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演講是什麼
挺多的,你想,演講的目的在於鼓動大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比如陳勝吳廣起義時候和老百姓的動員演講:「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就把大家鼓動了,算不算偉大的演講
❷ 中國歷史名人演講稿,600字!
【我的中國心】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
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士兵失蹤為借口,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使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讓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建築頃刻間變成一片焦土和瓦礫。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輩拋頭顱,撒熱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氣概,以頑強不屈的精神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了帝國主義。
滄海桑田,風雨坎坷,偉大的祖國歷盡磨難。我們肩負著跨世紀的歷史使命,我們不甘心落後於前人,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先行者留給我們不怕困難,開括前進的大無畏精神。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與未來,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領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
歷史的書面仍在不倦地翻動,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呼籲在古老版圖上回盪不息,那雄渾的聲音使每顆灼熱的心為之震撼。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出前不負於古人,後無愧於千秋萬代的歷史新篇章!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就有拚命硬乾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一切探索救國救民的先輩們是中國的脊樑,偉大的抗戰英雄是中國的脊樑,而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樑,就是因為有這么多的脊樑,中國才會有振興的一日!
【】
歲月的長河淌過浸透血淚和屈辱的近代史,歷史的渺渺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近半個世紀的求索與攀爬,滄桑印證著我們前進的步伐。那段艱苦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但12月13日這個飽蘸鮮血的日子,我們怎能忘記,我們的孩子更不可忘記。12月12日下午,小學部五年級全體師生在校學術報告廳舉行了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演講活動。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里,孩子們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12月的天氣已令人戰栗,在幾天的演講准備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忙得熱火朝天,從收集資料,到撰寫演講稿,到班級選拔。他們一次次走進了凄慘的歲月,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令他們痛恨了無數次。演講中選手們慷慨激昂,從萬曆帝到努爾哈赤的銘文明亡清興,從康乾盛世到咸豐帝火燒圓明園,歷史的光輝與慘淡印在他們沸騰的愛國之心。近代的屈辱歷史,南京大屠殺血琳琳的慘案令每一名同學痛徹心扉,回首那段充滿血光的歷史,那段漲滿血淚的國仇家恨,胸中燃起無限的尊嚴與責任。同學們情動於衷,情不自禁的唱起《我的中國心》。「凄涼讀盡支那史,幾個男兒非馬牛?」「落後就要挨打。」「災難唯有進步來補償,尊嚴唯有奮發來捍衛!」 「牢記歷史,不忘過去,奮力拚搏,振興中華」在孩子們的誓言中我們看到了他們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看到了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沉重的歷史責任感。雖然活動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對於同學們的是無限的鼓舞,他們暗下決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鑒,努力學習,振興中華」。
【】
同學們,處在21世紀富強的新中國,我們不會忘記,幾十年前日寇對我們中國的大舉侵略,使多少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使中華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恥辱,使一條條英勇的生命消逝在黃沙戰場,使無數大好河山在幾年時間就全部淪喪……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震驚中外的「7·7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抗日戰爭長達8年之久,革命先輩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氣概,以頑強不屈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可是,中國人民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趙尚志、劉胡蘭等一大批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為此獻出了生命。抗日戰爭成為我國痛苦的歷史回憶,把仇恨和恥辱刻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
中華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上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不會忘記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不會忘記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殺;不會忘記中國政府被迫簽訂的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讓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變成的一文不值;更不會忘記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奪走了許多奇珍異寶,搶走了中國的名人書畫等。1860年10月18和19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使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最美麗的建築變成一片灰燼。
60年前的戰火硝煙雖已散盡。但歷史不能忘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所鑄就的愛國主義精神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珍貴的財富。
同學們,我們是祖國的希望。只有我們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祖國才會越來越富強,越來越發達。
【】
