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歷史上哪些皇帝當過和尚,他們分別是何時的人物,當和尚的原因是什麼
1.梁武帝 2.武則天 3.朱元璋
一.梁武帝在南北朝。在公元527年,蕭衍親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還下令改年號為大通。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總是和年輕時、壯年時不一樣。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都反對。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後來,蕭衍又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這使得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蕭衍也是剛愎自用,亂建佛寺,不聽勸諫,導致後期的政績下降。 公元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這一年被歷史學家視為南朝梁發展的分水嶺。在這年開始,梁武帝多次捨身出家,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涅盤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二.武則天在唐朝。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感業寺為尼。
三.朱元璋在明朝。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後取名朱國瑞(1328-1398),出生於元朝元文宗天歷元年八月初八(公歷1328年9月12日)丁未時,漢族,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 朱重八祖籍:江蘇徐州沛縣 《明史.太祖本紀》稱朱重八「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即:先從沛縣遷至江蘇南京句容,後再遷江蘇盱眙,最後定居於安徽鳳陽。《明實錄》、《天潢玉牒》等史籍中也有類似記載。 泗州即今天的江蘇盱眙以及安徽泗縣。南京明孝陵也有明確記載,所以朱重八祖籍出於漢高祖之地。 註:明史說朱重八遠祖居沛,後徙泗州等地,父後在濠州定居。 他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孤苦無依,入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為小沙彌,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重八隻得離鄉為遊方僧。後於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覺寺。
傳聞清朝順治因愛妃死了,而出家的,也不知是真是假?
B. 中國歷史上那個皇帝當過和尚
朱元璋,(復1328~1398)明代皇帝。制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端。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出身貧寒,少年時在皇覺寺為僧。元末,參加紅巾軍郭子興部下反元,旋稱吳國公《後稱吳王》,滅陳友諒、張士城,出兵北伐,克燕京,歷15年而成帝業。年號洪武。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為聖人。論孔學是「治國之良觀」。萬重藏書的收集,戰爭期間,令部下訪求圖書,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移師北伐,命征虜大將軍徐達往北京接受元朝皇室藏書,運至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下詔徵求民間藏書,建「大本堂」為藏書處所。洪武十年(1378年),又命「有司訪求今年書籍,藏之內府,以資觀覽」。並「每於宮中無事,輒取孔子之言觀之」,以此達到「治國以教化為先」的統治目的。卒謚高皇帝,廟號太祖。
C. 歷史上有個皇帝做過和尚
梁武帝這樣舍抄身的不算的話 有正式記載的中原王朝的皇帝不多,兩個半 南宋的末代小皇帝宋恭帝趙顯投向了元朝,成年後被送去拉薩成了喇嘛~還是得道高僧,甚至還成了野史中元順帝的親爹~ 當皇帝前當過和尚的還有朱元璋~皇覺寺的和尚. 半個是指武則天在感業寺也出家,不過是尼姑而不是和尚了 大理的皇帝就多了,不過她們也就是關起門來的皇帝,對於中原正統來說頂多一個國主.有段素隆\段素貞\段思廉\段正明\段正淳\段和譽\段正興\段智詳 傳說中得 唐宣宗李枕 李自成要是如傳說中一般沒死出家,這個大順皇帝也算一個 順治傳說中也去五台山,不過這個可信度最低
D. 中國古代有幾個皇帝做過和尚的是哪個朝代的什麼皇帝
兩個,分別是自南北朝時的蕭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1、蕭衍:
南朝梁開國皇帝,蕭衍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這使得他的精力受限,朝政頗為混亂。
2、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曾經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鍾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不久,當地鬧飢荒,寺里得不到施捨,住持只好打發和尚們雲游化緣。
(4)中國歷史上哪些皇帝做過和尚擴展閱讀
蕭衍出身蘭陵蕭氏。南齊時以門蔭入仕,齊明帝時擔任雍州刺史,參與抵禦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討東昏侯蕭寶卷,擁戴南康王蕭寶融稱帝,次年攻陷建康。中興二年(502年),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梁。蕭衍統治初期,留心政務,糾正宋、齊以來的弊政。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雲游四方,增長見聞。二十五歲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改名應天,其後陸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並自稱吳王。
E. 中國歷史有多少皇帝做了和尚
呵呵 著名的有南北朝時的蕭衍(蕭武帝)出家作了和尚,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當過和尚,大理段氏第二個皇帝曾出家作過和尚,還有清朝順治也出家作過和尚,不過後二者大多以傳說為主
F. 歷史上出家當和尚的皇帝是誰
有不少的帝王在推動促進佛道的興盛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皇帝梁武帝蕭衍(公元464-549年)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蕭衍在有生之年不僅推崇佛教,廣建寺廟,發展僧徒,而且還頻繁地往寺廟里跑,甚至曾三次撇下皇位捨身為寺奴,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位時出家的皇帝。
公元527年三月八日,蕭衍親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
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大般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
大通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其皇後郗徽,追崇德皇後郗徽(468年-499年),高平郡金鄉縣人,南朝梁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的結發妻子,太子舍人郗燁之女,其母為宋文帝劉義隆之女潯陽公主。
(6)中國歷史上哪些皇帝做過和尚擴展閱讀:
中國僧人因為梁武帝而吃素
蕭衍從《大般涅槃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僧人必須吃素。從此,漢傳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蕭衍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
為此,梁武帝親自寫了一篇《斷酒肉文》,公告說明這項歷史性措施。
在《斷酒肉文》中,除了引證《大般涅槃經》、《楞伽經》、《央掘魔羅經》等大乘經典依據外,梁武帝還詳舉了各種理由,充分說服僧人遵行。
一、僧人不斷魚肉,會有九項理由「不及外道」,但一流的佛法,要有一流的弘法人才,若被外道比下去,太辜負僧寶之尊了。
二、僧人不斷酒肉,也有九種連在家居士不如的嫌疑。僧寶要領袖群倫,作大眾依皈,怎能有不如在家人的行止呢?
