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被譽為葯王的是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存世之作《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婦人方》《少小嬰孺方》《明堂針灸圖》等。
Ⅱ 我國古代被稱為"葯王"的是誰
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存在爭議,詳見正文「年齡爭議」目錄),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
(2)中國歷史上被譽為葯王的是擴展閱讀:
隋唐年間,孫思邈上峨嵋、下江州、居太白山,邊行醫,邊採集中葯,邊臨床試驗,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與總結,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24項成果開創了中國醫葯學史上的先河。
他首先主張,治療婦女兒童疾病要單獨設科,並在其著作中首先論述婦、兒醫學,聲明是「崇本之義」。
孫思邈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葯的先驅,為中國中醫學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孫思邈在給病人治病的同時,都會告訴病人「預防比治療重要」。他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強調「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
他提倡講求個人衛生,重視運動保健,提出了食療、葯療、養生、養性、保健相結合的防病治病主張。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
只要「良醫導之以葯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孫思邈不但醫術精湛,更是中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孫思邈具有高尚的醫德,一切以治病救人為先。
他關心人民的疾病痛苦,處處為患者著想,對前來求醫的人,不分高貴低賤、貧富老幼,親近疏遠,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晝夜,不避寒暑,不顧飢渴和疲勞,全力以赴。
臨床時,精神集中,認真負責,不草率從事,不考慮個人得失,不嫌臟臭污穢,專心救護。特別是他提倡醫生治病時,不能借機索要財物,應該無欲無求。
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實為後世之楷模,千餘年來,一直受中國人民和醫學工作者所稱頌,被尊稱為「葯王」。實為後世之楷模,千餘年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醫務工作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思邈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醫德楷模孫思邈(大秦嶺)
Ⅲ 下面哪位名醫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葯王
孫思邈被譽為葯王。
Ⅳ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葯王「是__________________
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世尊之為葯王,唐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內生於隋文容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也有人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分析,認為孫思邈大約生於公元542年,卒於公元682年,終年140歲左右(我們以為後者更為正確,故以之為准)。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葯王還不止一個,其中著名的還有神農,春秋時期的扁鵲,三國時的華佗,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韋老師)、河北安國邳彤等。
Ⅳ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葯王的是誰
中國歷史上的葯王是孫思邈,留給後世的巨著是《千金要方》。
Ⅵ 中國古代被譽為葯王的人是誰
中國古代被譽為葯王的人是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孫思邈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葯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葯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葯王」。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等等。
(6)中國歷史上被譽為葯王的是擴展閱讀
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傷寒禁忌十五條,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循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千金要方》三十卷,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
Ⅶ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葯王」的人是誰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葯王的人是孫思邈。孫思邈是唐代的醫葯學家,因為他在醫學和醫葯學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人們尊稱他為葯王。
孫思邈的《千金方》在整個中醫歷史上都非常的重要,這是第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這本書直到現在都有借鑒的意義,這是是孫思邈葯王的來源之一。
Ⅷ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葯王」的是哪個人
中國歷史悠久,在這之中能被稱為葯王的人物也不再少數,例如嘗遍百草治病救人的神農,大名鼎鼎的醫葯精通者扁鵲還有被很多人都尊稱為葯王的孫思邈。令人敬佩的是孫思邈的醫德,治病救人從不看重病人的身份高低,一切從本心出發,以人為先,對待每一位病人都是認真負責,不會敷衍了事。在社會上更是讓大眾尊敬的人物。
Ⅸ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葯王」的誰
「葯王」孫思邈。《舊唐書》稱其為京兆(今陝西省耀縣)人。7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即善談老莊及百家之說,性好道家之學,兼通佛典。北周宣帝時(579),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後期隱居終南山,行醫修道,隋唐統治者屢次派人到山中請他至京城為官,均辭謝不前,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終其一生。北宋崇寧二年(1103),朝廷贈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一生隱修的地方甚多。據說曾在五台山隱居過,為了紀念他,後人遂將五台山稱為葯王山。唐初「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曾經評道:「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耳。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生之儔也。」及明末清初時有《葯王救苦忠孝寶卷》講孫思邈救白蛇,後得道成為葯王的故事,該故事曾廣泛流傳於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