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槍有哪些歷史
槍的歷史非常悠久。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對於槍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國南宋時期,陳規發明了原始火葯武器。他把火葯裝在毛竹筒里,作戰時由兩個人拿著,點著火葯,用噴射的火焰燒殺。13世紀,我國的火葯經印度、阿拉伯,最後傳到了歐洲並逐步發展起來。
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葯室的步槍。這種槍械從槍口裝入槍彈,稱為「前裝槍」。前裝槍裝填時槍管必須豎直,射手動作幅度大,容易暴露目標。所以就有人開始研製「後裝槍」了。
1835年,普魯士人德雷澤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後裝槍——後裝針發槍。這種槍在使用時,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入槍膛。後裝針發槍射速更高,而且射手能以任何姿勢重新填子彈。到1848年,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一種槍。
毛瑟兄弟於1865年設計了一種槍機直動式步槍,稱為「毛瑟槍」。後來的步槍一直沿用毛瑟槍的結構原理。
19世紀60年代,正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人加德林採用多槍管機械化裝填的方法來提高射速,為槍向自動化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與此同時,另一種叫「斯潘塞」的連發槍在槍托上開了一個直通槍膛的洞,子彈從洞里填進去,藉助洞中彈簧的力量彈進膛內。這種連發槍在作戰中發揮了較大的威力。
1883年,英籍美國人馬克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葯燃氣為能源來轉動機構進行連射的機槍。後來,馬克沁又發明了重機槍。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約為600發/分,槍身重量27.2千克。
1903年,丹麥人麥德森研製的輕機槍問世了。麥德森機槍全重不到10千克,並且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輕、重機槍被稱為「戰爭之神」,它使數百萬人在射擊聲中喪失了性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都轉向輕重兩用機槍的研製。可以說,兩用機槍是二戰以來槍械中的後起之秀。
槍械中的最小成員是眾所周知的手槍。16世紀初期,德國人基富斯發明了轉輪發火手槍。這種手槍雖然易於操作,但成本很高。後來又出現了擊發發火槍,這種槍操作不便,發射速度慢,不適合作戰。手槍經過漫長的演變過程,到19世紀末期,一些新式手槍問世了。左輪手槍也稱為轉輪手槍,是美國人柯爾特在1835年發明的。這種手槍機構簡單、反應靈活、使用安全,被各國廣泛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發現在步槍和手槍之間還應配備一種自動武器,來彌補兩種步兵武器之間的空缺。沖鋒槍就是為了滿足這一需要問世的。早期的沖鋒槍有效射程不超過200米,射擊精度也差。二戰以後,沖鋒槍在結構上有了改進,在性能上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現在的沖鋒槍縮短了槍身,非常便於操作使用;射擊時平穩,後坐力小,射擊精度很高;使用方便,攜彈量增加;結構輕巧,便於維修。現在的沖鋒槍在向輕型化發展,必將成為槍械中的重要成員之一。
❷ 中國武器發展史是怎樣的
從49年開始的收繳槍械開始到目前的信息化武器體系發展。
中國武器發展史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❸ 中國警用配槍的歷史沿革是怎樣的
