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客觀,真實,完整,詳細的中國歷史
歷史歷來都是復後一個朝代制 對前一個朝代的總結,其有利的就加以誇張放大,其不利就刪去,中國歷史最真實的基本上是先秦時寫下的歷史,例如 戰國策,左傳等,等到了漢晉時期,就相對差一些了,司馬遷的 史記 算是不錯的 但對一些歷史 也加入了個人的看法,做出了取捨,對以後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影響很大,但這個號稱漢四史的總體來說比以後的正史要真實得多,其餘的野史之流大體都是取決於史學家的個人愛好,對史料的取捨都要滿足其個人的政治傾向,要想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就要正史結合野史來研究
② 中國歷史朝代詳細表、懸賞100分
朝代起訖年代都城今地開國皇帝三皇五帝夏朝約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縣禹商朝約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湯周西周約前1029-771年鎬京陝西西安周文王姬發東周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陽周平王姬宜臼戰國前475-221年秦朝前221-207年咸陽陝西咸陽始皇帝嬴政漢西漢前206-公元8年長安陝西西安漢高祖劉邦新朝9-23年王莽東漢25-220年洛陽河南洛陽漢光武帝劉秀三國曹魏220-265年洛陽河南洛陽魏文帝曹丕蜀漢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漢昭烈帝劉備孫吳222-280年建業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晉西晉265-316洛陽河南洛陽晉武帝司馬炎東晉317-420建康江蘇南京晉元帝司馬睿十六國
304-439前趙(漢趙)304-318平陽山西臨汾高祖光文皇帝劉淵319-329長安陝西西安成漢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太宗武皇帝李雄前涼314-363姑臧甘肅武威高祖明王張寔後趙319-351襄國河北邢台高祖明皇帝石勒前燕337-370龍城遼寧朝陽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前秦351-394長安陝西西安世宗明皇帝符健後秦384-417長安陝西西安太祖武昭皇帝姚萇後燕384-407中山河北定州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西秦385-431苑川甘肅榆中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後涼386-403略陽甘肅平涼太祖懿武皇帝呂光南涼397-414西平青海西寧烈祖武王拓跋烏孤南燕398-410廣固山東益都世宗獻武皇帝慕容德西涼407-421酒泉甘肅酒泉太祖昭武王李暠胡夏407-431統萬城陝西靖邊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北燕407-436和龍遼寧朝陽高句麗人高雲北涼397-439張掖甘肅張掖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冉魏350-352鄴城河北臨漳漢人冉閔*西燕384-394長子山西長子鮮卑族慕容泓*西蜀(後蜀)405-413益州四川成都漢人譙縱南北朝
420-589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蘇南京宋武帝劉裕齊479-502建康江蘇南京齊高帝蕭道成梁502-557建康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陳557-589建康江蘇南京陳武帝陳霸先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洛陽河南洛陽東魏534-550鄴河北臨漳魏孝靜帝元善見西魏535-556長安陝西西安魏文帝元寶炬北齊550-577鄴河北臨漳齊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長安陝西西安周孝閔帝宇文覺隋朝581-618大興陝西西安隋文帝楊堅唐朝618-907長安陝西西安唐高祖李淵五代十國後梁907-923汴河南開封梁太祖朱晃後唐923-936洛陽河南洛陽唐庄宗李存勖後晉936-947汴河南開封晉高祖石敬瑭後漢947-950汴河南開封漢高祖劉暠後周951-960汴河南開封周太祖郭威前蜀891-925成都四川成都高祖王建後蜀925-965成都四川成都高祖孟知祥楊吳892-937揚州江蘇揚州太祖楊行密南唐937-975金陵江蘇南京烈祖李昪吳越893-978杭州浙江杭州武肅王錢鏐閩國893-945長樂福建福州太祖王審知馬楚896-951長沙湖南長沙武穆王馬殷南漢905-971興王府廣東廣州高祖劉龑南平907-963荊州湖北荊州武信王高季興北漢951-979太原山西太原世祖劉崇宋北宋960-1127開封河南開封宋太祖趙匡胤南宋1127-1279臨安浙江臨安宋高宗趙構遼國907-1125皇都遼寧遼國耶律阿保機大理937-1254太和城雲南大理太祖段思平西夏1032-1227興慶府寧夏銀川景帝李元昊金1115-1234會寧阿城(黑)金太祖阿骨打中都北京開封河南開封元朝1206-1368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清朝1616-1911北京北京皇太極中華民國1912-1949南京南京孫中山
③ 中國詳細歷史資料...
建議你去書城買本關於歷史的書,比如:《中華上下五千年》。自己慢慢翻書吧!!!
