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航空運輸發展歷史
1949年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揭開了我國民航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從這一天開始,新中國民航迎著共和國的朝陽起飛,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航事業無論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機群更新、機場建設、航線布局、航行保障、飛行安全、人才培訓等方面都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航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與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幾代民航幹部職工勵精圖治、團結奮斗的結果,為祖國藍天事業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中國民航發展至今主要歷經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民用航空局,受空軍指導。11月9 日,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陳卓林率兩公司在香港員工光榮起義,並率領12架飛機回到北京、天津,為新中國民航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力量。1950年,新中國民航初創時,僅有30多架小型飛機,年旅客運輸量僅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僅157萬噸公里。
1958年2月27日,國務院通知:中國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劃歸交通部領導。1958年3月19日,國務院通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將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為交通部的部屬局。
1960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編制委員會討論原則通過,決定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交通部民用航空總局」 。為部屬一級管理全國民用航空事業的綜合性總局,負責經營管理運輸航空和專業航空,直接領導地區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三次會議決定民航局名稱改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1962年4月15日,中央決定將民用航空總局由交通部屬改為國務院直屬局,其業務工作、黨政工作、幹部人事工作等均直歸空軍負責管理。這一時期,民航由於領導體制幾經改變,航空運輸發展受政治、經濟影響較大,1978年,航空旅客運輸量僅為23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3億噸公里。
第二階段(1978年-1987年):
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經濟觀點管理。1980年2月14日,鄧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 要企業化」。同年3月5日,中國政府決定民航脫離軍隊建制,把中國民航局從隸屬於空軍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這期間中國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以「中國民航(CAAC)」名義直接經營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業務的全國性企業。下設北京、上海、 廣州、成都、蘭州(後遷至西安)、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運輸飛機,且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或40 年代生產製造的蘇式伊爾14、里二型飛機,載客量僅20多人或40人,載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飛機只有 17架;機場只有79個。1980年,我國民航全年旅客運輸量僅343萬人;全年運輸總周轉量4.29億噸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賓、印尼等國之後,列世界民航第35位。
第三階段(1987年-2002年):
1987年,中國政府決定對民航業進行以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為特徵的體制改革。主要內容是將原民航 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的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相關業務、資產和人員分離出來,組建了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 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平等競爭。這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是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中國西北航空公司、 中國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經營通用航空業務為主並兼營航空運輸業務的中國通用航空公司也於1989年7月成立。
在組建骨幹航空公司的同時,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廣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陽管理局所在地的機場部分基礎上,組建了民航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和東北六個地區管理局以及北京首都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成都雙流機場、西安西關機場(現已遷至咸陽 ,改為西安咸陽機場)和沈陽桃仙機場。六個地區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區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企業,領導管理各民航省(區、市)局和機場。