目前,我國警察佩發的隨身槍支有以下三種:54式手槍,64式手槍,77式手槍。其中54式手槍是30年代蘇制手槍的仿製品,其基準槍型的技術已經淘汰,也正逐步淡出基層配發。64式手槍為我過於64年定型生產的自主研發手槍,77式手槍為77年定型生產的系列槍族手槍。 54式7.62毫米手槍 【規格參數】 供彈方式: 8發彈匣供彈,51式手槍彈 口徑: 7.62 毫米(mm) 全槍質量: .85 千克(kg) *含彈匣 全長: 196 毫米(mm) 槍 管 長: 116 毫米(mm) 彈頭初速: 430 米/秒 戰斗射速: 30 發/分 有效射程: 50 米(m) 瞄準基線: 長156 毫米(mm) 其它參數: 槍寬:30毫米,槍高:128.5毫米 54式7.62毫米手槍是我國仿製前蘇聯TT1930/1933式手槍的產品,於1954年定型,至今仍裝備部隊,是我國生產和裝備量最大的手槍。據有關資料顯示,1987年54式手槍出廠時的號碼已高達34000000-34999999。產品數量之大,在國產手槍史上絕無僅有 64式7.62毫米手槍規格參數】 供彈方式: 7發彈匣供彈,64式手槍彈 口徑: 7.62 毫米(mm) 全槍質量: .65 千克(kg) *含彈匣 全長: 155 毫米(mm) 槍 管 長: 86 毫米(mm) 彈頭初速: 300 米/秒 戰斗射速: 30 發/分 有效射程: 50 米(m) 其它參數: 槍高:100毫米,槍寬:23毫米 以上槍型在我國警察隊伍中已配發使用多年,目前看來,以上槍型已不男能滿足現實工作需要,首先看64式和77式手槍。具體如下: 1.握持不便。兩種槍械的槍柄均過短,在握持時只能保證中指,無名指握持,使握槍不夠牢固。這種情形的直接後果是,在持槍手遭外力打擊時,槍支容易脫手,造成戰鬥力喪失。 2.載彈量小。兩種槍型的載彈量大小是不言而喻的。在目前的犯罪形式下,如此的載彈量已經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同時充足的彈葯也是警察在戰斗中最有力的心理保障。 3.威力不足。以上兩種槍械威力均顯不足。無法保證在戰斗中殺傷有生力量,達到使用武器的目的。黑龍江虎林市的朱洪福烈士在犧牲前曾發射四發子彈,而且射入歹徒身體,但歹徒竟在受傷後仍有足夠的攻擊能力並狂刺20餘刀!血的事實說明了我們現有武器的攻擊能力嚴重不足! 4.射擊精度偏低。由於64式77式手槍的槍管偏短,所以兩種手槍的射擊精度受到了限制。尤其是77式手槍,在擁有單手裝填的優勢的同時也有了扳機位置偏後的弊端,發射時槍口易於偏斜,影響了射擊效果。 誠然,上述槍械有外觀美關,易於攜帶,便於隱蔽等特點,但其自身不足造成的工作不便已越發明顯。至於54式手槍,則在技術上已經處於淘汰位置,盡管其可以彌補上述槍型的 某些不足,但仍應在淘汰之列。我國的警用手槍一直採用自動手槍,執行任務時瞎火彈的處理成為公安幹警長期必需面臨的風險。新型9毫米警用轉輪手槍的面世為公安幹警抓捕罪犯提供了又一種武器的選擇。 轉輪手槍作為警用時,要求命中罪犯後有足夠的停止作用,穿透余能要小,盡可能的減少誤傷,另外在特殊情況下還能發射防暴彈葯,以應付各種各樣的緊急情況。從滿足警用需求來看,我國新開發的9毫米警用轉輪手槍可謂是出手不凡。該槍計劃裝備公安部門的特殊警種,供其在特殊環境中使用,是QSZ92式9毫米手槍的有力補充。全槍尺寸為197毫米×35.6毫米×125毫米,槍管長76.2毫米,瞄準基線長108毫米,全槍重840克。容彈量為6發,使用壽命超過3 000發。初速大約為300米/秒,有效射程50米,發射方式有單動和雙動兩種。 該槍主要由槍管、彈巢(轉輪)、槍身、擊發裝置、握把和瞄準機構等組成,表面拋光並經過特殊表面處理工藝,整體結構性能優良,威力大,射擊精度好,容易操作,美觀大方,能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安全性能良好。 其76.2毫米長(3英寸)的槍管既保證了該槍具備足夠的殺傷威力,又使全槍長度適中,兼顧了攜帶的方便性。彈巢為可換式6發轉輪彈巢,以滿足不同環境下對轉輪手槍不同的使用要求。所以該槍既可發射DAP92式9毫米手槍彈,也可發射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和國產9毫米低侵徹殺傷手槍彈,還可以發射聲響彈,用於報警、向罪犯示警等,以及系列防暴轉輪手槍彈葯,如低侵徹型、穿障型、驅散型、非致命型等槍彈,來應付各種緊急情況。擊發裝置主要由擊針、擊針簧、擊錘、擊錘簧、扳機、扳機齒等組成。各個零件表面拋光,機構動作協調平穩。扳機力大小適中,並可以通過調節擊錘簧力大小來調節扳機力。
❹ 中國最早哪個朝代有槍支的
去查查一下歷史朝代就知道了,下回分解。
❺ 中國槍支發展史
http://www.zgjunshi.com/Article/Class38/Class88/Class117/200512/20051229183120.html
