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天府之國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天府之國

發布時間:2021-02-02 21:19:12

A.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與北京、安陽、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同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

B. 中國那個省被稱為「天府之國」

主要是四川 但是「天府之國」是最適宜於人類生活的地方。古人常把形勢險固、土地肥回沃、物產豐答富的地方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在中國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9個「天府之國」。它們是關中盆地、北京小平原、成都平原、江南地區、太原附近、閩中地區、沈陽一帶、武威地區和台東地區。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這些「天府之國」都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它們的形成和演變則與人為因素息息相關。由於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有的「天府之國」長期存在,影響很大,有的則曇花一現,轉瞬即失。歷史時期「天府之國」的形成與演變,對於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C. 四川天府之國的由來

天府原本是一種官職的名稱,他是為「天子」掌握「府庫」的官員。這個官職在周天子時設過。那時生產力落後,天府這個官管的東西都稀奇、珍貴,如錢財米糧,金銀珠寶、圖書文冊等等,一國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國。發明者就是著名的縱橫家蘇秦;這個靠「頭懸梁、錐刺股」「學而優則仕」的人物跑到秦國去討好秦王說秦國強大呀:農業發達、經濟繁榮、軍事強盛;毫無疑問應該象一個什麼什麼。他一下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於是找出「天府」二字。說秦國真乃「天府之國」也。為什麼經過2000多年後,天府之國由北向南遷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國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大家知道,經過春秋戰國,秦統六國。當時人口大概一億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沒有實行休養生息,反而派遣大兒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到北疆戍邊。同時徵集民夫30萬築長城,又征50萬民夫修阿房宮、征70萬民夫建驪山秦陵。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計劃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興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宮一燒就燒了三個月,想想1989年大興安嶺一把火只燒了27天,就已經燒掉了56萬公頃的森林面積。水土流失必然導致土地貧瘠,現在去看看黃土高坡就知道了。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張望,只會打仗)修建都江堰為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隨後三國時的孔明獎勵農耕、發展生產、興修水利等等這對成都平原的農業是一次重大的推進。境內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生平現象,使天府之國的名聲得以傳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時期李白的一首詩「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間得及此間無。」使成都「天府之國」的地位得以鞏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秦」與「蜀」比較而對蜀地地位加以確立的詩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國「天府之國」的桂冠,而活得了「天府之國」的專利權。 四川為「天府」的由來: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有利於她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的眼裡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時就被稱為「天府之國」了。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特產富饒的地方。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

麻煩採納,謝謝!

D. 歷史上有哪些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成都平原,江南,並州 ,京師,閩中, 盛京都是天府之國。

“天府”的本義是自然寶庫,指的是地形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後來,又指首都或皇帝的國庫。“天府之國”是指在被稱為“天府”的地方建立政權或建立國家資本。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范圍比“天府”更大。

在中國歷史上,有七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

6福建中部(明代):福建中部是福州及其西南部。屠本凱所著《閩中海雜記》原序說:“虞狄山水,魚鱉咸;周鄧祖斗、鯛魚、蛇頭珍貴時,福建是古代不朽的奧林匹克區,天府之國,東臨浙江桐柏,南臨大海,還有廣州。”

7盛京:盛京是沈陽《清朝滿洲的起源與發展考》第十九卷《國俗·產·御盛京土產·十二首詩》:“盛京山水豐富,土壤肥沃。它是天府之國,是我國數億年的王者。”

E. 「天府之國」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有利於她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的眼裡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時就被稱為「天府之國」了。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特產富饒的地方。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

F. 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的天府之國究竟在哪個地方

成都抄,簡稱蓉,別稱蓉城、襲錦城,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2017年,全市下轄20個區(市)縣和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6)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天府之國擴展閱讀

成都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於東經102°54′~104°53′和北緯30°05 ′~31°26′之間,全市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總面積14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8萬畝。東北與德陽、東南與資陽毗鄰,南面與眉山相連,西南與雅安、西北與阿壩州接壤。距東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屬內陸地帶。

成都市東、西兩個部分之間高差懸殊達4966米。由於地表海拔高度差異顯著,直接造成水、熱等氣候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同,不僅西部山地氣溫、水溫、地溫大大低於東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間還呈現出明顯的不同熱量差異的垂直氣候帶,因而在成都市域范圍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

G. 史書中最早的「天府之國」指的是哪兒

「天府」本意是天然府庫,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在中國,一提到「天府之國」內,人們立刻容就會想到四川成都平原。然而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最早擁有「天府之國」美稱的是陝西關中地區。《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公元前338年,蘇秦游說秦惠王時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這是關於「天府」之地的最早記載。

H. 天府之國的故事來歷

「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特產富饒的地方。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8)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天府之國擴展閱讀

天府之國成都的土地資源

成都市土地資源有以下特點

一、是土地類型多樣。按地貌類型可分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類型可分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等11類;按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可分為耕地、園林地、牧草地等8類。

二、是平原面積比重大,達4971.4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0.1%,遠遠高於全國佔12%和四川省佔2.54%的水平;丘陵面積佔27.6%,山地面積佔32.3%。

三、是土地墾殖指數高。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氣候溫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積的比重可達94.2%,全市平均土地墾殖指數達38.22%,其中平原地區高達60%以上,遠遠高於全國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I. 中國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在哪

關中指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渭河流域一帶),平均海拔約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關中盆地,關中平原等稱呼,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盆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 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關中地處陝西渭南潼關以西到寶雞市寶雞峽以東的地區,即現在的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和渭南、楊凌一代地區。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自西周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此外,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地區不僅是歷史上最早稱為「天府」的地方,也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前漢書》第40卷記載,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時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約在公元208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關中稱「天府」晚了500多年。而把四川稱作「天府之國」最早見於陳子昂所寫的文章中,此時已比關中稱「天府之國」晚了800多年。從先秦到元明時期,關中地區都曾被稱作「天府」或「天府之國」,但清代以後,再也沒有人把關中地區與「天府之國」聯系起來了。
漢中: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

J. 「天府之國」最早的出處,最早指那裡

天府之國最早出現抄在秦朝襲,指秦國統治的區域,尤其是關中平原。在《戰國策·秦策》記述了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大王之國,有巴蜀、漢中之利,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

在秦朝時期修建鄭國渠之後,一時間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譽為「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以上是最早出現的「天府之國」的文字,主要指的是關中平原。

(10)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天府之國擴展閱讀:

渭河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戰國時期,蘇秦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風水寶地。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天府之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