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中國的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的開端分別是什麼
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
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版級革命
世界現代史權的開端是俄國的十月革命
中國的古代史的開端是三皇五帝的神話時期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B. 中國近代史開端
年的鴉片戰爭標志著近代史的開端
原因:國際關系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並、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一)戰後十年間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新變化
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
2、鴉片走私有增無減
3、外國商品傾銷局面形成
4、自然經濟結構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
5、苦力貿易盛行
6、新階級胚胎的產生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戰前,中國經濟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有力地排斥著外國的商品侵略。戰後,廢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喪失關稅主權,外國的廉價商品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 這種商品「重炮」,逐漸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中國日益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
(二)鴉片戰爭後的經世致用社會思潮
1、 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乾盛世」的頂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產生於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注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
C. 中國近代歷史開端是什麼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原因有四:
一是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專本性變屬化,由一個落後封閉但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是中國的發展方向發生變化,戰前中國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國,封建制度已經腐朽,在緩慢地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如果沒有外來勢力干擾,中國最終也會向西方大國那樣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而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獲得正常發展,中國也就不可能發展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戰前中國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而戰後主要矛盾則包括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及中華民族與外國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會主要矛盾復雜化。
第四是革命任務發生變化,原先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封建勢力,戰後則增加了反對外國殖民侵略的任務,革命的性質也由傳統的農民戰爭轉為舊民族主義革命。
D. 中國現代史的開端是從哪一年開始算起
隨著改革開放,這個問題在史學界有極大的爭論,一般來說近代史是從第一回次鴉片戰爭(1840)到新中國成答立(1949)為止。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抗爭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摘自毛選)。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現代史是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中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
還有的說有近代,現代和當代之說,有的把1840—1949說是近現代,把1949至今說是現當代
E. 標志著中國近代史開端
1、是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閉關鎖國」後的中國版落後於世界大潮。為權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來獲取暴利。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借口1839年六月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而發動的侵略戰爭。
2、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F. 中國現代史的開端是
中國現代史的開來端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自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爆發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成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
(6)中國歷史開端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
1、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這次運動里,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也是主力軍之一。
3、五四愛國運動,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推動作,為中國共產黨建立做好了思想准備。
因此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始,也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G. 中國古代史的開端和結束時間
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出現國家,中國進入文明時期,這是古代史的開端。
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近代史的開端,這是古代史的結束。
三代以前從夏朝開始,夏開啟了家天下的新模式,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經過四百多年的進程,商朝代替了夏,一樣的奴隸制國家,國家機器更加完善,手工科技各方面更加成熟而已。
公元前1000年左右,發跡於西岐的周滅了商,建立了周朝,周朝前後分西周和東周,歷經700多年,天下進入一個新的紀元。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統一了中國,秦國祚極短十幾年就滅亡了,取代的是漢朝。
漢朝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大一統王朝,歷經將近400年,中國又陷入混亂,將近200於年的亂世終結於隋朝,隋朝和秦朝一樣,屬於開創型王朝,很快接力棒就交給了唐。
在這里中國又迎來一次新的大發展,不到300年,歷史走向偏差了,回歸混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接下來該宋王朝來收拾舊河山了,然而終其整個宋朝都無法恢復舊河山,一直苟延殘喘。
到了元朝,中國被北方的游牧民族統一了,建立了版圖最大的一個朝帶,游牧民族騎馬打仗很在行,要是統治整個國家還是不行,很快不到一百年就亡了。
元之後,明朝作為最後漢人統治的王朝登場了,還是逃不300年的命運!國祚296就滅亡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登場了。
清朝從後金正式改名到清,也存在了297年!於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至此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歷史就結束了,其中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成為中國近代史開端。
(7)中國歷史開端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
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
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
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H. 中國歷史的開端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研究是從黃帝時期開始的,是華夏民族的祖先 黃帝部落起源地
I. 中國歷史開端詳情
一、中國歷史研究是從黃帝時期開始的,是華夏民族的祖先黃帝部落起源地。
二、解讀:
關於黃帝和炎帝部落的起源地,絕大多數古代文獻記載黃帝部落起源於陝西渭水流域,黃帝以姬水(位於陝西中部)成。 黃帝起源地——姬水(陝西中部)黃帝與炎帝是華夏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也有個別觀點主張「昆侖說」、「天水說」、「有熊說」和「壽丘說」。不過這幾種觀點,早已經被學術界一一駁倒。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山東曲阜人孔安國為了提高他家鄉的知名度,謊稱黃帝生於壽丘,受其誤導,西晉學者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附和了一下,當時就有人指出了皇甫謐的錯誤。對於黃帝故里在新鄭,歷代文獻記載並不多,新鄭的古跡雖多,但所發現的「具茨山天書」和「具茨山岩畫」等遠古時期遺址,只能證明黃帝曾經在此居住過,並不能證明黃帝在此出生。學術界早已對此達成共識。
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渭河流域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據《史記·五帝本紀》,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據鄭玄注釋,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又據古史傳說,黃帝非常重視發展農業,掌握了平原農業的許多特點,「歲時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風雨時節,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仡紀·黃帝》)。黃帝充分認識到,必須挖掘土地的潛力,廣耕耘,勤播種,才能使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他率領百姓「時播百穀草木」,並「淳化鳥獸昆蟲,歷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大戴禮記·五帝德》引孔子語)。傳說中黃帝的行為感動了上帝,出現了許多祥瑞之兆:「地獻草木」,「九牧昌教」(《論語讖》)。
黃帝在戰勝蚩尤之後,使得中原平原農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中國平原農業的代表,被尊為後稷。他生當「陶唐虞夏之際」。《詩經·生民》說他種的大豆(菽)、穀子、麻、麥都特別好。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詩·周頌·思文》歌頌道:「思維後稷,克配彼天,立我民,莫菲爾極。」
黃帝時代農業經濟和技術的突飛猛進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證。依據現有考古發現和研究可知,分布在陝西、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及安徽西北部的黃河中游龍山文化,是繼仰韶文化而來的。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有了突出的進步,石制生產工具磨製得更加精細,打制石器極為少見,已經使用挖土工具木耒,有的遺址還發現石鉞和三角犁形器。這些改進了的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開墾土地的能力。穿孔石刀以及石鐮、蚌鐮等收割工具的大量使用,表明農業生產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收獲量有所增加。當時人的衣著材料,也多由獸皮演進為植物纖維。村落分布更加稠密。陶、石、玉、漆、木等質料的禮器和樂器令人驚嘆,甚至達到精妙絕倫的程度。有的刻畫和書寫符號大體可以確定為漢字的雛形。蓄養家畜的品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有的墓葬中用豬頭隨葬。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西安半坡遺址的房屋、窖穴和墓葬中都發現了很多粟的遺存,其中有一個小窖穴,深不到1米,底徑約1米,內有粟粒朽灰堆積,顯系一儲存粟米的糧窖。粟還發現於墓葬當中,成為女孩的隨葬品,可見粟在半坡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距今7000年左右,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今天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的遺存。考古學家在它的第一期文化堆積層中,發現大量的稻殼、稻稈、稻葉等,其中也夾有少量炭化的稻穀,此外,還有木屑(片)等,相間組成多層次連續堆積,每層間距位2—10厘米不等,總厚度達100厘米以上,最厚處達1米以上,經過換算,稻穀總量達120噸以上。這個稻穀數量,有些學者對其計算方法表示懷疑,也有參加河姆渡遺址發掘的學者提出了質疑。
我們認為,即使對河姆渡遺址的稻穀計算有誤,不會有那麼多的數量,但通過其他因素分析,如河姆渡遺址有大量的用於農業生產的骨耜,說明了耜耕農業已經有了發展,農業生產的水平應是相當高的。
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磁山遺址中,發掘大量灰坑、房址和一些壕溝,發現一批製作規整的農具和糧食作物。這些發現向人們展示了華北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的農耕水平。在所發現的窖穴中,有糧食——粟遺存的有88個,在這88個窖穴中的384號窖穴堆積粟的厚度為2.9米,據計算,當時堆積粟的體積約有10 立方米,摺合重量約為13.82萬多市斤。在計算過程中,可能與實際存在的有誤差,但儲量以10萬斤計,應該是可信的。在同一時期的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年代相近的粟遺存,出土的農業工具有類似磁山文化的石磨盤、石磨棒、石鏟和石鐮等,且製作更為精細工整。雖然20世紀70年代發掘裴李崗遺址時沒有直接發現糧食遺存,但後來在發掘屬於裴李崗文化的新鄭縣沙窩李遺址以及再次發掘裴李崗遺址時,都發現了粟遺存,說明裴李崗文化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粟。沙窩李遺址在第二文化層距地表0.5米深處,發現一片比較密集的粟的炭化顆粒,面積約0.8—1.5平方米。
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系的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於黃帝。如《世本》說:「黃帝見百物,始穿井。」《易》井卦釋文引《周書》雲:「黃帝穿井」,等等。中國史前農耕聚落分布,每每呈現出沿小河而居的特點。它反映出早期農業在水的利用方面對於河流的依賴。中國的河流水系星羅棋布,大河的支流、小溪縱橫交錯,它為史前沿河而居的先民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台。然而沿河而居必然限制人們的活動空間,束縛農業生產的規模。井的發明改變了農業對於河流的依賴,使得農業生產規模空前擴大。同時聚落的分布可以不受河流的限制而獲得擴展。依據考古發現,水井最初出現在河姆渡遺址第1—2層相當於松澤文化下層的時期,其14C測定的年代距今約5700年。這里是長江三角洲水位較高的沼澤地帶,無需深挖即容易見水,這里首先發明井不足為奇。而水位較低的黃河流域,開鑿水井難度較大,而水井對於農業的意義遠非長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擬。但大約到距今5000—4000年的時候,黃河流域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普遍發現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黃河流域的經濟生活中已發生了顯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陽矬李遺址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發現的古井,距今約四千多年,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
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強了人們擺脫自然以及與自然現象作斗爭的能力,增強了部落的整體實力,使整個部落越來越強盛,為後來統一中原各部落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規定了中國文化後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J. 中國近代史開端是什麼
1840年的鴉片戰爭標志著近代史的開端
原因:國際關系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並、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一)戰後十年間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新變化
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
2、鴉片走私有增無減
3、外國商品傾銷局面形成
4、自然經濟結構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
5、苦力貿易盛行
6、新階級胚胎的產生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戰前,中國經濟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有力地排斥著外國的商品侵略。戰後,廢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喪失關稅主權,外國的廉價商品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 這種商品「重炮」,逐漸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中國日益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
(二)鴉片戰爭後的經世致用社會思潮
1、 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乾盛世」的頂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產生於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注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