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上十大迷案 歷史上的迷案有哪些
1、武則天抄為何要立無字碑襲?
2、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
3、《洛神賦》到底為誰而作?
4、千古遺恨《蘭亭序》。
《蘭亭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 是書聖王羲之巔峰之作,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失傳千年,讓人懷念!
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詔中,明確要求《蘭亭序》陪葬。換句話說,這件寶貝應在昭陵。五代溫 韜滅絕人性,已將昭陵挖掘一空,發現鍾繇和王羲之書法真跡,讓其流傳於世,並未提到《蘭亭序》,致使成為無頭公案。
有人說,《蘭亭序》還在昭陵,可能藏在 更為隱秘之處,溫韜形跡匆匆,並未發現真跡;有人說,《蘭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酷愛字畫,更何況,民間早有《蘭亭序》陪葬乾陵一說。
乾陵尚未被盜,一切只能成為霧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開啟,必將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5、青銅劍千年不銹之謎。
6、古墓「長明燈」不熄之謎。
7、太平天國寶藏在哪裡?
8、戰國和氏璧流向何方?
9、秦朝十二銅人今何在?
10、西周「九鼎」遺失古今憾。
⑵ 中國古代四大奇案是什麼
中國古代歷史四大奇案是:傳國玉璽和氏璧下落、武則天為何立無字碑、宋太祖之死、明建文帝之謎。
1,傳國玉璽下落之謎。
傳國玉璽,為中國古代皇帝的信物,史書記載傳國玉璽乃藍田玉雕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以一藍田玉琢為傳國玉璽,命李斯丞相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2,武則天為何立無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國歷史上執政21年的女皇帝武則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寬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見唐代所刻一字。 武則天為什麼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1)武則天自知自己執政中,篡權改制,濫殺無辜,荒淫無道,罪孽深重,無功可記,無德可載,與其貽笑後世,不如一字不鐫。(2)武則天自認為她在位時,扶植寒弱,打擊豪門,發展科舉,獎勵農桑,繼貞觀之治,啟開元全盛,政績蜚然,彪炳史冊,遠非一塊碑文所能容納,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蓋過世。(3)武則天一生聰穎機警,常作驚人之舉,立無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讓後人評說。
3,宋太祖之死。
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桉。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據「金匱之盟」傳給了弟弟趙光義。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後派親信王繼恩召次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後,既與親信程玄德在晉王府通宵等待消息,據此,宋太祖死時,太宗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4,明建文帝之謎。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
⑶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迷案是那些
太後下嫁——孝庄皇太後是否下嫁睿親王多爾袞。順治出家——順治帝福臨專是否在五台山清涼屬寺出家,還是得天花而駕崩。雍正之死——雍正帝胤禛是否被呂四娘刺殺而死,還是服丹葯死亡。乾隆身世——乾隆帝弘歷是否出身海寧陳家,還是胤禛嫡。還有說法,沒有「乾隆身世」,而有雍正奪嫡——雍正帝胤禛是否篡位奪嫡,還是正常繼承皇位
⑷ 中國歷史上有那幾大迷案
中國歷史悠久,人物眾多。既有英雄壯士的慷慨悲歌,又有帝王將相的傳奇經歷。而有些故事,就像謎一樣牽動史學家和大家的興趣,至今仍有很多人為此廢寢忘食地進行考證和研究。
現在本人經過認真篩選,特列出七大謎一樣的懸案。也請各位歷史愛好者給予補充和指正。
1.老子的出關之謎
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有人說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致意外身亡。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是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2.西施的生死之謎
西施位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國第一位女間諜。而做為越之功臣,吳之罪人的西施最後的結局如何,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被勾踐沉江,《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在後人的詩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隱的《景陽井》詩雲:「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的《館娃宮懷古》詩:「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灣灣欲效顰。」這說明在唐代,人們是認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說法的。
而民間傳說較多的是被越國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絕書》卻如此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記》這部具有權威性的史書里,盡管有范蠡的詳盡記載,卻找不到有關西施的只言片語,難解的謎團讓人倍感缺憾。又有人說被仇恨的吳國人民亂棍打死,至今史學界也沒有統一的結論。
3.徐福的東渡之謎
秦始皇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後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島,那裡有服後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後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哪裡呢?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台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人認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童女至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
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更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里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跡、遺跡、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數年就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楊貴妃生死之謎
楊貴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呢?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
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的描述中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稱,楊貴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實際上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5.宋太祖暴死之謎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弒兄奪位」。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於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弒兄之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弒兄」的細節。
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入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弒兄」。畢沅《續資治通鑒》即力主這一說法。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弒兄的兇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現象,即據《涑水紀聞》所載,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宮,造成既成事實。宋後女流,見無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後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郁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後」,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後的禮儀治喪?
