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嶽麓版

世界歷史嶽麓版

發布時間:2021-02-03 04:42:51

1. 高中歷史嶽麓版選修有幾本都是什麼名稱

你好。
共計六本。
選修1:《歷史重大改革回眸》
選修2:《社會民主思想與實踐》回(廣東考綱要求答)
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選修5:《探索歷史的奧秘》
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2. 嶽麓版的歷史書比人民版的好在哪裡

(一)嶽麓版教材基於課標,將專題進行了整合和排序,「中外混編,古今貫通」。岳回麓版高中歷史教答材採用的是從「整體史觀」的角度手法去編寫的。從世界歷史整體性發展和統一性考察歷史。歷史本是縱橫聯系的,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正是借鑒了「整體史觀」的理念編撰而成。
(二)嶽麓版教材實現了圖文並茂,形成了「五彩繽紛」的歷史教材感觀。在內容編寫上,嶽麓版教材重視歷史圖片和史料的載入。相比於人教版刻板抽象的教材感觀,嶽麓教材的圖文並茂便於吸引學生的眼球,利於激發學生的探討問題的積極性,更受學生們喜歡。大量的圖片、史料、地圖、文獻引文、啟發性設問等等,都是嶽麓版教材的鮮明特點。
(三)嶽麓版教材別具一格,設置「特色欄目」「知識鏈接」「閱讀與思考」「解析與探究」等欄目是嶽麓版教材所特有的設置。實現了學生知識的層層升華這樣的特色欄目設置實現了知識體系的貫穿,更有效地實現了新課標要求的學生知識能力的提升。
當然,具體使用哪種版本,您應該考慮您坐在省區的高考要求,嶽麓版是相對接近新課標的。

3. 世界近代史(高中,嶽麓版)戰爭及簽訂的條約及其內容

簡單整理
一,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量。
(中國成為關稅最低的國家)
1843年: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
英國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
1844年:中美《望夏條約》:享有《南京條約》及附件中除割地,賠款外一切特權,同時規定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口岸,美國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
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享有美國一切特權,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墓地,並給予保護。
1858年:《天津條約》(俄,美,英,法):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加牛庄,淡水,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傳教;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1860年:火燒圓明園。
二,《北京條約》(法,英):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准許華工出國;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俄)割占我國大片領土(是俄割占我國領土最多的一個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使中國社會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進一步)。
三,1895年:《馬關條約》:
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
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P52.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四,1901年:《辛丑條約》:清政府與8國和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簽定。
清政府賠償白銀4.5萬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修訂商約。
影響:P73。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一,二,三,四,為我們必記內容啊,每次考試都要復習的,因為《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是影響最大的條約!
結合具體歷史事件
【鴉片戰爭】

一、識 記:
1.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朝政治的腐敗日益暴露。
2.在正當的中英貿易當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貿易順差)
3.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8月,鴉片戰爭結束。
4.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自發的反侵略戰爭。
二、理 解:
「禁煙運動」: 鴉片的輸入嚴重危害了清朝的統治;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他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1839年6月,虎門硝煙,是中國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顯示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
三、分 析:
鴉片戰爭是否「維護商業」的戰爭?——不是。①19世紀上半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他們的炮艦和走私船不斷出現在中國東南海域,進行騷擾和侵略。鴉片戰爭的爆發正是這些侵略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和必然結果。②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始終居於出超地位。為扭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掠奪財富,進而發動了對中國的武裝進攻。③這種說法掩蓋了鴉片戰爭的侵略本質。
§1-2 【鴉片戰爭的影響】

