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兩千年來制海權是如何影響中國興衰的
摘要:資源的有限性與需求的無限性是人類社會不得不面對的一對矛盾。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而資源的不斷枯竭,國際社會都不約而同的將目光轉向海洋,紛紛制定海洋戰略,以圖依託海洋來維持自己的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海上沖突與摩擦接踵而來,沖突雙發隨時都會劍拔弩張。因為誰都知道,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全球的財富。在當今的時代沒有海權,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將受到極大的挑戰。
關鍵詞:海權問題 海權維護 中國興衰 一.中國的海權問題
中國擁有18400公里漫長的海岸線和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專屬海域,擁有眾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島嶼,中國毫無疑問是一個海洋國家。但是幾千年來以農為本的經濟結構,卻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大陸民族。面對著中國東部這一片浩瀚的海洋,孫中山先生曾發出了「傷心問東亞海權」的感嘆,並警示後人:「惟今後之太平洋問題,則實關於我中華民族之生存,中華國家之命運者也」。為了建立中國的「海權」,毛澤東締造了人民海軍,並發出了「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號召。如此可見,海洋的重要性。而如今,中國面臨著統一祖國,收復主權島嶼的嚴峻任務,因為台海兩岸分治影響海上安全維護與海權拓展,這既是中國政府必須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又是中國捍衛國家海權的重要內容。南沙群島本屬於中國,然而南沙群島中有40多個島礁被其他周邊多國非法佔領,其中越南佔領29個。中國僅實際控制少數島礁。中日在東海劃界、釣魚島問題上仍存在爭議。在這種東海爭端的懸而未決,釣魚島主權的嚴重受損,南海局勢的暗潮湧動,域外大國是頻頻加緊插手中國周邊海洋事務,幾乎中國的每一寸海疆都面臨著危機。同時,隨著中國外向型經濟模式的確立,國家安全觀念將有一個質的變化,必然從本土擴展到本土以外。我國的安全戰略必須高度重視海權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海權隨中國主權同生,而中國意識到並力求捍衛、強化中國海權的努力卻起步不久。海權問題,現在已經成為我國刻不容緩的大問題。中國從陸權到海權的過渡是歷史必然。因此,借海強身,以海興國,建立海洋強國是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沒有海權的中國將是沒有未來的中國 (一)維護海權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中國海權,是一種隸屬於中國主權的海洋權利,包括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收復主權島嶼等內容。主權是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權利。而領土完整是構成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的中國是一個尚未完成統一的國家,而這些地區又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戰略位置尤為重要。中國倘若失去對這些地區的海權,主權和領土完整便被破壞,中華民族也將蒙受恥辱,更加無顏面去給子孫一個交代。一旦無法握住海權,還會造成其他民族分裂勢力的猖獗,使到國家主權進一步受到威脅。在陳水扁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期間,他叫囂著「一邊一國」,引進美國一大批攻擊性武器,導致台海局勢驟然升溫。而此時「藏獨」,「疆獨」也蠢蠢欲動,在境外遙相呼應,在境內策劃了大
規模的暴力犯罪事件。而這些勢力之所以肆無忌憚,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國大陸對台灣地區沒有實現完全控制,將主要精力放在應付「台獨」勢力上,進而讓他們有了可乘之機去實施其陰謀詭計。這也嚴重阻礙中國人民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讓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將任重道遠。可見中國是否能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取決於中國能否維護好自己的海權,成為海洋強國。 (二 )中國海權關繫到中國諸多國家利益和安全
