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達伽馬的航海目的是什麼有什麼航海意義
「新航線」改變了東西方貿易狀況
14~15世紀時的西歐,發展迅速,對外貿易交流也繁榮起來。由於《馬可·波羅游記》對中國和印度的精彩描述,使西方人認為東方遍地是黃金、財寶。然而原有的東西方貿易商路卻被阿拉伯人控制著。為了滿足自己對黃金的貪欲,歐洲的封建主、商人、航海家開始冒著生命危險遠航大西洋去開辟到東方的新航路。最終是偉大的航海家達·伽馬開辟了歐印航線。 第一次遠航 1460年,達·伽馬出生於葡萄牙一個名望顯赫的貴族家庭,其父也是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險家,曾受命於國王若昂二世的派遣從事過開辟通往亞洲海路的探險活動,幾經挫折,宏大的抱負未如願以償而溘然去世。達·伽馬的哥哥巴烏爾也是一名終生從事航海生涯的船長,曾隨同達·伽馬從事了1497年的探索印度的海上活動。可以看出,達·伽馬是一名青少年時代受過航海訓練,出生於航海世家的貴族子弟。 15世紀下半葉,野心勃勃的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妄圖稱霸世界,曾幾次派遣船隊考察和探索一條通向印度的航道。1486年,他派遣以著名航海家巴托洛梅烏·迪亞士為首的探險隊沿著非洲西海岸航行,企圖找尋出一條通往東方的航路。當船隊航行到今好望角附近的海域時,強勁的風暴使這支船隊險些葬身於魚腹之中。迪亞士被迫折回葡萄牙。從此,歐洲人便發現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事過不到幾年,1492年哥倫布率領的西班牙船隊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消息傳遍了西歐。面對西班牙將稱霸於海上的挑戰,葡萄牙王室決心加快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活動。子承父業,葡萄牙王室將這一重大政治使命交給了年富力強、富有冒險精神的貴族子弟達·伽馬。 1497年7月8日,達·伽馬奉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之命,率領四艘船共計140多名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啟航,踏上了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開始他循著10年前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航路,迂迴曲折地駛向東方。水手們歷盡千辛萬苦,在足足航行了將近4個月時間和4500多海里之後,來到了好望角附近的聖赫勒章灣,看到了一片陸地。而水手們卻無意繼續航行,紛紛要求返回里斯本。 原來好望角正位於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匯合處,強勁的西風急流掀起的驚濤駭浪常年不斷。這里除風暴為害外,還常常有「殺人浪」出現。這種海浪前部猶如懸崖峭壁,後部則像緩緩的山坡,浪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頻繁出現,還不時加上極地風引起的旋轉浪,當這兩種海浪迭加在一起時,海況就更加惡劣,而且這里還有一股很強的沿岸流,當浪與流相遇時,整個海面如同開鍋似地翻滾,航行到這里的船舶往往遇難,因此,這里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航海地段。 10年前,迪亞士的探險隊就是在這里遇到洶涌的海浪襲擊,幾乎全隊覆沒的。迪亞士率少數親信死裡逃生流亡到非洲南端岬角處,喪魂失魄的迪亞士將其登陸的岬角命名為「風暴角」,讓人們永遠記住這里風暴巨浪的威力。後來,這支船隊返航回國後,迪亞士向國王匯報風暴角的歷險經過時,國王對這個令人沮喪的名字極為不滿,為了盡快打通駛向東方的航道和鼓舞士氣,國王下令將「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示意闖過這里前往東方就大有希望了。 雖然水手們都不想前行,但是達·伽馬執意向前,宣稱不找到印度他是決不會罷休的。聖誕節前夕,達·伽達率領的船隊終於闖出了驚濤駭浪的海域,繞過了好望角駛進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1497年聖誕節時,達·伽馬來到南緯31°附近一條高聳的海岸線面前,他想起這一天是聖誕節,於是將這一帶命名為納塔爾,現今南非共和國的納塔爾省名即由此而來,葡語意為「聖誕節」。 隨後,船隊逆著強大的莫三比克海流北上,巡迴於非洲中部贊比西河河口。1498年4月1日船隊抵達今肯亞港口蒙巴薩,當地酋長認為這批西方人是他們海上貿易的對手,因此態度極為冷淡。然而,當達·伽馬船隊於4月14日來到馬林迪港口拋錨停泊時,卻受到馬林迪酋長的熱情接待。他想與葡萄牙人結成同盟以對付宿敵蒙巴薩酋長,並為達·伽馬率領的船隊提供了一名理想的導航者,即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艾哈邁德·伊本·馬吉德。這位出生於阿拉伯半島阿曼地區的導航員,是當時著名的航海學專家,由他編著的有關西印度洋方面的航海指南至今仍有一定的使用價值。達·伽馬率領的船隊依靠經驗豐富的領航員馬吉德的導航,於4月24日從馬林迪啟航,乘著印度洋的季風,沿著馬吉德所熟知的航線,一帆風順地橫渡浩瀚的印度洋,於5月20日到達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而該港口正好是半個多世紀以前,我國著名航海家鄭和所經過和停泊的地方。 達·伽馬他們一上岸,便被這里的繁榮富庶與異國風光給驚呆了。