親愛的同學,敬愛的老師,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曾經有一段屈辱的歷史。外國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肆意妄為,犯下了不可磨滅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拖著沉重的步伐經過了70年。我們又怎能忘卻,70年前的那一天,可惡的日本人,在中國燒殺搶掠。三十五萬無辜的南京老百姓們,在短短一周內,成為了瘋狂的刺刀下的犧牲品,他們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任憑侵略者在他們身上殘暴地發泄著。圓明園,一個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就這樣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又被一把大火燒毀,付之一炬。那其中凝聚著我們中華兒女多少的心血與智慧啊。那些猙獰的表情,猖狂的笑容,無一不揭示著他們那沒有人性的軀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浴血奮戰,洗涮了一百年來被挨打的恥辱,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挽回了我們中華兒女的民族尊嚴,中華民族由一個背負著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重壓,被稱為「東亞病夫」的民族,成為傲然屹立於世界東方,令世人矚目的民族。亂翻的烏雲掃清了,祖國迎來了一個黎明。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望著每天與朝霞一道升起的五星紅旗,誰又能忘記在70年前,為了打倒日本法西斯,中國所做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呢?為了祖國領土完事,為了民族的尊嚴,戰士們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怎能可以忘記呢?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會中,但我們不能忘記以前落後就要挨打的局面,忘記了國恥。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青少年只有將國恥銘記在心中,以此為動力,奮發圖強,學習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報著「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的信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中國人的苦難與抗爭,求索與奮進,創業與搏擊,無不可歌可泣,激勵今人,昭告後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與弘揚,對先輩業績的追思與興大,必將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流入強大的動力。
我們是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會經受一次又一次的鍛煉,邁開沉著而堅定的步伐,向光輝的未來繼續前進。最後,讓我們高呼「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❸ 中國古代的演講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代寫論文教育家,給後人留下珍貴的教育理論遺產,他的教育觀注重在人格塑造上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他關於人的培養要以德育為導向的見解,直至今天對我們教育下一代仍有其理論指導意義。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大部分光陰課徒講學,以他超群的智慧與不凡的人格魅力贏得了民族歷史中「至聖先師」的地位。今天,我們回顧審視孔子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一、人格塑造提升與知識傳授講解結合的教育理念
孔子作為教育家,他事業的著眼點,不是孤立地向受眾講解一些知識點,而是將知識學問的傳授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開展人生觀導向教育,講解如何做人這一人生大課題。孔子創立的儒學是以仁為核心的。據當代注釋《論語》的楊伯峻先生統計,一部《論語》提及「仁」這一概念有一百零九次之多。《論語•述而篇》記載:「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此話中提及的前三者是關於教育人的思想原則,而藝則包括古人要掌握的禮、樂、射、御、書和數,它帶有教習操作性質,近乎我們今日所說的應試教育。在六藝學習的耳濡目染中,要有道、德、仁作為前提條件,並使學生有所意識和感悟。
孔門弟子曾多次向老師請教何者為仁。《論語•顏淵篇》中有多處記載——(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3)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孔子這些闡述,都表明仁愛學說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且有多層次的內涵,並以自我約束為指歸,帶有一定的政治倫理色彩,並非大而無當者。因而可給弟子們以深層次的啟發教益。顏淵、仲弓聽後皆恭敬地表示「請事斯語」。
孔子並不脫離時代需求關門辦學,他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時間周遊列國,不辭勞苦地向各國統治者闡述自己儒學的社會意義。在游歷過程中不止一次發生偶然事件與不測,孔子皆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表現出他堅定的人生意志和操守,給弟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孔子到宋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桓﨎要殺孔子,氣勢洶洶要拔其樹。孔子無所畏懼,自信而坦盪地說:「天生德於予,桓﨎其如予何?」後來路經匡地,匡人誤以為孔子是陽貨而拘之,孔子亦表明了類似的態度。猶如他自己所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種偶發事例的處理化解所產生的人格教育效應要遠勝於靜態封閉的課堂說教。孔子為人師表,他是以復雜的時代環境為教學背景而教導學生的,排斥了蒼白無力空洞的說教。
《論語•子罕篇》有這樣的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大自然之生生不息,引起了孔子的無限遐思,他認識到時間是無窮無盡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永無止息。人在有涯的生命中要有所作為,以體現生命之價值意義,就一定要信念堅定,意志堅強,反映出儒學為人稱道的積極進取精神。人生離開了堅定不移的信念導航,只能隨波逐流,不知所之。《論語•子路篇》中記載:「子曰:『剛、毅、木、訥近於仁。』」孔子關於仁愛的論述,歷來為志士仁人所重視,殺身成仁、求仁得仁、當仁不讓等名言為人們樂於引用,成為激勵自我進取、開拓人生的警言。
由於孔子教育理念中包含豐富而又有人生指導意義的內容,對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孔子深得弟子的敬重。《論語•子罕篇》記載了顏回對孔子的景仰之情——顏回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景行行之,高山仰止。孔子胸襟之博大豐美,由其私淑弟子之欽佩可見一斑。儒家學說的繼承者亞聖孟軻以未得孔子親炙而深以為憾。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巨著《史記》中專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以傳後世,並浩嘆:「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BF]毛澤東曾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應加以研究。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一個民族要站在時代的最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前人的思想要批判地加以繼承,要古為今用。
二、因材施教與鼓勵欣賞結合的育人風范