航空運輸服務保障系統也按專業化分工的要求相應進行了改革。1990年,在原民航各級供油部門的基礎上組建了專門從事航空油料供應保障業務的中國航空油料總公司,該公司通過設在各機場的分支機構為 航空公司提供油料供應。屬於這類性質的單位還有從事航空器材(飛機、發動機等)進出口業務的中國航空器材公司;從事全國計算機訂票銷售系統管理與開發的計算機信息中心;為各航空公司提供航空運輸國際結算服務的航空結算中心;以及飛機維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
1993年4月19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屬國務院直屬機構。12月20日,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機構規格由副部級調整為正部級。
20多年中,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和貨物運輸量年均增長分別達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2002年,民航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65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8594萬人、貨郵運輸量202萬噸,國際排位進一步上升,成為令人矚目的民航大國。
第四階段(2002年—— ):
2002年3月,中國政府決定對中國民航業再次進行重組。主要內容有:
1、航空公司與服務保障企業的聯合重組民航總局直屬航空公司及服務保障企業合並後於2002年10月11日正式掛牌成立,組成為六大集團公司,分別是: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東方航空集團公司、南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成立後的集團公司與民航總局脫鉤,交由中央管理。
2、民航政府監管機構改革民航總局下屬7個地區管理局(華北地區管理局、東北地區管理局、華東地區管理局、中南地區管理局、西 南地區管理局、西北地區管理局、新疆管理局)和26個省級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大連、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青島、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廣西、深圳、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青海、寧夏),對民航事務實施監管。
3、機場實行屬地管理按照政企分開、屬地管理的原則,對90個機場進行了屬地化管理改革,民航總局直接管理的機場下放所在省(區、市)管理,相關資產、負債和人員一並劃轉;民航總局與地方政府聯合管理的民用機場和軍民合用機場,屬民航總局管理的資產、負債及相關人員一並劃轉所在省(區、市)管理。首都機場、西藏自治 區區內的民用機場繼續由民航總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隨著甘肅機場移交地方,機場屬地化管理改革全 面完成,也標志著民航體制改革全面完成。
2004年10月2日,在國際民航組織第35屆大會上,中國以高票首次當選該組織一類理事國。
2004年,民航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23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2億人、貨郵運輸量273萬噸、通用航空作業7.7萬小時。截止2004年底,我國定期航班航線達到1200條,其中國內航線(包括香港、澳門航線) 975條,國際航線225條,境內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機場133個(不含香港、澳門),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機場為中心,以省會、旅遊城市機場為樞紐,其它城市機場為支幹,聯結國內127個城市,聯結38個國 家80個城市的航空運輸網路。民航機隊規模不斷擴大,截止至2004年底,中國民航擁有運輸飛機754架,其中大中型飛機680架,均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2004年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達到230億噸公里(不包 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省),在國際民航組織188個締約國中名列第3位。
❷ 中國航空歷史.急急急!!!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多次嘗試飛上天但未成功。
中國的竹蜻蜓是飛機螺旋槳和直升機旋翼的前身。傳入歐洲後,一直被稱為「中國陀螺」。
風箏和滑翔機原理相似,在我國唐朝時期就將風箏用於軍事。五代時,莘七娘曾做樹脂燈放飛於空中作為信號。有書載是諸葛孔明發明的叫孔明燈。無論怎樣,原始熱氣球出現在我國。火葯的發明在古代用於軍事上製成二級火箭神火飛鴉及火龍出水,是現代火箭的前身。
漢代的「卧褥香爐」內置燃香,不論是怎樣滾動都不會灑出來。其原理與今天飛機、導彈用的陀螺儀中萬向支架原理完全一樣。
早期飛機中,旅美青年馮如是我國第一個航空先驅者。12歲由廣東漂泊到美舊金山,邊打工邊學習,最終成為一名工程師。1906年23歲的馮如決心製造飛機,並得到孫中山的鼓勵與支持,在1910年製造成一架雙翼飛機.
同年10月參加了在舊金山舉行的國際飛機比賽,飛行高度200米,時速100公里,繞海灣飛行一圈,距離約為30公里,成績為全場之冠,榮獲國際飛行協會優等證書。美爭相聘請傳授飛行技術,但馮如謝絕一切邀請,毅然返回祖國。1911年1月在廣州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不幸在1913年一次飛行表演中,飛機失速下墜身亡,時年28歲。他如一株美麗的蒲公英一樣,把飛行的種子撒落在祖國的土地上。
同時期的另一名華僑青年21歲的譚根,在萬國飛機製造大會上獲水上飛機冠軍。1915年6月在廣州的表演打破水上飛機飛行高度記錄,飛到1800米的高度。後來放棄了航空活動。
北洋政府於1913年在北京南苑建立航空學校,附設有飛機修理廠。以後又在清河設立修理廠。1914年南苑飛機修理廠廠長潘世忠和飛行教官厲汝各設計製造一架飛機。潘世忠設計製造的飛機,發動機裝在機身後部,機首裝一挺機槍,取名「槍車」。但沒有成批生產。
舊中國航空工程人才的培養始於清末民初,當時有少數留學生負笈海外,學習航空技術。三十年代後漸多,到四十年代以近千人。留學生中不乏學有成就造詣高深的人,曾在美國波音公司初創時擔任過飛機設計師,後歸國經辦航空工廠的王助,高亞音速飛機氣動設計所用卡門-錢學森公式的創始人之一錢學森,創立葉輪機械三元流理論的吳仲華。最早訓練航空工程人才的學校,是1918年在福建馬尾建立的海軍飛潛學校。30年代後,陸續有北洋大學、中央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雲南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工學院設立了航空工程系等。到1949年底,航空系科畢業生約1000人。後來設立了航空航天大學用以培養專門人才。