他們用國內帶來的物品和金錢與印度人交換當地的土產、寶石、香料等。達·伽馬又在卡利卡特豎立了一根顯示葡萄牙權力的標柱,正如他在這次航行的途中所豎的其它標柱一樣。但是長期壟斷這里貿易的阿拉伯商人,把達·伽馬視作自己的競爭對手,並逼迫他們在8月底離開了卡利卡特。 回國途中,由於沒有向導,達·伽馬他們歷盡千難萬險。壞血病在船員中蔓延,不少人因而病倒、死亡。由於暴風雨襲擊,船隊被沖散。當達·伽馬於1499年9月帶領船隊回到里斯本時,人員已經不到出發時的一半了。 達·伽馬首航印度的成功,使葡萄牙舉國為之歡騰,國王也極為高興,下令授予達·伽馬貴族稱號,並賜給他許多的錢財和地產。此外,從海外帶回的各種財物,也賣了許多錢,使船隊中每個活著回來的人都發了大財。 劫掠的開始 在第一次利潤的刺激之下,1502年2月,達·伽馬再度率領船隊開始了第二次印度探險,目的是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海上霸權地位。船隊途經基爾瓦時,達·伽馬背信棄義,把該國埃米爾扣押到自己的船上,威脅埃米爾臣服葡萄牙,向葡萄牙國王進貢。在坎納諾爾附近的海面上,達·伽馬捕俘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將船上幾百名乘客,包括婦女兒童全部燒死。據一名葡萄牙目擊者敘述:「……在持續了長時間的戰斗之後,司令以殘暴和最無人性的手段燒毀了那隻船,燒死了船上所有的人。」為了減弱和打擊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半島上的利益,達·迦馬下令卡利卡特城統治者驅逐該地的阿拉伯人,爾後又在附近海域的一次戰斗中,擊潰了阿拉伯船隊。1503年2月,達·伽馬滿載著從印度西南海岸掠奪來的價值昂貴的香料,乘著印度洋的東北季風,率領13艘船返回葡萄牙,同年10月回到了里斯本。據說,達·伽馬此次航行掠奪來的東方珍品如香料、絲綢、寶石等,其所得純利竟超過第二次航行總費用的60倍以上。 當達·伽馬完成了第二次遠航印度的使命後,得到了葡萄牙國王的額外賞賜,1519年受封為伯爵。1524年,他被任命為印度副王。同年4月以葡屬印度總督身份第三次赴印度,9月到達果阿,不久染疾,12月死於柯欽。 為了壟斷與東方之間的貿易利益,葡萄牙王室曾一度封鎖了繞過好望角可到達印度的消息。另一方面,葡萄牙王室又秘密策劃了對印度洋上其他航路的封鎖。為此,它發動了一場對阿拉伯人的海戰,於印度洋上打敗了阿拉伯艦隊。一時間,葡萄牙船隊成為獨霸印度洋海域的盟主。 從1494年葡、西兩國簽訂的劃分海外勢力范圍的《托爾德西拉條約》到1529年再次協商簽訂的《薩拉戈薩條約》,由於達·伽馬開辟印度新航路的成功,像葡萄牙這樣一個人口當時僅為150萬的蕞爾小國竟囊括了東大西洋、西太平洋、整個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的貿易和殖民權利。 由於新航路的發現,自16世紀初以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很快成為西歐的海外貿易中心。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商人、傳教士、冒險家聚集於此,從此啟航去印度、去東方掠奪香料、珍寶、黃金。這條航道為西方殖民者掠奪東方財富而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無怪乎西方人直至400年後的1898年,仍念念不忘達·伽馬對開辟印度新航道的貢獻而舉行紀念活動。 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尤其對歐洲有著重大的影響。首先,引起了所謂「商業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擴大了經濟和文化往來,歐洲同非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擴大,同美洲開始有了聯系,各地區的商品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出現。不過,這時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發生了變化,主要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國、尼德蘭所代替。其次,引起了所謂「價格革命」:由於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大量貴金屬源源流入歐洲,造成金銀價值下降,物價猛漲。在「價格革命」過程中,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暴利,封建主衰落了,勞動人民日益貧困化。「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新航道的打通同時也是歐洲殖民者對東方國家進行殖民掠奪的開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由於西方列強接踵而來,印度洋沿岸各國以及西太平洋各國相繼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達·伽馬的印度新航路的開辟,最終給東方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民族災難。
『貳』 誰能提供一點世界歷史上大航海時代的資料
