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高考滿分的人
有,何碧抄玉。
何碧玉,1985年12月2日出生,河襲南新鄉人。2000年,年僅14歲半的她參加高考,以標准分750分的優異成績一舉奪得河南省高考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生物科學專業錄取,創造了高考歷史上的奇跡與神話。
2004年從清華生物系畢業之後 ,赴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留學,2009年獲得神經科學博士,之後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作為早期獨立研究員從事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系,任助理教授。
(1)中國歷史高考擴展閱讀
1977-2015年中國各地區的「省級」高考狀元中,選擇就讀北京大學的高考狀元人數最多,有835人,清華大學屈居第二,選擇就讀的狀元有668人;復旦大學有55人,位居第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54人,列第四;香港大學有50人,居第五;中國人民大學有30人,名列第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有25人,居第七;香港中文大學有14人,居第八;中山大學有11人,列第九;南京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各有10人,並列第十。
中國高考狀元最青睞的大學要麼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研究型大學,要麼是所在時代最熱門的行業特色型大學。
❷ 中國古代的「高考」是啥樣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這樣的「高考」,即古代的科舉考試。這是隋唐以後,古代中國考生眼裡最重要、也最受重視的一種考試。當然,古代的科舉考試與今天的高考並不能相提並論,科舉是選拔官員的考試,而非現在的「中升大」考試。
古代「高考」有什麼講究?
預考未通過叫「落海」
古代科舉考試的規矩很多,而且相當復雜,完整程序有鄉試、會試、廷試,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級考試。大家熟知的,是考試地點設在各省的鄉試。鄉試也稱鄉闈,通過鄉試即為「中舉」,成為舉人。
鄉試為全國性考試,也是科舉的第一級考試,全省考生統一集中到省里考試,因此從形式來說,鄉試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國的「全國普通高校統一考試」,本文所說的主要是鄉試。
要想參加這個古代「高考」,比現代難度大多了。就明清規定而言,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參加鄉試的,首選得通過小試,即俗稱的童子試,成為秀才後才有可能。秀才還要通過歲試、科試,才有資格參加鄉試,科試在鄉試之前舉行,可以看成是鄉試的預考。通過科試的秀才被允許參加古代的「高考」鄉試。如果科試沒有通過,則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補考的機會,稱為「考遺才」。
通過鄉試,成為舉人,便可以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了。因為會試的考場設在京城,故有「進京趕考」一說。通過會試的考生,稱為「貢士」,獲得參加最後、也是最高級考試——廷試的資格。
廷試考場設在皇宮的奉天殿或文華殿內,故又稱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通過殿試的考生就是令人羨慕的「進士」了,成為一名天子門生。其中的第一名,就是「狀元」,如今稱高考第一名為狀元,便源於此。
古代開考定在哪幾天?
每場考試時間長達三晝夜
作為一種全國考試,早期鄉試並不像現代高考這樣每年都舉行,在哪一年舉行也不固定,北宋趙曙(英宗)當皇帝時才規定三年一次,並成為慣例。自明代起,鄉試一般在子、卯、午、寅年舉行,雅稱為「大比」,所以舉行鄉試的這一年,有「大比之年」一說,
鄉試要考三場,雖然場次沒有高考多,可不像現代的120至150分鍾一場,每場時間長達三晝夜,整個考試時間加起來,是9天7夜。
現代高考的開考日期是固定的,筆者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參加的高考,放在每年7月的7日、8日、9日三天。這個時候正是大暑天,氣溫太高,影響考生正常發揮和錄取工作,後來才提前一個月,為每年的6月。
鄉試在南宋趙構(高宗)當皇帝以前,全國並沒有統一時間,多安排在當年秋季,南方少數省份則安排在六七月份舉行。時間不統一,給考生異地冒名頂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機。為了封堵漏洞,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趙構詔定了全國統一考試時間:陰歷八月初一統一鎖院,禁止隨意出入考場;陰歷八月十五統一開考。從此,科舉考試有了全國統一考試時間,這也是現代高考時間「全國統一」的源頭。
元代規定更詳細,但頭場日期比南宋提前3天:一、二、三場的開考日期分別是陰歷八月的十二、二十二、二十六。明清兩代頭場開考時間又比元代提前3天,一、二、三場的開考日期分別是陰歷八月初九、十二、十五。因為鄉試固定在秋季舉行,故又稱「秋闈」,預考多安排在當年的二、三月份。
古代考場什麼樣?
