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鑄造歷史

中國鑄造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9 06:17:23

A. 銀元在中國鑄造歷史和結束時間。

銀元起源於15世紀,始鑄於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銀元流入我國。1890年(光緒十五年)官方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
銀元俗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大型銀幣的通稱。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銀幣。十五世紀末銀元開鑄於歐洲。十六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明代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開始流入中國。但獲得廣泛流通則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從通商口岸流布於內地各省。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以西班牙銀元佔主要地位,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墨西哥銀元起而代之。清朝官鑄銀元始於1890年的廣東省,1893年後,湖北、江蘇、福建、直隸、奉天和吉林等省先後仿效廣東鑄造銀元。1910年9月,清政府度支部奏定,發布「幣制則例」,規定了以銀元(含銀七錢二分)為國幣。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因當時國內流通銀兩成色不佳,這2100萬元採用了廣泛流通的西班牙銀元來支付。
最初在中國沿海地區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稱加羅拉銀元,俗稱本洋。系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地)鑄造的銀幣。墨西哥於1821年獨立後,1824年開始鑄造墨西哥銀元(Mexican Dollar),因幣面花紋有鷹鳥,俗稱鷹洋,誤稱為英洋,華北各地又稱之為正英。據1856年倫敦造幣廠對中國流通的銀幣的一次化驗,證明墨西哥銀元含純銀371.57英厘(grain),值英幣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羅拉銀元含純銀370.9英厘,值英幣50.12便士。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銀元取代西班牙銀元成為在華主要流通銀幣。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幾乎以墨幣為主幣。晚清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還有:英國銀幣,因幣面花紋有人執仗站立,俗稱人洋或站洋;日本銀幣,因幣面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
乾隆時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後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張之洞督,於十三年奏准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幣面鐫有龍形,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後各省仿效,相繼奏准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准,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只能按重量計值。
二十九年,清政府曾下令劃一銀元,但未貫徹。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將鑄幣權統一於中央,規定以圓(元)為單位,每元重七錢二分,定名為「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定於十月發行。辛亥革命爆發後,所有已鑄成的銀幣均充作軍餉,故終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標準的全國統一鑄造的銀幣。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鑄造的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和國民政府鑄造的鐫有孫中山頭像的銀元,是自鑄銀元中流通最廣的兩種。進入民國後,仍維持著銀兩、銀元並行的貨幣制度,直到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幣。1935年實行紙幣政策,不準行使銀元,並用「法幣」收兌銀元(見幣制改革)。以後銀元雖間或有在市場上出現,或被個人窖藏,但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已宣告終結。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吉林機器局開始鑄行「吉林省造光緒元寶」銀元。從光緒二十五年起,吉林銀元的幣文增加了甲子紀年,相繼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圖案有萬年青、太極圖等多種版別,光緒三十四年,又出現兩種新版別,一種是中央滿文「大清」,另一種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數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戶部在天津籌建製造銀錢總廠,於光緒三十一年建成,改名為「造幣總廠」。同年七月,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製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在製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製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於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准,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黃金價值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號。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
