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概述

中國歷史概述

發布時間:2021-02-09 06:29:09

中國歷史概述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中國歷史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5000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歷史中傳說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歷史記載,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② 我知道中國歷史的一些歷程簡單概括

1、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4、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

5、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6、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7、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

8、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9、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中國歷史概述擴展閱讀:

新中國的地域概況: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

渤海位於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到山東半島北岸蓬萊角的渤海海峽,與黃海水域相通,有廟島群島綿亘峽口,面積7.7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最深處70米。

黃海北起鴨綠江口,南以長江口北岸向濟州島方向一線同東海分界,西以渤海海峽與渤海相連。平均水深44米,最深處140米,面積38萬平方千米,海床為半封閉型淺海大陸架。

東海北起長江北岸至濟州島方向一線,南以廣東省南澳到台灣省本島南端一線,東至沖繩海槽(以沖繩海槽與日本領海分界),正東至台灣島東岸外12海里一線,面積77萬平方千米。

南海的海底是一個巨大的海盆,海盆的山嶺露出海面就是我國的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島,這些海底山嶺是中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南海總面積350萬平方千米。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

③ 中國歷史簡述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具影響的人類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綿延不斷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自黃帝時代算起,至今已有五千年。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為「史前時代」。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代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考。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若從政治和社會形態來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據史書記載,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完結。19世紀60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兩百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延續2000餘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首都定於北京,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

④ 中國歷史簡介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10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抗戰初期,日軍憑借其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較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在中國戰場上是屢打勝仗,以至於狂妄到三個月就可滅亡中國。但是不久之後,日軍就遇到了此後一直讓他們心驚膽顫的對手——桂軍,以至於後來的日軍指揮官一看到穿著黃色軍服的桂軍就頭疼不已。

1938年,李宗仁指揮的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全民族的抗戰情緒空前高漲,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真正讓日軍對桂軍懼怕的還是桂林保衛戰。

桂林保衛戰日軍出動了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克,30多架飛機,大量重炮。反觀桂林守軍卻只有第一三一師1萬2千餘人,加上後來從桂林各地自參加戰斗的民團,總兵力不足2萬人。他們沒有飛機,沒有坦克,只有火炮22門。此戰桂林守軍1萬9千餘中,1萬2千人戰死,其餘7000多人因日軍釋放毒氣昏迷而被俘虜。

雖然最終日軍還是攻下了桂林,但是他們卻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根據日軍後來遞交給大本營的報告,日軍此役陣亡一萬三千九百多人,傷一萬九千一百多人,失蹤三百多人。

幾十年後,很多日本老兵回憶當年的侵華戰爭一直認為在中國經歷的最殘酷的戰役就是1944年的桂林保衛戰。甚至日軍在戰史里這樣評價道:「桂系鋼七軍是中國軍隊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軍隊!」

⑤ 中國近代史簡單概括

中國近代史簡單概括:

1、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此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2、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3、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該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4、前期綜述(1840-1919年),此時期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外國侵略和該國的封建統治,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政治目的;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標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5、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歷史。據教材內容的種種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及相互關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且嚴謹的知識體系,既能體現出這個時期發展的特點及客觀規律,又能涵容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

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內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雖說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是民族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軍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敗、落後及戰爭中的妥協投降政策,戰爭的結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外來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取得了大量的主權,中國的門戶被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其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內涵)。

6、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並趁清政府處於內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製造借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凶,美國是幫凶,俄是既追隨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7、由上可知,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徵,到六十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徵。但鴉片戰爭並未解決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雖由於時代,尤其是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失敗,但有著極重大的意義且承擔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與一些領導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時代特點(社會性質決定),這是以前農民戰爭所不曾有過的,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拓展資料:

一、理論依據

1、將現代化作為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在中國史學界由來已久。20世紀初年,梁啟超曾經在《50年來中國進化概要》中,從現代化的視角把近代中國五十年的歷史演進過程劃分為三個時期,它們分別代表著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三個層面。一是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經世致用論和自強運動即器物層面的現代化起步;二是從甲午戰爭至五四運動,維新變法運動即制度層面現代化的變革;三是開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即文化層面的現代化變革。

2、20世紀70年代末起,由於國家確立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現代化事業成為國家和人民共同關注和進行的主要事業,中國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以現代化為主題的主張再次提了出來。

3、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研究中國近代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個話題很快進入了中國近代史前輩研究者的筆下。1990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為紀念建所40周年,舉辦了以"近代中國與世界"為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

4、1949年,毛澤東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什麼,那就是解決近代化問題了。"

5、胡繩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幾代中國人為實現現代化作過些什麼努力,經歷過怎樣的過程,遇到過什麼艱難,有過什麼分歧、什麼爭論,這些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題目。以此為主題來敘述中國近代歷史顯然是很有意義的。"

6、許多學者明確主張現代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主題或基本線索。他們認為用現代化史觀考察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進程,不僅包納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而且還涵蓋了像戊戌變法、清末新政這樣的改革運動和其他眾多的社會變遷,這就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歷史的發展,也較接近歷史的真實。

⑥ 概括中國歷史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

夏亡於妹喜;商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吳亡於西施;秦以呂易嬴,趙姬之功;晉牛繼馬後,光姬之力;唐衰於楊玉環;明亡於陳圓圓;清敗於太後慈禧。

秦之李斯,助紂為虐,焚書坑儒;漢之王莽,書生治國,一塌糊塗;唐之安祿山,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宋之王安石,變法維新,由治而亂;明之吳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凱,賣友求榮,反復無常。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⑦ 中國歷史概括

歷史朝代歌
第一種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楚吳
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贏政稱始皇。
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
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後則天皇,
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後庄,華歆分十國,北宋火南唐,
金國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稱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幀帝,大順立闖王,金田太平國,時適清道光,
九傳至光緒,維新有康梁,換位至宣統,民國廢末皇,
五四風雨驟,建國存新綱,抗日反內戰,五星紅旗揚

第三種 [香港版]第二首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種 [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商、周,
春秋、戰國、秦。
西漢、新
公元界線平帝分,
東漢、三國、西東晉,
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遼、金,
元、明、清。
民國壽命短,
社會主義氣象新。
以上約計四千二百春。

第五種 [香港版本]第四首
夏後殷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皇收,
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後稱雄。
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
北周滅齊傳於隋,隋又滅陳再統一。
隋滅唐興稱富強,五代十國各稱王。
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
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
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
滅金滅宋歸一統,元朝統治九十年。
明代共傳十六君,滿洲初起號後金。
後金國號改為清,入關稱帝都北京。
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
人民民主再勝利,齊心奔向共產國。

第六種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⑧ 中國古代史概述

中國是一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是一個文明沒有斷過流的大國,而且還給世界貢獻了四大發明,這方面成就比西方早幾百年,那方面成就比西方早幾百年等等等等。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8)中國歷史概述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經過漫長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開始步入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概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