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巨著
一、《太史公書》,後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中國一本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春秋左傳》又名《左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實際上,成書時間當在戰國中期。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有史官記錄其派駐國的史事,還有稱為瞽蒙的盲史官講述歷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後人根據左丘明的講史記錄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種材料整理成《左傳》。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於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記事時間延長了許多。是學習、研究先秦歷史、文學、哲學和語言必讀的典籍。
三、《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四、《本草綱目》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葯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葯374種,收集葯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
五、《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曹雪芹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此書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作者根據家族的興衰的藝術升華,對封建腐朽的科舉制度、包辦婚姻、等級制度等進行思考。《紅樓夢》被評為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因為其不完整,留下許多謎團引人探究,也構成了一門學術性的獨立研究學科——紅學。
㈡ 中國古代作家有哪些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貴族,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辭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輯錄了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11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9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1篇等。
屈原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傳統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廣泛採納神巫故事和寓言形式,以神奇瑰麗的想像創造出了許多色彩斑斕的境界。他吸收楚地民歌藝術特點並加以革新創造,創建了句法參差不齊而又錯落有致的新詩體——楚辭體,他的作品呈現出和《詩經》同工異曲的藝術風貌。
宋玉
宋玉是繼屈原之後又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世人以「屈宋」並稱。他是屈原的學生,始事屈原,後經景差介紹,任頃襄王的文學侍從。因作《大言賦》、《小言賦》、《風賦》,深得楚王賞識,賜田雲夢澤,具體地點約在今澧水流域臨澧縣境內的浴溪河一帶。不久,宋玉因國君昏庸、小人當道以及自己孤高不群而失職,被放逐到賜地居住。晚年,他創作了楚辭名篇《九辯》。
關於宋玉的生平,眾說紛紜,至難分曉,只有出身低微,曾師事屈原,出仕後並不得意這幾點大體上是可以肯定的。
據《漢書·藝文志》載,宋玉有賦16篇。現署名宋玉的作品有《九辯》、《招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等。但這些作品只有《九辯》一篇公認為宋玉所作,其餘均疑係後人偽作。
宋玉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九辯》是在屈原作品影響下的產物,在形式上更接近漢賦,是屈原騷體賦的變種,是楚辭和漢賦之間的過渡性作品。
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或前135—約前87年)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司馬遷少時受擔任太史令職的父親司馬談的影響,習誦古文經典,拜過大師董仲舒、孔安國為師。成人後漫遊名山大川,了解風土人情,採集傳聞異說。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得以披覽朝內文書史料。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因替兵敗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慘遭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懷著滿腹孤憤著書,畢其一生完成《史記》這部歷史巨著。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八篇,有文集10卷,今僅保留《悲士不遇賦》和《報任安書》。
曹植
曹植(192—232年)是三國時代魏國著名詩人。字子建,安徽亳縣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在「三曹」中他成就最高,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早年才華橫溢,文思敏捷,深得曹操寵愛,幾被立為太子。這時期的詩,大多表現他統一天下的社會理想和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白馬篇》是其代表作。後由於他平日飲酒無度,不拘小節,逐漸失寵。待到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後,他更是橫遭迫害。從傳說「七步詩」的故事,可以想見其處境的艱危。這時期的詩,以《雜詩》和《贈白馬王彪》為代表,大多抒發他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其中,也有少量反映民生疾苦、吟詠戀愛悲歡的作品。
曹植的詩,感情激昂,富於氣勢,描寫細致,善用比興。鍾嶸在《詩品》中把這方面的特點概括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八個字。
除詩而外,曹植的賦和散文也寫得相當出色,如《洛神賦》、《與吳季重書》等,均為名篇。
謝靈運
謝靈運(385—433年),東晉時代的詩人,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被稱為「山水詩鼻祖」,是南北朝時期與陸機齊名的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出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因為性情狂傲,與朝廷發生矛盾,後被降為康樂侯,故又稱「謝康樂」,墓葬於今江西省萬載縣。
