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經濟危機
以下是幾種解釋
1949~1957 過渡時期 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8~1962 大躍進時期 任務是實現15年之內趕上英美。
1963~1965 調整時期 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1966~1976 文革時期 全面內亂
1976~2000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實行改革開放,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949-1957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4這一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國民經濟正待恢復。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明顯發展,到1954年底國民經濟根本好轉。1953-1957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是在探索中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都明顯的向社會主義過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從中共八大開始,中共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失誤。直到中共七千人大會上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共才初步認識到經濟發展中的錯誤。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國以來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三年。這一時期,左傾錯誤在黨內泛濫,加著蘇聯的背信棄義,自然災害嚴重,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這一時期階級斗爭嚴重,黨內的左傾錯誤泛濫,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盪,但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國民經濟也有所發展。
1976-2000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蓬勃發展。
其實,在史學界還有一種分法:1949-1954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1953-1956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7-1966是探索中前進的時期;1966-1976是文革十年;1976-今天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
來自搜搜問問 望採納
② "1929年大崩盤"具體指什麼事件
世界經濟大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首先爆發於美國。1929年10月28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大危機由此開始。緊接著就是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中文名:世界經濟大危機
外文名:The Great Depression
時 間:1929年-1933年
起源地:美國
開始標志:「黑色星期四」
表 現: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等
影 響: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范 圍:由美國向全世界蔓延
概論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范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斗爭日益激烈。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爆發原因
具體原因
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①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②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導火線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暴跌。
爆發標志
1929年10月28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潰。
危機表現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1932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貿易戰加劇。美國於1930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1932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縮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制崩潰。1931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制;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美國於1933年限制黃金出口和私人擁有黃金,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193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1936年也放棄了金本位制。到20世紀30年代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個沉重的打擊。世界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才恢復到1928年水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機進一步表明,現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容納不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美、德、英、法等國為了維持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大力實行生產關系的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私人壟斷資本進一步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危機特點
特點:
世界經濟大危機
編輯 鎖定
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首先爆發於美國。1929年10月28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大危機由此開始。緊接著就是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中文名
世界經濟大危機
外文名
The Great Depression
時 間
1929年-1933年
起源地
美國
開始標志
「黑色星期四」
表 現
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等
影 響
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范 圍
由美國向全世界蔓延
目錄
1 危機概論
2 危機背景
3 爆發原因
▪ 具體原因
▪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 政策原因
4 導火線
5 爆發標志
6 危機表現
7 危機特點
8 危機影響
9 新政救治
▪ 背景
▪ 階段
▪ 內容
▪ 實質
▪ 評價
危機概論編輯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范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世界經濟大危機 (6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斗爭日益激烈。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危機背景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爆發原因編輯
具體原因
