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沒有六個人 內容是中國近代歷史的相聲
前幾天看到了一個台灣相聲團體的表演,符合你的要求
相聲瓦舍
主要演員:馮翊綱宋少卿 黃士偉 等
『貳』 關於中國歷史的小品有誰知道
推薦兩個 非常有意思
1 相聲《咱爸爸》
視頻
http://www.ku6.com/show/MkP6xTOH-Khz3yUO.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4NTU2.html
甲:給大夥介紹一下。
乙:很有必要。
甲:我叫×××。
乙:我叫×××。
甲:我是一名相聲演員。
乙:我也是一名相聲演員。
甲:我們家住在淮海北路174號。
乙:我們家住在淮海南路175號。
甲:我們家住在三樓。
乙:我們家住在四樓。
甲:我們家三代同居。
乙:我們家四室同堂。
甲:我爸爸是個老革命!
乙:我爸爸資格也夠老的!
甲:我爸爸三七年就參了軍。
乙:我爸爸三六年就入了伍。
甲:我爸爸參加過淮海戰役。
乙:我爸爸也在那兒打了一大仗。
甲:我爸爸立過戰功。
乙:我爸爸受過勛章。
甲:我爸爸當時是排長。
乙:我爸爸當時任連長。
甲:我爸爸當時在解放軍第七縱隊。
乙:我爸爸當時是……國民黨那頭兒的。
甲:噢……鬧了半天你爸爸是國軍呀?
乙:噢……說了半天你爸爸是共軍呀!
甲:現在我搞清楚了。
乙:現在我更明白啦。
甲:我爸爸是好人。
乙:我爸爸是壞蛋……誰爸爸是壞蛋?
甲:你自己說的。
乙:我爸爸現在是政協委員。
甲:噢!那你一定聽你爸爸講過他參加淮海戰沒的經歷?
乙:那你也一定聽你爸爸說過他參加淮海大戰的體會?
甲:經常聽。
乙:經常講。
甲:不是說大話,要說起我爸爸他們的英雄事跡來那可是不勝枚舉呀,老×!
乙:是啊,小×,要沒我爸爸他們,你爸爸這仗也打不起來呀!
甲:嘿……乾脆——
乙:怎麼著?
甲:咱倆今天就把咱從爸爸那兒聽到的故事講給大夥聽聽。
乙:再現一下當年的戰斗情景。
甲:那我就代表我爸爸那頭。
乙:那我也代表你爸爸那頭。
甲:你怎麼也代表我爸爸那頭?
乙:我不想代表我爸爸那頭。
甲:沒關系,咱為了更好、更形象的再現一下當年戰斗的情景。
乙:這……
甲:那還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
乙:就是四十二年前的今天。
甲: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乙:也就是民國三十七年。
甲:在徐海大地上。
乙:在江淮平原上。
甲:展開了震驚中外的淮海大戰。
乙:我爸爸那頭也叫徐蚌會戰。
甲:我爸爸說戰役之大舉世聞名。
乙:我爸爸說戰線之長絕無僅有。
甲:我爸爸說東自黃海邊,西至商丘城。
乙:我爸爸說……西至商丘城,東自黃海邊。
甲:我爸爸說北起臨城,南達淮河。
乙:我爸爸說南達淮河,北起臨城。
甲:我爸爸說東南西北。
乙:我爸爸說西北東南。
甲:縱橫千里。
乙:千里縱橫。
甲:戰斗激烈。
乙:激烈戰斗。
甲:我打槍。
乙:槍打我。
甲:我投彈。
乙:彈投我。
甲:我打機關槍,噠噠噠噠……
乙:機關槍打我,噠噠噠……我受得了嗎?
甲:你說反正話來啦?
乙:對呀,兩軍作戰不得一反一正嗎?