台灣坐落於西北太平洋,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因為歷史等諸多原因造成今日的局面,中國的國防安全為此而受到極大的威脅,國家利益也遭受損失。台軍部署一大批導彈,瞄準祖國的主要戰略區域,同時進口了大規模的武器裝備,如F16,幻影-2000等極具攻擊性武器,甚至拉攏境外勢力,充當其棋子來收集解放軍的軍事情報,使到解放軍舉步維艱。而中國一旦實現和平統一大業,將台灣地區的海權緊緊握在手中,必將解決了這一心腹大患。因為台灣如同一艘固定超級航空母艦,能大大增強中國軍隊遠洋作戰能力,擴大防禦范圍,幫助解放軍沖破第一島鏈的封鎖,將戰場放在遠洋區域,不再是誘敵深入,減少戰爭損失。而在東海島嶼的海權爭端近日逐漸激化,中日圍繞釣魚島的主權問題展開激烈的爭奪。日本人為何要大費周折地想要竊取釣魚島?原因還是海權,日本一旦成功竊取了釣魚島的海權,附近的油氣資源如春曉油氣將盡歸所有,而且附近的海域也將被其控制。而這些的後果又是中國政府所無法承受的。釣魚島雖小,可中國要是無法完全控制,必將縮小戰略防禦區間,遭受島鏈的封鎖,降低遠洋作戰能力。戰事一爆發,戰火會燒到中國大陸地區,損失會很慘重。而中國另一海權問題便是南海問題。南海問題是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以及資源與發展的矛盾而產生的。在上世紀的五六時代,南海諸國對於中國在南海的主權是沒有爭議的,可是世界海上貿易的發展,出現了海上生命線,南海諸島的戰略位置便凸現出來,再加上南海豐富的油氣資源的發現,讓南海諸國心生貪念,紛紛搶佔南海島嶼,瘋狂開發資源,對中國的海權造成嚴重的破壞。盡管中國為此作出了強有力的回應,通過兩次海戰教訓了越南,可也收效甚微,反而越南更加瘋狂地搶占島嶼,並修建了軍事設施,非法扣掉中國漁民,甚至要拉攏昔日仇人美國來圍堵中國。中國在南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背景下,如何建設海洋強國,由陸權國家成功轉型為海權國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海權問題。總之,握海權,中國興,無海權,中國衰 三.如何掌握海權
加強軍隊的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隊伍,是緊緊握住海權的必要條件。縱觀歷史,抗戰期間,中國沿海地區被日軍所控制,中國的海軍根本無法與日軍所匹敵,海洋運輸無從談起,只能靠著滇緬公路來接受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而這使得抗戰變得更為艱難。反觀英國人正是憑借著強大的海軍四處征戰,攻佔殖民地,建立了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當然,中國發展海軍,決不是要侵佔他國,擴張領地。中國早已聲明,中國過去不稱霸,現在不稱霸,將來也不稱霸。建設海軍是為了適應國防要求,維護中國海權。然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僅憑海軍還不足以完全應付一場局部戰爭。美國人提出了立體化戰爭體系,可見在未來戰爭中,海戰的戰場不可能局限於海上,它必然是水上,水下,空中,外太空,還有就是虛擬空間,即網路。中國近幾年的海權意識逐漸覺醒,大力加強海軍建設,也取得長足的進步,如航空母艦「遼寧」號的服役,殲-15的成功著艦。可與美軍等海洋強國還存在著二十幾年的差距,未來中國的海軍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海權沖突,主席在對軍隊的講話
中提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可見加強軍隊憂患意識尤為重要。軍隊必須時時刻刻准備戰爭,因為戰爭不會提前告知我們。中國軍隊是和平之師,可決不是綿羊之師,面對他國肆無忌憚地侵犯我國海權,必須隨時准備突發狀況。中國政府應該向世界聲明,中國人民厭惡戰爭,但從未懼怕過戰爭。中國在歷史中經歷無數次戰爭,深深明白戰爭的可怕。更何況,戰爭不是解決沖突的唯一選擇。畢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在解決海權沖突時有一上策即攻心,《孫子兵法》曾說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實際中要想真正實踐,除了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威懾,還必須採用政治施壓,經濟制裁,外交交涉等多元化手段相結合。總而言之,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流,但中國必須要為維護海權做好一切必要准備。
㈡ 中國的海權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中國建立後,但我並不否認之前的政府實施過,但中國建立後真正意義上的宣告。1949年4月23建立海軍,隨著中國發展海軍,中國也日異看重海軍的關鍵,並且更加註重海軍發展。自建立初,中國派軍駐扎,大力發展海上設施。表示中國在領土上面決不退後。
㈢ 海權論的鼻祖是誰中國歷史上錯過了那些成為海洋強國的機會
