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

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

發布時間:2021-02-04 01:51:27

『壹』 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全三卷 PDF格式 有人要嗎

跪求!!!謝謝您!!!

『貳』 甲午戰爭時日本人口

1900年 總人口43847000 男22051000 女21796000
1890年 總人口39902000 男20153000 女19749000

『叄』 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哪裡下載

我想要,給我,謝謝

『肆』 跪求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美洲卷

自己去下吧,下面是連接

網頁鏈接

『伍』 什麼是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1-4卷)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共4卷)》內容簡介:英國經濟學家伊特韋爾約請專美國經濟學家米爾蓋特和屬紐曼為他的合作者,於1983年開始編纂,1986年編成,1987年9月出版的。這部四卷本的大辭典由世界上34個國家的900多名知名學者(其中包括13位當時在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中的12價)撰寫。四卷辭典共收辭條2000多條,大部分是以專題論文的形式出現,涉及經濟學各個領域的中要問題和最新發展,還收錄了約700位近現代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的小傳。這部大辭典堪稱最權威的經濟網路全出。自1981年以來,英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出版的《政治經濟學辭典》幾經修訂,形成了現代版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新帕爾格雷大貨幣金融大辭典》和《帕爾格雷大世界歷史統計》等系列辭書,稱得上是100多年經久不衰的名著。

『陸』 斯大林有沒有製造飢荒

斯大林到底有沒有故意製造飢荒?如果沒有,應該怎樣看待斯大林對飢荒的發生應負有的責任?結合各方主要觀點,本文擬作粗淺分析。
一、飢荒的發生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蘇聯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隨後開展了農業集體化運動。就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過程中,1931年,蘇聯農業出現糧食減產,農村勞動生產率也有很大下降。1932年初,在烏拉爾和西西伯利亞開始出現飢荒,不久,在烏克蘭的44個區也出現了飢荒。這年夏天,飢荒一度停止,秋天再度發生,一直持續到1933年底。飢荒發生在蘇聯重要的產糧區:烏克蘭共和國、伏爾加河流域、北高加索、黑土區、烏拉爾、西伯利亞西部,還有哈薩克(當時屬於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的一個自治區域)。飢荒大約覆蓋5000萬人,受災者主要是農業人口。1932—1933年飢荒餓死者人數是一個一直不十分清楚的問題。在烏克蘭的教科書、廣播、電視以及信息網站上,烏克蘭人在飢荒中的死亡人數被說成700萬、1000萬、甚至1500萬。[④]烏克蘭總統維克多·尤先科在公開講話中甚至宣布,飢荒時期烏克蘭失去了1/4的居民。[⑤]近年來,隨著有關飢荒的檔案材料的公布,俄羅斯烏克蘭學界對飢荒中死亡人數的估算越來越客觀。目前,關於飢荒死亡人數的一般說法在600—800萬之間,其中烏克蘭的死亡人數約佔1/3,具體數字約為200—300萬人。[⑥]由於最初提出1932—1933年飢荒問題的是流亡北美的烏克蘭僑民,故西方學界對這個問題的早期研究也主要圍繞飢荒在烏克蘭、尤其是烏克蘭農村發生的情況,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這個問題的宏觀研究視野。多年來,從對飢荒的規模、范圍以及因飢荒而死亡的人數的研究情況看,烏克蘭上層社會和一些學者不遺餘力地強調烏克蘭遭災范圍之大,死亡人數之多,以此證明那一場飢荒就是針對烏克蘭人而來的。實際情況是,1932—1933年飢荒中烏克蘭確實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但飢荒不僅僅是烏克蘭人的災難,俄羅斯、哈薩克、北高加索等地方也遭受了很大損失,飢荒幾乎遍及蘇聯所有產糧區。因此,在當時的蘇聯,飢荒的發生只是在產糧區和非產糧區,在城市工人與農村居民之間有區別,卻「沒有民族界限,也沒有政治學說之分」[⑦]。烏克蘭歷來是俄國主要產糧地區,農業人口多,損失相對也就大一些,但「烏克蘭共和國遭災特別重不是因為那裡生活著烏克蘭人,而只是因為,那裡是蘇聯的主要產糧地區。」[⑧]因此,為蠱惑民眾,煽起對斯大林和社會主義蘇聯的仇恨,誇大烏克蘭因飢荒而死亡的人數和規模,甚至把飢荒說成只是在烏克蘭發生,就是為了滅絕烏克蘭人,這種態度明顯帶有意識形態以及烏克蘭民族主義色彩,也影響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歷史真相的了解。
