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歷史劇劇本
茶館
㈡ 急~!!!!求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劇本,適合大學生演的~!謝謝
滾滾紅塵
[劇本]:
本書是三毛的第一部中文電影原著劇本,以中國近代史上的動亂年代為背景,描繪一個全中國人悲歡離合的故事.實際上,它不經意流露出來的是一則凄愴無止的愛情故事,更是三毛自身靈魂的告白. 人的第一部作品,往往不經意地流露出自身靈魂的告白。
作者: 三毛
劇情簡介
韶華因父親不準她與戀人小健結婚,被鎖於家中,自殺未遂。父親死後,韶華離家出走,以寫小說為生。不久,只重感情、不問政治的韶華與為日本人做事的文化官員章能才相戀。抗戰勝利後,章能才銷聲匿跡,不知去向。韶華幾經周折, 在一農舍中找到他時,卻見他與一寡 婦同居。韶華於絕望中回到女友月鳳處生活。不久,月鳳亦因與熱心學生運動的男友小勇一起參加反政府集會而雙雙遇難。後韶華偶遇窮困潦倒、 四處躲藏的章能才,恰逢為報殺夫之仇的老鄰居「小妻子」向國民黨糾察誣告章能才為共產黨,韶華為救章能才,逃跑中被汽車撞傷。解放前夕,商人余老闆用金條換來兩張乘末班船赴台的通行證,欲攜韶華離開大陸,韶華卻將章能才送上輪船。四十年後 ,章能才返大陸尋找愛人,只得到一本韶華寫的長篇小說《白玉蘭》。
幕後製作
這是作家三毛的一部作品改編而成的,影片描寫了一對青年知識分子在當時社會大環境下從相識到離別所經歷的感情磨難。在拍攝方面和鏡頭、音樂、映像運用上,與過往所拍的電影非常不一樣,運用了許多的實驗性的手法。隨著女主人公從精神上的歇斯底里到後來章出現,影片節奏漸趨輕快,而進入生離死別時,隨即轉入深沉。該片獲第27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造型設計、最佳攝影、最佳音樂八項大獎。
影片將動盪時代的兒女私情刻劃得盪氣回腸,畫面也拍得相當漂亮。林青霞飾演的韶華影射女作家張愛玲,她生長在一個得 不到父愛的封建家庭中,少女時代遭父親禁閉,憤而為文,獲讀者章能才傾倒,兩人迅速相戀。而章能才是替日本人做事的文官,因「漢奸"身份暴露而躲避到農村 去。兩人的愛情之路就是這條崎嶇路走下來,直至大陸淪陷終於面臨生離死別。導演嚴浩拍得相當認真,大陸實地拍攝的外景也豐富了故事的吸引力。秦漢與林青霞的配搭是典型的郎才女貌,同時演好友的張曼玉也非常搶鏡。
相關影評
紛繁亂世難由己
夜深人靜的時候,驀然回首前塵,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們塵封多年的記憶里,總有一些人,是我們一直隱隱約約惦記著的;總有一些事,是我們一直想忘卻又偏偏忘不了的;亦總有一些電影,是我們一旦想起,便會情不自禁唏噓不已的……對我而言,《滾滾紅塵》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電影的主要年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後期,而那時正是近代中國時局動盪不安的年代,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大環境下,人能活著,已屬不易,倘若還想再來談及什麼感情,則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然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旦動了心,動了情,往往也就身不由己了。
都說亂世莫道兒女情,其實亂世兒女情更深。而《滾滾紅塵》說得正是這樣一個亂世情深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名叫沈韶華,她出身不俗,才華橫逸,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她的一生,完全是為了愛而生。如果她愛的是一名尋常男人,或許她就不必承擔命運上那凄艷的煎熬,然而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她最終愛上的是那個叫章能才的男人,於是她的人生也隨之變得跌宕起伏。
說她幸運,是因為茫茫人海,知音難覓,而能才恰好正是懂她的那個人。韶華之前雖身為千金小姐,但少年喪母,父親對她又極為冷漠,因此在她內心深處,是非常渴望愛與被愛的。章能才溫文爾雅,成熟穩重,對她又彬彬有禮,細心體貼,百般呵護,物質上無需她過多言語,便知她的所愛所需,自行悄然買來,給她驚喜;精神上他是她的忠實讀者,三言兩語,即有共鳴……試問這樣知冷識熱的人兒如何能令她不為之心動?