甲:他還有理。我爸爸說,長江以南,第一個戰略目標就是徐州,奪取徐州,解放全國勝利在望。
乙:我爸爸說,徐州也是國民黨軍事戰略要地,一旦失守,黨國存亡危在旦夕。
甲:所以我們調動了六十萬大軍參戰。
乙:所以我們糾集了八十萬重兵防禦。
甲:我們有億萬民工支前。
乙:我們——抓來不少壯丁充數。
甲:我們出征的時候,老百姓是熱情歡送,鑼鼓喧天。
乙:我們調防的時候,老百姓是家家閉戶,雞叫狗咬哇!
甲:我們採用的是大規模的運動戰、圍殲戰。
乙:我們利用鐵路組成一點兩線。
甲:我們是毛主席制定的戰略方針。
乙:我們是蔣總裁布置的防禦措施。
甲:我們的總前委是鄧小平同志。
乙:我們的司令長官是杜聿明先生。
甲:我們有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
乙:我們有第八兵團司令官劉汝明。
甲:我們有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
乙:我們有第七兵團司令官黃伯韜。
甲:我們還有譚震林。
乙:我們還有丘清泉。
甲:我們還有粟裕。
乙:我們還有黃維。
甲:我們還有李達。
乙:我們還有劉峙。
甲:我們還有……我爸爸。
乙:我們還有我爸爸。
甲:我爸爸有兒子。
乙:我爸爸也有兒子。
甲:我就是我爸爸的兒子。
乙:我爸爸就是我兒……瞎!
甲:別胡說八道。
乙:這不是你逼的嗎?
甲:我們布好了戰局。
乙:我們作好了准備。
甲:我們中共中央軍委召開了作戰會議。
乙:我們剿總司令部里通宵達旦。
甲:毛主席發布作戰命令: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事業,我們目的一定能夠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乙:這仗還沒打完吶?
甲:這就叫超前意識,一般你們那兒不懂。
乙:那……我們蔣總司令也發布了訓令:「徐蚌會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不成功,便成仁,娘西皮!」
甲:怎麼罵上啦?
乙:不是著急嘛。
甲:在前沿陣地上,我們是進行戰前動員。召開誓師大會。
乙:我們這邊是調兵遣將,忙作一團。
甲:我們還編了一段小快扳。
乙:我們早就有個順口溜。
甲:「為翻身上前線,解放軍都是英雄漢。把蔣家王朝徹底砸它個稀巴爛。」
乙:「當官好,當官好,穿皮鞋、帶手錶,摟著小妞滿街跑。」
甲:我們愛唱一首歌。
乙:我們愛哼一個曲。
甲:「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乙:「吸足了一口白面,快來活的似神仙……」
甲:這時候進攻開始了。
乙:戰鬥打響了。
甲:我們是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
乙:我們是一個失利接著一個失利。
甲:戰斗越打越激烈。
乙:包圍圈越來越縮小。
甲:這時候我們開始了強大的政治攻勢。
乙:我們當官的最怕這一招。
甲:「喂,蔣軍弟兄們,你們聽著!」
乙:「用棉花把耳朵睹上,不能聽。」
甲:「我們解放軍喊話你們聽得見嗎?」
乙:「我們聽不見!」
甲:聽不見還搭茬。
乙:這不是裝的嗎!
甲:「蔣軍弟兄們,你們也是受苦人,別替蔣介石賣命啦,快過來吧,解放軍優待俘虜。」
乙:你們別來這個『里格隆』啦,我們上司早就說過啦,我們要是過去呀,小命就玩完啦!」
甲:「這是造謠,你們很多弟兄都過來啦,想當兵的我們歡迎,想回家的我們發路費!」
乙:「是真的嗎?」
甲:「解放軍說話算數!」
乙:「讓我們考慮考慮再說吧!」
甲:「噯,伙計。聽您這口音耳熟呀?」
乙:「聽你這口音也耳熟呀!」
甲:「我們家住高家莊。」
乙:「我們家住馬家河。」
甲:「咱們倆還是老鄉呀。」
乙:「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甲:「打聽個人你認識嗎?」
乙:「誰呀?」
甲:「你們村東頭二狗子他爹?」
乙:「太熟啦,要論起來二狗子他爹還是我大表哥吶。」
甲:「哎呀,太巧啦。」
乙:「怎麼?」
甲:「二狗子他爹是我表侄。」
乙:「噯……你占我便宜。」
甲:咱各親各叫。
乙:別攀這親。
甲:好好好,」××的爸爸……」
乙:等會!那時有我嗎?
