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於歷史,你有什麼看法現在的歷史我就是這種看法
對於歷史 我們都沒有身臨其境 每個人呢對文字的理解不同 對歷史的看法也不一樣 沒必要這樣憤青 他有他的理論 你有你的想法 這很正常
㈡ 由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國人與日本人對歷史的態度有何不同
《申報》發表《戰必勝說》一文,從中國傳統的戰勝之道--天時、地利、人和來進版行分析,認為日本東京地震是權上天示警,此失天時;海口眾多,處處可攻,此失地利;黨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國自仿行西法以來,「凡事皆一洗因循之習」,軍隊歷練,民眾同仇,所以對日本「尚何有懼哉」?這表明戰前 大抵歐、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體,日本效歐美,以三十年而摩成治體.若以中國之廣大眾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規成,五年而條理備,八年而成效舉,十年而霸圖定矣.
——康有為《日本變政考》
㈢ 中國人該怎樣看待歷史
考試范圍內的重點看,不在考試范圍內的想看就看
㈣ 我們應要怎樣對待歷史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首先要做到客觀,歷史包含了很多信息,需要靜下心,不被專情緒和想像左右,跳出這屬個局,從第三方的角度看到一個整體,這樣就清晰多了,自己能獲取的收獲就變得很多了。
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對待歷史,如果沒有公義道德之心,是有點危險的。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就會看到事情的真相,不會對別人的說教一股腦接受,而是多了種懷疑精神,做自己思維的主人。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符號,記載了我們從過去到現在的歷程,沒有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就像不知道父母是誰的孩子一樣,我們要客觀、有判斷力,去聆聽那一個個悠久的故事。
(4)中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擴展閱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㈤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
我們從生出來起就被大人們灌輸他們的想法,如成績好就怎麼怎麼的,成績不好小心挨打,那時候的我們可曾懷疑過他們的話是否有合理性,而是一開始就全盤接受,並不知不覺成為自己行為的准則。上學時,老師又扮演了這一個角色,我們還是一股腦接受,教科書對清朝屈辱的描述,對新文化運動的贊譽,幾道歷史題目,就讓我們認為孔老二迂腐不堪,手無縛雞之力,這樣的人竟然能萬世師表,古人太落後了,過去的都是垃圾。當讀到漢武帝北伐匈奴,卻又充滿自豪,同時又覺得漢朝沒把匈奴斬盡殺絕有點可惜。 你說你能小看歷史么?是,確實是已經作古的東西,可仍然能影響你的情緒,反映了人們對強者的崇拜和對弱者的不屑這種心理。每個人心中都有另一個英雄的自我,如果我穿越過去,如何如何。投影到現實,不正說明現實中的無奈嗎? 所以,看到了吧,因為是作古的東西,不是敏感話題,人們可以自由發揮,從各種角度去看待它,加上自己的偏好、性格因素、情緒、道德觀念,等等。你看歷史的反應是怎樣的,反映了你當下是個什麼樣的人,但是由著自己這種性子去讀歷史,歷史不過是冰冷的情緒宣洩物,沒任何意義。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首先要做到客觀,歷史包含了很多信息,我們要靜下心,不被情緒和想像左右,跳出這個局,從第三方的角度看到一個整體,這樣就清晰多了,自己能獲取的收獲就變得很多了。第二個,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對待歷史,如果沒有公義道德之心,是有點危險的。讀到靖康之亂,你還覺得高興,金兵的殺戮你覺得痛快,那麼還配做中國人嗎?不論你是哪個民族,哪怕外國人,無辜生命遭受踐踏、血淚無助,應該激起你心中的同情和正義。再者有了自己的判斷力,你就會看到事情的真相,你不會對別人的說教一股腦接受,而是多了種懷疑精神,做自己思維的主人,就像上面孔子被詆毀的情況,那時的你根本連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儒家思想啥內容都一概不知,卻那麼肯定老師教的是對的、歷史課本是對,跟著瞎起鬨。等長大了,明白很多了,又笑自己傻。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符號,記載了我們從過去到現在的歷程,沒有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就像不知道父母是誰的孩子一樣,我們要客觀、有判斷力,去聆聽那一個個悠久的故事。
㈥ 中國人為什麼歷來對朝代的更替,時代的變遷都是持有一種消極的態度
在浩瀚的歷史歲月之中,我們走過了幾百萬年,在這幾百萬年的發展中我們自己在歲月中創造了自然的奇跡,讓人類成為了地球的主宰,不管是什麼原因創造了人類的成就人類還是擁有動物的屬性--社會性!還有一個本能就是生命的繁衍!人類的進化還是沒有擺脫自己的本質動物!