半夜進場「臭號」不受歡迎
看考場,是現代考生開考前一天必做的一件事。在古代,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場,而且更重視。與現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場後,便不能再出來,一直要到全場考試結束,飯食由官府安排的「號軍」統一負責。
鄉試在考試前一天的子時(相當於23-24時)考生即可進場,隨身允許帶一隻裝有考試必備用品的考籃。此時正值半夜時分,進場考生可以領到3支蠟燭。因為得半夜進場,考生在當天下午大多不敢外出放鬆,而是老老實實地待在房間休息「補覺」,以保證夜裡有精氣神。
鄉試的考場設在各省貢院內。貢院看上去就像一個超級大院子,裡面又分割出許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進深4尺、寬3尺的考室,稱為「號舍」,每舍一名考生。設在南京的江南貢院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創建於南宋時期的這座考場號舍多達20644間,也就是說,可接納20644名考生同時考試。
每排號舍有門,門額上懸掛粉牌,上書字型大小。字型大小用字來源於《千字文》中的字,但「天」、「玄」、「帝」、「皇」這類聖人名諱不用,數目字及「荒」、「吊」這類凶煞字也不用。
號舍既是考試答題的地方,也是考生夜裡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長4尺的兩塊木板,號舍兩邊牆體有磚托槽,上下兩道。白天考試時,兩塊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簡易桌、凳;晚上則將上層的板拆下,與下層平拼成一張簡易床鋪。由於空間太小,考生晚上須屈膝而卧,民間戲稱之為「鴿籠子」。
考試期間,考生就在這樣的鴿籠中度過,吃喝拉撒俱在其間。考場談不上有衛生條件,在號舍巷道最後面,放置一隻糞桶,供考生大小便。高溫之下,臊臭難聞,蚊蠅亂飛,不要說考試,就是臭味也夠考生受的。
靠近糞桶的號舍叫「臭號」,靠近做飯地方的號舍叫「火號」,均不受考生歡迎。當年在江南貢院鄉試中,有一位成績超群的考生,因為坐在「臭號」里考試被氣味熏得發揮失常,不僅未能考中,回家後還大病了一場。
所以,考生都希望選到靠中間的號舍,生怕選在糞桶附近。因此看考場時要「搶號」,搶到一個好的號舍,考試心情也舒暢。考場龍門一開,早准備好的考生便會快速往裡面跑,將佔位置用的空考籃放在號舍的桌上,此號舍就屬於自己的考間了。
古代考場怎麼監考?
最牛槍手一場給八考生替考
號舍並沒有門,號舍與號舍之間有磚牆相隔。沒有門,是不是考生之間互相作弊很方便?非也。每一名考生都有一名「號軍」監考,如有離開座位、串換答卷、私遞紙條、出聲通氣等涉嫌作弊的情節,一經發現,「號軍」可立即將其扣考,嚴重者可立即抓起來,戴上木枷示眾。
在考試期間,整個考場頓成禁區,考場四周設有高高的圍牆,牆頭上布滿帶刺的荊棘,貢院又被稱為「棘闈」,即因此而來。圍牆四角還建有4座兩丈多高的崗樓,並調來士兵看考場。考試期間,考場內外都布滿了兵丁,戒備森嚴。加上考官巡察,考生作弊並不容易。
古代對科場作弊的處罰尤其令人畏懼。考生作弊不僅會被取消和禁止再考資格,而且可能面臨牢獄之災,明代風流才子唐寅就因作弊而終身與仕途無緣。有的甚至被處死,如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發生的丁酉科順天鄉試舞弊案,有7名涉案者被處死,不止受賄考官被誅,獲益考生也被砍了頭。
雖然管理很嚴,但古代考場上作弊現象仍屢禁不止,作弊手段多多。據《明史·選舉志二》記載,明代科舉時 「賄買鑽營,懷挾倩代,割卷傳遞,頂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究究,而關節為甚。」
「槍替」是最常見的作弊手法之一。所謂槍替,就是找人代考,代考者便是槍手。古代有名的槍手很多,如晚唐詩人溫庭筠、北宋文學家歐陽修都曾當過槍手。溫庭筠才思敏捷,有「溫八叉」、「溫八吟」等美譽,意思是兩手叉八下,八韻詩賦就吟出來了。他自己平生雖然未曾中舉過,但樂當槍手,幫不少考生圓了夢想。據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所記,有一次溫庭筠在一場考試中給八名考生當槍手,堪稱最牛槍手。結果,溫庭筠事發後被貶,考官也跟著倒了霉。
古代考官怎麼閱卷?
