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互聯網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中國互聯網抄(China Internet Directinstry)是全球第一大網。網民人數最多,聯網區域最廣。但中國互聯網整體發展時間短,網速可靠性、科技性則需更上一層樓。詳情可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
2. 中國成語的起源和歷史
成語就是既成之語,大部分是四字的,也有不是的。
後人覺得前人說的某句回話語詞精煉,表意答恰到好處,就會把這句話拿過來用。一個成語一般開始是在讀書人之間使用,因為大家都知道出典何處,自然能領會別人的意思。到後來用的久了,所有人都這么用,就成了漢語里的固定詞彙了。我國的大部分成語誕生於魏晉南北朝以前。
3. 中國成語的起源和歷史是如何的呢
例如。例如一.來源於神話寓言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回含義深刻:一是從古答書中直接摘引原句、來源於群眾口語有不少成語來源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一鼓作氣,富有教育意義、來源於古書成句這又分兩種情況、來源於歷史故事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 四!」 ②千夫所指一 《漢書·王嘉傳》 、或增字:「瓜田不納履:「諺曰、或換字,三而竭:「夫戰。是乃狼也。」 ②瓜田李下一古樂府《君子行》:狼子野心。例如,其可畜乎,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千夫所指: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闢地 誇父追日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二。例如,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再而衰:「諺曰: ①狼子野心一《左傳·宣公四年》 :卧薪嘗膽 負荊請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破釜沉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三,或緊縮;一種是經過加工的,勇氣也,無病而死、或減字: ①一鼓作氣一《左傳·庄工十年》,李下不整冠
4. 中國五千年歷史從何而來
中國五千年歷史,是始於夏代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至今為五千年。
其中夏代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為公元前1046年。專家們對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進行了梗概式描述。
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一、中國五千年歷史是由「夏商周斷代工程」與「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共同證源的。
1、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國的一項文化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
1996年啟動,是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該工程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結合,設置9個課題44個專題,組織來自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學等領域的170名科學家進行聯合攻關,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國夏商周時期的確切年代,為研究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創造條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該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九五計劃」中的一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該工程正式啟動於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結題。
2、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該項目首先進行了為期三年(2001—2003年)的預研究。在預研究的基礎上,2004年夏季,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
該項目發布最新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
(4)中國的起源與歷史擴展閱讀: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既缺乏資料,也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中華文明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真正有文獻記載年代的「信史」卻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在此之前,中國的歷史只能是傳說和半信史,時間脈絡十分模糊。
但由於夏商周斷代工程缺乏有力的考古實證,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後,引發了不少商榷批評的聲音。為了彌補這個缺憾,2001年開始啟動旨在揭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經過十幾年之後,5月2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當「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國人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考古實證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消息,在朋友圈呈刷屏之勢。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是回歸歷史的真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段沒有被文字直接記載下來的歷史,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進展,我們已經可以成功實現對這段歷史進行描述,從而填補了歷史上這一關鍵時段的空白。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也是世界人類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組成部分,因此,這還填補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是對「西方中心論」的有力駁斥。西方中心論,是隨著中華文明近代的落伍、西方文藝復興後產生工業革命殖民全球的產物。西方中心論是一種從西方的角度來看整個世界的一個隱含的信念,自覺或下意識感覺到歐洲對於世界的優越感,是對文明文化和歷史的誤解。
認為西方文化優於、高於非西方文化;或者認為人類的歷史圍繞西方文化展開;或者認為西方文化特徵、價值或理想帶有某種普遍性,從而代表非西方未來發展方向……這些都帶有西方中心論的色彩。
對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中的歷史地位進行正確的定論,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原動力,進而關繫到人類文明的根本走向這樣的大問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用豐富的證據和科學的研究揭示出中華文明獨立起源的客觀事實,使「中華文明西來說」等謬論不攻自破。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於公眾而言,歷史的價值與魅力就在於其和現實之間的密切關聯。
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之後的中國,深感於精神家園建設之迫切與重要。任何個人或民族,都不可能與過去割裂。從民族的歷史和文明源頭汲取營養,無疑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和最佳選擇。
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這既揭示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更對於堅定文化自信、思考中華民族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5. 誰知道中國歷史的起源
補充說明:
中國歷史的起源
1-1 史前時代(文獻傳說與考古實物合觀;舊石器早期、舊石器晚期)
一、 文獻傳說:
1.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石補天;
2.三皇傳說(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代表遠古社會生活演進三階段(漁獵、畜牧、農耕),約在考古學中所謂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早期階段。
二、 舊石器時代(約距今200萬至1萬年前):考古挖掘提供地下遺物、遺跡。
1. 早期:猿人(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
2. 晚期:真人(山頂洞人)(左鎮人: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參見課本p.7演進表
1-2 新石器革命(8000B.C.起):距今約一萬年至四千年前
一、文化變革的指標—-
j農業與畜牧業發明(北:小米;南:稻米、沿海:根莖作物)、k村落出現(仰韶文化半坡村遺址為代表)、l陶器製作、m社群專業化分工、n磨製石器
二、中國文化的起源-
本土色彩
聚落所在:1.近水的高地(與埃及、西亞氾濫平原不同);2.北粟南稻(中國原生植物);3.以豬為家畜(而非中亞、北亞民族畜養的牛、羊)
多元發展 (並非由中原文化核心區向外擴散,而是分區同時發展)
1. 黃河流域-小米文化區
(1)中原區:磁山、裴李崗文化(6000~5000B.C.);仰韶文化(5000~3000B.C.);
龍山文化(3000~2000B.C.)
