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歷史事件
1、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04:45,德軍聯合附庸國斯洛伐克的軍隊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給予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沒有聽從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所有參與的國家都沒有估計到這場戰爭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
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以及對以前1921年簽訂的屈辱的《里加和約》的不滿,在1939年9月17日從東面收復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與西白俄羅斯。
德軍和紅軍在9月28日在布格河會師。波蘭侵略戰大致上在10月6日結束,但是波蘭沒有向德國或蘇聯投降。而且,波蘭的流亡政府在盟國組織了一個有力的地下組織。
2、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在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雖然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大規模撤退行動使英國及法國得以利用各種船隻撤出了大量的部隊、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實力。但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導致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出現嚴重問題。
此次撤離,標志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區被德國佔領。
3、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
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
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此後,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佔領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5月9日0點30分,德國政府在柏林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即時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後,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地區成為蘇占區,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350餘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穿甲炸彈,並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
美軍毫無防備,他們在爆炸的巨響中醒來,倉促進行自衛。整場先發制人的襲擊在90分鍾內結束,彼時,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毀188架飛機,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
攻擊過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聲明。幾日之內,納粹德國與義大利向美國宣戰,而美國也迅即予以了宣戰回應。
5、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
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斷擴大侵略的范圍和規模,促進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兩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蒙受重大損失,被迫對日宣戰。美國、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向德、意、日宣戰,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戰爭,國際反法西斯力量進一步壯大。
美英兩國為了商討對策,擬定作戰計劃,提高國際聲望,1941年12月22日~1942年1月14日,美國總統F.D.羅斯福、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了代號為「阿卡迪亞」的會談,倡議對法西斯國家作戰各國簽署一項宣言。
