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導彈
中國的導彈研究是一九五五年錢學森從美國返回中國以後開始的。在火箭推進動力學和工程式控制制論方面錢學森有著很深的造詣。在一九四五年,錢學森曾經以美國空軍上校的身份參與接收德國的火箭技術。
錢學森後來受到美國極右的麥卡錫主義的迫害才憤而回到中國。錢學森天才的科學思想和他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結合在一起,對中國的導彈事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中國研究導彈的早期,錢學森的作用以技術領導為主,在中國研究導彈的中後期,錢學森的作用以科學思想引導為主。
一九五五年十月錢學森從美國返回中國,一九五六年三月錢學森向中國中央提出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一九五六年五月中國國防部導彈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研究院院長。
中國對導彈和原子彈「兩彈」的研究發展,采??所謂大兵團作戰的方式,螞蟻啃骨頭的方式,集中所有的力量逐個解決研究製造導彈原子彈中遇到的科學技術問題。
要實現上述的攻關方式,就必須要有一個權力很大的,能夠調動中國大陸全部人力物力的領導機構,這個機構便是「中央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中央專委一共有十五個人,專委主任是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其餘的十四個人有七個是副總理,七個是各工業部的部長。具體的運作方式是導彈研究院(錢學森是導彈研究院的院長)等研究單位提出要求,經中央專委討論通過,向全中國大陸范圍內相關的各個科研機構和工廠下達命令進行研究、進行合作、或者進行生產。
中央專委的命令毫無阻擋地被貫徹執行。中央專委不僅是一個有權威的協調機構,它還是一個對戰略導彈制定戰術指標的機構,因此它在中國研究導彈方面是至高無上的領導機構。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央專委在北京成立。
在中國研究發展導彈的歷史中,錢學森在一九五六年二月向中國中央軍委和國務院提出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佔有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國防航空工業體系的建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照錢學森的意見辦的。
中國研發導彈的整體戰略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為輔。」這個戰略方針對中國高科技武器技術研究的指導作用一直延續至今。
在中國的第三代戰略導彈中,長程的巡航導彈研究生產出來,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核子武器的威懾力。
A,中國的第一代戰略導彈
中國的第一代戰略導彈由東風□1,2,3,4,5等陸基彈道導彈和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組成。
(一)東風□1彈道導彈(DF□1)
東風□1戰略導彈實際上是德國V□2導彈的變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從德國奪取了製造導彈的專家,設計生產了SS□2彈道導彈,蘇聯又將SS□2導彈轉讓給了中國。中國對SS□2導彈進行仿製,仿製的成品便是東風□1。
東風□1導彈在一九六0年十一月仿製成功。導彈射程僅僅六百公里,沒有實戰部署過。但是中國通過仿製SS□2導彈建立了導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導彈專家。
(二)東風□2彈道導彈(DF□2,CSS□1)
東風□2導彈仍然屬於蘇聯彈道導彈的仿製品,射程一千五百公里的東風□2導彈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試射成功。東風□2導彈的制導系統比東風□1導彈有較大改進,採用慣性制導和無線電制導並存的制導系統,導彈射擊精度有所提高。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國以東風□2攜帶第一枚核子導彈彈頭,從甘肅省雙城子基地發射,導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東風□2導彈曾經實戰部署過,現已退役。
(三)東風□3彈道導彈(DF□3,CSS□2)
東風□3是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種戰略導彈。射程二千八百公里的東風□3導彈在一九六七年五月發射試驗成功。東風□3導彈的改進型射程增加到三千五百公里,可以攜帶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武器。
東風□3的射程覆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大部分國家,中國生產的數量也較多。一九八七年中國曾經一次便賣給沙烏地阿拉伯三十六枚東風□3導彈。