在此期間,天津造幣總廠制有幣面標為光緒二十九年的戶部光緒元寶試樣幣一套,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共五等幣值。湖廣總督張之洞此時極力主張銀元重一兩,在湖北開制了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重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圖,此幣有少量進入市場流通。由於「兩元之爭」一直沒有結果,天津造幣總廠於光緒三十二年試制了一套戶部丙午中字大清銀幣,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共四等;光緒三十三年又試制了一套丁未大清銀幣,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戶部所制的這幾套銀元,製作都極精美,有標准幣之稱,但都未正式發行。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9年),天津造幣總廠製造光緒元寶銀元一套,幣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幣值,回復到了幣面看似計重,實際當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這是光緒年間清朝中央政府製造發行的僅有的一套銀元。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有些省開始製造宣統元寶銀元,宣統二年頒布《幣制則例》,規定國幣以圓為單位,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輔幣有銀、鎳、銅幣,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造幣總廠還根據《幣制則例》規定,於宣統二年試制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制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
大清銀幣,是清朝光緒至宣統年間的全國通用鑄造的一套銀幣,貴者數十萬,賤者數百元.正面書"大清銀幣"四個直讀大字,反面是蟠龍紋,其中以錯版錢(反龍,倒"A'字版)尤為珍貴,造假也很多,希望收藏者小心。 正面「壽」字外圍仙鶴雲朵,背面拄杖老壽星一元銀幣 這幣流逝極少,非常珍貴,價值連城。這是和珅專門為討好太後祝壽時所獻的一盒專向用幣,當時在皇後做壽的前一天就叫劉仨挑著一擔「黃豆」(一萬塊該幣分別放 在兩桶里,上面蓋著黃豆)給皇後送了去,本來皇後愛喝豆漿的,每餐都飲,而且號召宮里的人都 喝,說為了健身。皇後一看送去了黃豆,便很不 高興,於是大怒道「和珅安得什麼心?!——傳旨:叫和珅立刻上殿見我!」和珅馬上進宮跪下解釋:「皇後喜怒,奴才該死!皇後你 聽奴才解釋:皇後您明天做壽的,今天奴才拿來黃豆明天叫人磨成也不晚,絕對不會耽誤明天大事,保證喝的上新鮮豆漿。皇後你再看桶里黃豆下面是什麼東西?」「那打開看看!」皇後說。和珅連袖子都顧不上挽,下手扒開,翻出了一塊塊壽字壽星銀元笑著對皇後說:「皇後您看,這里邊有一萬塊"壽"字銀元t 那表示「皇後萬壽!"這些黃豆明天一早就變成豆漿,今天不磨成豆漿,那就是無疆(漿),整體那不就是「皇後萬壽無疆!」皇後笑了:「和珅你 想得真全,才幹,才幹!」銀元, 又稱銀幣、 洋錢, 清代為「龍洋」、「大洋」, 民國「大頭」居多, 為袁世凱、孫中山大頭像, 孫像開國紀念幣又稱「小頭」, 背帆船又稱「船洋」。隨著存世量的不斷減少、收藏與愛好者的不斷增多, 銀元造假賣假成了一些人牟利的手段, 引人上當受騙。源於此, 如何鑒別真假銀元已成為收藏愛好者不可缺少的知識。結合本人所學知識和多年的收藏鑒別經驗, 現介紹幾種粗淺的鑒別方法, 供初涉銀元收藏的愛好者參考。銅質銀元:這種銀元的形態、大小、圖案完全與真銀元相似, 但它是以銅為主體製造出來的, 因為銅質堅硬造成圖案粗糙模糊, 雖然外表鍍銀, 但一磨擦, 即現出銅的本質, 敲擊出來的聲音比真銀元尖亮, 並伴有哨聲。鉛質銀元:是以鉛充銀、外為銀皮內夾鉛質之銀元, 圖案與真銀元基本上沒有差別, 但敲擊出來的聲音比較厚實, 發悶, 陰沉而帶嗒音, 用火烤熱, 隨之變形, 鉛即流出。夾餡銀元: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 銀層比較厚, 磨擦一般不易磨出痕跡. 這種夾餡銀元是假銀元最為常見的一種, 內夾銅、鐵、鋼、鉛、鋅、錫等多種成分, 敲擊出來的聲音厚實、短促沉悶, 沒有轉音, 重量比真銀元輕, 通常不足25克。
砂版銀元:這種銀元是運用翻砂技術製造出來的, 表面粗糙, 圖像模糊不清, 重量在20克左右, 用力向地上一砸, 即可碎裂, 碎裂面呈淺灰色, 材質多為鉛、錫等近白色金屬, 敲擊出來的聲音也比較尖亮。目前市場上見到的假銀元多數屬於這一種類型。
私制銀元:這種銀元是私人製造的, 材質為銀, 這種偽錢主要是從台灣的錢幣市場上販來的, 民國時期在海南島鑄造, 因此又稱瓊版銀元, 品種有袁大頭幣、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北洋造「龍洋」幣等, 其共同特點是聲音尖高, 質量低劣, 銀的成色不足80%。總的來說, 這種私制銀元也是舊銀元的一種。改版銀元:這種銀元一般無法用肉眼鑒別, 不論敲聲或測試銀的成色或重量或者包漿均是舊制, 這種造假的方法很逼真, 是把真銀元的字用刀刻或挖掉, 然後將特製銀字粘貼上去, 冒充高檔的珍稀品傳世銀元, 牟取暴利.。這種改版銀元唯一的辨別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鏡鑒別, 細看每個字體的跡縫, 是否有留下的刀刻痕跡。
新版銀元:這種銀元現在市場上比較多, 是用真銀通過高仿製成。偽造新版銀元是因為早期銀元日漸稀少, 它的收藏價值已遠遠高於銀子價格的數倍數十倍, 利潤可觀。這種新版銀元雖然在圖案、聲音、重量等方面難以區別, 但也有它的不足之處, 早期的銀元是用幾十噸的機器沖壓製成, 因此表面平滑如鏡, 銀的密度較好, 而新版銀元因製造設備簡陋, 工藝簡單, 大多數又是翻砂版,即便是用機器沖壓而成,機器的重量也比不上原先的老機器,所以 細看銀元表面及局部有較小的沙眼, 用五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 其圖像無立體感, 尤其城牆垛口和齒邊不規整。
總之, 真銀元的標准重量是26.6克左右, 經過流通磨擦, 也不會低於25克, 真銀元的圖案清晰, 城牆垛口和齒邊平整光滑, 細微的筆劃也有立體感, 銀元表面越擦越亮,亮光柔和, 假銀元越擦越灰暗, 這些基本准則把握住了, 仔細辨別, 才不至於上當受騙。
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里佔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僱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目前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咸豐6年所鑄。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准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庄的「庄票」。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20世紀初,一個銀元可換128-140枚銅元;一個銀元可買雞蛋150個,或150根油條。1935年前,中國的貨幣制度採取銀本位,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後一律使用銀元。而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實行金本位,所以白銀屬一般商品。1933年上半年,世界銀價一度從每盎司16.5便士上漲至20.5便士,此時中國一下子便出口白銀3400萬兩。而那些帝國主義把中國的白銀運到倫敦高價出售,每裝運1000萬銀元,即可獲暴利400萬元。在1934年一年中,僅上海流出的白銀至少有2億多元。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由中央、中國、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紙幣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當時國民黨政府一下子奪取了3億多銀元。並把法幣定為一元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當時市場的銀價折算,每一元法幣是一先令十便士半,這中間實際價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幣的實值已被壓低了6角5分。法幣政策的實施,從發行指數和物價指數看,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B. 鑄鐵的發展起源是什麼