謝靈運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山水詩人,善於用富艷精工的語言記敘游賞經歷、描繪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鮮明、意境優美的佳句,對唐代的詩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謝靈運除詩歌外還有賦10餘篇,其中《山居賦》、《嶺表賦》、《江妃賦》等比較有名,景物刻畫頗具匠心,但成就遠不及詩歌。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文學家。一名潛,字元亮,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陶淵明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少有抱負,性喜自由無拘。他從29歲開始出仕,先後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幾任小官,因憎惡官場污濁,41歲時決意辭職歸隱,此後20餘年親事農耕,與農民朝夕相處,雖一貧如洗,甚至乞食於人,仍潔身守志,不事俗務,死後被朋友贈謚「靖節先生」。現存詩120餘首和散文辭賦數篇,成就均高。其詩可分為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前者慷慨悲憤,表達了不向命運低頭的抗爭精神和安平守志、不與黑暗現實妥協的生活態度,如《詠荊軻》、《詠貧士》、《讀山海經》等;後者描寫淳樸自然的田園日常生活,謳歌春播秋收的勞動景象,抒發躬耕的寶貴體驗以及與農人和睦相處的愉快心情,如《歸園田居》、《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等。散文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和《五柳先生傳》等,同為傳世名作。陶潛是對後世影響非常深廣的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文學大家都對他極為推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詩人,湖北襄陽(今湖北襄陽縣)人。早年隱居家鄉鹿門山,閉門苦讀。壯年時曾漫遊吳越,40歲左右到長安謀求官職,因為無人引薦,沒有成功,只好仍回家鄉,過著以詩酒自娛的生活。張九齡鎮荊州時,他曾入幕做過一段時間的從事,不久回鄉,因背發毒瘡而死,享年52歲。
孟浩然是唐代創作山水田園詩的先驅者,尤以五言詩見長。其詩歌已擺脫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個人抱負,給唐代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其詩風格清淡自然,韻味悠長,部分詩歌還具有雄渾勁健的一面。有《孟浩然集》。
王維
王維(701—761年),唐朝詩人。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他是一個早熟的作家,9歲就負有才名,年19舉解元(即第一名舉子),21歲成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安史之亂中被執,拘禁於菩提寺中,他偽裝病疾。亂平,以諂賊官而論罪,因曾作詩寄慨,因而只受到降職的處分。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膾炙人口的佳篇。王維又是一位著名的繪畫大師。蘇軾說他的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還是小橋流水的恬靜幽淡,都能被他准確、精練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著有《王右丞集》。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李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李白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生活在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前夕,對當時腐朽的統治集團作了無情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他善於描繪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表達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他對自由和光明的渴望與追求;他對人民的痛苦也深表同情,並在詩中有所反映。
李白詩的藝術風格雄奇奔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很能代表他作品的藝術特色。今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人。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1400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祖父為初唐詩人杜審言,其父為杜閑。唐肅宗時,杜甫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他的主要作品為《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結為《杜工部集》。杜甫的詩歌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詩史」。
韓愈
韓愈(786—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吏部、韓文公,又因郡望昌黎,也稱韓昌黎。韓愈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要作品為《師說》、《馬說》、《原毀》、《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等,結為《昌黎先生集》。在散文創作上,他主張恢復先秦兩漢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的駢文;主張文章內容的充實,並「唯陳言之務去」。在詩歌創作上,他主張「以文為詩」,力求新奇,對宋詩影響頗大。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與韓愈並稱「韓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為《捕蛇者說》《黔之驢》、「永州八記」等散文,《漁翁》、《江雪》等詩,結為《河東先生集》。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文學作品的作家,開拓了我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年),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的詩歌,反映現實面較廣,內容比較豐富,藝術風格豪爽明朗。《聚蚊謠》、《飛鳶操》、《昏鏡詞》等政治諷刺詩,托物寄興,借題發揮,卻寓意鮮明,鋒芒畢露;他的詠史懷古之作如《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等,於低回唱嘆之中,寄寓著興亡變化的沉思和盛衰治亂的教訓,也很有自己的特色,有《劉夢得文集》。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來遷居下邦(今陝西渭南)。貞元十六年(800年)中進士,三年後,制舉授秘書省校書郎。後經40年沉浮,以刑部尚書致仕。