海權論鼻祖馬漢。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840-1914)於1840年9月27日出生於美國西點軍校的一位教授的家庭。馬漢是美國著名的海軍戰略家和歷史學家。他的「海權論」思想使他聞名於世。馬漢「海權論」思想的要旨是:要擁有並運用優勢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實現己方的戰略目的。「海權論」思想對美國以及一些海軍強國的海洋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總統羅斯福稱贊他是「美國生活中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略家,最後的結局卻是抑鬱而終馬漢認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安全都與海權具有密切的關系,海權不僅能夠決定海上和陸上戰爭的勝負,而且可以決定歷史的進程。他還指出,海權的強弱取決於地理位置、自然結構、領土范圍、人口數量、民族特點、政府性質6方面的因素。馬漢的海權理論深刻影響了20世紀的世界歷史。在英國,馬漢的書被視為「國家的福音書」;在日本,此書被列為日本海軍軍官的必讀書之一,人手一冊;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這樣表達他閱讀馬漢《海軍戰略論》一書時的心情:我不只是在閱讀這本書,我簡直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馬漢海權理論在特定的時代迎合了一些國家統治者的擴張野心。這些國家通過建立強大的海軍,發展海外貿易、開疆拓土、積累資本,最終成為盛極一時的海洋強國。作為海洋大國的中國,歷史上多次錯過成為海洋強國的機遇。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海洋的民族,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在歷史上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宋代,「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為近海航行提供了天文學知識和航海技術。中國歷史上大規模建造戰船、組建水軍、組織龐大艦隊始於元代。元朝海上行動,最大規模可組織水軍7萬人、戰船500艘。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派「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遠航,通好亞非諸國,標志著中國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展到歷史的高峰。兩次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也使朝廷中的有識之士猛醒,開始認識海權的意義。於是,中國掀起了「洋務運動」,創辦軍工,籌備船政,培養海軍人才,組建北洋、南洋、廣東、福建4支艦隊。到甲午戰爭前夕,歷時26年,共造各類艦船55艘,這在中國造船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在甲午戰爭中,清朝當權者把北洋海軍艦隊視為拱衛京畿的活動式「要塞」,奉行消極防禦的戰略,不可避免地使北洋水師遭到全軍覆沒的下場,海軍強國夢破滅了。當年的中國沒能成為一個海洋強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一點是沒有正確理解海權理論的精髓,沒有認識到海權是國家綜合國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現。反映到海軍的建設和使用問題上,即是海軍建設缺乏連貫性,沒有長期的發展規劃,海軍只是在近岸近海活動;其次是長期的自給自足的農業、手工業的社會經濟結構,制約著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並決定著整個社會面貌和人們的心理狀態,人們安於現狀,不求海外拓展;最後,歷史上長期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的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在國防建設上一直以塞防為重,兼顧海防。當前,隨著陸地資源的減少和海洋資源開發力度加大,海洋是國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已成為各國共識。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在對外開放中已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產值增長最快的黃金地帶。海洋安全邊界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而拓展,海上安全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比如海域劃界、島嶼糾紛、資源開采、航行安全、海盜威脅、海上走私和海洋環境保護等問題。這一系列新的問題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關注自己的海洋權利,提高海軍應對、完成多樣化任務的能力。因此,必須消化吸收傳統的海權理論精華,結合新形勢下海上安全的要求,創新我國海軍戰略理論,有效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後盾和支撐。
㈣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朝代注重海權