三、僧人食肉,會有遠離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道、佛果等四十六種修行障礙。
四、僧人食肉,將種下魔行、地獄種、恐怖因等一百一十六種惡因。
五、若相信佛所言不虛?就不能因為尚未證得道眼,就看不清、想不透,眾生肉即過去生有緣眷屬,一旦吃肉,便會有至親成為怨敵的果報。
六、啖食眾生,產生理、事二障難,理障就是「愚痴無慧」,翻成白話就是「變笨」。事障就是在修行路上,易被干擾引入歧途。
G. 歷史上哪個皇帝當和尚了
歷史上本是皇帝然後又當和尚,史料記載的只有一位:梁武帝蕭衍
1、梁武帝蕭衍(年-549年6月12日 ),字叔達,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蕭衍親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二十七日蕭衍還俗。
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2、清朝順治雖由茆溪森剃度,但大覺禪師玉林琇勸阻順治帝削發為僧,順治聽從了他的諫議,允許蓄發,暫時罷了出家的念頭。
3:明朝朱允炆據萬曆《錢塘縣志·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朱允炆在東明禪寺出家為僧,但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7)中國歷史上哪些皇帝做過和尚擴展閱讀:
(1)梁武帝蕭衍,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蘭陵蕭氏,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
蕭衍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這使得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蕭衍也是剛愎自用,亂建佛寺不聽勸諫,導致後期的政績下降。
(2)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於承乾宮,福臨陷入了痛苦之中,而政治上的苦悶也困擾著他。這時只有佛法使他還有所寄託,所以他再萌生出出家之念。大約在九、十月之交,福臨決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頭天子。
後經大覺禪師玉林琇勸阻,福臨聽從了他的諫議,允許蓄發,暫時罷了出家的念頭。福臨雖然不再出家,但內心已然完全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3)湖南永州新田縣發現明代遺址大觀堡,疑為建文帝朱允炆避難行宮。後經部分文物和史學專家多方求證,認為建文帝極有可能避難新田,在全國多處出現的建文帝『下落說』中,有的是傳說,有的只有族譜,而只有新田縣有相關碑刻,經考證涉嫌造假。
H. 中國歷史上有哪一個皇帝曾做過和尚
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明代皇帝。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回端。濠州鍾離答(今安徽鳳陽東)人。出身貧寒,少年時在皇覺寺為僧。元末,參加紅巾軍郭子興部下反元,旋稱吳國公《後稱吳王》,滅陳友諒、張士城,出兵北伐,克燕京,歷15年而成帝業。年號洪武。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為聖人。論孔學是「治國之良觀」。萬重藏書的收集,戰爭期間,令部下訪求圖書,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移師北伐,命征虜大將軍徐達往北京接受元朝皇室藏書,運至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下詔徵求民間藏書,建「大本堂」為藏書處所。洪武十年(1378年),又命「有司訪求今年書籍,藏之內府,以資觀覽」。並「每於宮中無事,輒取孔子之言觀之」,以此達到「治國以教化為先」的統治目的。卒謚高皇帝,廟號太祖。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史稱明太祖。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出身微賤的皇帝,也是一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個從歷史的夾縫中鑽出來的英雄。他身上特有的平民氣質和自卑感一直伴隨著他的君王生涯,這正是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魅力永存,眾口流傳的最具吸引力的秘密所在。
I. 歷史上哪個皇帝出過家,當過和尚的
梁武帝這樣捨身的不算的話
有正式記載的中原王朝的皇帝不多,兩個半
南宋的末代小皇帝宋恭帝回趙顯投向了答元朝,成年後被送去拉薩成了喇嘛~還是得道高僧,甚至還成了野史中元順帝的親爹~
當皇帝前當過和尚的還有朱元璋~皇覺寺的和尚.