從1913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設廠到1949年沒有建立獨立產業部門的航空工業。
40年代末期主要是從事飛機的修理,1950年周總理召集研究航空工業的建設。戰爭時期的飛機修理廠為中國的航空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3年建起第一批骨幹企業,南昌飛機廠、株州發動機廠、沈陽飛機廠、沈陽航空發動機廠。1954年7月11日第一架國產飛機初教5完成試飛,8月末開始大批生產。1955年2月開始研製殲5,次年7月19日首架升空試飛,8月2日試飛結束,9月9日向世界宣布中國新型噴氣式飛機問世。
1956年起嘗試自行設計飛機,首先建造了超音速風洞。1958年5月完成初教6設計,8月首架試飛,1960年12月完成鑒定試飛,次年改用國產發動機並投入成批生產。這是完全靠自己力量設計成功並投入大批生產的第一種飛機。到1960年中國的航空工業以初具規模,能夠成批生產殲擊機、教練機、直升機和小型運輸機,並開始自行設計。
1969年7月5日自行設計的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首飛成功。殲8Ⅰ於1980年5月總裝完成,6月25日試飛失敗,次年4月24日飛上藍天,10月第二架上天,1985年7月27日批準定型。飛機上裝有204全雷達等11項電子設備;武器改裝23-Ⅲ航炮,4枚霹靂2乙導彈,4組火箭。殲8、殲8Ⅰ飛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自行設計的殲擊機達到一個新水平。1984年6月自行研製的殲8Ⅱ飛機首飛,並成為新一代殲擊機。
飛機的心臟——航空發動機
活塞5、活塞6、渦噴5、渦噴7、渦噴8發動機均是根據前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試制完成的。
第一台自行設計的發動機噴發1A是由沈陽航空發動機設計室吳大觀、虞光裕在1957年完成,次年投入使用。隨後還設計了紅旗2發動機,裝於東風107高空超音速殲擊機;渦噴6甲裝於強5Ⅰ強擊機;設計了渦噴7甲-殲8的動力裝置,1985年同殲8機一起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貴州航空發動機長設計渦噴7乙,1982年成批生產並出口,北京航空學院設計渦噴11,裝用於無偵5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1980年通過鑒定,填補了一項空白。
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為直升機動力裝置。渦輪軸發動機的使用,使設計大型直升機成為可能。從60年代中期開始,以研製生產了渦輪5、渦軸6、渦輪8等發動機。
中國的航空工業經歷了修理、仿製、自行設計三個階段。轟炸機、強擊機、無人機都完成了自行設計。轟炸機有轟5及其改型轟6,強擊機有強5及其改型。
機載系統設備
機載系統有傳統導航儀表,導航定位設備,飛行控制系統,電源系統,環境控制系統和防護救生系統,火力控制系統和懸掛發射裝置,液壓、飛機燃油、發動機控制、起動諸系統。
傳動的導航儀表和無線電導航設備主要有:指示航向的羅盤(磁羅盤、陀螺磁羅盤、無線電羅盤、天文羅盤等);指示機場跑道方向和標頂機場距離的無線電接受機及地平儀等。
導航定位設備:大氣參數導航儀、多普勒導航系統、慣性導航系統等。慣導是精確而完全自主的導航手段。1977年研製成第一代液浮式慣導系統,1986年初第二代撓性式563慣導系統成功,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70年代的水平。
飛行控制系統:自動駕駛儀、增穩系統等,通過一套機電設備來控制舵面,實現姿態和高度的穩定和控制。
現代的飛行控制系統,不但綜合了自動駕駛儀和增穩系統的功能,還具有其它重要的功能。如:自動導航、自動著陸、低空防撞、直升機旋停等。為克服機械傳動系統的缺陷,出現了電傳操縱系統。
機載設備的技術水平和配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航空技術和電子工業的水平。中國以成為世界上機載設備自給率比較高的國家之一。
中國當代飛機的代表,強擊機以強5為代表,殲擊機以殲8Ⅱ為代表,運輸機有運7-100、運8(中型)、運5、運12、運11、運10(大型旅客機1984年首航起飛重102噸)。MD-82於1987年7月首飛並於月底交沈民航使用,載客147人。直升機的發展經過直5、701、延安2、中型直6,大型機直7、直8,1980年引進法國技術生產31架並交付使用。
機材料與製造技術的發展
飛機材料包括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兩大類。前者主要有鋁合金、結構鋼、鈦合金;後者主要有透明材料、樹脂基復合材料、結構膠粘劑、橡膠及密封劑、塗料、工程塑料和紡織材料等。
1956年,中國建成東北輕合金加工廠,成功地生產了前蘇聯牌號的各種變形鋁合金。1958年開始研製新的鋁合金。30多年來,無論是變形鋁合金,還是鑄造鋁合金,都實現了國產化,並形成系列,可以滿足新機種選材的要求。
1958年開始,蘇才業等工程師研製成功GC-4優質超強度鋼並使用。結構鋼專家吳世澤等研究成功GC-11低合金高強度貝式體型鋼,綜合性能達到國外同類鋼的水平,填補了飛機用鋼的一項空白,已廣泛應用在8種型號的飛機上。研製鈦合金TC1和TC4應用在飛機上大大減輕了飛機的重量,改善了飛機技術性能。
60年代前國產飛機剎車材料是石棉-橡膠,70年代以後李東升等工程師,研究成功一種新型鐵基燒結剎車材料F245,用於三叉戟的鋼制動片剎車性能達到國外製動片水平。飛機剎車材料全部實現國產化,1976年開始又進入碳-碳復合材料剎車盤的研究。
非金屬材料從有機玻璃艙蓋發展為定向有機玻璃硬固定艙蓋。
70年代初發展碳纖維樹脂復合材料,到80年代已取得很大進展,經過高溫剛度實驗、疲勞實驗、抗雷擊實驗,1985年製成殲8、強5機垂直尾翼壁板及垂直尾翼,標志中國復合材料結構製造跨入一個新階段。
製造技術主要有整體壁板加工技術、鈑金成形技術、鈦合金材料熱成形技術、變薄旋壓成形技術、復合材料結構技術等等。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技術以開始走向世界。
❸ 中國航天歷史是什麼
中國航天史是從一九五六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中國航天發展有四大里程碑[1]: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是聰明的中國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2) 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 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我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 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青銅時代
★里程碑之一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白銀時代
楊利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內