中華無千年的悠久歷史,是發源黃河,繁盛於黃河、長江中下游流域。而這正好處於中國大陸的中心區域,我們先人於是認為自己就處在世界的中心,也就有了後來的「中原」一說。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就是兩河流域)、古印度和中國都是繁衍於河流區域。因此便不難看出古代的文明大國都是依賴於河流的哺育的。後來,其他文明古國漸漸沒落了,卻惟獨中國一直延續至今且從不間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也難怪封建統治者們不引以為傲,但最終卻讓他們固步自封造成了近代的落後。
人類長期就是以從事農業為主的社會,中國自古也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所依靠的就是土地,土地肥沃廣饒則物產就豐盛,物產豐盛則民富,民富則國強,中國便是擁有地大物博的優勢所以自古都是泱泱強國。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中國人崇拜土地並把大地比作偉大的母親的精神信仰了。
中國人有時懂得知恩圖報的,土地哺育了我們,我們就要以崇敬的態度來回報「母親」。正如許許多多的孝子一樣反哺自己的生母。
所以,要說是中國人重情也好,或者說中國人外自尊大也罷,反正自古中國人幾千年來就是靠著這一方沃土養活的。沒有什麼理由要他們去放棄背叛這位「母親」的。
相反,那些近代崛起的海上強國,卻都是些島國和彈丸之國,荷蘭、瑞典、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等。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也造就了不同性格的名族。很明顯這些國家不是放著大片土地不勞作而甘願區波濤洶涌的大海上冒險的,實際上他們更多的是出於無奈。窮則變,變則通,通則強這是一句放之四海皆同的道理。
所以,要說中國人為什麼自古就不重視海權就要從多方面因素去分析,而不能因為現在中國人的海洋技術不如人家了才來質問為什麼不重視海權。這跟你犯錯了才責怪別人為什麼不事先勸告你一樣,其實犯錯並不可怕,知道錯誤還不思悔改才最可怕;道理一樣,中國現在落後於其他國家,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逐漸認識了自己的不足並吸取別人的優秀成果迎頭趕上,這才是最重要的。
㈤ 海權論何時傳入中國的
馬漢,全名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 ),為海權論的創立者,美國專卓越的海洋歷屬史學家,一八五九年畢業於美國海軍軍官學校,一生從軍,最初擔任新港海軍學院歷史學與戰略學的講師;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三年兩度出任該校校長;一八九八年擔任美西戰爭的指揮官;一八九九年代表美國出席海牙裁軍會議,但堅決反對裁軍;一九0二年至一九0三年被推為美國歷史學會會長。一生致力於美國海權的建立而奉獻。馬氏著作甚多,有關海權的理論散見於其著作中,並未有專書。《海權論》於1890年在美國出版,是馬漢海權理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海權論》一出版即引起關注,美國、日本、德國與前蘇聯等國都先後將其作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導。中國當前嚴峻的海權形勢已成為國人的共識。中國要崛起,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打破海上的枷鎖,真正走向全球的廣闊世界。制海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得不直面的問題。希望我們精心再版的這本《海權論》,能夠讓每位讀者認清當前的國際局勢和中國所面臨的重重壓力。並指導中國走向破冰和輝煌,讓你對中國的未來不再迷茫。
㈥ 中國近代海權是怎麼從明朝開始一路衰落的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你身邊的人都在悄悄關注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為我局的第260觀察文章,今天我們講講朝貢貿易的故事
文字:陳堅| 制圖:孫綠| 編輯:大綠
宣德八年(1433年)的冬天,對於明朝君臣來說,顯得極為特殊。明宣宗朱瞻基更是格外興奮,為了犒勞來自天方國的使臣,他決定用前所未有的大禮迎接他們。
朱瞻基同志萌心大悅
因為在這一年,天方國使者向大明進貢了麒麟。這是中國古書上最典型的祥瑞,是宣德朝太平盛世的寫照。
不過,宣宗皇帝不知道,天方國所進貢的神獸如今的學名,叫「長頸鹿」。
明朝沈度作《瑞應麒麟圖》
天方國隨處可見的「神獸」,在大明成為了至高無上的寶貝。宣宗皇帝用了無數財寶賞賜天方國。
這僅僅是明代「朝貢體系」的一個縮影。海外國家可以用一些普通的貨物,通過「朝貢形式」來換回無數金銀珠寶。
供應充足,款式多樣
然而,明朝可不覺得自己虧。因為在他們眼裡,中國更需要的是象徵性的宗主權。
在宋元看來,南海代表著貿易和利益;在明朝看來,南海代表著禮儀和朝貢。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態度,最終導致了其海運和國運的不同發展。
朱棣同志心中的理想世界?