孔子開門辦學有教無類。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未誨焉」(《論語•述而》)。受教的弟子年齡不限,有的小於他幾十歲,有的如子路僅小於他九歲。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之說,其中顏回、子路與子貢深得孔子喜愛。在《論語》20個篇次中,分別有五、十二、十三與十四以弟子之名名篇,即《公冶長》、《顏淵》、《子路》與《憲問》,由此可見弟子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
孔子作為傑出的教育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別,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後天用知識熏陶感化。而教育園地的耕耘歷來又有廣種薄收的特點,不能漠視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孔子深諳他眾多弟子不同的天資與性格差別,充分細致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引導他們學習祖國文化的過程中,如園藝師精心修枝整枝順應自然一樣,使之體現個性化成長,可在不同社會生活領域獨當一面。孔子於50歲左右時所教的學生數達到鼎盛。諸多弟子中顏回最得孔子的喜愛。一部《論語》有20處語錄述及顏回的方方面面。孔子在顏回身上傾注了不少心血,深厚的師生情誼甚至超過了骨肉之親。孔子有兒名鯉,整部《論語》僅兩處提及之,也只是孔子過問他研讀《詩經》的情況。孔子對顏回之愛,也是建立於顏回有較好的道德品質基礎之上的。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記載了顏回的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孔子聞噩耗竟至大慟,而親生兒子孔鯉早逝,卻未見孔子痛徹肺腑。
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拔苗助長。教學相長,學生接受知識的反應如何可促使老師思考方法是否得當。如孔子在《論語•為政》之中深有體會地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這說明受教育者對知識的消耗理解是有待時日的,悟性高者則過程相對短一些。顏回接受孔子之耳提面命,但要真正融會貫通,卻需自己靜下心來認真琢磨,才可能有切實的理解與進一步的運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教育成果的期待不可能太過急,一口吃不成胖子。孔子在實踐中概括出的帶有共性的教育認知規律,足以成為我們的借鑒。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說明他注意到知識的積累和認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須一定的火候,須恰到好處的點撥。孔子民主平等待人,對學生持鼓勵欣賞的態度,這在《論語》中兩次描述他請顏回、曾皙等弟子各言其志中可以體會到。孟子說:「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孔子點到即止的教育方法亦富於幽默機智與生活樂趣。曾皙說自己人生理想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聞之喟然而首肯,表現了他歷經磨難而愈顯淡然融和的心態。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又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在《論語•雍也》中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樣的闡述都說明孔子體會到教育工作任重道遠,要尊重教育規律,實事求是,方能收到滿意的育人效果。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成為行教之萬世師表,也絕非偶然。由孔子相關的自述及弟子們對他的評價,亦可得到珍貴的啟示。孔子三歲就喪父,由母親撫養。他於晚年總結人生,說過一段耐人尋味、流傳甚廣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又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學而不厭、韋編三絕和誨人不倦的精神是很感人的。
孔子席不暇暖,為社會大同為仁愛正義理想不遺餘力,四處奔忙,在當時就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論語•子張》記載——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這也是個很有說服力的佐證。說明孔子在整理古代文化的過程中,以他非凡的智慧與毅力,贏得了馳譽全球的思想家之殊榮。孔子虛懷若谷,謙和進取,學習和實踐使他不斷深刻認識自然,理解人生社會,樹立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為繼往開來的志士仁人報效國家民族,創建和諧社會奠定了道德倫理規范的哲學思想基礎。
孔子去世後,弟子主動為他築廬守墓三年,子貢更是待同窗摯友星散後又為孔子再守墓三年。王公卿相到曲阜要拜謁孔廟再去就仕上任。孔子崇高之大家風范可謂感人深矣。如此尊師之佳話流傳,在中外教育史上曠古少聞。
孔子與世長辭將近兩千五百年了。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帶來了教育手段和設備全面的更新換代,我們已有便捷的網路遠程教育覆蓋神州大地。社會主義祖國改革開放,各項建設事業蒸蒸日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與從教育園地不斷涌現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支撐密不可分的。今天的莘莘學子要掌握的科學文化與往昔的孔門弟子也有天壤之別,然而教育事業造就培養新人之神聖職能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並無本質的區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教育要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來,也早已成為各國政府首腦之共識。
「桐花萬里山丹路,雛鳳清於老鳳聲。」在盛大的國際祭孔活動的悠悠鍾磬聲在山東曲阜孔廟響起來時,我們似乎又聽到孔子在《論語》開卷時的諄諄教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❹ 中國歷史演講稿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傳說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國家體制的出現(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中國人習慣上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文明」一詞有歧義),但在以史料為依據的歷史科學上,至今中國只有三千多年信史被世界公認。現今確認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東部。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原一帶的華夏部落逐步進入封建社會。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並擁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紀左右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歷史上,中國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明朝。中國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及鍾表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並擁有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自稱「華夏」、「中華」、「中國」、「神州」等。例如二戰結束,日本天皇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而代之,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顛覆之。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文明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沒有管仲,華夏就亡於外族了)。「披發左衽」的反義詞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文化的標志。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此處「夷狄入中國」指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由於滿清入關,大儒家 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此處「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
