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著,一篇讀後感,八百字左右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共享文檔
2015-10-22 2頁 5.0分
用App查看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中國大歷史》,其實早在三年前,父親就推薦我閱讀這本書,但因當時我的歷史知識還比較匱乏,看問題也比較淺顯,於是一直拖到現在。
《中國大歷史》的作者黃仁宇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之所以把它稱為「中國大歷史」,是因為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他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捨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黃仁宇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為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
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後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鑒。
《中國大歷史》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沖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它不以一種民族狹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是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或者放在西方觀點下來評價。黃仁宇一直在西方研究中國歷史,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觀點來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書籍的原因所在。
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後,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為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後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相對於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
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黃仁宇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蘊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兌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鑒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回,如果把自己置身於「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獲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為渺小,因此對於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
獲取文檔後可享受
文庫App隨時閱讀 電腦端便捷下載 下載到本地
VIP免券獲取
分享收藏下載
下載文庫客戶端,離線文檔隨時查看
相關推薦文檔
查看
網路文庫熊掌號
網路文庫優質內容精選
❷ 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的這一句話該如何理解:
其實,你結合一下上下文,特別是這句話後面的話,你就明白了。讓西方作家好奇的是,在公元前後的中國,竟然能夠讓自由經濟的萌芽展開。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估計你想問的其實也就是「自由經濟」。王莽實施了哪些改革使得西方作家認為是自由經濟呢?其一就是王莽改制中對數字的理想型的應用,沒有必要把王莽改制的條目詳細說明,只是簡單描述一下即可看出端倪:土地國有,8口之家不得超過900畝;更低分配,1對夫婦有地不低於100畝;每人每年繳納布帛1匹等。這本來是好的,並且為自由經濟鋪墊了基礎。可是,當時的王莽是沒有辦法來核實什麼是8口之家,甚或1對夫婦的,更別提去核實900畝或100畝的真偽了。人口之無法核實已動搖其基礎,惠及百姓之好處又無從調理去配給,結果可想而知了——百姓直接反了。
其二信貸制度與政府幹預。王莽還建立了信貸制度,有點像王安石變法的青苗法(王安石變法之失敗,有點類同王莽,不細說)。就是百姓遇到生活困難而錢又不湊手的時候,政府給予幫助,到時只收取本金不收利息。如果百姓希望經營生意,那麼就得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切記,這個利息是賺取的利潤的十分之一,不是貸款本金的。工商業都需要繳納所得稅,這個所得稅就是今天的企業所得稅,不過要低得多,是十分之一。
政府放貸,讓錢流通於民間,而且政府只收取增加了的財富的提成,如果虧本就連利息都不收,只收取本金。你想啊,如果現在的政府能做這件事情的話,那麼社會的經濟發展肯定要加快翻翻啊!多少人死於窘困?多少企業死於流水運轉失靈?在2000多年前的王莽政府就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難道不值得西方作家好奇和激動嗎?多麼牛逼的一代大帝!這可是現代政府想做都做不好的事情啊!
可是還得回到數字化管理上,越是嚴謹的經濟政治政策越要求嚴謹的數字管理能夠跟上。而王莽那個時候,是不具備數字化管理的,不要說王莽,即便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依舊不具備。這就像拿著一根細線去栓老虎,即便結打得再結實,線依舊會斷掉。
王莽的改制並沒有持續多久,有的不分甚至也就一兩個月的時間,並且在這一兩個月里也沒有得到實施。
脫離了實際的空談,最終依舊落得綠林群起,革了他的命。
❸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據材料知秦始皇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哪些創舉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通過武力手段統一全中國,並採取中央集權的人.
1、政治制度的內基本內容容
秦朝一方面創設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廣郡縣制;另一方面,又採取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文字、度量衡及貨幣,銷毀兵器,決通川防,廣修馳道以及「焚書坑儒」等等.隨著進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實行,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獨裁國家形成.另一方面,秦朝的統治極其殘暴,無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罰,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特別是到秦二世當政時期,其統治更加黑暗.於是,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終於將秦朝推向滅亡之路.