半個是指武則天在感業寺也出家,不過是尼姑而不是和尚了
大理的皇帝就多了,不過她們也就是關起門來的皇帝,對於中原正統來說頂多一個國主.有段素隆\段素貞\段思廉\段正明\段正淳\段和譽\段正興\段智詳
傳說中得
唐宣宗李枕
李自成要是如傳說中一般沒死出家,這個大順皇帝也算一個
順治傳說中也去五台山,不過這個可信度最低
J. 有幾個皇帝當了和尚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一個絕頂聰明的孩子,有安天下的抱負,有治國的才能,又熱烈追求著事業的成功和真摯的愛情。然而特殊境遇造就了他的特殊性格,在剛愎自用外衣掩飾下的多情和脆弱,使他經不起嚴酷的政治斗爭的摔打。具有文人和情人氣質的他,永遠登不上只有政治家才能達到的冷冰冰的瓊樓玉宇的高處,於是,他選擇了逃遁之路。 順治帝出家了嗎? 公元1638年的夏歷正月三十日,入夜之後,沈陽清宮鳳凰樓下一片沉寂,斷斷續續的女子悲泣聲,使得這沉寂越發厚重,越發凄涼。到了戌時,也就是現在的晚八九點鍾,西永福宮里忽然亮起紅紅的燈火,人來人往,燈影憧憧,似乎很熱鬧,但人們都悄聲細語,連安置銅盆、燒水倒水都盡量減輕聲響,彷彿都懸著一顆心。幾聲細細的「咿哦」之後,突然間「哦哇哦哇」的嬰兒啼叫響徹夜空!初生的孩子可不管宮里和大人們的忌諱,只顧大口地呼吸著人間甘美溫暖的空氣,亮開他的大嗓門,宣告自己的降生。「是個男孩兒!」這一聲報告,令疲憊的產婦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笑得不覺落下淚來。可是看到眾人高興得要拍手笑出聲的時候,她又搖搖頭,用眼睛向大家示意:不要得意忘形。人們圍觀這個小小的嬰兒,口裡不住地贊嘆:「瞧呀,小皇子頭頂胎發豎得那麼高,將來定是長壽!」「看他方面大耳,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呀!」「哭的聲音多有勁、多響亮!將來準是文武全才,國家的頂樑柱!」「小皇子命好哇!前天皇太子剛走,今兒個他就來了,可不正好填了空嗎?……」最後這句話被產婦叱住了:「不許瞎說!」這嬰兒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福臨,他的母親,是西永福宮庄妃布木布泰,這一年歲在戊寅,是大清崇德三年,大明崇禎十一年。那麼多贊美的話,都在預言這個孩子的錦綉前程,如果當時有人說,這個孩子將出家當和尚、將英年早逝,此預言者不僅將挨耳光、挨鞭子、挨大棍、得罪下獄,旁人也實在不能夠相信的。遺憾的是,順耳的頌詞往往落空,而逆耳的預言卻常常成真。 君主與和尚,確實是人生境界的兩個極端。一個極端熱鬧,一個極端冷靜。皇帝稱萬乘之君,天下至尊,治理國家,統治萬民;和尚卻須斬斷塵緣,不與世事,清凈無為。皇帝錦衣玉食,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可以窮奢極欲;和尚卻須清苦修行,面壁持戒,不茹葷、不殺生。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後宮佳麗三千人;和尚卻須不動色慾,無妻無子無親人,要修金剛不壞之身。一個普通人,想要走向這兩個極端中的任何一個,無論就機緣還是人情而言,都不容易;而要想從這個極端跳到那個極端,就更是令人人驚訝的奇聞了。 和尚參佛,道士修仙,再加上孔老夫子的儒教,佛、道、儒三教,都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深深的痕跡,還有三教同源一說,使之相互支持求得共同發揚光大。不過各朝各代的中國皇帝們,各有偏好。自西漢董仲舒提倡獨尊儒家、使得儒學成為理國治民的基礎以來,也還是有不少像樣或不像樣、有名或沒有名的帝王,在實行儒學治國的同時,又崇信佛道。有的甚至因此而鶴立雞群地掩飾了他們治國的無能。比較而言,皇帝崇信道教的好像更多。從秦始皇崇信方士燒丹煉葯、海外求仙開始,帝王崇道便綿綿不絕,朝朝代代都有個把,最有名的當屬宋徽宗和明嘉靖皇帝。宋徽宗趙佶文采風流,是位書畫大師,然而治國理政卻是一塌糊塗。他在位期間,奸佞當道,民不聊生,腐敗的政治和殘酷的剝削壓榨,激起全國各地老百姓的反抗,有名的宋江、方臘起義,就在這個時候。他對內血腥鎮壓,對外卻忍辱投降,終於釀成靖康大變,和他的兒子一起做了大金的俘虜,落了個囚死異國的下場。