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玻璃製品的發展歷史
世界最早的玻璃製造者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現與使用在人類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遺跡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制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4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玻璃是綠色的,是無法改變的。後來發現綠色來自原料中少量的鐵,二價鐵的化合物使得玻璃顯綠色。在加入二氧化錳以後,原來的二價鐵變成三價鐵顯黃色,而四價錳被還原成三價錳呈紫色。
玻璃製品是採用玻璃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生活用品、工業用品的統稱。玻璃是一種較為透明的固體物質,在熔融時形成連續網路結構,冷卻過程中粘度逐漸增大並硬化而不結晶的硅酸鹽類非金屬材料。
玻璃製品廣泛用於建築、日用、醫療、化學、家居、電子、儀表、核工程等領域。
通性玻璃是一種無規則結構的非晶態固體(從微觀上看,玻璃也是一種液體),其分子不像晶體那樣在空間具有長程有序的排列,而近似於液體那樣具有短程有序。玻璃像固體一樣保持特定的外形,不像液體那樣隨重力作用而流動。
2. 玻璃是什麼時候出現在中國的
看《慶余年》,靈魂穿越的男主范閑建議他爹范建製造玻璃來發家致富,沒想到范建立馬拿出了一個晶瑩剔透的玻璃杯,原來范閑的母親葉輕眉早已經在那個時代製造出了玻璃,這讓范閑大吃一驚。然而,慶國雖然已經掌握了玻璃燒制技術,但還是不能在平民之中普及,只能在富貴之家使用。
那麼,中國歷史上,玻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玻璃在中國是怎樣發展的?
事實令人遺憾,嚴格來講在中國古代,沒有建立起來完整的玻璃製造技術。
《紅樓夢》中,賈母身邊有一個丫鬟就叫玻璃。賈母身邊的丫鬟都以名貴材質命名,如珍珠、琥珀、翡翠、玻璃,襲人從前侍奉賈母時就叫做“珍珠”,後來寶玉為她改名叫的襲人。可以看出,在曹雪芹所在的清朝前期,玻璃非常珍貴,與琥珀、翡翠等物同價,故作為丫鬟名字與琥珀、翡翠珍珠等齊名。
清代時期,宮廷內務府專門設立了玻璃廠,其製造的玻璃非常貴重,只能用作皇家賞玩,或被皇帝作為賞賜品,獎賞給親信官員。直到1922年,中國第一家玻璃廠在青島建成,中國的玻璃製造業便開始蓬勃發展。
3. 原來玻璃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
那是當然了。來
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源於春秋末、戰國初。這個時期的玻璃器數量少,品種單一,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小塊玻璃。戰國早期的玻璃器數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飾為主。
戰國中晚期玻璃器的數量及品種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裝飾品外,增添了璧、劍飾、印章等典型中國式樣的玻璃器,這個時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隨葬。
4. 古代中國從何時開始出現玻璃窗
是在清朝雍正年間由西方傳入中國的。
世界最早的玻璃製造者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現與使用在人類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遺跡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制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4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准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
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物質,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4)中國玻璃的歷史擴展閱讀:
玻璃流傳下來的原因:
1、良好的透視、透光性能(3mm、5mm厚的鏡片玻璃的可見光透射比分別為87%和84%)。