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開始崛起並逐漸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被迫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由於文化和制度上無法滿足西方列強的野蠻要求,在遭遇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和經濟入侵後,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台灣等多處領土。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東亞專制主義帝制,建立了共和體制,但之後中國依然飽受國內外戰火之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❺ 寫一篇演講稿關於古代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primitive society、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Feudal society。
原始社會是文化人類學理論上的一種社會組織類型,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人口很少。在典型的原始社會里,沒有專職的領袖。年齡與性別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會地位。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
奴隸社會
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一個人類社會中,如果大部分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是奴隸,這樣的社會,叫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Feudal society)
即君主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讓他們在這土地上建立諸侯國的一種政治制度,即分封世襲制。我國周代開始有這種制度,其後有些朝代也曾仿行。
歐洲中世紀君主把土地分給親信的人,形式跟我國古代封建相似,我國也把它叫做「封建」。
中國古代有24個朝代,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風格,比如,唐朝以胖為美。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式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
每個朝代都有一個皇上,他們住在皇宮里,管理著整個國家,每天早上與大官們討論國事。
有些皇上昏庸無度,曾因為荒淫無度而失去了自己的國家。有些皇上則清廉而受到廣大民子的喜愛。
在古代,人與人的地位是有所差別的。
當貧民遇到皇上或大官時,他們得跪下來磕頭;如果誰說出了皇上的名字,就會被斬首;每個男子都有好幾個妻子,尤其是皇上,後宮3000人。
著名的昏君隋煬帝,就曾下詔廣征天下美女,更是選了3000童貞女子入宮。隋煬帝還是小菜一碟,他的後宮人數可是高達四萬。
服裝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一些朝代的服裝。
在我國歷史上,從傳說的玉帝時代起,經夏商周時期的奴隸社會,從戰國時期進入封建社會,直到清朝末期,共約4900多年,由於這一歷史時期相當長久,經歷許多歷史朝代,各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有所不同,所以人們穿著的服裝在逐步的發展變化。
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的建立。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先秦時期就相繼建立了服制,並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子,而不是褲子。衣服是右衽窄袖長衣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是襟,裙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而胡人的服飾是短衣窄袖,左袖長褲革帶皮靴。
胡人因為習慣了在馬上賓士,而且經常是沒有定所,需要將隨身應用的物件附在身上,所以他們就將皮革做的腰帶上附加上若干小環,然後把隨身物品銓在革帶上。這樣使用既方便,又不容易遺失。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深衣。深衣的特點:長衣大袖,以男女的禮服最為顯著,是服裝式樣的和結構的基本特徵。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都穿深衣。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接下來的這幅女子圖便是唐朝的一種大袖衫。而此男子圖的則是稱為胡服。【圖】
科學家張衡
張衡(公元78~140年),河南南陽人,東漢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家之一。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學。朝廷聽說他有學問,就讓他擔任了太史令,掌管歷史和歷法,負責觀察天文。
東漢時期,地震很活躍。當時的人們不懂科學,以為地震是鬼神發怒。張衡認為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他根據自己對於地震現象的觀測,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台儀器成為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方向的儀器。地動儀制好後,放在洛陽的靈台。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動儀朝西的龍嘴吐出銅球,掉到了蛤蟆嘴裡,這說明西北方向發生了地震。但是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感覺,因此,大夥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過了幾天甘肅東南部有人來報告說,那裡前幾天發生了大地震,人們這才相信。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儀器來觀測地震方向。中國以外,直到公元13世紀,才有類似的儀器出現。
❻ 中國近代史十分鍾演講主題
給你推薦一個主題,僅供參考哦。我在高中上學時,曾經進行該主題演講,獲得一等獎。
內容是關於中國、日本在近代受西方列強侵略後的復興之路的對比:中國在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淪為半殖民地,開始長達近110年的近代屈辱史,直到1949年才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日本在1853年被美國打開大門,淪為西方半殖民地,但1868年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1874年便侵入台灣,勒索大清朝白銀50萬兩,1895年更是擊敗號稱世界第五海軍強國的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並在此後加入近代強國俱樂部,縱橫東南亞,妄圖稱霸世界,當然在抗日戰爭中徹底失敗。
你可以先列舉現象,從兩國崛起時間的巨大差異展開,然後分析深層次的原因,最後還可以展望,警醒國人的建議。
具體內容你自己想哦,PPT模板可以在網路文庫里下載。
最後祝你演講成功!
