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前十博物館
第一位:法國盧浮宮(Musee Louvre)
盧浮宮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
盧浮宮始建於13世紀,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但於1546年建築師皮埃爾·萊斯柯在國王委託下對盧浮宮進行改建,從而使這個宮殿具有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後又經歷代王室多次授權擴建,又經過法國大革命的動盪,到拿破崙三世時盧浮宮的整體建設才算完成。
繼「賢王查理」建設了重要的圖書館而聲名遠播之後,16世紀的弗朗索瓦一世又開始大規模地收藏各種藝術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時期,盧浮宮的收藏已十分充實。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盧浮宮已經成為經常展出各種繪畫和雕塑作品的一個場所。
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從那時起,這里的收藏不斷增加,更不用說拿破崙向那些被征服的國家徵用的藝術貢品了。總之,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0,000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
盧浮宮是一座真正的迷宮,尤其對於一名外國人而言,想在宮中確定自己的位置是非常困難的。這座龐大的宮殿里收藏了無數的藝術珍品,包括大量來自東方的藝術品。其中最著名三件作品有斷臂的:「維納斯」,沒有頭的「勝利女神」,「蒙娜麗莎」進入凡爾塞宮的人們都會首先看到路易十四躍馬揚威的銅像。宮內共計500多間的大殿小廳被油畫、壁畫、天頂畫裝飾著,這些畫作均出自名家之手。宮里還有在大批的雕塑,其藝術氛圍絲毫不遜於盧浮宮。
第二位:倫敦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在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也較故宮博物院為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並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希臘的石雕,印度的寶石戒指,巴比倫的銀器,中國的瓷器琳琅滿目。比馬王堆女屍還早上千年的古屍也有幾具,但不是英國的,而是埃及的,十幾具展出的木乃伊還僅僅是館藏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文物收藏,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稱埃及本土以外之最。
尤其是埃及最珍貴的文物,4000年前在正反面分別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臘文的石碑藏在大英博物館中。這是世界唯一的一塊,並據此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堪稱鎮館之寶。
由於大英博物館建得較早,它的外形和布局已成為博物館的標准模式,後來者競相效法。其中兩部分展品格外吸引我,一是中國磁器,上自漢唐,下至明清,青花、鈞瓷、唐三彩、景泰藍按年代與產地排列,應有盡有,大概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印度寶石戒指也十分引人注目,火紅、海藍、石榴紅、祖母綠各色俱全,菱形、球形、卵形、異形大小不一,真是巧奪天工。
大英博物館還以其圖書館著名,因為大英博物館的起源就是漢斯·斯隆爵士捐贈的私人圖書館,英王喬治四世改建新館時又捐贈了大量書籍。這里是馬克思為他的不朽之作——《資本論》收集資料和寫作的主要場所,許多參觀者來尋找馬克思當年常坐的座位。
第三位: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8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台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准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
我國的蘇州園林也被仿建在博物館的主樓二層的北廳之中,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1981年9月才由我國蘇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軒十分吸引觀眾,不時聽到遊客問:「中國花園在哪裡?」為了避免擁擠,規定了專門路線入園,由定時電梯控制人數。園中飛檐、雕梁、魚池、涼亭,室內對聯、撣瓶、八仙桌、太師椅一應俱全。一些美國遊客坐在涼亭里閉目養神,宛如中國的墨客騷人,甚至搖頭晃腦的姿勢也帶上了「中國味」,十分可笑。