白居易是繼唐代杜甫之後又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思想較為復雜,但主導思想則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的文學創作也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主要作品為《秦中吟》、包括《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自編為《白氏長慶集》。後人又編為《白香山詩集》。他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通俗派的代表。
杜牧
杜牧(803—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登進士第,任宏文館校書郎,兵曹參軍,後到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任幕僚,以後又歷任監察御史、左補闕、史修館修撰、黃州刺史、池州刺史,最後入京任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是一個關心時事、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但由於政局日下,他在仕途上幾經坎坷,理想也落了空。在文學創作上,他主張文章「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他的詩文創作中的成功之作,實踐了這一理論。杜牧的詩歌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在藝術風格上,他不求「高絕」,不務「奇麗」,古詩寫政治社會題材較多,筆力豪健;近體詩俊爽清麗,含蓄蘊藉;詠史詩通過具體歷史情景,議論抒情,特持拗峭,自成風格。另外他的《阿房宮賦》也很有名,是歷代傳誦之作。有《樊川文集》。
李商隱
李商隱(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又因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綺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誚。李商隱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有《李義山詩集》。
李煜
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蓬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後主。
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傑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等。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柳永
柳永(980或987—約1053年),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鬱不得志,獨以詞著稱於世。他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生活的繁華,歌妓悲歡及男女戀情,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山川景緻等。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頗為有名。但作品中時有頹廢思想和庸俗情趣。詩僅存數首,《煮海歌》描寫鹽民貧苦生活,甚痛切。有《樂章集》。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進士。元昊反,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名重當時。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對當時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新政失敗,范仲淹被貶至陝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謚文正。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詞作僅存5首均稱佳作,其中《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與《蘇幕遮·碧雲天》更是流傳千古的名篇。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時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後謚號文。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等地方官吏。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罷相後,隱居。王安石一生把文學創作與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服務於社會。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強的政治創新,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闡述政治見解和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詩詞對後世影響較深,其務實的文風對掃盪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後轉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起為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蘇軾又擅長書畫,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詩文有《東坡全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㈢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是誰
1、 中華上下五千年抄的作者襲是墨人。《中華上下五千年》是2011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講述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精髓。分為《中華上下五千年(先秦時期)》、《中華上下五千年(近現代時期)》、《中華上下五千年(隋-清鴉片戰爭)》、《中華上下五千年(秦-南北朝時期)》共4冊。
2、《中華上下五千年》作者墨人,張萬熙(1920年4月20日~),江西省九江縣人。曾任報社主筆、總編輯、總經理、台灣省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1985年退休,任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副董事長。