落榜考生可以查「落卷」
考試結束後,便是重要的閱卷工作,但古代送給閱卷人員的並不是考生的原卷。科舉考試有一套嚴格的防止作弊規定,其中之一是將考生的答卷重新謄錄一份,以防考生在試卷上留記號,或是閱卷人員認出自己熟悉考生的卷子。
謄錄員不是字寫得好就能擔任,為了防止謄錄員作弊,一般情況下不用本省學官的人員擔任謄錄員,而是從各府、州、縣的書吏中間抽調。各張卷子謄錄所用紙張數、墨水顏色均要一致,統一使用硃砂紅筆謄錄,現在大家看到有的狀元卷子是紅筆作答,就是這么回事。
清代規定的閱卷時間大概是10天。這時間是很緊張的,因為謄錄後還要進行對讀,即校對,最後才能送給閱卷人員評閱。大部分閱卷時間都耗在前面這些環節上了,實際閱卷時間很少,也不過三四天而已。在沒有現代電腦閱卷手段的古代,閱卷人員根本沒有時間細看考卷。
為了加快閱卷速度,按時完成閱卷工作,閱卷人主要看考生的頭場卷子,頭場卷子也只能看個大概。一般情況下,如果頭場卷考得好,閱卷時給了高分(好評),基本上便考中了;如果頭場考砸了,即便後兩場發揮再好,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戲,所以考生都特別看重頭場考試。
雖然閱卷的主觀因素對考生成績影響很大,但比現代高考更人性化的地方也有:落榜考生可以查卷。未考中的試卷稱為「落卷」,在考試成績張榜公布後10天內,落榜考生可以查看自己的試卷。落卷上會有考官的簡單批語,落榜考生一看就明白為何未被錄取~
❸ 中國古代「高考」是啥樣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這樣的「高考」,即古代的科舉考試。這是隋唐以後,古代中國考生眼裡最重要、也最受重視的一種考試。當然,古代的科舉考試與今天的高考並不能相提並論,科舉是選拔官員的考試,而非現在的「中升大」考試。
古代「高考」有什麼講究?
預考未通過叫「落海」
古代科舉考試的規矩很多,而且相當復雜,完整程序有鄉試、會試、廷試,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級考試。大家熟知的,是考試地點設在各省的鄉試。鄉試也稱鄉闈,通過鄉試即為「中舉」,成為舉人。
鄉試為全國性考試,也是科舉的第一級考試,全省考生統一集中到省里考試,因此從形式來說,鄉試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國的「全國普通高校統一考試」,本文所說的主要是鄉試。
要想參加這個古代「高考」,比現代難度大多了。
就明清規定而言,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參加鄉試的,首選得通過小試,即俗稱的童子試,成為秀才後才有可能。秀才還要通過歲試、科試,才有資格參加鄉試,科試在鄉試之前舉行,可以看成是鄉試的預考。通過科試的秀才被允許參加古代的「高考」鄉試。如果科試沒有通過,則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補考的機會,稱為「考遺才」。
通過鄉試,成為舉人,便可以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了。因為會試的考場設在京城,故有「進京趕考」一說。通過會試的考生,稱為「貢士」,獲得參加最後、也是最高級考試廷試的資格。
廷試考場設在皇宮的奉天殿或文華殿內,故又稱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通過殿試的考生就是令人羨慕的「進士」了,成為一名天子門生。其中的第一名,就是「狀元」,如今稱高考第一名為狀元,便源於此。
古代開考定在哪幾天?