鄭和船隊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取得政權之後,一直試圖營造一個理想的國家??一個可以自給自足、循環自生的太平盛世。因此,海洋在他的眼中,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出於對商人和國外勢力的敏感,洪武皇帝在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後,頒布了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詔令。這道詔令,是對中國蓬勃發展的海商力量又一次重擊(元末戰爭對海商發展也起到了毀滅性作用)
自此,漂浮在這個龐大國度東南一隅的海洋萌芽被摧毀,中國回到了大陸國家的老路上。
永樂元年(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隨後「支動天下十三省的錢糧」,集福建、江浙等數百餘的造船工匠前來造船。
國家支持下的航海事業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1405年,鄭和率領著一支約二百五十f船,近三萬余船員的龐大隊伍,開啟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航行。
鄭和同志上線
作為歐洲海洋文明的興起標志之一,迪亞士領著幾只帆船到達好望角的時間,要比鄭和船隊從南京到東非海岸的時間,整整晚了86年。
雖然中國人的行動更早
但歐洲人邁向了另一個大洋,中國人卻沒有
鄭和船隊的基本「套路」,是船隊每到一國,便向當地國王宣讀詔書、賞賜寶物。由於「賞賜厚誼」是朝貢體系的基本原則,每一個受冊封的國家,都能受到極為豐厚的獎勵。由於賞賜物品往往是進貢物品的數十倍,一些小國便非常熱衷於朝貢。
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船隊有一套相當精密、高效、成熟的管理體系。其主要把船隊分為五部分: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
寶船相當於大型艦隊中的旗艦,是鄭和船隊的主體部分,也是其中規模最大的船舶。
馬船,是船隊中的負責運輸馬匹及下南洋中所需或得到的大量貨物的船舶。
鄭和寶船(模型)
糧船,便是存儲糧食的船舶。
坐船,是船隊中的大型戰艦。是鄭和船隊中諸位將領坐鎮的船舶,也是諸位將領的居住之所。
戰船,是鄭和船隊中最為「花哨」的船隊,也是儲備兵器的船舶。
鄭和航海圖
早在18世紀之前的歐洲遠航中,許多船員由於缺乏維生素C而死於壞血病,但在鄭和船隊中,卻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船隊在運輸的大量瓷器中栽種豆芽,用豆芽可以有效補充船員的維生素含量。
這種辦法,不僅保護了瓷器的安全,也保護了船員的安全,堪稱古人的創新智慧。
中國人以後一定會把這貨種到火星上
不過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反對聲自船隊開始建造時便持續不絕。一方面是因為遠航勞民傷財,不符合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讓一個太監代表國家形象,有失體統。
在激烈的反對聲中,1433年4月,第七次下西洋的鄭和病逝於印度西海岸的古里,隨即被安葬於今印尼的三寶壟市。鄭和的去世,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在此後的數百年裡,中國再未派出相當規模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經常被史學家認為是古代中國海洋文明發展的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與下西洋運動平行的,是官方嚴厲禁止民間下海。這就是明代航海最顯著的特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當龐大的鄭和船隊航行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時候,永樂帝仍然規定民間「片板不許下海」。1433年8月,在海商、水手、漁民犯禁下海事件屢屢發生的情況下,宣德帝敕令沿海官員「嚴通番之禁」,進一步強化了海禁政策。
只許國企下海,不許百姓下海的永樂帝
海禁政策至嘉靖帝,達到最為嚴厲的高度,最終導致了沿海倭亂等一系列反抗。
在海禁政策的影響下,由官方壟斷的朝貢貿易成為當時唯一的海外貿易形式(除了貢使外,嚴禁外國人私自貿易)。隨著鄭和下西洋運動的結束,外國朝貢貿易逐步蕭條,能保持一定的聯系的,也僅是周邊國家了。
蕭條的市舶司