二、飢荒發生的原因?造成飢荒的原因是俄羅斯烏克蘭以及西方學界討論的主要問題。在早期,站在不同意識形態立場上,對飢荒原因的分析似乎只有兩種觀點:或是天災,或是人禍,並且,出於不同政治立場,這兩者又互不相容:承認天災,就是在為斯大林辯護;肯定人禍,就是在批判斯大林,批判蘇聯社會主義體制,肯定蘇聯政府利用飢荒來滅絕烏克蘭人。事實上,歷史事件的發生往往有著多種因素,判斷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標准只能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在探究蘇聯1932—1933年飢荒發生的原因時,應該根據歷史事實,從多方面多角度理性思考,而不應該帶著政治立場去「估計」「判斷」式地下結論。歸結起來,造成飢荒的主要原因有:天災:1931—1932年的糧食歉收。從歷史上看,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國對於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而言,一直處於農業國地位。農業生產率低下,「靠天吃飯」基本上是俄國農業的寫照。根據當今俄羅斯學者的統計,沙皇時代,每隔十年左右,在俄羅斯農村就要出現一個大旱年。[⑨]十月革命後,蘇維埃國家的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新經濟政策時期,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糧食產量有了很大提高,1930年蘇聯的糧食總產量比十年前的1921年提高了三倍多。不過,對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而言,當時的蘇聯農業生產還比較落後,並且在1931、1932兩年糧食產量有較大下降(見下圖),發生旱災是糧食產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由於蘇聯地域廣大,各地發生旱災的程度也不一樣。2003年烏克蘭共產黨領導人彼得·西蒙寧科在國會發言稱,1932—1933年烏克蘭飢荒的首要原因是乾旱。[⑩] 還有學者用數字證實,1932—1933年,在烏克蘭旱災導致的糧食歉收比1931年嚴重得多,1932年烏克蘭穀物收獲量僅是1930年的35.8 % 強。也就是說,1932—1933年烏克蘭發生飢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天災。[11]因此,無論是出於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糧食歉收在這兩年是確實存在的。圖示 蘇聯主要糧食作物總產量[12](百萬噸)資料來源:根據〔英〕B. R. 米切爾編:《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歐洲卷 1750—1993》,賀力平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312頁整理。「人禍」之一:集體化中的冒進招致農民反抗,富農破壞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蘇聯加速建設工業社會的同時,落後的農業成為工業化建設的阻礙。還在1927年的蘇共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在肯定工業化計劃已經取得的成果後,就提出了農業生產落後的問題,並指出擺脫這種落後局面的出路:「出路就在於把分散的小農戶轉變為以公共耕種為基礎的聯合起來的大農庄,就在於轉變到以高度的新技術為基礎的集體耕種制。……別的出路是沒有的。」[13]據此,蘇聯在20年代末開始實行農業集體化。在集體化過程中,剝奪富農財產,「消滅富農」,對富農進行強制搬遷,引起富農的不滿,一些中農也不願意將私有財產交到集體農庄中。於是,以富農為代表的農民開始宰殺牲畜,藏匿糧食。波蘭歷史學家伊薩克·多伊徹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在集體化的頭幾個月中,他們(農民)屠宰的牝牛和牡牛有1500多萬頭,綿羊和山羊約4000萬只,豬700萬只、馬400萬匹。全國牲畜減少了一多半。」「最早屠宰牲畜的是富農,……為了不讓集體化工作人員把他們的牲口趕到公共的牲口圈中,他們宰殺了牲畜,把自己的倉房裝滿肉,以便餓死自己的敵人。」[14]為阻止富農「糟蹋」糧食,蘇聯政府加快了集體化的步伐,1930年春開始實行全盤集體化,同時對富農進行懲罰。一些富農被槍決,多數被舉家流放。被流放的富農成了「特殊移民」,他們有的死在流放的路上,有的因不適應流放地的氣候而客死他鄉。「特殊移民」的死亡成為蘇聯1932—1933年飢荒死亡者的一部分。[15]而那些被強迫加入集體農庄的農民也沒有完全順從,在放棄單乾的同時,為給新建立的集體農庄以打擊,他們「無度地揮霍」自己的財產,大量宰殺牲畜,藏匿糧食,「消極怠工」,用這些方式同蘇維埃政權展開「無聲的較量」。農民與政府對抗的結果,是農民面臨「……長期可怕的飢餓:集體農庄沒有馬匹,沒有種子。烏克蘭和俄國歐洲部分的集體農庄庄員跑到中亞去購買馬匹,但空手而歸,只好把所剩無幾的牝牛、牡牛套上犁杖。1931—1932年間,大片大片的土地都荒著,餓殍遍野。」[16]客觀地說,農業集體化作為蘇聯政府的一項農業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操之過急的強制行為,甚至是粗暴地對待農民,從而招致農民的反抗,這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過程中,在政府決策以及貫徹實施中的一個嚴重失誤,這場蘇維埃政府與農民之間的對抗是導致飢荒發生的重要原因。「人禍」之二:政府為出口糧食而收走農民手中所有餘糧