就是這個宋徽宗,對道教的沉迷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他奉道教為國教,率先在皇宮內院修建道觀——玉清和陽宮;他詔令全國各地訪求道教仙經和得道真人進京入朝,以至在皇帝親自主持的冬祀國家大典中,也命數百名道士執威儀做前導,弄得不倫不類,貽笑天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他親臨典禮,親自給人們俗稱的玉皇大帝上了一個「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的徽號,奉上金頁寶冊,並敕令普天下洞天福地要廣建道院道觀,塑造聖像,務必崇麗高大,花多少錢糧也在所不惜。對此勞民傷財之舉表示反對,甚至僅僅是不積極不虔誠的地方官員,都被他撤職查辦。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身為皇帝的趙佶,開始了大規模的道教活動。 這年二月,他召集了兩千多名道士在上清寶宮大會,講道經作法事,鬧得烏煙瘴氣。不久又興建葆真宮、神霄玉清萬壽宮等極為崇麗豪華的道觀,皇帝頻繁出入其間,與他特別崇幸的真人林靈素、張虛白講道論經。這兩名道士於是得到皇帝的極高封贈,林靈素詔封為通真達靈玄妙先生,張虛白詔封為通玄沖妙先生,俸祿和官位視同朝廷大夫。最滑稽的是,已經做了天下第一人的大宋皇帝的趙佶,竟還嫌不足,示意道院上奏冊封自己為教主道君皇帝。從此,他就欣欣然以道教教主、道君皇帝自居。後世的人們也常以道君皇帝來稱呼趙佶,其中的意味就決非「崇敬」二字了。入道教,做教主,並不妨礙趙佶當他的皇帝,糊里糊塗昏昏懦懦地處理國家大事;並不妨礙他以花石綱等名目敲骨吸髓地盤剝百姓為自己祝壽搞慶典;並不妨礙他金玉滿堂、錦衣玉食、花天酒地;也不妨礙他在位二十多年中不停地立後封貴妃進婉容選宮女;更不妨礙他偷偷摸摸、沒完沒了地穿引地道走進京師名妓李師師家花樓,揮金如土地做天下頭號大嫖客。 無獨有偶,對道教沉迷至深、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還有一位五百年後的明朝皇帝,他就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這個人天資是很高的,號稱英明,宮里人背後叫他「小太宗」,拿他比做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即位之初,也曾進行過幾宗像模像樣的建革,處理政事也還清楚果斷。可惜只是曇花一現,不久就把他的聰明才智完全浪費在於國於民於人於己毫無用處的迷信中了。皇帝一迷信,可就了不得了。他居然連著十幾年、二十幾年不上朝,首相要見他一面都很困難,更不要說六部大臣和朝中的文武百官了。宰相、尚書,都是國家機構中的最 高一級官員,他們中間許多人從進入仕途做官,一直到最後退休離任,都不知道皇上是個什麼模樣,因為從來沒有見過。 朱厚只憑著批答臣下的奏章和朝廷保持聯系,控制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那麼,這么多年,從早到晚,日日夜夜,他躲在深宮里做什麼呢?修道,是他最大的興趣。據後人分析,還有鴉片。不過,羽化成仙是他一生的終極目標。他的皇宮里,大小佛龕佛像全都清除銷毀,處處建了道教的醮齋法壇,法壇上鮮花供品四季常新;寶燭明燈日夜長明。香煙繚繞,向宮中的每一個角落彌漫。而皇帝本人,成天價不是齋醮祈禱,就是同道士真人講經問道,再就是打坐修仙、頌經煉丹,時不時,再抽抽福壽膏(當時鴉片的雅號)提神。他既是一國之主,當然要把他獨崇道教的信仰推向全國。於是從皇宮開始,繼而京師,繼而全國,興起了罷斥僧尼、拆毀寺庵的廢佛行動。與此同時,他又動用國庫數十萬兩白銀,修建朝天宮和泰山、武當山等地的道觀,並同宋徽宗一樣,詔令天下崇道建觀。在寵幸「活神仙」方面,嘉靖皇帝比宋徽宗走得更遠。 江西貴溪道士邵元節,受嘉靖皇帝知遇,先封為「真人」,在皇家道觀供職,又賜「致一真人」道號,給正二品服俸,不到一年,加授禮部尚書,給文官一品服俸。死後追賜道號曰「清微闡教輔國致一真人」,追贈少師,謚號「文康榮靖」,葬禮按伯爵規格,賜祭十壇。繼邵元節掌道教的湖廣黃岡陶仲文得到的皇恩就更為浩盪了,不僅同邵元節一樣是禮部尚書、正一品服俸,而且妻子賜一品誥命,父母得追封追賜。他本人先封少保,又加少傅,再加少師,一人而身兼三孤,古今少有!還賜封道號「神霄紫府闡范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不久又加授光祿大夫、柱國,兼支大學士俸,並再封為恭誠伯的爵位,歲祿一千石。死後也得到四個字的謚號。陶仲文輩道士,官至極品,位稱三孤(少保、少傅、少師),勛階光祿大夫、柱國,封伯稱爵,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位在內閣首輔之上,死後的四字謚號,更是歷代人臣所罕見(名相名將的謚號頂多是兩個字),可算是千古奇聞了。