1、《中華上下五千年》作者墨人以時間為經,以事件和人物為緯,穿針引線,縱橫交織,從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開始。此書成為名副其實的掌上歷史博物館。,從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開始,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精髓展現出來,為讀者提供了了解歷史的方法。
2、《中華上下五千年》作者墨人的主要作品有《紅樓夢的寫作技巧》、《墨人自選集》、《花市》、《白雪青山》、《小園昨夜又東風》、《紅塵》、《大陸文學之旅》、《娑婆世界》等等。
㈣ 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報紙是
《開元雜報》出版於唐代的唐玄宗開元年間,是已知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報紙。是唐朝政府發行的官報。內容是宮庭動態,讀者是首都官吏。
㈤ 誰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
莊子(約前來369—前286年):名源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境內)人,家貧,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相傳楚威王召他為相,被拒絕。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道家「二聖」)。他學問廣博、性情獨特,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理論,而且更加深刻、廣泛,並具有樸素辯證法、自由觀、平等觀等思想;但也有把相對性絕對化、消極無為、宿命論等錯誤觀點。莊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來的玄學、佛學、理學對它都有大量吸收。莊子亦堪稱文學天才,其散文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文學價值最高、意味最強的,與屈原詩歌並稱中國先秦文學史上兩大豐碑。現存《莊子》33篇,大多為寓言故事,代表作有《逍遙游》、《齊物論》、《秋水》等,說理與幻想完美結合,詩意濃郁而善於抒情,想像豐瞻、筆力酣暢,汪洋恣肆、變幻詭奇,描寫生動傳神、語言恢宏瑰麗。中國古今說理文章,能寫得活潑有趣且理論深透者,無出其右。在寫作上,其對後世文人影響之大也罕有可比。
㈥ 中國古代報紙的發展
中國古代報紙的發展是中國報紙發展史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階段。因此,對中國古代報紙的發展的綜述顯得尤其重要。
要綜述中國古代報紙的發展,首先要知道中國古代報紙是什麼,有何特徵。中國古代報紙是指在唐代出現的有確證的專門用以傳播新聞的媒介而其特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形式和發行與傳遞不同於現代報紙。
中國古代報紙的發展始於唐代的「報」與「狀」至清代報紙。總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當發達的宋代報紙,也有尚存疑的元代報紙,明清兩代的報紙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趨於為統治者服務
(一)中國最早的報紙——唐朝的官報中國古代的報紙起始於唐朝。最先問世的是唐朝政府發行的官報(內容是宮庭動態,讀者是首都官吏)。「開元雜報」出版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報。唐人孫樵所寫的《讀開元雜報》一文,是關於這份古代官報的最早的記載。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收藏的「敦煌邸報」(內容是通報歸義軍節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節的經過情節),發行於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發現,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報紙,也是世界現存的古老的報紙。
(二)宋朝的「邸報」和「小報」
封建官報在宋朝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稱為「邸報」、「朝報」、「邸鈔」、「進奏院狀」、「狀報」,「邸報」是其中最流行的稱呼。「邸報」的發行機構是各地派駐首都的進奏院。「邸報」的發行制度:門下省編定,給事中判報,通過進奏院的各地進奏官「報行天下」。「邸報」的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書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報,有關官吏任免賞罰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報(重大軍情)。「邸報」的新聞發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當權派的嚴密控制。宋朝的新聞檢查制度:「定本」制度。(新聞檢查制度。公元999年。為控制新聞發布,進奏院要把編好的樣本送樞密院審查,通過的樣本叫「定本」)宋朝的「邸報」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報」起始於北宋末年,流行於南宋,被當時的讀者隱稱為「新聞」,是一種非官方的報紙。「小報」的內容以「邸報」所不載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為主,也發表過一些要求抵禦金兵入侵的議論。「小報」的發行人是一部分進奏官,中央部門的中下級官員和書肆的主人。它的出版,受到當時政府的查禁。
(三)明清兩朝的官報和民間報房所出版的報紙
明朝的官報由通政司負責傳發,清朝的官報由通政司和提塘官負責傳發,官報的內容經常受到皇帝和當權大臣的控制。清朝末年,通過官書局等單位,創辦了一批近代化的政府官報,其中主要的有《官書局報》、《政治官報》等。16世紀中葉以後,明朝政府允許民間自設報房,在封建政府的監督下,編選一部分從內閣有關部門抄來的一部分邸報的稿件公開發售,這一類報房大多設在北京。它們所發行的報紙,通稱「京報」(有時也混稱「邸報」。報房在京城,又從京城向外傳發。內容由皇帝諭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摺三部分組成)。報房出版的「京報」有報頭。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後,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報的活字印刷是我國新聞傳播技術一大進步)。出版和派送京報,從明朝中葉起,成為一項公開的職業。明末的「京報」曾經刊載過社會新聞。但在官方的嚴密控制下,清朝的大部分「京報」只能刊載一些官方允許發布的文件和消息。清朝入關後,北京的報房曾經達到十家以上,它們所出的報紙仍稱「京報」。內容與明朝後期的「京報」相近。(清末《京報》和近氏報有相似處)
根據已經掌握的材料,我們分別對唐代,宋代,明代及清代初期中期報紙的幾點認識可以分別概括為以下幾點:
關於唐代報紙的幾點認識
(一)唐代是中國開始有新聞事業的朝代.中國早期的報紙,始見與唐代.和現代的詞義已經十分接近的"新聞"①,"編輯②"等新聞事業的常用詞彙,也都始於唐代.