甲:這不早晚的事嗎。
乙:沒聽說。
甲:「×××爸爸,你餓嗎?」
乙:「×××爸爸,我怎麼不餓呀,倆禮拜就吃一頓兒。」
甲:「你吃的什麼呀?」
乙:「不怕您笑話,就吃一根驢尾巴。」
甲:「你怎麼沒吃那驢肉?」
乙:「那是給長官留的。」
甲:「快到我們這兒來吃吧,肉包子全蒸好啦。」
乙:「有大蒜瓣嗎?」
甲:你吃的挺全。「××的爸爸,別猶豫啦!×××爸爸等待著×××的爸爸,如果×××的爸爸再不聽×××爸爸的話,×××的爸爸就會消滅×××的爸爸。如果×××的爸爸被消滅的話,×××就會……巴巴爸爸,爸爸巴巴……」。
乙:怎麼七巧板都出來了?
甲:這不是為你們爺倆急嗎?
乙:沒聽說過。
甲:這時候,總攻開始了!
乙:決戰打響了!
甲:我爸爸他們「當當當」三槍信號彈。
乙:我爸爸他們「地瓜,地瓜我是土豆,請來增援,請來增援。」
甲:我爸爸他們吹響了沖鋒號「嗒嘀嗒……」
乙:我爸爸他們「嗡一突,嗡一突……」
甲:這是什麼聲音?
乙:在飛機,坦克掩護下突圍吶。
甲:你們已經突不出去啦,我爸爸給你爸爸一陣榴彈炮「轟!轟……,,
乙:那……我爸爸還了你爸爸一陣迫擊炮「日……咣,日……咣!」
甲:我爸爸給你爸爸一梭子機關槍「噠噠噠噠……」
乙:我爸爸還了你爸爸倆步槍「叭勾,叭勾。」
甲:我爸爸給了你爸爸兩刺刀「殺!殺!」
乙:我爸爸還了你爸爸兩匕首,「撲!撲!」
甲:我爸爸給你爸爸一手雷。
乙:我爸爸給你爸爸一手榴彈。
甲:我爸爸給你爸爸一炸葯包。
乙:我爸爸給你爸爸一毒氣彈。
甲:我爸爸高喊「同志們,沖哇!向四個現代化進軍!」
乙:我爸爸大叫「弟兄們守住,每人一台熊貓彩電!」
甲:那時候有彩電嗎?
乙:你爸爸都實現四化了,我爸爸還不弄台彩電看看。
甲:這時候,一顆子彈擊中了我爸爸的右臂。
乙:爆炸聲中,一塊彈片鑽進了我爸爸的臀部。
甲:擔架隊冒著炮火把我爸爸抬下陣地。
乙:我爸爸捂著屁股跟在你爸爸後面。
甲:鄉親們把我爸爸送進後方醫院。
乙:我爸爸一翻身躺在你爸爸旁邊。
甲:你爸爸怎麼跟著我爸爸來了?
乙:你爸爸不是優待俘虜嗎?
甲:「到底過來啦?」
乙:「可不是嗎。」
甲:我爸爸熱情地看著你爸爸。
乙:我爸爸羞愧地看著你爸爸。(對視)
甲:「啪」!我爸爸給你爸爸一巴掌!
乙:「吭哧」!我爸爸咬你爸爸一口!
甲:你爸爸怎麼咬人?
乙:你爸爸怎麼打人?
