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黃金什麼時候出現的
是西漢時期神仙方術思想盛行的開始,期望成仙、羽化升天是這個時期上至帝版王將相,下至平權民百姓都極為渴求的事。公元前133年,煉金士李少君對漢武帝說,他能從丹砂中煉出金子,而用這樣煉成的金子製成杯盤,注以水漿,飲之者即可永遠不老不死,又提出使用金銀器可以延年益壽的理論,使得金器的製作和使用廣為盛行。 從此黃金與長壽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漢代的金器上,到處都是神仙羽人,奇禽異獸,還有直接表達願望的銘文,如「千秋萬歲」,「壽如金石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傳說中的神靈)」。這種渴望成仙的思潮,一直延續到魏(220—265年)晉(265~420年)。在出土的許多金器上都得到了印 黃金藝術品
證,如西安沙坡村的煉丹金灶,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的金鏤玉衣及金針,以及一些葯盒,都反映出當時各地王侯對享樂生活及生命的留戀。多件金鏤玉衣的出土,更是表達出他們即使已死仍然幻想有朝一日起死回生的強烈渴望。唐代盛行服食金丹,這與秦漢求仙問葯一脈相承,到了唐代這一風氣更加濃厚,煉丹用的器具,一般煉丹家用陶瓷,帝王貴族則多用奢華的金用具,如西安何安村出土的金器中就發現有金葯鐺,為煉制丹葯的煮暖用具。當鋪搶金潮
㈡ 誰知道中國的黃金歷史與現狀是什麼樣的
從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來看,中國一直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雖然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黃金在我國歷史上也是財富的計量單位和擁有財富象徵,黃金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實上由於中國黃金總量上的缺乏,使得黃金很難成為財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承擔流通貨幣功能主角的是白銀。中國「貧金」的現實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而產生「中國貧金」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
(1)歷史原因:
據考古發現,在漢代以前中國社會商品流通領域中並不缺乏黃金,整個社會中黃金流通總量也並不缺乏,這可以從漢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黃金飾物可見一斑,從各種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當時黃金的重要地位。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皇帝對有功的大臣戰將等往往就動輒賞賜幾百斤的黃金。
但在漢朝以後中國社會中的黃金總量就突然減少了,對於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總量的突然減少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還需要中國考古學界來繼續研究破解這個謎團。其中有一個說法,從漢代以後,中國朝代更替頻繁,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各種戰爭一直綿延不斷,而當時的黃金事實上是儲備在中國社會的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恰恰是各種戰爭與農民革命的掠奪對象,為了保存這些財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必然要藏匿類似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社會動盪各種綿延不斷的戰爭過程中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滅,這些被藏匿的黃金財富就成了無主的、消失了的財富。由於從漢朝以來,各種戰爭革命頻繁爆發延續了幾百年時間,大量的諸如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就被埋在了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難尋」,大量黃金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消失了的財富。也許這真是中國「貧金」的一個歷史解釋。
(2)近現代的戰亂因素:
除了上面的歷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諸多事件,進一步造成了中國大陸上貧金的現實。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近100年的鴉片貿易巧取和武裝搶奪與盤剝,大量的白銀和黃金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進一步造成了中國黃金與白銀等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自此以後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中國,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黃金與白銀用作了軍械物資的購買,另一部分被大量達官顯貴外逃攜帶出國。至今中國民間依然有這樣的國際黃金疑案未了結。
(3)國民黨內戰時期的「金圓券」事件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炮製的「金圓券」事件就是另一個有代表性的黃金外流事件。國民黨政府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為了彌補赤字,就大量發行法幣,法幣猛增,物價隨之飛漲。為了挽救經濟崩潰,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中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摺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於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於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於金圓券4元。
當時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年9月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金銀外幣總值達2億美元。
1948年10月初,由上海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民黨統治區各大城市,物價更進一步飛漲。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撤銷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後金圓券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金圓券發行額為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