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躁狂憂鬱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確鑿無疑的材料。
6.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後,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兩種。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於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仁宗朱高熾御制長陵後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余燼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馬皇後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麼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死後葬於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查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
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至於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7.李自成的生死之謎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他當過驛卒,當過邊兵,最後加入了反明的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不斷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但因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李自成領兵退出北京,轉戰河南、陝西、湖北等地,最後不知所終。有人說李自成在九宮山遇難。《明史》的結論是, 自成已死,屍朽莫辨。
它的根據是,當時追擊李自成的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給朝廷的報告說,李自成兵盡力盡,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無法脫逃,自縊而死。他派人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了。還有一個根據是,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稱,他的部眾已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但是,這個「遇難」說卻難以令人相信。因為李自成雄才大略,驍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敵。
無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統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絕對是當時的重大事件。而阿濟格報告中說是「屍朽莫辨」,純屬浮誇不實,清王朝怎能相信?何騰蛟的報告簡直就是馬後一炮,謊報戰功,南明王朝也不會相信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時,他的手下還有40餘萬兵馬,駐九宮山一帶至少也有數萬人,說他僅帶20名親信與事實明顯不符。況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殺,他的幾十萬大軍豈能善罷甘休?九宮山能平靜嗎?
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那麼,為什麼有「遇難」說,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推測,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放的煙幕彈,一個緩兵之計。一方面,揚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下一步可能聯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為,心腹之患已除,放鬆警惕,一旦時機成熟,李自成可東山再起。也有人說李自成在夾山寺隱居。 據說,清朝初年,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伯在赴任途中,游訪石門夾山寺,與寺中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相見恨晚,視為知己。幾年後,他又重訪夾山寺,方丈已死。
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訴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闖王李自成。在九宮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將孫某。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親赴夾山寺調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親眼見過一幅李自成的畫像,據稱,叫「奉天玉和尚」。1981年,在石門夾山寺發現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據考查,在一個瓷壇中盛的遺骨,與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與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的習俗相同。但這一說法仍有不同意見。
有人說,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發現,只能說明石門夾山寺確實有奉天玉大和尚這個人,並不能證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說,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傷失明,但李自成畫像卻雙目炯炯有神,以此證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隱居於夾山寺一說,也成不了定論。李自成的生死之謎至今仍成為史學家探討不休的事。
來源:新華網
⑸ 中國歷史「四大謎案」是哪四大
所謂「清宮四大奇案」是指「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貓換太子」。這里就這四大奇案,作一簡括的介紹和回答。
一、孝庄太後下嫁
太後下嫁就是太後下嫁攝政王。太後是指清太宗皇太極之妃、世祖福臨的生母,卒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謚為孝庄文皇後;攝政王即指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孝庄文皇後系多爾袞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漢人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對此諱莫如深,求其明文記載則無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蒼水詩集》有句雲「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即是指太後下嫁這件事說的。詩作者張煌言是清初人,與多爾袞同時,所說當有所本。另據《朝鮮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它間接地透露了多爾袞稱皇父「已為太上」與太後相對稱,正是太後下嫁的一個旁證。何況多爾袞之改稱「皇父」不但明載於《清實錄》與蔣良驥《東華錄》等書中,即當時流傳到今的許多檔冊和文告中,於抬寫皇上處,一並抬寫攝政王,而攝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樣。
我們也不要忘了另一個事實:滿洲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制迅速向封建制過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後習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殘余,延續到入關初年,也是不足為怪的。那麼,太後下嫁這件事是可以相信確有其事的。
二、順治出家
史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旋即下諭追封為皇後。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為什麼要這樣濫加謚號,並晉封她為皇後呢?
有的人於是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後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誰知董氏入宮之後,竟以不壽卒。然世祖之於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發披緇,皈依凈土。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歷來故老相傳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玉琳王秀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痴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雲雲。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後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嘆異。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從此傳為「萬古鍾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祝發為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發,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里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台山祝發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三、雍正被刺
世傳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詞。這一說法究竟可信嗎?