被認為科學技術最發達的美國,對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濃厚興趣,實在發人深思。可能由於美國歷史很短,博物館的主辦者不滿足於單件展品的陳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財力,製造一些風格迥異的環境來讓人懷古。除明軒外,還按時間和國別布置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從14至18世紀的室內陳設。盡管都是一樣的富麗堂皇,但法國式的畫頂、英國式的壁爐和西班牙式的傢具還是刻上了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面積極大,在藝術上卻難稱登峰造極。最明顯的特點是:藝術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法國大雕塑家羅丹作品的復製件展覽。美國人對法國文化的崇拜是出人意料的,在美國,不止一次有人對我說:「您會講法語,您是真正的高級知識分子。」
第四位:德國森根堡自然博物館
建在法蘭克福市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館是德國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流博物館之一。
1763年,以德國著名的醫生和大慈善家森根堡先生的遺產建立了森根堡基金會,用來促進科學的發展。1815年,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和文學家歌德回他的出生地法蘭克福探訪時參觀了森根堡基金會並首先提出創建森根堡自然協會的倡議。1817年11月22日,法蘭克福的17位自由公民自發地組成了民間性的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靠私人的捐款開展起各種活動。1818年,協會開始籌建博物館。貝特曼先生在這一年一次就捐贈了3000古爾盾金幣,並在隨後的年代中每年都向協會捐贈相當數量的款項。1883年,包什先生將高達80萬馬克的遺產捐贈給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使其在很多年裡獲得了工作保障。此外,還有許多人向森根堡博物館捐贈了許多稀世珍貴的私人收藏品作為展品。
在創始後的100多年裡,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的工作人員都是自願組成的。直到1901年,才有1人開始得到政府津貼;到1950年,領政府工資的工作人員也才只有10人。森根堡博物館的發展與所有這些工作人員對自然科學的執著熱愛和無私奉獻是密不可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遭受了嚴重的創傷,許多城市被炸成了廢墟,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的10幾位會員自發地將博物館的藏品轉移隱蔽起來,最終使100多年來收集的館藏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避免了被戰爭破壞。
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創始之初只有17名會員,現在,會員人數已經發展到了4500人,此外還有大量的通訊會員和榮譽會員,其中包括歌德、達爾文、居維葉、黑格爾等許多世界著名的詩人、科學家和哲學家。最另他們驕傲的是,魏格納關於大陸漂移學說的第一個學術報告就是在森根堡自然博物館里作的。大陸漂移學說對地質學界的革命性作用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物理學界中的重要作用一樣具有深遠的影響。
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從世界各地收集的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標本和礦物岩石標本有數百萬件,許多館藏都是稀世之寶。其中的古生物展品非常豐富,包括各種古魚類、恐龍、魚龍、翼龍、始祖鳥和哺乳動物等各種門類。博物館中的陳列也非常講究,例如其中的象類展廳,以各種古象的臼齒化石為實證反映了象類的起源與演化關系,然後以這些象類化石為依據形象地繪制出象類在整個地球上發展、散布和演化的過程圖,給觀眾以直觀的印象,最後,將幾種大象的骨架和同等大小的復原模型與現代鯨魚的巨大骨架陳列在一起,使觀眾感受到生物界大千世界裡各種生物「萬類霜天競自由」般的奇異。
森根堡自然博物館不僅僅將自身的展覽設計和實施得完美無瑕,而且還設立了專門的博物館教育計劃,德國中、小學生到博物館里來接受自然科學教育已經成了必修課之一。在這里,學生不僅參觀,還要回答參觀試卷上提出的各種問題作為成績考核。具1989年的統計,這一年來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參觀的觀眾人數達30萬,其中45%是成年人,55%是中小學生。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已經成了一所自然科學的啟蒙大學校。