他們還有宰相尚書文武群僚們萬萬不能及的地方,那就是諸臣千方百計難得一見的皇帝,與他們天天親切晤面。他們出入皇宮如家門,每日與皇帝同坐綉墩,促膝談經。每談罷,君臣相迎送,必至門廷前握手話別,才分頭各歸。皇帝崇信道教,不迷信的正直官員都被排斥,剩下的朝臣們便爭相迎合皇帝以賺取高官厚祿。 嘉靖朝於是成了一個道教朝廷,道教於是介入了政治,寫青詞於是成了一件頭等的政治大事。所謂青詞,是用朱筆把歌頌玉皇大帝的贊詞,寫在青色的符紙上,在祭壇上焚化,天上的玉帝就可以知道並欣然接受這些諂媚討好,一發善心就會降下福來。青詞寫得好壞,竟成了皇帝挑選大臣的惟一標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奸相嚴嵩,就是因為寫得一手好青詞,討得朱厚的歡心,爬上了宰相的高位,專國政二十年,風雨不動,安如磐石。後來失寵,也是因為年老才盡,所寫青詞沒了靈氣兒,才給他的政敵提供了覆滅嚴氏父子的機會。在演義小說戲劇中,作為嚴嵩的對立面、被譽為忠臣的首相夏言,其實也是因善寫青詞受嘉靖帝青睞而爬上去的。 下面就是他的一聯青詞:揲靈蓍之草以成爻,天數五,地數五,五五二十五數,數生於道,道合元始天尊,尊無二上;截竹之以協律,陽聲六,陰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於天,天生嘉靖皇帝,帝統萬年。 這樣的皇帝,這樣的大臣,這樣的朝廷,怎能不內外交困只是苦了天下的百姓。 朱厚崇信道教,是從相信方士的煉金術,希望點石成銀成金開始的;後來發展為求龍體康健,求多生兒子;最後是求長生不老,求羽化升仙。對道教,他可說是十二萬分的虔誠,但世俗享受他也一點不肯放棄。他貪財貪色貪長生,這些貪欲又都融進了修道煉丹的求仙活動中。他以修煉為名,與真人和一些無恥大臣們研究房中術,這些人也用進「紅鉛」、「秋石」等春葯的方法來討好他,以獲得恩寵和官位。所謂「紅鉛」的原料,取之於女子的初經。朱厚竟以煉葯為名,先後征選民間八歲到十六歲的幼女、少女近千人入宮。這些可憐的女孩子僅僅是用於供經制葯嗎?當然不是。按照陶仲文這一派真人的理論,求道煉丹不僅要煉食用的丹葯,更要煉內丹。而煉內丹不過是給滿足色慾披上一件漂亮外衣。他們把女子稱為煉內丹的鼎爐,將男女交合當做采陰補陽的手段,說什麼以人補人,可以接朽回榮、修真養命;說不斷更換鼎爐,多多益善,才能常采常新,促成九轉內丹早日成功;更造出應當以童女為鼎爐的鬼話,說這樣修煉出來顏色就如童女,更易得長生。因此,這近千名幼女少女遭到怎樣的摧殘和戧害,恐怕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什麼修道養真!分明是傷天害理的禽獸之行,哪裡還有一點人味兒!此後不到百年明朝終於滅亡,實在是天公地道的事!明代還有不少信方士、求丹葯的皇帝。朱厚的重孫明光宗朱常洛,也是既要縱欲,又想求長生,最後死於紅丸丹葯,只當了不到一個月的皇帝。 夏言的馬屁文章里,有一句話道出了帝王崇信道教的真諦,即「帝統萬年」。企圖長生不老、千年萬載地當皇帝,是萬歲爺們的根本追求。道要修,不修得不了長生。但人生的種種福分一樣也不能少,所以就有這樣一批土生土長於中原的道教真人方士們應運而生,用他們的教義去迎合去滿足帝王的長生夢。外來的佛教就不一樣了。佛教自成系統,完整而統一,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 崇信佛教者,多不只是為求長生,因為佛教文化涵蓋著生命價值、道德修養、倫理觀念及人生觀、世界觀諸多方面。人們可以從宗教的角度去看它,也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去認識它,更可以從道德的角度去實踐它的教義。所以,從佛教誕生之日起,就在全世界擁有大量的信徒。其中也有不少帝王將相。英明如唐太宗,也推崇佛教,以隆重的國禮迎接不遠萬里去西天求取佛家典籍的玄奘和尚,被《西遊記》裝點演義,使唐僧取經的故事流傳至今,無人不知。 那位了不起的、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更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她在位期間,大建佛寺,廣塑佛像,那時建造的樂山大佛和洛陽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直到今天仍以它的庄嚴壯觀聞名中外,成為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唐代有名的大文學家韓愈,因上表勸諫皇帝不要為迎佛骨而勞民傷財,招得龍心大怒,被貶官到潮陽,這才寫出「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千古絕句。