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①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②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導火線編輯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暴跌。
爆發標志編輯
1929年10月28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潰。
危機表現編輯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1932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貿易戰加劇。美國於1930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1932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縮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制崩潰。1931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制;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美國於1933年限制黃金出口和私人擁有黃金,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193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1936年也放棄了金本位制。到20世紀30年代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個沉重的打擊。世界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才恢復到1928年水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機進一步表明,現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容納不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美、德、英、法等國為了維持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大力實行生產關系的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私人壟斷資本進一步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危機特點編輯
特點
具體表現
涉及范圍特別廣 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部門的危機
持續時間比較長
從1929年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
破壞性特別大 1933年與1929年相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成產下降了1/3以上,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縮減了2/3
危機影響編輯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
羅斯福
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新政救治編輯
背景
(1)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導致危機更加嚴重。
(2)羅斯福當選總統,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對經濟干預,獲得支持。
階段
(1)1933—1935年為第一階段,著重調整與恢復經濟。
(2)1935年以後為第二個階段,著重改革,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全過程。
內容
(1)整頓財政金融:主要是通過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等措施,恢復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調整工業生產:國會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規,力圖消除生產過剩,復興工業(藍鷹計劃)。
(3)調節農業生產: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並規定由政府收購剩餘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
(4)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政府通過了《社會保障法》,採取社會保障措施,對失業者、老人和殘廢者給予一定的保險金。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實質
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調整,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
評價
(1)新政使美國從嚴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國民經濟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羅斯福新政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了像德國、日本那樣走上法西斯道路,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3)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種體制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4)新政只是一種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此就不可能解決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資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特點:涉及范圍特別廣,涉及范圍特別廣,涉及范圍特別廣
具體表現:
1、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部門的危機
2、 從1929年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
3、 從1929年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
危機影響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新政救治
背景
(1)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導致危機更加嚴重。
(2)羅斯福當選總統,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對經濟干預,獲得支持。
階段
(1)1933—1935年為第一階段,著重調整與恢復經濟。
(2)1935年以後為第二個階段,著重改革,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全過程。
內容
(1)整頓財政金融:主要是通過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等措施,恢復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調整工業生產:國會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規,力圖消除生產過剩,復興工業(藍鷹計劃)。
(3)調節農業生產: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並規定由政府收購剩餘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
(4)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政府通過了《社會保障法》,採取社會保障措施,對失業者、老人和殘廢者給予一定的保險金。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實質
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調整,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
評價