第五位:奧地利盔甲博物館
格拉茨(Graz)市是現代奧地利的第二大都市,位於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邊境。該市在中世紀時是奧地利向南用兵的中框、轉運站和邊防重地,市區的Zeughaus(德語軍械庫之意)就是中世紀時奧地利對土耳其軍作戰用的武器庫。建築物本身是在1642年建成的,現仍藏有近3萬件以上的甲胄和冷兵器,是一所規模相當大的中世紀武器和甲胄的博物館。
館內第一層主要是存放各式輕重火器、一些步兵用的黑色鐵制胸甲和輕騎兵用的甲胄。此層樓內大量存放的各式火槍包括了火繩槍、燧發槍、輪發發火機槍等。
火繩槍最早於15世紀初出現於歐洲,早期是發射石彈,後來改發射圖形的鉛彈或鐵彈,是一種從槍口用木製通條裝填彈葯、再用火繩點火發射的火槍,這種火槍的口徑通常在23毫米以內,重8至10公斤,彈丸重約9克,射程則在150至250米之間。
燧發槍於17世紀未開始出現。和火繩槍相比,燧發槍用燧石槍機點燃裝葯,發射速度較快,口徑小、重量輕且後座力小,燧發槍口徑約在20毫米以下,帶刺刀時全重5至5.5公斤,彈丸重32克,燧石槍機上的火鐮同時又是火門的蓋,槍托的彎曲度較大,便於瞄準和提高射擊精度。
第二層和第三層存放步兵、輕騎兵和重裝騎兵的甲胄。甲胄主要是由胸甲、頭盔、葉片甲、金甲、臉甲和頸甲組成。胸甲可保護士兵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的殺傷,以胸板和背板組成,上面用環扣和較鏈連接,下面用皮帶系緊。胸甲有時有壓制的花紋或鑲嵌著飾物,但通常只有軍官和貴族的階級才有特權在胸甲上雕刻花紋,而且花紋和飾物多寡皆按階級而定。胸甲重量約在6至10公斤之間,厚1至3毫米。
第四層主要是存放冷兵器,除了其中一部分冷兵器是來自歷次戰役中土耳軍遺留在戰場上的戰利品外,其餘均是奧地利產的冷兵器。
冷兵器一般構造都很簡單,通常用於白刃戰斗。按其使用特點,可分為打擊兵器,例如狼牙棒、流星錘;刺殺兵器,例如劍、長矛、長槍、刺刀等;砍劈兵器,例如戰斧、鉞、鐮等;以及兩用刺劈或劈剌兵器例如軍刀、戟、馬刀等
第六位: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
梵蒂岡博物館的館址是世界上博物館中最早的,公元5世紀末就有了雛形。在16世紀與聖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總面積為5.5公頃,為故宮博物院的1/13,展出面積與故宮相仿。分12個博物館和5個藝術長廊,還包括屋頂花園。梵蒂岡博物館是歐洲宮廷式建築。裡面連成一體,九曲十折,幽深莫測。落地高窗,採光很好,延綿不斷的畫頂、漆壁雖然極盡富麗堂皇之能事,卻給人不無憋悶的感覺。梵蒂岡博物館像故宮一樣分為A、B、C、D路,脈絡清楚,對初游者十分方便。屋頂花園是梵蒂岡博物館一絕,不但佔地面積很大,而且繁花似錦,一掃博物館的沉悶氣氛。走累了,還可上到開闊寬敞的屋頂花園,環視整個羅馬,賞心悅目。
就搜集寶物而言,梵蒂岡博物館可謂豐富多彩,羅馬教廷藉助遍布世界的天主教堂,搜羅了各地的寶物,其力量之大不亞於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所不同的是:教廷更感興趣的不是文物而是寶物。位於羅馬的梵蒂岡博物館受到古羅馬藝術傳統的深遠影響,雕塑的收集堪稱一絕。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采各異,在沒有人體解剖學的紀元前,藝術家的手不僅賦予冰冷的大理石以人形,還賦予了它生命的情與力以及無以言表的思想,令人無不嘆服。館中另有一室,集中了獅、虎、象、蛇等幾十種動物的石雕,宛如一個石頭動物園,別有風味。
西斯廷小教堂和拉斐爾畫室是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畫聖就有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兩聖把近10年時間貢獻給了梵蒂岡博物館,所以被西方稱為現代化源泉的文藝復興的收藏,梵蒂岡堪稱世界一絕了。其中西斯廷小教堂里世界名作穹頂畫《創世紀》、巨幅壁畫《最後的審判》都以宗教故事為主題,出自一代巨匠米開朗基羅一人之手筆。而拉斐爾則於1508—1518年為梵蒂岡做壁畫10年,建立了他的畫室,總稱為《教權的建立和鞏固》,其中希臘哲人的《辯論會》和描述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大數學家歐幾里得的《雅典學院》堪稱極品。
令人感嘆的是拉斐爾組畫的題目是《教權的建立和鞏固》,但他以復興古希臘藝術的內容和手法,表現了古希臘人講科學、允許不同意見發表的百花齊放精神,反而從根基上摧垮了教權,真是最大的諷刺。看來先進科學和文化的方向是任何權力都難以阻擋的,規定了宣揚教權的創作題目,卻限制不住其表現方法,反而促進了對教權抑殺創造性的懷疑,真是螳臂當車,傳為千古笑柄。
本以為羅馬、梵蒂岡的雕塑已嘆為觀止,而到了佛羅倫薩就只好再「嘆」了。究竟是羅馬的雕塑「最」好,還是佛羅倫薩的「最」好呢?究竟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最」好?還是皮歐菲迪的雕塑「最」好呢?