說來話長,它起因於雍正七年(1729年)曾靜、張熙一案。曾靜慕明末人呂留良的為人,以排滿復明為職志,因遣其徒張熙詭名投書川陝總督岳鍾琪,勸他為祖先(岳飛)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世宗嚴加處治,戮留良屍,留良子葆中,時為編修,亦論斬。傳說呂留良有一個倖存的孫女,名叫呂四娘,她的劍術之精,冠絕儕輩,立志要為父祖報仇。後來她潛入宮內,終於刺死了世宗,並把世宗的腦袋割下,提著逃走了。
好事的人說是根據鄂爾泰傳記的記載,說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還「視朝如恆,並無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爾泰入宮,而外間喧傳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滿城風雨了。鄂立刻「入朝,馬不及被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們認為,當時天下承平,長君繼統(清高宗弘歷二十五歲登位),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這般驚慌失措的。這就只能說明世宗被刺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這里需要將真人真事與野史傳聞區別開來,曾靜、張熙一案牽連的呂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歷史真實;但提到呂留良的一個孫女,是傳說,不是歷史事實。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實,但說他是暴崩,並不見明文記載,也只是傳說,目前尚不能證實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爾泰傳記所描述的鄂倉皇上朝一段情節,寫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記載里,如《清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等書並沒有這類的記載。當然,沒有文字記載,不等於沒有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無法得到證實,也就不可能確認有這件事;即使鄂爾泰的倉皇上朝是事實,也不能證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為二者並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劍客力士」,傳說「結兄弟十三人」。皇帝與人結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劍客俠士,則煉丹求長生之術,容或有之。求長生吞丹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漢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議發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無頭顱,以證實被刺與否。後因發掘工作過忙,未果,當然,清世宗死於1735年,屍骨早寒,一旦發掘,果能得其一二遺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將來再說了。
四、狸貓換太子
"狸貓換太子的傳說來自宋朝。說是在宋真宗登基已久,擁有三宮六院,就是得不到兒子。先後有五全都夭折。後來德妃劉娥與李宸妃同時有孕,李宸妃先期誕下皇子,劉德妃卻不慎流產。劉德妃妒忌,就將一隻剝皮狸貓換去了皇子,並將李宸妃之子據為己有,還造謠說宸妃產下怪胎。李真宗信以為真,便對李氏加以懲處。而將劉德妃隨後竊取來的兒子立為皇儲。這個皇儲就是後來的宋仁宗。
最後的結果是:李宸妃為躲避迫害被迫流落民間。仁宗也經常為自己的身世困擾。直到包拯橫空出世,才得以揭開這樁宮闈迷案。於是已經是皇太後的劉娥被活活嚇死,老包也因為替宋仁宗找回了親生母親而官升龍圖閣大學士。
清宮里後來也有類似狸貓換太子的傳說。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雍正)與海寧陳氏換子的傳說(當然沒有狸貓)。浙江海寧陳氏,從明末起,累世簪纓。數傳至陳之遴,清初降於清,位至極品。稍後,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祿,尊寵備至。康熙年間,世宗時為皇子,與陳世倌尤相親善。恰巧碰著兩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時辰無一不同。世宗聽說,十分高興,命抱子入宮,過了許久,才送回去。陳氏發現,送還的已經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為女了。陳家萬分震怖,但又不敢出來剖白,只得隱秘其事。後來清高宗(嘉慶皇帝)嘗南巡至海寧,當天即去陳家,升堂垂詢家世甚詳。將出,至中門,命即封閉,並告以後不是皇帝臨幸,此門不得再開。所以此後陳氏家中永遠關閉其門,從未再開過一次。也有人說,清高宗弘歷對自己的身世懷有疑團,所以南巡到陳家,想親自打聽清楚。上述這些傳說,盛行於前清末年。當時革命排滿之風最盛,對清代諸帝極事丑詆。傳聞異辭,其中真偽夾雜,有必要為之剖辨。
海寧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父子叔侄,位極人臣,皆是事實:就是清高宗南巡去過陳家,也是事實。按清制,皇帝到過的人家,經過的大門是必須封閉,禁止再開的。但不能由於有這些歷史事實,就說清世宗與陳世倌有以女換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報都統衙門,宗室生子一定要報宗人府,定製十分縝密。何況紫禁城內,門禁森嚴,怎麼能隨便抱子出入宮內?顯而易見,這些都是清末漢人在排滿的革命浪潮中,無中生有地編造出來的.
⑹ 中國歷史上"四大之迷"分別是什麼
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謎」難解
在中國成都市以北約40公里的「三星堆」遺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許多重大學術問題,至今仍是難以破譯的千古之謎。
據中國媒體報道,專家學者對其中「七大千古之謎」尤其爭論不休,但都因沒有確鑿證據而成為懸案。
第一謎,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
對於這個問題,目前有其來源與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關、與川東鄂西史前文化有關、與山東龍山文化有關等看法,即人們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的產物,是多種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但究竟來自何方?
第二謎,三星堆遺址居民的是什麼族?
目前有氐羌說、濮人說、巴人說、東夷說、越人說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認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與三星堆關系密切,其主體居民可能是來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由於三星堆出土的人物頭像和面具等造型很奇特,有人推測是「外來文明」,甚至聳人聽聞的說法:「外星文明」。
但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專家、三星堆遺址保護站站長陳德安說,出土文物並不是寫實的,那些頭像和面具可能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靈」,用那些奇特的造型來判斷當時的人種「說服力不是很強」。
第三謎,三星堆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教形態究竟如何?
