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外貿歷史

中國外貿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3 00:48:48

『壹』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對外貿易事件,4件以上

西漢的絲綢之路將當時中國的絲綢茶葉等等通過河西走廊與歐洲國家進行通商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加速了中國與非洲商業的發展

『貳』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的發展歷程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最初名稱是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機關,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國進出口商內品交易會的常設容機構,負責承辦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1957年-1979年間是外經貿部直屬事業單位。
1979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機關改為企業,更名為廣州外貿中心。
1980年1月1日廣州外貿中心正式成立。
1986年秋,廣州外貿中心更名為中國(廣州)對外貿易中心。
1988年8月29日,中國(廣州)對外貿易中心更名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
1999年以良好的出口業績被列為外經貿部全國出口考核表彰的25家企業之一。
2001年4月,經中編辦批准,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改制為事業單位,更名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並於2001年7月31日完成事業單位法人登記。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全面負責每年春秋兩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組織管理和承辦工作,同時經營各種形式的展覽(包括來華展覽、出國/境展覽和國內展覽)、貿易、廣告、物業、旅遊、酒店、餐飲、房地產等業務。

『叄』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主要從漢代、唐朝、兩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1、漢代

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張騫通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綉沿著通道不斷西運。

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唐朝

對外貿易繁榮。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馬、麻、人參,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茶葉、瓷器、葯材、書籍等。

中亞、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它們把胡椒、波斯棗、葯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並從那裡運銷西方。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與朝鮮、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貿易頻繁。

3、兩宋

北宋政府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徵收商稅。

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南宋政府採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超過北宋一倍多。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

4、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高麗的土特產人參、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我國的植棉、棉紡織和火葯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

5、明朝

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寧波、福州。

6、清朝

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由於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後面。

(3)中國外貿歷史擴展閱讀:

對外貿易的作用

1、通過進口我國短缺物資和商品,調節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2、通過出口,擴大國際市場,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3、通過出口提供外匯收入,為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和其它事業提供重要的物質條件。

4、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5、通過外貿活動參與國際競爭,推動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

『肆』 外貿在中國的歷程是怎樣的的

這個問題,我能寫10000字。可惜條件不允許啊。

『伍』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的歷史沿革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之前,中國已同近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商船已遠達印度東南海岸,並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貿易關系。魏晉時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孫吳同印度支那半島諸國也經常有貿易往來。南北朝時期,中國同沿中印航線各國的貿易更為頻繁。
隋唐時期,因「絲綢之路」阻塞和陸路交通困難,海外貿易空前繁榮。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中國商船的遠航已由印度半島延伸至波斯灣。中國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國的貿易頗為發達。唐代同日本、朝鮮的貿易也十分活躍。自630~894年,日本遣唐使來華達13次以上,往返均攜帶大批商貨。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據南宋寶慶元年(1225)趙汝適《諸番志》記載,宋代與50~60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據元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元代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了海上貿易關系。這些國家和地區涉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闊海域。
明代,據《明史·鄭和傳》記載,自1405~1433年,鄭和(1371~1435)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個亞非國家,中國船隊直達東非海岸。這一壯舉,使中國古代官方貿易達到高峰。明中葉後至清代前期,中國海外貿易因「海禁」和「遷界」而走向衰落。與此同時,歐美各國相繼來華貿易。葡萄牙(1518)、西班牙(1575)、荷蘭(1604)、英國(1637)、法國(1660)、美國(1784)以及丹麥、瑞典和德國等均先後與中國通商貿易。它們在中國建立商館、開設商行,成為清代海外貿易的主要國家。
貿易港口 隨著海外貿易關系發展,中國貿易港口遍及沿海各地,進出口商品不斷增多。主要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福州、漳州月港(今福建龍海海澄)、杭州、揚州、明州(又稱慶元,今浙江寧波)、楚州(今江蘇淮安)、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溫州、江陰軍(今江蘇江陰)、澉浦(今浙江海鹽南杭州灣北岸)、上海、登州(今山東蓬萊)和密州板橋鎮(今山東膠縣)等。其中,以廣州、泉州、杭州和寧波最為重要。出口商品多為手工業品和農產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土布、金銀器皿、金屬製品、錢幣及各種生活用品等。進口商品多為奢侈品,主要有:各種珍寶、香料、葯材、毛織品、棉織品、棉花及各種雜貨等。18世紀以後,還有大量鴉片輸入。

『陸』 中國外貿運輸的發展歷程和前景

在外貿公司的話一般做事情都比較規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分工,比如單版證就是做單證,跟單就是權只做跟單,業務員就是業務員,很分明,不過要在外貿公司做起來也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因為就算開始的時候有人帶你,也很少會什麼都教你的,畢竟你成長起來可能就是他的對手,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很無聊。而且人家手上也有很多事情要忙,教你也不現實。
在工廠的話就是一般什麼都不規范,尤其是小工廠,事情很多,很麻煩,什麼都會要你去做,也許從接單到最後出貨的所有過程都要你負責,福利也不像外貿公司定的這么規范,關鍵是看你在老闆心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了的話比在外貿公司做要好。在工廠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學到好多的東西,因為你付出的勞動也多,工廠的老闆不可能去請很多做外貿的,所以那幾個人肯定是逼出來的精英。自己斟酌吧。