第七位:京都國立博物館(Kyoto National Museum)
京都國立博物館是於明治中葉時期建造的法式文藝復興風格的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的本館(主樓)主要用於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館內所藏大約1萬多件貴重文物,定期變換內容在新館舉辦常設展。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磚結構建築物本身,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價值,還被列為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
第八位: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
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由數棟單層營房構成,共分五個不同主題的展示館,其中,一館為太平洋戰爭,二館為馬來亞內戰,三館為名將錄,四館為英雄榜,五館為聯合國維和行動。
一館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入口處外有兩座小亭,一座裡面放著一輛二戰時英軍所用的通用裝甲偵察車。另一座則放著馬來亞
㈡ 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是什麼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世界最早的圖書館是伊拉克境內的亞述巴尼拔圖書館
亞述巴尼拔圖書館因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而得名,亞述巴尼拔是亞述末代國王,公元前668年至前627年在位。他自稱為「偉大英明及世界之王」,他在位時不僅使亞述帝國的疆域達到了極限,而且也是一位尊崇文化、博學多才、愛書入迷的國王。在圖書館遺址的一塊泥版上,亞述巴尼拔自述道:「我,亞述巴尼拔,受到納布智能神的啟發,覺得有博覽群書的必要。我可以從它學到射、御以及治國平天下的本領。……讀書不但可以擴充知識和技藝,而且還可養成一種高貴的氣度。」因此,在他統治期間,在古都尼尼微修建了著名的亞述巴尼拔圖書館。
值得一提的是,亞述巴尼拔圖書館重現於世,應歸功於英國業余考古學家萊爾德,可以說它是由萊爾德用他的鐵杴公諸於世的。1849年,他在發掘尼尼微的亞述王宮遺址時,在亞述國王辛那赫裡布(公元前704年—前681年在位)的宮殿里,發現了兩個像是後來增建的、作為圖書館的房間。其面積之大、藏書之多,即使按現代標准來說,「圖書館」這一名稱也是毫不過分的。萊爾德在那兒發現了近三萬「冊」書,這是一個地道的泥版圖書館!
根據後來考古學家的考證和研究,人們基本了解了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的概貌。
圖書館的藏書大部分是從全國各地傳抄的摹本,另一部分從私人處獲得。在尼尼微圖書館遺址,曾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給一些文官的訓令,指示他們到各省去收集泥版圖書。其中一封這樣寫道:「接到此信之日,即帶舒瑪、其弟貝爾·埃梯爾、亞普拉及你認識的波西巴的一些藝術家去,盡可能收集人們家中及埃齊達神廟里的泥版。」此外,亞述巴尼拔還雇有好多學者和抄寫員,專門抄寫各地的泥版和有價值的銘文。
圖書館中的藏書門類齊全,包括哲學、數學、語言學、醫學、文學以及占星學等各類著作,幾乎囊括了當時的全部學識。其中的王朝世襲表、史事札記、宮廷敕令以及神話故事、歌謠和頌詩,為後人了解亞述帝國乃至整個亞述-巴比倫文明提供了鑰匙。尤其珍貴的是,在文學類泥版中,這里藏有世界史上第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這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所創造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從圖書館藏書來看,亞述人已懂得對各類圖書進行分類和編目。對各類書籍,通常放在不同的位置加以區分。亞述書吏還在每塊泥版上附上題簽,標明該泥版所記載的內容。
㈢ 在北京關於人類歷史的博物館
中國歷史博物館(籌建於1912年,名稱存在於1958年至1969年、年至2003年),是中國的一所重要的博物館。2003年,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並重組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介紹的是200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並重組前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國通史陳列」是該館的基本陳列。陳列從170萬年前的原始群時代起,至公元1840年止,按照社會發展分期,又按中國歷史朝代排列,分為原始社會部分、奴隸社會部分和封建社會部分,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文物9000餘件。通過陳列,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歷史比較全面的發展過程。