(1)新政使美國從嚴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國民經濟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羅斯福新政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了像德國、日本那樣走上法西斯道路,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3)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種體制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4)新政只是一種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此就不可能解決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資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③ 求中國歷史上證券市場兩次崩盤時間 點位 及具體原因
一、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買賣股票的市場出現在荷蘭,時間是1602年。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紀後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得到了飛躍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與商品交易混在一起進行買賣交易的有俄羅斯公司(1553年創建)、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建)等公司的股票。由於買賣交易活躍,所以在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在市內的咖啡館里進行買賣。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即當今倫敦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原型。1802年倫敦交易所新大廈落成開業,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其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當時英國戰爭負債有一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認購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隨著南美貿易障礙的清除,加之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又帶動股價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償還。為了刺激股票的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新股票。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每股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而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又漲到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因而價格狂飆,到7月,每股又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扶搖直上的示範效應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然而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人們期待的投資回報相去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從7月份起,南海股價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由此破滅。「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對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之後上百年左右的時間股票發行都在受到這個法律的制約,使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不前,發展極為遲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的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發行與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期間由於產業革命取得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品的輸出,英國一邊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一邊在國內發展紡織等行業,進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產業基礎而進行的國家公共事業投資以及銀行、保險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場的是運河公司的股票,雖然在股票市場進行培育的進展並不大,但其後鐵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國形成了投機熱潮,引發了在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共有22家地方證券交易所。
進入了50年代,倫敦證券市場再次向海外投資急速傾斜。因為被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Bank)的英國式證券商的活躍,廣泛地把美國的鐵道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的證券等加入了交易對象,從而為確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邁進了關鍵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產業資本而成長壯大起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市場不斷擴充而逐漸地擴大起來的。
與此成為對照的是,美國證券市場首先是為了開發運河、鐵道等國內產業基礎而堅實地發展起來的。提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可能大家都會自然地聯想起華爾街,其實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則是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們作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頓島的南部劃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來的。伴隨著美國的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也開始逐步繁榮,證券交易中介商人們所匯集的咖啡館也不斷地增加。最初交易者們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進行買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上升的熱潮所支撐著的證券交易量不斷地增加,還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刊登著交易價格波動狀況的報紙。
由於市場交易混亂與競爭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位經紀商經過秘密協商,制定出了停止不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進行證券買賣交易,最低手續費為0.25%,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交易等正式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成為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並定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至此一個集中的證券交易市場基本形成。1863年,「紐約證券交易會」易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發展水陸運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事業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民間事業債券、股票等,使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就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緊跟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道股票熱。