對太陽光中近紅外熱射線的透過率較高,但對可見光折射至室內牆頂地面和傢具、織物而反射產生的遠紅外長波熱射線卻有效阻擋,故可產生明顯的「暖房效應」。凈片玻璃對太陽光中紫外線的透過率較低;
2、隔聲、有一定的保溫性能;
3、抗拉強度遠小於抗壓強度,是典型的脆性材料;
4、有較高的化學穩定性,通常情況下,對酸鹼鹽及化學試劑盒氣體都有較強的抵抗能力,但長期遭受侵蝕性介質的作用也能導致變質和破壞,如玻璃的風化和發霉都會導致外觀破壞和透光性能降低;
5. 中國玻璃史
中國古代製造玻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兩漢時期,西方國家的玻璃傳入中國以後,才有了玻璃之稱
不過,中國的琉璃與西方的玻璃成分區別很大,前者所含的元素是鉛、鋇,後者則是由鈉鈣為主
6. 玻璃的發展歷史
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在商代的時候中國人就製造出了琉璃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製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4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准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物質,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義大利的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決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製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
就這樣,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玻璃是綠色的,是無法改變的。後來發現綠色來自原料中少量的鐵,二價鐵的化合物使得玻璃顯綠色。在加入二氧化錳以後,原來的二價鐵變成三價鐵顯黃色,而四價錳被還原成三價錳呈紫色。光學上,黃色和紫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補,混合在一起成為白光,玻璃就不偏色了。不過若干年後,三價錳被空氣繼續氧化,紫色會逐漸增強,所以那些古老房屋的窗玻璃會略微帶點紫色。
7. 玻璃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它的起源誰可以講一下
中國古代沒有玻璃來這東西。琉璃源雖然接近,但並非現代意義所說的玻璃,它來源於陶瓷的上釉。雖然歷史上可能偶然有這種東西的實物,但並沒形成一種生產的品種。
幾乎所有的玻璃技術都來自西方國家,中國對玻璃技術基本沒有貢獻,不要說教別人,就是自己都不清楚。
現代製造玻璃和古代沒有什麼差別:
將砂子(二氧化硅)、石灰石(碳酸鈣)、純鹼(碳酸鈉)加在一起熔融後冷卻就成為普通玻璃了。遠古時代也是如此製造,只不過當時成分不是很准確,有失敗的(玻璃的成分可以在很大范圍內變動的)。
實際上是往二氧化硅中加入某種金屬氧化物(或者幾種)基本上都可以製成各種各樣的玻璃。比如砂子加入氧化鉛則可以制鉛玻璃。
8.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玻璃的
中國玻璃的發明,與青銅冶煉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青銅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錫礦石和木炭,冶煉溫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卻、固化的硅酸鹽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還有純鹼和石灰石等,冶煉溫度在1200℃。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由於各種礦物質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質在排出的銅礦渣中就會出現硅化合物拉成的絲或結成的塊狀物。由於一部分銅粒子侵入到玻璃質中,因此其呈現出淺藍或淺綠色。這些半透明、鮮艷的物質引起了工匠們的注意,經過他們的稍稍加工,便可製成精美的玻璃裝飾品了。這樣經過長期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古代中國人終於掌握了玻璃的生產技術和規律。
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從南北朝開始,還有「頗黎」之稱。根據《廣雅》和《韻集》的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琉璃」是用火燒的玻璃質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質的統稱。而明、清以來人們所說的「琉璃」是不透明的,當然和玻璃是有所區別的。