三星堆古蜀國是一個附屬於中原王朝的部落軍事聯盟,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已建立起統一王朝的早期國家?它的宗教形態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還是神靈崇拜?或是兼而有之?這些問題目前都還沒有答案。
第四謎,三星堆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青銅文化是如何產生的?是蜀地獨自產生發展起來的,還是受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或西亞、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影響的產物?
第五謎,三星堆古蜀國何以產生、持續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古蜀國繁榮持續了1500多年,然後就突然消失了。在歷史重新銜接時,中間已有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古蜀國究竟如何滅亡,目前有水患說、戰爭說和遷徙說,但都沒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第六謎,出土上千件文物的兩個坑屬何年代及什麼性質?
目前,年代爭論有商代說、商末周初說、西周說、春秋戰國說等,性質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謎,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謎「巴蜀圖語」。
三星堆出土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號究竟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還是某種宗教符號?可以說,如果解開「巴蜀圖語」之謎,將極大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
據媒體昨天引述考古隊,發掘工作還須進行「一二十年」。考古專家認為,隨著青銅器的礦料來源、鑄造技術等的綜合研究,三星堆的千古之謎將逐漸破解。
⑺ 中國古代四大謎案
傳國玉璽和氏璧的下落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燭影斧聲」與宋太祖之死
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
⑻ 中國歷史的「四大謎案」是那些
傳國玉璽和氏璧的下落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燭影斧聲」與宋太祖之死
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
⑼ 中國歷史上七大謎案
中國歷史上七大謎案分別是:
1、老子的出關之謎
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
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有人說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
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致意外身亡。
2、西施的生死之謎
西施位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國第一位女間諜。而做為越之功臣,吳之罪人的西施最後的結局如何,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被勾踐沉江,《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
《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
在後人的詩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隱的《景陽井》詩雲:「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的《館娃宮懷古》詩:「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灣灣欲效顰。」這說明在唐代,人們是認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說法的。
3、徐福的東渡之謎
秦始皇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後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島,那裡有服後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後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
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台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人認為是日本。
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童女至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
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
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
4、楊貴妃生死之謎
楊貴妃是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
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的描述中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5、宋太祖暴死之謎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
《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後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後」,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後的禮儀治喪?
種種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
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燥狂憂鬱症。
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
6、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此後,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兩種。
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察訪建文帝的。
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
7、李自成的生死之謎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他家境貧寒,但有勇有謀,大仁大義。他當過驛卒,當過邊兵,最後加入了反明的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不斷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
但因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李自成領兵退出北京,轉戰河南、陝西、湖北等地,最後不知所終。有人說李自成在九宮山遇難。《明史》的結論是,自成已死,屍朽莫辨。
它的根據是,當時追擊李自成的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給朝廷的報告說,李自成兵盡力盡,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無法脫逃,自縊而死。他派人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了。
還有一個根據是,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稱,他的部眾已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但是,這個「遇難」說卻難以令人相信。因為李自成雄才大略,驍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敵。
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那麼,為什麼有「遇難」說,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推測,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放的煙幕彈,一個緩兵之計。
一方面,揚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下一步可能聯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為,心腹之患已除,放鬆警惕,一旦時機成熟,李自成可東山再起。
也有人說李自成在夾山寺隱居。據說,清朝初年,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伯在赴任途中,游訪石門夾山寺,與寺中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相見恨晚,視為知己。幾年後,他又重訪夾山寺,方丈已死。
⑽ 中國古代四大疑案
1、宋太祖暴死之謎: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
2、老子的出關之謎:
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則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
3、楊貴妃生死之謎:
楊貴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無數騷客文人的才情,為之吟詩作賦。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呢?
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
4、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此後,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兩種。
(10)中國歷史四大謎案擴展閱讀:
《中國歷代懸案疑案奇案大全集》:一個個撲朔迷離的謎團,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一個個震撼心靈的史實。
帝王君主懸案、後宮嬪妃玄案、太子公主秘案、治國名臣密案、戎馬將軍玄案、紅顏美人悲案、官宦亂政詭案、官場浮沉險案、科場舞弊奇案、文字大獄冤案、酷吏貪官黑案、方士巫蠱怪案、變節投降異案、謀殺行刺驚案、文明考古謎案、文化藝術疑案、名人逸事軼案、盜掘古墓大案。
聚焦歷史,披露驚心動魄的懸案傳奇,穿越迷霧,揭開錯綜復雜的塵封真相。
披露鮮為人知的奇聞軼事、訴說帝王之家的權力爭斗、演繹後宮之間的愛恨情仇、考證文化藝術的真偽虛實、破譯考古文物的神奇密碼、揭秘國寶背後的驚天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