Mohawk&Hudson鐵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鐵道股票,其交易從1830年就開始了。之後鐵道股票的上市持續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內進行的買賣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到1837年股價暴跌,其後5年左右華爾街一直是處在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間,電報的發明與建設,加利福尼亞的黃金開采熱(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對墨西哥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景氣擴大,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也開始逐漸地活躍起來了。其所交易的證券從以鐵道股票為中心,逐步擴大到了包含銀行股票、保險股票、運河股票等,股票數量與交易量都明顯地增加,證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劇地增加了。1865年,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中斷了的鐵道建設再度開始繼續,經濟也開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股票市場走強,美國進入「飛揚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升了468%。那時人們可以進行保證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證金融資購買股票,而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保證金交易的數量,到1929年10月初,經紀人貸款總額激增至68億美元的頂峰,比1928年1月的38億美元高出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到達頂峰後疲態初露,商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但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牛市後美國股市從9月3日的386.1點開始掉頭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了,單日下跌達18.5%,美國股市由此進入漫長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前期美國最富盛名的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其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欣欣向榮,繼續向上,走出了數輪持續十多年的超級大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股市崩盤、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財務丑聞等事件等,但美國證券市場依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人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帶來了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規模金融資產涉足資產重組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證券市場的資金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萬點之後繼續奮發向上,至今已突破一萬三千點關口。
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政策,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當代證券市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開。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隻股票——上海飛樂音響於1984年11月誕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我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上海股票的櫃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了深圳股票的櫃台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仿效上海和深圳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相繼設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進行櫃台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躍。但是當時的交易很原始,極為不規范,沒有交易記錄,沒有成交確認制度,沒有過戶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場極為混亂,糾紛不斷,於是盡快成立規范的證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經國務院授權,人民銀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滬深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場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後國內其它地方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范化。
剛開始,上海交易所對股票的交易價格進行管制,將股票交易的漲跌幅嚴格限制在1%以內。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試點作用,造就了國內證券市場一輪大行情。由於股票供不應求,市場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進一步刺激了投資大眾對股票的需求,於是國家開始加大股票供給,以發行股票認購證進行搖號抽簽的形式發行新股,滬深股票市場規模開始迅速擴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大盤開始快速上漲,滬深股市上漲超過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正式確立,滬深股票市場走出了一輪氣勢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漲幅超過2倍,股票供不應求。為平抑股價,增加供給,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但是當時市場極度熱烈,對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億股股票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出現了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局面,並且引發了內部人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結果多數人因為沒有買到中簽表而到市政府示威,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該事件的爆發使得國家管理高層極度震驚,引發了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並觸發了公眾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存廢問題的憂慮,導致滬深股市深幅狂瀉,上海市場三天之內暴跌400餘點。
「327國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又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93年,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滬深股票市場開始反復走低,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國債期貨市場。國債期貨市場是上交所於1992年12月建立,開始只允許部分券商進行自營買賣。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國債期貨交易日漸活躍。到了1994年秋天,國債期貨發展的政策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面對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央行出台儲蓄保值貼補政策,國債的固定利率也變成了浮動利率,國債期貨的價格波動加大,全國各地投資者趨之若騖,成交額明顯放大,交易所國債期貨清算保證金高達140億元。與此同時,上交所管理層對經濟與政策環境變化後的風險擴大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終於在1995年2月發生了「327國債期貨事件」。