❻ 誰給我介紹下槍的歷史
步槍的老祖宗是火門槍,從第一支火門槍誕生到現在,步槍變更了9大種類,即火門槍、火繩槍、轉輪打火槍、燧發槍、擊發槍、連珠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而未來則可能最終被理想單兵戰鬥武器所取代。
後裝槍出世前的火器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這是現代霰彈槍的真正起源。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公元1525年,義大利人芬奇發明了燧發槍,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才逐漸克服了氣候的影響,且簡化了射擊程序,提高了射擊精度,可隨時發射。
後裝槍的發明是19世紀槍械的一次重大變革,它結束了步槍出世500年都是從膛口用探條把彈丸裝進槍膛內的歷史,被有些史書稱之為「開辟了輕武器和步兵戰術的新紀元」。
自動原理發明前的步槍
1860年,美國首先開創了連珠槍的先河。該槍也是一種單發步槍,但無需從外部一發發地裝彈,而是依靠彈倉存貯彈葯,用手扳動槍機即可重新推彈入膛,能接連射擊若干次,射擊速度比手動單發步槍快得多。在1877年的俄、土大戰中,土耳其軍隊用3萬支連珠槍快速射擊,使俄軍陣亡逾3萬人。然而真正使連珠槍發揚光大,在槍械中獨領風騷數十年的是德國人保羅·毛瑟。他發明了第一支槍機直動式步槍,成為現代步槍的基礎。毛瑟槍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中國也是最早採用和仿製毛瑟步槍的國家之一。
馬克沁被稱為自動機槍鼻祖,在輕武器領域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運用馬克泌機槍的密集火力,一天內殲滅英軍6萬餘人。馬克沁自動原理的發明,為其它自動武器的研究擴展了思路。
不斷更新的自動步槍
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蒙德拉貢(墨西哥的一位將軍)設計的。而真正標志著槍機直動式步槍時代的結束和自動步槍時代到來的半自動步槍,是美國人約翰· 坎特厄斯·加蘭德研製的 M1加蘭德步槍。該槍經歷了30個春秋才被美軍方承認而列裝,成為第一支被列裝的步槍,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卡賓槍,實際上也屬於步槍系列。它的槍管較短,重量較輕,可以說是因騎兵的需要而誕生,所以有人又叫它騎槍或馬槍。
俄國的 M1916費德洛夫自動步槍,據資料介紹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自動步槍之一。而美國勃朗寧自動步槍的一大功勞,就是在半個世紀後,它啟發了人們發明一種符合現代戰爭要求的單兵輕機槍或班用自動武器。
StG44,1944年命名為突擊步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擊步槍。之後,蘇聯 AK47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也脫穎而出,而 AK47步槍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德國的 StG44。
形形色色的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以其火力猛、重量輕、體積小等特點備受世界各國青睞。目前世界上採用小口徑突擊步槍的國家已達到90多個,其中各具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突擊步槍有:美國的柯爾特 M16A2型突擊步槍、俄羅斯的 AN-94突擊步槍、以色列的 TAR-21突擊步槍、比利時的 F2000突擊步槍和南非的 CR21無托突擊步槍等。其中 M16A2型突擊步槍以火力密度大、精確度高聞名遐邇,在確定北約標准彈的武器對比評審中大出風頭,它除裝備美國軍隊外,現已銷往世界50多個國家。俄式 AN-94突擊步槍外表採用了引人注目的含玻璃纖維的後托,使用雙排可卸式30發盒式彈匣,能實現2發點射,有效地增強了彈葯的利用率,且在立姿實施2 發點射時,其射擊精度比 AK74突擊步槍高13倍。以色列TAR-21突擊步槍採用無托的總體布局,而且可以靈活地更換各種不同長度的槍管,實現不同需求,從而自成槍族。 F2000突擊步槍具有單獨的火控系統,據稱它甚至能與美國的理想單兵作戰武器(OICW)一比高低。
