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地緣看中國之歷史篇

地緣看中國之歷史篇

發布時間:2021-02-03 17:47:13

⑴ 幫寫一篇關於中國周邊環境,地緣政治的小短文,軍事方面的…四、五百字即可,

我國的安全環境存在著雙重性:一方面,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又面臨著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潛在的威脅。當前的國家安全是綜合的安全觀,要頭腦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新形勢下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極端重要性,確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及糧食、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安全。 一、西方軍事強國對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綜合影響 在世界軍事強國中,美國對我國的安全環境影響最大。由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他目前所處的「一超」地位,使它和我國處在一種「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狀態。在諸多國家關系中,中美關系是最重要的。從主流看,美中建交後的關系是向前發展的,中美關系是發展中的曲折,曲折中的發展。但是,由於政治及戰略利益的原因,美國對我國的安全威脅應該是綜合的,長期的,帶有根本性的。主要表現在:政治上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軍事上加強對我國遏制和防範;利用台灣問題對我國進行戰略牽制。另外,日本對我國安全的現實潛在的威脅也不容忽視。中日關系的發展非常重要,日本擁有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我國擁有廣闊的市場,中日關系友好對大家都有好處,兩國關系的友好是兩國關系的主流。但是,從歷史的、發展的角度看,日本對我國的安全存在著現實和潛在的威脅,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在:1、日本與我國戰略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將我國列為潛在對手;2、日本的國防戰略由防禦性向進攻性轉變;3、日本右翼傾向嚴重,軍國主義根基雄厚;4、加強對與我有爭議的島嶼和海域的控制。目前,中日關系確保友好大局,日本軍力規模有限,因此在短時期內日本對我國不構成現實威脅。 二、周邊熱點地區發生突變的可能性對我國的影響 我國周邊熱點之一的朝鮮半島,由於南北雙方的立場相差甚遠,南北談判舉步維艱,是我國各周邊地區軍事力量最為密集的地區,而且南北軍事部署近在咫尺,軍事對峙的僵局很難打破。近年來,「朝核」問題突出,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朝鮮半島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將給我國造成很大壓力。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對立一天不解決,我國這一邊界地區的安全隱患就無法排除。由於歷史原因,印巴兩國既存在民族怨恨,又存在宗教糾紛,還存在著領土爭端,在短時間內很難得到解決。多年來,印巴軍事摩擦時有發生。印度不甘心只作南亞地區大國,1996年拒絕在《全面禁止核武器條約》上簽字,並以「中國威脅論」為借口,大力發展核武器,積極謀求世界核大國地位。印巴核軍備競賽的升級和對立加劇,對我國的安全環境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印巴雙方仍陣兵於邊境,相互對峙。克什米爾地區是印巴爭奪的焦點,如果爆發戰爭,必然會對我國邊境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三、邊界和海洋權益的領土爭端尚存 領土領海爭端問題直接關系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同時也危及國家和周邊地區的和平穩定,是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我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一切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但另一方面與鄰國的邊境爭議及關於海洋權益的爭議情況也非常復雜,這些爭議有可能始終是影響我國邊境和領海安全的不穩定因素。這主要包括: 我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等獨聯體國家的領土爭端。這些爭端是沙皇俄國對我國的領土擴張造成的。1858年至1912年,沙俄強迫我國政府簽訂了19個不平等條約,割佔了15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此外,沙俄還侵佔了一些條約規定屬於我國的地區,違約建立了「實際守衛線」。新中國成立後,兩國從1964年舉行邊界會談,我國政府要求確認中俄條約的不平等性質,但也充分考慮到兩國人民的歷史和現實的交往,同意以這些條約為基礎解決邊界問題。前蘇聯政府拒不承認中俄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主張以「實際守衛線」為基礎解決邊界問題,違反條約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986年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海參崴發表公開講話,表示在中蘇邊界問題上接受我方的主張,從而打破了僵局。1991年兩國簽署了中蘇東段邊界協議和中蘇西段邊界協議,劃定了7300千米共同邊界大部分的走向,前蘇聯放棄對兩江部分島嶼的主權要求。但大部分領土爭議仍懸而未決。蘇聯解體後,中蘇邊界問題變成了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個獨聯體國家的問題。四國繼承了前蘇聯的有關政策,承認中蘇邊界協定。1996年,我國與上述四國簽署了邊界軍事相互信任協定,為維護邊界地區的穩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解決爭端的前景尚不明朗。 我國與印度的邊界領土爭端。中印邊界在歷史上從未正式劃定過,但是按照雙方的行政管轄范圍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線,分為中東西三段,全長約1700公里。19世紀末20世紀初,統治印度的英國當局出於殖民擴張的需要,開始單方面劃定「中印邊界」,形成了12.55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區。1947年印度獨立後,全部繼承了英國的邊界政策。對此問題,我國政府主張既要尊重歷史,又要考慮現實,應該採取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原則,公平合理的加以解決。 除此以外還有中日關於東海大陸架的劃分爭端、釣魚島爭端,我國與越南關於西沙群島主權歸屬的爭端、我國與東盟一些國家關於南沙群島主權歸屬和南海海域劃分的爭端。這些爭端目前都尚未解決。 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和平與安全因素進一步增長,總體趨向走向緩和。在世界形勢趨於緩和的環境中,我國安全環境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機遇大於挑戰。我們一定要抓住有利機遇,爭取和利用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為維護祖國統一和保衛國家安全做出新的貢獻。