2、歷史影響
秦朝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以高壓政治和殘酷的刑法為主實行集權制度,從此將中華民族帶入了兩千多年血與淚的黑暗中.
❹ 黃仁宇 《中國大歷史》這本書怎麼樣
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書籍拋開國內大多歷史學家以道德視角審視歷史的方式,從技術角度解讀歷史,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歷史的內在合理性,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賦予人們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
❺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是什麼
1982年中華書局推出《萬曆十五年》,2004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大歷史不會萎縮》。20多年裡,黃仁宇的書連續出版,一再被人閱讀、談論、重溫,實在是不多見一段當代中國閱讀史。論及原由,有人說是因為黃仁宇乃史學邊緣人物,治史路數彷彿「野狐禪」,因此反倒別開生面;有人說黃仁宇文筆靈動而通俗,天生具備暢銷的品性;還有人說這是因為「大歷史」一說確實有魅力,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之餘,累積了越來越多的「信眾」。
所謂「大歷史」,歷史學上的解釋,大致上是把歷史演變放置在一個總體性的坐標上,觀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則相對忽略;哲學上的解釋,大致上是相信存在著「歷史上長期的合理性」,由於「邏輯性之現實多時超逾人身經驗」(黑格爾語),所以惟有大視野才能見到大歷史;在經濟學方面解釋,則是黃仁宇的自家體會:整個中國的歷史自先秦至明清,可以連貫的用財政稅收解釋——錢怎麼來、怎麼用等等。而「大歷史」的總體含義,無非是說,歷史的演變是有原因的,而歷史的整體意志,並非個人可以完全掌控的。
「可以在數目字上管理」乃黃仁宇「大歷史」觀中的一個樞紐性概念。黃仁宇區別現代化與非現代化,就看是不是「可以在數目字上管理」。
我以為在黃仁宇「大歷史」觀中,還一個值得留意的觀點是,黃仁宇頗為贊同「西體中用」。他說,「在我看來,體是組織結構,對一個國家來講,包括政府行政系統,及於修憲與選舉、軍備與預算等等。」在這個方面,黃仁宇認為,事實上現在已經是西學為體了,甚至在我們的文化方面,也很不同於過去。黃仁宇說:「然則中國傳統之長處、宗教思想、倫理觀念、做人處世的宗旨應當放在什麼地方?我的建議:在答復這問題之前,先將中國歷史參照西方歷史政治思想、經濟原理,作整面目的全幅修訂,看清中國受過西方沖擊,百年奮斗後實現現代化之由來。此中結論,必會表現一個新國家之形貌。有了新制度之輪廓,才能決定發揚傳統精神之出路。」這些話是黃仁宇的清醒處和高明處。
不過,由於坐標宏大,大歷史很容易被梳理得清清楚楚,這就像在天上望河流,雖然看見九曲十八彎,仍然知道它自有要去的方向,但如果回到小歷史的角度,何以解釋為什麼會有許多夾纏不清、曲折往復?西方有史學家寬慰我們,中國人的歷史並非全錯,黃仁宇則有一點我們的近現代史全對的意味,這大概是過於見林不見木的結果
❻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主要講的是什麼這本書怎麼樣
個人比較喜歡紙質書,就是從社會學角度來觀察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配合萬曆十五年看更精彩
❼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里有一句話,盛唐之後中國再無有效的稅收制度打開局面。我想知道,這句話什麼意思。
我想說的是均田來制到兩稅法的變革自吧?
