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少數民族侵略多中原
戎、狄、蠻、抄夷
這四個字可以概括中襲國古代對少數民族的所有稱呼了。
獫狁、薰鬻、黎、九夷、土方、鬼方、肅慎、萊夷、犬戎、義渠、長狄、山戎、赤狄、白狄、匈奴、林胡、東胡、粵、濮、山越、獠、烏桓、柔然、高車、稽胡、丁零、勿吉、扶余、鮮卑、氐、羯、羌、吐谷渾、沙陀、回紇、突厥、靺鞨、吐蕃、彝、契丹、室韋、女真、蒙古、黨項、韃靼、瓦剌、倭、葡萄牙、荷蘭、苗、回、滿洲、大和、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美利堅、義大利、西班牙、俄羅斯、越南、奧匈等均侵略過中國中央政權的統治區域。
2. 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統一中國的有哪些啊
北魏(386年~534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拓跋珪於太初元年(386)稱王,初稱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後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滅北涼,結束十六國時期,統一北方,傳17帝,歷171年。天興元年(398)稱帝,都平城。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北、山東、山西、寧夏、甘肅等省區,河南、陝西、內蒙古的大部,遼寧、安徽、江蘇、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國南端一部分。後遷都洛陽(今屬河南)。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遷都洛陽,加速鮮卑族漢化及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改拓跋氏為元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改元天平。史稱東魏。北魏亡。東魏(534年~550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史稱東魏,傳1帝,歷17年。西魏(535年~556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35年魏宗室元寶矩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傳3帝,歷22年。北齊(550年~577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50年高洋廢東魏帝自立,都鄴城,國號齊,史稱北齊,傳6帝,歷18年。北周(557年~581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57年宇文覺稱天王,都長安,國號周,史稱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傳5帝,歷25年。遼朝(916年~1125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契丹人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歷時210年,傳9帝。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907年耶律阿保機為契丹酋長。916年,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做了皇帝,遼建立。918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47年改皇都為上京,1007年遷都至中京道大定府。「遼」的疆域的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西北至蒙古國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是當時統治中國北方與宋朝對峙的一個王朝。「遼」最初建國時,國號為契丹,947年改國號為「遼」,其間於983年至1066年間曾重稱「契丹」。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歷經9位帝王,1125年(遼保大五年)滅於金。金朝(1115年~1234年),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創建人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國號「大金」;「金」建於1115年,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 金開興二年(1234年)時滅於蒙古,共經歷10位帝王。元朝,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1279年滅南宋,定都於大都(現北京市)。1368年滅亡於明朝。清朝(1636年—1912年),滿族建立的王朝,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都城為赫圖阿拉(又名興京、赫圖阿喇、黑禿阿喇、黑圖阿拉,滿語「橫崗」之意。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西永陵鎮老城)。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統治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3. 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少數民族
(一)匈奴。中國史書語焉不詳,多為「向西方跑了」。一部分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匈牙利人與歐洲其他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還有一部分南遷的匈奴融入漢族。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二)鮮卑。大多數的古鮮卑人後裔都融入了漢族,還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更少的一部分演變為了錫伯族。1636-1648年間,錫伯族軍民同科爾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編入旗兵,成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爾沁蒙古統治者將所屬錫伯族軍民進獻給清政府,從此錫伯族擺脫了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開始被滿族統治階級控制,並被編入滿洲八旗,移防黑龍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的駐防力量,抽調3000多名錫伯族軍民遷徙到伊犁。從此,錫伯族形成了東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三)黨項。西夏亡國後,黨項族人民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不得不與其他民族間錯雜居,從而漸漸為藏族、蒙古族、回回族等族所同化。現在存在的後裔分布在四川,青海等地
4.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
中國的少數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中國古代民族大多都是由五部分演化而來,分別為:匈奴部分、東胡部分、突厥部分、通古斯部分以及羌藏部分。
分類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五、羌藏部分:以羌族、吐蕃為代表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發展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之後先同鮮卑融合,最終隨鮮卑漢化而同化於漢族。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一小部分遷徙到西藏木雅地區,與與本地土著先民融合繁衍,形成木雅藏族。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先後被被漢人冉閔和鮮卑人屠族,導致羯族滅種。
(4)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擴展閱讀:
我國當代的少數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
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方面,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族源復雜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1、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來源於在國內土生土長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淵源產生在我國以外的地區,根據他們移入的不同情況,又可分出幾種類型。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我國後,有的仍然保持著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朝鮮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朝鮮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我國。
也有一些民族遷入我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我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我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
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2、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
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氐、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3.作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與當代民族之間的淵源關系非常復雜。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一個歷史上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只形成當代的一個民族。如古代的室韋與蒙古族、吐蕃與藏族、巴人與土家族等,一個祖源只與當代的一個民族有歷史的延續關系。
二是一個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如當代的苗族、瑤族等屬於苗瑤語族的各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是五溪蠻;南方屬於侗傣語族的壯、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與百越集團及其主要支分甌駱和駱越有密切關系。
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哈尼、彝、白、納西、拉祜等民族同屬於古代的氐、羌系統;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紇演變而來的。
三是有的當代民族追溯不出一個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主體族源,他們一開始就是幾個原始部族的混合體。如哈薩克族最早的遠祖先世。
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後四世紀期間活動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及更早些時候就住在這里的塞種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卻分屬於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等不同的民族。
網路-中國古代民族
5. 中國歷史上10大少數民族,你知道哪幾個
女真族,在隋唐之前不太出名,那時被稱黑水靺鞨。曾經兩次入主中原,宋朝時期建立的金朝,還有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清朝,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個民族!