明代市舶司主要有三所:廣州市舶司(原先為太倉附近,後因離京城過近,移至廣州,主要為東南亞諸國所設)、福州市舶司(原為泉州市舶司,後為了壓制泉州海商勢力,移至福州,主要為琉球所設)、寧波市舶司(主要為日本所設)。三所市舶司都經歷過設而廢,廢而復設的坎坷命運。
嘉靖元年(1522),當時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生活用品嚴重依賴於大明的輸出,朝貢是當時獲得中國商品的唯一合法途徑。
有兩家大名使團由於代表權問題發生沖突,最後爆發了「寧波爭貢」事件。其中一使團襲擊了當地的武器庫,攻擊了另一使團和寧波市區與市舶司。不少中國官民都在這場混戰中喪生。
嘉靖二年(1523),一支來自弗朗機(葡萄牙)的艦隊闖入廣東江屯,要求廣東官府與其進行和平貿易,並建立相關據點。明代官方斷然拒絕,並命令備倭官對其進行驅逐,爆發了「西草灣之戰」。這場戰爭最終以以弗朗機人全軍覆沒結束。
「寧波爭貢」和「西草灣之戰」共同給了明代朝貢貿易一記重拳。這兩次紛爭最終導致了三所市舶司的廢黜。而由於日本使團的野蠻表現,中日貿易,除了此後嘉靖18年,嘉靖26年的兩次進貢,便徹底中斷。
盡管如此,日本和葡萄牙都未放棄與中國貿易的機會。葡萄牙在1557年,以「借地曬貨物」為由非法佔領了一個稱之為「媽祖」的小城,即如今的澳門。
澳門「殖民地」一直保持到葡萄牙帝國的末日
在明後期,市舶司保持相對穩定主要在於三個原因:倭亂程度的減輕、德川幕府控制下的日本趨向穩定、大明財政短缺需要資金補助。
地方官員的利益當然也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地方對於海洋貿易的需求使得中央不得不維持市舶司的存在。
廢立市舶司,絕不僅僅是表面上是一道詔令那麼簡單的事。
恢復朝貢的同時還能限制民間海商,這主要依靠強大的海軍實力,明軍艦船甚至配備了「水雷」等武器。
「備倭都司府」「備倭官」皆是當時為了防海而設立的官員,他們不只擔負抗擊倭寇的責任,也有打壓民間出海勢力和保證沿海安定的職能。
這里有一個關於明朝海賊王的故事
點擊下圖即可打開
清代朝貢
清朝政府繼承了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與市舶司制度。但是與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統治者所面臨的,已經不是明朝當初的境遇。
明朝所處的國際環境相對平靜,外國擴張勢力未敢覬覦,但清朝的國際環境卻越來越險惡。原先對華朝貢的許多小國已經被外國所殖民。朝貢體繫到了清代,已經徹底局限於周圍國家了。
比如琉球,就被日本步步蠶食了
清朝曾經數次試圖打破海禁,但最終都由於沿海不穩定而再次封鎖。畢竟要維持這樣一個龐大國家的順暢運轉,可控性一定是最重要的。在清朝皇帝們眼中,混亂的沿海政局和在明朝時一樣令人討厭。
無法控制的局勢背後,恐怕是清代海軍的孱弱。這主要受到以下三點因素所影響:
第一,清代海軍的定位很低。
明代建國戰爭運用到了水軍(例如至關重要的鄱陽湖水戰等,雖然這是內河的),因此明代統治者會重視水軍建設。而清代的建國戰爭主要依靠的是步騎兵。在制海權的重視程度上,清代肯定不如明代。
乾隆版輕騎
然而你見過乾隆版海軍嗎?
第二,海軍在前期的作用不大。
明代倭亂嚴重,且日本正處於混亂的戰國時期,沿海壓力大。而清代的日本,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台灣也已經收復。因此,沿海相對穩定,水軍作用不大。
然而兩百年後
日本再次發展為海洋強國並侵略大陸
是清朝統治者無法想像的
第三,熟悉海洋的東南漢人不受信任。
清代統治者對漢人始終不能完全信任,自然不會允許大量漢人出海。他們無法確定,這些看上去已經歸順大清的漢族良民會不會掌握海洋上的軍權,而變成動盪的因素。與其為了蠅頭小利去冒動亂的風險,還不如不發展水軍。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大清的海洋思想非常閉塞,一直到了西方人的堅船利炮達到家門口才長嘆一聲水師落後的悲哀。
從積極的意義看,一個運轉良好的朝貢體系是鼎盛的中央王朝維持周邊穩定的利器。
天朝上國就像一個家族的長者,接受周邊小國的貢品和叩拜,並給回更多的禮品。表面上的吃虧實則換來了整個東亞乃至環印度洋地區的和平穩定。
但是從消極的意義看,缺乏競爭的海洋環境讓中國統治者沉迷在河清海晏的虛假夢境里。
對外國壓力的躲避式彈壓,讓中國徹底喪失了從大陸走向海洋的機會。
無論是大明還是大清,本質上都是要為中國近代在海上吃的大虧負責的。這個責任的主要載體,便是朝貢體系。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國家:美國|日本英國法國俄國
省區:河南山西甘肅西藏東北
城市:南京徐州長春大連樓蘭
㈦ 近代前期,中國海權開始淪喪的標志性事件!急!!!