每場考試時間長達三晝夜
作為一種全國考試,早期鄉試並不像現代高考這樣每年都舉行,在哪一年舉行也不固定,北宋趙曙(英宗)當皇帝時才規定三年一次,並成為慣例。自明代起,鄉試一般在子、卯、午、寅年舉行,雅稱為「大比」,所以舉行鄉試的這一年,有「大比之年」一說,
鄉試要考三場,雖然場次沒有高考多,可不像現代的120至150分鍾一場,每場時間長達三晝夜,整個考試時間加起來,是9天7夜。
現代高考的開考日期是固定的,筆者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參加的高考,放在每年7月的7日、8日、9日三天。這個時候正是大暑天,氣溫太高,影響考生正常發揮和錄取工作,後來才提前一個月,為每年的6月。
鄉試在南宋趙構(高宗)當皇帝以前,全國並沒有統一時間,多安排在當年秋季,南方少數省份則安排在六七月份舉行。時間不統一,給考生異地冒名頂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機。為了封堵漏洞,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趙構詔定了全國統一考試時間:陰歷八月初一統一鎖院,禁止隨意出入考場;陰歷八月十五統一開考。從此,科舉考試有了全國統一考試時間,這也是現代高考時間「全國統一」的源頭。
元代規定更詳細,但頭場日期比南宋提前3天:一、二、三場的開考日期分別是陰歷八月的十二、二十二、二十六。明清兩代頭場開考時間又比元代提前3天,一、二、三場的開考日期分別是陰歷八月初九、十二、十五。因為鄉試固定在秋季舉行,故又稱「秋闈」,預考多安排在當年的二、三月份。
古代考場什麼樣?
半夜進場「臭號」不受歡迎
看考場,是現代考生開考前一天必做的一件事。在古代,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場,而且更重視。與現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場後,便不能再出來,一直要到全場考試結束,飯食由官府安排的「號軍」統一負責。
鄉試在考試前一天的子時(相當於23-24時)考生即可進場,隨身允許帶一隻裝有考試必備用品的考籃。此時正值半夜時分,進場考生可以領到3支蠟燭。因為得半夜進場,考生在當天下午大多不敢外出放鬆,而是老老實實地待在房間休息「補覺」,以保證夜裡有精氣神。
鄉試的考場設在各省貢院內。貢院看上去就像一個超級大院子,裡面又分割出許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進深4尺、寬3尺的考室,稱為「號舍」,每舍一名考生。設在南京的江南貢院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創建於南宋時期的這座考場號舍多達20644間,也就是說,可接納20644名考生同時考試。
每排號舍有門,門額上懸掛粉牌,上書字型大小。字型大小用字來源於《千字文》中的字,但「天」、「玄」、「帝」、「皇」這類聖人名諱不用,數目字及「荒」、「吊」這類凶煞字也不用。
號舍既是考試答題的地方,也是考生夜裡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長4尺的兩塊木板,號舍兩邊牆體有磚托槽,上下兩道。白天考試時,兩塊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簡易桌、凳;晚上則將上層的板拆下,與下層平拼成一張簡易床鋪。由於空間太小,考生晚上須屈膝而卧,民間戲稱之為「鴿籠子」。
考試期間,考生就在這樣的鴿籠中度過,吃喝拉撒俱在其間。考場談不上有衛生條件,在號舍巷道最後面,放置一隻糞桶,供考生大小便。高溫之下,臊臭難聞,蚊蠅亂飛,不要說考試,就是臭味也夠考生受的。
靠近糞桶的號舍叫「臭號」,靠近做飯地方的號舍叫「火號」,均不受考生歡迎。當年在江南貢院鄉試中,有一位成績超群的考生,因為坐在「臭號」里考試被氣味熏得發揮失常,不僅未能考中,回家後還大病了一場。
所以,考生都希望選到靠中間的號舍,生怕選在糞桶附近。因此看考場時要「搶號」,搶到一個好的號舍,考試心情也舒暢。考場龍門一開,早准備好的考生便會快速往裡面跑,將佔位置用的空考籃放在號舍的桌上,此號舍就屬於自己的考間了。
古代考場怎麼監考?