宋以後各朝,玻璃器皿種類增多,用途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址和山東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時期,玻璃生產中心在山東淄川縣顏神鎮(今博山縣)、廣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時設立了宮廷玻璃場,已能生產透明玻璃和顏色多達15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
中國古代玻璃雖為中國古人的獨立發明,但其發展緩慢,並一直保持著固有的特點,既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點,又有輕脆易碎、不耐高溫、不適應驟冷驟熱的缺點。這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所致。鉛鋇玻璃不適合製作飲食器皿,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銅、玉石器來,玻璃器具用途狹小、發展不充分。
中國古玻璃是由本國工匠獨自發明製造的,它以悠久的歷史、精美的造型、獨特的成分自成體系;但是,中國古玻璃與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遜色之處。考古發現表明,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鈉鈣玻璃為主,耐溫性能較好,對驟冷驟熱的適應性較強,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產量都遠大於中國古玻璃。
9. 玻璃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玻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雍正十年:那條瑞典船的故事》,從一個側面,解答了這個有趣的歷史問題。
雍正年間,廣州的對外貿易日漸繁榮。每年夏秋之際,計有進二十條西洋貿易大船到港,分別來自英國、法國、荷蘭,奧地利和瑞典。這些大船前來購買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雖然船上帶來的基本上都是白銀,一般是三至五噸重的西班牙銀幣,但是也有一些西洋物產,比如呢絨,鍾表等,其中有一樣比較特別的物產,就是玻璃。
當年承接外洋船廣州貿易的洋貨行行商,基本上都是來自福建的熟手商人,家資巨富,在廣州城外西南角所建造的洋貨行,規模十分巨大。行外有店鋪,行內有巨大的倉庫,貨場,還有靠江邊的專用碼頭。洋貨行旁邊,還建造了專門的庭院,既有對外的獨立門戶,有可以直接通往洋貨行。庭院內至少是一棟兩層建築,格局和當時的民居大不相同,乃是專供外洋船租用,作為外洋之人在廣州貿易時候的居停購物之所。
既然是夷館,所以建築格局相當洋化。洋貨行依江而建,所以靠江邊,通常還建造有一個很大的陽台。兩層樓房,也是當年廣州城內外絕無僅有的新穎形式。洋貨行的行商最早進口玻璃,大概就是為了建造夷館所用;二樓窗戶裝上玻璃,十分氣派洋氣。這種夷館建造得相當完美,也很值得;當年外洋船租用這樣的一個庭院,一個貿易季節,要花近一千兩白銀。
玻璃用起來之後,自然是有人眼饞。但是行商們一來都是沒有功名的白丁,二來都是來自福建的土佬,雍正朝初年,官府和廣州的士紳,基本上是看不起他們的。用現代的話說,那些和洋人打交道的福建人,包括行商、通譯和買辦,都是主流社會之外的人。因此玻璃一物,雖然在雍正初年即有進口,但是使用十分局限。
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雍正皇帝起復遭到罷免的原廣西巡撫,滿洲上三旗包衣奴才祖秉圭,出任粵海關監督一職。祖秉圭之前,粵海關監督一職,一直由廣東巡撫兼任;從祖秉圭起,單獨任職,名義上是戶部所派遣的官員,其實是直接秉承內務府的指令;祖秉圭官居二品,兼監察御史銜,而且有密折直奏之權,無論是權勢地位,均不亞於廣東巡撫。
祖秉圭和前任粵海關監督,廣東巡撫楊文乾的作風大不相同。一是專心為內務府搜羅奇珍異寶,二是因為要辦好差使,加上貪心大熾,所以和這些富裕的福建佬,打得十分火熱;特別是和當時最大的洋貨行,廣順行的行商陳壽觀,關系好到了稱兄道弟的程度。這樣一來,行商那裡有什麼好東西,祖秉圭自然都十分熟悉。一來二去,這玻璃就成了祖秉圭進貢的好東西了。
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九年,祖秉圭送往宮中「大玻璃片一塊,長五尺、寬三尺四寸,隨白羊絨套木板箱」。這等大塊玻璃,萬里迢迢來自歐洲,再由陸路小心運到京城,倒也實在是不可多得之物;皇上龍心大悅,不在話下。雍正年間皇宮之中開始使用這種進口的洋玻璃,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一直用紙糊窗戶的歷史。如此說來,這祖秉圭算是相當有功勞的。