從1931年起,蘇聯農村的勞動生產率與糧食產量就有所下降。與此同時,政府的糧食徵收計劃卻沒有減少,反倒有所增加。據統計,1932—1933年同1929—1930年比,在莫斯科州糧食儲備增加了45.3%,在伏爾加河中游地區增加了46.1%,在北高加索增加了56.3%,在尼日戈羅德邊區增加了122.6%,在烏克蘭增加了36.7%。[17]1932年烏克蘭加盟共和國預先制定的計劃要交出大約4億普特糧食,因糧食歉收,這個計劃一再降低,及至1933年2月把糧食全收光了,僅完成2.61億普特。[18]而即使這些糧食也是用粗暴的手段徵收來的:政府派出的工作隊在農民家裡搜出被藏起來的糧食(以及其它產品),因農民不主動上交而處以罰金。集體農莊主席,甚至地方政權領導都可能因不能完成計劃而遭到鎮壓。農民手中所有的糧食都被收走了,沒有食物,很多農民被餓死。據統計,當時,在哈薩克,農村居民減少了30.9%(盡管這不僅僅是因飢荒死亡),在伏爾加河流域減少了23%,在烏克蘭減少了20.5%,在北高加索減少了20.4%。[19]並且,不僅僅是普通農民,「許多黨員當時幾乎也快餓死了。」[20]對於蘇聯政府的糧食征購計劃,以及地方政府在徵收糧食過程中的粗暴行為給農民帶來的損害,奔薩國立師范大學祖國史教研室主任、史學博士、教授維克多·康德拉辛用數字證實,「1933年運到國外1800萬公擔穀物。這些穀物如果拿來給人們吃,即使不節省,也夠690萬人吃。剛好飢荒餓死了這么多人。」[21]這個統計數字,目前還不能完全肯定,不過,可以想見,1931—1932年蘇聯糧食收獲量確有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會達到餓死幾百萬人的程度,政府過度的糧食征購計劃和地方政府徵收糧食過程中的錯誤做法,加劇了飢荒,導致農民因為缺乏糧食而被餓死。其它主客觀因素。除上述幾個主要原因外,城市人口的增加,飢荒發生後蘇聯政府對飢民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飢荒程度。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需要大批勞動力,許多農民流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具體情況是:「1922年,全國(蘇聯)人口中只有16%生活在城市裡。隨著蘇聯工業化的進展,城市迅速地擴展,六千多萬鄉村居民湧入城市。進入城市的鄉村居民人數,等於1926年至1960年全國人口增長的總和。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來了一個城市生活的『鄉村化』。」[22]急劇擴大的城市需要大量糧食,而蘇聯農業生產又十分落後,2500—2600萬戶落後的小農經濟無法養活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城市幾乎總是處在飢餓的威脅之中,而農民糧食生產的負擔不斷加重。 一些農業地區發生飢荒後,人們紛紛外出討飯。[23]當時,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全蘇農業人民委員會將這種人口流動視為被社會革命黨人和波蘭干涉者鼓動起來的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活動,命令各地對此採取行政手段和鎮壓手段,其中包括在交通運輸方面採取措施制止農民的大規模外流。俄羅斯安全部最近公布的一份1933年1月的中央文件中,就提到要求北高加索邊疆區、烏克蘭共產黨中央(布)、烏克蘭農業人民委員會、莫斯科州、中央黑土區、西部州等不放過大規模外流的農民,在鐵路運輸方面要採取措施,阻止農民私自外流。[24]在公路上也到處站著邊防哨兵,檢查哨遍布各地。蘇維埃政權的主要目的是封鎖消息,事實上,在這些措施實施時,大規模移民已經開始了,因此,有關飢荒的消息已經傳播出去。那些准備逃離飢荒地區的人們,除一部分帶頭的「反革命分子」被懲處外,多數人被遣返回去。不過,還是有人避開政府,偷偷地離開,只是這種遷移有時不顧氣候條件以及地理環境,一些人在遷移路上凍餓而死,這又加劇了飢荒死亡程度。後來,在統計飢荒死亡人數時,國家政治聯合管理局以及戶籍登記處對於因飢荒而遷移人數的統計出現了不同意見。[25]不過,總體看,政府限制飢荒地區飢民外出的措施,對於已經發生的飢荒而言,其作用可謂雪上加霜。 總之,隨著檔案材料的公開,依據各種文獻資料,不難得出結論,蘇聯1932—1933年飢荒的發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旱災導致的糧食歉收;由於加速工業化政策以及集體化過程中的「冒進」、「四處出擊」,招致富農甚至中農的不滿與破壞;在糧食收獲量降低的情況下,國家既沒有降低糧食出口計劃,也沒有減少糧食儲備,集體農庄把農民手裡的糧食都收走了,這些因素導致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飢荒」。[26]就主要原因而言,飢荒的發生確實是由於「人禍」。三 、理性客觀地對待歷史事實:斯大林有沒有製造飢荒作為當時社會主義蘇聯的領袖,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方針的制定者,斯大林對飢荒的發生負有很大責任。如國家計劃制訂過程中的失誤,社會主義工業化中的冒進,集體化運動中操之過急,懲治富農,過度的糧食儲備計劃,飢荒發生後對飢民外出的限制等等。不過,這里需要明確兩個問題: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為什麼要制定工業化和集體化政策?斯大林有沒有謀劃並製造飢荒,以達到「種族滅絕」烏克蘭人或者其它少數民族的目的?首先,就目的和效果來看,斯大林以及蘇聯政府的一些決策是由蘇維埃國家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所決定的。蘇聯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包圍中,在面臨世界戰爭的情況下加緊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這就決定了國家要把有限的財力和物力投入到工業建設中來。工業化建設要求有現代化的機器設備,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人才,而這一切僅僅依靠國內力量很難實現。正如斯大林所言:「俄國是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如果它不用自己的原料換取西方的機器設備,那就很難依靠本身的力量組織運輸業,發展工業並使城鄉工業電氣化。」[27]蘇聯政府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用現代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來改造國民經濟的一切部門,這就必須引進外國設備。當時適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轉嫁和擺脫危機,加強了關稅保護,實行關稅壁壘,竭力限制進口。特別是這些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實行劃撥清算,使國際結算關系急劇惡化,給蘇聯的對外支付能力帶來很大困難。