人類的社會飛速的發展肯定成就了人類的進步,首先是上肢的分工和火的應用讓人體的生命機制不斷的改善!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的人就和動物一樣產生了階級和統治階級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階級社會中一部分人就要執行他的統治治權利,他的利益是崇高的不容他人的擺布的,在我們的歷史之中這些統治者在不斷的更替朝代更替統治者,為什麼這個朝代不會萬年呢!為什麼農民要起義呢!他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呢!那就是要統治階級要對個階級的利益做到什麼呢!為什麼統治者他要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廣大人的利益,在利益的不平階段就要有戰爭了!
在我國的歷史上,從有文字記載的王朝大約有這些王朝是我們認為的大王朝是主流的: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戰國)-秦朝-漢朝-晉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國--?其中這些大的朝代裡面還包括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契丹(遼)金西夏等等!為什麼國家有分裂為什麼農民要起義這些,我認為朝代的更替大約有這些因素:1.統治階級的好大喜功,對被統治階級的剝削壓榨過分了2.統治階級的對外發動的戰爭,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統治階級生活的過於奢侈!3.外戚的野心家和擁有特權集團權力的膨脹所至!4.民族政策的偏移導致的內亂,比如晉朝!5.貴族的特權和統治階級集團的權力的斗爭所至!6.民族之間的矛盾,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圍繞這些的核心的利益就是財富的分配和權力的分配!
為什麼通過戰爭更替的朝代他每次都有一次輝煌的歷史和天下的大治呢!首先是在頻繁的內戰權力的斗爭之中,大量的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口在戰爭中的銳減導致土地的荒蕪和人口的減少導致分配的土地的增加運用,這樣就是休養生息國力空前強大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你看唐朝和漢朝在朝代的斗爭中人口的減少對社會的作用就是國家的能動能力的增強呢!比如吃得飽了,....人民也安心的生活,到了漢朝和唐朝的末期人口空前增加,國家的財力增加了,統治階級就要不斷的剝削,在剝削中本來一個人在開始有1分土地到了末期1分的土地就要讓更多的人來蠶食,這樣人民自己的溫飽解決不了,導致的是社會的混亂和朝代要滅的命運,我們是農耕的民族,對土地的要求是空前的,對土地的依賴是嚴重的,離開了土地就無法生活,這就是我國歷來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人口空間的提高政府不改革政策,農民就沒有吃的,所以就有了暴動!這就是一個嚴重的原因,在加上天氣,氣候的改變就讓有土地的人民得不到收成就亂了,在加上朝廷的不仁不義的貪官和統治者的貪婪導致了內因的矛盾的激化,這就轉移了人民的思想,首先農民不會考慮的是氣候等因素導致收成的不濟,再次他們也考慮到的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利益的劃分,比如由於天地氣候得不到果實就把矛盾轉移到政府上了,就要起義!最後本來一個王朝久了他的政策得不到改變也不要求自己的改革,還在不斷的壓榨不了解情況等,還在壓榨這樣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了王朝的失敗!其實很多王朝的失敗很多原因不是人的因素是天氣氣候的因素,人只是在這些因素中唯一的價值就是階級的統治!如果氣候天氣好些收成好些,人口自然增長率少點就很難激化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本來我們民族就有中庸的思想,在有吃有喝的條件下是不會起義的!所以我們今天的人們在看待歷史的時候不要光看人的因素還有氣候的因素也要認識到!