甲:我爸爸「啪」在你爸爸傷口上貼塊膏葯。
乙:我爸爸「吭哧」咬了一口你爸爸手裡的包子。
甲:「傷口還疼嗎?」
乙:「吃過包子好多了。」
甲:「給你。」
乙:「什麼?」
甲:「從你屁股上取出的彈片。」
乙:「給你。」
甲:「什麼?」
乙:「從你臂上取下的彈頭。」
甲:「65子彈,日本製造。」
乙:「82炮彈。美國生產。」
甲:「伙計,我心裡有點感觸。」
乙:「哥們。我也覺的羞慚。」
甲:「這玩意兒咱得留著。」
乙:「權當以後作個紀念。」
甲:「願我們的子孫後代再不會有今天了。」
乙:「要是這樣,我寧願天天燒香許願。」
甲:「我想不久的將來,國家統一了,民族富強了,人人過上好日子,家家都有冰箱彩電一」
乙:「對,肉包子肯定多的吃不完。要讓後人永遠記住今天。」
甲:「來,我給你留個地址。」
乙:「好,我送你一張名片。」
甲:「到時候你可一定來。」
乙:「咱哥倆不見不散。」
甲:「這就叫不打不相識。」
乙:「患難之交有苦也有甜。」
甲:「重相逢咱得好好敘敘。」
乙:「再弄兩瓶好酒乾乾。」
甲:「我替你准備點好吃的。」
乙:「你可千萬別太麻煩。」
甲:「我給你蒸上一鍋豬肉包子。」
乙:「光包子我有意見。」
甲:「你還有什麼要求?」
乙:「再准備兩頭大蒜。」
合:嗨!
2 情景劇《世紀之歌》(原名《回眸望九》)
姜昆 戴志誠 等
關鍵詞:「時光如水,歲月如歌,轉眼到了……年」
視頻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B%D8%ED%F8%CD%FB%BE%C5 http://video..com/v?word=%BB%D8%ED%F8%CD%FB%BE%C5&ct=301989888&rn=20&pn=0&db=0&s=0
土豆網有完整的《回眸望九》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P4tRZXWis/
用Flv視頻下載器就可以下載了,下載地址和教程:http://www.flashmov.com/player_help.php
網路上,唯一這2個完整17分鍾的版本!!!
『叄』 相聲的來歷
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
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相聲由一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相聲由兩個演員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
群口相聲又叫「群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丑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傳統曲目有《關公戰秦瓊》、《扒馬褂》等,總數在兩百個以上。
(3)中國相聲歷史擴展閱讀:
代表人物
張三祿是當今社會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說相聲。他的藝術生涯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隨緣樂》子弟書中說:「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到像活的一樣。」
朱紹文(1829-1904),相聲界的祖師爺。藝名窮不怕,漢軍旗人,祖籍浙江紹興。他演出時打擊節拍的竹板上刻著「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的字句。
抗日戰爭時期,一些相聲演員表現出民族氣節。常寶堃曾經兩次因為諷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張壽臣公開贊揚吉鴻昌等人的抗日,批評當局不抵抗政策;也曾為諷刺當時天津警察「賤」遇到麻煩。
『肆』 相聲有將近100多年的歷史了,是誰創立的
相聲是我國一種民間的說唱曲藝,發展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藝術,如今也是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相聲是以說、學、逗、唱為形式,有著相當顯著的特點。而現代最為人熟知的相聲演員有郭德綱、馮鞏和於謙等人,他們的每次表演都是高朋滿座、一票難求。但是相聲是由誰創立的這個一直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相聲藝人是道光年間的是張三祿,而相聲界的祖師爺則是朱紹文。
相聲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文學,不過這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口頭文學,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性。在我國已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和弘揚。也正是因為如此,相聲現在才能夠發展得如此蓬勃,成為大眾所喜愛的一種通俗文化。
『伍』 郭德綱在中國相聲界的歷史地位中能排前三名嗎
原文,雖然我不同意此觀點
相聲界歷史地位排名第一的是朱紹文,創造了相聲。排第二回位的是侯寶林,發答展了相聲。排第三的是郭德綱,拯救了相聲。
觀眾喜歡,能花錢看就是最大能耐,這是別人辦不到的。你們喜歡郭德綱嗎?