★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黃金時代
★里程碑之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探月時代
★里程碑之四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嫦娥一號
★里程碑之五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二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❹ 中國航天歷史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宇航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8年9月7日,長征4號運載火箭在太原成功發射了風雲1號A氣象衛星。
1990年4月7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製的「亞洲1號」衛星,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試驗飛船,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載人航天工程又稱「921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1992年1月做出決策並開始實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隨後又成功發射了3艘無人飛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5號飛船勝利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飛天」的千年夢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圓滿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❺ 中國航天的歷史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中國航天發展有四大里程碑: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 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❻ 中國民航歷史
1949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揭開了我國民航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從這一天開始,新中國民航迎著共和國的朝陽起飛,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航事業無論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機群更新、機場建設、航線布局、航行保障、飛行安全、人才培訓等方面都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航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與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幾代民航幹部職工勵精圖治、團結奮斗的結果,為祖國藍天事業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中國民航發展至今主要歷經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民用航空局,受空軍指導。11月9 日,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陳卓林率兩公司在香港員工光榮起義,並率領12架飛機回到北京、天津,為新中國民航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力量。1950年,新中國民航初創時,僅有30多架小型飛機,年旅客運輸量僅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僅157萬噸公里。
1958年2月27日,國務院通知:中國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劃歸交通部領導。1958年3月19日,國務院通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將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為交通部的部屬局。
1960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編制委員會討論原則通過,決定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交通部民用航空總局」 。為部屬一級管理全國民用航空事業的綜合性總局,負責經營管理運輸航空和專業航空,直接領導地區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三次會議決定民航局名稱改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1962年4月15日,中央決定將民用航空總局由交通部屬改為國務院直屬局,其業務工作、黨政工作、幹部人事工作等均直歸空軍負責管理。這一時期,民航由於領導體制幾經改變,航空運輸發展受政治、經濟影響較大,1978年,航空旅客運輸量僅為23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3億噸公里。
第二階段(1978年-1987年):
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經濟觀點管理。1980年2月14日,鄧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 要企業化」。同年3月5日,中國政府決定民航脫離軍隊建制,把中國民航局從隸屬於空軍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這期間中國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以「中國民航(CAAC)」名義直接經營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業務的全國性企業。下設北京、上海、 廣州、成都、蘭州(後遷至西安)、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運輸飛機,且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或40 年代生產製造的蘇式伊爾14、里二型飛機,載客量僅20多人或40人,載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飛機只有 17架;機場只有79個。1980年,我國民航全年旅客運輸量僅343萬人;全年運輸總周轉量4.29億噸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賓、印尼等國之後,列世界民航第35位。