為克服困難,保證大批機器設備的進口,蘇聯政府只得千方百計地組織糧食、石油、貴金屬和木材等產品出口。1929—1932年間,蘇聯的糧食出口達到非常大的規模,1928年蘇聯出口糧食480萬噸,1931年上升為520萬噸,獲得外匯收入44,450萬盧布。[28]為了保證糧食產量和出口量,蘇聯政府加速集體化,加緊收購糧食。在地方,為完成糧食收購任務,當局不惜採用行政和暴力手段,把農民手裡所有的糧食全部收走,從而導致了飢荒。為保證工業化的進行而實行的集體化運動,在地方上出現了粗暴過火行為。正是這些粗暴行為招致農民的不滿與反抗,導致農民與政府的對抗。因此,在很多西方學者以及政論家的論述中,集體化政策便成為飢荒出現的直接導因。對此,二戰後一位美國社會學家比較客觀地總結道:「只要稍微具有歷史眼光就很容易看出,假如蘇聯事先沒有緊張地實行工業化,假如它的大批農庄沒有機械化,這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多半會滅亡。」[29]而斯大林主義的批判者,哲學家、歷史學家亞歷山大·季諾維也夫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接受采訪時說的一句話更直截了當:「沒有它(指集體化),我們的國家就可能瓦解。」[30]事實上,斯大林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一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敵人打倒。」[31]只不過,斯大林最初的預期是,利用資本主義危機之際,加緊出口糧食,換回機器設備,加速實現工業化。這種做法適逢蘇聯農業遇到乾旱,糧食減產,還有富農分子與蘇維埃政權作對,在此情況下,農村加速集體化運動,把農民所有的糧食都收繳上來,從而在農業地區造成了飢荒。但就全部過程來看,「這場突如其來的飢荒根本不是領導人事先能夠設計好的,農村中的『冒進』也不是斯大林等一手製造的」。[32]換言之,在帝國主義包圍和戰爭威脅之下,蘇維埃政權必須選擇加速工業化,農業集體化也就不可避免,飢荒便成為在國家不完全具備條件時加速工業化與實行集體化的必然結果。其次,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證明斯大林製造飢荒,實行種族滅絕。不可否認,對於因國家政策、尤其是集體化政策失當導致的飢荒,斯大林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也有學者對這一說法提出異議。《大元帥斯大林》的作者卡爾波夫認為,在集體化計劃之初,斯大林並沒有想要採取粗暴的方式對待農民,他還曾在一些文章中批評地方的過激行為。那麼,是誰造成集體化運動出現了偏差?卡爾波夫指出,是斯大林的反對派托洛茨基分子,因為「反對派分子散布謠言,編造了種種駭人聽聞的胡說。說集體農庄中的一切都是公共的,連妻子也要憑證或憑卡臨時享用;集體農庄庄員睡覺要合蓋一條被子;連家禽和小牲口也實行集體化等等。這一切使人反感,使人不願意加入集體農庄,而這正是反對派分子想要達到的目的」。正因為托洛茨基分子在行動中採取了超革命的過火行為,製造不信任情緒,導致了集體化運動中的混亂。卡爾波夫還總結道:「今天人們習慣於把集體化時期的一切過火行為和高壓手段都說成是斯大林搞的,但是文件和事實並沒有證明這一點」。[33]近年來,隨著各種檔案材料的公布,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學者拋開個人感情的好惡,根據歷史事實對斯大林在飢荒中的責任作出評價。有學者用實例說明,斯大林和蘇聯政府不僅沒有專門組織殺害烏克蘭人,飢荒發生後,還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減少飢荒損失。[34]也有研究者承認斯大林對飢荒的發生負有責任,但否定斯大林有意殺害農民,並強調他本人對斯大林「一點都不喜歡,也根本沒想捍衛他」。[35]「斯大林謀劃並製造了飢荒」——在西方或者烏克蘭的一些學者、政治家中,這幾乎已經成為定論。但是,直到目前,也沒有人能為這個論斷舉出確鑿根據。於是,有烏克蘭學者提出:「克里姆林宮的可怕罪惡要執行是需要有指令的,這些指令就保存在檔案中。但斯大林不可能給任何人留下證據,來證明他為什麼採取飢荒恐怖。」[36]顯然,這僅僅是一個判斷。對於這種判斷的可信度,可以借用一位學者的話來評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存在那種可以肯定把烏克蘭人作為一個種族,用飢荒來消滅烏克蘭人的預謀和計劃的文件,因此,作出這種推斷(指種族滅絕烏克蘭人)的過程,包含了推測、假說和暗示。」[37]因此,要為斯大林定下「種族滅絕」的罪名,從眼下看,缺乏足夠的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綜上所述,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三方面結論:第一,蘇聯在1932—1933年間確實發生過大規模飢荒,「人禍」是飢荒出現的主要原因,無論從國家政策角度還是在地方政府具體實施的角度看,飢荒的發生都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留下的深刻歷史教訓;第二,在分析飢荒出現的原因時,對於斯大林時期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失誤甚至錯誤,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來分析,並且,不應該將失誤與過錯歸咎於斯大林一人;第三,至少到目前為止,無論在俄羅斯還是在烏克蘭,並沒有證據證明斯大林製造飢荒,以達到種族滅絕烏克蘭人或別的民族的目的。英國自由主義新聞記者斯科特曾說過一句話:「事實是神聖的,解釋是自由的。」[38]對於斯大林在蘇聯1932—1933年飢荒中的責任問題,從上個世紀中期至今,西方學界與烏克蘭學界、政界,還有俄羅斯學界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說法的多樣確實體現了「解釋的自由」。不過,尊重歷史事實應該是歷史學家的職責和本分。用「神聖的事實」來說話,才能真正具有說服力。斯大林謀殺烏克蘭人沒有證據,但蘇聯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世界強國卻是無可置疑的事實。正因此,在經歷了從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期以及蘇聯解體後一段時間內對斯大林的批判和否定後,在俄羅斯出現了重新評價斯大林的社會思潮。[39]當今的俄羅斯人懷念斯大林,懷念斯大林時代,把斯大林視為大國領袖,維護國家權益的象徵。近一兩年來,經俄羅斯教育部審定的俄羅斯新版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提出,斯大林的做法是合理的,因為他是一位面臨戰爭的大國領袖。[40]這種觀點既反映了當今俄羅斯需要強國領袖這一社會思潮,同時也體現出俄羅斯史學思想走向理性。而理性地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把他們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在評價歷史人物時用事實說話,而不是掩蓋歷史,歪曲歷史事實,才是對待自己國家歷史的科學態度。