資料實在太多了,只能告訴你一部分:
秦、漢
秦 公元前221年 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秦始皇:中央集權專制制度 1,自稱「始皇帝「;2,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在自己一個人手裡;3,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4,推行郡縣制度。
經濟 統一度量衡、貨幣
文化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軍事 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2,抵抗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 蘄縣大澤鄉 建立張楚政權。評價: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楚漢戰爭 性質:地主貴族爭奪皇權的戰爭。劉邦注意收攬民心,又善於用人,恢復了關中(打下了經濟基礎)。最後,項羽自殺。
西漢 前202年 劉邦 都長安
文景之治 「休養生息」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2,三十稅一;2,,取消「連坐」和殘損肉體的刑罰。
漢武帝:1,推行大一統「推恩令」;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方。第一次 前138年。第2次,前119年。作用:A,加強了漢朝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B,加強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C,打通了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西亞和歐洲的大秦(地形—關中平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爾高原)。
④ 中國有哪些歷史詳細解說。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 下: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隋、唐、五代(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歷史朝代名(6張)
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
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
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
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5]
⑤ 中國歷史資料
中國古代史
一、遠古時代一、遠古時代
元謀人 雲南元謀 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北京人 距今約70——20萬年。評價1,用天然火;2,製造工具。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評價1,人工取火;2,進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 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距今約7000年 母系氏族。評價1,使用陶器,食物剩餘;2,栽種水稻。
半坡氏族 陝西西安半坡村。評價1,工具先進(新石器時代);2,種聚;3,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山東省大汶口 距今約4000、5000年。評價1,人類社會進入父系;2,貧富分化。
黃帝、炎帝 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黃帝、炎帝部落聯盟——華夏族主幹。「炎黃子孫」
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禪讓」
二、夏、商、周
夏 公元前2070年 啟建立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商 公元前1600 湯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至殷。 「殷墟」發現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銅器。四羊方尊。
西周 武王伐紂——公元前11世紀左右,牧野。周平王—洛邑(平王東遷。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劃成方塊形,阡陌縱橫,好像井字狀
春秋時期 奴隸社會瓦解時期。
齊桓公稱霸 1,管仲改革—國家強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戰 晉勝楚敗。吳越戰爭。
老子 道家 《道德經》辯證法思想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無為」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政治主張:「仁政」「禮」治。教育成就:A、興辦私學;B、「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孫子 《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戰國時期 封建制確立時期
商鞅變法 1,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地位)2,獎勵耕戰(打擊奴隸主)。3,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結果:秦逐漸強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奠定了基礎。
都江堰 秦蜀守李冰 成都附近岷江流域。
冶鐵業 宛、邯鄲
扁鵲 「望、聞、問、切」
魯班
墨家 墨子「兼愛」「非功」,反對奴隸主殉葬。
儒家 孟子 《孟子》「民為貴」「君為輕」「仁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荀子 (唯物主義)「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法家 韓非子「法治」 用嚴刑峻法鎮壓人民的反抗。
兵家 孫臏 《孫臏兵法》
屈原 楚辭 《離騷》
三、秦、漢
秦 公元前221年 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秦始皇:中央集權專制制度 1,自稱「始皇帝「;2,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在自己一個人手裡;3,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4,推行郡縣制度。
經濟 統一度量衡、貨幣
文化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軍事 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2,抵抗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 蘄縣大澤鄉 建立張楚政權。評價: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楚漢戰爭 性質:地主貴族爭奪皇權的戰爭。劉邦注意收攬民心,又善於用人,恢復了關中(打下了經濟基礎)。最後,項羽自殺。
西漢 前202年 劉邦 都長安
文景之治 「休養生息」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2,三十稅一;2,,取消「連坐」和殘損肉體的刑罰。
漢武帝:1,推行大一統「推恩令」;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方。第一次 前138年。第2次,前119年。作用:A,加強了漢朝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B,加強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C,打通了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西亞和歐洲的大秦(地形—關中平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爾高原)。4,北擊匈奴。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
王莽改制 西漢末年 進行幣制改革
東漢 「光武中興」 光武帝劉秀 公元25年 都洛陽 措施:1,釋放奴婢;2,懲治貪官污吏。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 目的:恢復東漢政府和西域各國的交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甘英到達了亞洲西部的波斯灣。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第一次從海道來到中國,(《後漢書》)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載。
蔡倫 105年 改進造紙術 朝鮮、日本、阿拉伯—非洲、歐洲。
《九章算術》代數、幾何。
地動儀 張衡——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華佗 「麻沸散」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方法的醫生。「五禽戲」
司馬遷 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 《史記》:黃帝至漢武帝時期二三千年間的史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佛教 西漢末年(公元前後1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道教 主張修身養性,煉丹制葯,得道成仙。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鼎立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打敗袁紹。結果: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 208年 孫權劉備聯軍打敗了曹操,以少勝多。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基礎。三國:魏 220年 都洛陽;蜀 221年 都成都;吳 222年 都建業。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帶領一萬人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兩晉 266年 司馬炎建立晉朝 都洛陽「西晉」
少數民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317年 晉朝皇族司馬睿 都健康「東晉」 北方「十六國」
淝水之戰 形勢:前秦王符堅強征各族人民當兵;謝安主張堅決抵抗,並派將領謝石、謝玄迎擊前秦。383年 東晉打敗前秦,結果:前秦的統治瓦解了,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士族是一群極端腐朽的社會寄生蟲。
北魏孝文帝改革 鮮卑族拓拔部 「緩和階級矛盾」經濟:「均田令」,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的聯系。政治:採用漢族地主階級政治制度,遷都洛陽。歷史意義:1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使鮮卑族消失;2,北方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促進民族大融合。
祖沖之 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數字 數學專著《綴術》