最牛槍手一場給八考生替考
號舍並沒有門,號舍與號舍之間有磚牆相隔。沒有門,是不是考生之間互相作弊很方便?非也。每一名考生都有一名「號軍」監考,如有離開座位、串換答卷、私遞紙條、出聲通氣等涉嫌作弊的情節,一經發現,「號軍」可立即將其扣考,嚴重者可立即抓起來,戴上木枷示眾。
在考試期間,整個考場頓成禁區,考場四周設有高高的圍牆,牆頭上布滿帶刺的荊棘,貢院又被稱為「棘闈」,即因此而來。圍牆四角還建有4座兩丈多高的崗樓,並調來士兵看考場。考試期間,考場內外都布滿了兵丁,戒備森嚴。加上考官巡察,考生作弊並不容易。
古代對科場作弊的處罰尤其令人畏懼。考生作弊不僅會被取消和禁止再考資格,而且可能面臨牢獄之災,明代風流才子唐寅就因作弊而終身與仕途無緣。有的甚至被處死,如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發生的丁酉科順天鄉試舞弊案,有7名涉案者被處死,不止受賄考官被誅,獲益考生也被砍了頭。
雖然管理很嚴,但古代考場上作弊現象仍屢禁不止,作弊手段多多。據《明史·選舉志二》記載,明代科舉時
「賄買鑽營,懷挾倩代,割卷傳遞,頂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究究,而關節為甚。」
「槍替」是最常見的作弊手法之一。所謂槍替,就是找人代考,代考者便是槍手。古代有名的槍手很多,如晚唐詩人溫庭筠、北宋文學家歐陽修都曾當過槍手。溫庭筠才思敏捷,有「溫八叉」、「溫八吟」等美譽,意思是兩手叉八下,八韻詩賦就吟出來了。他自己平生雖然未曾中舉過,但樂當槍手,幫不少考生圓了夢想。據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所記,有一次溫庭筠在一場考試中給八名考生當槍手,堪稱最牛槍手。結果,溫庭筠事發後被貶,考官也跟著倒了霉。
古代考官怎麼閱卷?
落榜考生可以查「落卷」
考試結束後,便是重要的閱卷工作,但古代送給閱卷人員的並不是考生的原卷。科舉考試有一套嚴格的防止作弊規定,其中之一是將考生的答卷重新謄錄一份,以防考生在試卷上留記號,或是閱卷人員認出自己熟悉考生的卷子。
謄錄員不是字寫得好就能擔任,為了防止謄錄員作弊,一般情況下不用本省學官的人員擔任謄錄員,而是從各府、州、縣的書吏中間抽調。各張卷子謄錄所用紙張數、墨水顏色均要一致,統一使用硃砂紅筆謄錄,現在大家看到有的狀元卷子是紅筆作答,就是這么回事。
清代規定的閱卷時間大概是10天。這時間是很緊張的,因為謄錄後還要進行對讀,即校對,最後才能送給閱卷人員評閱。大部分閱卷時間都耗在前面這些環節上了,實際閱卷時間很少,也不過三四天而已。在沒有現代電腦閱卷手段的古代,閱卷人員根本沒有時間細看考卷。
為了加快閱卷速度,按時完成閱卷工作,閱卷人主要看考生的頭場卷子,頭場卷子也只能看個大概。一般情況下,如果頭場卷考得好,閱卷時給了高分(好評),基本上便考中了;如果頭場考砸了,即便後兩場發揮再好,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戲,所以考生都特別看重頭場考試。
雖然閱卷的主觀因素對考生成績影響很大,但比現代高考更人性化的地方也有:落榜考生可以查卷。未考中的試卷稱為「落卷」,在考試成績張榜公布後10天內,落榜考生可以查看自己的試卷。落卷上會有考官的簡單批語,落榜考生一看就明白為何未被錄取。
❹ 中國高考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有著怎樣的歷史
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台。
直到清朝滅亡以前,高等教育的規模很小,當時全國的高等學堂只有24所。高校招生對象為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學生。考試科目包括外語和國文以及理化、文史等文化課程。
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當時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
1952年,中國建立起來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統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顯示出公平,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4)中國歷史高考擴展閱讀