『柒』 求從公元起至十九世紀世界人口數量,每個世紀更新一次

從過去35個世紀的世界人口大國排名,看中國歷史地位 [ 來源: 當家網│ 作者:當家網 │ 時間:2012-1-29 10:20:09] 每個世紀的世界主要人口大國排名(按古代國家實際分布情況) 對於古代世界各國的人口數量統計和排名,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基於現代國家版圖的歷史回顧,另一種是按古代國家實際分布情況來進行統計。對於前一種,目前已經有多個版本,而後一種則尚缺乏比較完整的版本。本文探索按照古代國家實際分布情況來對每個世紀的世界主要大國進行人口統計和排名。 人口的數據主要從瓊斯的《世界歷史人口圖集》和胡煥庸的《中國人口史》提取,參考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統計》、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和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但他們的數據是基於現代國家版圖的歷史回顧,主要難點在於把這些數據按古代國家實際分布的情況進行還原。我首先把一個古代國家分解成相當於現代國家的各部分,然後根據上述的資料來估計其各部分的人口數量,再匯總統計這個古代國家的人口。這些參考書籍裡面的人口數據很難說十分精確,但畢竟是目前為止在古代人口統計方面最權威的資料了。實際上,即使在當代高科技條件下進行的人口普查都很難做到十分准確。本文力求呈現一個全面的也比較接近准確的古代每個時期的人口大國排名,這對於培養大家的世界歷史大局觀,加深大家對古代一些歷史現象的認識是大有裨益的。 各國的人口數據包括其全部有效控制地區的數據,包括本土、殖民地和實際上已喪失獨立性的屬國的數據,但不包括那些仍保持獨立性,只是象徵性地稱臣納貢的屬國和保護國。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從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21世紀,總計36個世紀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之中,有2個主體部分位於歐洲,有2個主體部分位於北非,還有4個位於西亞,4個位於印度,其餘24個均位於中國。古代中國和印度的人口一直遙遙領先於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古代中國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構成比大體上在20-35%之間波動,古代印度(含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構成比大體上在18-30%之間波動。因此,凡統一了中國或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古代國家,均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人口大國中處於數一數二的地位。在古代世界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還有土耳其、義大利、埃及、伊朗、法國、希臘、西班牙等,到1000年之後,日本、俄國、印尼、德國等的人口也趕了上來,躋身人口集中的地區之列。能夠對上述地區的一個或多個實現穩固統治的古代國家,也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人口大國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18世紀工業革命之前,世界各國均處於農牧業社會,人均GDP均相差不大,人口與綜合國家之間有很大的相關性。雖然也有一些例外,如一些以軍事立國的游牧國家,如匈奴、蒙古等,軍事實力遠超其人口的水平,還有一些專門從事貿易和手工業的城邦國家,如腓尼基城邦、希臘城邦等,經濟實力遠超其人口的水平,但只是一些特例而已。工業革命之後,人口已經不是決定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但仍然與一個國家的發展潛力有著很大的關系。每個世紀的世界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排名,詳見《每個世紀的世界最強大國家列表和評析》對於這些古代國家的人口的計算方法和過程,部分也已在《每個世紀的世界最強大國家列表和評析》的貼子中列出。下面我還會在回貼中與大家一起討論分析。 每個世紀的世界主要人口大國排名簡表: 公元前15世紀:1、古埃及第18王朝,2、赫梯帝國,3、米坦尼王國 公元前14世紀:1、古埃及第18王朝,2、赫梯帝國,3、邁錫尼王國,4、亞述帝國 公元前13世紀:1、商王國,2、古埃及第19王朝,3、亞述帝國,4、邁錫尼王國 公元前12世紀:1、商王國,2、古埃及第20王朝,3、埃蘭王國,4、巴比倫第四王朝 公元前11世紀:1、周王國,2、古埃及第21王朝,3、巴比倫第四王朝 公元前10世紀:1、周王國,2、埃及第22王朝,3、以色列-猶太王國 公元前9世紀:1、周王國,2、亞述帝國,3、烏拉爾圖王國 公元前8世紀:1、周王國,2、古埃及第25王朝,3、亞述帝國,4、烏拉爾圖王國 公元前7世紀:1、亞述帝國,2、米底王國,3、古埃及第26王朝,4、新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6世紀:1、波斯帝國,2、米底王國,3、新巴比倫王國,4、古埃及第26王朝,5、呂底亞王國 公元前5世紀:1、波斯帝國,2、摩揭陀國,3、楚王國 公元前4世紀:1、亞歷山大帝國,2、孔雀帝國,3、波斯帝國,4、楚王國 公元前3世紀:1、孔雀帝國,2、秦帝國,3、塞琉古王國,4、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2世紀:1、漢帝國,2、羅馬共和國,3、安息帝國, 公元前1世紀:1、漢帝國,2、羅馬帝國,3、安息帝國, 公元1世紀:1、漢帝國,2、羅馬帝國,3、貴霜帝國,4、安息帝國 公元2世紀:1、漢帝國,2、羅馬帝國,3、貴霜帝國, 公元3世紀:1、羅馬帝國,2、晉帝國,3、波斯帝國薩珊王朝, 公元4世紀:1、羅馬帝國,2、笈多帝國,3、前秦帝國,4、波斯帝國薩珊王朝 公元5世紀:1、笈多帝國,2、北魏帝國,3、波斯帝國薩珊王朝,4、拜占庭帝國 公元6世紀:1、隋帝國,2、拜占庭帝國,3、波斯帝國薩珊王朝 公元7世紀:1、唐帝國,2、戒日帝國,3、阿拉伯帝國,4、波斯帝國薩珊王朝,5、拜占庭帝國 公元8世紀:1、唐帝國,2、阿拉伯帝國,3、查理曼帝國,4、波羅王國,5、拜占庭帝國 公元9世紀:1、唐帝國,2、阿拉伯帝國,3、普拉蒂哈拉王國,4、拜占庭帝國 公元10世紀:1、宋帝國,2、拜占庭帝國,3、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11世紀:1、宋帝國,2、塞爾柱帝國,3、朱羅王國,4、拜占庭帝國,5、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12世紀:1、金帝國,2、宋帝國,3、神聖羅馬帝國,4、埃及阿尤布王朝 公元13世紀:1、蒙古帝國,2、德里蘇丹國,3、法蘭西王國,4、埃及馬穆魯克王朝 公元14世紀:1、明帝國,2、德里蘇丹國,3、帖木兒帝國,4、日本國 公元15世紀:1、明帝國,2、德里蘇丹國,3、日本國,4、法蘭西王國,5、奧斯曼帝國 公元16世紀:1、明帝國,2、莫卧兒帝國,3、西班牙帝國,4、奧斯曼帝國,5、日本國 公元17世紀:1、莫卧兒帝國,2、清帝國,3、日本國,4、奧斯曼帝國,5、法蘭西王國 公元18世紀:1、清帝國,2、英帝國,3、俄羅斯帝國,4、法蘭西王國,5、日本國,6、奧斯曼帝國 公元19世紀:1、清帝國,2、英帝國,3、俄羅斯帝國,4、法蘭西帝國,5、美利堅合眾國,6、德意志帝國 公元20世紀:1、中國,2、印度,3、美國,4、印度尼西亞,5、巴西,6、俄羅斯,7、巴基斯坦,8、孟加拉國,9、日本,10、奈及利亞 公元21世紀(預測):1、印度,2、中國,3、美國,4、印度尼西亞,5、衣索比亞,6、巴基斯坦,7、奈及利亞,8、巴西,9、孟加拉國,10、剛果(金)