一、識記:
1.1842年,中英在南京簽訂《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2.1843年,英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英國從中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
3.1844年,簽訂中美《望夏條約》(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口岸「巡查貿易」;美國人有特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等)。中法《黃浦條約》(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註:均享有《南京條約》的特權
二、理解: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率,須同英國商定。
三、分析:
鴉片戰爭的影響: ①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後,中國的領土主權、領海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等開始遭嚴重破壞。這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在中國占統治地位。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 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③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人民由反本國封建統治變為肩負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3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識記:
1.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2.英、法軍隊在廣州建立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權——聯軍委員會。
3.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俄國侵吞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二、理解:
《天津條約》: 1858年(俄、美、法、英)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增開牛庄、淡水、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③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國人可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⑤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白銀。
《北京條約》: 1860年(英、法)①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②增開天津為商埠;③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④准許華工出國;⑤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2-5 【甲午中日戰爭】
一、識記:
1.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戰爭開始。1895年4月結束。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
2.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1894)、黃海戰役(1894)、遼東戰役(1894)、威海戰役(1895)。
3.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及意義:丘逢甲、徐驤率台灣義軍,劉永福的黑旗軍聯合抗日。表現了台灣軍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反侵略典範。
二、分析:
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①日本為吞並朝鮮,侵略中國,實現其「大陸政策」而蓄意發動。②西方列強對日本的侵略採取默許或縱容態度。③朝鮮東學黨起義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提供了契機。④清政府寄希望於各國的「調停」,不認真備戰。⑤日不宣而戰。
2. 《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的影響:
⑴內容: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⑵影響:①進一步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並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②加劇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並便利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③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④投資設廠,進一步掠奪中國原料和勞動力,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總之,《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華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8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識記:
⒈1898年,趙三多豎起「扶清滅洋」大旗,攻打當地教堂,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⒉1900年,義和團勢力發展到京津地區。1900年6月,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開始。
二、理解:
「扶清滅洋」口號:①具有愛國性質,有利於爭取官軍。②盲目排外,讓群眾放鬆警惕。
三、分析: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⑴內容:①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⑥修訂商約。
⑵危害:①巨額賠款使中國和中國人民更加貧困;②在北京設立「使館界」,清政府完全處於列強的控制之下,成為「洋人的朝廷」。③外務部居六部之上,便於清政府按侵略者旨意推行賣國政策。④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凶。⑤修訂商約擴大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總之,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

4-1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一、識記:
⒈1912年8月國民黨成立。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車站被刺殺。1912年反袁的二次革命。
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入侵山東,提出「二十一條」。將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的五月九日作為國恥日。
⒊1915年,袁世凱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1915年底護國運動開始。
⒋梁啟超發表《異 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反對袁世凱稱帝。
二、分析:
「二十一條」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內容:①要求承認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所享有的一切權力,並加以擴大。②要求延長日本租借旅順、大連及南滿鐵路、安奉鐵路的期限為99年,並承認日本在東三省南部及內蒙古東部的特殊權利。③規定雙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④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⑤中國政府須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國警政及軍械廠由中日合辦。
危害:中國的主權和利益遭嚴重侵害,將出現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

1783 英美在巴黎簽訂《巴黎和約》: 1.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2.劃定以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地為美國領土
1854 《日美親和條約》
1858 《日美友好通商條約

4. 高中人教版的歷史課本跟嶽麓版的歷史課本的內容有什麼區別

一、人教版歷史課本和嶽麓版歷史課本的不同

1、從教材結構體繫上來看兩種版本存在較大的區別,但相比較而言,嶽麓版比人教版更為科學;

2、從教材編寫體例來看,兩種教材版本都注意吸收史學最新研究成果,但相比較而言,嶽麓版比人教版貫徹得更為徹底;

3、從教材特色來看,兩種版本教材都具有鮮明的特色;

4、從教材的編寫內容來看,兩種版本各有千秋。

二、人教版歷史課本和嶽麓版歷史課本的特點

1、人教版歷史課本的特點:


嶽麓版教材比較突破傳統。

第一,觀點新穎,積極採納了史學研究的新成果。

嶽麓版教材的編寫者緊跟時代步伐,關注最新史學研究成果,觀點新穎獨特。

例如:編寫嶽麓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中,大膽採用新材料,在表述上也是獨辟蹊徑,引入了文明史觀、整體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等不同的史學觀點,對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史學修養,非常有價值。

第二,中外合編整合力度合理。

嶽麓版教材編寫者注重中外歷史的貫通,培養學生知識提提的整合及比較分析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嶽麓版必修一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編寫者有意識地將俄國十月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集中編寫,有利於學生將兩種不同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進行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4)世界歷史嶽麓版擴展閱讀:

人教版歷史課本與嶽麓版歷史課本各自的缺點

人教版歷史課本強調可讀性,對很多知識點的表述過於直白,限制了教師的發揮空間。

例如:在必修三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與發現》一課中,關於四大發明對世界影響的表述,在第37頁有一大自然段專門集中概括。學生只要充分預習,幾乎不需要教師補充,極大的限制了教師的發揮空間,也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嶽麓版歷史課本是每課內容的安排不統一,有拼湊之感。一般來說,每課有一個內容就好,按照課標要求和考點內容來編排即可。但嶽麓版喜歡拼湊。

例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一課,教材有這么幾個子目:「獨立自主外交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歷史性的握手」、「國際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等六個子目,看起來有一章內容硬塞成一課,每個子目之間邏輯關系不強。