⑵ 推薦歷史書籍(要求是描寫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即中外關系)

老美已故總統尼克松——1999不戰而勝,西德總理施密特——偉人與大國。這兩本我多年前都買來看過。涉及不少中外關系。

⑶ 簡述中國地緣環境的基本情況

一、大陸東緣,海陸中心。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亞,南與東南亞、大洋洲相望,在東方版世界地圖上,恰好位於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圖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這樣的海陸兼備又與歐洲、北美拉開距離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國便於與世界交往,又有條件成為世界的重要發展極。

二、緯度適中,適於發展。

在地球上,中緯度地區是最適合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地區,歷史上強大的國家也都誕生於中緯度地區,緯度過高或者過低,都不適於產生強大的國家。而我國大部分國土恰好都位於中緯度地區。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課本上介紹過,我國的地理形勢,西高東低,大致分為三級階梯。

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我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匯流入海,在東部廣闊的沖積平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和發達的經濟。

北邊西伯利亞高原、蒙古高原,西邊青藏高原、西南雲貴高原圍成的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客觀上促進了形成統一的國家,阻擋了來自亞歐大陸西部、中部的外敵入侵。

東面和南面綿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港口,又適合開展對外貿易。

但同時,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礙了對外經貿交流和運輸通道的建設,在海上通道也必須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等有限的幾條通道。

四、鄰國眾多,責任重大。

四面鄰居眾多,這些鄰居們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各異,體制、制度、願景各有不同,在歷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發生過各種各樣的小插曲。

(3)地緣看中國之歷史篇擴展閱讀

怎樣拓展周邊戰略平台

一、上下結合,鼓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煥發

中國雖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天然是東亞的中心,與中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東北亞等次區域都有著直接的地緣聯系。這種地緣核心地位為中國參與區域多邊制度的構建提供了巨大的地緣優勢。

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使得中國與任何一個周邊國家的雙邊行動都可能被其他國家看作是對本國的威脅,從而要求中國在周邊外交必須確立多邊主義精神。

近年來,中國在周邊外交除了本著互諒互讓、公平合理的原則,通過磋商與談判,與俄羅斯、越南等國全面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參與態度越來越積極,程度越來越深,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另外,地方政府參與周邊外交的積極性也被廣泛動員起來。比如雲南省作為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主體和前沿,在推動該區域的經濟合作方面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如廣西在泛北部灣次區域合作中扮演了中國與東盟的重要合作紐帶角色。

二、官民並舉,構建政府外交與公共外交兩翼齊飛的格局

除了政府官方的外交之外,中國周邊外交需要更加重視公共外交,重視政黨、企業、媒體、非政府組織和普通民眾的作用,鼓勵其積極參與地區合作,為推動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目前,中國共產黨已與世界上140多個國家的400多個政黨和組織建立了聯系和往來,其中多數為執政黨和參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對外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深層次的新格局,包括高層往來、工作訪問、專題考察、理論探討、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形式的政黨外交日益豐富。

隨著中國與周邊地區社會交流的日益頻繁,民間外交在周邊地區更是多渠道、多層次地廣泛開展起來。中國對外友協與周邊十多個國家都建立起了雙邊友好協會,近年來舉辦了一系列社會文化交流活動。