然而遇上能才,亦是她的不幸。首先是因為前者的身份過於敏感特殊:他是一個「漢奸」;其次是因為他的性格沉穩的有些懦弱,缺乏擔當,為了他,韶華曾被千夫所指,遭人欺負;為了他,韶華曾毅然拋下一切,萬里情奔……她別無他求,她只要他愛她!可是誰料想到頭來,他終究是負了她。如夢人生芳心碎,空對落花清淚垂。如果說身體上的創傷可以由葯品與時間來治癒,那麼心靈上的創傷則不是幾句「對不起」就能輕易拂平的。
不過傷的越重,這段情也就越發地刻骨銘心。對於這樣一段愛情,韶華愛的熱烈且純粹,猶如撲火的燈蛾,縱是被燒的遍體鱗傷也從不言悔;而能才呢,他不是不愛韶華,只是他遠比韶華現實,在成長過程中他所遭遇的滄桑以及本身身份的特殊性令他對未來感到茫然,甚至恐懼——說到底他不過是個在亂世之中隨波逐流的平凡男人,他如何能負擔韶華的如此深情?於是在那場愛情戰役里,韶華拼盡全力,勇往直前,而他卻節節敗退,最終潰不成軍。
而與能才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那位余老闆。他粗鄙、庸俗、外形委瑣……遠遠望之,已令人心生厭惡。然而在韶華受欺負的時候,揮著軍刀來保護她的人是他;在韶華窮困潦倒時,細心照顧她的人是他;在韶華受傷時,經常來看望她的人是他;在韶華沒能坐上客船的時,毅然跳上岸誓與她同生共死的人還是他!
反觀能才,他又為韶華做過什麼?!——真是絕妙的諷刺!這樣的男人,不要也罷!
其實韶華不是沒下過決心要與過去一刀兩斷的,可是多年後在那條紛亂的街道上,只因能才的一句啞語「我,愛,你」,便又令她再次淪陷。不管怎樣,她,還是愛他。為了愛情,她毅然把生的機會留給了那個懦弱的男人。
碼頭人海中的那一放手,對於能才與韶華而言,既是生離,又是死別了。在之後的四十年裡,能才是在無盡的回憶以及悔恨中度過的;而韶華呢,她又是以怎樣的心情去獨自面對那漫長寂寥的人生的呢?我們不得而知。
㈢ 中國近現代歷史劇劇本
論洋務運動
中國近代處於過渡時代。從獨立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半獨立)並向殖民地演化,這是個向下沉淪的過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向資本主義演化,這是個向上發展的過程。兩個過程相互矛盾,又相互連結、相互制約,沒有國家的獨立,就不能保證社會的真正進步,而沒有社會的進步,則無法贏得國家的真正獨立。
阻止帝國主義滅亡中國和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人民,在於人民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斗爭。反抗英國鴉片侵略和反抗英法聯軍侵略的兩次民族戰爭,反抗清朝統治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就是這種人民的偉大斗爭。洋務運動不屬於人民的反抗運動。它的歷史地位、歷史作用決不能和人民的偉大斗爭相提並論。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在洋務運動和人民斗爭之間,又存在著曲折的聯系,洋務運動可以說是民族戰爭和農民戰爭的副產品。封建統治階級中一部分有識之士,被民族戰爭的炮火所驚醒,探索戰爭勝敗的因由,利用農民戰爭所造成的新局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緩慢地逐步朝資本主義方向挪動,在暗地裡或客觀上為中國的獨立和進步積累著物質力量,因此,不能以其不屬於人民的反抗運動而完全抹煞。
從林則徐、魏源的引進洋炮、仿造戰船、「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馮桂芬、李鴻章的「采西學」、"制洋器」、「師其所長,奪其所恃」,一脈相承,明顯地表現出他們在民族戰爭炮火的洗禮下,為抵禦外侮而不惜「以夷變夏」的清醒的認識。向當時先進的西方資本主義學習,是近代中國爭取獨立和謀求進步的根本道路。
在19世紀60年代,曾經一度出現過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的另一種可能的前景,那就是經過農民戰爭摧毀清朝統治。太平天國取得全國性勝利後,推行由洪仁牙設計的、全面向西方學習的《資政新篇》的方案。這種前景也許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更加光輝奪目。但是,太平天國畢竟是失敗了,可能沒有成為現實,燦爛的前景只不過是某些歷史學家們一廂情願的假設.嚴峻的歷史事實卻是:農民戰爭打亂了封建統治秩序,打翻了一批腐朽的舊權貴,打破了清朝「太阿從不下移」的祖宗「家法」,但沒有把清朝推翻,只是造成一種局勢,使李鴻章等人能夠依靠鎮壓農民戰爭而嶄露頭角,成為新權貴;這些新權貴憑藉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權柄,在太平天國的廢墟上,把林則徐、魏源等人開其端緒的學習西方的主張著手付諸實施,並擴展開來,持續達數十年之久,形成了一個「圖富強」的洋務運動。對於李鴻章等人來說,鎮壓太平天國農民戰爭,自然是罪惡滔天;但鎮壓之後,他們不是全面倒退,而是有所進取,為國家富強而向西方學習,為學習西方而對當時的封建頑固勢力進行斗爭,他們的所作所為,至少在客觀上導致了資本主義幼芽的出土。因此,洋務運動表現了中國社會進步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曲折地反映了農民戰爭的偉大歷史作用。