賈思勰 《齊民要術》:我國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范縝 《神滅論》唯物主義。
王羲之 《蘭亭序》「書聖」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北魏)、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顧愷之 東晉畫家 《洛神賦圖》
陶淵明 淘潛 《桃花源詩集》
五、隋、唐
隋 581年 楊堅 都長安。589年,滅陳,統一全國。
創立科舉制 隋煬帝時,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大運河的開通 東北到涿郡(今北京),東南到餘杭(今杭州),以洛陽為中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書,內史,門下。六部:工、吏、刑、禮、民、兵。
唐 618年 李淵 都長安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1,能從隋亡中吸取教訓;2,善於用人和納諫:魏徵、房玄齡、杜如晦;3,調整統治政策:推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完善科舉制;積極推行均田制和實行租庸調制。後果,為後來唐朝走向全面繁榮打下了基礎。
武則天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開元盛世,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評價:政治比較安定,生產力繼續發展。
唐開明的少數民族政策:1打敗突厥族,建立北庭與安西都護府(唐太宗);2,冊封骨力斐羅為懷仁可汗;3,建立黑水都護府,管理黑水靺鞨,建立渤海都護府,管理粟末靺鞨;4,冊封皮羅格為雲南王;5,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
安史之亂 755年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 後,史思明又反唐。影響: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唐由強盛轉向衰落。
兩稅法 宰相楊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
藩鎮割據 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黃巢起義 875年 王仙芝,黃巢「避實擊虛」國號大齊
趙州橋 隋朝 工匠李春等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868 唐《金剛經》
僧一行 測算出子午線的長度
孫思邈 「葯王」《千金方》
吳道子 「吳帶當風」「畫聖」《送子天王圖》
敦煌莫高窟 價值:莫高窟是我國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石窟藝術,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五代、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方黃河流域
南方和山西 十國。
北宋和遼、西夏、金的並立
960年 趙匡胤 建立北宋 都東京
加強中央集權 政治:1,「杯酒釋兵權」打擊軍閥和地方割據勢力;2,調整地方機構;3,調整中央機構;軍事 建立禁軍。結果:鞏固了北宋的統治,但官僚機構不斷膨脹,產生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王安石變法 目的:挽救政治、財政危機,緩和階級矛盾。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失敗原因:1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某些特權利益2用人不當,出現過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都上京。提倡農業,並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制定典章制度,接受了漢族封建文化。947年 契丹改國號為遼。
灗淵之盟1005年 宰相寇準堅主抵抗 宋真宗 第二年遼宋議和。內容:遼撤軍,宋每年給遼大量歲幣。影響:維持著和平關系,經濟、文化聯系更為密切,但歲幣加重北宋人民負擔
1038年 黨項族首領李元昊 西夏。1044年 夏宋議和 北宋送給西夏歲幣。北宋人民負擔又加重了。
女真族 12世紀初 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反遼。1115年 金。1,與北宋聯合夾攻遼 1125年滅遼。;2,南下攻宋 1127年滅北宋;3,金侵略南宋。
靖康之變 1127年 金軍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後妃、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
南宋 1127年 趙構 都臨安。政權特點:1,抗金派(岳飛、韓世忠)與投降派(宋高宗、秦檜)矛盾尖銳;2,南宋屈辱退讓,形成南北對峙局面。1141年宋金議和(紹興和約)內容:南宋對金稱臣,把東起淮水,西到大散關以北的土地,劃歸金統治,並送給金歲幣。
南方經濟的發展 棉花的種植進一步推廣 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紡織業逐步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造船術有了明顯進步:上有指南針。主要海港:泉州、廣州、明州(寧波)。阿拉伯人來中國。貿易范圍:東到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元朝
1206年 鐵木真為大汗 尊稱成吉思汗 建立蒙古政權
1271年 忽必烈 都大都 元;1276年 元朝統一全國。推行:1行省制度 對全國各地實行行政管理;2,澎湖巡檢司 負責管理澎湖和台灣;3,宣政院 專門管理全國佛教事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民族分化政策 各族人分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和原來的西夏人)—「漢人」—「南人」(原先南宋統治區域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
棉花種植擴展 黃道婆 改進了棉紡織技術和工具。
活字印刷 11世紀中期 北宋平民畢升
指南針和火葯 戰國時期 司南。北宋 羅盤針 傳到阿拉伯、波斯和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大陸和進行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唐末火葯用在軍事上 北宋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葯 火葯、火器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對後來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沈括 北宋「十二氣歷」,800多年後,英國才有類似歷法。《夢溪筆談》
郭守敬 元朝 《授時歷》最北—西伯利亞,最南—西沙群島。
司馬光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鑒》:編年史 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
宋詞 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元曲 關漢卿
《清明上河圖》北宋東京忭河
七、明、清
明朝 1369年 朱元璋 都應天 1,加強君主專制(廢宰相,權分六部);2,實行特務統治(錦衣衛、東廠、西廠) 八股取士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明成祖朱隸 遷都北京 紫禁城—皇城—宮城。農業:1,水稻產量提高;2,引進新的農作物(玉米、馬鈴薯)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明朝中後期 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都比較發達的江南地區(蘇州、杭州) 絲織業 機戶—早期資本家;機工—早期雇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僱傭與被僱傭。1,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2,明清推行閉關鎖國政策。
1449年 土木堡 明英宗被俘 「土木之變」。俺答汗 呼和浩特城
明長城 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努爾哈赤 建州女真 建立後金 創立八旗制度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 1405—1433 七次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比歐洲航海家早半個多世紀。
明朝中期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 戚繼光和俞大猷抗倭,東南沿海。
明末農民戰爭 1628年 陝北出發 李自成、張獻忠。「均田免糧。建立大順政權。
清軍入關 皇太極 女真族名為滿族 1636 國號為清 1644 入關佔領北京
清朝
軍機處 雍正帝 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 記錄後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 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文字獄 從思想上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壓制反清思想。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
1661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政府設置台灣府
康熙 1696年 打敗葛爾丹於昭莫多
乾隆 平定大小和卓 新疆天山南路
順治冊封「達賴喇嘛」 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雍正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尼布楚條約》康熙 雅克薩 作用:1,中俄歷史上第一個平等邊界條約;2,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李時珍 《本草綱目》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葯物學著作,在世界葯物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農政全書》明 徐光啟
《天工開物》明末清初 宋應星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黃宗羲 明末清初 尖銳的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顧炎武 主張學以致用
王夫之 唯物主義
《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
⑥ 中國詳細歷史是
史前時代
啟蒙時代
先秦時代
夏商周三代
