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墨爸讀書中國歷史

墨爸讀書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0 12:54:19

⑴ 誰能給我4個關於讀書的名人事例

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⑵ 你知道哪些古代名人苦讀成才的故事

盡歷寒冬始見寒梅傲霜枝,遍閱離騷終聞弱冠企蒼穹!

對於普通百姓,寒門學子要想成為人生的贏家,只有靠刻苦學習,努力讀書來實現。古往今來,歷史上有許多刻苦讀書的事例,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懸梁刺骨”頭懸梁的孫敬,通過苦讀,後來成為東漢大儒、著名的政治家、縱橫家;、錐刺股的蘇秦,通過讀書,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鑿壁借光的匡衡,也是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後來成為西漢著名丞相;還有囊螢映雪的車胤 ,牛角掛書的李蜜等等。

古人在那種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能寒窗苦讀,皓首窮經。生活在當代和平發展環境里 成長和學習的孩子們更應該不負韶光,只爭朝夕。在現在相對公平的社會制度下,無論貧富,只要你夠努力,都有機會成為時代的寵兒 ,人生的贏家。

⑶ 周恩來的讀書故事

1、雞叫三遍後,周家花園傳出朗朗讀書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時,他望著把花花的大米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麼來的呢?」將媽媽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

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他的一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吃上這碗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的說。「是呀,這十多道關,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蔣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

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不,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把頭埋在一盆涼水裡,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乾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周恩來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為止。

2、周恩來12歲那年,因家裡貧困,只好離開蘇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陽去讀書。

伯父帶他下火車時,指著一片繁華的市區說:「沒事不要到這里來玩,這里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沒處說理呀!」周恩來奇怪地問:「這是為什麼?」伯父沉重地說:「中華不振哪!」

周恩來一直想著伯父的話,為什麼在中國土地上的這塊地方,中國人卻不能去,他偏要進去看個究竟。一個星期天,他約了一個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國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

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遠遠地望著,沉思著。

一次,校長來給大家上課,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

當問到周恩來的時候,他站起來,響亮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

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15歲那年,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天津南開中學。那時,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難,周恩來就利用節假日為別人抄寫材料,掙一點錢。生活雖清苦,但他的學習願望卻始終很強烈。他上課認真聽講,課外閱讀大量書籍,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大家都誇他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周恩來在青少年時期,為中華之崛起努力讀書,以後,他也是為了這個目標,忘我地工作,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3、1910年春,周恩來隨同回家探親的三堂伯周貽謙來到奉天省銀州(今鐵嶺縣),在他家寄居,並入銀崗書院(初級小學)讀書。這年秋天,他移居奉天府(今沈陽市)周貽賡家。

入新建的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名為東關模範學校)丁班學習,課程包括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英文、圖畫、唱歌、體操10門。

在東關模範學校兩年間,周恩來「肆力學科,兼好讀散文小說及新聞雜志」,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由於廣泛閱讀《史記》《漢書》《離騷》等書籍。

周恩來的作文尤受老師贊許,常被批上「傳觀」二字,貼在學校的成績展覽處,讓同學們觀看。其中,國文教員趙純在批閱周恩來的作文時,對周圍的同事感慨地說:「我教了幾十年的書,從沒見過這樣好的學生!」

4、1913年春天,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小學各門課程的學習,8月考入天津南開學校。

這時,他的生活費由家庭生活很困難的伯父供給,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周恩來經常利用節假日,給學校抄寫教材或刻寫蠟紙,掙一點錢補貼家用。貧困的生活更激勵周恩來發奮學習。

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他常要購買一些課外書,沒有錢,只好省吃儉用。有一次,他在書店裡看見一部精印的司馬遷的巨著《史記》,他愛不釋手,就把全部伙食費拿出來買下了書。回去後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忘記了肚子餓,忘記了吃飯。