地理大發現(英文:Age of DiscoveryorAge of Exploration),又稱大航海時代,指在15-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復雜而矛盾的。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大發現」是以當時歐洲人的眼光,而非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第一次發現。有人誤以為「地理大發現」是單純的發現北美新大陸,其實是幾個地理事件的綜合。
歷史背景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從此整個中東及近東地區,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於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歐洲人從此不能再向他們的前輩那樣通過波斯灣前往印度及中國,也不能再直接通過這個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巨大港口來獲得他們日益依賴,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歐洲人必須找到一條新的貿易路線,直接從香料群島獲得香料的資源。
對新的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
很久以來,與中國、印度的貿易,一直是通過阿拉伯人作為中介的,而在整個歐洲,與阿拉伯人的貿易又幾乎都掌握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手裡。在西歐,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國君主還有商人們都急切地希望能夠打破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壟斷,自己前往印度、中國和香料群島等地,直接與當地人進行香料、絲綢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歐洲的商品對於中國人、印度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導致了歐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銀來換取香料和絲綢。長期的入不敷出,導致歐洲人對於獲取金、銀、寶石或者直接獲取香料等資源顯得十分感興趣。至此,那些出產這些珍貴資源的地區,便成了歐洲人獵取與互相爭奪的目標。
對未知世界的嚮往
最古老的倖存葡萄牙海圖,結果顯示探索達伽馬到印度。在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中,歐洲在公元15世紀以前一直扮演著一個次要的角色。而在同期亞洲創造出了更為繁榮的文化,並將這一優勢不斷擴大。對於這個世界的發展而言,亞歐大陸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過了其他地區,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亞歐大陸及北非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僅僅局限於此。
而這個「世界」的兩端: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東岸幾乎沒有過直接的交往,歐洲黑暗時期正是亞洲國家空前繁榮的年代。他們對彼此的認識也僅僅是通過7000餘公里的絲綢之路相互了解。這樣漫長的距離和通行這段道路所需要的時間,也扭曲了東西方之間絕大部分可供了解的資訊。
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天圓地方觀念與地理中國中心是社會的標准常識。與之相對的歐洲,則是通過數世紀前成書的《聖經》與托勒密在公元2世紀成書的《地理學指南》(人們將它從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大規模被歐洲人了解的前提之一,則是在1406年)。歐洲人通過《地理學指南》可以准確的了解他們憧憬的亞洲、北非。但對於世界的另一半,依然是一片空白。他們所知道的世界並不比千餘年前的羅馬人甚至希臘人多多少。他們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的存在。雖然他們已經知道了印度與中國的存在,但是真正到過那裡的卻很少。13世紀末,馬可波羅與他的游記在歐洲掀起了對東方嚮往的狂潮:在馬可波羅筆下的中國、東亞甚至整個亞洲成為一個擁有空前繁榮的文化、遍地黃金、香料發達而強盛的區域。這引發了大量歐洲人一窺東方文明的願望。然而馬可·波羅前往中國時所途經的波斯灣對於歐洲人,特別是15世紀之後西歐人而言已經成為了禁區;雖然已經有人深信地球是圓的,但是他們對地球大小的估計,卻是完全建立在錯誤的數據的基礎之上的。當時甚至有人認為從歐洲往西至多幾周時間便可到達亞洲。
文化與航海技術
中國在15世紀時將它的海上力量培養為用於符合其儒家思想的工具——將一隻龐大、技術力量先進的船隊賦予宣揚天朝國威的工具。這支准儀仗隊到達了中東、東非(現在有人聲稱他們發現了澳洲、美洲、南極洲——並早於麥哲倫一行環繞了整個世界,但這些說法並沒有足夠的證據使其成為主流思想)。但鄭和的航行沒有將明帝國發展成為領土廣大經濟繁榮的國家:這支儀仗隊並沒有軍事使命,也沒有將它發展的貿易擴張為大規模的交往。大航海也因此消耗了明政府大量的財力物力。隨著明朝海禁的開始,亞洲失去了在技術上可行的遠望:發現新大陸和環游世界。