『捌』 清朝的GDP最多佔全球多少。說明出處

世界歷史上37個大帝國的面積、人口、GDP分項及綜合排名

對世界歷史上主要大帝國的綜合實力進行比較和排名,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看過多個版本的這類文章,大多失之於主觀,不能讓人信服。本文探索採用可量化的客觀指標對世界歷史上主要大帝國的綜合實力進行比較和排名的方法,採用了面積、人口構成比、GDP構成比、延續時間四個可量化的指標,對各大帝國進行分項和綜合排名。

本文的數據來源:各大帝國疆域面積的數據部分來自於自己的計算,部分從秦三世、邊城玫女等網友貼子里的資料提取;人口的數據主要從瓊斯的《世界歷史人口圖集》、胡煥庸的《中國人口史》和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統計》提取;歷史GDP的數據主要從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統計》和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提取。這些參考書籍裡面的人口和GDP資料盡管未必十分精確,但畢竟是目前為止在古代人口和GDP統計方面最權威的資料了。

一、世界歷史上37個大帝國的基本情況

根據世界歷史上所有國家的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延續時間、經濟文化軍事各方面的影響和地區代表性等,選擇了35個帝國,再加上20世紀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作為參照。其基本情況如下:

國家 帝國時代起止年份 極盛時統治范圍 統治核心地區
古埃及帝國 前1567-前1085年 北非、西亞 埃及
赫梯帝國 前1450-前1200年 西亞 土耳其
亞述帝國 前935-前605年 西亞、北非 伊拉克
波斯帝國 前550-前330年 西亞、中亞、北非、東南歐 伊朗
亞歷山大帝國 前336-前305年 東南歐、西亞、北非、中亞、南亞 希臘
孔雀帝國 前324-前185年 南亞 印度
秦帝國 前230-前206年 東亞 中國
安息帝國 前247-226年 西亞 伊朗、伊拉克
漢帝國 前202-220年 東亞 中國
羅馬帝國 前27-476年 歐洲、北非、西亞的地中海沿岸 義大利
貴霜帝國 16-233年 中亞、南亞 中亞、印度
晉帝國 265-420年 東亞 中國
笈多帝國 320-540年 南亞 印度
拜占庭帝國 395-1453年 南歐、西亞、北非 希臘、土耳其
隋帝國 581-618年 東亞 中國
薩珊波斯帝國 226-650年 西亞、中亞、北非 伊朗、伊拉克
唐帝國 618-907年 東亞、中亞 中國
阿拉伯帝國 632-1258年 西亞、中亞、南亞、北非、南歐 阿拉伯
查理曼帝國 768-843年 西歐 法國、德國
宋帝國 960-1276年 東亞 中國
蒙古帝國 1206-1368年 東亞、中亞、西亞、東歐 蒙古、中國
滿者伯夷帝國 1293-1500年 東南亞 印度尼西亞
帖木兒帝國 1370-1507年 中亞、西亞 烏茲別克
明帝國 1368-1644年 東亞 中國
印加帝國 1438-1533年 南美 秘魯
桑海帝國 1464-1591年 西非 馬里
葡萄牙帝國 1510-1822年 西歐、南美、非洲和印度洋沿海 葡萄牙、巴西
西班牙帝國 1521-1826年 西歐、北美、南美、非洲、東南亞 西班牙
神聖羅馬帝國 962-1806年 西歐、中歐 德國
奧斯曼帝國 1299-1922年 西亞、北非、東南歐 土耳其
莫卧兒帝國 1526-1857年 南亞 印度
清帝國 1644-1911年 東亞 中國
俄羅斯帝國 1721-1917年 東歐、中亞、北亞 俄羅斯
英帝國 1607-1947年 遍布五大洲 英國、印度
法蘭西帝國 1605-1940年 西歐、非洲、東南亞 法國
蘇維埃聯邦 1917-1991年 東歐、中亞、北亞 俄羅斯
美利堅合眾國 1776年- 北美 美國

二、37個大帝國極盛時期的面積排名

各大帝國的面積指的是有效控制的面積,包括本土、殖民地和實際上已喪失獨立性的保護國,但不包括那些仍保持獨立性,只是象徵性地稱臣納貢的屬國和保護國。只計算陸地面積,不包括領海面積。可見,世界歷史上統治面積最大的國家,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帝國,1920年前後,大英帝國本土加上遍布五大洲的的殖民地,總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面積的22.5%。世界歷史上唯一在疆域面積方面可與大英帝國匹敵的是蒙古帝國,1300年前後,元帝國本部加上四大汗國,總面積達3287萬平方公里(對於蒙古帝國面積的計算分歧較大,主要在於西伯利亞北部無人區是否應計入其領土。這里採用了傳統的計法,把西西伯利亞和中西伯利亞全部計入蒙古帝國的領土)。排名第三的是西班牙帝國,1580年西葡合並之後,這個殖民帝國幾乎包括了整個美洲(加拿大和美國的一部分除外),面積達到2530萬平方公里。

排名 國家 面積(萬KM2) 年份 備注 面積指數
1 英帝國 3367 1920年 凡爾賽和約後 100
2 蒙古帝國 3287 1300年 元帝國加四大汗國 98
3 西班牙帝國 2530 1600年 西葡合並後 75
4 俄羅斯帝國 2280 1913年 尼古拉二世時代 68
5 蘇維埃聯邦 2240 1950年 二戰結束後 67
6 阿拉伯帝國 1340 750年 倭馬亞王朝末期 40
7 清帝國 1316 1760年 乾隆時代 39
8 法蘭西帝國 1290 1920年 凡爾賽和約後 38
9 唐帝國 1240 670年 唐高宗時代 37
10 葡萄牙帝國 1070 1580年 西葡合並前 32
11 明帝國 997 1424年 明成祖時代 30
12 美利堅合眾國 963 1960年 擴展到50個州後 29
13 波斯帝國 695 前485年 大流士一世時代 21
14 奧斯曼帝國 688 1683年 科普律魯時期 20
15 薩珊波斯帝國 660 620年 庫思老二世前期 20
16 羅馬帝國 625 115年 圖拉真時代 19
17 漢帝國 610 1年 西漢王朝末年 18
18 帖木兒帝國 580 1405年 帖木兒時代 17
19 晉帝國 543 300年 大分裂之前 16
20 亞歷山大帝國 520 前323年 亞歷山大大帝時代 15
21 隋帝國 470 610年 隋煬帝時代 14
22 桑海帝國 425 1500年 杜爾時代 13
23 古埃及帝國 420 前1400年 第18王朝中期 12
24 莫卧兒帝國 380 1700年 奧朗則布時代 11
25 孔雀帝國 378 前250年 阿育王時代 11
26 拜占庭帝國 356 565年 查士丁尼一世時代 11
27 秦帝國 350 前210年 秦始皇時代 10
28 宋帝國 280 1100年 北宋王朝末年 8
29 貴霜帝國 266 140年 迦膩色迦時代 8
30 安息帝國 230 前60年 滅塞琉古王國後 7
31 笈多帝國 230 415年 超日王時代 7
32 亞述帝國 195 前670年 滅埃及第25王朝後 6
33 滿者伯夷帝國 180 1389年 加查瑪達時代 5
34 印加帝國 170 1500年 卡帕克時代 5
35 查理曼帝國 125 814年 查理曼大帝時代 4
36 神聖羅馬帝國 76 1648年 三十年戰爭結束前 2
37 赫梯帝國 70 前1400年 新王國時期 2