⑵ 中國第一顆導彈的發明時間
1960年11月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酒泉發射場。3月21日,導彈發射失敗。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知識擴展:
第一枚國產中程導彈:
1、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新型號中程導彈的研製工作,這個型號從1965年3月結束方案設計階段,相繼轉入初步設計、技術設計、試制生產、地面綜合試驗等階段
2、到1966年底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
自行研製的第一枚飛航導彈:
1、1960年初,中國開始仿製飛航式導彈,1966年底仿製的第一個海防戰術導彈型號——上游一號艦艦導彈正式投入批量生產,並裝備了海軍部隊,結束了中國海軍有艦無彈的歷史。
2、1971年開始自行研製全新的導彈——鷹擊八號。鷹擊八號為高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小型多用途導彈。 1979年11月,鷹擊八號導彈首發飛行成功。
⑶ 第一顆中國導彈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酒泉發射場。3月21日,導彈發射失敗。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知識擴展:
第一枚國產中程導彈:
1、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新型號中程導彈的研製工作,這個型號從1965年3月結束方案設計階段,相繼轉入初步設計、技術設計、試制生產、地面綜合試驗等階段
2、到1966年底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
自行研製的第一枚飛航導彈:
1、1960年初,中國開始仿製飛航式導彈,1966年底仿製的第一個海防戰術導彈型號——上游一號艦艦導彈正式投入批量生產,並裝備了海軍部隊,結束了中國海軍有艦無彈的歷史。
2、1971年開始自行研製全新的導彈——鷹擊八號。鷹擊八號為高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小型多用途導彈。 1979年11月,鷹擊八號導彈首發飛行成功。
⑷ 中國導彈發展史
我國導彈發展史以年代劃分:
1、第一代防空導彈
上世紀50年代末,在引進蘇聯SA-2的基礎上,一方面裝備部隊,一方面仿製生產並改進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導彈
2、第二代以後防空導彈
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導彈從上世紀50年代中就開始發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戰武器,由於「文革」等原因,中國在此時導彈武器的發展也受到了影響,所以這時研製生產的其實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開展第二代防空導彈的研製。
3、 第三代防空導彈
當時我國正處在國際上第二代防空導彈正式裝備、第三代防空導彈全面開發的關鍵時期,因此,在技術上引進了許多新的思想與概念,我們參照美國、俄國(前蘇聯)、英國、法國等發展的第二防空導彈,「愛國者」-1、SA-10、海標槍、響尾蛇等導彈與系統的技術,發展了介於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間的防空導彈系統,如前衛攜帶型導彈、FM-80、FM-90等低空近程導彈。其後自主研發了第三代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FD-2000等型號,形成了配套齊全的防空導彈武器。
4、 新一代防空導彈的發展趨勢
上世紀末應該作為第三代防空導彈發展與裝備的標志年代,同樣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為精確打擊、防區外(或超視距)發射、隱身與飽和襲擊已成了空襲體系的主要作戰方式;多武器配合協同、網路化指揮已成為完整體系。防空武器系統面臨著多層次、多目標、隱身與非隱身、干擾與反干擾、真假目標混合飽和的精確打擊,這就要求不僅單個和單類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須形成多種防空武器有組織的防空體系,與相應的空襲體系對抗。
⑸ 我國導彈發展史
我國航天科技工業跟蹤世界航天的風雨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拼搏騰飛、屹立於世界的發展道路。
50年代中期,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周恩來總理組織制定了包括火箭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56年剛從國外回國不久的火箭專家錢學森博士提出我國發展導彈技術的建議。中央作出決策,在錢學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專家和100多名應屆大學生,組成最初的科研隊伍,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開始攀登航天技術高峰。