周恩來的英文基礎原來並不太好,報考南開學校之前,曾特地到補習學校學習了三個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英文水平很快提高了。其他各門功課總是全班第一。特別是他的作文水平更加突出,他文思敏捷,思路清晰,常常不用打底稿就下筆成篇。

這樣品學兼優的學生,在南開學校的校史上是很少見的,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敬重他,關心他。在老師們的極力推薦下,學校破格免去周恩來的學雜費,他成為南開學校唯一的免費生。

5、在東關模範學校學習期間,有一件事對周恩來影響很大。

周恩來一個叫何殿禎的同學家在沈陽郊區的魏家樓子,這個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的戰場。 1911年暑假,何殿禎邀請周恩來到他家過暑假,周恩來本來想利用暑假多看些書,經過一番考慮,周恩來還是去了魏家樓子,而且連續3個暑假都是在那兒度過的。

魏家樓子在沈陽郊區,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魏家樓子村後的山上還有俄國人立下的石碑,村東頭的煙龍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殘垣斷壁上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激戰的累累彈痕。

何殿禎的爺爺是一位富有正義感,憂國憂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歡周恩來這個愛讀書的孩子。這位老先生還帶著孫子陪周恩來去了煙龍山,講述了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風雨雨,尤其是日俄戰爭帶來的苦難。

日俄戰爭的悲慘情景使周恩來震驚。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寧靜的村子裡突然傳來了聲聲狗叫和陣陣槍聲。日本兵和俄國兵在這里打起來了。

日軍在煙龍山設了指揮部,村裡的房子被俄國兵放火燒了,鄉親們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親被俄國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蘿卜窖里也沒能倖免,被槍殺了。

何老先生做夢也盼著祖國強大,滿懷熱望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我老了,要說有什麼願望,就是希望你們將來使國家強大起來!」何老先生還和周恩來對對子,他說了上句:「不為列強之奴僕。」周恩來想了想對了下句:「誓做中華的主人。」

何老先生聽了高興地說:「好!好!絕好!」何老先生從周恩來身上看到了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來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激發了「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的熱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偉人周恩來從小就立下了這鴻鵠之志。

⑷ 中國古代英雄故事有哪些

1.蒙恬破匈奴

秦國兼並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5](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

長城利用地形,藉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2.霍去病、衛青遠征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1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於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一舉打敗匈奴。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此戰為漢朝進擊 匈奴最遠的一次。

3.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4.鄭成功收復台灣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5.岳飛抗金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金軍南下江南,岳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三年(1133年),被任命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4)墨爸讀書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蒙恬早箏傳說

漢代應劭著《風俗通》記載:「僅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後人根據這段文字,又有如下說法:「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

西晉傅玄駁斥這種說法,見《箏賦》序:「箏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圓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設之則四象存,之則五音發。體合法度,節究哀樂,斯乃仁智之器也,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

蒙恬為秦國大將,傅玄用「亡國之臣無法創造樂器」的陰陽五行論調,似嫌勉強。《舊唐書·音樂志》也稱箏非蒙恬所造:「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制與同而弦少。」在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通史的《史記·蒙恬列傳》中並沒有蒙恬造箏的記載。

而《風俗通》的說法也僅用疑問的口吻說蒙恬造箏,一件樂器若出現在史籍上,其必已經流傳一時間了,很可能記史者將此樂器的創造記為當時某領導者之功,或者蒙恬為了適應自己的戎馬生活,將箏改制為瑟。

⑸ 墨爸講故事神奇樹屋木乃伊之迷第四

神奇樹屋」(Magic Tree House)系列描述一對小兄妹傑克與安妮的冒險故事內。八歲半的哥哥傑克,理性冷靜容,喜歡看書,他會將沿途看到的事物,重點式的記錄在筆記本上;而七歲的妹妹安妮,喜愛幻想與冒險,並且勇於嘗試。這兩個一動一靜、個性截然不同的兄妹,在森林裡發現了一個堆滿書的神奇樹屋,神奇樹屋就像時光機器,帶他們到一個個不同的時空中旅行。於是,兄妹倆來到史前時代的恐龍谷、和騎士探訪中古世紀的城堡、到古埃及破解木乃伊的秘密、跟著海盜出海尋寶……,每一次的冒險都緊張刺激、精採得不得了!