今天我們生活中統治階級也在不斷的改革和發展,導致兩級分化,民族的矛盾也存在,人們的內部矛盾還是存在的,這就要求統治者要有更加的信心來維護國家的利益!維護天下最多人口的利益那就是---勞動者中的工人,農民!氣候也在不斷的惡化,人口老齡化也在不斷的提高,社會分配方式嚴重的損害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洞察天下也!果汁昌盛不是靠一個階級以個政黨的!靠的是民族的大團結和內部的安定平穩!這才是真的!統治階級不能好大喜功不能貪污腐敗等這些不利於發展的因素要消滅也!朝代的更替是社會的發展,是階級利益的體現,今天我們要在改革的浪潮中強化我們的國家,在強大和發展的環境中崛起,讓我們中華天下無敵!!!
㈦ 該怎樣對待歷史
1.對那些對國家有重要意義的我們應該銘記並吸取教訓。如南京大屠殺、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回爭等外國侵犯並侮辱答中國的歷史,我們應該銘記並且反思,為什麼我們國家會被外國欺凌,是因為我們那時不夠強大,而且不善於學習外國好的東西。那麼在現在我們就應該努力讓自己更加強大,走出國門,不讓歷史重演。
2.對於那些歷史上好的東西。如我國的四大發明,青銅器,司馬遷獄中寫《史記》等。我們要多學習,體驗我們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歷史的源遠流長。這樣可以培養我們的愛國情懷,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為我們的國家而驕傲,中國對世界有著重大影響,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我們要多多學習這些促進整個世界發展的東西。
3.將我們國家的歷史傳到下一代或傳給其他人,歷史需要傳承,好多人不了解我們中國,這些人包括我們的下一代、外國人等。我們要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讓更多人喜歡我們中國,讓國人為祖國而驕傲。
㈧ 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了解多少
歷史學、歷史感與人文精神<p> 歷史學「鑒往」的作用,在清朝中葉以前,(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以前),說得通俗一些,我覺得有點類似網路全書。網路全書,我們現在人的理解是具有全面性、權威性,有什麼不明白的,查其即可。史學在中國古代時期的作用非常類似於它,翻開《二十四史》,皇帝的詔書、大臣的奏章;大到軍國大事的決策,小到人際交往的細節,充斥著對史例的引用,人們判斷有無價值、應當與否的標准,多引歷史上曾經如何,並以此作為當下的行動指南。應該說,這種鑒往的作用直到今天也仍然沒有完全消失,我們今天也仍然在說要以史為鑒。
但史學對於中華民族還有特殊的意義,這個意義始終都存在,那就是涵養歷史感。
人類歷史的發展,從實驗的角度來說,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從這個角度出發,誰的歷史越長,誰就越有智慧,咱們國家在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都有八、九百年的歷史了,而美國到現在為止只有20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科技等等確實不如美國,但是在有關人生活的意義,人類生存的智慧等一些人文性質的問題上,一個已經思考了並試錯了幾千年的民族會比不上一個只有幾百年思考經驗的民族,我對此表示懷疑。中國有句老話,叫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講得就是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是處於變化中的,想想看,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誰可能真正永久占據霸主的位置,英國還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在香港回歸的那一刻,英國人的心境更可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什麼是歷史感,這就是歷史感:就是有一個歷史的胸懷。《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中寫道「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只有體味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沙淘盡英雄」的情境,才可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就是說只有胸中裝著幾千年的歷史,只有看慣了興衰的反復更迭,才可能不只是把眼界盯著當下,盯著現在,盯著幾年,幾十年,而是前後延展數百年,什麼是歷史感,這就是歷史感,這種歷史感使我們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不會慌里慌張地、急急忙忙地採取簡單的妄自菲薄的態度。
但是我們曾經輝煌過,就一定能證明我們以後會輝煌嗎?當然不是,那樣又陷入了另外一個怪圈,就是妄自尊大(我們漢唐時候多麼強盛,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的衰落只是一百多年的事,再過幾百年,我們又是最厲害的了)。是這樣嗎?我們是不是只需等待就可以了?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個問題:即如何看待歷史事實與歷史意義的關系。