(2)東部區:大汶口文化(山東);紅山文化(遼河流域)
住屋:半穴居
2. 長江流域-水稻文化區
(1)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5100~3200B.C.)、良渚文化(3300~2200B.C.)
(2)長江中游:大溪文化(4400~3300B.C.)
住屋:干欄式建築
3. 東南沿海:根莖作物區(福建、廣東及台灣西海岸地區)
代表:大坌坑文化(5000~3000B.C.);圓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三、新石器時代的社會組織與生活狀況:以仰韶文化半坡村為例
1. 聚落分布:半地穴住屋、地窖、壕溝、公共墓地、窯場、大型聚會場所
2. 社會分化較復雜,富有組織秩序,具生命共同體特色(有聚會儀式)
3. 動植物圖騰崇拜:此時應為氏族部落的原始社會
4. 半坡陶文(彩陶上的刻畫符號):可說是中國文字的先驅
1-3 城市革命:
距今約四千年前發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從村落邁向國家的階段),約當中國傳說五帝時代(文明的萌芽階段à黃帝:部落共主時代)
一、新石器時代晚期國家的形成:以龍山文化為代表(氏族村落→部落聯盟→城邦國家)
1.文明特徵:
城牆的出現、人口增加、專業分工、財富集中、階層分化、強而有力的統治者具宗教神權(禮器)和軍事權(兵器)。代表:北方龍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
2.具體發現:
* 龍山文化--早期銅器、大型夯土城堡、男性中心、社會階層分化所呈現的墓
葬方式、卜骨、原始鼉鼓、大型石磬等
* 良渚文化--絲織品、大型玉器(玉琮、玉璧)
二、五帝傳說(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1.黃帝(有熊氏、軒轅氏)的功業:
(1)中國文明之祖--此階段產生許多重要文物和發明,如衣冠、宮室、舟車、文字、天文、音律、指南車等。
(2)戰爭時代的來臨-部落聯盟的征戰(如黃帝在阪泉之戰擊敗炎帝神農氏;並在諑鹿之戰擊敗蚩尤,遂成為部落聯盟共主)
2.堯、舜禪讓政治:禪讓傳賢應為部落聯盟制下推舉領袖的方式,日後經過儒家美化,
而成為一種理想的政治典範。
3.夏代:
(1)歷史地位:原本被質疑,日後才受考古出土肯定(即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的挖掘)。
(2)二里頭文化:
j范圍-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k意義-其時代與范圍,大致與文獻中記載的夏代相符。
l內容-大型宮殿基址、青銅器(禮器、兵器為多)、玉器等,代表了強大的統治權力和階級身分的分化,顯示已進入了早期國家階段。
(3)早期國家出現代表的政治意義--
j 王權提高:從傳統共主變為權威國王(已具備天子威儀);
如啟伐有扈氏、少康中興。
k 世襲繼承:從禪讓變為世襲;從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禹→啟);
l 「諸夏」的我群文明意識逐漸形成
* 河南地區考古學文化發展的序列(由地表底層從下至上排序,愈上層表示文化發展越晚):
殷商早期文化 ↑
夏代二里頭文化 ↑
河南龍山文化 ↑
仰韶文化 ↑
6. 如何概括中國的歷史以及由來
承乾宮
北京故宮的內廷東六宮之一承乾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後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承乾”一名,意思是順承天意,可以是皇帝寵妃的宮寢。
居住人物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明朝崇禎皇帝的寵妃田秀英就居住在這里。
清朝順治帝孝獻皇後董鄂氏,康熙帝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乾隆帝孝儀純皇後,乾隆帝慧賢皇貴妃,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佳貴妃),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7. 你知道「中國」一詞最早來源及其含義變遷嗎
中國其實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在朝代的變遷當中,「中國」的代表其實是跟隨當時朝代的版權而變化,它所代表的含義以及范圍都是不一樣的。
而在1912年,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在那個時候也被簡稱為「中國」,也是中國這片國土正式命名為中國的開始。而現在的「中國」代表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縮寫,也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大家」,是我們的祖國。
8. 中國郵票的起源和歷史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台和牛庄(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
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徵,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准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
大龍郵票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在郵票發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較珍貴。在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時,郵電部於1988年7月20日發行小型張一枚,以全套3枚大龍郵票為主圖,採用票中票的形式設計。首次用7色機印製成功,這在郵票印製史上是罕見的。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在北京香山舉辦「大龍郵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郵票博物館舉辦大龍郵票專題郵展,中國集郵出版社出版《大龍郵票紀念專集》,還攝制了《中國郵票電視系列片(一)——大龍郵票》電視專題片。
「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於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分三次刷發行.第一次1878年發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於1882年發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於1883年發行.紙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齒孔周邊帶有纖維毛的稱「厚紙毛齒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後由於銅模損壞而停止發行。
9. 中國的歷史由來
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
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農業是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為主的奴隸主貴族國家所有制。井田制在西周以前已產生,到了西周有了較大的發展。在農業生產中,青銅工具逐漸增多。青銅器製造業也比商朝更加發達。