鑄鐵是塊煉鐵和液態煉鐵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塊煉鐵最早出現在西南亞地區,公元前1200~前1000年,其使用已達到一定規模。公元前8O0年冶煉方法傳到歐洲;公元前500年傳到英國。塊煉鐵是一種最原始的煉鐵方法。其煉鐵爐用石頭或粘土砌成,爐身甚矮,側開小孔,插入陶土製的風管,用皮囊送風;使用富鐵礦石,以木炭或木柴為燃料。約在1000℃溫度下進行固體還原,煉成的鐵沉落於爐底,待爐冷後取塊。每煉一爐必須重新升火,爐溫上不去。此種鐵結構疏鬆、氧化夾雜多,幾乎不含碳、硅、錳等元素,所以鐵塊柔軟,可在一定溫度下鍛打,排除夾雜並成型,稱為鏢鐵、鍛鐵或海綿鐵。
中國在公元前6世紀就進行了液態煉鐵,比西方約早干余年。塊煉鐵爐溫較低,化學反應慢,故產量低,夾雜又多,在煉銅豎爐大風機的啟發下,創造出液態煉鐵。爐子加高,爐內煤氣流與礦石接觸時間長,礦石預熱效果提高,鼓風增強,燃燒旺盛,爐子可長時間保持較高溫度狀態(>1200℃),木炭的增碳作用也相應增強,因而獲得液態鑄鐵。鑄zhu中國是世界上生產鑄鐵件最早的國家之一,根據《左傳》記載,昭公29年(公元前513年)晉國鑄出鑄鐵刑鼎,重達270kg,鼎上鑄出刑律全文,這是中國鑄造大件的最早記載。隋唐以後,大型鑄件的生產愈來愈多,公元953年即中國五代周廣順三年,鑄造出滄州大鐵獅。
戰國時期鐵器出土分布圖
中國在春秋末戰國初期鐵業生產發展迅速,當時鑄鐵農具的生產尤為突出,如1955年河北石家莊趙國遺址出土的鑄鐵農具幾乎佔全部工具(包括骨、石材料)的65%,河北興隆出土的大批鐵范(金屬型),用於鑄造農具的約佔60%左右。這說明中國於戰國中期已邁入鐵器時代。根據解放後的考證,北起遼寧,南到兩廣,西到四川,東至山東,西北到甘肅,以黃河南北中原為中心,是中國古代鑄鐵冶煉和生產鐵器的重要地區(圖3)。中國古代冶金比歐洲先進,尤其是掌握鑄造技術比歐洲約早千餘年在漢代鐵的經營管理已經提到議事日程,《鹽鐵論》一書就是證明。公元1637年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此書詳細記載了中國當時的冶金、鑄造技術。鑄鐵雖然歷史悠久,但發展緩慢,從清代以來,鑄造技術長期停滯不前,直到1949年後才逐步得到發展,全國已形成教育、科研和生產系統。