歷史事實是不能更改的,但是歷史意義卻可以更改。比如,日本曾經佔領了東三省,這一歷史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中國人經過浴血奮戰,收復了東三省,我們回過頭去再來評說這一歷史事實,我們就可以說,中華民族是不可以欺侮的。反之,如果我們沒有打敗日本人,東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了,那我們又會怎麼評說這一歷史事實呢,我們只能說,日本佔領東三省,是中華民族不幸的開始。所以,歷史事實雖然不能改變,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去改變歷史的意義。正如我們現在落後,但我們正在努力,使它將來變得富強。我們也就改變了我們曾經落後這一歷史事實的意義。
這也是歷史感,其實也就是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系的理解。過去是可以改變的,所謂改變過去,並非改變歷史事實,而是改變了歷史的意義,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就決定了現在的努力方向,也就決定了未來的命運。對一個人,對一個國家而言,都是如此。<p> 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學的」,我很想把這句話改為「中國人既不是宗教的,也不是哲學的,而是歷史的。」西方人在人生價值的取捨上,是以上帝為評判者,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忍耐,最後在上帝那裡得到了公正評判。而中國人則是在歷史中得到了超脫。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只要投降元朝,不僅可以保全生命,而且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他選擇了死,因為他相信歷史會給他一個光輝的評價。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但當他把有限的個人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歷史的生命中去時,他有限的生命也就具有了永恆的意義。
這也是歷史感:即將有限的個體生命,融入民族的歷史生命中,從而獲得無限與永恆。<p> 現在我來說一說,為什麼我要用「涵養」這個詞, 「涵養」一般情況情況下是作為名詞來用,但我把它用作了動詞,我想要表達的是,歷史學的作用不是轟轟烈烈,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於長期中、於潛移默化中、於潤物細無聲中,點點滴滴地將深切的歷史感、也就是深切的文化關懷滲透進人們的血液中、情感里、心裡。
現在人們對歷史學的認識有誤區,這與我們國家目前的大環境有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鋪天蓋地的商潮的到來,「能不能賺錢」已經越來越成為衡量事物有用無用的價值尺度。作為整個文化事業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相對來說,是一項長遠投資,而且它的回報也不是直接以賺了多少錢來表現,而是以提高了人們的人文素質,從而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社會環境,使人們生活得更有意義,使人活得更象人,這樣一種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象我剛才所說,如果人們具有了深厚的歷史感,有了一種歷史的胸懷,歷史的視野,他自然就不會對自己的民族妄自菲薄,他就會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再比如如果理解了有關歷史事實與歷史意義之間的關系,是不是更能使人有一種時代的責任感,去自覺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更不用說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的優秀人物,他們的輝煌榜樣,對人的人格塑造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這些東西,如何能用賺了多少錢來衡量呢?!毫無疑問,它的作用是深遠的,對一個民族來說,又是根本性的。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已經越來越緊密,國家和國家的競爭,拼到最後,一定是在拼文化。
作為一名史學工作者,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在教育陣地,都應該將這種歷史感滲透進去。使學生們能夠理解有些東西雖然不能帶來當下的利益,但是卻絕不能輕視它,應該具備這樣的文化胸懷,如果學生開始有了這樣的文化理解能力,我們就可以說,受教育者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一定人文素質、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的人。而這樣的人越多,我們的國家越有希望。<p>
10-24-2002 08:25 AM
老冷
歷史不是時間的自然累計。一個人活得久,不等於他的生命就更豐富。要說自然的時間,全人類是完全平等的。我們常常說,中國歷史悠久,這句話隱含著一種比較,比較而言,中國的歷史在世界各大國家、各大文明中,是比較悠久的一個。依據是什麼呢,就是中國較早地進入了文明,並且從西周末共和元年起,中國就開始了連續不斷的歷史記錄。過去有一種說法,說中國歷史文獻之豐富,舉世無雙。真是這樣嗎?從前說這話的人,局限在歷史編纂學領域,心裡想的是二十四史。今天的歷史學家,不會如此自欺欺人了。即使把所有各領域的歷史文獻放在考察范圍內,我們也很容易就看到中國歷史文獻內容的單一和干癟。坐井觀天,本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據井中所見,就開始比較井中世界與井外世界,豈不是有些荒謬嗎?