2. 二戰對中國歷史有什麼推動作用
國內方面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日本的侵略客觀上促使的本來軍閥割據的中國加速了統一的進程內,日本容人直接就打掉了不少軍閥,南方的軍閥被迫聯合起來又被蔣介石犧牲掉了一批。在東北還遺留下了不少重工業基礎,另外也處事了全國其他地方重工業特別是軍工產業的發展。政治反面促使國人民族凝聚力的加強。國際方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際地位,雖然當時確定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由中華民國出任。
3. 誰能講講一戰二戰,或者中國古代的戰爭歷史
】
施里芬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 馮 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德國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只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起義,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魏瑪共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1914年7月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1914年8月 德國向俄、法宣戰並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5年5月 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7年2月 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因而退出大戰。
1917年4月 美國參戰。
1918年3月 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 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年11月 德國簽約停火,大戰結束。
大事記(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美國崛起;中歐出現第二帝國;遠東日本帝國的興起;英法德三個海外帝國的擴張。
4. 二戰後中國發展歷程
二戰」結束,舊有國際格局被徹底擊碎,新的國際大格局慢慢地成形。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擊敗國民黨成立新中國,徹底打破了美蘇對遠東格局的最初設想。由此構成了朝鮮戰爭爆發的大背景,朝鮮戰爭始於美蘇的「出人意料」,而結局對它們而言同樣是「出人意料」。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在朝鮮半島的勝利,不只是改變了遠東地區的格局,整個世界的格局也隨之改變了,同時世人們也由此知道了,後面的歷史將不再僅僅是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來書寫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的主題是破舊立新。舊有國際格局被徹底擊碎,美蘇忙著接收西歐的勢力范圍,一個新的國際格局慢慢成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國家的勝敗不能僅僅去看它分屬哪個陣營。德、日在戰場上徹底失敗了,它們的國家工業體系也遭到徹底破壞,更重要的是,它們在戰後受到了新國際關系結構的約束,本土又有戰勝國駐軍,德國被一分為二,說它們失敗是很好理解的。而英、法兩國雖然在戰爭中免於亡國,國家主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在新的國際格局中,原來以歐洲為中心,圍繞殖民地的利益分配體系被美、蘇所各自主導的新體系所取代,無論是靠向美國的西歐國家還是靠向蘇聯的東歐國家,在新的體系中都僅僅居於從屬位置,過去由英、法所控制的中東、印支等地區全部成為了美、蘇的勢力范圍,從這層考慮來說,說英、法是戰勝國是比較勉強的。
以此來推之中國也絕不可能是「戰勝國」,而且要比英、法更慘。當時國民政府在經濟、國防和國際政治上全都受制於美國,以中國海關來說「中國」二字不過代表一個地理意義而已,實際控制權掌握在美國手中,不但如此,如軍警憲特這類強力部門,也都在政府這條線之外和美國人保持著直接聯系,僅從此說那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就可以視為美國的勢力范圍;東北地區則由蘇軍佔領,新疆地區同樣處於蘇聯的影響之下,那時烏魯木齊學校教材都是蘇聯的,提到「首都」孩子們想到的是莫斯科而不是南京;內蒙受外蒙古的影響未來走向同樣飄忽不定;除此之外,英國人不光控制著香港地區,西藏地區也處於它的影響之下。即便是南京國民政府多多少少能夠施加影響的區域,譬如蔣介石集團江浙地區,李宗仁集團兩廣地區,閻錫山控制的山西等,各個地區的地方勢力也都與美國人保持著獨立直接關系。