本課一直是近些年高考的熱點內容,總共有三大塊內容組成:「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外交、70年代的外交和新時期的外交」,若能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每個內容在適當補充一些史實,不但更加緊湊,也會豐滿一些。而人教版則單列一個單元,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5. 嶽麓版高中歷史目錄

必修一:政治文明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得中央集權制度
1.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2.大一統與內秦朝中央集容權制度得確立
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4.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第二單元:古希臘和古羅馬得政治制度
5.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6.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7.古羅馬的政治與法律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8.英國的制度創新
9.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10.歐洲大陸的肢體改革
11.綜合探究:伏爾泰對英國政體的評論
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分起
12.鴉片戰爭
13.太平天國運動
14.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15.辛亥革命
16.五四愛國運動
17.綜合探究:探究中國近代政體變革的艱難歷程
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18.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9.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20.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第六單元: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21.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22.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23.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第七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
24.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
25.世界多級化趨勢
26.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27.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6. 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 總共有幾本選修分別叫什麼

選修1:《歷史重大改革回眸》
選修2:《社會民主思想與實踐》(廣東考綱專要求)
選修3:《20世紀的戰屬爭與和平》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選修5:《探索歷史的奧秘》
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一般學校會從中選取1-2本教學
(通常依據考綱要求)
如果你想自學的話可以在網上下載相關課件

7. 嶽麓版歷史必修二的目錄

必修二:經濟成長歷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課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第5課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第7課 新航路的開辟
第8課 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第10課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
第11課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
第13課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第三單元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第16課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第17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第四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課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19課 經濟體制改革
第20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課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第22課 綜合探究:調查改革以來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變化

第五單元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第23課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第24課 歐洲的經濟區域一體化
第25課 亞洲與美洲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第26課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第27課 綜合探究: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8. 急求九年級上冊嶽麓版世界歷史1至12課的復習提綱

文藝復興(九上P58-59-60)
1、時間:14世紀—17世紀上半葉
2、最先興起的國家:義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義
4、實質: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國別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義大利 創作長詩《神曲》,率先批評教會
達•芬奇 義大利 創作名畫《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
莎士比亞 英國 創作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新航路的開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歐洲商品經濟日益發展和擴大;西歐國家對東方財富的強烈渴望;奧斯曼帝國對東亞商路的控制。
2、客觀條件:指南針的應用;地圓學說的深入人心;航海技術的發展。
3、開辟的過程
航 海 家 哥倫布 迪亞士 達•伽馬 麥哲倫
開辟新航路 發現美洲新大陸 進入印度洋 到達印度 環球航行
4、影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歐洲人殖民擴張活動的道路;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殖民災禍。
5、比較哥倫布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有什麼不同?(提示學生從規模、目的、性質、影響等方面分析比較)
航海家 規模 目的 性質 影響
鄭和 船多
人多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 友好交往義舉 促進國家友好和經濟文化交流
哥倫布等 船少
人少 開拓市場掠奪財富 殖民擴張活動 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造成殖民災禍

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克倫威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隊打敗了國王軍隊,取得了最後勝利。1649 年,在英國建立了共和國,年就任「護國主」,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軍事獨裁統治。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
3、1688年宮廷政變:(P69)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治,另立國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
4、《權利法案》(P69)①時間:1689 ②目的:限制王權
③作用: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國王不能濫用權利,為所欲為。
④意義:標志著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P69)
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六、美國的誕生或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來剋星頓槍聲:1775年4月,標志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3、華盛頓: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人,出生在弗吉尼亞一個種植園主家庭,一直反對英國的殖民侵略。獨立戰爭爆發後,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是司令,並領導美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越的斗爭,直至勝利。1787年憲法制定後,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並連任第二屆,退休後回到自己的農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宣告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標志美國誕生。
5、薩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6、《1787年憲法》:1787年美國制定,規定美國為聯邦制國家,實行總統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權和司法大權。華盛頓當選為第一屆總統。
7、性質: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質
8、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 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推動了歐洲和拉美革命的開展。

七、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人權宣言》:制憲會議發表。它宣稱人們生來是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體現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思想。打擊了法國封建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推動了革命的發展。
3、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①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
②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③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4、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拿破崙建立,又稱拿破崙帝國。
5、《法典》: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後,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拿破崙頒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崙戰爭:
①拿破崙的早期戰爭是為了打退歐洲的反法同盟對法國的干涉,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後期乘勝擴大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則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②拿破崙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帶到了法軍所到之處,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拿破崙戰爭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封建勢力遠遠大於資產階級勢力。