六分儀圖解但是歐洲則走上了大航海時代的前台,有證據顯示維京的海盜們曾到過格陵蘭,並在加拿大設立了海盜據點。除了海盜活動。梵蒂岡的活動也成為促進遠航的要素之一: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探索活動多少有將基督教傳播到世界,並將異教徒轉化為基督教徒的想法,並且伊比利亞半島在歷史上曾多次被穆斯林國家軍隊進攻過,伊斯蘭教對伊比利亞半島的政治、宗教、文化形成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政治、經濟上的擴張主義加上文化理念上的擴張要求令伊比利亞半島的航海家們對自己的活動堅信是上帝的使命,從而為遠航的心理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十字軍東征帶來的長年戰爭,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等等這一切,導致歐洲人對於基督教產生了一種狂熱的感覺。很久以來,積極傳教便是基督教會特點之一。而且,為了使那些異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人們總是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尤其是那些剛剛戰勝了摩爾人的西班牙傳教士們,特別渴望將戰場上的勝利轉化成宗教上的勝利,將基督教帶出伊比利亞半島,帶出歐洲,傳向世界的每個角落。
遠洋航行所需的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對於航海家而言,他們能夠在海上活動,除了宗教信仰以外,他們更多的是依靠來自各地的科技:由占星術發展的方向辨識、指南針,從穆斯林的獨桿三角帆船發展的大三角帆技術——這項技術將三角帆從橫帆的替代物轉化為推進船隻的重要附加物,還有本國發達的造船業才是在海上最可信賴的依靠。而在這些科技流傳至歐洲之前,沒有人會打算到世界「邊緣」去冒險,地圓說的出現打消了航海家從地球摔向地獄的擔憂。從12世紀開始,歐洲人便開始製造用於航海的大型船隻。1200年至1500年間,歐洲普通船舶的噸位普遍增加了一到二倍。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之內,他們或是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使用,或是自己動手發明改造了諸如羅盤、六分儀、海圖、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術,使得歐洲人擁有了在各種復雜氣候條件下進行遠航的能力。
通往印度的航路
越過好望角
好望角,從西邊的崖壁上看下去與西班牙將注意力放在地中海不同,葡萄牙擴張政策的目標一直是向大西洋推進。一方面這符合葡萄牙王室尋求黃金的需要,也是葡萄牙試圖與傳說中非洲大陸上的普萊斯特•約翰王國(Prester John)進行接觸。葡萄牙王室的「航海者」恩里克親王(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1394—1460)在1415年進行了一次關於西非的探險,葡萄牙在這一次的探索中佔領了非洲西北,位於直布羅陀的休達城(Ceuta,今摩洛哥塞卜泰),開始了他們的新航路探索。葡萄牙船隊在王室的資助下越過直布羅陀不斷南下。他們在1434年成功越過博賈多爾角,打破了人們對遠洋航行的心理與生理上的局限,因此航海探索的進程加快了。1448年,葡萄牙在非洲大陸西部建立了佔領堡壘,這些堡壘的主要任務並非是維持葡萄牙對當地的佔領,而是對當地人進行掠奪,並逐漸深入非洲腹地進行探索的據點。很快,葡萄牙艦隊1470年代到達迦納,1480年代到達剛果和安哥拉。1486年迪亞士的船隊達到非洲最南端的風暴角(因繞過此處獲取印度財富在望,葡王將其改名好望角)並在這些地方建立殖民據點,與土著居民展開貿易往來。
在1487年,葡萄牙政府任命巴•迪亞士(Bartolomeu Dias)進行向扎伊爾和入海口以南的探索。這只船隊在1488年1月來到南緯33度的西風帶,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在長達13天的暴風雨中,迪亞士曾多次下令改變航向,並在2月3日看到了陸地,並將該地命名為「牧人灣」(今Mossel Bay,莫塞爾灣)。並在接下來一段毫無目的的旅程中繞過非洲最南端。在船隊疲憊不堪的情況下完全越過好望角,在好望角他們遇到了大風暴。於是迪亞士將這個非洲的最南端命名為「風暴角」,並啟程返航。1488年末他們回到里斯本,向葡萄牙王室匯報了他們的行程。而這段探索繞過好望角的航線,已經過去了60餘年。
終點是印度
在1492—1493年間,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到達了美洲並建立的殖民據點,這加劇了西班牙、葡萄牙之間對新大陸的控制權的爭奪激烈程度。葡萄牙和西班牙對己方船隊發現的新大陸,都宣布自己的探險隊最先到達的地方為本國領土,兩國因此爭執不斷。在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停下,於1494年簽訂《托德西拉斯條約》,規定維德角群島以西100里加(1里加=5.92公里,這條經線約是西經41度)處從北極到南極的經線為分界線(稱為教皇子午線),西側歸西班牙,東側歸葡萄牙。由於這條經線穿過巴西,使得葡萄牙有能力對本屬於西班牙勢力的美洲巴西提出領土要求。
同時葡萄牙新君主開始繼續支持繞過非洲大陸探索東方的航線,1497年7月,獲得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達·伽馬率領一支船隊從里斯本出發,而在上一次大探險中受封為地方要塞長官的迪亞士也隨船隊一並南下。8月份船隊到達維德角後達·伽馬與迪亞士分開,獨自進行南方航線的探索。在維德角補給後船隊在大西洋西風帶漂流了3個月,並一度接近了南美洲的大陸。艦隊於11月抵達好望角附近,並隨後在莫三比克(1498年1月)休整。與莫三比克當地領主的交談為達·伽馬的船隊帶來了一位富有經驗的領航員,在這位領航員的指導下船隊於4月13抵達肯亞的馬林迪,並獲得通往印度的航線與一位領航員。於1498年5月抵達印度的卡里庫特港(現在的喀拉拉邦科澤科德),在同當地王宮商談貿易的交涉中,由於長期壟斷印度洋貿易的阿拉伯商人施加的影響而並不成功。最終達·伽馬通過扣留數位印度貴族為手段,與卡里庫特簽訂了貿易條約,於1498年8月底離開印度,啟程回國。史料記載這場約的印度行收獲的香料與財富,數倍於航海成本。這次航行極大的刺激了葡萄牙政府。為此,1502年2月,葡萄牙再次派遣達·伽馬率領10艘艦船前往印度。鑒於上一次航行時卡里庫特對葡萄牙的態度,達·伽馬選擇支持當地另一個諸侯科侵王來削弱反葡萄牙的力量。通過數十年的經營,葡萄牙成功開辟了通往東方的商貿航路。