1945年之後,國民黨政府看似廢除了眾多與列強簽署的不平等條約,然而如前所述「二戰」結束初期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美蘇接手西歐國家勢力范圍的歷史,這一點在當時的中國也不例外。當時的中國空頂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名頭,而實際又是什麼樣呢?此處先來說中蘇之間。1945年8月,國民政府與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滿洲里至綏芬河由哈爾濱至大連旅順之干線合並為中國長春鐵路,應歸中華民國'及蘇維埃共和國共同所有並共同經營…十、蘇聯政府有權在上開鐵路用加封車輛運輸過境之軍需品,免除海關查驗…十一、經上開鐵路應免關稅或其他任何捐稅…本協議期限為三十年」《關於大連之協定》:「為保證蘇維埃共和國對大連為其貨物進出口之利益獲得保障,中華民國同意:港口主任由中國長春鐵路局局長在蘇籍人員中遴選於徵得大連市長同意後派充,港口副主任應照上開手續在華籍人員中遴選派充之…蘇聯之貨物均免除關稅。協議期限定為三十年」《關於旅順口之協定》:「一、中華民國'政府同意兩締約國共同使用旅順口為海軍根據地…五、中國政府,對於主要民政人員之委派,將顧及蘇聯在該區域內之利益。旅順市主要民事行政人員之任免,由中國政府徵得蘇聯軍事指揮當局之同意為之。在該區域內之蘇聯軍事指揮當局為保障安全與防衛起見向中國行政當局所作之建議,該行政當局予以實行;如有爭議,則此類事件應提請中蘇軍事委員會審議決定之…六、蘇聯政府在第二條所述之地區內,有權駐扎陸海空軍,並決定其駐扎地點…本協議期限定為三十年」僅這三個附件,就意味著中華民國政府如果繼續存在下去就將白送給蘇聯一條鐵路一個軍港,外帶一個旅順市,而且一送就是三十年,而三十年後早已形成既定事實,屆時的結局也就不難想像了。蔣介石能做「總統」無非是因為江浙派系的經濟實力最強而已,那時中國地域間經濟壁壘比如今歐洲國家間有過之而無不及--試問現在誰會把歐盟看成一個獨立國家?而這種事實的分裂局面是除中國人民外,所有當事者都樂於見到的,美國在蔣介石和李宗仁間打平衡牌讓他們相互牽制的歷史就是例證。如此發展未來中國的領土主權會像德國、朝鮮那樣出現法理上的分裂。
國民黨除了與蘇聯簽署不平等條約之外,1946年11月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簽署了後果更加嚴重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斥市場民族工業盪然無存,美國軍艦及民船在中國海港可以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到了《中美青島海軍基地秘密協定》乾脆明說「中華民國」修建的青島海軍基地,沒有美軍允許他國任何船隻不得隨意停靠。1945年11簽署《美國在華空中攝影協定》,1946年9月《中美三十年船塢秘密協定》,10月《中美警憲聯合勤務議定書》,12月《中美空中運輸協定》,1947年1月《中美青島海軍基地秘密協定》,9月《中美同意美軍駐華換文》,12月《中美海軍協定》。不客氣地說,南京國民政府對比之前的北洋政府並沒有什麼區別,而後者好歹還依靠「華盛頓九國公約」收回了青島和山東的主權。
除《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條約之外,國民政府尚需償還1942年向美國借貸的貸款5億美元,而1945年國民政府全部黃金儲備也就約合5億美元,直到1952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也才剛剛到50億美元。除舊債外,國民黨政府還曾在美國發行過國債,募集大量資金用來打內戰。這兩筆債加在一起中國是還不起的,按照西方國家慣常的手段,還不起賬它們必然就會讓你借新賬還舊賬,結果是越還越多,越多越還不起…這筆「驢打滾」的債務將使得中國再次由於資本流失導致無法完成資本積累,無法實現國家工業化。更嚴重的是,旅順大連駐扎著蘇軍,青島駐扎著美軍,而美蘇爭霸的局面業已形成,未來如果美蘇開戰則日俄戰爭期間旅順大連的慘劇將在整個中國重演,即便美蘇是冷戰,哪個商人又敢在這樣一個火葯桶上投資呢?屆時不要說外商,本國資本家也會盡可能把產業轉移到更為安全的國外去。
甲午戰爭戰敗之後日本向中國勒索巨額的「戰爭賠款」。數額是當時的清廷根本拿不出的,只能向列強們「貸款」。從那以後中國的民脂民膏被以稅收的形式搜刮一空,然後作為「戰爭賠款」的債務本利每月在匯豐銀行交割分配到列強手中,中國工業化資本積累的途徑由此完全被掐斷。這種貸款和民間俗稱的「驢打滾」賬別無二致,你根本不可能還清,中國成了列強的提款機。資本不斷外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化現代化道路都被堵死了。後來清朝被推翻,可北洋政府繼承舊債;北洋政府被推翻,蔣介石政府接著繼承--這是列強承認你的先決條件,所以中國工業化也就遙遙無期了。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出乎這些人的意料,中國共產黨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全國政權,之後又解放了新疆和西藏,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一個個都被轟了出去。