「327」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的代號,240億元的327國債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但是,「327」國債的價格卻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動,因為市場認為與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報太低,財政部可能到時會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兌付。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提高「327」國債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當時空方主力萬國證券在148.5價格封盤失敗後,在交易最後8分鍾大量透支操作,用700萬手價值1400億的空單,直接把價格打到147.5元收盤。「327國債」合約價格暴跌3.8元,當日開倉的空頭全部爆倉。最終上交所宣布當日最後8分鍾的交易無效。「327國債」事件之後,國債期貨市場仍是動盪不安,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開展國債期貨交易是我國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一次重要的開拓性嘗試,極大地提高了國債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促進了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國債乏人問津的局面。雖然這次創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它作為我國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第一次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樣本,為今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業務時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與此同時,在1994-1995年,國家採取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反通貨膨脹並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價逐步穩定並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場開始預期宏觀調控將要結束,央行將採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經濟發展,於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滬深證券市場開始恢復性上漲。到12月中旬,在9個月的時間內滬深股市累計上漲300%以上,漲幅驚人。由於擔心股市過快上漲沖擊實體經濟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批評股市存在的嚴重過度投機,同時滬深交易所開始實行漲跌幅限制,導致滬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機者損失慘重。其後股票開始一輪又一輪沖高與回落,周而復始。
2001年6月14日,國務院出台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引發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股權分置等內在結構性缺陷的擔憂,由此引發股市下跌,結束了長達5年的牛市。在其後的4年中滬深股市進入漫漫熊途,受企業經營業績下滑、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權分置等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上證指數一度擊穿1000點的整數關口,一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點的十分之一,證券市場極為蕭條,投資融資功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一些投資者信心遭受嚴重打擊,投資者甚至喊出了「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口號,證券市場投融資等基本功能幾乎喪失殆盡。
在這樣情況下,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2005年5月,在經過全面討論與廣泛認證之後,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終於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等納入第一批股改試點范圍。在股改對價、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提高清欠力度、貿易資本雙順差而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證券市場開始步入新一輪牛市。截止2007年5月,滬深股市累計升幅達到300%以上,部分個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業績支撐的股票在所謂整體上市、資產注入、重組等題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漲幅驚人。由於短期升幅過大,證券市場已經累積了不少風險,投資者應注意採取措施加以防範,不要盲目追漲殺跌,以免遭受經濟損失。長期來看,由於我國是一個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證券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在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繁榮與危機總是相生相伴的,市場的暴漲和暴跌總是如影隨形,既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第二,雖然存在許許多多的波折,但證券市場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長期來看,只有那些堅定持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才能獲利成為市場最終的勝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經濟大發展與大繁榮,都會帶來證券市場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美國飛揚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從而也為1929年的市場崩潰埋下了禍根。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美國證券市場長達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導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與股市危機。目前,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因此我國證券市場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為奇。然而,投資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應時刻注意防範風險。
④ 歷史上一共有幾次股災
歷史上最嚴重的股災一共有七次。分別是1929年美國大股災、1987年美國股災、1989年日本股災、1973年香港股災、1990年台灣股災、1996年中國股災、2001年中國股災。
⑤ 歷史十大股災
美國歷史上的10大股災(幅度超%)
美股歷史大崩盤股災之一:
開始日:1901年6月17日
結束日:1903年11月9日
熊市歷經:875 天左右(29 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57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31
百分比跌幅:-46%