清朝二百年極端專制主義的封建統治和閉關鎖國的反動政策,嚴重地阻得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戕害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以至歷史進入了近代卻還沒有誕生資產階級。向西方學習的任務,在始初階段便不得不由地主階級的開明派來承擔。洋務運動既然是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的運動,也就不能不具有封建保守的性質。後來被概括為』中學為體,酉學為用」的口號,恰當地體現了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封建主義是地主階級安身立命的根基。洋務派並沒有破毀這個根基的意願,而只是想在這個根基上嫁接點資本主義,本意甚至還在於強化這個根基。要求地主階級不去維護封建制度乃至具有反封建思想,那是根本不切情理的。作為地主階級,企圖在封建根基上嫁接點資本主義,還應該說是一種進步的傾向,開明的表現。因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在向西方學習的始初階段仍有其積極意義。「中學為體」,歷來如此,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人提出異議,並不需要特別強調或者著力捍衛,洋務派揭櫫「中學為體」,無非企圖表明他們不是離經叛道。「西學為用』則是具有實踐意義的新思想,它針對封建頑固派妄自尊大、拒絕一切外來新知識的昏庸和愚昧,因而強調必須向西方學習。如果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便不難看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始時的著眼點在於提倡和保護引進西學,只是到了後來,當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改變封建專制主義、實行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的時候,這個口號才具有抵制維新的反動性。
洋務運動從發生、發展到政治上破產的過程,大體上反映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認識由淺入深的過程。堂堂天朝「受制於小夷」,是對外戰爭失敗的結果,因此,首先引起人們注意並提到日程上來的,是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以及與軍事相聯系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大辦造船、制炮等新式軍事工業,開始改變了中國軍隊專恃刀矛舟楫等原始武器的落後狀況,井培育了中國第一代產業工人和科技人材。隨後,洋務派進一步認識到經濟力量是軍事力量的基礎,「必先富而後能強」,於是學習西方的經濟設施被提上了日程。開礦藏、辦工廠、架電線、修鐵路,古老的中國出現了第一批大型的新式工礦交通企業,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也開始逐漸成長起來。再後,當人們認識到西方的經濟設施必須有相應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才能獲得成效的時候,也就是資產階級在政治上逐漸成熟的時候,洋務運動也就瀕臨政治上破產之日了。洋務派的實踐證明,資本主義之苗是不能在封建主義根基之上茁壯成長的,不是苗的枯萎便是根基的破裂,而這一點,卻是封建性十分濃厚的洋務派所始終無法理解的。事與願違,恰好說明洋務運動在這方面的客觀進步作用。
洋務派不僅封建性十分濃厚,而且對外往往具有很大的妥協性,這是他們的階級屬性所決定的。他們作為地主階級開明派的代表,力量非常軟弱。和廣大人民處於對立地位,是他們本身軟弱無力的根源。上有深恐大權旁落的專制朝廷的壓力,下有盤根錯節的封建頑固勢力的牽制,洋務運動聲勢不小,成效甚微。李鴻章對比明治維新說;「日本蓋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並力,則財與才日生而不窮。中土則一、二外臣持之,朝議夕遷,早作晚輾,固不敢量其所終極也。』所以中國「有貝之財,無貝之才,不獨遠遜西洋,抑實不如日本」1。在中外力量對比日益懸殊的嚴峻形勢下,李鴻章雖然企圖勉力支撐,挽回頹勢,但他鑒於朝廷內外阻力重重,所以缺乏信心,甚至感到前途茫茫,危機四伏,把當時的中國描述為「敝絮塞滑舟,腐木支大廈,稍一傾覆,遂不可知』的慘象,發出了「東西各國日益強盛,中土一無足恃」的悲鳴。軟弱必然產生妥協.每當帝國主義肆意欺凌的時候,千方百計地避免和外國兵戎相見,成為李鴻章外交政策的特色,並因此招來「賣國賊」的惡謚。但是,妥協避戰和圖強禦侮並不是絕對互相排斥的.避戰屬於外交,圖強屬於內政,兩者並不完全是一碼事。洋務運動屬於內政范圍,積極加強國防建設,增強軍事實力,努力從事經濟建設,謀求保護利權,都很明顯地具有圖強禦侮的意義。至於成效大小,則受著主客觀各種條件的制約,不能單純以成敗評論是非功過。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的失敗,豈可歸咎於洋務運動的興辦?從洋務派到資產階級維新派以至資產階級革命派,都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即所謂「患之有無,不在外而在內」,以為只要國家富強了,外患就自然可以消除,並因自身的軟弱而不敢正面反對帝國主義。同盟會的〈對外宣言〉公開聲明:「所有中國前此與各國締結之條約,皆繼續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權利,一體保護」(《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二,第3頁)。這不正是承認一切不平等條約、承認列強在華侵略特權嗎?明白這一點,對李鴻章所說的「各國條約已定,斷難更改」、「居今日而日攘夷,日驅逐出境」,純屬「虛妄之論」,也就可以理解了。怎麼能用資產階級革命派尚且不能達到的高度去要求洋務派呢?