更「可氣」的是,毛澤東竟然宣布「賴賬」了,美蘇等國既定的戰略構想都因為一個新棋手的加入而被徹底打亂了。由此開始,中國內地的事務只有中國人說了才算。正是解放戰爭,才真正確立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格局中的戰勝國地位。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應該是八年抗戰加三年解放戰爭。中國的勝利不在於戰爭期間贏得了多少財富;相反,十幾年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國民經濟的基礎,並付出了數以千萬計的生命,中國最大的勝利在於贏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主,為日後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最大限度的、不受限制的發展空間。
美國政府提出承認新中國的先決條件是,人民政府必須承認美國在華的特權,並且要替南京國民政府還欠美國人的債。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毛澤東於是對司徒雷登就只能說「別了」,美國在中國內地的勢力被徹底驅逐了出去。某些人一直說新中國沒有「法制」正是始於這里--毛澤東「賴賬」是違反「國際法」的。再進一步從經濟角度來看那時中國的境遇。
而在此之前的1945年,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南北兩側分別接受日軍投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了各種控制區域。這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幾乎就是兩德分裂的東方翻版,美國人從上海把李承晚勢力弄到了美佔區;1948年4月在南朝鮮宣布建立「大韓民國」,蘇聯作為應對,給北朝鮮松綁,在同年9月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自韓國、朝鮮建國之後,兩邊就都宣稱自己才是朝鮮的「正統」,而對方僅僅是「竊取」了國家名器的「偽政府」,與自己不共戴天。「三八線」上,雙方你來我往,摩擦、沖突不斷。兩國政府都忙著整軍備戰,以圖統一朝鮮半島。而蘇美兩國,則基本算是安於現狀。
這之後在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親赴莫斯科,中蘇由此開始就東北主權展開了拉鋸戰。中方利用英國、印度等英聯邦國家將和中國建交的消息向蘇聯施壓,同時在外蒙古問題上予以一定的讓步(必須指出的是,自沙俄時代起,俄國就在開始經營外蒙古,之後蘇聯一方步步為營,而中國則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自1945年蔣氏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以後,外蒙古問題已無可挽回,原因無他,國力使然),最終中蘇在1950年廢除原《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訂立新條約,新條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不遲於1952年底,蘇聯軍隊撤出旅順海軍基地」,由此恢復了中國政府在東北地區的主權。然而這一條約還是留了一個尾巴:蘇聯同意提前歸還長春鐵路,不過「在蘇聯的遠東地區受到戰爭威脅的情況下」,蘇聯仍然可以「借中國長春鐵路調動部隊」。斯大林的潛台詞是:「我已經'讓給'了你巨額的利益,放棄了我'應有'的權利,你如果連一條鐵路上的調兵權都不肯答應,那就別做夢了。」自清末起百餘年留下的窟窿,朝夕之間想填上,談何容易啊。
中蘇新條約的簽署徹底改變了蘇聯的對朝政策:一直到1949年蘇聯還在反對金日成以軍事手段統一朝鮮半島。而到了1950年1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之後,斯大林首次表態「可以和金日成同志談談」並表示「准備幫助他」。斯大林的考慮是:如果朝鮮勝利,則蘇聯在中國「丟失」的利益從朝鮮半島找回來--仁川和釜山可以替代大連和旅順港,且蘇聯可以通過朝鮮半島,繼續影響東北;而如果朝鮮失敗,屆時鑒於東北亞的緊張局勢,中國將不得不請求蘇聯軍隊留駐旅順港和大連,而長春鐵路根據條約實際上亦「失而復得」。
於是,朝鮮在事先未通知中國政府的情況下於1950年6月25日凌晨向南發起進攻--中方是通過國外報紙才獲得此消息的。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後一路攻城掠地,韓國李承晚的軍隊節節敗退。而在9月15日至28日,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成功後,形勢開始急轉直下,人民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很快被瓦解,開始向北潰退。 迫於局勢,朝方開始向外界求助。從本意上說,朝鮮更希望由蘇聯出手相助--朝鮮在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從維護自身民族獨立性的角度說,朝鮮對中國自然始終有所顧忌。但蘇聯卻先由大使什特科夫「婉言拒絕」了朝鮮方面的請求,而後10月1 日,斯大林一紙回電,「請找中國同志相商」。