❼ 快於中國歷史滄桑的演講稿
【我的中國心】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
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士兵失蹤為借口,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使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讓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建築頃刻間變成一片焦土和瓦礫。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輩拋頭顱,撒熱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氣概,以頑強不屈的精神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了帝國主義。
滄海桑田,風雨坎坷,偉大的祖國歷盡磨難。我們肩負著跨世紀的歷史使命,我們不甘心落後於前人,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先行者留給我們不怕困難,開括前進的大無畏精神。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與未來,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領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
歷史的書面仍在不倦地翻動,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呼籲在古老版圖上回盪不息,那雄渾的聲音使每顆灼熱的心為之震撼。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出前不負於古人,後無愧於千秋萬代的歷史新篇章!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就有拚命硬乾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一切探索救國救民的先輩們是中國的脊樑,偉大的抗戰英雄是中國的脊樑,而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樑,就是因為有這么多的脊樑,中國才會有振興的一日!
【】
歲月的長河淌過浸透血淚和屈辱的近代史,歷史的渺渺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近半個世紀的求索與攀爬,滄桑印證著我們前進的步伐。那段艱苦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但12月13日這個飽蘸鮮血的日子,我們怎能忘記,我們的孩子更不可忘記。12月12日下午,小學部五年級全體師生在校學術報告廳舉行了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演講活動。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里,孩子們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12月的天氣已令人戰栗,在幾天的演講准備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忙得熱火朝天,從收集資料,到撰寫演講稿,到班級選拔。他們一次次走進了凄慘的歲月,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令他們痛恨了無數次。演講中選手們慷慨激昂,從萬曆帝到努爾哈赤的銘文明亡清興,從康乾盛世到咸豐帝火燒圓明園,歷史的光輝與慘淡印在他們沸騰的愛國之心。近代的屈辱歷史,南京大屠殺血琳琳的慘案令每一名同學痛徹心扉,回首那段充滿血光的歷史,那段漲滿血淚的國仇家恨,胸中燃起無限的尊嚴與責任。同學們情動於衷,情不自禁的唱起《我的中國心》。「凄涼讀盡支那史,幾個男兒非馬牛?」「落後就要挨打。」「災難唯有進步來補償,尊嚴唯有奮發來捍衛!」 「牢記歷史,不忘過去,奮力拚搏,振興中華」在孩子們的誓言中我們看到了他們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看到了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沉重的歷史責任感。雖然活動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對於同學們的是無限的鼓舞,他們暗下決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鑒,努力學習,振興中華」。
【】
同學們,處在21世紀富強的新中國,我們不會忘記,幾十年前日寇對我們中國的大舉侵略,使多少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使中華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恥辱,使一條條英勇的生命消逝在黃沙戰場,使無數大好河山在幾年時間就全部淪喪……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震驚中外的「7·7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抗日戰爭長達8年之久,革命先輩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氣概,以頑強不屈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可是,中國人民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趙尚志、劉胡蘭等一大批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為此獻出了生命。抗日戰爭成為我國痛苦的歷史回憶,把仇恨和恥辱刻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
中華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上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不會忘記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不會忘記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殺;不會忘記中國政府被迫簽訂的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讓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變成的一文不值;更不會忘記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奪走了許多奇珍異寶,搶走了中國的名人書畫等。1860年10月18和19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使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最美麗的建築變成一片灰燼。