在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領導下,1956年10月8日我國建立了國防部第五研究
院,開始利用蘇聯的援助,通過仿製,學習自行設計的本領。
1960年8月,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華的蘇聯專家,導彈資料被帶走。由於絕大多數人沒有接觸過導彈,對導彈內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幾乎不了解,更談不上設計、研製導彈了。面對巨大的困難,我國科技人員和工人發憤圖強,刻苦鑽研,突破了重重難關。 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它的發射試驗成功,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個轉折點。
1964年6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中近程導彈騰空飛起,沿著預定彈道飛行,命中目標。這是中國戰略導彈發展的良好開端。
6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頻傳捷報:1966年我國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我國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1971年洲際導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最令世界震驚的是,1977年,我國決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試驗發射9000千米以上的遠程運載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時45分,隨著一聲山崩海嘯般的轟響,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劃破萬里長空,直飛南太平洋。經過30分鍾的飛行,遠在萬里之外的火箭落區傳來火箭准確濺落在預定海域的喜訊,我國遠程運載火箭全程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為征服太空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風雨歷程,凝聚了無數科技人員的心血,他們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祖國國防力量的壯大,讓我們從對歷史的回顧中,表達對他們的無限敬意。
東風-2型導彈,是一種機動發射、單級、使用液體燃料、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首發試驗於1965年。開發目的是擁有打擊日本國土的能力。這是我國第一種正式裝備部隊的彈道導彈。
東風-3型(又稱CSS-2型)導彈,是一種機動發射、單級、使用液體燃料的中程彈道導彈,射程可覆蓋菲律賓的美軍基地。該型導彈於1969年開始服役,攜帶一枚當量約100-300萬噸的核彈頭。據傳,1986年7月,我國開始了東風-3型多彈頭系統的研究,改進後的型號可以攜帶多彈頭,當量約5-10萬噸,分別攻擊不同的目標。
東風-4型(又稱CSS-3型)導彈,是一種機動發射、兩級、使用液體燃料的中程彈道導彈,可以覆蓋關島的美軍基地,經改進後射程可以覆蓋莫斯科。1985年對該型導彈的控制軟體作了改進,在命中精度上得到了一定提高。
東風-5型(又稱CSS-4型)導彈,是一種使用液體燃料的遠程洲際彈道導彈,1971年進行了首次試驗。該型導彈射程可以打擊到美國的西部區域。1983年,該型導彈經過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射程,換裝了更精確的制導系統,命名為東風-5A。該型導彈自身攜帶液體燃料(無須戰時灌裝),貯存於地下發射井中,隨時可以發射。1986年,東風-5型導彈進行了分導彈頭試驗。
CSS-N-3潛射彈道導彈(巨浪導彈),是1969年到70年間開始發展的潛射彈道導彈,經過十年的發展,1982年成功地進行導彈水下發射。如此長的孕育期主要是受制於固態燃料的開發以及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計劃。CSS-N-3是兩節推進的導彈,攜帶一枚當量在20萬噸到100萬噸的彈頭。據傳,它是改自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東風五型導彈。每艘夏級潛艇上配置兩列合計12枚CSS-N-3導彈,其大小與性能約與美國早期北極星。
⑹ 中國導彈的發展歷史
1964年6月.我國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在西北地區講行飛行試驗獲得成功.
