳ 中國貨幣有多少年歷史

關於中國貨幣,有人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有人說,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之所以會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考證的標准不同。 在中國貨幣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眾所周知,海貝便是其中之一,海貝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取得了實物貨幣的地位,這個約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 根據科學考古的發掘資料,在中國殷商時代的中、晚期,已經有了原始的金屬鑄幣--青銅仿製的海貝,也就是說中國早期的鑄幣孕育於偉大的青銅時代,誕生於公元前14-11世紀,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歷史。在西周時代(公元前11-8世紀),青銅塊成為中國普制的一種稱量貨幣。青銅仿製的貝殼在這個時期也有鑄行。
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221年),由於諸候割據,中國的貨幣文化呈現出自由奔放的勢頭,就青銅鑄幣而言,逐步形成了區域性的貨幣。不同地區的鑄幣,它們的器形、重量、文字標志、貨幣單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樣。中原地區的貨幣形制起源於工具刀削,稱之為刀幣;南部地區的貨幣形制起源於青銅貝。稱之為蟻鼻錢;中西部地區的貨幣形制起源於紡輪(或是玉壁),稱之為圜錢;大約在戰國中期以後出現了方孔圓錢。就目前掌握的資料,除了大量的青銅鑄幣外,偶而我們還會發現鉛質的鑄幣。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還使用黃金,稱之為金鈑,也有人稱之為印子金。西方的秦也曾仿製過金鈑,中原也有過金貝、銀貝,還發現過銀幣。
戰國中期以後,秦國的主要貨幣是"半兩"方孔圓錢。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秦始皇把他的貨幣制度推廣到全國,於是貨幣也得到了統一。統一秦的金幣形制猶如曬幹了柿子餅,稱之為柿子金,和戰國時一樣,也可以切割使用。 因為"錢重難行",西漢早期,銅錢也曾幾度減重,到西漢武帝的時候,最終確立了法定銅錢重五銖的制度,並且第一次推行中央集權的政策,由上林三官負責鑄錢。王莽篡位以後,打出復古旗號,實際是推行大錢制度,收斂錢財,於是在中國貨幣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當千、當五千的大錢,並且恢復了布幣、刀幣等錢制。但它只是曇花一現,漢光武帝重建東漢政權以後,很快便恢復了五銖錢制。從此,五銖錢一直沿用到隋末唐初。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用黃金最多的時期,主要是用於帝王的賞賜。金幣的器形仿照馬蹄形狀,故稱之為馬蹄金和麒趾金。 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鑄行的開元通寶錢,開創了中國貨幣史上的寶貨制時期,從此鑄幣不再以重量銘名,徹底擺脫了稱量貨幣的影印。
用年號作為錢銘,在中國貨幣史上最早出現於十六國時期的"漢興"錢,即成漢李壽漢興年間(338-343年)鑄行的錢幣。但年號錢真正盛行是唐宋以後的事情,到北宋淳化(990-994年)以後,一般情況下,每更換一次年號,便會改鑄新錢。
兩宋(960-1279年)是中國古代鑄幣的巔峰時期,不僅鑄幣的數量最多、品種復雜,而且鑄錢工藝技術的運用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中國的書法藝術,在宋錢上有很好的反映,真、草、行、隸、篆各種書體在宋錢的錢文上都有應用。而且一種年號錢的錢文往往同時採用兩種以上的書體,稱之為"對錢",形成了風氣,使宋錢具有更高的藝術性。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對幣制有過一次變革,從淳熙七年起,銅錢的錢文統一改為宋體字,並且在錢背開始紀年。
元朝以後,中國銅鑄幣的製作趨向簡單,錢文的書法一般都採用真書體,而且錢幣的名稱也多以"通寶"銘名。明朝中期以後,大約從嘉靖年間起,銅錢逐漸改為黃銅鑄幣,從此結束了青銅鑄幣的歷史。由於紙幣和白銀貨幣的使用,也在銅錢上有所反映,元朝惠宗至正年間曾有過權鈔錢,而明末清初又出現了權銀錢。
中國的古代一直採取澆鑄工藝,方孔圓錢的形制則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國初年,到民國三年才最後退出歷史舞台。受西方貨幣文化的影響,清光緒二十六年,在廣東首先製造了新式的機制銅元,一時間,各地紛紛仿效,大量發行。新式銅元開始是作為機制銀元的一種輔幣出現的,但在流通過程中,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方孔圓錢。機制銅元只有短短三十幾年歷史舞台,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以後,也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但銅元的種類卻極其繁雜。
中國在唐朝以前,白銀的使用是很有限的,而且多數用於對外貿易。白銀的使用從兩宋以後漸漸多起來,就遺存的實物看,宋、元的銀鋌已經很多。但白銀真正取得價值尺度的地位,是在明英宗正統年間。在中國貨幣史上,白銀長期作為一種稱量貨幣,到清道光以後,才有了自鑄的地方銀元。光緒十五年廣東試鑄光緒元寶大龍圖案的機制銀元以後,各省才競相仿製,廣為流通。而銀元作為真正統一的國幣,是民國三年發行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以後,到民國二十四年實行法幣政策為止,只有20多年的時間。
中國的紙幣產生於北宋時期,先是由四川地區的一些富商發起,(1023年),政策在益州設"交子務",並於第二年正式發行官交子,以取代私交子,這便是由政策發行的最早的紙幣。早期的紙幣,名目繁雜,制度也不規范,經過宋、金時期的實踐之後,到元朝(1279-1368年),紙幣成為中國的主要通貨,這對西方也曾經有過很大的影響。到明朝(1368-1644年)紙幣名稱統一為"大明通行寶鈔"。清朝曾一度禁行紙幣,到咸豐三年,因財政拮據,才又重新發行"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對於這些古代的紙幣,錢幣界統稱之為古鈔。中國的新式紙幣,出現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即由北洋鐵軌官路總局和台灣先後發行的銀元票。光緒二十三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最早的銀行,從此中國才有了銀行發行的兌換券。194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且開始發行人民幣,中國的貨幣又重新統一發行。 縱觀中國貨幣的歷史,在漫長的古代社會,它走過了一條獨立發展的道路,創造了一種極具個性特色的貨幣文化,還影響到東亞、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它和西方的貨幣文化相映生輝,成為東方貨幣文化的代表。

