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考題

中國歷史考題

發布時間:2021-02-09 07:29:53

Ⅰ 關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題目(帶答案)

老兄,你想問什麼?能不能說的具體一些,你這樣漫天撒網,我就是想回答,也不好說呀,比如關於哪一方面的?或者把時間限定一下.

Ⅱ 中國歷史考題

(1)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立,全國大陸解放和統一,鎮反運動完成,中共專同各民主黨派實屬行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等,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准備了政治條件。土地改革勝利完成,工商業得到合理調整,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建立,全國財政實現統一,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生產力的發展,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准備了經濟條件。(2)史實:
(1)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以實際行動穩定亞洲和世界經濟政治秩序;
(2) 參加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有利於亞太地區和世界的經濟發展;
(3)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推進經濟全球化趨勢;
(4) 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加強了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各國的合作,中國發揮了主導作用;
(5)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負責任的行動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6) 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對亞,非,拉美的和平穩定作出貢獻;
(7) 協調國際事務,中國參加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等。

Ⅲ 中國古代歷史題目

選B,題目要求根據史料,史料中是設院使兩人,同知兩人而吏治,acd都沒有在史料中體現。

Ⅳ 中國歷史題目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最繁榮,最發達,最開放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疆域西至中亞的裏海與鹹海;北越外興安嶺,貝加爾湖;東起庫頁島,朝鮮半島;南到越南。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隴西李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歷史:

李淵開國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失道離德和出征高句麗失敗,農民起義在各地興起(參看隋末農民戰爭)。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由於第三子李玄霸早死,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淵自動退位,讓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

貞觀開元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

唐太宗死後,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於白江口大敗日本水師援軍。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後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武後死後的謚號中「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後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後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人口達一百餘萬,面積84平方公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首都 長安為首都,洛陽為東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20位
李淵
李祝
成立 (隋末農民戰爭)
(618年)
滅亡 (白馬驛之禍)
(907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Ⅳ 中國歷史文化概論考題