此外,要鼓勵中國企業、媒體、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網路拓展海外聯系,並加強組織協調,加強規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參與外交。

三、立體操作,打造政經文互動、全方位推進的外交共同體

適應對外開放和區域化全面發展的要求,中國周邊外交需要改變以往過於偏重政府交往和政治層面的習慣,努力平衡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外交,特別是大力拓展經濟和社會文化層面的外交,構建政經文互動、全方位推進的周邊外交共同體。

要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軍事交流,大力開展反恐、維和、打擊海盜、島嶼安全、海上磋商、聯合搜救、增信釋疑及信任創造等內容的軍事外交。中國在開展周邊外交時,要高度重視並准確評估軍事外交的效果,既要增加信任,又要提升信譽,使之成為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一環。

要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磋商,積極開展政策對話,優化經濟環境,為貿易、投資、金融等創造良好的條件。

要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勵大學、智庫、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團體加強交流,以亞洲精神為統攝,鼓勵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間的對話,為文化理解和融合創造條件。

四、內外聯動,創造中國與周邊地區有序互動的命運共同體

區域化的深入讓中國與周邊地區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升,特別是諸如自貿區、貨幣互換、境外結算、區域合作協議等眾多制度的深化令中國與周邊地區日益趨向唇齒相依,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

為適應這一變化趨勢,中國的周邊外交需要向政策、執行、監管等深層領域拓展,在提高透明度和增強責任與信譽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中國作為一個令周邊地區信任和依賴的負責任大國。要加強中國與周邊地區國家宏觀政策的協調。

在區域化不斷深化的同時,一國政策對他國政策的敏感度和脆弱性均隨之上升,一旦一國發生風吹草動,其他國家都會受到沖擊。

因此,中國對周邊國家外交已經突破了外交部門的范圍,其他政策部門也被捲入外交遊戲圈中,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政府決策部門在具體政策上的溝通、磋商和對話,已經越來越成為周邊外交的必然選擇。

要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執法領域中的合作。推動執法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建設,加強公安、民政、環保、質檢、工商、稅務、安檢、海關、出入境等部門之間執法網路,促進有關行業和領域對口部門的執法系統對接。要在既有的地區性組織、論壇和機制的基礎上,創設新平台,拓展和深化執法合作領域。

五、統籌兼顧,打通國別和領域、雙邊與多邊、國內與國外的外交協調機制

在2010年處理釣魚島問題、延坪島炮擊問題、南中國海問題等議題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被動反應的傾向。之所以在外交上顯得日益被動,關鍵在於中國外交目標設置能力跟不上國家發展的需要,沒有站在日益拓展的中國國家利益格局的戰略高度,拓展世界眼光。

在統籌國內外大局的基礎上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規劃目標,以便更有效利用外部機遇充實壯大自己,更好利用內部發展優勢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要統籌地區國別外交與議題領域外交。防止各自為戰的「分散主義」外交傾向,明確主次配合機制,推進地區外交戰略化、國別外交政治化、領域外交專門化,構建外交統一布局,部門梯次搭配,人員復合聯動的網路外交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崛起與周邊地緣戰略依託