Ⅳ 中國錢幣發展史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一、古錢幣的淵源與由來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二、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中國貨幣發展史

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幣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人民幣

第二套人民幣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個面額,其中1元券有2種,5元券有2種,1分、2分和5分券別有紙幣、硬幣2種。為便於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別對票面圖案、花紋進行了調整和更換。由於大面額鈔票技術要求很高,在當時情況下3、5、10元由蘇聯代印。

第二套人民幣設計主題思想明確,印製工藝技術先進,主輔幣結構合理,圖案顏色新穎。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斗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在印製工藝上除了分幣外,其它券別全部採用膠凹套印,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製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

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年4月20日發行,共有 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種面額、13種版別,其中1角券別有4種(包括1種硬幣),2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1966年和1967年,又先後兩次對1角紙幣進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滿版水印,調整背面顏色。

第三套人民幣票面設計圖案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農輕重並舉的方針。在印製工藝上,第三套人民幣繼承和發揚了第二套人民幣的技術傳統、風格。製版過程中,精雕細刻,機器和傳統的手工相結合,使圖案、花紋線條精細;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穎、明快;票面紙幅較小,圖案美觀大方。

第四套人民幣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國的貨幣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與第三套人民幣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額人民幣。為適應反假人民幣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發行了改版後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線。

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思想、風格和印製工藝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和突破。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團結一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主題思想。在設計風格上,這套人民幣保持和發揚了中國民族藝術傳統特點,主幣背面圖景取材於中國名勝古跡、名山大川,背面紋飾全部採用富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圖案。在印製工藝上,主景全部採用了大幅人物頭像水印,雕刻工藝復雜;鈔票紙分別採用了滿版水印和固定人像水印,它不僅表現出線條圖景,而且表現出明暗層次,工藝技術很高,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印鈔工藝技術水平和鈔票防偽能力。