洋務運動時期尚處於世界「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歐美列強還沒有完全操縱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和軍事政治力量,中國的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也還沒有形成.因此,把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定性為「買辦官僚」,把洋務運動期間興辦的「官督商辦」企業定性為「官僚資本」,都是需要重新進行深入研究的。至於引用甲午戰爭以後的某些材料來證明洋務運動的買辦性,井由此肯定它是一個反動的、賣國的運動,那就更加難以令人首肯了。甲午戰爭以前,幾乎所有進步人士都支持和擁護洋務運動,即使有所批評,也屬於條陳和建議的性質,其目的是希望洋務運動搞得更好一些,而反對洋務運動的大都是封建頑固派.甲午戰爭期間,系軍事、外交大權於一身的李鴻章怯戰求和,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而聲名狼藉.但甲午戰爭以後,維新派首領康有為等雖然反對李鴻章,卻不反對張之洞,革命振首領孫中山等則直到1900年還對李鴻章抱著某種幻想。此中消息,是值得參酌的。
清朝初年,封建士大夫中有所謂「經世派」,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為代表,他們有鑒於明末農民戰爭,總結明朝亡國的教訓,批判理學家的空談誤國,主張經世致用,改革時弊,講求富國強兵之道.從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皇帝唯恐這個學振不利於愛新覺羅一姓的統治,採用提倡理學、獎勵考據,編纂群書以及文字獄等種種手段,斬斷了這個學振的流傳。但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知識分子是具有關心國家命運的優良傳統的.鴉片戰爭前後,面臨歷史的大變局,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人又拾起顧、黃、王的余緒,並把富國強兵之道引為向西方學習。經過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遠承顧、黃、王,近繼林、龔、魏,興起洋務運動,把向西方學習的富國強兵之道付諸實踐。他們盡管具有這樣那樣的嚴重弱點和局限性,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乃至罪行,但比起那些不辦實事、空談禮義而且對辦事者多方掣肘、挑剔細故的封建頑固派,實在是更值得同情和肯定的。評價歷史人物,只能把他們和前人及同時代的人相比較,否則便不是科學的歷史的態度,難免流於苛求。
洋務運動當然不是成功的運動,歷史已經宣判了它的失敗。首先,外國資本主義並不願意中國富強起來,不斷地採取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乃至軍事的手段進行干擾,而洋務振對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力,往往是妥協退讓的。其次,封建頑固勢力害怕他們的根基和權勢遭到破壞,在政治上、經濟上、輿論上進行多方面的鉗制和阻難,而洋務派對於這種壓迫,往往是斗爭不力的。第三,洋務振本身的封建性窒息著洋務運動的生機,諸如企業衙門化、貪污中飽、揮霍浪費、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在這個意義上,可說洋務攝既是新式企業的創建者,又是這些企業的摧殘者。洋務運動失敗的經驗教訓,是很值得認真總結並引為鑒戒的。
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裡,為了阻止中國向半殖民地、殖民地沉淪,不同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從事過不同形式的探索和斗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是這些探索和斗爭的幾個主要表現。這些探索和斗爭統統失敗了,但也都對中國社會的進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響。向西方學習是近代中國社會面臨的重要課題。主張學習西方還是反對學習西方,成為評價近代中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重要試金石之一。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必經階段,不能因為它是地主階級學習西方的運動而抹煞它的歷史意義。
㈣ 求中國近現代史劇本,急需!!
劇名《內戰烽火》
短劇成員:A周恩來B朱德C毛澤東D王若飛
E蔣介石F陶希聖G陳立夫H張群。
(旁白)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向蘇、美、英、中四國政府發出乞降照會。當日晚,日本乞降的電訊傳到中國,國共兩黨的大本營重慶和延安等地立刻沸騰起來。蔣介石收到這一消息後,連夜召開軍事幹部會議,並於第二天緊急致電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
情境一:扶蔣反共
(旁白)1945年8月11日
(蔣)我剛剛已緊急致電朱德:國民政府對於日軍的俘虜、繳獲的槍械和收復的失地,均已作出統籌安排,共黨集團軍原地駐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動!
(朱)簡直欺人太甚!打鬼子的時候,老蔣帶兵藏著掖著,躲在大西北大西南,現在打贏了就連忙跳出來,美國佬還弄些飛機把國民黨軍隊從後方運到前線來,這是啥子意思嘛!