秦漢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並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 秦始皇家,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贏政[1][2]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權(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馳道和直道,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與趙高合謀殺害太子扶蘇,胡亥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由於漢高祖目睹秦朝因嚴刑峻法、賦役繁重而速亡。所以即位後輕徭薄賦,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提議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派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北伐,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 漢平帝(劉衎(liu kan),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3日)公歷紀元開始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漢平帝政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而他就是漢光武帝。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編輯中國第一本斷代史《漢書》的班固,重新開辟絲綢之路的班超,改進造紙技術的蔡倫,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編輯本段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 魏武帝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把漢獻帝迎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逝世,長子曹丕廢漢獻帝立,建立魏國,定都洛陽,同時尚有劉氏的蜀漢定都成都和孫氏的吳定都建業(今南京),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3年,魏權臣司馬昭派兵滅蜀漢。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定都洛陽。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力斗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史稱十六國。
自東漢後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後為東晉。最後,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編輯本段
隋唐時代
梗概
581年,楊堅(曾經名為普六茹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中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戰亂分裂之後再度實現了統一。大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文明也是當時最發達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則天遷都洛陽,並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承認的女皇帝,改國號周,並定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隋朝開創的科舉制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展了良好的關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手工藝品。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文化也處於鼎盛,特別是詩文得到較大的發展,還編撰了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涌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興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卷的經文,並於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經。唐朝前期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開始走向衰落。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起義最終被鎮壓,但唐朝中央政府也徹底失去了地方軍閥的控制。907年軍閥朱溫(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地方藩鎮勢力也紛紛自行割據一方,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貞觀之治
中國歷史發展到了唐代,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歷程已經走過了近三千年。而夾雜著經營、典制、天道等各種因素的政權更迭從歷史的軌跡上看,又呈現出跟自然四季相交替極為相似,又極明顯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這也是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絕無僅有的表象之一。分析出現這種「周期律」的內在因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大師學者均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學說或理論,他們也制定了許多根治這種王朝興衰絕症的有效措施,但從總體效果上來看,人的智慧與典制的力量,顯然還是沒有勝過天道循環的力量,各代王朝在繼續沿著起起落落、興興衰衰的老路子前進,沒有根本性的改觀。如果又把相對短期的王朝興衰放到更長期的進程中看,從春秋五霸以後,以八百年左右為一個長周期,又分別有五百年分裂,三百年統一的大趨勢。第一個長周期,可以從春秋稱霸興起直至東漢黃巾大起義。春秋稱霸的興起直接導源於鄭庄公公元前722年登位)挑戰周王朝的正統地位,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這期間的春秋戰國之亂正好五百年,隨之而來的是秦王朝短暫統一與秦末農民大起義,以及此後強盛的漢王朝統一中華三百多年。第二個長周期,從東漢末年軍閥興起直至唐末農民大起義。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引發了軍閥董卓(公元189年領兵入洛陽)對漢王朝中央權力的挑戰,此後中國處於頻繁戰亂與大分裂之中,經歷了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直至隋文帝滅亡南方陳國(公元589年)。隋王朝建國跟秦王朝建國極為相似,在農民大起義的沖擊下二世而亡,這又是近五百年的大戰亂與大分裂。接下來就是輝煌燦爛的唐王朝了,唐王朝統一中華也近三百年。
編輯本段
宋代歷史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建立後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立 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太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是均以失敗告終,木已成舟,無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強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莊周的故鄉),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偏安江南。 宋太祖 趙匡胤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但兩方都未有大的突破。直到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了空前絕後的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軍於1279年與南宋進行了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以身殉國慘烈地跳海而死。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南宋隨之滅亡。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和火葯。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人和120萬人,相對當時佛羅倫薩和巴黎十幾萬人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編輯本段
蒙元時代
元朝建立後,一方面吸收了許多中原文化,以中原的統治機構和方式來統治,並大力宣傳朱熹一派的理論(即程朱理學),使得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明朝清朝)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統治區以及來自西域、中亞等地的人口;第三等是金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制度導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並發動多次反抗。元朝政府除了傳統的農業外,也比較重視商業。元朝首都大都十分繁華,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雲集。在文化上,則出現了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涌現出諸如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等著名作曲家。與大多數中國封建王朝相比較,蒙元時期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特點是十分顯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虛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元朝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兼容務實的特徵。 成吉思汗大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雜劇)就是在此環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一些學者認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誕生並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寬松,「使得社會思想能夠較多地擺脫傳統規范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孟子等歷代名儒也獲得了崇高的封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保護知識分子,「願充生徒者,與免一身雜役」。元代的民眾普及教育超過了前代,書院達到400餘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400餘所。