第五套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

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製技術的傳統經驗,借鑒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各面額貨幣正面均採用毛澤東主席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通過選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充分表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山河,弘揚了中國偉大的民族文化。

普通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這些紀念幣選題豐富多彩,設計獨具匠心,規格材質多種多樣,圖案新穎美觀,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這些紀念幣是人民幣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和完善了中國貨幣制度,弘揚了中國貨幣文化,並不斷探索和創新,為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擴大對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Ⅵ 中國貨幣(錢幣)發展史(歷史)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Ⅶ 簡述銅錢在中國貨幣史上的歷史變遷

如果僅僅是銅錢的話,最早的是周朝的銅錢,當時是青銅(銅與錫的混合物)為材料,其形制包括布幣(齊魯)、刀幣(晉燕)、銅貝(楚吳越)、環狀錢(周秦)(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孔方兄),秦統一後的貨幣統一政策使得環狀錢一統天下,當時的是叫「半兩錢」就是一枚銅錢半兩重的意思。漢初幣制混亂,銅錢輕重不一,漢武帝時統一貨幣,行「五銖錢」。新莽時金融秩序混亂,於是托制仿古,另外製造了一些虛值大錢——也就是製造一些文飾漂亮,但面值超大(從以一當十,到以一當五千)且重量不足其面值的銅錢。漢光武帝統一後重新統一使用五銖錢。需要注意的是,秦漢時期雖然普遍地使用銅錢充當一般等價物,但同時還使用黃金作為銅錢的上級貨幣,其關系類似明清的銀與銅錢的關系。但黃金在東漢時逐漸退出貨幣的行列。
三國時吳蜀都製造虛值大錢,而魏國則曾經廢除銅錢,實行以物易物。晉朝時又出現了「劣幣」——邊緣被剪(實際是被偷去另行鑄錢)或是重量太輕遠不及五銖的銅錢。整個分裂時期,由於社會動盪導致經濟秩序混亂,劣幣不斷,並且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就是真正的五銖錢無法流通)」的現象。而五銖錢也在長時間內沒有再新鑄。
隋統一後又重新鑄造五銖錢。但由於隋朝的存在時間不長,貨幣秩序依然混亂。唐統一後,鑒於五銖錢已混亂不堪,於是鑄造新幣——「開元通寶」,從此銅錢不再以重量來稱呼(但實際上其重量在大多數時期都是五銖左右)。
五代時,在部分地區曾出現過鐵錢,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劣幣。不過從五代到北宋,鐵錢只是作為輔助貨幣在部分地區流通,銅錢仍是全國的主要貨幣。北宋時紙幣開始出現,不過也只是輔助貨幣。
從南宋開始紙幣的地位開始上升,同時期的金朝金幣又一次被定為法定貨幣,並且曾規定每戶最多隻能有三千錢銅錢,超過三千就得換金幣。所以,同時期不論南北,銅錢都不再是最主要的貨幣。到了元朝,紙幣成為主要貨幣,銅錢變成輔助貨幣。
由於元朝後期的紙幣發行泛濫,導致紙幣失去了公信力,整個明清時期,紙幣的印製減少並且時通時停,銅錢再次成為了主要貨幣,同時銅錢的材料變成了黃銅和紅銅(也就是銅與鋅、鉛等材料的混合物)。一條鞭法後,由於朝廷的稅收以多少兩銀子來計算,所以白銀又漸漸地變成主要貨幣而與銅錢的地位相等。
晚清時期,白銀被製成定指的銀幣,現代意義的紙幣也開始產生,銅錢的地位開始下降,又逐漸變成輔助性貨幣。新中國建立以後,銅錢作為一個獨立的幣種正式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但是目前的五角錢硬幣仍是銅錢