C. 中國古代的刀劍鑄造史,真的失傳了嗎

武器的發展和使用,一定是和鎧甲、馬匹、戰術、戰略等客觀因素相結合的。比如說專,馬匹屬多的時候,軍隊里推崇用弓,馬匹少的時候,軍隊里就會偏重用弩。鎧甲較輕且步戰的時候,軍隊里較多用矛和戈,鎧甲較重且多馬戰的時候,軍隊里多長刀大槊。 當重型鎧甲被大規模應用於軍隊的時候,普通刀劍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宋軍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能用長槍重錘,以及威名遠揚的神臂弓來對付金軍拐子馬鐵浮屠。
冷兵器發展到後期,中國人的鍛造技藝已經十分純熟,不可能有古人做得出的兵器後人做不出的情況。不做它,僅僅是因為不想做而已。要麼太貴不易推廣如陌刀,要麼太不適應戰場因此被淘汰比如環首刀。
消失的技藝,真正失傳的很少,大部分消失的原因,只是因為被淘汰了。

D. 鑄造技術的發展歷程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尊盤,西漢的透光鏡,都是古代鑄造的代表產品。
早期的鑄件大多是農業生產、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藝術色彩濃厚。那時的鑄造工藝是與制陶工藝並行發展的,受陶器的影響很大。中國在公元前513年,鑄出了世界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鑄鐵件晉國鑄型鼎,重約270公斤。歐洲在公元八世紀前後也開始生產鑄鐵件。鑄鐵件的出現,擴大了鑄件的應用范圍。例如在15~17世紀,德、法等國先後敷設了不少向居民供飲用水的鑄鐵管道。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後,蒸汽機、紡織機和鐵路等工業興起,鑄件進入為大工業服務的新時期,鑄造技術開始有了大的發展。
進入20世紀,鑄造的發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產品技術的進步,要求鑄件各種機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時仍具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另一個原因是機械工業本身和其他工業如化工、儀表等的發展,給鑄造業創造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如檢測手段的發展,保證了鑄件質量的提高和穩定,並給鑄造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電子顯微鏡等的發明,幫助人們深入到金屬的微觀世界,探查金屬結晶的奧秘,研究金屬凝固的理論,指導鑄造生產。 在這一時期內開發出大量性能優越,品種豐富的新鑄造金屬材料,如球墨鑄鐵,能焊接的可鍛鑄鐵,超低碳不銹鋼,鋁銅、鋁硅、鋁鎂合金,鈦基、鎳基合金等,並發明了對灰鑄鐵進行孕育處理的新工藝,使鑄件的適應性更為廣泛。 50年代以後,出現了濕砂高壓造型,化學硬化砂造型和造芯,負壓造型以及其他特種鑄造、拋丸清理等新工藝,使鑄件具有很高的形狀、尺寸精度和良好的表面光潔度,鑄造車間的勞動條件和環境衛生也大為改善。
20世紀以來鑄造業的重大進展中,灰鑄鐵的孕育處理和化學硬化砂造型這兩項新工藝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兩項發明,沖破了延續幾千年的傳統方法,給鑄造工藝開辟了新的領域,對提高鑄件的競爭能力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E. 中國鑄造之鄉在哪

泊頭鑄造業歷史悠久,文字記載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著名的「鑄造之鄉」,近代與佛山、無錫並稱為「中國三大鑄造基地