對元代儒家文化的發展,陳垣先生是這樣評價的:「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在人才選拔上強調才幹,而不單純是「以文取勝」;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使中國在很多天文學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如黃道夾角的科學數據、星辰的數量、歷法等);在地理學方面,《大元一統志》開中國官修地理總志之先河,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書;元代編修的方誌達到160種,數量超過了宋代;元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對黃河河源的實地科考;在農業技術及農學普及方面,南北東西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如生產工具)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很多農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普及工作,司農司編輯的《農桑輯要》是中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在宋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元代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此外,元政權對醫學、造船業、陶瓷製造和水利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元朝以及四大汗國等政權的產生,世界文明史由此進入了新的時代。如果從中國文化史角度觀察,蒙元王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外影響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是,如果從對外影響范圍、往來國家數量和國際地位角度比較,唐朝與元朝是無法比擬的。優惠的通商政策、通暢的商路、富庶的國度、美麗的傳說,使元朝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已具有國際化都市的色彩,他們當中的部分人長期旅居中國,有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分別來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敘利亞、摩洛哥、高麗、不丹、尼泊爾、印度、波蘭、匈牙利、俄羅斯、英國、法國、義大利、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阿富汗等國。歸國後一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見聞。正是這些游記,使西方人第一次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一個文明和富庶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可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開創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元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海路到達非洲海岸,陸路往來直抵西歐,統一的環境為國際間、地區間的交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史稱「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該書記錄了數百個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險要、氣候物產、人物風俗,與我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情況等等,多屬前人未載內容。類似的文獻還有《西遊記》、《西遊錄》、《北使記》、《西使記》、《真臘風土記》、《異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新認識和開闊的文化視野。
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使不同地區、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文化雙向交流加速。中國的火葯、指南針、印刷技術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推進了這些地區的文明進程。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農業技術,歐洲的數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傳播范圍之廣、對未來歷史影響之大,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可以說,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現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
編輯本段
明朝時代
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建立了自胡元敗法以來新開辟天地的一統朝代——明朝。建都南京。法理變異時代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21年遷都北京,歷史進入一個法理疑惑的打著朱氏明朝的旗號的「全盛」時期。1405年,明成祖任命鄭和 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文化上則出現了王守仁、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長篇小說。 明太祖 朱元璋1449年,明英宗於北伐瓦剌時戰敗俘,50萬明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但是,明朝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新崛起,又出現了「弘治盛世」,明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朝代,明朝火器世界一流,曾一度超過歐洲。明中期張居正變法強大了明朝,明神宗時候,明朝的經濟發展到了頂峰。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清軍入關。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斗為清朝所滅。
編輯本段
滿清時代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於1644年入關,自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台灣島,並驅逐了那裡的荷蘭殖民者,後來被清朝軍隊攻下。清朝在之後的半個世紀還攻打並佔領許多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於1689年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在歷史上落後了。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 上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進入長江,切斷江南對北京的物資供應,於是清廷求和,《南京條約》簽署,除在東南沿海開放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之外,還割讓香港島,這是近代中國與帝國主義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主權受到破壞。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斗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縣武裝發動金田起義並創建了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曾經一度佔領南方18個省份,並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一時期其它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這些反抗清朝的斗爭直到1860年代中期才基本平息下來。
19世紀後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隨後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國則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後,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為了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佔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了當時號稱所謂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受命,作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議和。盡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復辯論。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會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嘩然,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三月十六日,李鴻章傷稍愈,雙方第四次談判,日方對中國賠款2億兩白銀(原本是3億兩),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讓步,日方和談代表伊藤博文謂,李鴻章面前「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事後日方繼以增兵再戰進行恫嚇。李鴻章等連發電報請示,光緒皇帝同意簽約,命令「即遵前旨與之定約」。二十三日,《馬關條約》簽字。
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康有為等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雖然也視馬關簽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但在「國人皆曰可殺」的洶洶輿論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侵入中國,史稱八國聯軍。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編輯本段
20世紀至21世紀
⑦ 中國歷史開端詳情
一、中國歷史研究是從黃帝時期開始的,是華夏民族的祖先黃帝部落起源地。
二、解讀:
關於黃帝和炎帝部落的起源地,絕大多數古代文獻記載黃帝部落起源於陝西渭水流域,黃帝以姬水(位於陝西中部)成。 黃帝起源地——姬水(陝西中部)黃帝與炎帝是華夏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也有個別觀點主張「昆侖說」、「天水說」、「有熊說」和「壽丘說」。不過這幾種觀點,早已經被學術界一一駁倒。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山東曲阜人孔安國為了提高他家鄉的知名度,謊稱黃帝生於壽丘,受其誤導,西晉學者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附和了一下,當時就有人指出了皇甫謐的錯誤。對於黃帝故里在新鄭,歷代文獻記載並不多,新鄭的古跡雖多,但所發現的「具茨山天書」和「具茨山岩畫」等遠古時期遺址,只能證明黃帝曾經在此居住過,並不能證明黃帝在此出生。學術界早已對此達成共識。
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渭河流域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據《史記·五帝本紀》,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據鄭玄注釋,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又據古史傳說,黃帝非常重視發展農業,掌握了平原農業的許多特點,「歲時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風雨時節,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仡紀·黃帝》)。黃帝充分認識到,必須挖掘土地的潛力,廣耕耘,勤播種,才能使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他率領百姓「時播百穀草木」,並「淳化鳥獸昆蟲,歷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大戴禮記·五帝德》引孔子語)。傳說中黃帝的行為感動了上帝,出現了許多祥瑞之兆:「地獻草木」,「九牧昌教」(《論語讖》)。