⑷ 地緣政治與國人特性

地緣因素其實並不是決對的, 他並不能保證國家的完全安全。還有就是國人不具攻擊性的說法也不是完全科學的,下面我舉幾個例子。
如漢時匈奴一次可出動的控弦之士達40萬,這與中國古代時期任何一個朝代的正規軍數量相比都不會少太多,這個數量的游牧民族足以摧毀任何一個西方古代政權(比如被西漢征伐的匈奴人遠遁西方,後裔成為了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阿提拉,可是這個在歐洲掀起血雨腥風的草原霸主每次出動的部隊不過數萬。)
再比如說中國最強盛的唐朝,並非如人們所認識的一帆風順。隋末不僅中原各個勢力加入分鼎天下的角逐,周邊民族也未落其後,突厥趁此在西北部建立起一個狹長而龐大的國度,導致隋亡的直接原因高句麗也趁勢反攻,吐蕃即便其最強盛的貞觀、開元年間也對唐作戰保有較高勝率,東北方名將薛仁貴與百濟連戰連敗,甚至連如今天一方軍區的熊津都護府也被攻破,宣告對百濟的霸權告破。西南方與吐蕃對決損失慘重,名將哥舒翰也遭到大敗,王孝傑被俘,甚至後來被吐蕃攻入長安。內部回回暗潮洶涌,兩次對洛陽燒殺搶掠,北邊契丹也是大患,侵掠數州前面所說的名將王孝傑也戰死。最後迫使唐朝不得不默許其已有土地而安撫求和。
人們常說宋朝積弱,實則不然。因為大部分人眼裡看異族似乎總是化外,中國若強則異族小菜一碟,異族囂張只能是中國太弱,可異族也是在發展的,到宋時裝備了馬鐙的騎兵戰術已經變得爐火純青,在冷兵器時代擁有極大優勢,而西夏部隊便達60、70萬,契丹更超這個數,與宋軍八十萬正規軍相去無幾,雖說宋朝還有地方軍,可那些在只在宋亡保衛戰中才起到作用。更不用提生存環境極惡劣的明朝以及五胡、十國時代的力量對比。
反觀西方史,任何一支超過10萬人的游牧民族野蠻人勢力都可以在歐洲掀起血雨腥風,西方文明在野蠻人的入侵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對方掠奪屠殺(如蒙古人、維京人),甚至生生的紮下根來對其無可奈何。(如匈奴人,日耳曼人)。所以說國人長時間飽受異民族的侵擾而無力自我革命的論斷是不準確的,因為中國經歷著比其更惡劣的條件。況且您也知道西方的羅馬帝國乃至分裂後的東西羅馬、拜占庭帝國、法蘭克王國、亞歷山大帝國、波斯王朝、波旁王朝、迦太基王朝、奧斯曼帝國、米底帝國、亞述帝國、阿拉伯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都是版圖龐大或歷史悠久的中央王朝,更別說那日本延續了上千年的天皇皇朝了。他們在很多時期所面對的外敵力量遠不如中國所對。
所以我認為世界通史與當今西式思潮占絕對優勢而研究出來的中國史界的結論是錯誤的——地緣並非中國賴以生存的保障,反而是限制了中華文明擴張的條件。

⑸ 中國人必須要有侵略意識,古秦統一六國,現在世界都是亡政權,而不是亡國

俗話說就是尚武。
中國到了如今這種情況,關鍵是精神的丟失。在歷史原因上回,可以說是後周柴榮答的突然死亡,使得中華大地沒有再次被統一,然後出現了蒙古,否則很有可能會再次出現漢唐這種情況,即蒙古等族又被迫西遷,征服歐洲。
但事實是宋朝成立,並被蒙古滅國,最重要的是其屠殺中國精英,使得精神層面的歷史有了一個很大,很嚴重的斷缺。
如今東道主不是中國,中國相比於美國俄羅斯,就客觀來說,幾乎沒有什麽優勢。
並且,世界若真是有一部分是陰謀論里所說,你想的征服世界就會很復雜很復雜。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是那種有能力,並且自己心中所堅持的理論,思想過於瘋狂的人,這種人被稱為瘋子,如希特勒。你想的征服世界,就要面對這種人,因為這種人的誕生,幾乎都是因為戰爭。
至於核武器,這是很可怕的。但戰爭打起來後,一開始是幾乎不可能使用的,就算第一次使用,人類也會自我節制的使用,這樣也會加快人類對太陽系的擴張。
時間能改變一切,搞不好過幾年就爆發世界大戰,很多事是可以預料,但無法肯定。
你若真有心,好好學習,當上中國教育部部長,使用好的制度,自然能增強國力。

⑹ 中國地緣戰略的內容

中國處於亞洲大陸的東部,與多個陸地國家為鄰。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中國地緣戰略的目標在於以和為貴,合作共贏,尊重各國國家主權,以平等互利的原則處理地緣政治,避免產生戰略誤判。


按照國際關系學的理論,一旦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國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兩個國家本來存在比較具體的現實的沖突的話,那麼兩國想要進行有效的合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於中國來說,同俄羅斯有著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著現實的邊界沖突,同日本在釣魚島、在地區事務的諸多方面都存在爭議。使得亞洲地區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6)地緣看中國之歷史篇擴展閱讀:


中國的地緣位置,確實是「四戰之地」,中國處於東亞大陸的中心位置,東北面和北面是俄羅斯,西面是一直要與中國爭個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對中國的崛起深感憂懼的東盟,特別是素有排華傳統的印度尼西亞,運輸資源命脈的咽喉要道——馬六甲海峽掌握在新加坡手中。再往東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國正殫精竭慮地阻遏中國的崛起。