然而佛教傳到唐朝,已經是流而不是源了。佛教是在西漢時傳入中國的,初興於東漢,勃興於魏晉南北朝。晚唐名詩人杜牧有絕句說: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多麼鮮明美麗的圖畫!南朝四百八十寺,明白地點出了佛教在南朝的普及程度。南朝宋齊梁陳,是一個崇佛佞佛的高峰。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做佛家信徒、佛門弟子,也許並不算難;要真的剃發出家入廟修行,就不那麼好下決心了。如果得舍棄錦衣玉食、富貴風流的熱熱鬧鬧的紅塵,去獨守青燈黃卷,過清苦的無欲無情六根清凈的日子,恐怕一萬個人里也找不到一個心甘情願者。 歷數中國數千年的朝朝代代,與出家做和尚有關的皇帝,大約只有三個。第一個就出在佛教最興盛的南朝,第一個皇帝和尚,是梁朝的開國君王梁武帝蕭衍。蕭衍在位四十五年,這在走馬燈般改朝換代的南北朝時期,可算是絕無僅有。但這並不表示他有突出的能力和治國才幹。他之所長在權術和手腕,還有好運氣,政治和軍事的成功往往靠的是僥幸和機遇。此人虛榮心極強,總想博取慈祥善心、寬大仁恕的美名。所以,皇親國戚文武大臣無論犯了多大的罪,他都不予追究,還常常用哭聲和眼淚去感化他們。對政敵他倒是毫不留情——當 初,他從南齊皇帝蕭寶卷、蕭寶融手中奪過皇位以後,就將蕭姓皇族一個不剩地殺了個凈光。崇信佛教,也是蕭衍博取美名的手段之一。 他即位之初,也曾雄心勃勃地想要統一天下,但是幾次北伐均遭失敗,他也就縮回江南,滿足於偏安一隅的局面了。不知是要挽回北伐失敗的面子,還是要贏得民心,他利用佛教,演出了一連串的鬧劇。公元527年,蕭衍到當時建康(即今南京)最大的、僧侶有數千人的同泰寺進香,忽然脫下皇帝的龍袍皇冠,穿上佛門的袈裟,當起了和尚,說是捨身佛寺,為國家祈福。一連當了三天,大約滋味不太可口,自行回宮了事。過了兩年,公元529年,蕭衍第二次捨身同泰寺。這次可就不得了了,身披袈裟當和尚的皇帝,不理睬皇親國戚文武大臣的跪告哀求,堅決拒絕回宮,竟僵持了七十三天之久。大臣們終於咂摸出其中味道,於是捐錢一億萬,把「皇帝菩薩」從同泰寺里贖了出來。這下子,蕭衍可嘗到了甜頭兒,接著在公元546年第三次捨身;公元547年第四次捨身,每次都得大臣捐錢把他贖出來,每次的價格都是一億萬錢。三次捨身當和尚,得錢三億萬,皇帝的身價銀高還是不高?要說它高,一個皇帝,一國之主,竟拿自己作價出售,無論價格多高,其人格人品也令後人嗤之以鼻;要說它不高,三億萬錢可不是個小數。而且真的會把這些錢全都捐給同泰寺,捐給佛門嗎? 就算蕭衍與寺院方面五五分成,他也能得一億五千萬錢。有這樣高額的好處費(或用時髦的 說法叫回扣),也就難怪這位梁武帝一而再、再而三地捨身佛院做和尚了。只是,這一大筆財產,名義上是大臣們所捐,但大臣們的錢難道是他們自己的私產、他們的薪水嗎?當然不可能,自然都是向南梁國的老百姓「捐」來的。國君出家做和尚未必受苦,苦的是他治下的千千萬萬子民。若不是侯景造反,蕭衍恐怕還要繼續捨身,舍個沒完。侯景是北朝降過來的大將。蕭衍背信棄義,想拿侯景去交換被北朝俘虜去的侄兒,事情敗露,激起了侯景起兵,直指建康。蕭衍聽到侯景叛變的消息後,還哈哈大笑,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豪言壯語:「寡人折根小樹枝子就足以打死他!」蕭衍沒能第五次捨身同泰寺做和尚,因為在他第四次捨身的第二年,公元548年之秋,侯景的大軍就如入無人之境地渡過了長江,當年十一月,直抵建康城下。轉過年去的三月里,建康陷落;五月,八十六歲的蕭衍被活活餓死了。八百年後,又出了個和尚皇帝,他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可是個真正的苦出身,家境極其貧寒,父親和三個哥哥都以扛長活打短工為生,他從小就打草拾糞放牛,一家勞累終年不得溫飽。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濠州泗州一帶鬧飢荒,跟著瘟疫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兄長相繼去世,只剩了他一個,孤苦零丁,煢煢孑立,無奈地投他故鄉的皇覺寺剃度為僧,當了服侍大和尚的小和尚,早起晚睡,承擔許多雜役。 