(毛)老蔣是不會和我們平分勝利的,至於美國,我看他們只是不想我們共產黨控制中國,老蔣聽他的話嘛,長遠來看,他們跟老蔣合作,可比自己動手打我們要劃算的多!
(陳)現在,我黨海、陸、空三軍正在接受美軍的特訓,他們提供的武器裝備和經濟援助也陸續到位了。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還向日本政府和在華日軍下令,只能向蔣介石投降,不準向中共領導的部隊繳械,我們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羅!
(旁白)請思考:情境一點明了美國的什麼對華政策?蔣介石又籌劃著什麼陰謀呢?
情境二:邀共「和談」
(旁白)1945年8月,國民黨陪都重慶
(陳)共黨軍隊在解放區,我軍飛過去接手地盤怕是不容易,時間上也來不及。
(陶)用軟的一套手法把共產黨吃掉談何容易?打硬仗是不可避免的了,只是國內有厭戰情緒,國際形勢也不允許中國打內戰,一打起來我們更被動,不如叫共黨來渝談判,拖一拖也是好的。
(蔣)不錯,我們給毛澤東去份電報,就這樣擬訂:
萬急,延安
毛澤東先生勛鑒: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
蔣中正
八月十四日
(陳)就怕老毛沒這個膽量來,重慶到底是我們的地盤,到了這里就是我們說了算勒!
(陶)我們明知共產黨不會來渝談判,我們要假戲真做,製造空氣,共產黨如果拒絕和談,那我們更有文章好做!
(蔣)說的好,接下來,你們再把電報在報刊、廣播中大肆宣傳,向社會充分表達一下我們和談的「誠意」!
(旁白)請思考:蔣介石為什麼要堅持發動內戰?既然內戰方針已定,又為什麼要電邀毛澤東赴渝和談?
情境三:假戲真唱
(旁白)1945年8月,陝北延安
(周)主席,這里有兩份急電,一份是我地下黨竊獲的情報,國民黨在美帝國主義的積極支持下,正把大批軍隊從大西北、大西南運往東北、華北、華中各地,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另一份是蔣委員長給我黨中央發來的急電。
(毛,接過電報)看來,蔣委員長再也坐不住了。
(朱):我堅決不同意,這分明是一個「鴻門宴」嘛!老蔣哪裡會誠實守信哦,張學良就是個前車之鑒,送他回南京就被扣留了,這次去,誰能擔保蔣介石不會故技重施呢?
(周):不去嗎?那怎麼向全國人民和社會輿論作解釋?而且,不去的話,就正中老蔣的下懷,國民黨就會把蓄意製造內戰,不願和談的罪名強加在我們共產黨頭上。
(朱):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一定要去,我們就必須做好萬全的准備!
(毛):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民主、和平,這是大勢所趨。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為了更好宣傳我黨的方針政策,為了喚醒廣大人民,我毛澤東願冒這個險。
(旁白)請思考:毛澤東為什麼要冒著風險親赴這場「鴻門宴」?
我自己查找資料改編的,我用過覺得效果還挺好的,不過對學生的表演要求挺高的。
㈤ 中國近代史劇本
郭沫若的《屈原》
㈥ 求中國近代史劇本
中國近代史劇本?
等我想想
你可以看一下甲午中日戰爭只前中國統治者的對話
我只能幫你這個了
劇本太難寫了
你可以上網看看有沒有
我可以肯定的講~
這沒人會寫了
除非你自己寫
㈦ 急求中國近代史劇劇本!!!