『陸』 相聲簡介
1、相聲(Crosstalk),一種民間說唱曲藝。相聲一詞,古作象生,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後發展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
2、起源發展
相聲起源於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相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一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後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為一體。相聲在兩岸三地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
3、評價
馮不異提出:「在曲藝的諸多曲種中,有一種單人演說可笑故事的表演形式,稱為單口相聲……(單口相聲)但求諫果回甘,卻不一定那麼有頭有尾,它的體制不同於短篇的話本、故事、笑話,也不同於對口相聲,是一種風格獨具的口頭文學體裁。」
王行之認為:「把單口相聲直接並入中短篇小說這一藝術門類,未必確當,但是,因為它們同屬敘事性的藝術形式,從敘事狀物、刻畫人物等角度看,它們之間不僅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單口相聲又有不少獨到之處。」
李鳳琪也曾指出:「單口相聲以故事性見長,其中也有偏重說理的,即所謂『議論型』,這種相聲容易空洞、枯燥、很難寫,新作中幾乎絕跡。」
『柒』 相聲的起源。
相聲,中國北方曲種。以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種喜劇性曲藝藝術。含有相聲藝術因素的文學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時的俳優,後來經過復雜曲折的發展歷程,吸收了眾多的藝術營養,如魏晉時的笑語、唐代參軍戲以及宋金雜劇里滑稽含諷的表演等,明代稱為「象聲」的隔壁戲和笑話藝術的普及,都孕育了相聲的誕生。至於兼備說、學、逗、唱藝術形式的相聲形成於何時
,已難以確考
,但至遲不晚於18世紀中葉(清乾隆時期)。
相聲最初流行於北京和天津地區,以後逐漸遍布大江南北,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
相聲的特點是寓庄於諧,即運用輕松詼諧的形式表現嚴肅的主題。它的特殊表現手段「包袱」,是根據促使人們發笑的心理作用和藝術手法而組織起來的笑料。諷刺是相聲的主要藝術功能,既可以揭露鞭撻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諷刺人們的落後現象,亦能歌頌真善美。所以,干預生活,評議時政是相聲的優良傳統。1949年後,成立了北京相聲改革小組,剔除傳統相聲的不健康成分,使語言更加凈化,更好地發揮它幽默多變、含蓄精練、朴實高尚、明快犀利的藝術特長。相聲表演方式分單口、對口
、群口3種
,這幾種藝術形式具體運用時可以時有交叉。一段相聲,由「墊話兒」、「瓢把兒」、「活」、「底」幾個部分組成,即是常見的一人逗哏、一人捧哏的表演。相聲登上舞台後,作為並不固定即興表演的「墊話兒」已不多使用,於是「瓢把兒」成了引子;「活」才是一段相聲的主要內容;「底」則是用以結束全段表演的「包袱」。
現存傳統相聲約300餘段,其中,單口如《連升三級》、《糊塗縣官》等,對口如《改行》、《歪批三國》、《戲劇雜談》等,群活如《扒馬掛》、《四字聯音》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精品,至今仍盛演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創作了一些新段子,如《夜行記》、《買猴兒》等,更獲得人們的喜愛。在相聲藝術的發展中,朱紹文、李德錫、焦德海、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等,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開始,相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又坎坷的時期,期間既出現了《假大空》這樣轟動全國的力作,也相繼在馬季等人的帶動下涌現出楊振華、王志濤、姜昆、李金斗以及更為年輕的牛群、馮鞏等相聲奇才,他們在繼承相聲本體優長的同時,結合各自之長對相聲的發展做出了不同方向和效果的探索。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脫胎於戲劇的小品作為一種適合大眾口味的藝術形式在屏幕及舞台上「搶」走了相聲的風光,加上趙本山、黃宏、鞏漢林、潘長江這些原本屬於相聲界或曲藝界的明星們相繼「跳槽」從事小品創作和表演,致使相聲的創作出現萎縮甚至停滯的狀況,甚至,堅持在相聲陣營中的侯耀文、牛群、馮鞏等人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地被小品同化。