60年前的戰火硝煙雖已散盡。但歷史不能忘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所鑄就的愛國主義精神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珍貴的財富。
同學們,我們是祖國的希望。只有我們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祖國才會越來越富強,越來越發達。
【】
親愛的同學,敬愛的老師,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曾經有一段屈辱的歷史。外國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肆意妄為,犯下了不可磨滅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拖著沉重的步伐經過了70年。我們又怎能忘卻,70年前的那一天,可惡的日本人,在中國燒殺搶掠。三十五萬無辜的南京老百姓們,在短短一周內,成為了瘋狂的刺刀下的犧牲品,他們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任憑侵略者在他們身上殘暴地發泄著。圓明園,一個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就這樣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又被一把大火燒毀,付之一炬。那其中凝聚著我們中華兒女多少的心血與智慧啊。那些猙獰的表情,猖狂的笑容,無一不揭示著他們那沒有人性的軀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浴血奮戰,洗涮了一百年來被挨打的恥辱,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挽回了我們中華兒女的民族尊嚴,中華民族由一個背負著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重壓,被稱為「東亞病夫」的民族,成為傲然屹立於世界東方,令世人矚目的民族。亂翻的烏雲掃清了,祖國迎來了一個黎明。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望著每天與朝霞一道升起的五星紅旗,誰又能忘記在70年前,為了打倒日本法西斯,中國所做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呢?為了祖國領土完事,為了民族的尊嚴,戰士們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怎能可以忘記呢?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會中,但我們不能忘記以前落後就要挨打的局面,忘記了國恥。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青少年只有將國恥銘記在心中,以此為動力,奮發圖強,學習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報著「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的信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中國人的苦難與抗爭,求索與奮進,創業與搏擊,無不可歌可泣,激勵今人,昭告後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與弘揚,對先輩業績的追思與興大,必將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流入強大的動力。
我們是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會經受一次又一次的鍛煉,邁開沉著而堅定的步伐,向光輝的未來繼續前進。最後,讓我們高呼「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❽ 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祖國在我心》。
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風雨一路行。中華民族曾有過向世界開放,國力強盛的漢唐輝煌,也有過閉關鎖國,落後挨打的近代恥辱。前進的道路充滿艱辛,但艱辛蘊寓著希望。如今走向世界的中國,腳步邁得更加堅定、更加鏗鏹、、更加豪邁。民族復興,指日可待;中華騰飛,勢不可擋。
回眸歷史,「路漫漫其修遠兮」……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經,鑒真東渡傳教,鄭和七下西洋。我們的祖先曾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中國,大開放迎來大發展,四大發明曾一度是我們的自豪。但是到了近代,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閉關鎖國、思想僵化。中國脫離了世界,世界甩落了中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俄戰爭,《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太多太多的苦難,太多太多的枷鎖,東方巨人,你怎麼了?東方巨人,你為什麼不怒吼?//「仰天長嘯待時日,巨龍騰飛平地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屈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輝煌的前景向我們走來。「抗美援朝報國仇,萬隆會議結朋友。大慶石油奏凱歌,兩彈一星顯身手。」自力更生,內強國力;五項原則,外接友鄰。新中國以不屈的自尊,獨立自主,攻破堅冰。以嶄新的姿態,和平共處,走向世界。鮮艷的五星紅旗終於在聯合國庄嚴升起。
展望未來,中華民族「上下而求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只會讓中國人民更加理智。十年內亂後,黨帶領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在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領導下,「改革東風送殘冬,對外開放春意濃。」經濟特區、沿海明珠;863計劃、一國兩制;留學熱潮、冰雪長城。這一切無不在昭示著:中國的無限發展生機和活力。「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堅持對外開放,與時俱進譜新篇:浦東崛起,港澳回歸;北京申奧成功,「神舟」號遨遊太空;上海舉行APEC會議,中國經濟順利入世。這一切無不在昭示著:中國巨龍的飛速發展和不斷強大。
歷史給我們以啟迪:一個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須自尊自立,自信自強;未來給我們以召喚:一個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須胸懷寬廣,博採眾長,才能以昂然身姿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明天我們就是祖國的棟梁。祖國永駐我心,我心屬於祖國。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