中國在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的同時還要發展自己的海軍力量。中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而中國的海防還極待加強。冷戰後,中俄利益比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系」,2002年又簽訂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在反對美國建立導彈防禦系統方面,中俄可以說有著共同的語言。中俄相鄰,有著共同的利益,這無疑是有利的。


至於中印關系,雖有所緩和,但雙方之間難以擺脫邊界爭端的陰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亞地區霸權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國利益的。美國和印度關系的走近,無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國。中日既是近鄰,而且兩國歷史關系復雜,又在現實利益中有著直接的沖突。美國把日本作為亞洲地區的支柱盟友,通過所謂安全保障條約來制約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強敵環伺,如履薄冰。溫和、謹慎而堅定的外交是地緣政治環境的長期要求。


⑺ 中國古代的地緣政治取代血緣政治的地緣政治是什麼意思

地緣政治是政治地理學中的一項理論。

主要是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回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

「地緣政治」發端於瑞典地理學家克節倫,意指「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國際政治的關系。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後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7)地緣看中國之歷史篇擴展閱讀:

中國處於亞洲大陸的東部,與多個陸地國家為鄰。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古代中國之所以能在少數民族部落和外國的輪番進擊下生存並保持中央大國的地位,關鍵在於中原發達的技術和文化。這種發達的技術使得中央政府在競爭中保持主導的優勢。

而今的中國,在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有著不少糾葛,南海爭端、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中印邊界爭端、中越邊界爭端,諸多的現實問題。中國政府提出「擱置爭議」,共同發展。除了相鄰國家多,關系復雜外,更不利的是中國與多個強國為鄰。主答要是日本、俄羅斯、印度。