原始社會館陳列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等材料。有10萬年前的丁村人階段的人類化石,還有2萬年前山頂洞人的頭骨化石、石器和骨針;1萬年前到6000年前的石鏃、骨鏃和陶制、石制的網墜;黃河流域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粟粒,長江流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粒,以及石鐮和石鏟、陶器、玉器等。奴隸社會館陳列有青銅工具和青銅禮器和商代原始瓷尊等。封建社會館陳列有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的有關文物和鐵制生產工具等。陳列品中還有許多典籍、契約、地圖、畫像、手札等,介紹了中國歷史上許多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經歷和成就。
㈣ 在北京了解世界歷史去哪個博物館好
當然是首都博物館了。
首都博物館(Capital Museum)簡稱首博,位於北京長安內街西延長線上、白容雲路的西側,復興門外大街16號,原館址是「北京孔廟」。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省市級綜合性博物館。先後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當然也可以去西安呀,文化的發源地。
㈤ 世界上的歷史博物館有很多,天然歷史博物館是指哪個景點
大家在平常去旅遊的時候,都會去到歷史博物館,因為歷史博物館畢竟有很多的文化價值,同時也很有參觀的意義,大家在平常的時候可能都會帶著自己的小孩去參觀學習,這樣子也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提升思想方面的境界,那麼,世界上的的歷史博物館有非常的多,天然的歷史博物館是指哪個景點呢?接下來就來具體說一說。
總之,對於世界上這么多的歷史博物館,大家還是要多去進行參觀和學習,這也是對於個人文化素養的提升,而且也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歷史,對於當今和未來的發展來說,都是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㈥ 世界上最大的,歷史最久的圖書館在那
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
它是一座由三幢大樓組成的宏偉建築。在閱覽室大廳的圓屋頂下,有世界歷史名人如柏拉圖、牛頓、哥倫布、莎士比亞等雕像俯視著人們,使來到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感到好像進入神聖的殿堂。
圖書館中500多公里的書架,存放著近8000萬件(冊)圖書資料,其中有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名人手稿。如最早發表美國《獨立宣言》的《賓夕法尼亞日報》和第一位美國總磚頭史詩》,以及16世紀以前出版的古版書;還有作為文物收藏的著名提琴家的提琴和歷史名人的私人信件。
國會圖書館有一項主要任務,就是隨時回答國會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圖書館和國會大廈之間橫跨著一條長335米的氣動運輸管道,傳遞資料非常迅速。圖書館平均每天收到的問題有2000個,有的問題幾分鍾就能回答,有的需要研究幾個月才能答復。圖書館各個部門都用計算機管理,它一現代化水平在全世界圖書館中是最高的。
國會圖書館實際上也是美國國家圖書館,凡中學年齡以上的人都可以到這里借閱圖書資料。全館5000多人工作人員,每年接待讀者達200萬以上。
中國最大的圖書館是 北京圖書館
北京圖書館是中國的國家圖書館。1988年建成的這座新型的、現代化的新館,坐落在北京圖書館原址以西的西郊紫竹院北側。這是我國、也是目前亞洲地區最大、藏書最多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圖書館之一
北京圖書館的前身是始建於1909年的原「京師圖書館」,主要用於收藏善本書等古籍。原址坐落在北海公園西側、文津街路北,後於1929—1931年間重修。這里環境幽美,明代時是著名的玉熙宮,明末時是皇家的別院。清代時宮殿荒廢,後建圖書館,全館面積僅僅8000平方米。70年代後期該館擴建為50000多平方米,藏書1100萬冊。
北京圖書館雖然只有80多年的歷史,但其藏書基礎可以追。溯到700年前。它繼承了當時南宋皇家圖書館和明代皇家圖書館的部分珍藏,又以清廷內閣大庫翰林院和國子監南學為基礎,收藏了大量的善本、叢書、地方文獻和其他珍貴文獻。其庫藏「四庫全書」是中國大陸惟一完整的一套。為了保藏和利用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北京圖書館修復了大量被損壞的古籍書。該館還積極地、有重點地收藏國外的一些出版物;目前已入藏100多個文種,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為研究世界各國的情況提供了必要的資料。
新建的北京圖書館於1988年落成。它是由多層樓群環繞主樓的一組建築。主樓地上十六層,地下三層。樓群中有對稱的院落,屋頂為中國古典形式。全館佔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則達17萬平方米,其中書庫面積6萬平方米,藏書為2000多萬冊。館內開設了30多個各類圖書閱覽室,擁有3000多個座位。還有可供6—16人使用的小型研究室數十個,有現代化的管理設備和展覽廳、學術報告廳等。這一切使得古老的北京圖書館變得年輕了。為了保護珍貴書籍,現已將館內各種善本、珍本拍成縮微膠卷,供讀者閱讀。在音像資料視聽室里,人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視聽資料。
北京圖書館已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藏書體系,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樓主,看我好不容易找來的,能追加分嗎?