黃帝在戰勝蚩尤之後,使得中原平原農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中國平原農業的代表,被尊為後稷。他生當「陶唐虞夏之際」。《詩經·生民》說他種的大豆(菽)、穀子、麻、麥都特別好。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詩·周頌·思文》歌頌道:「思維後稷,克配彼天,立我民,莫菲爾極。」
黃帝時代農業經濟和技術的突飛猛進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證。依據現有考古發現和研究可知,分布在陝西、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及安徽西北部的黃河中游龍山文化,是繼仰韶文化而來的。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有了突出的進步,石制生產工具磨製得更加精細,打制石器極為少見,已經使用挖土工具木耒,有的遺址還發現石鉞和三角犁形器。這些改進了的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開墾土地的能力。穿孔石刀以及石鐮、蚌鐮等收割工具的大量使用,表明農業生產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收獲量有所增加。當時人的衣著材料,也多由獸皮演進為植物纖維。村落分布更加稠密。陶、石、玉、漆、木等質料的禮器和樂器令人驚嘆,甚至達到精妙絕倫的程度。有的刻畫和書寫符號大體可以確定為漢字的雛形。蓄養家畜的品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有的墓葬中用豬頭隨葬。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西安半坡遺址的房屋、窖穴和墓葬中都發現了很多粟的遺存,其中有一個小窖穴,深不到1米,底徑約1米,內有粟粒朽灰堆積,顯系一儲存粟米的糧窖。粟還發現於墓葬當中,成為女孩的隨葬品,可見粟在半坡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距今7000年左右,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今天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的遺存。考古學家在它的第一期文化堆積層中,發現大量的稻殼、稻稈、稻葉等,其中也夾有少量炭化的稻穀,此外,還有木屑(片)等,相間組成多層次連續堆積,每層間距位2—10厘米不等,總厚度達100厘米以上,最厚處達1米以上,經過換算,稻穀總量達120噸以上。這個稻穀數量,有些學者對其計算方法表示懷疑,也有參加河姆渡遺址發掘的學者提出了質疑。
我們認為,即使對河姆渡遺址的稻穀計算有誤,不會有那麼多的數量,但通過其他因素分析,如河姆渡遺址有大量的用於農業生產的骨耜,說明了耜耕農業已經有了發展,農業生產的水平應是相當高的。
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磁山遺址中,發掘大量灰坑、房址和一些壕溝,發現一批製作規整的農具和糧食作物。這些發現向人們展示了華北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的農耕水平。在所發現的窖穴中,有糧食——粟遺存的有88個,在這88個窖穴中的384號窖穴堆積粟的厚度為2.9米,據計算,當時堆積粟的體積約有10 立方米,摺合重量約為13.82萬多市斤。在計算過程中,可能與實際存在的有誤差,但儲量以10萬斤計,應該是可信的。在同一時期的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年代相近的粟遺存,出土的農業工具有類似磁山文化的石磨盤、石磨棒、石鏟和石鐮等,且製作更為精細工整。雖然20世紀70年代發掘裴李崗遺址時沒有直接發現糧食遺存,但後來在發掘屬於裴李崗文化的新鄭縣沙窩李遺址以及再次發掘裴李崗遺址時,都發現了粟遺存,說明裴李崗文化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粟。沙窩李遺址在第二文化層距地表0.5米深處,發現一片比較密集的粟的炭化顆粒,面積約0.8—1.5平方米。
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系的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於黃帝。如《世本》說:「黃帝見百物,始穿井。」《易》井卦釋文引《周書》雲:「黃帝穿井」,等等。中國史前農耕聚落分布,每每呈現出沿小河而居的特點。它反映出早期農業在水的利用方面對於河流的依賴。中國的河流水系星羅棋布,大河的支流、小溪縱橫交錯,它為史前沿河而居的先民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台。然而沿河而居必然限制人們的活動空間,束縛農業生產的規模。井的發明改變了農業對於河流的依賴,使得農業生產規模空前擴大。同時聚落的分布可以不受河流的限制而獲得擴展。依據考古發現,水井最初出現在河姆渡遺址第1—2層相當於松澤文化下層的時期,其14C測定的年代距今約5700年。這里是長江三角洲水位較高的沼澤地帶,無需深挖即容易見水,這里首先發明井不足為奇。而水位較低的黃河流域,開鑿水井難度較大,而水井對於農業的意義遠非長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擬。但大約到距今5000—4000年的時候,黃河流域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普遍發現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黃河流域的經濟生活中已發生了顯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陽矬李遺址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發現的古井,距今約四千多年,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
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強了人們擺脫自然以及與自然現象作斗爭的能力,增強了部落的整體實力,使整個部落越來越強盛,為後來統一中原各部落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規定了中國文化後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⑧ 中國的歷史的全過程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秦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是民主時期的開始,而大陸之外的地區對「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會性質劃分並不相同。從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制國家。秦朝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極大影響,佛家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但達不到基督教對西方那樣的影響,中國歷朝政治方針受儒家影響最深。而漢字也使不同地區的人們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一種文字有不容易改變字體的特點,中國各個地方的語音雖然不同,但對這種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漢字也成為中國統一的一種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統一中國的文字。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猿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2萬多年前 彩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形成於四五萬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中心區域分布在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以原始農業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時期,父系氏族社會逐漸形成,農業和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制陶、冶銅等手工業的工藝水平也逐漸提高。大汶口文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此期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成為文明的中心地帶。 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編輯] 神話傳說 主條目:三皇五帝 後人所繪的黃帝像在中國神話中,中國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爭議,有說伏曦,神農,燧人,五帝也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在上古時期,現中國區域有3個最大的部落,華夏部落,兩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傳蚩尤是兩昊部落最後一個首領,在涿鹿大戰中被華夏部落的炎黃二帝打敗,在堯舜時期,華夏部落數次大規模征伐遠在南方的三苗,最終使苗民臣服,此是後話.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根據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商族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編輯] 先秦時期 [編輯] 三代 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沒有文字性文物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部分學者認為河南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遺存,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了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了奴隸主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奴隸主以及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編輯] 春秋戰國 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戰國 (中國) 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前770年,由於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其他六國,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倫理)、道家(自然)、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科技)、眾、雜、農家(農業)、小說家(小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傑出的兵法家孫武、孫臏。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 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干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了古四分歷。 [編輯] 秦漢時期 北京八達嶺長城主條目:秦朝、漢朝、西漢、新朝、東漢 前221年秦滅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郡縣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道路,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有名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有部分學者對這一行為是否確實存在有爭議),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部分史學家對以上事件存有懷疑,認為由於秦始皇的一系列激進改革得罪了貴族,平民無法適應,才在史書上留此一筆。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劉邦與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⑨ 中國歷史年紀表詳細記事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⑩ 中國歷史書(超詳細)