通往美洲的航路
哥倫布的座船「聖母瑪麗亞號」在葡萄牙積極出海探險的同時,西班牙也不甘示弱。1492年,哥倫布得到西班牙國王伊莎貝拉一世的批准和資助,率領3艘海船(載重分別為100噸,60噸,40噸)和87名水手,帶著3份國書(一份西班牙國王致中國皇帝,兩份空白國書由哥倫布發現新國家時填寫),於8月3日出航。經過艱苦航行,在10月12日到達美洲一個海島。據考證,他第一次在美洲登陸的聖薩爾瓦多(西班牙語意為救世主)島就是今巴哈馬群島中的華特林島。可是哥倫布以為他到了印度,因此他將這里的居民稱作印第安人(Indian,意思是印度人)。1493年3月,哥倫布留下一小部分人駐守後,率船回到西班牙。他的發現震動了整個歐洲。此後他又進行了3次航行(1493年、1498年、1502年),發現了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並且見到了宏都拉斯和巴拿馬。但是哥倫布一直以為他到的是印度,因此至今稱那裡是西印度群島。
1499年 - 1504年間,義大利人阿美利哥·維斯普西考察了南美洲東北沿海地區,認為這里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後人將這塊大陸以他的名字命名為亞美利加洲(America)。
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1513年,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波亞從北向南穿越巴拿馬地峽,發現了太平洋的水面,稱為「大南海」。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得到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支持,在9月20日率領5艘船和265名船員,從西班牙塞維利亞港啟航,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東岸南下。在1520年3月31日到達阿根廷南部的聖胡利安港,並在此休整。8月24日,從這里出發,通過大陸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後稱麥哲倫海峽),進入「大南海」。因為在這個水域里航行3個多月沒有遇到任何風暴和巨浪襲擊,因此稱為「太平洋」。1521年3月16日,麥哲倫船隊抵達菲律賓群島的三描島。3月25日又抵達馬索華島。經過與當地居民的溝通,麥哲倫發現自己從西方繞到了東方。
1521年麥哲倫被菲律賓土人殺害,只剩下1艘船和18名船員,由德爾·卡諾率領繼續橫渡印度洋,經過好望角,於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環球航行。
影響
葡萄牙和西班牙對新大陸的發現,都宣布自己的探險隊最先到達的地方為本國領土,兩國因此爭執不斷。在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停下,於1494年簽訂條約,規定維德角群島以西100里加(1里加=5.92公里)處從北極到南極的經線為分界線(稱為教宗子午線),西側歸西班牙,東側歸葡萄牙。麥哲倫實現環球航行後,爭議又起,再次訂立條約,西班牙獨占巴西以外的美洲全部,葡萄牙則將亞洲、非洲至於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之後,荷蘭、英國、法國接踵而至,幾乎將歐洲以外的土地瓜分殆盡。
由於新大陸的瓜分,導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殺,非洲黑人大批販賣,黃金、白銀、香料等不斷運回歐洲。
同時,地理大發現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地理大發現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於航海需要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天文學、數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17世紀,科學的中心已從中世紀商業繁榮和文藝復興的文化中心德國和義大利北部,轉移到受地理大發現好處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如法國、荷蘭和英國南部。
對地理大發現的責疑
近年來有歷史家、學者提出了對地理大發現的責疑。最主要的論點如下
大約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已沿非洲東岸向南航行,繞非洲南端進入大西洋,瓦斯科·達·伽馬不過是反向而行。
北歐移民者曾到達過冰島、格陵蘭、以及加拿大東岸。
15世紀初阿拉伯航海家也從非洲東岸南航到達莫三比克。
15世紀初的世界海洋霸主是中國明朝軍隊(海軍),該軍已經來往航行於歐亞大陸以南(中國、印度、東非),這一段根本不能算是新發現。(參見條目:鄭和下西洋)
『叄』 麥哲倫航海的目的有什麼重大意義