復制的。原答:(紫簾薰衣草)
(劇本]:
本書是三毛的第一部中文電影原著劇本,以中國近代史上的動亂年代為背景,描繪一個全中國人悲歡離合的故事.實際上,它不經意流露出來的是一則凄愴無止的愛情故事,更是三毛自身靈魂的告白. 人的第一部作品,往往不經意地流露出自身靈魂的告白。
作者: 三毛
劇情簡介
韶華因父親不準她與戀人小健結婚,被鎖於家中,自殺未遂。父親死後,韶華離家出走,以寫小說為生。不久,只重感情、不問政治的韶華與為日本人做事的文化官員章能才相戀。抗戰勝利後,章能才銷聲匿跡,不知去向。韶華幾經周折, 在一農舍中找到他時,卻見他與一寡 婦同居。韶華於絕望中回到女友月鳳處生活。不久,月鳳亦因與熱心學生運動的男友小勇一起參加反政府集會而雙雙遇難。後韶華偶遇窮困潦倒、 四處躲藏的章能才,恰逢為報殺夫之仇的老鄰居「小妻子」向國民黨糾察誣告章能才為共產黨,韶華為救章能才,逃跑中被汽車撞傷。解放前夕,商人余老闆用金條換來兩張乘末班船赴台的通行證,欲攜韶華離開大陸,韶華卻將章能才送上輪船。四十年後 ,章能才返大陸尋找愛人,只得到一本韶華寫的長篇小說《白玉蘭》。
幕後製作
這是作家三毛的一部作品改編而成的,影片描寫了一對青年知識分子在當時社會大環境下從相識到離別所經歷的感情磨難。在拍攝方面和鏡頭、音樂、映像運用上,與過往所拍的電影非常不一樣,運用了許多的實驗性的手法。隨著女主人公從精神上的歇斯底里到後來章出現,影片節奏漸趨輕快,而進入生離死別時,隨即轉入深沉。該片獲第27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造型設計、最佳攝影、最佳音樂八項大獎。
影片將動盪時代的兒女私情刻劃得盪氣回腸,畫面也拍得相當漂亮。林青霞飾演的韶華影射女作家張愛玲,她生長在一個得 不到父愛的封建家庭中,少女時代遭父親禁閉,憤而為文,獲讀者章能才傾倒,兩人迅速相戀。而章能才是替日本人做事的文官,因「漢奸"身份暴露而躲避到農村 去。兩人的愛情之路就是這條崎嶇路走下來,直至大陸淪陷終於面臨生離死別。導演嚴浩拍得相當認真,大陸實地拍攝的外景也豐富了故事的吸引力。秦漢與林青霞的配搭是典型的郎才女貌,同時演好友的張曼玉也非常搶鏡。
相關影評
紛繁亂世難由己
夜深人靜的時候,驀然回首前塵,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們塵封多年的記憶里,總有一些人,是我們一直隱隱約約惦記著的;總有一些事,是我們一直想忘卻又偏偏忘不了的;亦總有一些電影,是我們一旦想起,便會情不自禁唏噓不已的……對我而言,《滾滾紅塵》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電影的主要年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後期,而那時正是近代中國時局動盪不安的年代,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大環境下,人能活著,已屬不易,倘若還想再來談及什麼感情,則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然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旦動了心,動了情,往往也就身不由己了。
都說亂世莫道兒女情,其實亂世兒女情更深。而《滾滾紅塵》說得正是這樣一個亂世情深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名叫沈韶華,她出身不俗,才華橫逸,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她的一生,完全是為了愛而生。如果她愛的是一名尋常男人,或許她就不必承擔命運上那凄艷的煎熬,然而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她最終愛上的是那個叫章能才的男人,於是她的人生也隨之變得跌宕起伏。
說她幸運,是因為茫茫人海,知音難覓,而能才恰好正是懂她的那個人。韶華之前雖身為千金小姐,但少年喪母,父親對她又極為冷漠,因此在她內心深處,是非常渴望愛與被愛的。章能才溫文爾雅,成熟穩重,對她又彬彬有禮,細心體貼,百般呵護,物質上無需她過多言語,便知她的所愛所需,自行悄然買來,給她驚喜;精神上他是她的忠實讀者,三言兩語,即有共鳴……試問這樣知冷識熱的人兒如何能令她不為之心動?
然而遇上能才,亦是她的不幸。首先是因為前者的身份過於敏感特殊:他是一個「漢奸」;其次是因為他的性格沉穩的有些懦弱,缺乏擔當,為了他,韶華曾被千夫所指,遭人欺負;為了他,韶華曾毅然拋下一切,萬里情奔……她別無他求,她只要他愛她!可是誰料想到頭來,他終究是負了她。如夢人生芳心碎,空對落花清淚垂。如果說身體上的創傷可以由葯品與時間來治癒,那麼心靈上的創傷則不是幾句「對不起」就能輕易拂平的。
不過傷的越重,這段情也就越發地刻骨銘心。對於這樣一段愛情,韶華愛的熱烈且純粹,猶如撲火的燈蛾,縱是被燒的遍體鱗傷也從不言悔;而能才呢,他不是不愛韶華,只是他遠比韶華現實,在成長過程中他所遭遇的滄桑以及本身身份的特殊性令他對未來感到茫然,甚至恐懼——說到底他不過是個在亂世之中隨波逐流的平凡男人,他如何能負擔韶華的如此深情?於是在那場愛情戰役里,韶華拼盡全力,勇往直前,而他卻節節敗退,最終潰不成軍。
而與能才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那位余老闆。他粗鄙、庸俗、外形委瑣……遠遠望之,已令人心生厭惡。然而在韶華受欺負的時候,揮著軍刀來保護她的人是他;在韶華窮困潦倒時,細心照顧她的人是他;在韶華受傷時,經常來看望她的人是他;在韶華沒能坐上客船的時,毅然跳上岸誓與她同生共死的人還是他!
反觀能才,他又為韶華做過什麼?!——真是絕妙的諷刺!這樣的男人,不要也罷!