總之,步槍的演變從來沒有停止,突擊步槍的接班武器是理想單兵戰鬥武器,但理想單兵戰鬥武器欲完全取代突擊步槍還尚需時日,因有許多關鍵技術要突破。
❼ 槍的發展史是什麼
槍的產生和發展
據史料記載,在1259年,中國就製成了以黑火葯發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銑,到明代已在軍隊中大量裝備。
14世紀時歐洲也有了從槍管後端火門點火發射的火門槍。15世紀歐洲的火繩槍,從槍口裝入黑火葯和鉛丸,轉動一個杠桿,用硝酸鉀浸過的燃著的火繩頭移近火孔,即可用手點燃火葯發射。
最有名的火繩槍是16世紀20年代出現於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槍。這種火槍的口徑在23毫米以內,槍重8~10千克,彈丸重約50克,射程達250米。彈丸用木製的或鐵制的通條從槍口裝填。裝備「穆什克特」火槍的步兵稱為火槍手。由於火繩雨天容易熄滅,夜間容易暴露,這種槍在16世紀後逐漸被燧石槍所代替。
來復槍
早期的槍械部是前裝滑膛槍。1520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名鐵匠戈特,為了簡化前裝手續,減少氣體泄出,使彈丸在槍膛內起緊塞作用並提高裝填速度,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採用圓形鉛球彈丸。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讀音是「田田來復」,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復槍。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產日期的步槍還保存在博物館內。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16世紀以後,膛線由直線形改為螺旋形,發射時能使長形鉛丸作旋轉運動,出膛後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加了射程。較為有名的是法國的米寧前裝式來復槍。此槍重約43千克,有4條螺旋形膛線,最大射程914米。彈丸長形,頭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於口徑,比較容易從槍口填裝,發射時火葯氣體使彈底部膨脹而嵌入膛線以發生旋轉。但由於這種線膛槍前裝很費時間,因而直到後裝槍真正得到發展以後,螺旋形膛線才被廣泛採用。
最有名的是英國帕特里克弗格森於1776年發明的一種新式來復步槍。這種槍射程達180米,平均每分鍾可射4~6次。這比起當時每分鍾只能發射一次,射程僅如米的一般步槍來說確是巨大進步。弗格森在槍膛內刻上螺旋形的紋路即來復線,使發射的彈頭旋轉前進,增加了子彈飛行的穩定性、射程和穿透力;又在槍上安裝了調整距離和瞄準的標尺,提高了射擊命中率。
19世紀,人們對槍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葯室的步槍,採用球形彈丸,彈丸裝入槍管後,利用探條沖打,使彈丸變形而嵌入膛線。這種槍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明顯提高。德爾文被稱為「現代步槍之父」。
1848年出現的米涅式步槍,構造比德爾文步槍更加簡化,省去了專門的葯室,彈丸也改為中空式。
從後面裝彈的擊發槍
1800年,人們發現了雷汞,緊接著便又發明了含雷汞擊發葯的火帽。把火帽套在帶火孔的擊砧上,打擊火帽即可引燃膛內火葯,這就是擊發式槍機。隨後,1812年在法國出現了定裝式槍彈。它是將彈頭、發射葯和紙彈殼連成一體的槍彈。於是,人們開始從槍管尾部裝填槍彈。這是由一位普魯士軍械工人馮·德雷澤1835年發明的,他把自己造的槍稱為「針槍」。一勾扳機,一根長撞針便從彈葯筒的底部穿過,插入炸葯,刺在雷管,引發炸葯爆炸,將彈丸發射出去。後膛迅速裝彈使德雷澤槍成了一種優越的武器,並於1840年裝備普魯士軍隊。
擊針槍比以前的槍具有更高的射速,而且射手能以任何一種姿勢重新填子彈。可是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極力反對後裝槍。戰爭使對後裝槍持反對意見的人改變了看法。1866年,奧地利軍隊在戰爭中遭到了後獲槍的沉重打擊,於是法國、俄國、奧地利,還有歐洲其他國家都紛紛裝備了後裝槍。