麥哲倫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充當王後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
那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嚮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三度負傷。
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出,帶領倖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探索和游歷
他從實地了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這片大海的東面,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睬他,絕望的麥哲倫只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准,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
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盪盪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
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
「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
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只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里拋錨過冬。
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借機反對麥哲倫。麥哲倫設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沒,此時只剩下4條船了。
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交錯,波濤洶涌。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只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志率領船隊前進。在這個海峽迂迴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債,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打開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
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面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里亞那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的僕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麼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是圓形的。
為了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這個堅韌果敢卻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來達到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沖突中,麥哲倫被殺害了。最後,麥哲倫的助手燒掉一條破爛不堪的船,帶領僅存的兩條船載滿香料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過好望角,輾轉一年多,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這時,整個船隊僅剩下一條船與18名船員了。
從1519年9月到1922年9月,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人類的第一次環球一周的航行。麥哲倫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對後世航海和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卻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的。
『肆』 航海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航海航海對國家有什麼好處
你知道造船的目的么,為什麼國家一直大力自主研發造船,因為我們在造船這薄弱
為什麼大內力發展航海容,因為國家百分之90多的進出口貿易要靠海運來完成。
為什麼要發展海軍,因為國家海岸線太長,如果沒有強大的海軍,那麼敵對勢力將可以從海上封鎖。
為什麼發展海上事業,因為海洋是我國最薄弱的事業,在全世界都把目光放到海洋,從海洋探尋未來的時候,中國尚未起步,而等國外已經發展多年深海鑽井技術,我國也是最近才剛剛研發成功,將為南海鑽探增加技術力量。
等等 等等
這一切都要航海,沒有航海,你怎麼去,怎麼保衛,怎麼探索,怎麼...