相傳朱元璋每日掃地,常常被一尊伸出一條腿的金剛泥像絆倒,他忍無可忍,終於有一天拿掃帚把敲著那金剛像的腿威脅說:「再敢絆我,看我怎麼收拾你!」當夜,皇覺寺的長老做了個夢,夢見那尊金剛泥像活了,並跪倒在長老面前哀告救命,說是紫微星君怪罪他腿伸得太長。長老在夢中順口說道,你收回去就是了。次日,朱元璋再掃地時,發現那金剛的腿腳竟縮到後面去了,覺得既驚奇又開心,便稟告了長老。長老觸動夢境,這才意識到朱元璋決非常人,從此格外看承優待。可惜粗得溫飽的小和尚的日子也不可得了,元朝末年的大混戰毀掉了寺院,朱元璋只剩下了一條路:鋌而走險,投綠林做盜匪。最終他投奔了農民領袖郭子興。二十多年裡,他征戰殺伐、逐鹿中原,從抗暴抗元到爭權爭地盤,勾心鬥角、背信棄義,無所不用其極,終於推翻元朝的蒙古統治者,削平群雄,建立起他的朱家大明天下。小和尚朱元璋掃地的故事,是民間傳說,顯然是在他當了皇帝以後才流傳開的。可見「成則王侯敗則寇」的歷史偏見,歷史的勢利眼兒,不僅停留在史書史記等御用文人的記載和觀念中,也深深地滲透進我們民族的血里。要想徹底清除,頗不容易。時至今日,不還是錦上添花的多嗎?做了皇帝以後的朱元璋,已是威風八面的萬歲爺,他決不會再想到去當和尚了,就算他偶爾能回憶起幼年間在皇覺寺出家為僧的往事,也會像朦朧的夢境,甚至像上一輩子發生過的事情一樣遙遠了。 蕭衍當和尚是假的,朱元璋做和尚是不得已。當了皇帝而又心甘情願地出家當和尚的只有一個,就是順治皇帝福臨。 官書記載著順治帝薨逝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七日,時年二十三歲。官書上沒有一個字記載或暗示過順治帝出家當和尚。現在能找到的旁證,至少有兩條私家記述中提到順治帝出家為僧的事,不過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些記述都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 。大量的傳說是:順治帝並沒有在順治十八年去世,他是在這一年出家當了和尚,朝廷出於政治的需要,不得不假稱皇帝駕崩,好讓太子康熙即位。 傳說的最重要的來源,是當時有名的清初三大家之一的詩人吳梅村的《清涼山贊佛詩》四首。現錄於下: 西北有高山,雲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葉金蓮開。花花相映發,葉葉同根栽,王母攜雙成,綠蓋雲中來。漢主坐法宮,一見光徘徊,結以同心盒,授以九子釵,翠裝雕玉輦,丹髹沈音齋,護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階,長恐乘風去,舍我歸蓬萊。從獵往上林,小隊城南隈,雪膺異凡羽,果馬殊群材。言過樂游苑,進及長楊街,張宴奏絲桐,新同穿宮槐。攜手忽太息,樂極生微哀,千秋終寂寞,此日誰追陪?陛下壽萬年,妾命如塵埃,願共南山槨,長奉西宮杯!披香淖博士,側聽私驚猜,今日樂方樂,斯語胡為哉?待詔東方生,執戟前詼諧,熏爐佛黼帳,白露零蒼苔,吾王慎玉體,對酒毋傷懷!傷懷驚涼風,深宮鳴蟋蟀,嚴霜被瓊樹,芙蓉凋素質,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孔雀蒲桃錦,親自紅女織,殊方初雲獻,知破萬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割之施精藍,千佛庄嚴飾;持來付一炬,泉路誰能識?紅顏尚焦土,百萬無容惜。小臣助長號,賜衣或一襲,只愁許史輩,急淚難時得。從官進哀誄,黃紙抄名入,流涕盧郎才,咨嗟謝生筆。尚方列珍膳,天廚供玉粒,官家未解菜,對案不能食。黑衣召志公,白馬獻羅什,焚香內道場,廣坐楞伽譯。資彼象教恩,輕我人王力,微聞金雞詔,亦由玉妃出。高原營寢廟,近野開陵邑,南望倉舒墳,掩面添凄惻,戒言秣我馬,邀游凌八極。八極何茫茫,日往清涼山,此山蓄靈異,浩氣供屈盤,能蓄太古雪,一洗天地顏,日馭有不到,縹渺風雲寒。世尊昔示現,說法同阿難,講樹聳千尺,搖落青琅 NB669 。諸王過峰頭,絳節成銀鸞,一笑偶下謫,脫卻芙蓉冠。游戲登 NFDB0 樓,窈窕垂雲鬟,三世俄去來,枉作優曇看。名山初望幸,銜命釋道安,預從最高頂,灑掃七佛壇。靈境乃杳絕,捫葛勞躋攀,路盡逢一峰,傑閣圍朱闌。中坐一天人,吐氣如旃檀,寄語漢皇帝,何苦留人間?煙嵐倏滅沒,流水空潺 NFDAA ,回首長安城,緇素慘不歡。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財洞,未得誇迎鑾!惟有大道心,與石永不刊,以此獲金輪,法海無波瀾。嘗聞穆天子,六飛騁萬里,仙人觴瑤池,白雲出杯底。