這是指數紀錄最早的數據,因為在1900年之前道瓊斯指數是沒有紀錄和使用的。因此,我們恰如其分地稱之為最古老的股市大崩盤毫不為過。這個二十世紀初,指數創建後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大熊市,是100年前金融市場上的絞肉機,當時位於紐約的投機客不少來自於英國和歐洲。如果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的確認新上升通道,消耗3個月的時間,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消耗了32 個月。你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仔細看看當時發生了一些什麼事,這些包括:
1、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是47 歲。
2、只有14%的家庭有一個浴缸。
3、大多數城市內的最高車速限制是10 英里。
4、平均工資是每小時0.22 美元,年薪在300美元。
5、95%的嬰兒是在自己家裡出生。
6、只有6%的人口是高中畢業文化程度。
7、 當時位列死亡的首要原因是:流行性感冒和肺炎。
8、美國國旗上有45顆星。
美股歷史大崩盤股災二:
開始日:1906年1月19日
結束日:1907年11月15日
熊市歷經:665 天左右(23 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76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39
百分比跌幅:-49%
這場股災被歷史稱之為:「1907年大恐慌」,當時百年美股第一人的李佛莫爾時年整三十歲,靠恐慌前空頭部位大量做空「太平洋聯合鐵路」股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美元,他名揚資本市場30年從那時開始了。大恐慌發生後,華爾街上根本看不到現金,股價不是跌停,而是無論跌到什麼價位都沒人願意用現金來買。JP摩根是美國金融業的巨子和勇者,勇者就是在暴風雨後第一位敢於站出來以個人力量挽救金融資本市場,避免了紐約證券交易差點關門歇業。1907年的大恐慌,最終以美國財政部買入3,600 萬美元的政府債券,為市場注入現金流動性而結束了股災。這也是美國政府第一次直接出面以現金注入救市,也就是我們今天一旦進入下跌後。經濟學家立馬上媒體就要津津樂道的「政府應該有責任直接救市」的原始來源(不過他們不懂政府從來只能救急,而無法救窮的)。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的確認新上升通道,消耗3個月的時間,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消耗了25個月。
美股歷史大崩盤股災之三:
開始日:1916年11月21日
結束日:1917年12月19日
熊市歷經:393天左右(13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110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66
百分比跌幅:-40%
如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聽上去是一個很遠時代的故事,那我們還要再看看的1917年,這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當時道指的跌幅高達40%,如果1916年你買入1,000美元單位的指數基金,到1917年它只有600美元了。而如果你繼續持守這個部位的話,要等指數上漲67%,才能回本到1,000美元。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的確認新上升通道,消耗3個月的時間,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消耗了13個月。
美股歷史大崩盤股災之四:
開始日:1919年11月3日
結束日:1921年8月24日
熊市歷經:660天左右(23 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120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64
百分比跌幅:-47%
這場熊市起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戰時需求大幅度降低,戰後繁榮讓美股著實火了一把,股價平均上升了51%。但是,一戰結束後美國國內企業盈利成長性開始放慢和下滑,導致隨後的2年熊市。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的確認新上升通道,消耗3個月的時間,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消耗了26個月。而1921年第四季開始,美股竟然由當時的新科技成長產業領軍進入了史無前例的8年大牛市,讓美國經濟在整個二十年代突飛猛進,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最新超級大國。這就是我們稱之為金融主導產業實體經濟高速發展下的「轟鳴二十」,這點與七十年後美國的網路信息科技產業革命和中國1998-2007年高速發展很類似。
美股歷史大崩盤股災之五:
開始日:1929年9月3日
結束日:1929年11月13日
熊市歷經:71天左右(2.5 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381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199
百分比跌幅:-47%
雖然這是目前我們看到急速下跌式熊市中最短的崩盤股災(無獨有偶的2000年3月-5月,納斯達克指數也出現了為期三個月,不到40%的跌幅),但這樣的走勢是一種足以讓眾多利用杠桿透資交易的股神們多次破產和致命的暴跌,當時華爾街盛行的是自殺風。紐約華爾街當時三位最成功的金融大亨均為獨立操作的獨行俠:李佛莫爾、巴魯其和老肯尼迪(肯尼迪總統的父親,也是美國第一屆證監會主席和美國證券法制定者)全是空頭倉位的大熊(還不計算他們在轟鳴二十這黃金十年中牛市做多部分的盈利),單是做空股票就讓「偉大的李佛莫爾」賺到超過一億美元的利潤(有報道說是五千萬,但我們的研究發現最少一億美元在兩半月的空頭部位中被賺到),將他的人生推到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最高位置。這位躲在位於紐約最豪華寫字樓五大道735號皇冠大廈頂層操盤室的獨行俠,以電話指揮超過50家券商為他分倉下單交易,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幾乎有一半的錢消失在短短的兩個月急速下跌中。如果是杠桿式交易法則,瞬息的損失可以是本金幾倍以上的負資產,而資金斷裂的連鎖性停損賣單輕而易舉地把幾乎當時所有的炒作集團在幾天內打倒破產。這種崩盤的後果往往是最能摧毀大多數人們的信心。這次股災從現在來說,就是我們知道 「1929大蕭條」的開始。
美股歷史大崩盤股災第六:
開始日:1930年4月17日
結束日:1932年7月8日
熊市歷經:813天左右(27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294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41
百分比跌幅:-86%
這是一場曾經讓我們祖父輩們失去一切資產的大股災,當時90%以上的華爾街銀行家永久性的徹底破產。在這個歷時813天的下跌絞肉機中,投資者平均最少損失了86%的資產,這個崩盤是1929年9 月的接續,補跌造成了隨之而來的大蕭條,前期沒有下跌被扛住的「藍籌股」,快速巨幅補跌。抄底者迅速被市場掀翻在地,變成一無所有的無產者。如果你當時年滿22 歲,在1929年9月3日有1,000美元的股票資產,到1932年7月8日股災結束日那天,它就只剩下108 美元了。想要恢復到1,000美元的資產嗎?當然可以,你得耐心地等待25年,那可是1954年的故事了,或許你的頭發已經等白了三分之一,而你兒子的兒子也出世了。因為指數要努力地爬升9.5倍或上漲950%,才能讓你解套,我們還不計算25年中的物價上升帶來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損失喔!這僅僅是你22歲時候錯誤的選擇在47歲時候能夠收回的成本。誰也不能保證你在1929-1932年間買入的套牢股票長期持有25年後它們是否還是偉大的企業,誰在乎呢?江山代有人才出,資本市場一樣。大崩盤後脫穎而出的都是1929年前鮮為人知的新企業,產品和技術市場佔有率高速發展,股票在過去的熊市中沒有壓力下的套牢盤,這些都中型企業成為推動市場領導板塊中的領導股。
1932–1933年作為1929年美股超級牛市大崩盤觸底後第一個實質性的反彈開始後的再次下跌,是熊市轉牛後的一個恐慌,與其說是恐慌,還不如說是大蕭條的後遺症在繼續干擾大眾的信心。當時道指由1932年的40點反彈到1933 年的80點,指數反彈了100%,只歷經了3個月,再次大幅度下跌到50點左右回穩向上。1933年所構築的底部的消耗了3個月,但是如果從1929-1932年這個大熊市來看,不算其下跌過程的時間,只採用到最低點後從新開始主升通道確認開始,也就是終極底部的構築是消耗了整整10個月的時間,道指才從新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安全區域內。如果以1929年終極頂點的熊市開始到結束,跌幅達近90%;耗時33個月,而最終確認牛市開始還要再等13個月。
美股歷史大崩盤股災之七:
開始日:1937年3月10日
結束日:1938年3月31日
熊市歷經:386天左右(13 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194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99