其實韶華不是沒下過決心要與過去一刀兩斷的,可是多年後在那條紛亂的街道上,只因能才的一句啞語「我,愛,你」,便又令她再次淪陷。不管怎樣,她,還是愛他。為了愛情,她毅然把生的機會留給了那個懦弱的男人。
碼頭人海中的那一放手,對於能才與韶華而言,既是生離,又是死別了。在之後的四十年裡,能才是在無盡的回憶以及悔恨中度過的;而韶華呢,她又是以怎樣的心情去獨自面對那漫長寂寥的人生的呢?我們不得而知。)
㈧ 求一個近代歷史劇本
歷史課本劇《甲午中日戰爭》 旁白:世紀末,經過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國力大盛。為了解決國內各種復雜的矛盾,侵略成性的日本統治集團把魔爪伸向了他昔日的老師——中國。發動了一場旨在侵吞土地,掠奪財富的罪惡戰爭…… 第一幕:求和基調 人物:李鴻章 慈禧太後 左寶貴 葉志超等人 地點:坤寧宮西暖閣 時間:1894年夏 李鴻章:啟稟太後,中日開戰,前方戰事吃緊,海軍衙門上來奏摺,要求增加海軍軍費,以供戰需。 慈禧:哦,那就撥一些過去吧。 李鴻章:是,可前一時期,各國賠款剛付清,所以國庫緊張萬分,海軍大臣懇請……懇請…… (李鴻章猶猶豫豫,吞吞吐吐,面帶難色) 慈禧:懇請什麼呀? 李鴻章:懇請太後把辦60大壽慶典維修頤和園的費用暫時移挪一用? 慈禧:什麼?(把眯著的雙眼猛的睜開)要挪掉這筆銀子!哼!(站起,來回渡步,後背對李鴻章站定)我好不容易辦個壽宴,現在竟打起我的主意來了!告訴他們不可能,今天誰讓我不高興,我以後讓他一輩子不高興!(滿面怒容)與日本之戰,能和則和,我可不要到時讓我沒了好興致! 李鴻章:是,太後,臣一定照辦!(緩緩退出) (天津北洋大臣衙門議事廳) 李鴻章:各位將軍,中日雖然交戰,但是,仍然要以和為貴,國際友人正在幫我們調停,能不戰最好不戰。當前我方,應先定守局,再圖進取,更何況過些時日老佛爺就要搞「萬壽慶典」。在這個節骨眼上,我們可不要壞了她老人家的好興致啊! 左寶貴 葉志超等人:是,中堂大人!(齊聲) 第二幕:平壤失守 人物:左寶貴 葉志超 士兵甲 地點:朝鮮平壤城 時間:1894年夏 (牆外槍炮聲驟緊,喊殺聲震天) 士兵甲:左將軍,日軍已分多路圍我平壤城,形勢危急! 左寶貴:來,隨我上城牆應敵。(急忙出營) (城牆上死屍累累,已有多處被炮彈擊中) 左寶貴:各部聽令,集中火力,向日軍開炮!……啊!開炮!……啊!(做痛苦狀,犧牲倒下,鮮血染紅了城牆磚) 士兵甲:左將軍,左將軍……(失聲痛哭) 士兵甲:(跑向葉志超營)葉將軍,左將軍他……他……他……他犧牲了!(痛苦流淚) 葉志超:啊!看來,此城已守不住了!來啊!我們從後城門撤退! 旁白:葉志超一路狂奔,夜行500里;一直逃到鴨綠江邊,方才敢喘一口大氣,無怪乎,當時老百姓傳「文官三隻手,武官四隻腳,四腳 脫如飛,還恐被捉了」。 第三幕:黃海受制 人物:丁汝昌 鄧世昌 士兵乙 李鴻章 地點:黃海海面 士兵乙:報告提督大人,我軍前方遭遇日艦襲擊。 丁汝昌:好,傳令下去,准備迎戰! 旁白:激戰中,致遠號被擊中且已彈盡糧絕,船體發生傾斜。 士兵乙:鄧大人,我們中彈了! 鄧世昌:還擊!狠狠的打! 士兵乙:鄧大人,我們已經沒有炮彈了! 鄧世昌:什麼!沒有炮彈了?!(神情怒視著日本的吉野艦)好!那我們就與他們同歸於盡!傳令下去,全力加速,目標吉野艦!(雙手做轉盤狀) 士兵乙:(眼含熱淚,但神情堅毅)是!大人! 旁白:就在致遠艦沖向敵艦的時候,不幸被敵魚雷擊中,全艦240餘名士兵與艦同沉大海! (天津北洋大臣衙門) 丁汝昌:中堂大人,我軍致遠號和經遠號都被擊沉(聲音低沉),但日艦隊也受到重創,我請求下令北洋其餘艦只一起迎敵。 李鴻章:不可!我軍已是傷亡慘重,應好好休整,我命令你將北洋艦隊開入威海衛,不許出海迎敵,如違令出戰,雖勝亦罪! 丁汝昌:是(很委屈的樣子,搖搖頭做無可奈何狀,退出) 旁白:就這樣,因為李鴻章的避戰自保方針,使的日本輕松獲得了黃海制海權。以至這支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艦隊在後來的威海衛之戰中全軍覆沒! 第四幕:屈簽條約 旁白:威海一戰北洋海軍損失殆盡,日本軍隊直指京津,清政府慌忙派出李鴻章以頭等全權大臣的身份赴日本馬關乞和。 