遠駕求長生,逐日過,盛姬病不救,揮鞭哭弱水。漢皇好神仙,妻子思脫屣,東巡並西幸,離宮宿羅綺。寵奪長門陳,恩盛傾城李,華即修夜,痛入哀蟬誄。 苦無不死方,得令昭陽起,晚抱甘泉病,遽下輪台悔。蕭蕭茂陵樹,殘碑泣風雨,天地布此山,蒼崖閱興毀。我佛施津梁,層召簇蓮蕊,龍象居虛空,下界聞半蟻。乘時方救物,民生難其已,澹泊心無為,怡神在玉幾。長以兢業心,了彼清凈理,羊車稀復幸,牛山竊所鄙。縱灑蒼梧淚,莫賣西陵履,持此禮覺王,聖賢同一軌。道參無生妙,功謝有為恥,色空兩不住,收拾宗風里。 吳梅村號稱「詩史」,因身歷滄桑,又在異族統治下,常有偷生之嘆,寫詩更怕觸怒新朝,所以故作詭譎之詞,像白居易的《長恨歌》,用「漢皇重色思傾國」的借喻來說唐朝玄宗皇帝的故事,他也用「漢皇」來影射當時皇帝。詩中的許多事跡,都可以從順治帝福臨身上找到印證。其中最明顯的是:以「王母攜雙成」及「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等句,暗示一董姓女子受皇帝寵愛,死時皇帝備受打擊,並以非常奢華的禮儀安葬了她。以「漢皇帝」和「穆天子」來比喻順治帝,不但成仙的董女召喚他離開人間,而且以穆天子的遨遊來影射順治帝出家。最引人注目的是「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財洞,未得誇迎鑾」四句,等於明白地告訴人們,順治帝當時並沒有死。於是,四首詩就把這樣幾個謎擺到了人們面前:董姓女子是何許人也?順治十八年,福臨究竟死了沒死?順治帝究竟出家沒出家?從那時起,為解這些謎,文人墨客、民間故事編纂者據此創作了許多故事和傳說。自然,說法各不相同。一直流傳到後世、影響比較大的,是順治帝與董小宛的傳奇。它把解謎演化成一個纏綿凄惻的愛情故事,其中寄託了身處異族統治、心含亡國之恨的漢士子的痛苦情懷。 其主要內容大致如下:江南名妓、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才貌雙絕,傾心於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歷盡艱難險阻,終於如願以償,嫁給冒辟疆作了側室,閨房唱和,感情極篤。時逢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頓時陷入一片戰亂之中。早年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疇,作為新朝的兩江總督來到南京。他早就聞知董小宛的艷名,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強搶董小宛,獻給清朝的順治皇帝。 董小宛入宮初,思念冒辟疆,不肯屈服,還想方設法讓冒辟疆裝扮成醫生和她的哥哥到宮中相會。由於宮禁森嚴,冒辟疆終於受阻隔而灰心南歸。順治帝卻對董小宛一往情深,百般寵愛,以至於沒有董小宛在身旁就食不甘味、寢不安枕。董小宛感於福臨的真誠,終究成了他的愛妃,還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但是,董小宛受寵,違背了不許漢女進宮的滿洲祖制,皇太後為維護皇家的尊嚴,為制止兒子因兒女情而廢國事朝政,便下旨賜董小宛死。賜死未成,便又借焚宮的手段使董小宛葬身火海。 順治帝既痛愛妃死於非命,又恨母親無情,一怒之下,離宮出走。走到五台山,受佛門感召,看破紅塵,出家做了和尚。皇太後和朝廷王公大臣屢請,但福臨決意不回。無可奈何之下,才以皇帝大喪禮告知天下,扶太子即位,是為康熙皇帝。還有一種傳說,也是認為順治當時未死,是出家去了。不過出家的原因不是為愛妃,而是為母親。說是順治六歲即位,全靠攝政王多爾袞東征西殺,替他奪來了大明的天下。功高權重的多爾袞於是專擅朝政,日益跋扈,直接威脅到了福臨。福臨的母親皇太後加意籠絡多爾袞,不惜降尊下嫁,以保住兒子的皇位。不久多爾袞病死,福臨立刻就要以謀逆追論他的大罪,但皇太後不許,反而追認多爾袞為義皇帝。王公大臣們紛紛不平,上奏請皇太後往五台山進香。皇太後進香途中,傳來朝廷追論多爾袞謀逆罪、奪爵削籍抄家毀墳的消息。皇太後自覺無顏再回京城,便在五台山落發為尼,出家修行了。順治帝長大以後,思念母親的養育之恩,為自己傷母之心而痛悔,經常涕泣不止。當愛妃董鄂氏病故時,福臨痛上加痛,終於一走了之,往五台山尋母去了。 在皇帝的實錄和起居注、宮史等等還是朝廷絕密文件的時候,產生這些傳說是很自然的。時至今日,再用這些傳說來解順治出家之謎,就很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