三、37個大帝國極盛時期統治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構成比排名

世界歷史上統治人口佔世界人口構成比最高的國家是清帝國,1820年前後,其統治的人口達到世界的36.6%。由於中國和印度的人口之和在歷史上長期佔世界的一半左右,凡統一了中國或印度主要部分的帝國,在這個排行榜上都位居前列。

排名 國家 人口比例% 年份 人口(萬) 世界人口(萬) 人口指數
1 清帝國 36.6 1820年 38100 104170 100
2 漢帝國 33.1 1年 5960 18000 90
3 蒙古帝國 30.7 1300年 11065 36000 84
4 唐帝國 27.9 750年 6000 21500 76
5 宋帝國 27.3 1124年 9000 33000 75
6 羅馬帝國 25.0 200年 4750 19000 68
7 英帝國 24.8 1920年 46200 186200 68
8 明帝國 23.9 1600年 13000 54500 65
9 莫卧兒帝國 23.8 1700年 14500 61000 65
10 隋帝國 23.1 610年 4650 20100 63
11 孔雀帝國 19.3 前250年 2650 13750 53
12 波斯帝國 18.0 前485年 1800 10000 49
13 亞歷山大帝國 17.1 前323年 2020 12000 47
14 笈多帝國 16.9 450年 3250 19250 46
15 秦帝國 16.7 前213年 2500 15000 46
16 阿拉伯帝國 15.8 750年 3400 21500 43
17 晉帝國 12.8 297年 2300 18000 35
18 古埃及帝國 10.0 前1400年 400 4000 27
19 薩珊波斯帝國 9.9 620年 1970 20000 27
20 俄羅斯帝國 9.5 1913年 16990 179100 26
21 拜占庭帝國 8.5 565年 1700 20000 23
22 蘇維埃聯邦 8.5 1940年 19597 229514 23
23 亞述帝國 8.4 前670年 700 8300 23
24 帖木兒帝國 8.1 1405年 2850 35000 22
25 貴霜帝國 7.3 180年 1380 18800 20
26 赫梯帝國 6.8 前1400年 270 4000 19
27 西班牙帝國 6.1 1600年 3340 54500 17
28 美利堅合眾國 6.0 1950年 15227 252550 16
29 法蘭西帝國 5.7 1913年 10220 179120 16
30 查理曼帝國 5.7 814年 1250 22000 16
31 奧斯曼帝國 5.1 1600年 2800 54500 14
32 安息帝國 4.6 1年 830 18000 13
33 神聖羅馬帝國 4.2 1600年 2300 54500 11
34 滿者伯夷帝國 1.8 1389年 630 35000 5
35 桑海帝國 1.3 1500年 550 42500 4
36 葡萄牙帝國 1.2 1580年 640 52000 3
37 印加帝國 0.9 1500年 400 42500 2

四、37個大帝國極盛時期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構成比排名

這里列出的各大帝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以1990年的購買力美元來計價,這主要只用來估算歷史上各國GDP占當時世界的構成比,以方便做比較,而不一定代表歷史上各個國家的真實GDP。世界史上經濟總量佔世界構成比最高的國家是美利堅合眾國,二戰末年(1944年前後)其GDP佔世界的比例達到38.1%。

排名 國家 GDP比例% 年份 GDP(億) 世界GDP(億) GDP指數
1 美利堅合眾國 38.1 1944年 17136 45026 100
2 清帝國 32.9 1820年 2286 6948.1 86
3 漢帝國 31.9 1年 268.2 840.6 84
4 蒙古帝國 31.4 1300年 650.5 2073.6 82
5 唐帝國 28.7 750年 279.6 973.9 75
6 宋帝國 28.1 1124年 419.4 1494.9 74
7 羅馬帝國 26.4 200年 234.4 887.3 69
8 明帝國 24.0 1600年 780 3248.2 63
9 隋帝國 23.8 610年 216.7 910.5 62
10 英帝國 22.2 1900年 4389.4 19736.8 58
11 莫卧兒帝國 21.3 1700年 797.5 3751.5 56
12 波斯帝國 20.0 前485年 93.3 467 52
13 亞歷山大帝國 19.0 前323年 106.2 560.4 50
14 阿拉伯帝國 18.8 750年 183.3 974 49
15 孔雀帝國 18.6 前250年 119.3 642.1 49
16 笈多帝國 16.3 450年 146.3 899 43
17 秦帝國 16.1 前213年 112.5 700.5 42
18 薩珊波斯帝國 12.7 620年 115 906 33
19 晉帝國 12.3 297年 103.5 840.6 32
20 古埃及帝國 12.2 前1400年 22.8 186.8 32
21 蘇維埃聯邦 10.2 1961年 8918 87276 27
22 亞述帝國 10.0 前670年 38.9 387.6 26
23 拜占庭帝國 9.6 565年 86.9 906 25
24 俄羅斯帝國 9.4 1913年 2574 27331 25
25 帖木兒帝國 8.0 1405年 159.3 1981 21
26 赫梯帝國 8.0 前1400年 14.9 186.8 21
27 法蘭西帝國 7.5 1900年 1487.3 19736.8 20
28 西班牙帝國 7.3 1600年 235.8 3248.2 19
29 貴霜帝國 7.1 180年 62.1 878 19
30 查理曼帝國 5.3 814年 52.9 996.6 14
31 神聖羅馬帝國 5.3 1600年 171.3 3248.2 14
32 奧斯曼帝國 5.1 1600年 165.5 3248.2 13
33 安息帝國 5.0 1年 42.1 840.6 13
34 滿者伯夷帝國 1.8 1389年 35.6 1981 5
35 葡萄牙帝國 1.1 1580年 34.3 3099.2 3
36 桑海帝國 1.0 1500年 23.1 2405.5 3
37 印加帝國 0.7 1500年 16 2405.5 2