一個沿海國家如果海上力量不強大,那就永遠談不上強大,
按照地緣來說,島國的航海是最強的,沿海加陸地的國家則要都有重視,
如果沒有航海,進出口要依靠外國,如果沒有航海,海上敵對勢力將長驅直入,如果沒有航海,我國漫長的海岸線的海洋資源將不能利用分毫。
如果沒有航海,我國在未來世界將沒有任何話語權,也將是最弱的國家。
『伍』 歷史中航海的意義
鄭和下西洋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明初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通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將中國的航海事業銘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一鈞在主題為《人類歷史轉軌時期偉大的和平實踐》報告中提出,1405年,鄭和首次下西洋,揭開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動的序幕。鄭一鈞說,由於世界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東西方交通為之大變,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往來,逐漸打破了全球東西方之間、各大洲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這對人類社會與國際關系,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導致人類社會日益具有世界性,從此進入一個帶根本性的歷史轉軌時期。在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發生於東方的鄭和航海壯舉,讓大批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在人類文明交匯的大舞台上,以偉大的和平實踐,譜寫了十五世紀初人類文明史上的壯麗篇章。台灣中華鄭和學會理事王桂岩與鄭一鈞觀點相近。王桂岩說,鄭和率領兩百餘艘船隻、兩萬七千餘人員的龐大艦隊出使遠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將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驚了西洋的航海冒險家,激起了他們東來的慾望,進而使世人認識了海洋,開辟了海上航道,增進了世界經濟繁榮及文化交流。
嘗試建立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專家們認為,與同時代的西方大航海不同,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人大航海,推動大批中國人以空前的規模走向海洋,是為了以中國人傳統的政治道德理念,嘗試建立和平與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鄭一鈞說,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是以「仁」、「恕」為核心的價值理念。鄭和使團在海外努力傳播中華文教,與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和諧發展,是一脈相承的。這種「大同」與「和諧」的理想,也是各國人民嚮往「世界大同」理想的一種表現,反映了海外各國人民嚮往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市儒學會會長林義彪從自己家鄉人民對鄭和的崇拜來表述鄭和下西洋和平之旅的意義。林義彪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中外關系的豐碑。鄭和航海圖也被以後的西方航海家所利用。他說,鄭和下西洋,向各國推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傳播了文化文明,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
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鄭和下西洋,固然有其貿易上的貢獻,因為當時明代的陶瓷、絲綢、錢幣等,多為東南亞各地人民所喜愛及需要;而產自南洋各地的香料、染料等,也為國內所需要,這種各取所需的現實,使鄭和的遠航彰顯了貿易的重要性。但專家們認為,鄭和遠航影響之持久深遠的,還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海洋科技系教授瓊斯把鄭和下西洋傳播東方文化的旅程稱為傳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稱其比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影響更為深遠。王桂岩則認為,一方面,就中華文化的西傳而言,鄭和所到之處,往往立石紀功,宣揚中國文化;另一方面,西洋基督教大量傳入中國,同時使西洋的數學、理化、天文等學術教材也隨之傳入,使西洋現代化的科技學術啟蒙了當時的高級官員及知識分子,這也是鄭和出使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
『陸』 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式事件,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頂峰,也是世界航海業發展的里程碑。
『柒』 哥倫布的航海目的是什麼有什麼重要意義
是西復班牙王室為了追求東方的財富而制派遣去尋求通向東方新的航路 。 當時「地圓說」已經很流行,他也相信。於是他向西航行,結果他並沒有來到東方,而是發現了新大陸——美洲。。他誤認為到達的新大陸是印度,並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但是也讓美洲本身的經濟發生了巨大的創傷!