第一個問題,海權開始喪失有一個標志性事件,那就是鴉片戰爭期間,內中國水師不堪容一擊,海島甚至內陸城市都被攻陷。其實當一個國家的海軍無法出洋,就說明海權開始喪失,這個情況在鴉片戰爭之前1840年之前。
第二個問題,日本首先通過1894-95年的甲午戰爭,擊敗清政府,殲滅當時號稱亞洲第一海軍的清政府北洋艦隊,一躍成為強國;第二步,1904-05年,殲滅俄國遠東艦隊及黑海艦隊,在東北擊潰俄國陸軍,從此與西方國家平起平坐。
第三個問題,最開始在鴉片戰爭中,中國水師不堪一擊,當時的人比如林則徐等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仿造過一些大炮和改裝小型艦艇;隨後是洋務運動一直到90年代,洋務派官僚從70年代開始建設近代海軍,北洋艦隊、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建立海軍學校,派遣海軍留學生;修建沿海炮台設施及建立軍港等。可惜,中法戰爭福建水師覆滅,甲午戰爭北洋艦隊覆滅。失敗啦。。。
㈧ 明清時代的中國有海權可言嗎
明朝時期,成祖朱棣已經注意到了海權對於王朝的重要性,下西洋的起點是蘇門答臘,婆羅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也就是說當時認為控制了這個點就可以以此為據點進取西洋,這也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真正的航海遠征軍,開辟中國歷史上的海權時代。但是很可惜的是,朱棣、鄭和以後,皇家海權夢逐漸失落,反倒是民間海權夢方興。
為什麼說海權重要呢?用明清時期的倭患問題來解釋一下就很清楚了。明代軍事家鄭若論海防之策有二,一曰「御海洋」,一曰「固海岸」。單論抗倭一事,如果當時明朝以以廣船、福船巡海,就能「御海洋」和「固海岸」,何以非要引倭上岸去集體剿滅。萬曆年間,明海軍與倭國在朝鮮決戰,就是一場典型的「御海洋」之戰,明海軍大獲全勝。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㈨ 近代史上,中國海權是怎麼從明朝開始一路衰落的
與下西洋運動平行的,是官方嚴厲禁止民間下海。這就是明代航海最顯著的特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當龐大的鄭和船隊航行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時候,永樂帝仍然規定民間「片板不許下海」。1433年8月,在海商、水手、漁民犯禁下海事件屢屢發生的情況下,宣德帝敕令沿海官員「嚴通番之禁」,進一步強化了海禁政策。
▼
海禁政策至嘉靖帝,達到最為嚴厲的高度,最終導致了沿海倭亂等一系列反抗。
在海禁政策的影響下,由官方壟斷的朝貢貿易成為當時唯一的海外貿易形式(除了貢使外,嚴禁外國人私自貿易)。隨著鄭和下西洋運動的結束,外國朝貢貿易逐步蕭條,能保持一定的聯系的,也僅是周邊國家了。
▼
明代市舶司主要有三所:廣州市舶司(原先為太倉附近,後因離京城過近,移至廣州,主要為東南亞諸國所設)、福州市舶司(原為泉州市舶司,後為了壓制泉州海商勢力,移至福州,主要為琉球所設)、寧波市舶司(主要為日本所設)。三所市舶司都經歷過設而廢,廢而復設的坎坷命運。
▼
嘉靖元年(1522),當時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生活用品嚴重依賴於大明的輸出,朝貢是當時獲得中國商品的唯一合法途徑。
▼
有兩家大名使團由於代表權問題發生沖突,最後爆發了「寧波爭貢」事件。其中一使團襲擊了當地的武器庫,攻擊了另一使團和寧波市區與市舶司。不少中國官民都在這場混戰中喪生。
嘉靖二年(1523),一支來自弗朗機(葡萄牙)的艦隊闖入廣東江屯,要求廣東官府與其進行和平貿易,並建立相關據點。明代官方斷然拒絕,並命令備倭官對其進行驅逐,爆發了「西草灣之戰」。這場戰爭最終以以弗朗機人全軍覆沒結束。