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高考科目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七門學科,文科課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門課,總分500分。
英語是1983年才納入必考科目的,後來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義上是為學生減負,結果非但減不了負,還導致學生地理和生物知識的貧乏。
所以幾年後生物和地理恢復了高考。再到後來,高考改革又搞了分省命題、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高考科目也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各個省都差別很大。
例如,除了語文數學和外語外,有的地方考小綜合,有的地方還考大綜合,還有的把學業水平測試納入招生參考等。
❺ 中國歷史上高考最高分數是多少
.王端鵬(2004年山東省高考狀元)
語文:138分
英語:142分
數學:149分
理綜:300分
加分:20分
總分:749分
❻ 中國高考史上最高分是多少(750總分)
2004年高考的來山東理科狀元王端鵬,749分。離自750分只差1分。
2004年高考,煙台二中校實驗班學生王端鵬以749分的高分獲得山東省理科「狀元」,成為煙台市學生在「恢復高考」27年來,第二次奪得全省文化成績最高分。
(6)中國歷史高考擴展閱讀:
審視王端鵬的高考成績,連他的班主任於志高都驚嘆「不可思議」,他的理科綜合獲得了滿分300分;數學僅失1分,成績為149分;語文138分;英語142分,單科成績均名列全校第一。
按照加分規定,由於他曾獲得國家奧賽一等獎,其總成績還可以增加20分,達到749分,與滿分750分僅差一分。
❼ 中國高考歷史上最厲害的考神是誰
中國高考復歷史上最厲害的考神制是張鎮風,他是1998年全國高考狀元。語文:150分,英語:150分,數學:148分,理綜:300分,總分:748分。
中國高考歷史上成績僅次於張鎮風的是王端鵬、馮宇寧,他們被稱為「三大考神」。
❽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高考在什麼時候
文革後的第一次高考是在1977年冬天。
1977年10月21號,中國各大媒體公布了恢復內高考的消息,並透露本年度的容高考將於一個月後在全國范圍內進行。
與過去的慣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舉行的,有570多萬人參加了考試。雖然按當時的辦學條件只錄取了不到30萬人,但是它卻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重新拿起書本,加入到求學大軍中去。
高考制度的恢復,使中國的人才培養重新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據了解,恢復高考後的二十多年裡,中國已經有1000多萬名普通高校的本專科畢業生和近60萬名研究生陸續走上工作崗位。
1977年冬天,中國五百七十萬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餘年的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二十七點三萬人;1978年,六百一十萬人報考,錄取四十點二萬人。七七級學生1978年春天入學,七八級學生秋天入學,兩次招生僅相隔半年。 1977年,剛剛復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於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
❾ 中國歷史上高考最高分數是多少
中國高考歷史上最強狀元前三甲
1、王端鵬(2004年山東省高考狀元)
語文:回138分答
英語:142分
數學:149分
理綜:300分
加分:20分
總分:749分
2、張鎮風(1998年全國高考狀元)語文:150分 英語:150分
數學:148分理綜:300分
總分:748分
3、馮宇寧(2005年陝西省高考狀元)
語文:141分
數學:150分
英語:141分 理綜:297分
總分:7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