新世紀伊始,相聲界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和開拓,其結果無疑會對相聲將來的走勢起決定性的作用。
『捌』 同為行業歷史相聲劇,為何《明春曲》成,《中國相聲史》不成
如今的網路,評論區真的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在有關相聲文章下面經常出現的一種聲音是,相聲名家姜昆只有一段《虎口脫險》能拿得出手。
好吧,先不說當年正在上中學的姜昆能否擔任法國電影的導演,咱就說姜昆可以傳世的相聲代表作,何止十個八個啊。
此外,還有一種很「有趣」的觀點,那就是希望七十歲的姜昆和四十多歲的年輕人來一場相聲PK,事實上,如果公平起見對比雙方在四十多歲時的相聲成就,無疑姜昆更勝一籌。
要不,咱們再舉個姜昆和郭德綱隔空PK的實例,姜昆搞過一個反映行業歷史的相聲劇《明春曲》,巧合的是,德雲社也曾搞過一台題材雷同的相聲劇《中國相聲史》,對比這兩個題材、內容都相似的相聲劇,姜昆的《明春曲》無疑是完勝姿態,火了。德雲社的《中國相聲史》卻走了滑鐵盧,泥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筆者認為,以中國相聲百年歷史的內容看,其實可挖的東西還是極多的,比如一部單口相聲《君臣斗》就可以拍出一部熱播劇《宰相劉羅鍋》來。有這么多的寶藏,但卻缺乏認識寶藏和挖寶藏的人,這就造成了相聲行業如今的困境。
《明春曲》不錯,還可以繼續深度創作,《中國相聲史》不成,但也不能徹底放棄,有文化有層次的東西,永遠不會過時。
『玖』 相聲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種相聲表演藝術形式是從清末咸豐年間興起的,至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了。
據說,咸豐年間,北京有一朱紹文先生(別號「窮不怕」),是最早說相聲的人。他原來是學京戲的,唱小花臉。
後來因為照清朝規矩,不是天天能唱戲的,如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後、太後之忌日),都必須停止動響器,當然更不能唱了。 這些日子總算起來,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戲園就得一律停演。 若趕上所謂「國孝」(即皇帝、皇後、太後死了),便要規定二十七個月不準唱戲。到光緒、西太後的國孝,雖說是縮減了,但還須百日不準動響器。百日後,不準化裝唱戲,馬鞭子只許用青、藍、白三色,不準用紅的。 這么一來唱戲的就失業了。 朱先生想出一個辦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觀眾。等到大家聚攏之後,他就在甬路旁邊,手拿竹板(不禁止)兩塊作響器,唱幾段小花臉數板,再說幾段小故事,要錢。 他還研究好了幾個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鳥名」、「百獸名」、「百蟲名」、「青菜名」、「京戲名」等。另外,又自己編了五訴功——「胡不剌訴功」、「堆子兵訴功」、「棒子麵訴功」、「夏布褂訴功」、「廚子訴功」;兩本小書——《千字文》、《百家姓》等。 這樣他就繪聲繪影地說起來了,很受群眾歡迎。以後他又把京戲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鍋》等戲的內容,改編成小故事,在街頭演唱,生意更加好了。於是每遇見辰、齋等日,他就以相聲補缺,到咸豐國孝時,即正式以說相聲為生了。 國孝後,戲班再邀他去唱戲,均行謝絕。以後又帶徒弟,即創出了這一行。
由於是民間口頭藝術,最早的段子不可考。
。
『拾』 相聲的發展歷史
相聲一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後逐步發展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晚清年間,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各地也有「方言相聲」。
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張三祿是目前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說相聲。他的藝術生涯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隨緣樂》子弟書中說:「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到像活的一樣。」
朱紹文(1829—1904)相聲界祖師爺。藝名窮不怕,漢軍旗人,祖籍浙江紹興。他演出時打擊節拍的竹板上刻著「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的字句。
抗日戰爭時期,一些相聲演員表現出民族氣節。常寶堃曾經兩次因為諷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張壽臣公開贊揚吉鴻昌等人的抗日,批評當局不抵抗政策;也曾為諷刺當時天津警察「賤」遇到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