漢魏六朝書法美學思想的發展受時代精神和哲學風尚的影響,呈現出自身的時代特色。儒家的「中庸」觀、道家的「自然」觀、佛家的「意境」說、玄學的「言意之辨」都對當時書家的書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正是這各種因素的影響,才使漢魏六朝的書法美學思想達到自覺和成熟的高度。 關鍵詞:漢魏六朝;儒道佛玄;書法;美學思想 法國十九世紀的批評家丹納認為:「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必須正確設想它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格概況。」[1]「要了解作品,這里比別的場合更需要研究製造作品的民族,啟發作品的風俗習慣,產生作品的環境。」[2]在漢魏六朝以前,中國沒有專門的系統的文藝理論和美學,只有一些零星片斷的美學思想散見於先秦諸子著作,主要是儒道兩家的哲學著作中,到漢魏六朝卻出現了大量的專門的藝術理論著作,這固然與藝術和美學自身的發展有關,但細想開來,卻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哲學風尚、文化審美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陸象山),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東漢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和興盛,魏晉玄學之風的盛行,都對當時的藝術和審美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可以說,漢魏六朝的文學、音樂、繪畫、書法、雕塑等藝術形式的審美風尚是建基於當時的這些時代背景和哲學風尚上的。正如宗白華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論文中指出的:「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3]然而,漢魏六朝審美的興盛與社會的動盪、人生的遭際、儒佛道玄等各種觀念的影響卻是互為因果的。正是這種密切的因果聯系,形成了一系列衣被後世的美學范疇,如神思、虛靜、隱秀、頓悟、氣韻、風骨、意象等。對於書法美學而言,一系列書法美學范疇、書法美學思想也都與這一時期的儒佛道玄、人物品藻等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書學上的「骨」論、「勢」論、「古質今妍」說、「意在筆先」說、「天然功夫」說、「形神」觀、自然觀、中庸觀等。可以說,脫離漢魏六朝的時代背景和哲學風尚,就很難對當時各種藝術和美學思想的全貌與底蘊做出正確的評價。漢魏六朝的士人將人生的遭際、各種哲學風尚影響下形成的宇宙觀與自己的審美理想相結合,創造了浩博深邃的審美文化。其中書法作為當時異常引人注目的一種藝術形式,更能體現出這種影響。正如金開誠先生所說:「通過書法藝術,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種種精神和實質。」[4]然而,影響包括書法在內的美學思想邏輯發展的因素又不是獨立的起作用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某一時期的書法美學思想,總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滲透。 一「肥瘦相合,骨力相稱」——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它自上而下的灌輸、滲透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盡管魏晉六朝時期,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原因,儒家的獨尊地位曾一度動搖,但儒家的藝術精神作為中國書法藝術創作和書法賞評的重要美學原則,其流變仍然對當時的藝術審美包括書法美學思想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歷史的看來,儒家思想的社會地位及其影響隨朝代的更替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儒學思想的沉浮、民族意識形態的變化,使書法的發展也呈現出相應的態勢。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社會安定,國家繁榮昌盛,漢代藝術也沉雄氣厚,反映了朝氣蓬勃的大一統氣象。書法風格上則是隸書對法度的強化和對沉厚飛動之勢的追求,隸書在漢代達到鼎盛。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力倡儒家「中庸」、「中和」之說,認為:「中者,天下之所始終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陰陽之平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地之功也。舉天地之道美於和」。[5]指出天地之美就在於陰陽二氣的融合、和諧、協調。這種「中庸」思想作為儒學藝術精神的要義也成為書法審美的指導准則。作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論語•中庸》)的中庸思想滲透在書法審美中,就表現出不激不厲的創作個性,志氣平和的創作心態和規矩從容的創作手段。書法美學思想的發展受儒學中庸思想的支配,強調政治功利性,講究形式上的法度、氣勢和組織的和諧。漢代趙壹的《非草書》一文,就反映了儒學的中庸思想對書法的干預和滲透。在該文中,趙壹站在正統儒學的地位上,對「離經叛道」的草書大加抨擊指責。認為書法是「王政之始,經典之本」,是聖人載道的工具,直接關乎王政禮樂的盛衰,而對草書的耽迷只能被棄正道,誤入歧途。其《非草書》便旨在本著中庸之道使「士子就有道而正焉」,平息社會熱衷草書的狂熱情緒,從而倡導發揚一種不激不厲的創作個性。正如陳振濂所說:「趙壹《非草書》在書法批評史上的理論價值不在於他對書法合乎藝術規律的審美接受,而在於它站在儒學立場的反書法傾向,這個傾向從反面強調了書法的文化價值,並直接將書法納入儒學的價值體系之中」。[6]趙壹站在儒學衛道者的立場,在東漢草書藝術浪潮對儒家審美理想構成沖擊的情況下,力倡書法對儒學的尊崇,力倡儒學的中庸審美理想,開啟了書法藝術與儒學融合的歷史源流。從本質上說,書法美學思想,並不僅僅是書法審美主體、形式自律構成的,其中長久的儒家文化積淀也是一個重要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佛教、道教興起,儒學漸趨式微。許多書家修身養性得益於佛道諸家,但其中也融匯著儒家思想,正如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所評羲之:「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探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待之。」可以看出,書家的美學思想同其藝術風格一樣,同樣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其中,也反映著儒學的博大精深。晉尚韻,其韻,崇尚風流蘊籍,體現了寬和、涵容與適度之美。與韻相映生輝者是度,即具體的技巧、法度。只有韻而乏度,則意境空洞,只有度而欠韻,則為下品。即所謂「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7]而二王書法則韻度兼備,體現了儒家中庸理想,「在書法藝術的領域內最為完美的體現了魏晉風度,又末流於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質彬彬』和『中和』的審美理想。」[8]所以說「右軍父子拔其萃耳」。[9]王羲之更是在其美學思想上強調中庸,他把創作心態概括為:「貴乎沉靜,意在筆前」,認為在技法上應該「書字貴平正安穩」(《書論》),「分間布白,上下齊平,……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筆勢論》),只有講求中庸適度,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南朝梁武帝蕭衍更是極倡中庸,在其《答陶隱居論書》中,他認為「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拙」,只有遵循中庸之道,使書法創作「揚波折節,中規和矩,分間下注,穠纖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稱」,「適眼合心」,才「為甲科」。這些觀點也影響到對書學風骨論的看法。由上可見儒家思想對漢魏六朝書法美學思想的影響。 二「自然」、「妙意」、「書道」——道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作為哲學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及儒家,但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在文化藝術中的作用卻比儒家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老莊著作所嚮往的人生境界中蘊含的藝術精神,對於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從書法風格來看,西漢以來,隸書在「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保護下得到極好的發展並最終達到完全的成熟。隸書的規整、平正、開闊、雍容且整體風格統一,正代表著儒家理智、嚴謹、平實、中和的典型風貌。書法形象開始成為明確的「有意味的形式」,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逐漸形成自覺,但藝術主體自覺的過程,同時也是主體接受儒家約束的過程。藝術家逐漸陷入無法安頓豐富感情生命的過程。這里,我們看到道家思維對藝術發展的重要作用。西漢竹簡筆法、結體上的放逸、誇張,可以說是道家自然適意思想支配下不自覺地流露,這種不自覺地流露所顯示的藝術本性便不斷的刺激著道家思維的自覺。於是「方不中規,圓不中矩」(崔瑗《草書勢》)的草書逐漸受到青睞並迅速發展為今草,儒道兩種思維的斗爭漸趨明朗化,趙壹的《非草書》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包括書法在內的各門藝術奇跡般的在這個災難深重的時期取得巨大成功。魏晉書風及書法美學思想千百年來始終為我們所景仰。它在藝術精神的自覺、自由,特別是在表現主體生命體驗上受到老莊道家式思維的影響極深,藝術思維中儒家的束縛相對減少,使此期已經完全成熟的書法藝術朝著表現主體真情實感方向迅速發展。於是鍾繇書不事雕琢,自然天成;造像、墓碑、摩崖更是因時因地因事而自然變化,整個書法莫不以體現「道」的境界和主體生命意識為旨歸。鍾繇說:「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從天地來講書法藝術的創造,其中包含強調「天然」的意思。南朝庾肩吾的《書品》一卷,從功夫和天然兩個方面來品評書法,且其功夫的最高境界是「善射之不注,妙斫輪之不傳」,十分清楚地反映出這一時代老莊循序漸進以體「道」,來達到藝術自由解脫的典型思維方式。所以,魏晉南北朝書法是道家的書法,它在我國儒道互補的思維史上,是最完整體現書法藝術性的時期,也是書法最受人熱愛,最能表現主體精神的時期。道家的藝術精神注入其中,使魏晉南北朝的書法美學思想也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如衛夫人《筆陣圖》就闡發了道與技的關系。她說:「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凡學書字,先學執筆」,「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強調了用筆的重要性、執筆的方法和運筆的力度,表明了對「技」的重視,同時,掌握了此「技」,方能達到妙境,窮盡書道: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考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