▼
「寧波爭貢」和「西草灣之戰」共同給了明代朝貢貿易一記重拳。這兩次紛爭最終導致了三所市舶司的廢黜。而由於日本使團的野蠻表現,中日貿易,除了此後嘉靖18年,嘉靖26年的兩次進貢,便徹底中斷。
盡管如此,日本和葡萄牙都未放棄與中國貿易的機會。葡萄牙在1557年,以「借地曬貨物」為由非法佔領了一個稱之為「媽祖」的小城,即如今的澳門。
在明後期,市舶司保持相對穩定主要在於三個原因:倭亂程度的減輕、德川幕府控制下的日本趨向穩定、大明財政短缺需要資金補助。
地方官員的利益當然也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地方對於海洋貿易的需求使得中央不得不維持市舶司的存在。
廢立市舶司,絕不僅僅是表面上是一道詔令那麼簡單的事。
恢復朝貢的同時還能限制民間海商,這主要依靠強大的海軍實力,明軍艦船甚至配備了「水雷」等武器。
「備倭都司府」「備倭官」皆是當時為了防海而設立的官員,他們不只擔負抗擊倭寇的責任,也有打壓民間出海勢力和保證沿海安定的職能。
清朝政繼承了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與市舶司制度。但是與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統治者所面臨的,已經不是明朝當初的境遇。
明朝所處的國際環境相對平靜,外國擴張勢力未敢覬覦,但清朝的國際環境卻越來越險惡。原先對華朝貢的許多小國已經被外國所殖民。朝貢體繫到了清代,已經徹底局限於周圍國家了。
清朝曾經數次試圖打破海禁,但最終都由於沿海不穩定而再次封鎖。畢竟要維持這樣一個龐大國家的順暢運轉,可控性一定是最重要的。在清朝皇帝們眼中,混亂的沿海政局和在明朝時一樣令人討厭。
無法控制的局勢背後,恐怕是清代海軍的孱弱。這主要受到以下三點因素所影響:
第一,清代海軍的定位很低。
明代建國戰爭運用到了水軍(例如至關重要的鄱陽湖水戰等,雖然這是內河的),因此明代統治者會重視水軍建設。而清代的建國戰爭主要依靠的是步騎兵。在制海權的重視程度上,清代肯定不如明代。
然而你見過乾隆版海軍嗎?
▼
第二,海軍在前期的作用不大。
明代倭亂嚴重,且日本正處於混亂的戰國時期,沿海壓力大。而清代的日本,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台灣也已經收復。因此,沿海相對穩定,水軍作用不大。
然而兩百年後,日本再次發展為海洋強國並侵略大陸,是清朝統治者無法想像的。
▼
第三,熟悉海洋的東南漢人不受信任。
清代統治者對漢人始終不能完全信任,自然不會允許大量漢人出海。他們無法確定,這些看上去已經歸順大清的漢族良民會不會掌握海洋上的軍權,而變成動盪的因素。與其為了蠅頭小利去冒動亂的風險,還不如不發展水軍。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大清的海洋思想非常閉塞,一直到了西方人的堅船利炮達到家門口才長嘆一聲水師落後的悲哀。
從積極的意義看,一個運轉良好的朝貢體系是鼎盛的中央王朝維持周邊穩定的利器。
天朝上國就像一個家族的長者,接受周邊小國的貢品和叩拜,並給回更多的禮品。表面上的吃虧實則換來了整個東亞乃至環印度洋地區的和平穩定。
但是從消極的意義看,缺乏競爭的海洋環境讓中國統治者沉迷在河清海晏的虛假夢境里。
對外國壓力的躲避式彈壓,讓中國徹底喪失了從大陸走向海洋的機會。
㈩ 幫我找下歷史問題,分析僅代中國海權喪失的原因,謝謝,我急用
原因 政治 1清政府腐朽愚昧 閉關鎖國
2注重邊防
經濟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佔主導缺乏先進的意識
文化 文字獄 八股取士禁錮人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