當晚深夜,朝鮮方面與中國使館聯絡,請求出兵相助。原本一心一意准備解放台灣地區的中國政府,因美軍於1950年6月27日進入中國台灣海峽,不得不將目光轉投到朝鮮半島。中國政府的底線是:美軍不能越過「三八線」。這背後的道理是:若美國一味相逼,朝鮮軍隊最後必然要撤到中國東北境內--斯大林和周恩來會談時曾提出,「戰事若繼續惡化,朝鮮同志不妨將武器、物資等有組織、有計劃地撤到東北,以便於重新進入朝鮮。最糟糕不過,金日成同志可到東北組織流亡政府」。如果此時蘇聯再出兵東北,則之前中國辛苦談判取得的成果將要毀於一旦,在外蒙古問題上的讓步變得毫無意義,東北主權極可能得而復失。 最終,在蘇聯未派遣空軍提供掩護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仍舊在10月19日入朝參戰--朝鮮戰爭對中國而言,首先是保衛東北主權之戰。
再來看看同時期的美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美國的第一反應不是向朝鮮宣戰(6月30日),而是由杜魯門拋出「台灣地位未定」的宣言;同時美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6月27日),阻止中國政府解放台灣地區。
5. 中國二戰歷史上有那些偉大的人物犧牲了
這個偉大,實在太大了。列舉幾個:
張自忠,郝夢齡,佟麟閣,趙登禹,戴安瀾
吳佩孚
郁達夫
6. 有沒有詳細介紹二戰後世界或者中國歷史的書
二戰回憶錄》
《第三帝國的興亡》
《戰爭風雲》《戰爭與回憶》
《兄弟連》《二戰經典戰役》
遠征歐亞---美軍二戰史。
鋼鐵洪流---英軍二戰史。
橫掃千軍---蘇軍二戰史。
血肉長城---國軍二戰史。
7. 二戰中國死了多少人
死亡1800萬人。
中華民國所列的傷亡數為3500萬,其中死亡佔1800萬,而在這死亡的1800萬人中屬於前兩類死因的人數大概佔20%,蘇聯前兩類的死亡人數則要佔到死亡總數的一半以上。
軍隊在戰爭中的損失(減員)一般由死亡、傷病、被俘、失蹤等幾部分構成,而軍人的死亡又包括陣亡、因傷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為例:蘇軍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為681.7萬(陣亡佔76%,因傷致死佔16%,因病、事故等死亡佔8%),被俘或失蹤為445.6萬,傷病累計為1832萬人次(受傷佔82.9%,因病減員佔16.6%,凍傷佔0.5%)。
2015年6月6日至9日,4集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受到各方好評。光明日報社12日在京舉辦的研討會上,專家認為,該片客觀、真實記錄了德日兩國對待二戰歷史的態度以及產生的不同影響,具有較高的說理性和說服力。
《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展現了德日兩國對待二戰歷史截然不同的態度:二戰結束後,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納粹的追責、清算至今仍未停止;而日本戰後百般抵賴侵略歷史,屢屢修改教科書、領導人多次參拜靖國神社等,嚴重沖撞著國際公理和正義的底線。
8. 為什麼二戰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戰爭往往會改變很多東西,產生很多東西。
一,清末以來,中國以貧窮版落後給世界面貌,權而且奴性十足,沒有骨氣。抗日戰爭將所有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從泥坑裡挖了出來,這時候的中國人才是真正醒來。
二,抗日戰爭的取勝,改變了中國對東亞,對世界的力量對比,中國一躍成為5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三,在二戰中,由於聯盟關系,中國既得到了來自英美的支持,也讓自己站的和英美一樣高,至少在戰場上是這樣的。
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二戰消耗了蔣介石的力量,增強了中共的實力,抗日戰爭以前,中共到處東躲西藏,戰爭勝利之後,中共已經控制了東北大部分地區,形成可以威脅南京政府的強大力量。
9. 請簡單列出二戰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發展過程
有點亂,湊或看吧!
國內:內戰
國外:盟軍對軸心國的受降
分割德國,東西的諜報戰
好像就這么點,當然具體細節還很多,我是全憑個人記憶寫的,也只能寫出這么點了,你給的這兩個時間太近了。
10. 二戰中中國著名的歷史事件和中國著名英雄
二戰是世界性大戰,可是具體的說跟中國沒什麼關系,我覺得更准確的是屬於回局部戰斗中國和日本,美國蘇聯給答予支援。因為二戰是以歐洲和美洲到後來的非洲為主,還沒到亞洲就結束了。所以我認為不存在二戰英雄,有的只是抗日英雄和解放戰斗(內戰)英雄。那就太多了。中國10大元帥,10大將軍,等等搜索一下就全出來了。
像林彪,元帥之首,雖然後來判國被毛拿下,但是他的事跡是不可抹滅的。還有鄧小平,劉鄧大軍當時的超級王牌軍隊。朱德,比 關羽還狠剜肉取子彈。還有少將李雲龍,應該知道吧。不算太有名氣但是也是挺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