1866年,法國裝備了A·沙斯波式擊針槍,俄國則裝備了英國人卡萊式結構的擊針槍。然而,紙殼子彈沒有可靠的密閉,影響射擊精度,並使槍機結構復雜化了。因此,在19世紀70年代,擊針槍被更完善的機柄式步槍所代替,這種步槍使用定裝式金屬殼子彈和裝有彈簧擊針的活動槍機,把氣體由封起來,解決了後噴問題。
這種從後面裝彈的武器從此才真正具有了前人無法想像的射程、准確性和發射速度,因此威力大增。從此,槍在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1870年的色丹戰役中,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騎兵沖鋒,在一次群射中遭到了慘重的打擊。
首先使用金屬殼子彈的毛瑟步槍
1871年,普魯士王國姓毛瑟的兩兄弟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發射金屬外殼子彈的步槍,並用它來裝備軍隊。這是一種採用金屬彈殼槍彈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的口徑為11毫米,有螺旋膛線,發射定裝式槍彈,由射手操縱槍機機柄,實現開鎖、退殼、裝彈和閉鎖。這種槍可靠性好,操作簡單方便,很快顯示出它的威力來。
1881年,毛瑟步槍改進後,在槍管下方槍托里裝上可容8發槍彈的管形彈倉,將彈倉裝滿後,可多次發射,1882年被普魯土政府用作基本的步兵武器。毛瑟又進一步改進其設計,最後發明出一種裝在槍內的5發匣式彈倉。這種槍成為德軍的制式步兵武器,並被世界備國所仿造。1886年無煙火葯首先在法國用作槍彈發射葯後,由於火葯性能提高,殘渣減少,以及金屬深孔加工技術的進步,步槍的口徑大都減小到8毫米以下,彈頭初速也進一步得到提高。1896年,毛瑟步槍也改為使用這種無煙火葯製造的槍彈,並將口徑改為792毫米。不久,很多國家都購買和裝備了這種先進的步槍。
小口徑自動步槍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單兵突擊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1958年,美軍首先開始試驗發射556毫米雷明頓槍彈的小口徑自動步槍AR15。它由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斯通納設計,1963年定名為M16步槍並裝備部隊,開槍械小口徑化的先河。M16步槍重3l千克,有效射程為400米,彈頭命中目標後能產生翻滾,在有效射程內的殺傷威力較大。這種槍後來的改進型M16AI和M16AZ步槍,均用來裝備美軍。
德國HK33E步槍許多國家也研製出多種發射小口徑槍彈的步槍。前蘇聯於1974年定型了口徑為545毫米的AK74自動槍和P11K74輕機槍。在歐洲一些國家還裝備了無托步槍。這種槍握把在彈匣前方,可保持足夠的槍管長度,槍長明顯縮短,如法國的FAMAS步槍,奧地利的施太爾通用槍和英國的SA80步槍。1980年10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選定556毫米作為槍械的第二標准口徑,並在各公約國軍隊中裝備這種高射速小口徑的自動步槍。
❽ 中國槍械的發展史
中國現代武復器發展歷史
簡單制的
從無到有
從繳獲日軍
到解放戰爭繳獲國軍裝備
解放後從前蘇聯引進技術
開始仿製前蘇聯軍用產品
小到步槍
大到飛機導彈都是仿製品
後來與蘇關系破裂
自主研發
兩彈一星什麼的我也不多說了
後遭遇文革十年,出了核軍工方面沒有遭到迫害
常規武器幾乎沒有什麼發展
改革開放後
開始有科技強軍戰主體思想
從90年代
開始小步慢跑
引進外來技術的同時
吸收外來軍工技術
進行整合
從96年台海危機之後
開始意識到藍水海軍的重要性
近10年來進展還可以
很多常規武器的研發和製造
已經擺脫了對俄式技術的依賴
但至今為止我過軍工方面
心臟病問題一直在努力解決
無論是戰斗機,主張坦克
大型水面艦艇
很多還都不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中國心
隨著現代化戰爭的需求
海軍將會成為重頭戲
陸軍在大國中逐漸的有可能會被改編成特種作戰部隊
未來二十
我們的國家也會有自己的航母戰斗群成軍
(成軍和有一艘航母完全是兩回事)
希望對您有幫助
詳細具體也沒給您寫什麼只是個概括!