『捌』 哥倫布的航海目的揭示的道理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回進程。它開創了在答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當時歐洲人口正在膨脹,有了這一發現,歐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兩個新大陸,就有了能使歐洲經濟發生改觀的礦藏資源和原材料。這一發現,導致了美國印地安人文明的毀滅。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還致使西半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國家。這些國家與曾在該地區定居的各個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們極大地影響著舊大陸的各個國家。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玖』 麥哲倫航行的目的是什麼
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做一次環球探險,他是地圓說的信奉者,如果能證明地圓說,那麼從歐洲到達亞洲的航線就不會只有陸路或者經過好旺角那麼幾條,而西班牙為了找到新航道,所以大力支持麥哲倫做環球旅行。
1480年,麥哲倫出生於葡萄牙北部波爾圖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里,屬於四級貴族子弟。父親叫路易·德·麥哲倫,是個小貴族,母親叫阿爾達·梅斯桂塔。他10歲時進王宮服役,隨國王約翰二氏和王後游歷全國各地。16歲進入國家航海事務廳。年輕時對航海就十分神往。25歲那年,他參加了對非洲殖民戰爭。此後,又與阿拉伯人為爭奪貿易地盤打了仗。30歲離開印度,在歸國途中觸礁,被困在一個孤島上。麥哲倫和他的海員們等了很長時間才等到援救船隻,上級了解這一情況後,將他升任為船長。 1511年他跟隨新任印度總督阿爾布克爾克(Monsode Albuquerque)參加攻佔馬六甲。他在東南亞參與殖民戰爭時了解到,香料群島東面,還是一片大海。而且,他的朋友占星學家法力羅亦計算出香料群島的位置。他猜測,大海以東就是美洲,並堅信地球是圓的。於是,他便有了做一次環球航行的打算。1511年12月他作了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了,他相當富有騎士精神和冒險主義,就是想做一次探險。
主要不是為了財富,財富只是一部分。但你要知道,只要他活著回來西班牙王室會給他相當大的一筆財富作為獎賞。
『拾』 中西方航海的背景,性質,作用,目的的比較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組織與影響,跟半個世紀以後西方殖民者的航海探險活動不同。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動機是為了發展與海外各國的友好聯系;而哥倫布、達·伽馬的航行則是為西歐商品經濟開拓市場,以及擴張殖民地獲得海外財富。
鄭和船隊規模龐大、組織嚴密,這是當時歐洲遠航船隊所無法比擬的。鄭和下西洋雖不像發現新大陸那樣改寫了人類歷史,但它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誼與交流,這與西方國家在亞、非、美洲的瘋狂屠殺和經濟掠奪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動機不同
鄭和下西洋與後來西方哥倫布 、達·伽馬 等的航海探險活動相比,其動機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招徠納貢國
鄭和下西洋是朝廷按照儒家朝貢禮儀,以「厚往薄來」的原則招徠各國輸誠納貢,與之建立友好聯系,絲毫沒有海外殖民和掠奪財富的目的。
西方的掠奪殖民
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航海活動是在歐洲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而產生的。其動機是到東方大陸去尋找黃金、開拓市場,以及侵佔新領土。
船隊規模比較
鄭和船隊無論在船隻數目、船員人數和船隻大小等,都遠比十五、十六世紀的西方船隊龐大。詳見下表:
鄭和船隊 哥倫布船隊 達·伽馬船隊 麥哲倫船隊
船隻數目 200餘艘 3艘 4艘 5艘
船員數目 27,000餘人 88人 160人 360人
最大船隻排水量 1,000噸以上 100噸 120噸 130噸
鄭和與哥倫布所乘主船的比較
鄭和寶船與哥倫布航船的尺度比較
組織管理水平的比較
十五、十六世紀歐洲船隊的組織管理水平,遠不如鄭和船隊。鄭和的船隊不但物資補給充足,而且還有醫生隨隊,管理組織十分完善。哥倫布在航行期間,竟有60多名船員病死;麥哲倫航行時,因缺乏蔬菜和食物,歸航時生還的僅18人,可見他們在醫療及補給上,都有很大的問題。
成果的差異
中國的睦鄰外交
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彼此的睦鄰友好關系,但卻未能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
西方的殖民活動
西方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海活動,改變了整個世界。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等國也開始了殖民活動,從亞、非、美洲掠取了巨額財富。商業貿易和財富掠奪為西歐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但亞、非、美洲人民則淪入苦難的深淵。從此,西方世界跟第三世界的發展差距便日漸拉大。
出處: 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