八、「蒸汽時代」的到來(九上P88-90)
1、珍妮機:18 世紀60年代,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種稱為「珍妮機」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的發明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2、瓦特與蒸汽機:1785年以後,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3、汽船:美國人富爾頓製造。
4、火車的誕生: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 年,這列名為「旅行者號」的機車在英國試車成功.
5、工業革命完成:19 世紀上半期
6、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九、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九上P107-108)
1、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2、《共產黨宣言》
①時間:1848 年
②起草人: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
③作用:《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可以從裡面找找,我也是用的冀教版,就是從裡面找到的,不是特別准確,但基本重點內容差不多~

9. (嶽麓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下冊全冊導學案

我還沒看到

10. 求高中歷史必修嶽麓版電子版教材!忘記把歷史書帶回來了,急需!非常感謝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課程標准: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耕作方式演變過程:刀耕火種 石器鋤耕 鐵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的小農經濟;以鐵犁牛耕為主要方式的精耕細作

知識要點歸納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斷進步

1.原始農業採用「刀耕火種」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志著我國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3.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4.春秋時期,鐵器農具、牛耕出現,戰國時期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1)發展過程: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2)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並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3)屯田制(三國)

原因:東漢末年,曹操為籌措軍糧,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農耕種田地;在軍事頻繁地區,讓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使流民有田耕種,有利於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保證了軍糧供應;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主要內容:北魏時,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百姓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稅,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遲了服役的年齡,甚至可輸絹代役。

意義:中國古代一項比較完備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農業的發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並嚴重和土地買賣的頻繁。

(5)明代後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會矛盾,明末農民起義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表達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願望,說明封建土地制度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四、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例5)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採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復種制,標志著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例7)

5.明清時期:多熟種植;培育大量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農政全書》

2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課程標准: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①歷史悠久,素稱發達。②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③部門不斷增加,分工越來越細。④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⑤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成相應變化。

知識要點歸納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 :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 ,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

夏:鑄造比較講究

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漢: 廣泛採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

西周:已有鐵器

戰國:鐵農具推廣

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煉鋼技術

春秋晚期:已能製造鋼劍

魏晉南北朝:灌鋼法

16世紀以前中國煉鋼技術領先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後來又燒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後期又燒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了琺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琅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後,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中心。

明中期以後,民營絲織業日益興盛,開始使用花樓機,專門織造精細的絲織品;絲織品工藝精巧,如「妝花緞」,後又增加了新品種金寶地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課程標准:

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中國古代商業有哪些特點?

1.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相輔相成

2.受重農抑商政策制約,發展艱難而曲折;

3.階段性特徵明顯,各個時期發展極不平衡;

4.貨幣問題始終摻雜其間。

知識要點歸納

一、先秦商業產生

商朝時期:「商人」(商朝人善於經商)出現、貨幣為貝殼、商業由官府控制;

春秋戰國: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後世商人尊為祖師。

二、秦漢商業初步發展

A、原因: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漢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商業繁榮的主要原因; 漢文帝下令「開關梁,弛山澤之禁」,兩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B、表現:西漢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對外貿易發展,出現了許多商業中心:長安、洛陽、邯鄲等,每個城市都有專供貿易的「市」,它與住宅區嚴格分開。

三、隋唐商業進一步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商業發展相對緩慢)

原因:農業發展、手工業進步,運河開通

表現:金融方面:櫃坊(銀行雛形)和飛錢出現

城市繁榮:長安、洛陽、益州、揚州

市場發展:城市中「市」「坊」分開,農村集市發展

對外貿易: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唐設市舶使

四、宋元商業繁榮

1.宋朝商業繁榮的表現:

①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開封和臨安是當時著名的城市。

②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轉向市場

③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出現並推廣

④各族政權之間的邊境貿易(榷場)發達

⑤海外貿易發達

2.宋朝商業繁榮的原因

①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和應用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3.元代商業繁榮的表現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

③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經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國旅行家譽之為世界第一大港。

4.元代商業繁榮的原因

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重新疏浚了大運河,開辟了海運,

五、明清商業緩慢發展

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國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富室之全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有「遍地徽商」說;乾隆年間,晉商開始興辦票號。

第4課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課程標准: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不僅阻礙工商業的發展,而且強化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

★海禁、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與世隔絕,落後於世界潮流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縛,如「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

知識要點歸納

一、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明朝產生

(1)出現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出現地點:江南地區

(3)出現部門:紡織部門

(4)出現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出現(僱傭關系)

2.清朝發展

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的表現

(1)手工工場規模擴大

(2)分工更細

(3)僱工數量增多

(4)部門和地區增廣

3.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

(1)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

(2)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

二、「重農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變法,為後來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

(2)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3.明清兩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具體表現