五、37個大帝國延續時間排名

帝國一般指領土遼闊,統治民族眾多,擁有持續傳統的強大君主制政體國家。這里的延續年數只統計形成帝國的階段,不包括帝國形成之前的發展階段,也不包括帝國衰敗之後殘餘力量的延續時間。可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大帝國是在歐亞兩洲交界處頑強地存活了1058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國。當然,也有些大帝國延續時間很短,在歷史上一閃而過,卻留下了巨大的遺產,如秦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

排名 國家 延續年數 起始年份 時間指數
1 拜占庭帝國 1058 395-1453年 100
2 神聖羅馬帝國 844 962-1806年 80
3 阿拉伯帝國 626 632-1258年 59
4 奧斯曼帝國 623 1299-1922年 59
5 羅馬帝國 502 前27-476年 47
6 古埃及帝國 482 前1567-前1085年 46
7 安息帝國 472 前247-226年 45
8 薩珊波斯帝國 424 226-650年 40
9 漢帝國 421 前202-220年 40
10 英帝國 340 1607-1947年 32
11 法蘭西帝國 335 1605-1940年 32
12 莫卧兒帝國 331 1526-1857年 31
13 亞述帝國 330 前935-前605年 31
14 宋帝國 316 960-1276年 30
15 葡萄牙帝國 312 1510-1822年 29
16 西班牙帝國 305 1521-1826年 29
17 唐帝國 289 618-907年 27
18 明帝國 276 1368-1644年 26
19 清帝國 267 1644-1911年 25
20 赫梯帝國 250 前1450-前1200年 24
21 美利堅合眾國 234 1776年- 22
22 笈多帝國 220 320-540年 21
23 波斯帝國 220 前550-前330年 21
24 貴霜帝國 217 16-233年 21
25 滿者伯夷帝國 207 1293-1500年 20
26 俄羅斯帝國 196 1721-1917年 19
27 蒙古帝國 162 1206-1368年 15
28 晉帝國 155 265-420年 15
29 孔雀帝國 139 前324-前185年 13
30 帖木兒帝國 137 1370-1507年 13
31 桑海帝國 127 1464-1591年 12
32 印加帝國 95 1438-1533年 9
33 查理曼帝國 75 768-843年 7
34 蘇維埃聯邦 74 1917-1991年 7
35 隋帝國 37 581-618年 3
36 亞歷山大帝國 31 前336-前305年 3
37 秦帝國 24 前230-前206年 2

六、37個大帝國的面積、人口構成比、GDP構成比、延續時間的綜合排名

以前面4項每一項排名最高的定為100分,其它的按比例分別給分,計算37個大帝國每一項的得分指數,再將4項得分指數相加進行綜合排名。可看出,綜合以上幾項,在13世紀橫掃了歐亞大陸60%以上地區的蒙古帝國,是人類歷史上頭號帝國;在19世紀勢力范圍遍布五大洲的大英帝國,在這個排行榜上僅次於蒙古帝國;而曾統治了世界36.6%人口的大清帝國,則排在第三位。而21世紀初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利堅合眾國,如果去跟古代大帝國PK的話,只能排名第10位,作為20世紀另一個強權的蘇聯則只能排在第18位。

排名 國家 面積指數 人口指數 GDP指數 時間指數 總分
1 蒙古帝國 98 84 82 15 279
2 英帝國 100 68 58 32 258
3 清帝國 39 100 86 25 251
4 漢帝國 18 90 84 40 232
5 唐帝國 37 76 75 27 216
6 羅馬帝國 19 68 69 47 204
7 阿拉伯帝國 40 43 49 59 191
8 宋帝國 8 75 74 30 187
9 明帝國 30 65 63 26 184
10 美利堅合眾國 29 16 100 22 167
11 莫卧兒帝國 11 65 56 31 164
12 拜占庭帝國 11 23 25 100 159
13 波斯帝國 21 49 52 21 143
14 隋帝國 14 63 62 3 143
15 西班牙帝國 75 17 19 29 140
16 俄羅斯帝國 68 26 25 19 137
17 孔雀帝國 11 53 49 13 126
18 蘇維埃聯邦 67 23 27 7 124
19 薩珊波斯帝國 20 27 33 40 120
20 古埃及帝國 12 27 32 46 117
21 笈多帝國 7 46 43 21 117
22 亞歷山大帝國 15 47 50 3 115
23 神聖羅馬帝國 2 11 14 80 107
24 奧斯曼帝國 20 14 13 59 107
25 法蘭西帝國 38 16 20 32 105
26 秦帝國 10 46 42 2 101
27 晉帝國 16 35 32 15 98
28 亞述帝國 6 23 26 31 86
29 安息帝國 7 13 13 45 77
30 帖木兒帝國 17 22 21 13 73
31 葡萄牙帝國 32 3 3 29 67
32 貴霜帝國 8 20 19 21 67
33 赫梯帝國 2 19 21 24 65
34 查理曼帝國 4 16 14 7 40
35 滿者伯夷帝國 5 5 5 20 35
36 桑海帝國 13 4 3 12 31
37 印加帝國 5 2 2 9 18

閱讀全文

與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