百分比跌幅:-49%
投資者剛剛從1929大蕭條的近八年股災中恢復點信心,以為指數會繼續努力地爬向早些年前創下的高點時,天有不測風雲,市場傳來的是歐洲陷入大規模戰爭,亞洲的日本挑起戰火,屋漏偏逢多雨時,華爾街還不斷傳出醜聞,指數在短短的13個月內急跌到大蕭條經濟開始復甦後的一半,真是辛辛苦苦5-6年,一半回到牛市前。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的確認新上升通道,消耗3個月的時間,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消耗了15個月,但這個急速的下跌過程和底部並不扎實,所以新開始的牛市只維持了1年多左右,在1939年9月開始到1942年5月的長達2年半的寬幅振盪下跌熊市,指數從155點跌到93點。
美股歷史大崩盤股災之八:
開始日:1937年3月10日
結束日:1942 年4月28日
熊市歷經:1,875天左右(61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196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93
百分比跌幅:-53%
這次大崩盤是十大股災中最具殺傷力的一次。它用了5年的時間才恢復了新牛市的上升通道,來收復原有崩潰和損失,期間還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參戰的珍珠港事件,當時整個亞洲和歐洲已經戰火蔓延。我們可以看到美股的熊市起始於歐洲二戰的開始,結束於美國正式參戰後四個月。如果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的確認新上升通道,消耗3-6個月的時間,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消耗了65個月。這是個股災裡面套股災,崩盤裡面套崩盤,恐慌之中套恐慌,熊市裡面套熊市的行情。這也是美國人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極樂到極悲的年代。大量不懂怎麼賣出股票的投資者、銀行家、做市商和投資機構,就在這樣的金融絞肉機市場中破產出局,永無翻身的機會。這就是1929年超級大股災發生後底部不可預測性和難以預測性的危險所在,估計現在你也已經徹底明白了大股災後任何預測底部和近期走勢都是異想天開的愚蠢之舉。
美股歷史大崩盤股災之九:
開始日:1973年1月11日
結束日:1974年12月06日
熊市歷經:694天左右(23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1052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578
百分比跌幅:-45%
這是另一個長時間的熊市,經歷過那段艱難時間的投資者都還記得石油危機、水門事件和越南戰爭,這場恐怖的熊市持續了694天才結束,一大批當時的股市精英和抄底銀行家被破產清出市場。如果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的確認新上升通道,消耗3個月的時間,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消耗了26個月。
美股歷史大崩盤股災之十
美股最近一次大崩盤:
開始日:2000年3月7日
結束日:2002年10月8日
熊市歷經:950天左右(31個月)
納斯達克指數終極頂點:5,133
納斯達克指數終極低點:1,108
百分比跌幅:-78%
美國2000年大牛市最終結束轉入大熊市,先倒下的是新科「股王」高通這個一年內上漲了45倍的高通;而最後倒下的就是連續成長了10年,漲幅度高達78,000倍的股聖「思科」,它從分股後1990年的0.01多美元每股計算,漲到2000年3月的82美元一股。而思科真正下跌,是在美股2000年大熊市啟動後6個月才開始的。在我們公司的美股百年資料庫中,每輪牛市結束後能夠維持高價股龍頭的概率連1000分之一都不到。過去20年中繼續維持股價成長的股票幾乎沒有了,但這些股票代表的公司依然是大企業。這其中包括思科、微軟、高通和英特爾,股價和2000年的時候比較,三分之一都不到,而雅虎連六分之一的股價都不到,還有不少過去的英雄公司,現在已經退市消失不見了。歷史證明大熊市的特徵就是沒有股王和股聖,王和聖的頭部就是熊市的標准。
經過對美國這個成熟資本市場120 年中所有的大小熊市分析後發現,只有0.1%概率的股票能夠在連續幾個牛熊交替的行情中依然創出新高,成為領導股中的成長之王。在過去108年中,道瓊斯30指數中只有GE通用電氣一直在榜,就是說108年,如果你的指數選股是買入不動,那選對的可能性也就只有3.3%的概率。
⑥ 1990年後,中國總共出現過幾次大的股災
截止到2017年共5次。
第一次,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滬指從1429點最高點中東到386點的最低點,歷時半年,跌幅達到72%,這是中國股市第一次泡沫崩盤,也是迄今為止的中國股市行情中下跌速率最快的一次。
第二次,1993年2月至1996年2月。這量中國股市周期最長,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熊市,從1993年2月的最高點1558點,到1994年7月的最低點333點,最大跌幅78%,簡直是一場災難。
第三次,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股指從最高點1510點到1997年9月的最低點1025點,最大跌幅達到32%。如果從常規技術角度和宏觀背景分析,這也是中國股市第一次合乎"標准"的熊市。
第四次,2001年6月的最高點2245點至低點1346點,跌幅已達40%
第五次,2007年10月的最高點6124.04點至2008年4月低點2990.79點,跌幅已達50%,但2990.79點是否是本輪低點底部仍有待在今後行情中的進一步觀察。
(6)中國歷史崩盤擴展閱讀
2015年中國股市遭受了重創,自2015年6月12日以來,上證綜合指數已經下跌了32%,深圳股市下跌了41%。大部分個股被腰斬,停牌的上市公司已超過1400家,佔了兩市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多,兩市總市值蒸發了20多萬億,這在全球股史上都是罕見。
雖然中國央行正在竭盡全力拯救股票市場,人民銀行將利率下調至近幾年最低點,大佬們承諾回購股票,監管機構已經宣布暫停IPO的發行……
⑦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1、夏朝
夏桀,雖智勇兼備,但生性殘暴,沉溺聲色。武力征服不從部落,且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盡搜刮民脂民膏,加劇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最終商湯伐夏成功,夏滅亡。
2、商朝
不務朝政,攻打黃土高原和東夷地區。這些加劇了諸侯的背叛,削弱了商的力量。岐山地區的周部落,休養生息,悶聲發財,最後商紂無奈自焚,商滅亡。
3、周朝
(1)西周。
周宣王時,土地改革中央加強了對土地的控制,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遭到大貴族的反撲。然後千畝之戰大敗,宣王的南國之師被摧毀。
到了周幽王,違背嫡長子繼承製,廢太子另立,引起諸侯不滿。加上褒姒,上演烽火戲諸侯,諸侯憤怒。而後,被廢太子聯合外公申侯,犬戎入侵鎬京,諸侯不救,西周滅亡。
(2)東周。
東周東遷後,大量土地分封與諸侯,控制諸侯的力量徹底消失,諸周天子成為傀儡,出現了春秋戰國局面。
4、秦朝
秦末年,皇子胡亥與宦官和丞相勾結奪位,逼迫太子扶蘇自殺。登基後重用趙高,朝廷內部矛盾激化。外憂。開疆擴土(嶺南地區)使得關中人力不足;北匈奴南侵,大部精銳北上阻擊;地方起義(陳勝吳廣)爆發。巨鹿之戰,章邯率殘部被項羽擊敗,劉邦趁勢入關中,秦滅。
5、漢朝
西漢。
漢武帝志在疆域,對外連年征戰,國力消耗殆盡。霍光死後,外戚王莽逐漸掌權,6年,殺平帝廢孺子自立稱帝,西漢滅。主要是外戚奪權政變。
東漢。
劉秀起兵,大敗王莽,稱帝,國號仍為漢。末年,後宮干政。竇太後垂簾聽政,竇氏家族將國庫掠奪一空。而後,鄧太後鏟除竇太後,重用宦官和外戚,這些都孤立了皇權,使之成為傀儡。220年曹丕稱帝,漢滅。
6、三國時代
司馬懿奪權,接管曹魏,此後司馬家族代魏立晉打下基礎,司馬炎篡位,魏國滅。
蜀國阿斗寵信宦官黃皓,不勤政,不納諫。因荊州孫吳殺關羽,蜀吳聯盟開始破碎。諸葛亮和姜維常年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九伐中原)耗盡國庫,軍力下降。鄧艾,鍾會伐蜀。鄧艾繞過蜀國前軍,奇襲益州(成都),此時國內空虛無軍可戰,阿斗降,蜀滅。
吳國政局動盪,國主孫皓荒淫殘暴,軍心渙散;而此時司馬炎隔江相對,招撫渡民,輕徭薄役,並在江邊安營紮寨,訓練水師。279年,攻破建業(南京),吳滅。
7、晉朝
司馬懿奪權,接管曹魏,此後司馬家族代魏立晉打下基礎,司馬炎篡位,魏國滅。
西晉時期,出現了五胡亂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結合,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羌,契丹,氐)。大量土地荒蕪,百姓戰死,加上天災大旱,國力極為虛弱。之後,匈奴首領大舉南侵,攻入洛陽,西晉滅。
東晉時期,主要是軍閥奪權。劉裕經過一系列戰爭,不斷膨脹軍事實力,領土面積,徹底控制了東晉朝政。最後逼迫司馬德文禪讓,東晉滅。
8、南北朝(420年-581年)