(二)出現與唐代是最早的報紙,是地方諸道和各藩鎮派駐朝廷的邸吏向地方傳發的一種報狀.
(三)由諸道邸吏向地方傳發的時事報狀,其起始時間,大約不晚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即公元8世紀初.
(四)唐代已經具備印刷報紙的條件,德宗,文宗前後,不少時憲書及日歷等,都已廣泛地使用雕版印刷.
(五)唐代的報狀,是一種從官文書游歷出來的原始狀態的報紙.
(六)唐代的報狀,作為一種新聞傳播媒介,從一開始就為封建統治階級所控制,是後者協調封建中央和地方關系,維護封建王朝統治秩序的重要工具.
關於宋代報紙的幾點認識
(一)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新聞事業進一步發展的時代.封建官報的發行體制,在宋代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二)宋初的進奏院報狀,由各路州郡自行委派長駐首都的進奏官分別向地方傳發,其性質和發報的體制和唐代相同.
(三)邸報這一名稱開始見於宋代公私文獻,成為當時社會上對封建官報最流行的稱呼.
(四)小報起始於北宋,風行於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辦報紙.
關於明代報紙的幾點認識
(一)中國封建社會的新聞事業到明代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封建官報的發行體制更加完善.淵源於宋代小報的民辦報紙獲准公開出版,辦報成為社會上的一項公開職業,並且出現了使用活字印刷的報紙.
(二)明代官報的抄傳發行活動,經過通政司,六科,提塘等三個環節.
(三)明代中葉以後明間的報房獲准公開營業,社會上開始出現了以"送邸報為業"的人和以辦報博錙銖之利的"報房賈兒".
(四)明代邸報的讀者,主要為朝野的士大夫知識分子.
(五)明代的封建統治者主要通過限制抄傳這個環節實行對邸報的控制.
(六)明代的起義農民曾經利用揭貼,旗報,牌報等新聞傳播手段來傳遞信息,進行對敵斗爭.這些新聞傳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類似報紙的作用.
關於明代報紙的幾點認識
(一)中國封建社會的新聞事業到清代發展到了最後的階段,走完了它的最後一段歷程.封建官報的發行體制趨於定型.
(二)清代官報的抄傳發行活動和明代一樣,經過通政司,六科,提塘等三個環節.
(三)提塘在清代的新聞事業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四)清代的民間報房主要集中在北京.
(五)除北京外,清代地方各省會的新聞事業也有一定的發展.
(六)清廷對提塘和民間報房的發報活動進行了嚴密控制:禁止傳報未經批發的奏章,禁止探聽寫錄科抄以外的新聞,禁止不實報道,禁止偽造題奏和御批.目的都是為了的防止朝廷機密外泄和維護封建治體.嚴密的控制使各類報房所辦的報紙日益僵化,缺少生機,在與近代化新報的激烈競爭中逐漸趨於沒落.
綜上所述,有必要對中國古代報紙作一個歷史評價: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先民們曾經為世界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傑出的貢獻,和現代新聞事業有著密切關系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就首先發明於中國.世界新聞事業(特別是其中的報刊部分)得以發展的物質條件是中國人首先提供的.
世界新聞事業史上最早的報紙也出於中國.最早的寫在紙上的報紙和印刷在紙上的報紙都誕生於中國.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2年)出現的開元雜報,不僅是中國新聞史上最早的報紙,也是世界新聞史上最早的報紙.北宋末年(公元11,12世紀)出現的印刷報紙,不僅是中國新聞史上最早的印刷報紙,也是世界新聞史上最早的印刷報紙.中國新聞事業歷史的悠久,內容的豐富,是任何西方國家都難以比肩的.