從兩稅法開始,國家不再授予農民土地,也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並了
個人認為,唐以後,國家版圖拓展速度趕不上人口增加速度是根本原因
之前是人少地多,之後是人多地少,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http://ke..com/view/46471.htm?fr=aladdin
http://ke..com/view/46247.htm
❽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是什麽
我看黃仁宇的「大歷史觀」
黃仁宇以其深厚的歷史功底、獨特的視角以及流暢的運筆,撰寫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史學著作,主要有《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及稅收》、《萬曆十五年》、《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大歷史》以及《放寬歷史的,視界》等。他的書內容豐富,有趣味,少說教,可讀性強,尤其是他所闡述的大歷史觀,讓許多讀者感到新鮮並受到啟示。
為什麼稱為「大歷史」?用黃仁宇的話說就是:「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引入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中國大歷史》中文版自序這樣寫道:「作為人師,在美國學子面前講解中國歷史,深覺得不能照教科書朗誦,尤其每次復習與考試之後,不免捫心自問:他們或她們須要理解井田制到何種程度?與他們日後立身處世有何用場?難道他們或她們必須知道與Han Fei Tzu(韓非子)同受業者有Li Ssu(李斯) 其人,他曾鼓勵Shih-huang ti(秦始皇)焚書,後又為宦官Chao kao(趙高)所構殺?Empress Wu(女皇武則天)的一生事跡僅是『穢亂春宮』?對我的學生講, 除了用與沙俄的Catherine the Great(凱瑟琳二世)比較,或與清朝的Empress Dowager(慈禧太後)比較,這段知識尚有何實用之處?」黃仁宇的思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而且,在目前注重實用的教育體制中,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從學以致用的角度講,是否真的有必要事無巨細、通盤接受?這樣做的效果又如何呢?我想,學習歷史的目的並不專恃記憶,它本身也是對學者思維方法的訓練與養成。
對於「大歷史觀」,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兩種切入歷史的取徑:一種系以宏觀歷史之思,從歷史的縱橫總體聯繫上把握微觀的歷史研究對象,即「把握」是宏觀的,研究仍是微觀的。另一種強調從較長的時段來觀察歷史,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展趨勢。黃仁宇的研究顯系後者。在黃仁宇「大歷史」的范疇內,分析因果關系及其歷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對其他細端末節,不過分重視,甚至每個歷史人物的賢愚得失,都認作次要。對此,他解釋說:「縱使事實之衍化對我們個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時看來為荒謬不合理,可是把這些情事前後連貫,又從超過人身經驗的角度看去,則它們有其意義;最低限度,這些事跡使我們知道我們生命旅途之原委。」尤其對於學習歷史的人來說,重要的並不是歷史應當或不應當如何展開,因為它一經展開就具有客觀性和不可逆轉性,無須人們從主觀上加以想像或構造,人們應當思考的問題是歷史何以如是展開。以「天地不為堯舜而存,也不因桀紂而亡」的客觀態度,放寬歷史的視界,探尋事件的前因後果,正是黃仁宇「大歷史」所提倡的學習方法。那麼人們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是不是凡有一件重要事件的發生必有後面的背景,只要它能與以前或以後的人與事相互印證,就取得它在長期歷史上的合理性?存在就一定合理么?這是否又陷入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套路?對此,黃仁宇的解答是:「大歷史著重大眾的集體智慧、勇敢和道德,……目的是勾畫一個歷史的大綱,著重東西的匯合。」其實「大歷史」強調用較長時段來觀察歷史,注重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只是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一個新的視角,重要的還在於我們如何將其作為一種工具加以掌握和運用。就像在歷史研究中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和人口決定論一樣,它們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絕不能究其一點而不及其他。