現在,神奇樹屋的門已經打開,歡迎加入傑克與安妮驚險有趣的知識之旅,和他們一起到不同時空中冒險!此外,這個系列的英文淺顯易懂,對話簡單口語,可讓已在學習英文的小朋友,藉由故事進入英語的情境,增進英文能力。

⑹ 中國歷史故事(最好有人物動作)

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 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中國古代誠信故事皇甫績守信求責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裡很富裕。由於家裡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里上學。
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裡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
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
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裡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裡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里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
後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以真誠為骨
其實做文章也和做人一樣,要以誠信為本。一位老作家寫道:「寫文章以天地為心,以真誠為骨。」他把真誠無散和為他寫作的准則,他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呈現在讀者面前,但求無愧於讀者,更無愧於自己的良心。
現在有些人為了賺稿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就弄虛作假,胡編亂造地寫一些文章。這其實是在欺騙讀者,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欺騙。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李勉葬銀
李勉是唐朝人,從小喜歡讀書,並且注意按照書上的要求去做。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培養出了誠信儒雅的君子風度。
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從不貪取不義之財。
有一次,他出外學習,住在一家旅館里。正好遇到一個准備進京趕考的書生,也住在那裡。兩人一見如故,於是經常在一起談論古今,討論學問,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這位書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李勉連忙為他請來郎中,並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幫他煎葯,照看著他按時服葯。一連好多天,李勉都細心照顧著病人的起居飲食等日常生活。可是,那位書生的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一天天地惡化下去了。看著日漸虛弱的朋友,李勉非常著急,經常到附近的百姓家裡尋找民間葯方,並且常常一個人跑到山上去挖葯店裡買不到的草葯。
一天傍晚,李勉挖葯回來,先到朋友的房間,看見書生氣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陣歡喜,關切地湊到床前問:「哥哥,感覺可好一些?」
書生說:「我想,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這可能是迴光返照,臨終前兄弟還有一事相求。」
李勉連忙安慰道:「哥哥別胡思亂想,今天你的氣色不是好多了么?只要靜心休養,不久就會好的。哥哥不必客氣,有事請講。」
書生說:「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來,幫我打開。」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書生指著裡面一個包袱說:「這些日子,多虧你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一百兩銀子,本是趕考用的盤纏,現在用不著了。我死後,麻煩你用部分銀子替我籌辦棺木,將我安葬,其餘的都奉送給你,算我的一點心意,請千萬要收下,不然的話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會安寧的。」
李勉為了使書生安心,只好答應收下銀子。
第二天清晨,書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遺願,買來棺木,精心為他料理後事。剩下了許多銀子,李勉一點也沒有動用,而是仔細包好,悄悄地坦在棺木下面。
不久,書生的家屬接下李勉報喪的書信後趕到客棧。他們移出棺木後,發現了陪葬的銀子。都很吃驚。了解到銀子的來歷後,大家都被李勉的誠實守信不貪財的高尚品行所感動。
後來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潔自律,誠信自守,深受百姓的愛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