中國古代的報紙產生於中國的封建社會時期,是封建地主階級及其政治代表占統治地位的封建自然經濟通過新聞手段的反映.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中國古代的報紙,不論是官方的邸報,還是民辦的小報和京報,都必然要和當時的封建統治者保持一定的聯系,受他們的制約.官方的邸報固然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喉舌和御用的宣傳工具,民辦的小報和京報也只能在封建統治階級的控制下活動,不能越雷池一步.封建統治者絕不允許可以自由報道一切消息和自由發表一切意見的報紙存在.中國古代的報紙在為當時的讀者提供朝野政治和社會信息方面確實起過一定的作用,但始終沒有擺脫統治階級的掌握.中國古代報紙的歷史,基本上是一部封建統治階級掌握傳播媒介,控制輿論工具,限制言論出版自由的歷史.
中國古代的邸報有1200年左右的歷史.小報有近千年的歷史.民間報房出版的邸報,京報有近400年的歷史.它們從誕生到結束,持續的時間都不算短,但發展不快,形式內容的變化不大.在消息量和新聞的實效等方面,都難以和近代從西方引進的新型報紙相比.這些報紙之所以發展緩慢,固然受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及各王朝限制報紙出版的文化政策,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封建自然經濟的制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生活,安土重遷分散經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秦人視越人之肥的封閉式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心理狀態,都不利於新聞事業的發展.在這樣的土壤上,很難產生對信息的數量和實效要求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較高的報紙.民末清初,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影響,一度出現過這類報紙的契機,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階段和民族矛盾面前被當是的封建統治者扼殺了.
古代報紙長期發展不快變化不大的狀態,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被迫瓦解,封建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被迫取消,商品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發展以後才有所改變.但當時,舊式的邸報和京報從形式到內容都已完全僵化,適應不了改邊的要求.正像人是猴子變的,而今天的猴子卻不能再變成人一樣,它們已經無力實現這一歷史的變革,它們只能逐漸地為近代化的新型報紙所取代.這就是中國古代報紙的最後結局.
① 參見姚福申:《唐代孫處玄使用「新聞」一語的考辨》,刊於1989年2月號《新聞大學》。
② 編輯一詞始見於初唐人李延壽所寫的《南史·劉苞傳》:「家有舊書,手自編輯。」
㈦ 中國簡史的作者介紹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漢族,江蘇常州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家的他,十二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歷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思勉,我國著名的史學家,他是我國學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中國現代學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標榜任何一派,而是別具一格的一家。但長期以來,在史學研究中,學者們比較重視對陳垣、陳寅恪、錢穆等人的研究,對呂思勉的研究則相對薄弱,這與呂思勉在學術上的貢獻是極不相稱的。史學界亟需加強對呂思勉史學成就的研究,尤其是對他史學思想的研究。把握他史學思想的特點和精髓,這無論是對於更好地繼承、發揚他的史學思想,還是科學地把握20世紀中國史學發展的脈絡,推進當代史學的進一步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故本文擬在學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呂思勉的史學思想做進一步的研討,雖然仍不能說全面,但在內容上力求有所拓展。 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呂思勉的史學成就及史學淵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從呂思勉的歷史觀和史學方法論兩個角度出發論述呂思勉的史學思想,這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內容,第四部分是對呂思勉史學思想的評價。 本文的主要觀點有: 一、呂思勉史學思想的學術淵源來自於深厚的國學基礎,再加上時代的熏陶沉澱而形成的。 二、呂思勉歷史觀的主要方面是他的進化史觀,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其有一定的影響。
㈧ 中國大歷史的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長沙人。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長沙《抗日戰報》工作,後來進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他早年輾轉於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崙,然而時代卻不允許他有這樣的機緣。
其後赴美攻讀歷史,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主張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是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參與《明代名人傳》及《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代表作有《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
㈨ 中國歷史的作者是誰
目前比較認可的是清代時編集的歷朝史書《二十四史》,它包括《史記》(漢·司馬遷)、《回漢書》(漢答·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㈩ 中國歷史課外書閱讀報告 要書名,作者,出版社 【急】 重賞
錢穆《國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