1966年10月裝有核彈回頭的中近答程地地導彈點火發射.核禪頭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實現了核爆炸。我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導彈。
1966年,我國戰略導彈部隊組建。
1970年1月30日,東風-4中遠程彈道導彈發射試驗成功。
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務,射程從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
1986年,用東風-4彈道導彈進行多彈頭分導式重返大氣層的第一次試驗。
1989年8月,東風-21固體燃料彈道導彈以機動方式發射成功。
1992年,M-11戰術彈道導彈定型生產並出口噸。
1999年8月2日,中國對外宣布試射「新型遠程導彈」成功。
⑺ 中國兩彈歷史
兩彈一般指原子彈、導彈,「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
中華人民共版和國成立後,在五六十權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大國的核訛詐下,於1956年在周恩來、陳毅、李富春、聶榮臻的主持下,制訂了《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⑻ 中國核彈發展史(要有多詳細就多詳細)
我認為,《簡氏戰略武器》的編輯之擅長製造有關中國出售導彈的謠言。他們這樣做有著特別的目的,我將在後面詳細闡述。根據簡氏太空飛行詞典,中國第一代偵察衛星(FSW-1)重量2,500公斤,用和發射(DF-5洲際導彈)同樣的推進器CZ-2C發射。這一信息被中國提供用CZ-2C助推器發射2000公斤國際衛星所證實。500公斤的差值是由於衛星外表有保護其穿過大氣層的覆蓋物。FSW-1偵察衛星是可回收的,因此它的身體強度要能重返大氣層,所以又需要另外一層防護。相比之下,法國的阿利亞納Ariane-4有更長更寬的覆蓋物,重達900公斤和520公斤用於飛行控制和制導的媒介設備艙(VEB)。可以合理的假設CZ-2C的媒介設備艙至少500公斤重。加上CZ-2C第二級火箭發動機4000公斤的乾重,至少7000公斤的衛星加上媒介艙,發動機被加速到7900米/秒將衛星送入太空的速度。對於8000英里范圍的洲際導彈,燃料燃盡速度大約7200米/秒。(下面是一段有關洲際導彈射程的論證,從略)中國知道,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人的衛星定位,而且中國的早期預警系統是不完備的,報警中發射是非常危險的。中國認識到,加強、堅固發射井是必敗之道,於是中國核潛艇技術於美、蘇之後產生。中國為避免非常脆弱的發射井基地部署戰略彈道導彈,取而代之的將洲際導彈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峽谷中加固後的洞穴。那些導彈在洞穴中得到保護,移出來發射。這種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
1995年初,中國媒體報道了在北方著名山脈中經過十多年建設,完成了為中國戰略導彈的「長城工程」。仔細的看看地形圖讀一讀新聞報道,可以推斷出,地下網路隧道工程在著名的太行山脈位於河北和山西省之間。根據新聞報道,數萬名工程兵花費十多年在那裡挖掘隧道。
正常的一隊士兵(大約100人)每月大約能挖100米隧道(根據有關鐵路隧道的新聞報道)不用任何先進的隧道挖掘機械。於是上萬工程兵(=數百隊)經過十多年在太行山脈構築了數千公里的地下隧道網路,隱藏著一部份中國戰略導彈。我猜想之所以叫「長城工程」不會沒有長城有至少5000公里長的原因。像其他所知山脈擁有提供給中國戰略導彈的地下隧道網路,太行山脈有許多懸崖絕壁和山谷,在1000到2000米短距離內有很大海拔差。你可以很容易挖掘有1公里土地厚度的隧道網路。
在美、蘇兵工廠,一個典型的5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能夠在地上挖」一個70米深300米寬的大坑,遠能夠足以摧毀導彈發射井或機場。如果特別強化了針對地下目標,它可以製造一個有200米直徑的球狀彈坑於地下。如果要摧毀有1公里厚度土層覆蓋的地下隧道至少需要3顆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在同一點上連續滲透爆炸。即使俄羅斯的巨型2000萬噸級核彈SS-18,也至少需要2顆在同一點上。而且,用三顆核彈,每顆只能破壞少於300米的隧道。假定太行山脈下的地下隧道只有1000公里長,一個就需要用10000顆5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以保證隧道網路的徹底摧毀。你要知道精確的隧道網路地區劃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這只是中國幾個導彈基地中的一個。
中國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在山中挖掘地下隧道。挖隧道不需要高技術,只要炸葯和混凝土,加上熱情的從不缺乏的年輕士兵。中國各地有許多巨大的山脈。所以在中國的中部和南方山脈也有著用於戰略導彈力量的地下隧道網路。即使你可以用數萬顆核武器把它們統統掃除,問題是,這么多的核彈頭在地面爆炸,如此多的塵埃被拋入高層大氣,在平流層中向全球擴散,陽光將被阻擋,我們將進入真正的「核冬天」,這顯然是個很不美妙的畫面,即使我們在美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