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的黃金、白銀儲備等,在1949年由軍艦押送至台灣。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蔣經國拿出一封蔣介石的「手諭」,上面明令俞鴻鈞盡快將全部庫存的黃金、白銀和美鈔運往台灣。當時,國民黨經過所謂的「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強行將民間的幾乎所有黃金和美元收歸國庫。關於這筆款的數目,說法不一。國民黨的文人陳孝威說是「黃金50萬兩」;也有的說是美金8000萬元,黃金92.4萬余兩, 銀元3000萬元; 而李宗仁的秘書梁升俊說南京失守時,「國庫尚有黃金280萬兩,美鈔5000餘萬元,經合署的棉花紗布出售總值不下美元1500萬元,還有價值巨大的有價證券」。 總之,在當時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這筆巨額財富用海軍軍艦全部搶運到台灣。
(4)當代中國仍然「黃金匱乏」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無金」的中國大陸上開始經濟建設和金融體系建設。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增加,而沒有歷史存留的積累。在1949年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階段,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於我國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到1982年社會大眾才重新開始有權力擁有黃金,擁有黃金的渠道還只是通過商場可以購買到黃金首飾而已。
綜上所述,中國大陸當前的「黃金匱乏」的歷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和地域大國里,從1949年到1982年我們國家整個社會存在一個「黃金斷層」,這個「黃金斷層」持續時間長達30年,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在兩代人的時間里,中國人民與黃金無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缺乏對黃金的各種知識的了解與認識,對於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性無知和漠視。
中國社會大眾需要對黃金理念與投資意識的大補課,迫切需要彌補中國社會與大眾在黃金意識層面的大斷層,中國需要一個重新喚醒民眾真切認識黃金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5)中國央行黃金儲備
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國中央銀行公布的黃金儲備為1929萬盎司,摺合約為600噸。(實際情況可能要超過1000噸以上)
按150元/克的市場價格計算,600噸黃金的價值約為900億人民幣。按580美元/盎司的價格計算,1929萬盎司黃金價值約111.88億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約8000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1.3%左右
(6)中國黃金生產狀況與礦藏儲備
2003年我國的黃金產量名列世界第三,黃金年產量約180噸,摺合到當時的黃金價格約為200億人民幣,而且最近6年來的產量波動不大。
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國黃金生產情況來分析,全國5月份生產黃金(成品金)16.837噸。1-5月累計完成79.065噸。與去年同期相比,黃金產量增加7.341噸,同比增長10.24%。2004年1-5月,黃金礦山企業礦產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計完成64.263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0.80%;冶煉企業(有色、黃金冶煉企業)累計完成成品金32.680噸,比去年同期增長9.22%。
2004年我國黃金產量達到212.348噸,與上年同比增長5.86%。產金量較大的省有山東、河南、福建、陝西、遼寧、河北等省,山東仍為我國最大產金省,全年產金64.509噸,佔全國產量的30.38%。
2005年,中國黃金行業總體經濟運行情況良好。中國黃金協會的《全國黃金統計月報》顯示,2005年全國黃金產量達224.050噸,中國黃金產業的「十五」規劃,要求在2006年達到約240噸的黃金年產量,可見,我國要迅速大幅提高黃金產量的空間已經不大。
中國國內的黃金探明儲量為4000至5000噸,約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0%,以現有開采速度還可維持22至28年。
(7)民間儲金量較低黃金投資意識匱乏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黃金產業一直實行嚴格管制,黃金生產企業須將開采和冶煉的黃金,全部售給中國人民銀行,再由中國人民銀行經過審批環節配售給各用金單位。
1982年,在國內恢復出售黃金飾品,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熊貓金幣為標志,中國開放金銀市場邁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國放開白銀市場,封閉了半個世紀的白銀自由交易開禁,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我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銀行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兌國內金價進行調整。隨後足金飾品、金精礦、金塊礦和金銀產品價格全部放開。
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為標志,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黃金投資逐步走進社會大眾,黃金投資在中國迎來了全新開端。
目前,中國國內的黃金總存量約為4000-5000噸。這包括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和民間大眾擁有的黃金製品。
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絕大部分都成為了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而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目前還只是剛剛起步,所佔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憐。中國民眾對黃金的理解和認識更多停留在首飾品的認識上,對黃金的金融投資功能知之甚少,黃金金融投資的參與度極低。
是種種歷史原因和金融體制的原因,造成中國大陸人均黃金製品只有3.5克左右的現狀。目前,中國大陸人均黃金年消費量只有0.2克,消費數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將從以往每年200噸左右增加到400噸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綜觀中國國內現狀,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保值增值應對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的功能遠未了解。但目前國內大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從投資需求來看,中國黃金市場在徹底開放之後,將令世界再度吃驚,中國民眾在黃金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能力不可低估。