說中國歷史悠久,美國建國只200年,就斷言其歷史短淺,蘊蓄歷史智慧的潛力有限,雲雲,都是百年前的村學究見識。歷史的深厚與否,取決於對歷史的認識與自覺是否深厚。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是歷史大國,日本也是歷史大國,現代的中國不是歷史大國。
什麼是歷史感呢?歷史感本質上是一種保守主義情操。在當今中國,大家迫不及待地嚮往現代化,嚮往西式生活,對傳統棄如敝屣,充分暴露了中國文化中歷史感的貧乏。這一點,不必與歐美比較,就是與日韓比較,也完全看得出中國人太缺乏保守觀念了,太不珍惜傳統了。對於傳統缺乏感情,意味著對自己的歷史缺乏自覺,說明了中國不是一個歷史大國。
如果把中國的歷史智慧濃縮為「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種陳腐膚淺的言論上,那真是中國歷史的悲哀,更充分地展示了中國歷史淺薄並不斷復制淺薄的一面。<p>出路不在繼承淺薄,而在創造和新生,其前提是對人對己有清楚認識。這正是當今喜歡歷史學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㈨ 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中國人與歐洲人在諸方面的不同,比如對待歷史的態度等等
其實說簡單點就是天朝上國和小國寡民的心態不同造就的
中國自然是一向的天朝上國自居,地大物博(雖然現在其實是地大物薄),即便是分裂時期的小諸侯國也莫不以一統江山為霸業,可以說有一種睥睨天下的霸氣,放眼天下,也只有我中華民族有這種氣度。當然這種天朝上國同時帶來的是一種莫名的傲氣與自尊。所以我們對待輝煌的歷史就總是各種溢美之詞,而對腐朽墮落的歷史就大家渲染辱罵
而歐洲人,絕大多數時期都是小國寡民的,所以就典型的小國寡民心態。何謂小國寡民——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這是咱祖宗老子說的,精髓翻譯現代語就是:
一個國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這樣子的話即使有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就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那些車、船等便利的交通工具,也就沒人去乘它了,武器裝備,也就派不上用場了。讓百姓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使人民對他們的吃食感到香甜,對他們的穿戴感到漂亮,對他們的住宅感到安適,對他們的習俗感到滿意,時不時還可以看到鄰國的老百姓,聽到他們雞犬的叫聲,而彼此到死也不相互來往
正是如此,所以西方人對待歷史態度就很淡漠,很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痛,剛打完一戰就能來二戰,要不是有核威懾,三戰也早打起來了;不光是容易忘掉痛,榮譽英雄也很容易被忘記,向丘吉爾二戰一完就被國民民選下台了,而拿破崙創造了法蘭西輝煌的民族英雄也被遺忘在聖赫勒拿小島。而中國人,老把英雄掛嘴邊,毛爺子就是這樣被神化的,而一旦有了斑斑劣跡就又很容易被魔化,要知道90年前後,鄧爺子也曾被瘋狂魔化過,以前的傷痛和榮耀也老喜歡記在心上
而放到如今,中國人因為自尊大受打擊,骨子裡就把所有榮耀感加到遠古歷史上,而對近代史瘋狂的羞恥感就轉化為對歐美強者無比的尊崇感。要說經濟,軍事以人家為標准倒沒啥。關鍵是我看不慣的是年藝術文化也以人家為標准,什麼藝術殿堂,什麼藝術大師,全他媽歐洲小國的,我去你大爺的,歐洲十國天天去音樂殿堂聽交響樂的人次加起來恐怕也比不上清末民初戲劇觀影人次,你那麼點微末人數稱贊起來的藝術價值就能高過中國這么多人的喜好?就因為你已經國際化了?
額,當然,說這么多是激動了,並不是說西方文化沒有價值,只是大家都把他們放的地位太高,而把國內傳統文化和藝術放的太低歸根究底還是崇洋媚外的心理太重了。其實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各個方面,各個時期,都有閃光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