但是萬里迢迢,專人護送大塊平板玻璃到北京,畢竟是勞師動眾的大事情;只有皇上才享用得起。祖秉圭在北京,皇親國戚當中的三大爺四大媽向來對之十分照顧,現在有了海關監督這樣的美差,自然十分想著報效些特別的好玩意。這樣一來,進口的平板玻璃,終於搖身一變,成了北京城富貴之家的玩物,稱為玻璃圍屏。
所謂玻璃圍屏,就是僱用精細的廣東木匠,用上等硬木,如紫檀花梨等,製作一個木頭架子,精雕細琢。然後把進口的玻璃片鑲嵌起來,這就成了一幅圍屏。然後再請高明的畫匠,在玻璃上面畫上山水人物,栩栩如生。這樣的一幅圍屏送到北京,那些王公貴族無不喜愛。這圍屏製作最早是否出自祖秉圭的主意,倒也不得而知,但是祖秉圭數次進貢玻璃圍屏,另外大量製作,分送北京的三大爺四大媽,的確是有稽可查的事情。如雍正九年四月,給皇上送去玻璃圍屏二架,計二十四扇;皇上想來很是喜歡,特意下旨,交內務府總管海望收藏。一時之間,玻璃圍屏成了王公貴族家中最顯赫的擺設。
這種把進口的西洋玻璃,改成珍玩的辦法,倒也十分別出心裁。日後廣州出了不少著名的木匠,甚至有進宮中造辦處,成為一代名匠之人。有清一代,廣州的玻璃畫居然蔚為大觀,特別是仿照西洋筆法,在玻璃上描畫人物肖像,更是成就不斐。如乾隆年間廣州的著名行商,三品頂戴的潘振成,他在乾隆中葉送給瑞典東印度公司大班的玻璃肖像畫,至今掛在瑞典哥德堡的歷史博物館里,畫工十分精良,人物栩栩如生。木器製作和玻璃畫的成就,和玻璃圍屏的大量製作,應該也有相當關系。
卻說祖秉圭,因為將玻璃圍屏大量送往北京的三大爺四大媽,自己倒是落下了巨大的虧空。雍正十年秋天,祖秉圭被革職鎖拿,追查出來的貪賄總數有十五萬兩之巨,但是抄家追索,祖秉圭卻只能歸還二萬二千兩銀子。許多銀子,都變成了玻璃和玻璃圍屏,送到了北京。這自是後話。
檔案記載,其實康熙三十四年內務府曾經設立過玻璃作坊,由傳教士指導技術,仿西洋之法製造玻璃。但是這個大內作坊技術很不過關,做出來的玻璃一塌糊塗,想來這玻璃作坊也就很快流產了。宮中真正使用玻璃,並且在北京富貴人家流行用玻璃製作的精緻圍屏,當是粵海關監督祖秉圭一手推動,使用的乃是廣州進口的西洋玻璃。時在雍正七年至十年之際。
10. 玻璃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在現代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為常見的普通材料,所以大多數人認為玻璃和塑料一樣,是近現代才發明製造的一種廉價的普通之物。其實,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已經有了玻璃製品了。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在世界范圍內,最早的古代玻璃出現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領域,也就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公元前10世紀後,古希臘和古羅馬也成為玻璃技術發展中心。後來,製作玻璃的技術曾被傳播到地中海沿岸及臨近的一些國家。
那麼中國古代的玻璃製品起源於何時呢?如果要溯源中國古代的玻璃的話,那還真是有一段漫長的發展史。
一、關於中國古代玻璃的起源
根據文獻記載,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始於公元前2世紀時的漢通西域。因此,不少學術界人士以及西方學者曾一度認為,我國的古玻璃或者玻璃製造技術是「自西漢張騫通西域後,從西方傳入的。其實在西周時期,我國古代的先民們就已經掌握了玻璃製造技術。
我們知道,玻璃是一種無定性的固熔體。在古代,它主要是由石英(石英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和一些礦物,如方鉛礦(主要成份是硫化鉛)或者鹼性的鹽類(如鉀、鈉)一起融化而成的產物,屬於硅酸鹽系統,與陶器、瓷器是一類的。
陶器自新石器時期開始,到「仰韶文化」時期已發展為彩陶,這可以說是「釉」的萌芽,等到了殷商時期,又出現了青釉器,如1965年,在河南鄭州就出土了一個商代的青釉印紋尊,在它的口部以及肩部塗有薄釉外,還有深綠色厚而透明的玻璃釉五塊。根據考古資料的記載,殷商時期青釉器的燒制溫度已經達到1100℃—1200℃,並且已經有了耐火的坩堝。到了西周和東周時期,爐溫更高一些,青釉器在燒成時溫度過高而流下來形成的釉滴,經科學測試和分析,其成分恰是鉀鈣硅酸鹽,這種釉滴已是玻璃態物質,可能就是中國最早的古玻璃。
平頂山 西周晚期 應國墓地出土 料珠
由於瓷釉製造工藝與玻璃製造工藝大致相同,唯一的區別就是熔煉玻璃時需要容器——耐火的坩堝。因此推斷,中國古代最早的玻璃製造技術應是從青釉器的瓷釉技術演變而來的。