第三階段(1987年-2002年):
1987年,中國政府決定對民航業進行以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為特徵的體制改革。主要內容是將原民航 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的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相關業務、資產和人員分離出來,組建了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 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平等競爭。這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是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中國西北航空公司、 中國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經營通用航空業務為主並兼營航空運輸業務的中國通用航空公司也於1989年7月成立。
在組建骨幹航空公司的同時,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廣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陽管理局所在地的機場部分基礎上,組建了民航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和東北六個地區管理局以及北京首都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成都雙流機場、西安西關機場(現已遷至咸陽 ,改為西安咸陽機場)和沈陽桃仙機場。六個地區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區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企業,領導管理各民航省(區、市)局和機場。
航空運輸服務保障系統也按專業化分工的要求相應進行了改革。1990年,在原民航各級供油部門的基礎上組建了專門從事航空油料供應保障業務的中國航空油料總公司,該公司通過設在各機場的分支機構為 航空公司提供油料供應。屬於這類性質的單位還有從事航空器材(飛機、發動機等)進出口業務的中國航空器材公司;從事全國計算機訂票銷售系統管理與開發的計算機信息中心;為各航空公司提供航空運輸國際結算服務的航空結算中心;以及飛機維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
1993年4月19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屬國務院直屬機構。12月20日,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機構規格由副部級調整為正部級。
20多年中,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和貨物運輸量年均增長分別達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2002年,民航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65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8594萬人、貨郵運輸量202萬噸,國際排位進一步上升,成為令人矚目的民航大國。
第四階段(2002年—— ):
2002年3月,中國政府決定對中國民航業再次進行重組。主要內容有:
1、航空公司與服務保障企業的聯合重組民航總局直屬航空公司及服務保障企業合並後於2002年10月11日正式掛牌成立,組成為六大集團公司,分別是: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東方航空集團公司、南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成立後的集團公司與民航總局脫鉤,交由中央管理。
2、民航政府監管機構改革民航總局下屬7個地區管理局(華北地區管理局、東北地區管理局、華東地區管理局、中南地區管理局、西 南地區管理局、西北地區管理局、新疆管理局)和26個省級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大連、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青島、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廣西、深圳、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青海、寧夏),對民航事務實施監管。
3、機場實行屬地管理按照政企分開、屬地管理的原則,對90個機場進行了屬地化管理改革,民航總局直接管理的機場下放所在省(區、市)管理,相關資產、負債和人員一並劃轉;民航總局與地方政府聯合管理的民用機場和軍民合用機場,屬民航總局管理的資產、負債及相關人員一並劃轉所在省(區、市)管理。首都機場、西藏自治 區區內的民用機場繼續由民航總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隨著甘肅機場移交地方,機場屬地化管理改革全 面完成,也標志著民航體制改革全面完成。
2004年10月2日,在國際民航組織第35屆大會上,中國以高票首次當選該組織一類理事國。
2004年,民航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23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2億人、貨郵運輸量273萬噸、通用航空作業7.7萬小時。截止2004年底,我國定期航班航線達到1200條,其中國內航線(包括香港、澳門航線) 975條,國際航線225條,境內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機場133個(不含香港、澳門),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機場為中心,以省會、旅遊城市機場為樞紐,其它城市機場為支幹,聯結國內127個城市,聯結38個國 家80個城市的航空運輸網路。民航機隊規模不斷擴大,截止至2004年底,中國民航擁有運輸飛機754架,其中大中型飛機680架,均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2004年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達到230億噸公里(不包 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省),在國際民航組織188個締約國中名列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