Ⅷ 中國古代錢幣發展史是怎麼樣的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
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准。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里,黃金主要用於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於賞賜貴族和軍事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里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裡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於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由於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象一種匯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兩」)。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銀元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光緒皇帝在位時期,中國鑄造了自己的銀幣,並設立了戶部銀行,發行正規的紙幣。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制度,正式廢除銀本位。根據1936年《中美白銀協定》,法幣一圓等於0.265美元。
中國的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面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額有1、2、5分。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RMB¥。
的演變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環球熱訊社區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黃金問題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
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
1481紙幣崩潰,1581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Ⅸ 中國歷史(古錢幣)

先秦錢幣介紹

· 貝幣 · 刀幣 · 齊刀 · 趙刀
· 郢爰 · 圜錢 · 尖足布 · 空首布
· 圓足布 · 方足布和釿布
兩漢時期錢幣

· 西漢半兩 · 兩漢五珠 · 王莽錢幣

古錢製作

(陶范1)

(陶范2)

(陶范3)

我國古代金屬鑄幣,除局部地區在短時期內曾採用打制方法外,基本上都採用硬型範,砂型範,澆注金屬溶液成型的方式。我們說的「鼓鑄」一詞說的就是鑄錢,直到清末,才採用機器製造方法,也稱為「機制幣」,這時兩種製作方法還並行了一段時間,進入民國時,才逐漸使用機器製造方法來製造錢幣。

在錢幣中除早期的海貝、骨貝和後來的紙幣外,都是用金屬製作的金屬幣。通常稱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的金屬幣為鑄幣。它使用的時間很長,鑄造數量也多,種類繁雜,是其它任何質料的貨幣所無法比擬的。我國鑄錢的工藝,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先秦時期、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及隋唐以後時期。

先秦鑄錢的工具,主要是泥范和石范。泥范是用泥製成坯後焙燒成的,所以泥范也可叫陶范。這種范的製作,從技術條件比較,要比金屬范為低,金屬范乃是泥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代鑄造的大量青銅器,就是由泥范鑄出的。泥范又分為單扇泥范,可鑄簡單用具;雙合泥范,由兩扇范扣合在一起,再進行澆鑄;多合的泥范,是由許多單扇泥范組合在一起,再進行澆注。陶范的用料是以泥土為主,工藝靠手工刻制,製作過程分為配料、備坯、制模和刻字等工序。石范是泥范的進步,一次的製作,可多次使用,固定成型,主要是用容易加工的滑石工藝也可分為選料、備坯、制模、刻字等工序。

秦漢前期仍使用泥范、石范,以後出現了模盒翻制泥范的技術。王莽時期,疊鑄范已發展成熟,因此王莽錢幣鑄工極精。模盒有兩種:一種用於制面、背范片用,就是在同一個模盒上,錢幣的面文、背文都有;一種是用於翻制面范范片用,一個模盒只有面文,這類多是因為背無文。

隋唐以後是用母錢印砂型鑄錢,直至清末。砂范用後就毀,無法保留,今很難見到。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多為戰國、西漢、東漢、新莽等各朝的硬范。清代乾、嘉以來,金石收藏研究之風大盛,戰國、秦、漢之際的錢范,成為金石學家追尋的對象。

錢幣製作過程:首先製成所鑄錢幣的陶范,然後將陶范兩兩重合,累積疊起形成范包,再將銅熔成銅液,把銅液澆注入范包,待銅水冷卻後,打碎范包,取出固定好的銅錢,然後用一根方形木棍,將方孔圓錢穿成串,打磨毛刺,最後成型。

Ⅹ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貨幣發展史:

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出現過布錢、刀幣、圓錢、五銖錢、通寶、制錢、銀兩、銀元、銅元以及犧牲品類金銀幣、谷帛幣和紙幣,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幣材廣泛,堪稱世界貨幣之冠。

2、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3、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10)中國銅錢歷史擴展閱讀

明清貨幣

明「銀」,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

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清朝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

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

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閱讀全文

與中國銅錢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