㈢ 黃金的歷史文化是怎樣的
黃金的歷史文化是怎樣的:黃金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自從人類在專一萬兩千多屬年前發現黃金之後,人類對黃金的狂熱就被點燃了,在人類的意念中,沒有什麼東西比黃金更能體現純潔與神聖。
對黃金本身來說,它已經成為一種跨越種族、文化,甚至是統治世界的另一種物質。黃金就像一條金色的血脈,貫穿於整個人類的歷史。
從古埃及的金權杖到中國的三星堆金面罩,從皇帝的寶冠到普通人的首飾,從可醫治百病的「萬能之葯」到科技領域的大量應用,黃金用它特有的尊貴傳達著人類對財富和權勢的至高追求。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逐漸離開自給自足的年代,邁向商品經濟時代。在人類需要錢幣來作為交易的媒介,以使買賣進行的更加簡便的時候,黃金自然成為了最優的選擇。
自從英國採用金本位之以來,美國和歐洲的國家也都爭相仿效。美國在1792年,已採用復本為制度,規定19.3美元即可換取一盎司的黃金,但是這並沒有引發任何的黃金熱潮。
直到1848年的某一天,一名叫約翰馬歇而的年輕木匠,在今日的加洲境內建造鋸木廠的時候,不經意的發現了金箔片,由而引發了西部淘金熱。這也使曾經荒涼的西部,迅速的發展起來。
㈣ 我國黃金的歷史
從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來看,中國一直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雖然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黃金在我國歷史上也是財富的計量單位和擁有財富象徵,黃金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實上由於中國黃金總量上的缺乏,使得黃金很難成為財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承擔流通貨幣功能主角的是白銀。中國「貧金」的現實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而產生「中國貧金」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1)歷史原因:據考古發現,在漢代以前中國社會商品流通領域中並不缺乏黃金,整個社會中黃金流通總量也並不缺乏,這可以從漢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黃金飾物可見一斑,從各種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當時黃金的重要地位。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皇帝對有功的大臣戰將等往往就動輒賞賜幾百斤的黃金。但在漢朝以後中國社會中的黃金總量就突然減少了,對於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總量的突然減少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還需要中國考古學界來繼續研究破解這個謎團。其中有一個說法,從漢代以後,中國朝代更替頻繁,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各種戰爭一直綿延不斷,而當時的黃金事實上是儲備在中國社會的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恰恰是各種戰爭與農民革命的掠奪對象,為了保存這些財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必然要藏匿類似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社會動盪各種綿延不斷的戰爭過程中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滅,這些被藏匿的黃金財富就成了無主的、消失了的財富。由於從漢朝以來,各種戰爭革命頻繁爆發延續了幾百年時間,大量的諸如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就被埋在了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難尋」,大量黃金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消失了的財富。也許這真是中國「貧金」的一個歷史解釋。 (2)近現代的戰亂因素:除了上面的歷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諸多事件,進一步造成了中國大陸上貧金的現實。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近100年的鴉片貿易巧取和武裝搶奪與盤剝,大量的白銀和黃金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進一步造成了中國黃金與白銀等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自此以後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中國,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黃金與白銀用作了軍械物資的購買,另一部分被大量達官顯貴外逃攜帶出國。至今中國民間依然有這樣的國際黃金疑案未了結。(3)國民黨內戰時期的「金圓券」事件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炮製的「金圓券」事件就是另一個有代表性的黃金外流事件。國民黨政府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為了彌補赤字,就大量發行法幣,法幣猛增,物價隨之飛漲。為了挽救經濟崩潰,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中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摺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於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於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於金圓券4元。當時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年9月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金銀外幣總值達2億美元。1948年10月初,由上海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民黨統治區各大城市,物價更進一步飛漲。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撤銷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後金圓券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金圓券發行額為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的黃金、白銀儲備等,在1949年由軍艦押送至台灣。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蔣經國拿出一封蔣介石的「手諭」,上面明令俞鴻鈞盡快將全部庫存的黃金、白銀和美鈔運往台灣。