F. 中國歷史上到底是先有鑄造還是先有鍛造

應該是先有鍛造,鑄造要求的溫度高,早期達不到。嚴格的說是在史前,不算中國歷史范圍內內

G. 中國鑄造協會的發展歷史

中國鑄造協會成立於1986年,是全國鑄造企業、地方社團組織及與鑄造業務有關的企業、研究設計院所、大專院校等自願結成的全國唯一經國家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國家一級鑄造行業組織(社團法人),隸屬於國務院國資委。中國鑄造協會的宗旨是,貫徹執行國家方針政策,維護鑄造行業的共同利益,反映會員訴求,通過為政府、會員、企業提供服務,充分發揮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協助政府完善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加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促進鑄造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推動現代鑄造產業集群建設,為把中國建設成為鑄造強國做出貢獻。中國鑄造協會具有調查研究、政策建議、組織協調、信息引導、咨詢服務、維護權益、行業自律及教育培訓等職能。
中國鑄造協會擁有以全國千家重點骨幹鑄造企業為主體的1473個企業法人會員單位和60多個區域性地方鑄造行業協會加盟(含6500個間接企業法人會員)的團體會員,合計會員總數8000餘家,其鑄件產量佔全國鑄件總產量的70%以上。中國鑄造協會秘書處(含分支機構)為常設機構,現有專職工作人員120餘人,另聘有專家顧問及行業工作志願者200餘人。 2009年2月,通過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2013年5月,在民政部組織的首批行業組織評估中被評為5A級行業協會; 2011年3月,榮獲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授予的「全國機械行業先進協會」榮譽稱號。

H. 中國歷史上到底是先有鑄造還是先有鍛造呢

先有鍛造再有鑄造

I. 中國銅鑄的發展歷史

中國青銅器的發生,大概要比西方要晚1000到2000年, 關於中國青銅器的起源,現在目前還是一個謎,還是一個有待探索的課題。為什麼中國青銅器能在青銅時代達到這么的高峰呢?我想和它的功能是分不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功能,用《左傳》的話來說,就是八個字「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之大事」,當時國家的大事情就是祀、祭祀,戎是征戰。祭祀和征戰都和青銅器結了不解之緣。首先是祭祀,中國的祭祀這樣的上古這種宗教,在青銅出現之前,就已經有陶器和玉器來祭祀祖先。
在青銅出現之前,武器主要是石和木的工具,這樣的征戰效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銅這種材料被人們發現和掌握以後,它用來作為兵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這樣的功能,所以青銅器被賦予了非常高度的藝術形式。這樣的藝術我們很難去做一個評價,所以我給它四個字,就是「別具一格」。因為在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文明裡邊,找不到中國青銅器這樣的造型和裝飾,中國青銅器的特點是一目瞭然的。這樣的造型當然它一部分是和過去的以前的陶器、制陶技術和玉器的攻玉技術,它上面的裝飾,造型和裝飾是有關的。但是到了青銅工藝,因為青銅的加工技術可以到了,後來被匠師們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所以它的成就遠遠高於這些陶器和玉器。在裝飾上就體現了一個非常神秘,一種非寫實的一種動物紋樣,這種動物紋樣非常抽象,我們目前還沒法解讀這些動物紋樣它的來源是什麼樣子的。但是,這種神秘,這樣的裝飾,是有助於當時的巫師是通過它來溝通天地,去溝通過去、現在和未來,天和地的。
從技術上也是自成一體的,自成一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在歐洲,在其他文明裡邊,青銅的加工主要是鍛造,以鍛造為主,或者是鍛造和鑄造並行;而在中國,在早期,在青銅時代到來之前,也有一些鍛造加工。但是青銅時代,基本上鑄造,它的地位是絕對的。從材質方面講,我們的青銅合金里邊的錫的含量要比歐洲高一些,甚至高得多。特別是鉛,鉛在歐洲的青銅里邊並不是很普遍的,在中國的青銅合金里邊鉛的含量是非常之普遍的。所以從材質方面也是獨特的。從裝飾方面來看,西方因為是鍛造這樣的傳統,所以它很多裝飾是敲打和刻出來的。而在中國青銅時代,基本上全部是鑄造出來的。當然,金和銀這在中國出現得比較晚,也用於來裝飾,而西方在早期,金和銀的裝飾是大量的,這和中國也是有所不同的。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實際上我們說從公元前四千紀這樣的萌生到公元前三千紀 它的青銅時代的到來,實際上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到我們最後一個帝王被趕出故宮。那個時候,在這之前,故宮還在不斷地製造傳統的中國青銅器。當然現在的青銅技術工藝,也是工藝美術的一個很重要的門類。在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中,我把它分成三個時期、五個階段。第一個時期是古典,古典傳統時期,它的沿用時間比較長。從青銅時代的到來到公元前5世紀就是春秋的末期;第二個時期我們把它叫做新興期,就是從春秋的末期,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後;第三個是實用和復古期,大概就從公元時候一直到了20世紀。