㈦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秦始皇兵馬俑館」在開門以前已經有100名遊客在排隊等待,開門後每分鍾來的遊人是相等的
解:
①求每分鍾來的遊人數:
10×20×2-100=300(人)
300÷20=5(人)
②求在開放4個入口後,每回分鍾門外實際減少的游答人數:
10×4-5=35(人)
③求開門後不再需要排隊的時間:
100÷35≈3(分鍾)
答:開門後三分鍾就沒有排隊了。
㈧ 全球有成千上萬博物館,歷史最悠久的是哪一家
盧浮宮始建於13世紀,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版館。但於1546年建築師皮埃爾權·萊斯柯在國王委託下對盧浮宮進行改建,從而使這個宮殿具有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
後又經歷代王室多次授權擴建,又經過法國大革命的動盪,到拿破崙三世時盧浮宮的整體建設才算完成。
如今盧浮宮的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到400,000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以及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
㈨ 世界四大博物館分別是
1、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1793年開放,是綜覽歐洲藝術史的殿堂。
鎮館之寶: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
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宮殿始建於12世紀末,當時是用作防禦目的,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擴建和修繕逐漸成為一個金碧輝煌的王宮。從16世紀起,弗朗索瓦一世開始大規模的收藏各種藝術品,以後各代皇帝延續了這個傳統,充實了盧浮宮的收藏。如今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已達40萬件,其中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1981年,法國政府這座精美的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從此盧浮宮成了專業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盧浮宮正門入口處有一個透明金字塔建築,它的設計者就是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銘。
盧浮宮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其藝術藏品種類之豐富,檔次之高堪稱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鎮宮三寶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維納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
維納斯:公元前2世紀末的希臘作品,作者為普拉克西特,取材於帕里安大理石。
2、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1759年開放,是世界上第一座對民眾開放的博物館,收藏與展示囊括四大文明。
鎮館之寶:《亞尼的死者之書》,公元前1300~前1200年。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大英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1759年對外開放。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每根圓柱上端是一個三角頂,上面刻著一幅巨大的浮雕。整個建築氣魄雄偉,蔚為壯觀。現有建築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IOO多個陳列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萬件。
大英博物館包括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埃及文物館是博物館中最大的陳列館之一,這里展有大型的人獸石雕、廟宇建築、為數眾多的
木乃伊、碑文壁畫、鐫石器皿及金五首飾,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 5000多年以前,藏品數量達7萬多件,其中包括19世紀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從法國國王拿破崙手中奪取的古埃及藝術品。
3、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1880年開放,號稱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館, 300多萬件藏品,樹立了現代美術館成功經營的典範。
鎮館之寶:德加《舞蹈教室》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整座建築是座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2倍。僅畫廊就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台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准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采,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個民族服裝1.5萬件。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又稱」紐約城博物館」、」都城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初建於1872年,後又多次擴建。主體為哥特式建築,其規模可與法官盧浮宮博物館和英國大英博物館相比。全館分佔三層樓,設234間陳列室。收藏近5000年來各種文物,主要有埃及藝術、希臘羅馬藝術、東方藝術、西歐藝術、伊斯蘭藝術、美國藝術等部門,還附設有少年美術館。
4、俄羅斯國立埃米塔什博物館
1863年開放,位於聖彼得堡,原本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私人博物館。
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鎮館之寶:《伏爾泰坐像》
冬宮,又稱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與巴黎的盧浮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名。該館最早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的艾爾米塔什(法語,意為「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
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
冬宮四周有兩排柱廊,雄偉壯觀。房頂上矗立著100多尊雕像和大花瓶。宮殿長230米,寬160米,高22米,呈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宮殿共有三層,有1050個房間,1886道門,117個樓梯。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面向冬宮廣場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
步入冬宮的前廳,只見兩排雪白的大理石圓柱護衛著走廊,走廊盡頭金光閃爍的樓梯就是著名的「約旦階梯」。這是一個相當富麗堂皇的樓梯。它從底層上升,左右分開,又在二樓會合。台階、欄桿、扶手和方柱,全都是用白色的大理石雕鑿而成,線條流暢明快,每個細部都打磨得異常光滑。窗戶、廊柱和燈具鑲著金色的花飾,精美的令人驚訝。抬頭看去,鑲有金邊的頂部是巨大的宗教題材的油畫,四周則是許多姿態各異的人物雕塑,呈現一派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直到今天,這耗費巨資的大樓梯,依然讓每一個進入宮殿的人為之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