這是一個混亂時期,很復雜,參與的國家太多了(宋,梁,齊,陳,北魏,北周,北齊)。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魏,齊,周。
楊堅輔政,逼迫靜帝禪位。
9、隋朝(581年-618年)
前期大興土木,建大興城、開鑿運河;後期又修建洛陽城、隋煬帝肆意揮霍國庫;軍事上,三次遠征高句麗,隋朝國力銳減,士兵消耗殆盡,階級矛盾加劇。
群雄割據,李密,王世充,竇建德,李淵等起兵。最後李淵攻入長安。618年,稱帝,隋滅。
10、唐朝(618年-907年)
安史之亂:府兵制遭到破壞,士兵無地可耕,逃亡。府兵制改募兵制,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將權力交給節度使。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不和,聯合契丹,突厥等民族攻入長安,奪取洛陽,玄宗出逃,軍事力量完全喪失。
地方割據。中央薄弱,地方割據,全國混戰。為了削藩,中央力量耗損一空。窮兵竇武,加劇階級矛盾,激化黃巢起義。朱溫在鎮壓起義時崛起,控制政權。907年,篡國,唐滅。
11、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923年,後梁北太原晉王李存勖滅,建立後唐,地方起義。
936年後唐被契丹滅(石敬瑭勾結),建立後晉,外族入侵。
947年後晉被契丹滅,建立遼,外族入侵。
947劉知遠建立後漢。
951年郭威篡權,建立後周,政變奪權。
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
12、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
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宋失去屏障,金人長驅直入。1125年金完顏家族南侵,宋軍失敗,割地議和。宋朝軍事力量大大下降,主戰大臣遭擠壓。1126年,徽欽宗被擄。1127年,北宋滅。
(2)南宋。
蒙古鐵木真在北方完成大一統,積累了雄厚的軍事實力。宋朝軍事將領岳飛被殺,岳家軍戰鬥力瓦解。由寧宗理宗開始,丞相都缺少治世之才,有的更是奸佞。1279年,崖山戰敗,陸秀夫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南宋滅。
13、元朝(1206年-1368年)
民族矛盾。瘋狂擴張實行搶掠屠城;多民族的不平等(蒙古人最高等,由北往南逐漸降低,黃河長江流域的漢族最低等),引起其他民族不滿,矛盾尖銳。統治上,因對中原(封建社會)認識不足,政治基礎薄弱,失去漢族擁護。
地方割據。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等紛紛起兵,天下大亂。後期,因蒙古南移,北方草原部落乘機發展,脫離蒙古。1368年,朱元璋北伐,常遇春徐達等能征善戰,攻陷大都改為北平,元順弟北逃,朱元璋南京稱帝。
14、明朝(1368年-1644年)
經濟上因為社會進步,資本主義等萌芽,經濟發展明顯,需要更多貨幣政策以防止通貨膨脹或緊縮,當時沒有這個能力,因此農商業手工業等波動較大,阻礙了生產力進步;連年東征(出兵朝鮮抗倭,鳴梁海戰就在這時候),消耗了諸多軍事力量;
政治上,張居正改革失敗,階級矛盾嚴重;三大奇案引起政局不穩,百官變動,人才流失。魏忠賢時期,政治極為黑暗腐敗,捕殺東林黨,黨羽斗爭加劇,朝政動盪,國庫日漸空虛。軍事上,袁崇煥回京被殺,失去關寧防線;加上中原地區旱災嚴重,無糧可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煤山自縊,明滅。
15、清朝(1644年-1911年)
閉關鎖國,禁錮思想,科技進步緩慢;社會制度上,落後列強的資本主義制度,生產關系生產力得不到解放。
外敵太過強大(八國聯軍),列強帝國的不斷入侵一方面消耗的清軍事力量,另一方面不平等條約中割地賠款國庫空虛,喪失民族氣節,民眾大失所望,得不到群眾基礎擁護。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洋務運動,階級矛盾爆發。
西方思想與傳統思想沖擊,資本主義救國熱情空前高漲,為階級矛盾。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1912年,溥儀退位,清滅。
⑧ 中國發生過幾次股崩
還沒有發生過真正的股崩
第一輪暴漲暴跌:100點——1429點——400點。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中國股市從100點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證指數就狂飆至1429點,這是中國股市第一個大牛市的「頂峰」。在一年半的時間中,上證指數暴漲1329%。隨後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個月後,1992年11月16日,上證指數回落至400點下方,幾乎打回原形。
第二輪暴漲暴跌:400點——1536點——333點。上證指數從1992年底的400點低谷啟航,開始了它的第二輪「大起大落」。這一次暴漲來得更為猛烈,從400點附近極速地竄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點收盤(上證指數第一次站上1500點之上),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上證指數上漲了1100點,漲幅達284%。股指在1500點上方站穩了4天之後,便調頭持續下跌。這一次下跌基本上沒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時間較上一輪要長,持續陰跌達17個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證指數跌至這一輪行情的最低點333.92點收盤。
第三輪暴漲暴跌:333點——1053點——512點。由於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輪行情再次啟動,這一輪大牛行情來得更加猛烈而短暫,僅用一個多月時間,上證指數就猛竄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點1053點,漲幅為215%。隨後便展開了一輪更加漫長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證指數跌至512.80點的最低點。這一輪下跌總計耗時16個月。
第四輪暴漲暴跌:512點——1510點——1047點。1996年初,這一波大牛市悄無聲息地在常規年報披露中發起。上證指數從1996年1月19日的500點上方啟動。1997年5月12日達1510點。不到半年時間,大盤暴漲1000點,上證指數上漲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調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點。
第五輪暴漲暴跌:1047點——1756點——1361點。1999年「519」行情井噴,在短短的一個半月時間,股指上漲將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證指數上攻至1756點。它第一次將歷史的「箱頂」(1500點)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腳下。隨後股市大幅回調。2000年1月4日,上證指數直抵1361點。
第六輪暴漲暴跌:1361點——2245點——1000點。由於繼續受歐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國股市最後奮力一搏,終於沖上了本輪行情的「至高點」。2001年6月14日,上證指數沖向2245點的歷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國本輪大牛市的真正終結。
2001年10月22日,上證指數快速跌至1515點這一敏感點位。1500點究竟是中國股市的「箱底」,還是「箱頂」?歷史似乎跟我們股民開了一個大玩笑。原來1500點仍是中國股市的「箱頂」,曾經的「箱底」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不是嗎?就在中國股市在1500點的上方稍作停留後,她依然還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點的歷史「箱頂」下方,這樣的指數點位似乎讓人感覺更真實、更安全、更踏實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證指數跌至1339.2點;2004年9月13日,上證指數跌至1259.43點;2005年6月6日,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最低為998.23點。與2001年6月14日的2245點相比,總計跌去1247點,這與此前專家預言「推倒重來」的1000點預測是十分巧合的。這便是一種技術性的報復,更是上一輪瘋狂的大牛市自製的「苦果」。
第七輪暴漲暴跌:1000點——3300點——1500點?2005年6月,上證綜指破1000點,2006年1月從1200點啟動,截止2007年4月6日收於3300點之上,過去的歷史高點已被遠拋腦後,一年多時間大盤累計漲幅超過了230%。這一輪行情的上漲應該算是歷史上最為猛烈的。50倍的市盈率還能伴隨這一波行情走多遠?我們將拭目以待。當然,這一輪大的行情結束後,將回調至何處,我們仍將拭目以待。我認為目前5000是階段性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