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在中國絕大多數的省、自治區都出土有玻璃器物,時代從西周到明清。但是為了溯源中國玻璃的起源,小編只摘錄了漢代以前出土的玻璃器物(如下表)。
從上表來看,出土的漢代以前的玻璃器物,有的被稱作料器,有的被稱作琉璃,這里要解釋一下,對於出土的不透明而少光澤的玻璃飾物在考古界被稱作「料器」,而對於出土的半透明的並有玻璃光澤的珠、管、壁、以及裝飾建築物的帶釉陶器,則被稱作「琉璃」,對於那些出土的透明且與近代製作相近的玻璃器皿才被稱為玻璃。
我們再根據玻璃器物出土時間的先後順序,以及出土玻璃器物的特點來看,玻璃經歷了從最初不透明、少光澤的料器小件,到半透明、有玻璃光澤的琉璃飾物,最後才到透明的玻璃器皿,其實這反映了我國古代玻璃技術和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
寶雞西周墓地出土料管串飾
二、關於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
在生產工藝方面,玻璃製作工藝與冶金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古代,製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而石英砂的熔點為1750℃,這么高的溫度在古代是達不到的。但是得益於中國古代有著非常高超技術水平的冶金技術。如在商代時期,先民們就已經懂得助熔劑的使用了,他們在銅中加入鉛或錫,或者是同時加入鉛、錫用以降低了銅的熔點,使銅的融化溫度從1100℃降到了800℃左右,同時這也使得銅的硬度增加,因此殷商時期的先民們才得以製作出了很多精美、各種造型奇特、花紋繁復、胎體薄而均的、形體很大的青銅器。因此在製造玻璃的工藝中,先民們也在原料中加入草木灰、氧化鉛和硝石等助熔劑,用以降低石英砂的熔點:
如安徽亳州出土的屬春秋末戰國初的半透明眼珠,經科學檢測和分析,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鉛鋇硅酸鹽玻璃品;
又如湖南長沙資興屬東周墓葬出土的琉璃壁、其化學成分也是鉛鋇硅酸鹽玻璃系統;
據統計,有100多座墓葬中均出土有具有中國特徵的玻璃壁、珠、印、劍管等200多件,可以說,在戰國中期,中國已建立起了鉛鋇硅酸鹽玻璃業。如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格上鑲嵌的2塊小小的藍色玻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玻璃。
越王勾踐劍 玻璃鑲嵌
而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玻璃器物中最多見的是一種鑲嵌式的玻璃珠,如1976年在著名的湖北隨州曾侯乙的屬春秋末期的一座墓葬中就出土有100多顆鑲嵌玻璃珠,因在單色玻璃珠上嵌進另外多個不同於母題顏色的玻璃,這些被嵌入的玻璃形成多個同心圓圖案,乍看類似動物的眼睛,所以又被稱為「蜻蜓眼」。這種鑲嵌玻璃珠極為復雜,整個工藝流程全靠手工製作,不僅精緻華美,而且在當時也是很名貴、稀有的物品。
曾侯乙墓出土春秋時期的「蜻蜓眼」玻璃珠
如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覽冥訓》就多次提到「隨侯之珠」,並與和氏璧相提並論:
「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貴,失之者貧」。
及至漢代時,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很多獨具特色的玻璃製品。如廣州西漢初年南越王墓出土了11對牌飾,均是鎏金銅框藍色板塊玻璃,玻璃厚薄一致,色澤晶瑩,透明如鏡,其中包含的氣泡很少。經過科學檢測和分析,這些藍色玻璃就是國產的鉛鋇硅酸鹽玻璃。當然了這還算不上真正的平板玻璃,但是這種具有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為後世的玻璃製造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廣州西漢初年 南越王墓藍色板塊玻璃
可見,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並不是自「張騫通西域」後從國外輸入,而是萌芽於西周時期,並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了較大發展,先民們採用在青銅製作技術和煉丹術中使用的氧化鉛做助熔劑,製造出了獨具本土特色的真正玻璃——鉛鋇硅酸鹽玻璃。
後來還採用了硝石做助熔劑而形成了鉀硅酸鹽玻璃,這兩類玻璃發展到漢代時,製作工藝已經相當高超。並外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和中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