中國青銅器的起源確實目前在學術界正在探索,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撲朔迷離。從它的發生背景來看,在公元前五千紀這個時候,在黃河流域成長起來的仰韶文化和黃河下游成長起來的大汶口文化。在長江地區有大溪文化,而在(遼河流域)有紅山文化。在這些文化里邊,我們先後都發現了和冶銅有關的這樣的遺物。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們沒有像安那托里亞,像兩河流域那樣的大型的城市和聚落。但是中國的聚落,從目前的考古調查來說,也是非常龐大的。再有就是中國在這個時候有非常發達的農業。就是以黍種植為主的農業,盡管這個時候在中國南方稻作農業已經發展起來了,但是南方的文化面貌目前我們還是很不清楚的。
商代末期青銅的繁榮,一直持續到西周的初期。當然周族是一種(家族)封建,他派他的子孫們,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去統治、控制那些地域。所以周代風格的青銅器,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都有發現。並且它們的風格,它們的工藝和技術是驚人的一致。周代的青銅器,總的來說大型器物我們目前發現得不多,但是它的工藝也是非常精緻的。有一點變化就是商代的器物,它們分鑄鑄接比較多,而西周時候可能更強調一次性鑄造,就是說盡量減少這樣的分鑄。
春秋早期基本上是西周時期的延續,青銅從藝術和技術的方面,可說的並不是很多。但是在春秋的末期,隨著社會環境發生著變化,青銅器和工藝技術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個時期是周王室還依然存在,周王室那時很衰弱,它已經不能控制那些各地的方國。一些新興的地主階級,他們已經,力量已經逐步強大起來了,可以抗衡,已經破壞了西周當時建立起的那種禮制,所以這個時期史學家稱為禮崩樂壞時期。因為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競爭,這個時候文學、藝術、文化都繁榮起來了,我們把它稱為百家爭鳴時期。在青銅的藝術上,它的表現就是,從造型上開始拋開了過去形成的禮器這套傳統,變得寫實,變得活潑。從功能上趨於實用。比如說這個時候大量的車馬器、兵器、銅鏡,一些裝飾器和日用器具越來越多,建築構件這個時候也開始出現。從紋飾上來說,過去這樣的獸面紋已經越來越少,代之而替的是蟠螭紋、幾何紋、一些寫實的動物紋,還有一些社會生活場景這樣的一些紋路。

戰國時期另一項很重要的工藝出現了,就是用失蠟鑄造。所謂失蠟鑄造它是跟泥范鑄造,它的不同是泥范鑄造的模是用泥塑造的,而失蠟鑄造它的模是用蠟做的。蠟做了以後把泥糊在蠟的模型上,然後一烘烤,這樣蠟就流出來以後可以直接用來澆鑄,不需要泥范法那樣做成一小塊一小塊范,最後再組合起來,這樣就可以造成這樣一些鏤空的這樣效果的裝飾。右邊、右上角這一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尊盤。李學勤對它的評價說,它的裝飾就跟絲瓜落子一樣,它有四五重這樣的鏤空的這樣的單元聯系在一塊的。下邊是一件鼎和一件壺,它的上邊這個外側這一部分,都是容器,這個容器可以盛東西的,但是外側這些裝飾是完全鏤空的,和里邊的主體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我們很少用這種技術去鑄造器物,目前發現的失蠟鑄件不到20件。
到了戰國結束,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中國進入了帝制時代,進入了專制王權時代。因為皇帝可以支配更多的資源,所以他可以造更精美、更宏大的器物。可是這個時候手工業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就是第一個是風尚開始了變化,盡管制禮仍然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但是禮器它的地位已經降低了。所以青銅、青銅工藝從此看起來是開始走向衰落。另一個就是其他的手工業發展起來了。
一般來說,在我過去講中國青銅器的時候,到漢代就為止了。漢代以後,雖然我現在正在研究,但是它和文化,從技術上來說,不再有什麼突破。從藝術上來說,也不具有經典地位,所以不太研究。如果我們要概括起來的話,這漢代以後是一個叫實用和復古這么一個時期。所謂實用,就是器物大多都是實用的,日常用具,除過佛教傳入中國,造了大量的佛像而外。貨幣鑄造是歷朝歷代最重要的青銅工業。然後銅鏡基本上是每個百姓必用的日用品。所以這兩種產品,在封建時代一直是青銅工業的重點。從技術上來說,這一時期,長達2000年,基本上泥范法和失蠟法都並行使用,泥范法用來鑄造錢幣、銅鏡,失蠟法主要用來鑄造那些造像 。從合金上來說,銅錫、銅錫鉛、銅鉛這種合金都有。到了宋代以後,和青銅工業相關系的,有兩項很重要的創新:一項是斑銅的出現,就是銅鎳合金;另一個是在明代的末期,煉鋅技術發生了突破。這樣,青銅時代基本上轉移到了黃銅時代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鑄造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