柔然族,估計大家不怎麼熟悉,在公元5-6世紀發展最鼎盛,建立過柔然帝國,疆土面積北到貝加爾湖,南抵陰山北麓。後來被突厥擊敗,柔然人西遷後就瞬間消失了!
6. 中國歷史上16個少數民族是怎樣滅亡的
一 、匈奴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
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二、東胡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余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三、烏桓
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於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余勢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說是烏桓後人所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後烏桓融入其他民族。
四、鮮卑
87年鮮卑崛起,在2世紀時繼承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陸續在華北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
439年北魏統一華北,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沖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
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
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
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番汗國所滅。
五、柔然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柔然王室由鄧叔子可汗率領,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師宇文泰不敢收留,將此部三千餘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數斬殺於長安青門外。
另一部柔然西遷中亞,後同當地一些嚈噠部落為逃避突厥追殺進入歐洲,稱阿瓦爾人,佔領了中歐潘諾尼亞一帶。
568年,巴顏可汗建立了阿瓦爾王國,後阿瓦爾人又攜同其統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爾干半島,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
這些軍事行動使得整個巴爾干半島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紀初,阿瓦爾王國被查理曼大帝擊潰,阿瓦爾人定居下來,成為現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還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一帶,融入當地室韋民族。室韋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六、契丹
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
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後建立遼朝。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七、蒙古
漢朝時期,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
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
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
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
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
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
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八、突厥
突厥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
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
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
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在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
九、回紇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 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系與唐朝的關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要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回紇曾幫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
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三路西遷: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其中前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族人。
十、女真
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女真人(滿洲)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
十一、黨項
黨項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唐朝中期時,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寧夏、甘肅、陝西交界一帶,原居地的黨項族人則受吐蕃貴族役使,被稱作弭葯人。
北移的黨項則分為八部,唐末,其中較強的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李。
至宋初,首領李繼捧歸降宋,但族人擁立李繼遷叛宋自立,李繼遷之孫李元昊稱帝,成立了西夏,統治西北地區達約200年之久。
西夏為蒙古滅亡後,黨項族被蒙古人稱作「唐兀」,屬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時還有部分甚為活躍,但其後逐漸與其他各族融合,黨項之名逐漸消失於中國歷史上。
十二、羌
羌族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聚居於中國西北,秦國曾與羌族展開過戰斗,至漢朝未止。
三國時羌族開始遷居中原,分布於中國中部的山部地區。
五胡十六國期間,384年羌人姚萇利用前秦苻堅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之際,自稱萬年秦王。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建立後秦。
北宋到南宋時,1038年至1227年期間,羌族的一支,黨項族曾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建立了大夏政權,史稱西夏。
十三、氐
古代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氐族與羌族同源。曾有說法,指屬於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馬藏人。
春秋戰國時始以氐為族名,居於中國西北部。漢朝至三國期間,氐族曾兩度大遷徙,至關中一帶居住。其時還有如羌族的少數民族遷入關中。十六國時晉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
隨著長居於中國日久,在唐朝時代,一部分氐族人與吐蕃人相融合,而其餘氐族則與其他民族相融合。
十四、吐蕃
今天的藏族,吐蕃王朝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
846年,達磨贊普被殺,吐蕃分裂為貴族領主割據的局面。元朝後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
十五、羯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於小月氏﹐曾附屬於匈奴﹐故又稱「匈奴別部」。
匈奴衰亡後﹐南匈奴及一些原附於匈奴的部眾﹐於魏晉時代散居上谷郡與漢人雜居。他們以農耕為主,信奉「胡天」(祆教)。晉時,羯人石勒建立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後漸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部分舊史解釋說羯胡主要散居於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
時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陝西渭水北諸山間也多有此族。他們與漢族雜處﹐主要從事農業﹐相貌特徵為深目﹑高鼻﹑多須﹐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
十六、敕勒
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於原始游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在冒頓單於時臣屬於匈奴。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
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權。
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人大都已鮮卑化。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境內的雅庫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後裔。
7. 中國歷史上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
北魏和遼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還有金朝、元朝、西夏。
1、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結束。 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2、遼
遼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九年。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 。
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3、金
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國號是大金(女真語為amba-an antʃu-un,「諳班按春」),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
金朝,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華一統」的朝代,主張中華一統,民族平等,不分夷夏。
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兩年後,再滅北宋。
天會八年(1130年),南宋(趙構)向大金皇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的屬國。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
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
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
4、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
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5、西夏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西夏的祖先黨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
夏州政權被北宋並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
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後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
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
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
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1227)亡於蒙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遼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