『柒』 中國歷史上對外貿易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夏商周基本不用考慮 那會還是奴隸社會 自己都養不活就不用說貿易了 並且商人版和貨幣是在商朝誕權生的 也許會和別的民族交易的 但好像不清楚 春秋戰國的時候燕國可能和朝鮮有貿易吧 並且南方的國家與越南可能有貿易吧 再早的周不太清楚 但是我覺得是周到春秋可能性大。謝謝。

『捌』 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新中國非金屬礦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

由於當時國際上部分國家對華長時期實行經濟封鎖,中國對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閉的。1957年以前,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僅與蘇聯、朝鮮及東歐部分國家有少量的政府間貿易。

自1957年,中國創辦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廣交會」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主要在「廣交會」上進行。少數受到約請的外商在交易會上看貨、談判。中國礦產品貿易主要通過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簡稱「五礦」)進行,基本上是「五礦」獨家經營。許多產品需要通過中國香港轉口貿易。

據統計1958年至1970年13年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總換匯額僅3.31 億美元,年均換匯0.25億美元,出口產品約50種。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基本是自給自足,對外貿易量很少,發展也很緩慢。

二、20世紀80年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建設急需外匯,非金屬礦產品成為出口換匯的亮點。隨著對外貿易的開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紛紛到北京等大城市設辦事處,外國客商開始考察中國遼闊的內地,訪問各礦產地。對外貿易不再是「五礦」一家,出現了許多新公司,如中國地質進出口公司、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等,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屬礦產品貿易。各地方的省級公司,各級外貿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全國各地,有些公司還到國外開設辦事機構,常常是多家公司經營同種非金屬礦產品。同時,許多非金屬礦山或加工廠開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有些公司吸納外資組成中外合資企業;還有一些外商在華建立獨資企業。

這一時期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以原礦及初加工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為特點,以增加出口創匯額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種逐漸達到100多個,年出口額達到6.83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進口額達到1.03億美元。同期,也出現許多小企業亂采亂挖、浪費資源、競相出口、無序競爭的現象。

三、20世紀90年代

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入,非金屬礦產品生產單位和外貿單位數量快速增加;通過改制、改組,原國有礦山企業有些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團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許多民營小礦山。部分有實力的生產廠礦獲得進出口權,可以直接經營外貿。

該期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外貿進入較穩定的發展階段,企業從單純追求擴大出口開始逐步轉向追求企業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穩定市場,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在10%以上。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考驗,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呈現多元化格局,貿易市場從以亞洲為主,逐漸走向全球,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也曾出現階段性供過於求,致使部分礦產品出口平均價下滑,貿易摩擦現象開始出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本國非金屬礦產品產銷狀況,也改變了世界貿易狀況,甚至改變了全球礦產品貿易格局。到20世紀末,在世界礦產品貿易的舞台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鋁礬土、螢石、菱鎂礦、硅灰石等礦產品的供應主角。甚至有的學者驚嘆:「當今世界對於幾乎所有涉足礦產品開采、生產、銷售、使用和運輸的公司來說,缺少對中國現狀的了解就寸步難行。」(見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國礦產品貿易體系和動態》)。

圖1-1-1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發展趨勢圖

四、在新世紀加入WTO以後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礦產資源配置,從出口為主轉變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利用國外優勢資源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非金屬礦產品進口額以2位數快速增長,至2006年進口總額達到24.39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年均進口額的5倍。進口原料,利用本國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後再出口或供國內需求是新的動向,尤其在裝飾石材領域最為突出。中國正在發展形成一個大的礦產品進口市場。

中國加入WTO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出口一直呈平穩較快增長勢態。在此階段中國開始對進出口稅率不斷進行調整。對進口非金屬礦產品不斷降低關稅,甚至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執行零關稅,積極鼓勵企業進口所需的短缺資源產品;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則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產品,則提高出口退稅率。中國進出口稅率的調整,不斷促進非金屬礦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

總之,中國宏觀政策的調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促進企業創新、產品結構調整、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促使外貿產品從「資源換匯」向「技術換匯」轉變,在促使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見表1-1-1、圖1-1-1。

『玖』 概括18世紀中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其歷史背景

特點:中國對外貿易范圍遍及各大洲(擴展到美洲);廣州是最重要的專對外貿易港口;澳門屬成為(中國廣州)對外貿易的中轉港;出口商品以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為主;白銀大量輸入

原因:15-16世紀的航海活動使分散隔離的世界逐漸聯系為一體;明清時期封建自然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提供了大量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清政府在實行「海禁」的同時,唯獨允許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

『拾』 中國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

把你的郵件地址告訴我,我給您推薦一篇文章.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外貿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