當時,國民黨經過所謂的「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強行將民間的幾乎所有黃金和美元收歸國庫。關於這筆款的數目,說法不一。國民黨的文人陳孝威說是「黃金50萬兩」;也有的說是美金8000萬元,黃金92.4萬余兩,銀元3000萬元;而李宗仁的秘書梁升俊說南京失守時,「國庫尚有黃金280萬兩,美鈔5000餘萬元,經合署的棉花紗布出售總值不下美元1500萬元,還有價值巨大的有價證券」。總之,在當時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這筆巨額財富用海軍軍艦全部搶運到台灣。 (4)當代中國仍然「黃金匱乏」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無金」的中國大陸上開始經濟建設和金融體系建設。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增加,而沒有歷史存留的積累。在1949年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階段,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於我國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到1982年社會大眾才重新開始有權力擁有黃金,擁有黃金的渠道還只是通過商場可以購買到黃金首飾而已。綜上所述,中國大陸當前的「黃金匱乏」的歷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和地域大國里,從1949年到1982年我們國家整個社會存在一個「黃金斷層」,這個「黃金斷層」持續時間長達30年,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在兩代人的時間里,中國人民與黃金無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缺乏對黃金的各種知識的了解與認識,對於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性無知和漠視。 (5)中國央行黃金儲備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國中央銀行公布的黃金儲備為1929萬盎司,摺合約為600噸。(實際情況可能要超過1000噸以上)按150元/克的市場價格計算,600噸黃金的價值約為900億人民幣。按580美元/盎司的價格計算,1929萬盎司黃金價值約111.88億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約8000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1.3%左右 (6)中國黃金生產狀況與礦藏儲備2003年我國的黃金產量名列世界第三,黃金年產量約180噸,摺合到當時的黃金價格約為200億人民幣,而且最近6年來的產量波動不大。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國黃金生產情況來分析,全國5月份生產黃金(成品金)16.837噸。1-5月累計完成79.065噸。與去年同期相比,黃金產量增加7.341噸,同比增長10.24%。2004年1-5月,黃金礦山企業礦產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計完成64.263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0.80%;冶煉企業(有色、黃金冶煉企業)累計完成成品金32.680噸,比去年同期增長9.22%。2004年我國黃金產量達到212.348噸,與上年同比增長5.86%。產金量較大的省有山東、河南、福建、陝西、遼寧、河北等省,山東仍為我國最大產金省,全年產金64.509噸,佔全國產量的30.38%。2005年,中國黃金行業總體經濟運行情況良好。中國黃金協會的《全國黃金統計月報》顯示,2005年全國黃金產量達224.050噸,中國黃金產業的「十五」規劃,要求在2006年達到約240噸的黃金年產量,可見,我國要迅速大幅提高黃金產量的空間已經不大。中國國內的黃金探明儲量為4000至5000噸,約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0%,以現有開采速度還可維持22至28年。(7)民間儲金量較低黃金投資意識匱乏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黃金產業一直實行嚴格管制,黃金生產企業須將開采和冶煉的黃金,全部售給中國人民銀行,再由中國人民銀行經過審批環節配售給各用金單位。1982年,在國內恢復出售黃金飾品,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熊貓金幣為標志,中國開放金銀市場邁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國放開白銀市場,封閉了半個世紀的白銀自由交易開禁,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我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銀行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兌國內金價進行調整。隨後足金飾品、金精礦、金塊礦和金銀產品價格全部放開。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為標志,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黃金投資逐步走進社會大眾,黃金投資在中國迎來了全新開端。目前,中國國內的黃金總存量約為4000-5000噸。這包括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和民間大眾擁有的黃金製品。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絕大部分都成為了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而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目前還只是剛剛起步,所佔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憐。中國民眾對黃金的理解和認識更多停留在首飾品的認識上,對黃金的金融投資功能知之甚少,黃金金融投資的參與度極低。是種種歷史原因和金融體制的原因,造成中國大陸人均黃金製品只有3.5克左右的現狀。目前,中國大陸人均黃金年消費量只有0.2克,消費數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將從以往每年200噸左右增加到400噸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綜觀中國國內現狀,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保值增值應對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的功能遠未了解。但目前國內大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從投資需求來看,中國黃金市場在徹底開放之後,將令世界再度吃驚,中國民眾在黃金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能力不可低估。
㈤ 中國歷史上的三個黃金時期
幾個非常好的時期:
1,成康之治。在西周建立初期,40年,國家太平無事。
2,文景之治。在西漢建立初期,大概50年,國家相對和平。漢武帝四處侵略,雖然領土擴大了,但造成了國家的動盪。漢武帝之後的宣帝時期,國家又出現了30年左右的和平。