❾ 槍的歷史是什麼
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
提起槍的發明,一定得提到火葯。因為是火葯的出現才促成了槍的誕生,火葯為兵器由冷兵器發展到熱兵器奠定了基礎。
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唐朝初年,我國著名的煉丹家孫思邈在他的著
作《丹經》中提出了用硫磺、硝石和木炭混合煉丹的方法。當時,硫磺、硝石均是用來治病的葯,這兩種葯和木炭和在一起能著火,因而將其稱為「火葯。
到了公元10世紀,火葯已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在唐朝至北宋時期,軍隊已廣泛使用霹靂火球、火葯箭、震天雷等火器。大約在公元905 年,中國最早的原始槍——「火槍」(或稱「火矛」)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幅細致地繪出「槍」的圖畫出現在10世紀中葉繪在中國敦煌一幅絲綢圖上。這是一幅佛教圖,畫中如來在念佛,妖女和她的惡魔們企圖使他分心,一枚手榴彈正要向他投去,同時還有一個頭上有3條蛇的惡魔在用火槍向他瞄準。
最初的火槍用長竹作槍管,內裝火葯,點放後,噴出的火焰傷人。嚴格地說,這時的火槍還不能稱之為槍,因為它沒有彈丸,所以,人們常將它稱為射擊火器。盡管射擊火器不能稱為槍,但它卻是槍的鼻祖,為槍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據現有史料記載,最早研製和使用管形火器的是陳規,當時,他擔任德安(今湖北安陸)知府。南宋紹興二年(1132 年),北方的金朝軍隊經常南侵,這年,有一群散兵游勇聚集在一位名叫李橫的旗幟下,四處搶奪,襲擾城鎮。有一天,李橫帶著他的兵了攻打德安城,在這次戰斗中,陳規運用他發明的火槍組成一支60多人的火槍隊,2 人~3 人操持一桿火槍,將李橫的部隊打得落花流水。當時,陳規的火槍用大毛竹做槍管,內裝火葯,從尾後點火,火焰可噴出幾支遠。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❿ 中國武器發展史
1896年,湖北總督張之洞創建的漢陽兵工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支步槍「漢陽造」。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小說里看到的紅軍手裡的「老套筒」。1929年,東北王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亦能生產、仿製步槍、輕重機槍。沈陽兵工廠是當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兵工廠。1935年,國民政府在德國的幫助下,仿製了一款德國毛瑟步槍,後來命名為「正中步槍」。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仿製蘇式武器如:54、56式步槍、沖鋒槍,喀秋莎火箭炮,薩姆式防空導彈。在蘇聯的幫助下,空軍仿製了米格15噴氣戰斗機,我們空軍現在天上飛的殲7也是仿製蘇米格21的產品。海軍除了蘇聯援助我們的四艘驅逐艦(舊艦),在北海艦隊號稱「四大金剛」外,主要是仿製一些蘇式的魚雷快艇、獵潛艇類。我們當時生產的魚雷快艇大都是木殼的。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力提升,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中國的軍工產業迎來了脫胎換骨爆發式的發展。逐步擺脫了仿製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先後研製列裝了空軍;殲8、殲10、飛豹戰斗轟炸機,四代機殲20的橫空出世代表中國空軍的研製水平已進人世界最先進的行列。海軍:我們的核潛艇093、094,我們的不依賴空氣的lp常規動力潛艇完全有能力在美國的太平洋東西兩岸游弋。驅逐艦、護衛艦,特別是170、171驅逐艦的列裝,使我們的海軍有了真正意義的防空能力。陸軍:我們的遠程火箭炮完全有能力覆蓋整個台灣島,是那些台獨分子的夢魘。99A坦克,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坦克較量而絲毫不落下風。而我們的反坦克利器「末敏彈」的研製成功又是這些鋼鐵怪獸變成了「死老鼠」。我們的二炮是一支世界上任何敵人都不敢小覷的強大力量,它是我們祖國的鎮宅寶劍,有了它,我們就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總之,中國的武器裝備在經過了幾代人的艱難的探索、厚積薄發,迎來了美好的春天。向那些科學家、祖國的功臣、民族的脊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