先秦時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先秦是指原始社會到戰國時期這段歷史。原始社會時間很長,但無文字記載,其間經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現。原始群居生活的標志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以及山頂洞人,這幾種文化的歷史跨度從距今170萬年前到1萬8千多年前之間。而氏族公社時期,有代表性的文化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以及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居民大多過著定居的生活。進入階級社會後,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先秦是中國歷史上自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天下歸家」,父子相傳、兄弟相傳成為制度,家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成為現實,標志著中國文明社會的開始。奴隸社會經歷過夏(約公元前21~前16世紀)、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三個歷史階段,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戰國(公元前475~前221)之間演進成封建社會。在長達18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孔子、老子等人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軍事、經濟等領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在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國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春秋時期的諸侯稱霸和戰國時期的七國爭雄,客觀上都為秦的統一創造了歷史條件。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長期諸侯爭戰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秦(公元前221~前206)。秦始皇著手集中權力,宣布自己為始皇帝,並以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進一步確立了父傳子的世襲制度。
繼秦之後,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相繼建立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和東漢(公元25~220),統稱漢。漢承秦制,進一步完善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序。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在中國古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秦始皇統一中國及秦王朝的建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秦漢時期建立和完善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以及諸如建立郡縣制等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措施,一直為後世帝王的專制統治所效法。秦漢以後沿襲了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基本上是秦漢時期建立起來的。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西漢出現了文景之治那樣的盛世。漢武帝後,在與西域及相鄰的中亞諸國的交往中,開通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秦漢時期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較發達的時代。董仲舒之後,儒家學說被確立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司馬遷的《史記》,張衡的候風地動儀,以及數學的《九章算術》,醫學方面的《黃帝內經》等,均對後世有重大影響。蔡倫的造紙術,則被譽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這個階段,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道教則從本土源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豪強地主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加強了自身的力量,釀成封建割據混戰的局面。此後歷經三國(220~280)、西晉(265~316,見晉)、東晉(317~420,見晉)、南北朝(386~589),凡360餘年。其間,三國時魏、蜀、吳鼎足天下,東晉時十六國紛爭不已,南北朝時南朝與北朝長期對峙,除西晉實現短期統一之外,中國基本上處於分裂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南方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西、北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各民族之間的遷徙和雜處促進了融合。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至林邑(越南中部)、扶南(柬埔寨境內)、朝鮮半島、日本、中亞諸國、大秦(羅馬帝國)等地。文化方面,玄學盛行,佛、道二教在相互斗爭中蔓延、發展,但統治者一般都保護佛教。文學藝術方面,建安七子、陶淵明等人的詩文,劉勰的文學評論《文心雕龍》,王羲之等人的書法,顧愷之等人的繪畫,敦煌石窟等石窟寺藝術,皆為不朽之作。科學技術方面,祖沖之第一個將圓周率准確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下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1000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則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巨著。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南北重新統一。618年,唐高祖李淵在其子李世民(見唐太宗李世民)支持下建立唐朝(618~907)。907年,朱溫篡唐為梁(後梁),是為五代(907~960)之始;約在同一時期,南方出現了或並列或相續的9個小國,加上北方的1個小國,合稱十國(902~979)。隋唐五代,是中國歷史上由分裂進入長期統一,而後又步入短期分裂的時期。從總體上看,這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中國封建社會一度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隋唐時,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樹,其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兩稅法等,對後世影響深遠。隋唐對外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是中國歷史上的高潮時期。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當時在世界上也位於前列。文學以唐詩成就最大,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2000多位詩人的近5萬首詩歌。以初唐陳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隱、杜牧為傑出代表,名家輩出,許多名篇傳誦千古。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對後世影響甚大。顏真卿的書法,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的繪畫,《霓裳羽衣舞》等音樂舞蹈,以及眾多的石窟藝術,均光被後世。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葯兩項均出現於這一時期,其他如天文、數學、地學、醫學、建築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唐朝皇帝多尊崇道教,但道教主要在上層流行,影響不及佛教。
宋遼西夏金時期(947~1279)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立宋(960~1279),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同一時期,契丹人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遼(947~1125);黨項人在宋之西北部建立西夏國(1038~1227)。
宋、遼、西夏成鼎足之勢。1115年,女真人在北方建立金國(1115~1234)。
金於1125年滅遼,1127年攻入宋都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後逃亡臨安(今杭州),長期偏安江南,是為南宋。
宋和遼、西夏、金時期,是中國漢族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同時並存,民族進一步融合,經濟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科技上的成就尤為顯著,指南針、印刷術、火葯等三大發明得以實際應用,其中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比歐洲早400年;蘇頌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鍾——水運儀象台;沈括的《夢溪筆談》,在科技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文化方面,理學盛行,道教、佛教及外來的宗教均頗為流行。文學上出現了歐陽修等散文大家;宋詞是這一時期的文學高峰,晏殊、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等均為一代詞宗;宋、金時話本、戲曲也較盛行;繪畫則以山水花鳥著稱,風俗人物畫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極富史料價值。