梁國志教子
梁國志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可是他家裡很窮,父親想讓他放棄學業,做些小生意來養家糊口。梁國志為此苦苦哀求父親,讓他再讀幾年書。街坊鄰居見了,也覺得梁國志不讀書太可惜了,就幫著說情,有的還願意幫他出學費。父親也盼著將來兒子能有些出息,家裡日子就好過了。於是就答應讓他繼續學習。
村子裡的鄉親們都是忠厚老實的人,心腸很好;雖然都不富裕,還是經常幫助貧困的梁家。全村的人都盼望著梁國志將來能出息,好給他們村子爭爭光。小國志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幸負鄉親們的期望,學習也就更加努力了。
由於梁國志從小就在這樣一個和諧友好的環境下成長,他從小就形成了善良、誠實、正直的品格。
公元1741年,年僅十七歲的梁國志就中了舉人;二十四歲那年,他又中了頭名的狀元。梁國志在朝廷當了官以後,不忘家鄉父老,經常用自己的俸銀為鄉親們辦事。無論在哪裡當官司,他都替老百姓著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梁國志不但學問高,人品好,而且還擅長書畫,誰要是得到的書畫作品,都當做寶貝收藏起來。他的兒子受他的感染,很小的時候就對書畫產生了興趣,吵著讓梁國志教他畫畫兒。
一天,兒子又拿著畫筆來找父親,還弄得滿臉都是墨汁。梁國志見了就想笑,幫兒子擦了擦臉,然後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學作畫之前,要先學會做人,沒有人格的永遠也不會成為優秀的書畫家。」
兒子抬起幼稚的小臉,很疑惑地問爸爸:「畫畫兒就畫畫兒唄,和做人有什麼關系?」
梁國志說:「一個真正的畫家,是用心在畫,而不是用筆在畫。如果你是一個誠實、正直的君子,你的畫也就會充滿正氣,讓人一看就覺得充滿靈氣。」
兒子眨眨眼睛,好像還不是很懂,於是梁國志就講了宋朝有大奸臣秦檜的例子。他說:「秦檜其實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的書法相當好,可他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品行十分惡劣。他死了以後,人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齒地罵他,沒有人願意收藏他當時留下的書法作品,都認為留著他的字會帶來災難,他的作品不是被撕毀後仍到糞坑裡就是讓人用火燒掉。他的字現在留下的已經很少了,人們討厭他的字其實是討厭他這個人。」
兒子點點頭,好像聽明白。梁國志又說:「誠信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說謊話、講信用的人,才會挺起胸脯光明磊落地作人。」
兒子聽了,牢記父親的教導,一生堅守誠信的品格,後來他真的成了當時很受人尊敬的著名畫家。

⑺ 要中國古代寓言,三則,要原文和譯文

其父善游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①。嬰兒啼。人問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呂氏春秋》

[注釋]

①方——正。引——拉著。

②故——緣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會游泳,這里沒有什麼遺傳關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藝都不能靠遺傳,而必須靠刻苦的學習和實踐去獲得。

齊人偷金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請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見人操金③,攫而奪之④。吏搏而束縛之⑤,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

人⑥,徒見金耳⑦。」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賣。

③操——拿著。

④攫(jué)——奪取。

⑤搏(bó)——捕捉。束縛——捆綁。

⑥殊(shū)——完全。

⑦徒——僅僅。耳——而

[提示]

人們常用「利慾熏心」來形容那些「財迷」。偷金的齊人就是一個典型。嚴重的發財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竅,使他想問題、看問題的方法非常主觀、片面,甚至到了只見金子不見旁人的地步。在實際生活中,一些有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人,也常常會犯這種只想著個人利益的錯誤。

齊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②,其實所用不過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④,中關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尹文子》

[注釋]

①好(hào)——喜歡,愛好。

②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喜歡別人說自己能拉硬弓。說,同「悅」。強,硬弓。

③石———重量單位。古時每石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他)把弓拿給臣子們看,臣子們都試著拉弓。引,拉弓。

⑤中關——拉弓拉到半滿。關同「彎」。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誰能用這張硬弓。孰,哪一個。是,這,這個。這里指弓。

[提示]

齊宣王明明只能拉開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卻說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齊宣王自己也以為就是這么回事,最後落了個名不符實的壞名聲。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一是因為齊宣王的周圍有一幫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為齊宣王自己愛聽悅耳的奉承話。這則故事對於我們今天凈化社會風氣也有現實意義。

閱讀全文

與墨爸讀書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