(1)明清兩代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

(2)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

(3)歧視商人,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

(4)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4.關於對明清「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1)積極作用: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2)消極作用: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妨礙了國內市場的擴大,違背了歷史潮流。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海禁」的直接原因: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2.「海禁」的表現

民間貿易:明初實行「海禁」,禁止民間貿易;明中後期重開「海禁」允許民間貿易

官方貿易:積極開展官方貿易,官方貿易一直不斷

3.「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4.「閉關鎖國」的直接原因: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5.「閉關鎖國」的表現:清代初年,厲行海禁、遷界,海外貿易陷入停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貿易;乾隆開廣州通商,特許「十三行」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實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自然經濟

第二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1課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課程標准:

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鴉片戰爭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三種形態——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依次產生。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原因):自然經濟的解體;外商企業的刺激;洋務派創辦企業的誘導。

知識要點歸納:

一、自然經濟的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封建的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占統治地位。

2.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入侵

3.影響: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二、洋務運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面臨內憂外患

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3.時期:19世紀60-90年代

4.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5.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6.活動:①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②後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③籌劃海防④創辦新式學堂

7.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

8.積極作用:①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②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製作用.③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區:東南沿海地區

3.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2課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課程標准:

(1)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③後天畸形;④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盪。

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作用:

①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於社會進步。

②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是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經濟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知識要點歸納:

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展階段表

階段
時間
原因
表現
影響
認識

產生
19世紀六七十

年代
1.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2.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3.洋務派的誘導

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
1.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初步發展
甲午戰爭以後(19世紀末)
1.列強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2.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短暫春天
民國初期(一戰期間)

(1912-1919)
1.辛亥革命掃除了一些障礙

2.「實業救國」的影響

3.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4.一戰期間列強放鬆了經濟侵略
輕工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
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曲折

發展
較快發展
國民統治前十年(1927-1936)
1.全國的基本統一

2.國民政府推出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沉重打擊
抗戰

爆發後
1.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企業為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並

2.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壟斷壓制
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的萎縮

萎縮
抗戰

勝利後
1.蔣介石出賣國家主權△

2.美國商品的排擠

3.官僚資本的排擠

4.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
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紛紛倒閉

△ 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出賣國家主權,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讓美國攫取在華的政治、經濟特權。

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課標要求:

概述20世紀50—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經濟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國民經濟建設要有計劃、按比例進行;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基礎知識:

1、 全國解放前夕,國統區經濟趨於崩潰的原因有: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戰爭的破壞。

2、 「一五計劃」的目的: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3、 「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同時並舉。

4、 「一五計劃」中工礦業建設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製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製造廠等。

5、 「一五計劃」的意義: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6、 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7、 三大改造的意義是: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以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8、 1956年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9、 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1、面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其中核心為調整。調整的含義是: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

12、1966年國民經濟呈上升趨勢的原因有: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經濟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文革」動亂海沒有擴展到經濟領域。

13、1967、1968年國民經濟呈下降趨勢的原因:「文革」動亂擴展到經濟領域。

14、1973年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復甦。原因是: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

15、1975年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

第2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課標要求: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

(1)改革開放的政策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

(2)對內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

新中國建立後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弊病是:權利過於集中。

新中國建立後政治體制的一個嚴重弊病是:黨政企不分

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提是:堅持黨的一元化領導。

(3)對外開放的基礎是:自力更生;原則是:平等互利。

★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見教科書45頁

基礎知識:

1、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思想基礎是: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2、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指導思想是: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3、 為反對「兩個凡是」的方針,1978年在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結果是: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打破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這次討論的性質是:思想解放運動。意義是: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4.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策有:

(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2)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確定今後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3)決定實施改革開放。其中最能體現會議轉折性的決策是: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5改革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第3課 經濟體制改革

課標要求:

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到組,聯產到勞。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改革購銷體制,允許進入市場、自由買賣。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全國農業得到大發展;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措施):改革管理體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改革所有制——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改革分配製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義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改革產權制度——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國有企業改革的影響(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調動了工人生產的積極性,增加了企業的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基礎知識: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3、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開始;到1987年,農村開始了歷史性的變革。

4、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

5、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

6、鄉鎮企業的創辦,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7、1984年,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8、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環節: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9、1992年十四大後,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步伐,由放權讓利、兩權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等政策性調整階段,轉為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階段。

10、國企改革中,國家在大中型企業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對小型企業採取聯合、改組等多種形式。

第4課 對外開發格局的初步形成

課標要求:

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我國的對外開放從設立經濟特區、沿海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到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及內地省會開放城市,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嶽麓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