元朝(1271~1368)
1206年,成吉思汗在漠北建大蒙古國,隨後向鄰境發動掠奪性戰爭。蒙古軍在滅西夏(1227)、滅金(1234)之後,先後三次西征,兵鋒直逼孛烈兒(今波蘭)和馬札兒(今匈牙利),以及巴格達、大馬士革城等地。蒙古成為橫跨歐亞的大汗國。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崇尚漢法,改革舊制,以開平(在內蒙古)為上都,燕京(今北京)為中都。1271年改國號大元。1279年滅南宋。1368年明軍攻入元都,元惠宗退出中原,回漠北,元朝結束。在元朝統治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聲譽遠及歐亞非三洲。英國、法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都先後派使節來到中國。歐洲商人、旅行家、傳教士也紛紛來到中國。元世祖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遍游中國許多城市,並在元朝做官,他寫的《馬可·波羅行記》對元朝的版圖、商業、手工業都作了詳細而生動的記載,吸引了許多歐洲人對中國的嚮往。中國的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等三大發明也於元代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元朝和阿拉伯半島交往也很頻繁,阿拉伯國家的天文學、醫學、算學陸續傳入中國,伊斯蘭教也廣泛傳布。據記載,當時還有非洲人在中國居住,元朝也派遣使者到非洲。
元朝社會經濟的基本情況是前期恢復和發展,中後期停滯、衰落。由於各民族往來較多,農業、手工業生產各呈特點。商業比較活躍,有統一的貨幣在全國流通。文化科技面有一定成就。文藝方面以元曲成就較高,代表人物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代表作有《竇娥冤》、《西廂記》等。
明朝(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而直攬軍政大權。此後,許多皇帝或昏庸、或年幼,大權往往旁落宦官之手。明朝農業較前代有所發展,絲織業、制瓷業發達,采鐵、鑄銅、造紙、造船等行業也有大的發展,城市商業比較繁榮,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發達,與亞非各國、南洋諸國,尤其是與朝鮮、日本等都有往來。航海家鄭和先後七下西洋,歷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明中葉後,中國曾歷受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侵擾。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中國領土台灣,直至清朝(1662)才由鄭成功收復。
明朝科舉考試通行八股文,束縛了個人見解。明朝在文化科技上的成就,小說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戲曲有《牡丹亭》,地理學有《徐霞客游記》,醫學有《本草綱目》,農學有《農政全書》,工藝學有《天工開物》,文獻類書有《永樂大典》,等等,均為經典之作。
清朝(1636~1911)
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經多年征戰,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滅明。清入關後統治中國268年,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10個皇帝。
清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在康、雍、乾三朝尤達到鼎盛時期。但嘉、道以後,政治日趨腐敗,社會矛盾開始激化,國力日衰。西方殖民主義者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向中國輸入大量鴉片,對中國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1839年,清政府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184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為保護鴉片利益而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史稱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鴉片戰爭的失敗,割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反清斗爭此伏彼起。終於在1851年爆發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 1864年清王朝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來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後,和奕一起在中國辦起洋務,史稱洋務運動,其政治目的是為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而興辦軍工業,客觀上卻起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先聲作用。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和影響,知識分子中出現了資產階級改良派,並逐步演化成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戊戌維新運動。慈禧太後鎮壓了維新運動之後,又鎮壓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隨後,慈禧太後也實行新政。但是,腐敗的清王朝已經沒有回生之力。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清朝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學者,代表人物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魏源、龔自珍、康有為、嚴復、譚嗣同、梁啟超、章炳麟、蔡元培等。他們在總結批判傳統學術、接受西學影響、開拓新的研究途徑方面作出了貢獻。這一時期,出現了《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優秀小說和《長生殿》、《桃花扇》等優秀戲曲,散文、詩歌、繪畫也有較高成就。
清代官方不重視科學技術,這方面的成就不大。只是到了19世紀90年代,由於戊戌變法推行西學,促進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出現,全國許多地方興辦了學堂,至1908年全國學堂已達4.7萬多所,出國留學人數也迅速增加。他們大多關心國家命運,熱心變革,思想比較開放。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其骨幹大多為近代知識分子。洋務運動中,出現了一大批自然科學譯著,促進了一批近代自然科學人才的出現,著名的有數學家李善蘭、華蘅芳,化學家徐壽,工程師詹天佑等。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的突出貢獻是統一全國,鞏固和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團結,最後奠定了中國的版圖。社會經濟在康、雍、乾統治時期也有較大的發展。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經濟也開始產生並獲初步發展。但清政府由於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部世界尤其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發展茫然無知,被世界先進的歷史潮流拋到後面,終於在外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社會矛盾。
中華民國(1912~1949)
從清朝滅亡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段歷史稱中華民國。這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締造中華民國,這是按西方三權分立模式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政權。但是,革命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等北洋軍閥首領篡奪。此後北洋政府(1912~1928)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投靠帝國主義,軍閥之間連年混戰,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俄國十月革命前後,中國的一些激進的知識分子,如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發起並領導了新文化運動,打擊了封建主義。十月革命後,陳獨秀、李大釗等首先接受並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1919年爆發了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工人的罷工斗爭次數增多。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並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董必武等12位代表,選舉陳獨秀為書記。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等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並出席了大會。
1926年6月,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1928年,北洋政府的統治宣告結束。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發動針對工農群眾和中國共產黨的「4.12」政變和「7.15」政變,蔣汪合流,國民革命失敗。全國政局十分混亂,出現新軍閥混戰。以後,蔣介石逐步控制了國民黨南京政權。
為了反擊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於1927年領導了南昌起義。同年共產黨人又領導了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中國共產黨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後,領導中國人民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抗日戰爭(1937~1945)和解放戰爭(1945~1949),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解放了除台灣省和若干海上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的發展。北洋政府時期,官僚資本主義企業也有發展。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當權者逐步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並在30年代以後形成了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家壟斷資本。
這一時期,文化上的變化亦很顯著。以陳獨秀在1915年創辦的《新青年》為標志而興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傳統的封建文化。此後,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深入人心,白話文獲普遍推廣,教育、科學和出版,尤其是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