人物:李鴻章 伊藤博文 時間:1895年4月 地點;日本馬關春帆樓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一份早已擬好的包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割佔台灣島等共11條的條款文本,示意李鴻章簽字,李鴻章看後大驚失色。) 李:請允許鄙人略述己見。首先,賠款二萬萬兩,數額過巨,實非今日我國所能承擔。能否再減輕? 伊:如既已言明,本備忘錄是在盡量予以減輕而後所擬定,實無再減之餘地,尚乞諒解。今後如戰爭繼續,賠款數額將不止於此。 李:如我方第一次復文中所詳述,核計貴國開銷之數,遠不及二萬萬兩。今提出如此苛刻條件,以我國一國之力,無論如何亦難負擔如此巨款,必借洋債。洋債為數既多,本息甚巨,中國實無償還此等債務之財源。 伊:鄙人不敢遽然贊同閣下之說。貴國土地富饒,人民眾多,富源廣大無比。 李:即使我國富源廣大,但尚未開發,毫無辦法。 伊:貴國人多,超過四億,比我國人口多出十倍,如欲開發富源,實輕而易舉。 李:雖國大人多,無人傑可奈何! 伊:國步艱難之際,英雄輩出,至執掌國政者亦有之。即可用以開源。 李:(微笑)願向我國進建議,禮聘閣下為鄙國宰相如何? 伊:(亦微笑)鄙人一身已獻給我國天皇。如蒙陛下恩准,不拘何時,亦不拒絕為貴國竭盡微力。 李:今日我國實困難至極,希閣下給以充份同情與體諒。縱令現在得以訂立講和條約,賠款金額如此巨大,將立即為世人所知曉。外國之資本家將乘我國困難之機,貪圖非常之高利,彼時,我國必將陷入更加困難之境地。 伊:關於此事,以鄙人之地位不能進行任何談論。 李:當然。但另方面,若訂約即不可更變,否則我國將成為不履行條約之背約行為,必將再惹貴國以背約作為再開戰端之理由。故在尚未發生此種不幸之前,不能不再乞閣下減輕所提條件。切望閣下斟酌我國情形,再加以考慮。 伊:條約一旦締結,貴國則不能不認真履行。如貴國背約,我方不得已而將再次訴諸武力,當然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李:正因為如此,鄙人才不得不再請求閣下採取寬大措施,使條件減至今日我國可能履行之程度。 伊:此備忘錄之條件,已充份體諒貴國情形,在可能減輕之限度內,業已減輕,因此不能允許再減輕分毫。時至今日,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矣! 李:貴國為戰勝者,我國為戰敗者。戰勝者之要求,無論何等條件,敗者亦必服從。但以如此苛刻條件指令我國,終非我國所能忍受。 伊:如此,即當遣兵至台灣。我一聲令下,即將有六七十艘運輸船,搭乘增援之大軍,陸續開往開戰之地,到時恐北京之危實也不堪設想矣! 李:台地瘴氣甚大,從前日兵在台,傷亡甚多。台民大都吸食鴉片煙,以避瘴氣。怕貴軍不能持久。 伊:但看我日後據台,必禁鴉片。 李:台民吸煙,由來久矣。 伊:鴉片未出,台灣已有居民。倭國鴉片進口,禁令甚嚴,故無吸煙之人。 李:台灣已是貴國口中之物,何必著急呢? 伊:還沒咽下去,餓的厲害!(李默然,遂持筆簽字) (談判結束,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握手告別,再次請求將賠款大幅減少。伊藤搖頭) 伊:送君一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笑看李反應,李面露難色) 李:鄙人對:「天無度,地無量,這才是,帝王度量。」 (伊大笑,遂散。) 旁白: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舉國嘩然,紛紛反對割地議和。台灣人民高呼:「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此後,台灣人民展開了英勇卓絕的反割台斗爭,直至台灣光復! 演出結束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㈨ 中國近代史歷史劇劇本(1941-1948)
從為「偉光正」代言的《建國大業》或《建黨偉業》剽竊一段,既能滿足人數要求,又符合核心價值體系,妥妥兒的。
㈩ 近代歷史劇本
駱駝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