⑻ 從地緣政治看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

先普及一下個人對印度這個國家的看法吧。
我覺得一定要先描述一下這個國家的基本狀況,下面談到一些具體的見聞時,大家才有體會。首先要說的,我不覺得印度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點不是在埋汰印度,而是和他當年獨立統一的方式有很大的關系,留下了不少隱患。你如果嘗試把印度比做一個共和國,或者一個民主制國家,或者一個聯邦制國家,都會遇到很多難以解釋和理解的地方。但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有段時期,特別適合描述現在的印度。那就是先秦時期不錯,就是東周列國時期!印度現在這國家的狀態就差不多出於我們東周列國時期。第一條:尊王分封,春秋戰國時期是這樣的吧。中央是周朝,分封出去的各個王侯再建立了自己的諸侯國。西周時,中央強大,諸侯國就尊王,而到了東周時,皇室衰微,大家就不鳥中央紛紛自立門戶了印度今天的每一個邦,相當於咱們的省,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咱們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印度中央政府就相當於那時的周朝王室。每個邦,在立法和司法上有非常大的特權,特別是在稅收上。從印度的一個邦,橫跨到另一個邦去送貨,那是要交稅的!如果是從一個大的城市,比如孟買,到鄰近的古吉拉特邦去運貨,你不僅要交對方邦的稅,還要給對方邦所經過的城市交稅!基本和出國無異!在印度,交給中央的稅,是叫DUTY,而tax則專門是指各個邦和城市的稅收。各位想像一下,這相當於我從北京送貨到上海,一路上要給河北,天津,山東,安徽,江蘇,和上海交稅!這導致在印度做物流非常的困難,還沒出貨呢,沿路的各邦的特派員就來問你要稅了。在印度,貨運公司有很多不是指我們意義上拉貨的公司,而是專門幫你去擺平沿途各邦的各種稅收衙門,好讓你清關過卡的時候快一點。這些公司很有責任感的呀,我看到一家這樣的公司說:如果你運的是生蔬海鮮,因為交稅時耽誤了,可以在當地免費提供一晚的冷庫,第二天保證幫你擺平!第二:書不同文,語不同音,度量不統一!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度語,但是全國有近一半的人不會說!因為印度有二十到三十個邦,每個邦都有自己的官方用語。這可不是我們粵語吳語那樣的方言哦,而是徹底是從書寫到文法上都不一樣的語言!今天印度的鈔票上,為了表示面額,就用二十三種主要語言一一印出。這還不算每個邦內部還有N種不同語言,如果一起加起來,全印度一共有300多種語言。語言不通會造成什麼樣的困擾呢?首先就是消除文盲很苦難。你在你們邦終於會用自己邦的語言寫字了,到了隔壁的邦還是睜眼瞎,文盲一個!這給印度人在自己國家裡面遷徙造成了很多障礙。有些人甚至一輩子走不出自己的村子,因為他說的語言和周圍地方的不一樣!說道消除文盲,我要吐個槽。在印度,會寫自己的名字和基本的語句,就不算文盲!但有的人,學會寫名字之後,因為一直沒機會寫字,過了幾天他又忘記了,所以印度的消除文盲比率上還要算上一個退化率!這是說這個人又從非文盲變回成文盲了再有一個惡性的,就是文化壟斷!大家可能會問,國家為什麼不能推廣印度語,就像我國普及普通話一樣呢?不能,很多邦為了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獨立性」,就是不教印度語,別忘記了,每個邦在立法上的獨立性哦。成奈和海德拉巴德就只用泰米爾語,不說印度語。這點很像加拿大的魁北克,為了保持自己法語的地位所以不教英語。我們碰到一個成奈出生的IT主管,在孟買上班,他就只能和同事說英語,因為他從小就沒學過印度語。如此一來,能把所有印度人聯系在一起的語言竟然是英語,而不是屬於本民族的印度語,這也是印度很悲催的地方。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印度當年從英國人獨立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注意,整個印度當時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行政概念。英國人在的時候,滅了土著的王國,拉攏了地方的土司,硬是把幾百個沒啥聯系的小國和土邦揉在了一起。英國人在的時候有實力把大家揉起來,但英國人走了,怎麼辦?於是以德里為中心的印度新政府就搞出了一個基本框架,附帶很多協議,跑去和各個土司和王侯談判,只要他們願意簽字加入印度這個大家庭,很多特權可以被認可保留。這類似我們搞的一國兩制,印度搞的是一國多制,只要承認中央主權,你在自己的轄地上該怎麼整就怎麼整吧。於是大量的封建土司和宗族嫡系被保留了,直到今天還在印度的各地有巨大的影響力。有些土司當年是很識大局的,簽就簽了。有些,特別是國外背景強點的,就不簽。於是德里就號召當地人,學習甘地前輩的非暴力不合作,集體大罷工,弄得土司們活不下去了必須要簽。如果當地人很怕土司不罷工呢?德里就會從鄰近的邦發動覺悟高的群眾,搞大遊行,一路向這個不簽字的土司老家遊行過去,類似當年墨索里尼進羅馬。總之一句話,非暴力。印度人不喜歡上片刀這樣抄傢伙的,這和宗教文化有關系。這事情要分兩面看,好的一面是在當年國家才建立的時候避免了流血,起到了迅速穩定的統一印度的目的壞的一面是歷史殘余太多,導致印度今天就是個東周列國之類的,各個邦之間互相不買賬,德里就是個吵架的地方。這種不買賬還發展成一種社會文化,擴展到印度的各個層面。一個公司里,各個部門互不買賬。城市政府部門之間,互不買賬;城市和城市之間,互不買賬,而總體上城市和農村,也是互不買賬。這又導致印度的發展很多時候淪為一個邦,一個城,一個企業,甚至幾個個人的單打獨斗。提議永遠都是有的,但就是少有進展,因為大家都是互不買賬的唯一能讓大家買賬的,就是宗教,還有種姓。前一個很光明,後一個則很苦澀。

⑼ 中國由血緣政治到地緣政治轉變發生在什麼時期

由周朝向秦朝過渡時,郡縣制代替宗法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政體從血緣封建關系向中央集權地緣關系的轉變,或稱為是中國歷史從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的轉變。」

拓展資料: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

這種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影響於後來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

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後來,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在西周奴隸社會里,依照血緣的親疏遠近分成許多等級,聯系這種等級關系的是血緣,維持這種等級的則是禮制。在原始社會里,人們的意志和感情服從於集體,其言行以自然形成的風俗、傳統為准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歷來的習俗就把一切調整好了」。

郡縣制,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

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於秦國,秦穆公嬴任好;經過歷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終成型於秦漢時期。

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發起於春秋戰國時期,再經過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為了秦漢以後的地方政治體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為州,州縣製取代了郡縣制。

?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從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現代的行政區劃劃分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參考。

閱讀全文

與地緣看中國之歷史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