東漢早期的光武中興,也是相對和平的一段時間。大概有40年左右。
3,貞觀之治。唐朝早期相對和平政治清明的時期。大概30年左右。在武則天攪和唐朝30年後的唐明皇執政初期是唐朝最盛的時候,大概20多年。之後就是不斷的戰爭。
北宋有100年左右的和平時期,但北宋對外懦弱,對內收稅太高了。
4,明朝永宣盛事。是明朝初期最強盛和平的時期,大概40年。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明朝的首都是「天子守邊疆」,所以明朝總的來說,前後200多年沒有什麼大的動盪和戰爭。是中國從古代到現在時間最長的和平時期。也是中國科學技術等突飛猛進的時期。可惜後來滿清入關,全都中斷了。
黑暗時期:
1,戰國,非常的黑暗,天天打仗,總在死人。好不容易秦始皇把其他國家都消滅了,還不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繼續虐待人民。
2,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天天打仗,總在死人。南方也總在政變。
3,唐朝後期,五代十國。由於唐朝把軍事權利交給沒文化的胡人,導致東方分裂了200多年,最後全國大分裂。直接導致北方喪失文化中心地位。
4,蒙古統治中國時期。導致中國文明第一次大中斷。北方大多數人死與蒙古人的野蠻殖民統治。到了明朝建立的時候,不得不從南方和山西向北方移民。
5,滿清統治中國時期。滿清吸取蒙古教訓,採用更隱柔毒辣的方法統治中國人,把中國從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最富裕,最文明,最開放,最講科學技術的國家變成了非常落後,非常封閉,非常不講科學技術,非常愚昧的半野蠻國家。滿清統治中國的2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漫長黑暗時期。與其他黑暗時期不同,其他時期只是殺人,滿清在大規模殺人的基礎上對中國人進行「誅心」。培養了中國人的奴性。
㈥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黃金的國家嗎
我國古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春秋戰國時黃金成為一般等價物,成為貴重的貨幣。戰國時回,隨著商品經答濟的發展,和政治交往的頻繁,黃金作為價值尺度和作為支付、貯藏手段,大量使用。
從我國5000年的歷史來看,我國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黃金在我國歷史上也是財富的計量單位和擁有財富象徵,黃金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由於我國黃金總量上的缺乏,使得黃金很難成為財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我國近代歷史上承擔流通貨幣功能主角的是白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黃金的國家,在商代的墓葬中就曾發現過用金葉製成的龍紋裝飾品,至戰國時期黃金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貨幣之一。
黃金
㈦ 中國黃金的發展歷史
()首先是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
2004年4月,中國化學學會年會在長沙召開。科技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程津培在開幕式上講話。在講話中,他提到了一個叫做「R&G/GDP」的指標,也就是科技開發的投入佔GDP的百分比,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以下是摘錄的部分數據:
國家 年份 R&G/GDP (%)
中國 1950-1979 1.28(平均) 2.32(最高年份)
1980-1993 0.64
1994-2003 緩慢的恢復性增長,各年數據略。直到2003年才緩慢恢復到毛澤東時代的平均水平.
歐美 經濟黃金時期 各國最高年份的R&G/GDP在1.5至2.6之間。
這一比例最高的芬蘭例外,芬蘭 2000年前後 3.1(主要靠Nokia手機帶動)
這些數據說明:
1. 在據說是「最不重視知識」的毛澤東時代,對科技是相當重視的,科技投入相當多。其佔GDP的比例,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年份與西方經濟黃金時期相比都不遜色。毛主席是個干大事的人。如果毛澤東能活到現在,我相信我們的科技投入絕不會比芬蘭差。
2. 80年代所謂的「科學的春天」在哪?我看不到。至於那個「輝煌的十三年」,如果看科技的投入,跟毛澤東時代也沒法比。
(2)然後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及其影響
探究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民族工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國民政府統治前十年,民族工業發展顯著,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民族工業的萎縮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簽訂;官僚資本的壟斷;通貨膨脹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三大政治障礙
㈧ 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黃金的
中國自商代開始就有黃金了。
從目前出土的文物看,出現黃金最早的年代是商代早期。如河南鄭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了珥形金飾,河南輝縣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了金塊、金箔、金葉。
㈨ 中國歷年黃金價格一覽表
黃金價格一覽表(單位:美元/盎司)
年份 最高 最低 平均
2009 1212.20 810.00 972.35
2010 1421.00 1058.00 1224.53
2011 1895.00 1319.00 1571.52
2012 1797.75 1540.00 1668.57
2013 1693.75 1192.00 1411.23
2014 1385.00 1142.00 1266.40
2015 1295.75 1049.40 1160.06
2016 1366.25 1077.00 1250.80
2017 1346.25 1151.00 1257.12
2018 1354.95 1178.40 1268.49
歷年金價上漲原因:
1、2009年金價上漲: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原先買入黃金以求避險的機構不得不大量拋售黃金來獲得流動資金,黃金價格八九月份出現暴跌。
不過隨著各國緊急救援措施的出台,黃金價格開始隨後在08年年底至09年開始明顯上漲。雖然黃金通常被視作避險工具,但當危機發酵到一定程度時,黃金也會成為被拋售的資產之一。
2、2012年金價上漲:
受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國不得不採取寬松貨幣政策,美元因此連續幾年貶值,黃金走強,2012年金價創下1920.8美元/盎司的紀錄高位。
3、2016年金價上漲:
受英國脫歐、美元指數和全球股市走弱等因素的影響,市場避險情緒明顯升溫,黃金的避險功能凸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買入黃金,黃金價格猛漲近25%。2016年可以說是黃金白銀的小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