黃仁宇曾在《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一文中述及「寫歷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樣,要是溯江而下,看清了河流入海的過程,回顧上游的山脈形勢,則對其組織結構,更多了解。」歷史上很多事情的意義,都要多年之後靜眼冷觀方看得明白。如對於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兼並和增稅的認識。由於封建國家向全部編戶齊民提出財政上的要求,基於這種財政上的考慮,中央政府就竭盡其力扶植無數的小自耕農。一到土地兼並盛行,政府的財源被阻塞,就引起政局不穩甚至朝代傾覆,而小自耕農更是入不敷出,痛苦萬狀。增稅也總是讓百姓怨聲載道。因此,從古至今,反對兼並和增稅之聲,不絕於耳,均視其為禍源。降低稅收、與民休息也總是作為歷史上治世的一個重要特徵。但有了數千年歷史的縱深,黃仁宇指出:「既不兼並由私人組織,又不增稅讓政府組織,只好讓所有服務性質的事業都沒有人做。其平等的悲劇,也就是長時期有系統地在歷史上製造全面貧困。」這個見解顯然有其獨到之處。在較大的時空范圍內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揭示歷史表象之下更深層次的運動,就把我們的研究帶入了新的境界。對於其「大歷史」,黃仁宇還有這樣一個比喻:我們長日坐在地球上,就覺得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是動的,地是靜的。「大歷史」有似天文學家之望遠鏡,用之觀測其他星球之相對位置才能體會到我們自身運轉之程度與速率。用「大歷史」的望遠鏡來觀察歷史,需要把歷史的基點推後一個時期,只有這樣才能攝入大歷史的輪廓。與歷史的發展過於接近,反而不容易了解它變動的真諦。也因此,他研究的對象,動輒牽扯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那麼,研究的跨度稍短一點如何?黃仁宇解釋說:「這大歷史有如宏觀經濟(macro—economic)。宏觀經濟不能統計失業就業的人數,不能分析物價,不能講解物價指數。較詳細分析仍待微觀的工作。……我只希望治史者不要忘記後面一個大前提,不要忽略我們所處的一個非常時代罷了。」可見,作者自身很清楚其「大歷史」的定位。不論宏觀和微觀都是研究的不同領域和側面,強調一點並不等於另一點可以廢棄不顧。黃之「大歷史觀」在當前學術界普遍重視微觀研究和繁瑣考據的風氣下,為歷史研究打開了另一扇窗戶,注入了新鮮空氣。歷史研究者看清歷史之大,也能更加客觀, 摒棄狹隘觀念,用事實發掘真正的關系。這樣,「大歷史」就不僅代表著一種治史的眼界,也提倡著一種歷史研究者應當具有的胸懷。
黃仁宇研究歷史,用的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重綜合而不重分析。他廣泛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使歷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史料的龐雜與晦澀,因此,他筆下的通史也與一般意義上的中國通史不同。在注重歷史發展邏輯之餘,各朝代已不再是可以拿來互相比較的單位,而是前後一貫,具有因果關系。這樣的研究與寫作對於初學者以及非專業人士的歷史常識普及均有很大的益處,也對史學工作者以新視角整體把握歷史,提綱挈領,並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提供借鑒。當然,歸納和綜合也是建立在扎實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可貴之處在於他運用了開闊的視野,從而言人所未言,實踐了他的大歷史,觀。
黃仁宇「大歷史」還有突出一點即是強調地理因素對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影響。在其《中國大歷史》中指出:「易於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國要採取中央集權式的農業形態的官僚體系。」又如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氣候不利的時候,「馬背上的剽竊者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襲取種田人,後者通常有半年的積蓄。」也因此造成了「中國的農民和塞外的牧民連亘了兩千多年的斗爭記錄」。我們在說他們是安定生活的迫害者時也應當看到他們同時是自然環境的受害者。這些都是在「大歷史」視野下研究長期歷史因果關系的典範。至於「十五英寸的同雨量線」,「數目字管理」,「潛水艇夾麵包型的社會結構」等新名詞以及他對某些歷史現象的重新定位和解釋,則為我們在「大歷史」下如何研究提供了借鑒。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方法,為史學研究注入了新鮮空氣。同時也應當看到,它只是史學研究的一種方法,也有其側重和局限,只有恰當駕馭這一工具方能促進史學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